《大班安全教案《怎样做才对》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安全教案《怎样做才对》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身体不舒适的时候,对鼻涕、喷嚏和痰的正确处理方法。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通过观察表演以及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小猪、小猫、小狗、小猴木偶各一
活动过程:
1、观看木偶表演,引出话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没有人和小猪做游戏?
(2)小猫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鼻涕应该怎么办?
(3)总结:有鼻涕应该用手帕或纸巾擦,再将纸巾仍在垃圾篓里。擦在衣服上,不仅不干净,还会把病菌留在衣服上。
(4)小狗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要打喷嚏应该怎么办?
(5)小猴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痰应该怎么办?
(6)总结:有喷嚏应该用手捂住嘴巴。因为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会传染给他人。有痰应该吐在厕所里,如果没有厕所应该吐在纸巾里再扔进垃圾箱。因为痰里也含有大量的病菌,会在空气只能够传播,是更多的人生病。
2、幼儿情境表演 教师:小猪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和他做游戏?小猪决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个有礼貌、讲为什么的好孩子。现在的小猪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演小猪、小猫、小猴和小狗呢?(教师做旁白,请幼儿分角色表演1-2次)
3、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吗?当你感冒流鼻涕了,当你打喷嚏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育幼儿感冒生病和打喷嚏时都要离小朋友远一些,防止将细菌传染给别人,有了鼻涕,要用纸巾擦鼻涕,并将纸巾扔进垃圾箱里,做个讲卫生的孩子。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得更自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怎样使学生了解到骆驼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运用表格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初步获得答案,完成表格。这样,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就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在自学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组内互相补充,提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就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也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2、大班教案《怎样做最安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更节省时间。
2、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自制教具:瓶子里放几个带线小球,瓶口大小只能一个小球通过。
活动过程:
1、通过试验引出话题活动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表现如何。我对班里的男孩子们说:操场上有一些新玩具,请男孩子们去玩,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男孩子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都争先恐后地向外跑,由于门比较窄,只能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几个人一起挤在门口,有两个人当时就被挤到了,其他的人也出不去啦。
2、讨论:拥挤的后果是什么?
我赶紧把男孩们招呼回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男孩子们是怎样出去的?这样出去的后果是什么?
3、看视频资料,引起心灵的震撼讨论完后,我请小朋友们观看视频资料,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画面。看完视频资料,小朋友们都很震惊,真是太可怕了,纷纷表示不能拥挤,不到人多的地方去等等。
4、通过试验,明白"有序比拥挤更节省时间"接着我又给小朋友们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里,放进几个带线的小球,瓶口的大小只够一个小球通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拉线,看谁能把小球拉出来,小朋友们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小球拉出来,然后我又请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拉,很快小球一个一个都被拉出来了,然后提问:
师:要把小球从瓶子中都拉出来,是大家一起拉快呢,还是一个一个拉快呢?
幼:一个一个拉更快。
师:为什么一个一个拉要比一齐拉更快呢?
幼:瓶口太小了,大家一起拉,小球挤在一起谁也出不来。
幼:一个一个拉,瓶子里的小球越来越少,就能很快拉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使大家懂得:一个跟一个按顺序走(跑),要比拥挤快得多,而且更安全。
5、延伸活动:火灾撤离演习第二天,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火灾撤离演习,小朋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拥挤,而是有序、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活动反思:
1、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保证活动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仅是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因拥挤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反映出人们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如争抢、拥挤、不守规则等等。因此从小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列为常规教育的内容,比如排队洗手、入厕、喝水,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就像男孩子去争抢玩具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活动有序,遵守规则,学会轮流、等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安全教育要让幼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幼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有序,在很多活动中都要排队,但是很多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活动,如上述活动中的视频资料、拉小球的试验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3、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大班安全教案《怎样做最安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更节省时间。
2、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活动准备:
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自制教具:瓶子里放几个带线小球,瓶口大小只能一个小球通过。
活动过程:
1、通过试验引出话题活动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表现如何。我对班里的男孩子们说:操场上有一些新玩具,请男孩子们去玩,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男孩子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都争先恐后地向外跑,由于门比较窄,只能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几个人一起挤在门口,有两个人当时就被挤到了,其他的人也出不去啦。
2、讨论:拥挤的后果是什么?
我赶紧把男孩们招呼回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男孩子们是怎样出去的?这样出去的后果是什么?
3、看视频资料,引起心灵的震撼讨论完后,我请小朋友们观看视频资料,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画面。看完视频资料,小朋友们都很震惊,真是太可怕了,纷纷表示不能拥挤,不到人多的地方去等等。
4、通过试验,明白"有序比拥挤更节省时间"接着我又给小朋友们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里,放进几个带线的小球,瓶口的大小只够一个小球通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拉线,看谁能把小球拉出来,小朋友们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小球拉出来,然后我又请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拉,很快小球一个一个都被拉出来了,然后提问:
师:要把小球从瓶子中都拉出来,是大家一起拉快呢,还是一个一个拉快呢?
幼:一个一个拉更快。
师:为什么一个一个拉要比一齐拉更快呢?
幼:瓶口太小了,大家一起拉,小球挤在一起谁也出不来。
幼:一个一个拉,瓶子里的小球越来越少,就能很快拉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使大家懂得:一个跟一个按顺序走(跑),要比拥挤快得多,而且更安全。
5、延伸活动:火灾撤离演习第二天,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火灾撤离演习,小朋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拥挤,而是有序、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活动分析与反思:
1、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保证活动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仅是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因拥挤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反映出人们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如争抢、拥挤、不守规则等等。因此从小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列为常规教育的内容,比如排队洗手、入厕、喝水,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就像男孩子去争抢玩具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活动有序,遵守规则,学会轮流、等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安全教育要让幼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幼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有序,在很多活动中都要排队,但是很多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活动,如上述活动中的视频资料、拉小球的试验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3、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大班安全教案《怎样做才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身体不舒适的时候,对鼻涕、喷嚏和痰的正确处理方法。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通过观察表演以及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了解保持个人卫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小猪、小猫、小狗、小猴木偶各一
活动过程:
1、观看木偶表演,引出话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没有人和小猪做游戏?
(2)小猫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鼻涕应该怎么办?
(3)总结:有鼻涕应该用手帕或纸巾擦,再将纸巾仍在垃圾篓里。擦在衣服上,不仅不干净,还会把病菌留在衣服上。
(4)小狗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要打喷嚏应该怎么办?
(5)小猴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痰应该怎么办?
(6)总结:有喷嚏应该用手捂住嘴巴。因为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会传染给他人。有痰应该吐在厕所里,如果没有厕所应该吐在纸巾里再扔进垃圾箱。因为痰里也含有大量的病菌,会在空气只能够传播,是更多的人生病。
2、幼儿情境表演 教师:小猪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和他做游戏?小猪决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个有礼貌、讲为什么的好孩子。现在的小猪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演小猪、小猫、小猴和小狗呢?(教师做旁白,请幼儿分角色表演1-2次)
3、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吗?当你感冒流鼻涕了,当你打喷嚏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育幼儿感冒生病和打喷嚏时都要离小朋友远一些,防止将细菌传染给别人,有了鼻涕,要用纸巾擦鼻涕,并将纸巾扔进垃圾箱里,做个讲卫生的孩子。
活动反思: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得更自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怎样使学生了解到骆驼身体各部分的作用,我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运用表格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初步获得答案,完成表格。这样,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就容易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在自学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组内互相补充,提炼,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取的知识,就记得更牢,学得更扎实,也让学生学得更自信。
5、大班安全教案《安全做运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知道在运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伤害别的小朋友。
活动准备:
1.小男孩布偶两个、小女孩布偶一个。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
(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观看布偶表演。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对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究竟大家说得对不对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布偶表演吧。
(2)教师操作布偶,表现不做准备活动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①布偶表演:请配班老师操作一男一女两个布偶,模仿小朋友的动作做体侧运动,动作很认真到位。主班教师操作主角布偶冬冬,一边很敷衍地做动作,一边说:“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我才不好好做呢。”
②教师:冬冬怎么了?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平衡木上发生的事情。
5.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活动反思:
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大班安全活动教案《安全做运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3.知道在运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伤害别的小朋友。
4.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5.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和对动作的控制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进行提问:(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讨论运动需要哪些注意事项,(.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发生的事情。
4.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活动反思:
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7、大班安全活动教案《怎样做最安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更节省时间。
2、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自制教具:瓶子里放几个带线小球,瓶口大小只能一个小球通过。
活动过程:
1、通过试验引出话题
活动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表现如何。我对班里的男孩子们说:操场上有一些新玩具,请男孩子们去玩,谁先拿到谁就先玩。(教案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男孩子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都争先恐后地向外跑,由于门比较窄,只能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几个人一起挤在门口,有两个人当时就被挤到了,其他的人也出不去啦。
2、讨论:拥挤的后果是什么?
我赶紧把男孩们招呼回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男孩子们是怎样出去的?这样出去的后果是什么?
3、看视频资料,引起心灵的震撼
讨论完后,我请小朋友们观看视频资料,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画面。看完视频资料,小朋友们都很震惊,真是太可怕了,纷纷表示不能拥挤,不到人多的地方去等等。
4、通过试验,明白"有序比拥挤更节省时间"
接着我又给小朋友们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里,放进几个带线的小球,瓶口的大小只够一个小球通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拉线,看谁能把小球拉出来,小朋友们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小球拉出来,然后我又请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拉,很快小球一个一个都被拉出来了,然后提问:
师:要把小球从瓶子中都拉出来,是大家一起拉快呢,还是一个一个拉快呢?
幼:一个一个拉更快。
师:为什么一个一个拉要比一齐拉更快呢?
幼:瓶口太小了,大家一起拉,小球挤在一起谁也出不来。
幼:一个一个拉,瓶子里的小球越来越少,就能很快拉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使大家懂得:一个跟一个按顺序走(跑),要比拥挤快得多,而且更安全。
延伸活动:
火灾撤离演习第二天,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火灾撤离演习,小朋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拥挤,而是有序、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活动反思:
1、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保证活动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仅是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因拥挤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反映出人们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如争抢、拥挤、不守规则等等。因此从小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列为常规教育的内容,比如排队洗手、入厕、喝水,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就像男孩子去争抢玩具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活动有序,遵守规则,学会轮流、等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安全教育要让幼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幼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有序,在很多活动中都要排队,但是很多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活动,如上述活动中的视频资料、拉小球的试验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
3、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8、大班安全优秀教案《安全做运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运动前、运动过程中以及运动后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2.懂得遵守运动注意事项是为了更好、更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活动准备:
1.小男孩布偶两个、小女孩布偶一个。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教学挂图上小朋友做准备活动的图片。
教师出示挂图:
(1)仔细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呢?
2.引导幼儿观看布偶表演。
(1)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对为什么要做准备活动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究竟大家说得对不对呢?快思教案网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布偶表演吧。
(2)教师操作布偶,表现不做准备活动可能会带来的伤害。
①布偶表演:请配班老师操作一男一女两个布偶,模仿小朋友的动作做体侧运动,动作很认真到位。主班教师操作主角布偶冬冬,一边很敷衍地做动作,一边说:“为什么要做这些操,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我才不好好做呢。”
②教师:冬冬怎么了?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3.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重点引导幼儿讨论运动后要做放松运动。
4.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重点观察平衡木上发生的事情。
5.引导幼儿讨论在各项运动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活动反思:
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9、大班健康优秀教案《怎样去做才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身体不舒适的时候,对鼻涕、喷嚏和痰的正确处理方法。通过观察表演以及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学习正确的行为习惯。
2、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小猪、小猫、小狗、小猴木偶各一
活动过程:
1、观看木偶表演,引出话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没有人和小猪做游戏?
(2)小猫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鼻涕应该怎么办?
(3)总结:有鼻涕应该用手帕或纸巾擦,再将纸巾仍在垃圾篓里。擦在衣服上,不仅不干净,还会把病菌留在衣服上。
(4)小狗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要打喷嚏应该怎么办?
(5)小猴为什么说小猪不爱干净?有痰应该怎么办?
(6)总结:有喷嚏应该用手捂住嘴巴。因为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菌,会传染给他人。"出自:屈;老.师教案网"有痰应该吐在厕所里,如果没有厕所应该吐在纸巾里再扔进垃圾箱。因为痰里也含有大量的病菌,会在空气只能够传播,是更多的人生病。
2、幼儿情境表演
教师:小猪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和他做游戏?小猪决定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做个有礼貌、讲为什么的好孩子。现在的小猪是什么样的呢?谁愿意来演小猪、小猫、小猴和小狗呢?(教师做旁白,请幼儿分角色表演1-2次)
3、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你是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吗?当你感冒流鼻涕了,当你打喷嚏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鼓励幼儿大胆讲述,教育幼儿感冒生病和打喷嚏时都要离小朋友远一些,防止将细菌传染给别人,有了鼻涕,要用纸巾擦鼻涕,并将纸巾扔进垃圾箱里,做个讲卫生的孩子。
教学反思
《纲要》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情感需要。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有效探讨的引导者、个性发展的支持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1、 良好氛围的营造者
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幼儿不想、不能、不敢参与活动,与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那么任何正面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教师就应成为良好氛围的营造者。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猜猜猜”激发幼儿的参与欲望,又用生活情景再现,个体、小组、集体的问题讨论等形式引发幼儿学习热情,最后用我们来做“保健操”进一步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有效探讨的引导者
“支架学习”理论提倡:幼儿主体性的建构和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幼儿是以自身主动的学来积极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则是建筑物不可缺少的“支架”。在本教学中,我是以“引”的方式带领幼儿完成探讨过程的。首先通过问题:“如果小虫飞进了你的耳朵,你会怎么办?”“玲玲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取出积木?”再为后面“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获取安全的处理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在隐性的引导中,使幼儿积极、主动进行探讨,体验学习的快乐。
3、个性发展的支持者
《纲要》中指出:“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本次活动中,我抛出了问题:“你觉得哪种方法是安全的?”后,幼儿马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当然有的意见是正确的,有的意见存在一定危险性。这时我没有马上否定幼儿的意见,而是鼓励其他幼儿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最后加以梳理总结。在这里,我的观点是,倾听不同幼儿的声音,支持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在“沙子掉眼睛里了”的事件处理中,我与幼儿一起参与判断、辩论,充分感受师幼关系的平等和谐,也让幼儿在帮助、教导教师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幼儿探讨“哪种方法是安全的?”过程中,我们都发现有个别幼儿说理(如:医生是有丰富经验的、是专门给病人看病的……)比教师考虑的更全面,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确实,师幼互动是双向建构的过程,不仅幼儿在其中得到积极的影响和发展,教师也同样从中汲取经验与成长的养分,并在反思中逐步提高自己,达到自身主体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正是我们每个教育者所期望的。
10、大班安全教案《怎样做最安全》及反思
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 本篇教案通过实验活动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会安全。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严重的后果。更多优质免费教案请关注教案栏目。
活动背景:
社会上接连出现因拥挤、踩踏,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班里的小朋友们在日常交流中也谈论起类似的事件,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有些幼儿还不能做到自觉有序,有争抢、拥挤的现象。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幼儿间相互拥挤,就会延误时间,造成危险,因此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十分重要。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名称:怎样做最安全
活动目标:
1、懂得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更节省时间。
2、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自制教具:瓶子里放几个带线小球,瓶口大小只能一个小球通过。
活动过程:
1、通过试验引出话题活动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表现如何。我对班里的男孩子们说:操场上有一些新玩具,请男孩子们去玩,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男孩子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都争先恐后地向外跑,由于门比较窄,只能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几个人一起挤在门口,有两个人当时就被挤到了,其他的人也出不去啦。
2、讨论:拥挤的后果是什么?
我赶紧把男孩们招呼回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男孩子们是怎样出去的?这样出去的后果是什么?
3、看视频资料,引起心灵的震撼讨论完后,我请小朋友们观看视频资料,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画面。看完视频资料,小朋友们都很震惊,真是太可怕了,纷纷表示不能拥挤,不到人多的地方去等等。
4、通过试验,明白"有序比拥挤更节省时间"接着我又给小朋友们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里,放进几个带线的小球,瓶口的大小只够一个小球通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拉线,看谁能把小球拉出来,小朋友们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小球拉出来,然后我又请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拉,很快小球一个一个都被拉出来了,然后提问:
师:要把小球从瓶子中都拉出来,是大家一起拉快呢,还是一个一个拉快呢?
幼:一个一个拉更快。
师:为什么一个一个拉要比一齐拉更快呢?
幼:瓶口太小了,大家一起拉,小球挤在一起谁也出不来。
幼:一个一个拉,瓶子里的小球越来越少,就能很快拉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使大家懂得:一个跟一个按顺序走(跑),要比拥挤快得多,而且更安全。
5、延伸活动:火灾撤离演习第二天,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火灾撤离演习,小朋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拥挤,而是有序、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活动分析与反思:
1、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保证活动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仅是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因拥挤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反映出人们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如争抢、拥挤、不守规则等等。因此从小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列为常规教育的内容,比如排队洗手、入厕、喝水,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就像男孩子去争抢玩具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活动有序,遵守规则,学会轮流、等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安全教育要让幼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幼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有序,在很多活动中都要排队,但是很多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活动,如上述活动中的视频资料、拉小球的试验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3、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11、幼儿园教案大班安全《怎样做最安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懂得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一个跟着一个走,更节省时间。
2、增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6、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7、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的影像资料、自制教具:瓶子里放几个带线小球,瓶口大小只能一个小球通过。
活动过程:
1、通过试验引出话题
活动前我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想看看孩子们到底表现如何。我对班里的男孩子们说:操场上有一些新玩具,请男孩子们去玩,谁先拿到谁就先玩。男孩子们一听立刻来了精神,都争先恐后地向外跑,由于门比较窄,只能同时容纳两个人通过,几个人一起挤在门口,有两个人当时就被挤到了,其他的人也出不去啦。
2、讨论:拥挤的后果是什么?
我赶紧把男孩们招呼回来,组织全班小朋友一起讨论:男孩子们是怎样出去的?这样出去的后果是什么?
3、看视频资料,引起心灵的震撼
讨论完后,我请小朋友们观看视频资料,一些因拥挤踩踏而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的画面。看完视频资料,小朋友们都很震惊,真是太可怕了,纷纷表示不能拥挤,不到人多的地方去等等。
4、通过试验,明白"有序比拥挤更节省时间"
接着我又给小朋友们作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瓶子里,放进几个带线的小球,瓶口的大小只够一个小球通过,然后请几个小朋友们一起拉线,看谁能把小球拉出来,小朋友们用了很长时间也没能把小球拉出来,然后我又请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拉,很快小球一个一个都被拉出来了,然后提问:
师:要把小球从瓶子中都拉出来,是大家一起拉快呢,还是一个一个拉快呢?
幼:一个一个拉更快。
师:为什么一个一个拉要比一齐拉更快呢?
幼:瓶口太小了,大家一起拉,小球挤在一起谁也出不来。
幼:一个一个拉,瓶子里的小球越来越少,就能很快拉出来。
通过这个实验使大家懂得:一个跟一个按顺序走(跑),要比拥挤快得多,而且更安全。
延伸活动:
火灾撤离演习第二天,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火灾撤离演习,小朋友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没有拥挤,而是有序、快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活动反思:
1、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安全的保证活动中有序排队,不拥挤,不仅是一个人良好行为的体现,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社会上出现的因拥挤而造成的恶性事故,也反映出人们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如争抢、拥挤、不守规则等等。因此从小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并列为常规教育的内容,比如排队洗手、入厕、喝水,等等,但是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形成主动、自觉的行为,因此在突发事件中,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就很难做到,就像男孩子去争抢玩具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加强教育,使幼儿从小养成做事、活动有序,遵守规则,学会轮流、等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安全教育要让幼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幼儿由于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让幼儿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在教育幼儿要有序,在很多活动中都要排队,但是很多幼儿只知道应该这样做,但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因此一旦离开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通过形象具体的活动,如上述活动中的视频资料、拉小球的试验等,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亲身感受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严重后果,以后就会逐渐形成自觉的行为 。
3、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幼儿的自觉性和自制能力都较差,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次两次的教育就能见效的。我们教育者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正确行为的引导,使之形成习惯,同时还要经常督促和检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常给孩子讲解安全方面的知识,逐步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