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案《痒痒树》反思

《大班语言教案《痒痒树》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语言教案《痒痒树》反思

1、大班语言教案《痒痒树》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让幼儿知道树木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作用,懂得不破坏树木、不伤害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怀。

  3、参与"痒痒树"游戏,体验同伴间相互"挠痒痒"的快乐。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重点: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同伴之间"挠痒痒"的快乐。

  活动难点:

  2、懂得不破坏树木,不伤害他人,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怀。

  活动准备:

  1、关于痒痒树哭泣、微笑的表情图片各一张。

  2、PPT。

  3、音乐《碰一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通过提问引出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哪些树木教师:那你们见过怕痒痒的树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名字叫做《痒痒树》。

  二、基本部分

  1、集体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观看故事第1、2段,并出示痒痒树微笑的图片。

  教师:霞霞为什么没有笑?

  教师:请你猜一猜,痒痒树为什么会落泪。

  2、引导幼儿继续欣赏故事,感知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观看故事到第三段"比上回峰峰玩玻璃划破的口子还要深",出示痒痒树哭泣的图片。

  教师:痒痒树为什么会掉眼泪呢?痒痒树怎么了?它还是一棵会笑的痒痒树吗?

  教师:如果你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

  教师:痒痒树疼得直掉眼泪,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呢?

  (鼓励幼儿讲述各种帮痒痒树疗伤的办法)。

  3、观看故事后半部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小朋友们帮助痒痒树的各种方式。

  教师:小朋友们怎么关心痒痒树的?

  教师:后来痒痒树怎么样了?

  (出示痒痒树微笑图片)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爱惜身边的树木呢?

  教师: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一棵小树苗是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4、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知道树木带给我们的作用。

  教师:一棵小树苗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20年的时间,那小朋友们知道树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作用吗?

  (1)美化环境的作用。

  师: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有花草树木 ……)师:如果这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让你选择,你愿住在哪儿?为什么?(环境美……)师:树木(花草)可以把周围环境打扮得非常美丽,使人们心情舒畅、愉快,这是树的一个作用。这种作用我们能用一句话说出它叫什么吗?(小朋友讨论、发言)小结:这种作用我们叫它"美化环境"(幼儿学记)。

  (2)净化空气的作用。

  师:这两幅图片里的工厂的上空有什么不同?(第一幅图冒着许多黑烟,第二副图冒着淡灰色烟)师:如果你从冒黑烟的地方走,会有什么感觉?(呛嗓子、咳嗽)师:一阵风吹来,黑烟灰随风飘落,周围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师:是啊,如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呛的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好多疾病呢。

  师:小朋友再看,树多的地方,空中冒的烟为什么不黑呢?

  师:原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工厂的周围种了好多树。小朋友,这是树的一个作用,你能说出这叫什么作用吗?

  小结:树木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能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这种作用叫"净化空气"(幼儿学记)。

  5、教师小结师:如果树木被砍伐了我们的环境会怎么样?(就不能美化环境了,不能净化空气了,小鸟也没有家了)师:所以我们应该去爱护树木,不去伤害树木。

  三、结束部分

  1、集体做音乐游戏"挠痒痒"。

  带领幼儿根据音乐《朋友碰一碰》旋律表演。

  教师:找一个朋友挠一挠,找一个朋友挠一挠,挠哪里?教师发出"挠鼻子、挠脸蛋、挠嘎吱窝"等口令,幼儿与同伴友好的进行"挠痒痒"活动,感知大家身体接触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2、大班语言优秀公开课教案《痒痒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让幼儿知道树木给我们的环境带来的作用,懂得不破坏树木、不伤害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怀。

  3、参与"痒痒树"游戏,体验同伴间相互"挠痒痒"的快乐。

  4、通过教师大声读,幼儿动情读、参与演,让幼儿感知故事。

  5、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活动重点: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同伴之间"挠痒痒"的快乐。

  活动难点:

  2、懂得不破坏树木,不伤害他人,培养关心他人的情怀。

  活动准备:

  1、关于痒痒树哭泣、微笑的表情图片各一张。

  2、PPT。

  3、音乐《碰一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通过提问引出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哪些树木教师:那你们见过怕痒痒的树吗?下面我们一起听一个故事,名字叫做《痒痒树》。

  二、基本部分

  1、集体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理解故事内容。

  观看故事第1、2段,并出示痒痒树微笑的图片。

  教师:霞霞为什么没有笑?

  教师:请你猜一猜,痒痒树为什么会落泪。

  2、引导幼儿继续欣赏故事,感知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观看故事到第三段"比上回峰峰玩玻璃划破的口子还要深",出示痒痒树哭泣的图片。

  教师:痒痒树为什么会掉眼泪呢?痒痒树怎么了?它还是一棵会笑的痒痒树吗?

  教师:如果你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

  教师:痒痒树疼得直掉眼泪,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它呢?

  (鼓励幼儿讲述各种帮痒痒树疗伤的办法)。

  3、观看故事后半部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小朋友们帮助痒痒树的各种方式。

  教师:小朋友们怎么关心痒痒树的?

  教师:后来痒痒树怎么样了?

  (出示痒痒树微笑图片)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爱惜身边的树木呢?

  教师: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一棵小树苗是如何成长为参天大树的。

  4、教师播放PPT,引导幼儿知道树木带给我们的作用。

  教师:一棵小树苗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20年的时间,那小朋友们知道树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作用吗?

  (1)美化环境的作用。

  师: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有花草树木 ……)师:如果这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让你选择,你愿住在哪儿?为什么?(环境美……)师:树木(花草)可以把周围环境打扮得非常美丽,使人们心情舒畅、愉快,这是树的一个作用。这种作用我们能用一句话说出它叫什么吗?(小朋友讨论、发言)小结:这种作用我们叫它"美化环境"(幼儿学记)。

  (2)净化空气的作用。

  师:这两幅图片里的工厂的上空有什么不同?(第一幅图冒着许多黑烟,第二副图冒着淡灰色烟)师:如果你从冒黑烟的地方走,会有什么感觉?(呛嗓子、咳嗽)师:一阵风吹来,黑烟灰随风飘落,周围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师:是啊,如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呛的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好多疾病呢。

  师:小朋友再看,树多的地方,空中冒的烟为什么不黑呢?

  师:原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工厂的周围种了好多树。小朋友,这是树的一个作用,你能说出这叫什么作用吗?

  小结:树木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能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这种作用叫"净化空气"(幼儿学记)。

  5、教师小结师:如果树木被砍伐了我们的环境会怎么样?(就不能美化环境了,不能净化空气了,小鸟也没有家了)师:所以我们应该去爱护树木,不去伤害树木。

  三、结束部分

  1、集体做音乐游戏"挠痒痒"。

  带领幼儿根据音乐《朋友碰一碰》旋律表演。

  教师:找一个朋友挠一挠,找一个朋友挠一挠,挠哪里?教师发出"挠鼻子、挠脸蛋、挠嘎吱窝"等口令,幼儿与同伴友好的进行"挠痒痒"活动,感知大家身体接触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3、大班优质语言教案《爱心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2.感受大树无私的奉献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3.体会亲人朋友们的关爱之情。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黑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画面:一棵树

  师: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出示课件画面:小男孩

  师:这是谁?一棵茂盛的大树和可爱的小男孩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分段感受故事

  1.男孩在儿童期和大树的故事

  观看课件画面,欣赏故事后提问:

  师:你觉得大树和小男孩关系怎么样?为什么?

  小结:是啊,大树和小男孩相亲相爱,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多么幸福快乐呀!

  2.男孩在少年期和大树的故事

  观看图片讲述故事后提问:

  师:大树为什么感到很孤独?

  师:男孩摘走了大树所有的苹果,大树为什么还很快乐?

  小结:因为大树帮助男孩达成了心愿,所以它很快乐。

  3.分组排图讲述男孩在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与大树的故事。

  (1)幼儿分组排图、自由讲述

  (2)将幼儿分组探讨结果集中展示、讲述。

  4.完整欣赏故事,体会爱心树的付出。

  (1)欣赏课件、师完整讲述故事。

  (2)提问

  师: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大树?

  小结:这是一棵充满爱心的大树,当男孩从大树身上摘走苹果,大树很快乐;砍走树枝,大树很快乐;砍断树干,变成光秃秃的树墩,大树还是很快乐!原来付出爱也是一种快乐呀!

  (三)情感迁移,体验亲人朋友们大树般的关爱之情。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爱心树",你觉得谁是你生活中的"爱心树",为什么?

  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都是我们的爱心树,你们愿意做一棵真正的"爱心树"吗?那你会怎么做?

  (四)结束活动:《让爱住我家》。

课后反思:

  这个活动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因为:

  1. 我敢于挑战了自己,战胜自我。说实话,语言领域的绘本教学,我一直没有勇气挑战,但今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向曾经的朝思暮想的“它”靠近,付出行动,并取得了成功。

  2. 本次活动我觉得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我采用了以情带情,以情激情的手段来教学。《爱心树》讲述的是一棵苹果树和一个男孩之间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故事的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它讲述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这种深沉的爱,是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令人在百读不厌中细细体味蕴藏其中“爱”的哲理,非常的感人!因此我是运用妈妈的口吻来对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的,并且全程我都配有轻柔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我把自己先融入到角色当中去,以情带情,深入孩子内心世界,激发幼儿对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之情!

  整个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设计上有突破,有创新。因此,我在组织和引导上感觉非常的轻松和流畅,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活动第二个环节,幼儿在我的引导下,随着绘本的画面,感受着大树对小男孩的爱,中间我巧妙设计。

4、大班优秀语言教案《爱心树》含反思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一个男孩儿幸运地遇到了一棵因爱而给予,因给予而快乐的大树。大树用他全部的生命陪伴男孩儿一生,为他创造了一生。男孩儿曾因成长而离开,但他在生命的开始与结尾都和大树为伴,为此,大树幸福不已。如今的孩子生活在爱的国度,长辈们无私的关爱就像是一棵棵无私的大树,让孩子们感受幸福和快乐、尽可能地给予成了家长们最大的满足和心愿!为了让孩子在体会爱与被爱幸福的同时,激发他们对身边人的关爱,从小学会感恩,特设计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感知故事内容,理解大树每一次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回忆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体会爱与被爱的幸福。

  3.制作爱心卡,积极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激发幼儿主动复述故事的欲望,培养幼儿高自控性和高兴奋性。

活动准备:

  1.教具:"爱心树"课件、图谱;音乐:让爱住我家;

  2.学具:心形纸卡、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提问:今天老师想做一个关于你和爸爸妈妈之间的调查:请你认真仔细地想一想,爸爸妈妈为你做了什么事会让你感到快乐,他们也很快乐?

  (二)播放课件,感知理解故事情节

  1.动画里有谁?

  2.一棵大树和一个男孩是好朋友,每天男孩跑来树下做些什么?

  3.随着时光流逝,男孩一天天地长大,大树感到了什么?什么叫孤寂,那你有过孤单寂寞吗?

  4.后来,男孩一次一次来看大树,对大树说了什么?大树是怎么做的?

  5.大树到最后只剩下老树墩,但是她的心里感觉怎么样?

  小结:一棵大树,从枝繁叶茂满是苹果到最后只剩下老树墩,他的一生都在付出、给予,从不求回报,但是她还是很快乐。你觉得她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原来这是一棵充满爱心的大树,是一棵爱心树。

  (三)幼儿讨论:你喜欢他们中的谁?为什么?

  (四)结合生活实际,回忆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提问:小朋友的身边有谁也像大树一样在付出、在给予,在爱着我们呢?

  (五)制作爱心卡,表达感激之情

  1.提问:你最爱谁呢?你会为她做些什么事让她也感觉到快乐?

  2.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制作爱心卡

  3.幼儿相互交流

  4.在音乐"让爱住我家"中结束:爱心卡装载着我们小朋友无限的爱,让我们把爱送给爱我们的人和我们爱的人,让全世界的人都拥有爱,让爱永远住在我们幸福的家。(音乐起一起舞蹈)活动延伸:

  在语言区为幼儿提供"爱心树"小图书,供他们区域活动时欣赏阅读。

活动建议:

  在本活动开展前,可以进行相关话题的讨论:如爸爸妈妈为你做些什么事、你为爸爸妈妈做些什么、你最爱的人等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积极有效的语言互动环境,首先以幼儿古老的故事---回忆爸爸妈妈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导入话题,勾起了幼儿真实的感受与回忆,然后故事本身的感染和教师巧妙的设问给了孩子更多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已有的经验不断加以扩充拓展,形成新的经验;同时活动还以生活中永恒不变的"爱"为题材,让孩子在感受爱的同时学会感恩,学会爱身边的人,相信孩子们通过制作与交流能够真切地感受爱别人的快乐与如何爱别人的行为上的触动,这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5、大班语言教案《去年的树》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能听懂故事大意。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懂得爱护树木。

  3、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初步懂得自己长大了,遇事能够试着面对。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难点: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

教学准备:

  课件、诚信卡、星星、小鸟和大树头饰。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出示小鸟对着火光唱歌的图片猜测唱歌的原因导入新课。

  二、基本部分

  1、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

  提问:小鸟和大树是不是好朋友?你从那儿听出来的?

  分别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

  2、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

  小鸟回来找大树找到了吗?最后看到了什么?

  看到火光小鸟心情怎么样?它想到了什么?

  3、再次倾听故事,初步理解故事。

  现在你知道小鸟给火光唱歌的原因了吗?

  4、情感迁移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答应过别人事情吗?你做到了没有?做到了请你在诚信卡上贴一颗星。

  4、我来说一说: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三、小结

  小朋友今天学的快乐吗?你学到了什么?

附:《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朋友之间遵守约定的动人故事。在活动中注重以情感人,引导幼儿体验小鸟的情感,感受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而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触动,从小培养幼儿诚实收信的优良品质。通过播放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二、说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大班语言目标: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故事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的知识扩展想象,并创造性的进行表述,结合新纲要中语言目标,让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能力等其它方面共同发展,从而制定本目标:

  重点:发展幼儿理解故事的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难点: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对大班孩子而言,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拓展性比较大,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把“教育幼儿要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做到作为难点。

  三、说活动过程

  1、引入课题:教师以小鸟为什么给火光唱歌,在猜测中帮助幼儿进入小鸟的角色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初听故事:深入童话中的角色,初步体会大树和小鸟的关系调动幼儿的兴趣。

  3、再次听故事:让幼儿对小鸟的心情不好的原因一目了然,并对故事内容有个较好的总结。

  4、我来说一说:通过播放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四、教学特色

  1、活动渗透生活经验

  诚信和环保---这两个话题在孩子们的周围生活中无时无刻都有人在讨论,在这个活动中,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拓展生活经验,并结合大量的图片,使幼儿深切感受诚信和环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体现活动价值。

  2、与幼儿平等对话

  在每个环节中,无论是提问还是与幼儿的交流中我与幼儿处在同一平行线上,以孩子好朋友的身份去倾听孩子们的回答,而且,每一次提问都出自于双方自然的对话,使整节课气氛轻松自然。

  3、提问中拓展孩子思维

  在设计提问中,我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使他们大胆清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逐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感迁移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感受诚信的意义。

  5、我来说一说:通过播放人类行为图,让幼儿对此作出判断,表明自己的意见,使幼儿进一步明白保护树木的重要性。

活动反思: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三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以生为本,自主发展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我的理解,有的课文偏重于工具性,有的课文偏重于人文性。因此,我觉得语文教师要把握好侧重点。而《去年的树》则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我运用了动画,目的是让学生深深体会诚信,友情。

  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那个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因为方法到位,大胆放手,课堂基本达到了我想要的那种境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最后一节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进行拓展说话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有坡度的说话练习:(1)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有的同学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大树你如此高大的身影,昔日高大的身影,却变成了如此。"最后会说:"大树再见了,我希望能再见到你。"有的同学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我们之间的友谊天长地久。"……(2)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有的说:"亲爱的朋友,小鸟,我想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们虽然都身在他乡,但在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我们永远是最好的朋友。"有的说:"啊,亲爱的小鸟,多日不见,你过得怎么样虽然我们今世不能相见,但是这一生能有这样的朋友,我也觉得死而无憾了。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再做一对朋友。"……(3)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有的对小鸟说:"你那首诚信的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有的对大树说:"大树,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有的对伐木人说:"伐木人,难道小鸟这份纯真的友情还不能打动你吗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你就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上完课,我觉得学生感受很多,收获很多。遗憾的是小练笔时流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结束时有所匆忙。"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将是我继续努力的方向。

6、大班语言教案《快乐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2、能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片内容。

  3、喜欢看图讲述活动,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活动准备:

  1、一颗有表情的树的图片。

  2、挂图《快乐树》。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能仔细观察图片,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图片内容。

  2、难点:学习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活动。

  (1)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幼儿根据树的表情,说说这是一棵快乐的树。

  (2)这棵快乐的树要告诉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出示挂图一,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1)这是什么季节,树的叶子是什么颜色的?树上开了什么样的花?

  (2)小鸟为什么都飞来停在树上?它们在干什么?

  (3)你觉得树快乐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教师示范用树的口吻讲述挂图一的内容。

  3、教师逐一出示图二、图三、图四,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片内容。

  (1)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学习用拟人的语气描述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2)教师着重引导幼儿感受树的心里活动。

  4、请个别幼儿完整讲述四幅图的内容,其余幼儿补充。

  5、创编活动。

  (1)引导幼儿以《快乐的树》例,学习用拟人手法讲述其他的植物或动物在四季中的变化。

  (2)幼儿分组活动,各组先确定要讲述的对象,再讨论该种植物或动物在四季中的变化,尝试用拟人手法讲述。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以一棵树在四季中的变化为主线,内容很丰富,而且也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有开心与不开的时候,幼儿已有了这些宝贵的回忆,很自然地就能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这个有趣的讲述故事。

  在观察第一张图时,引导幼儿用拟人化的语气描述树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第二、三、四张图,老师通过设疑,突出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会。

7、大班语言教案《鸟树》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感知理解树叶和变化的小鸟之间的关系。

  2、通过阅读图片和标记,尝试为图片排序,并讲述图片和标记所表达的中心内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图片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散文,鼓励幼儿大胆的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看到树叶的变化。

  1、师:有一棵很老很老的树,它快要死了。有一天,很多小鸟飞来,停在老树的身上唱歌,树叶会发生什么变化?

  2、观看幼儿用书上图片,讲述故事内容,使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师:画面上有一棵怎样的树?.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谁来了?小鸟停在老树上干什么?

  树叶怎么了?飞到哪儿?树叶变成了什么?

  鸟儿都飞向哪儿?老树变得怎样了?

  二、幼儿观看图片,教师讲述故事,采用留空地方法,鼓励幼儿参与讲述。

  三、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和标记,阅读树叶变成树叶鸟饿线索标记图。

  师(指图片“→”标记):树叶飞呀飞,飞过绿色的湖,飞着飞着,树叶变成了绿色的鸟。

  (启发幼儿在黑板上选择图片,放在相应的“→”标记后面,并讲述“树叶飞呀飞,飞过XX,飞着飞着,树叶变成了X色的鸟。)(带领幼儿完整阅读黑板上的图片标记)

  四、幼儿人手一册幼儿用书,师生共同阅读讲述故事。

  五、音乐活动《大树妈妈》。

  师:小鸟喜欢大树妈妈,给大树妈妈唱歌,大树妈妈也非常喜欢小鸟,它也给小鸟唱歌,下面我们扮演小鸟飞到大树妈妈身边和大树妈妈一起游戏好吗?

  六、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仿编故事内容,表现落叶、背景以及彩色的小鸟,并用童话中的句型讲述:树叶飞呀飞,飞过XX,飞着飞着,树叶变成了X色的鸟。

  教学反思

  在此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表演故事,亲身融入到为别人着想的情境中,并能积极主动的加入自己的想法。这说明幼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思维能力。通过幼儿的讨论、表演过程,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理解能力。但教师没能参与到表演中,减少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教学活动应该多些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8、大班优秀语言教案《树边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了解"边界"的含义,引起幼儿阅读《边界》兴趣。

  2、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一些动物的边界,自由理解图画内容。

  3、运用已有生活经验,根据画面大胆想象、推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1、事先布置好游戏场景(呼啦圈当鼠洞,沙包当粮食),请3名幼儿当猫,其余幼儿当老鼠。

  2、大绘本、小绘本、动物图卡。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猫抓老鼠",引出"边界"。

  1、幼儿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2、幼儿讨论讲述游戏规则:小猫睡觉了,小老鼠出洞偷粮食,猫大叫,老鼠逃入洞中,小猫抓未逃进洞中的老鼠。

  3、幼儿再次游戏。

  4、教师提问:为什么小猫不去抓逃入洞中的老鼠。

  5、幼儿自由回答,引出"边界"。

  6、教师小结:呼啦圈就好像是老鼠洞口是小老鼠家的边界。

  二、出示图画书,引导幼儿自主阅读。

  1、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本有趣的图画书,书中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边界,小朋友想不想一起来阅读?(想)

  2、幼儿自主阅读,教师适当与幼儿交流。

  三、幼儿自主创编想象阅读。

  1、有一种动物迫不急待地想来告诉我们它的"边界",出示狼的一家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出示图二"一只狼向狼一家打招呼图片",引导幼儿阅读。提示:"为什么狼的朋友要站在那么远来打招呼?"引出狼"边界"。模仿狼打招呼的动作。边出示图一背景,边操作小图卡,引导幼儿仔细阅读,讨论狼是怎样划"边界"的。

  3、依次出示河马、狐狸、园丁鸟图片,边操作,边将其放入适当背景图中,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它们家边界是什么。模仿图中一些有趣情节。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来小结。

  四、结束活动

  刚才,我们了解了那么多动物的边界,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边界"?(想)

延伸活动:

  和幼儿一起去寻找更多"边界",结束第一课时活动。

活动反思: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它的教学价值就开始被一层一层抽剥。但不可否认,文本的内在初衷是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对于有一定时代视野和历史厚度的文本,它那震人心魄的力量在时间的流逝中渐行渐远。学生阅历尚浅,稚性正盛,面对文本往往犹如面对冰冷的字碑,达其理而难通其情,因此出现了隔阂和强自说愁。

  在《树边界》的教学中,我便饱尝了这样一次情理未相生的遗憾。

9、大班语言教案反思《爱心树》

  设计背景

  机遇以上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实际问题,我们大班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为大班幼儿提供各种活动应具备的自主、宽松的活动空间,学习的方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合作探索为特征的共同学习,帮助幼儿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为今后上小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促进幼儿快乐与发展的同时,和孩子一起长大!

  活动目标

  1、倾听故事,理解故事的内容,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想。

  2、感受大树那种无私的奉贤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3、体会亲人朋友们如大树般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关爱之情,学习在生活中关心他们。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大树那种无私的奉贤精神,懂得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难点:切身体会大树的只有付出不求回报的,学习在生活中关心为我们付出的亲人和朋友。

  活动准备

  爱心树大绘本一本 爱心树flash 爱心粘粘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故事绘本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本大书。

  问:上面有什么?请你猜猜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封面只有一棵树,本来教师的用意是让幼儿幼儿随意的进行有关大树的故事的猜想的,只要幼儿能够讲出一些就可以的,但是从课堂中幼儿的表现来看,发言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于是我些疑惑:大部分幼儿不是很主动的来讲述的原因是什么呢?借班上课对幼儿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是幼儿的原因呢?还是教师的原因?要不直接就引题:今天我们来看一本大书,然后直接讲述故事。)

  二、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这是一个大树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棵树的故事。

  2、 教师边翻绘本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3、 提问:

  ——当男孩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与大树发生着怎样的事情。

  ——时光流逝,当小孩子逐渐长大,大树常常感到很孤寂,当男孩第二次来看大树时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对话?发生了怎样的事。

  (故事还是比较长的,男孩共有四次来到大树下,每次都像大树提不同的要求,教师为避免幼儿几次要求分不清楚,在讲故事的时候,把故事分成两段来讲述,到第二次来大树前发生的故事为第一段。接着教师提问:基本是针对一些故事内容来提问题的,参与教师提问的幼儿集中与部分幼儿,是问题设计的问题吗?上完课后一直在思考:或者我该把问题改成男孩要求大树做些什么,大树又是怎么来帮助男孩子的。)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第三次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与男孩又是怎样对话的呢?接着又发生了什么?

  ——又过了很久,男孩又来了,他们又说了些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第二段的提问,教师是这样问的:第三次来到大树下,男孩说了什么?大树又是怎么做的呢?提的问题更直接了,参与回答的幼儿相对多一些,基本能把男孩与大树的对话讲出来。)

  三、通过给大树取名,体验大树那无私奉贤的精神。

  1、如果我们来给大树取个名字?你觉得取个什么样的名字最合适?为什么?

  (本来用意是想通过给大树取名字,让幼儿感受到这是一棵很有爱心,愿意帮助人的树。为了防止提出问题后幼儿冷场,教师临时提出小朋友可以相互商量一下。但是很多幼儿给树取的名字都是很表面化的:荡秋千的树,一个幼儿回答后很多幼儿都是类似的,如苹果树等等,教师应该对幼儿参与教师的回答首先表示肯定后再让幼儿想不同的答案。有一名幼儿高说到了帮助人的树。于是,教师提升:帮助别人说明她是一棵很有爱心的树,但是还是觉得有些牵强,我想可能是我高估了幼儿,因为有些孩子对如何取名字还是不太清楚的,如果把问题改成更直接的: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为什么?孩子的答案是不是会更多一些呢。)

  2、(这是棵很有爱心的树。)我们就叫它爱心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她很有爱心。

  四、欣赏flash动画,进一步体验大树不求回报的奉贤精神。

  1、边听教师讲述故事,边欣赏flash动画。

  当大树付出自己的爱心时,大树的内心是怎样的?

  (flash动画,幼儿欣赏时是很专注的。大树的爱心表现在哪些地方:幼儿有提到了,把苹果给孩子,把树枝给孩子盖房子,把树干给孩子做船,让孩子坐在树墩上)

  3、师小结:当男孩从大树身上带走苹果,大树很快乐?砍走树枝,大树很快乐砍走树干,变成光秃秃的树墩大树还是很快乐。其实付出爱心也是一种快乐呀!

  五、情感迁移,体验亲人朋友们大树般的关爱之情

  1、其实在我们小朋友身边也有像大树一般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爱心的。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你能说说他们是怎样为你付出爱心的呢?

  2、“我们的爸爸妈妈等长辈和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朋友都是这样一棵棵无私的大树啊!!.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不断努力地满足我们,让我们感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才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啊!”鼓励幼儿大胆说出亲人为自己付出的故事。

  (因为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而且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长辈确实为幼儿做了很多,幼儿在讲述的有很多事例,教师予以及时的肯定。)

  3、我们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等长辈和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朋友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你准备怎么来回报他们呢?让幼儿说说准备为自己的长辈做些什么事,奖励幼儿爱心粘粘纸。

  (通过奖励爱心粘粘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一步学着关心那些、爱护自己的长辈。因为只是在嘴上说说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幼儿这样说了要在生活中也这样做是非常难的,所以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这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 “爱”与“被爱”之间。故事的文字纯朴直白,简洁明了,讲述耐人寻味的故事,讲述一段深沉的爱,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令人在百读不厌中细细体味蕴藏其中的爱的哲理,禁不住流下热泪。

  这是一本经典的图画书,它以简单利落的黑白线条勾勒形象,没有背景,留有很大的空白,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文字的布局也富有动感,图文的配合非常融洽,简单的线条,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掳获了无数读者的心。

  整个活动在感动中结束,姚果果说:我想哭了。刘智远说:太感人了……我也在一遍遍的试读着感动着。

  一、赏读封面,观察环衬。

  这本书很特别,除了封面是绿色的其余是黑白色,因此引起了幼儿的质疑。

  (1)赏读封面。

  让幼儿说说自己看到封面上画的是什么?而后猜想故事可能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着嫩嫩的绿色看了之后又什么感觉?小朋友想象力很丰富,能完整的吧封面上的小孩、苹果、树编成一件事进行猜测。

  (2)观察环衬。

  大片的白色让你想到了什么?看后你有什么感觉?小朋友说想到了天空,觉得很干净;想到了雪,觉得很好玩。他们还不会与封面进行联想。

  二、读文赏图以问题激发想象

  故事分为三块。

  第一块重点出示第三页:让幼儿大胆猜猜,小男孩每天跑到树下干什么?图画的空白处给幼儿很多想象的空间,他们迁移平时的故事中的经验,同时出现4幅树和小孩玩耍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到大树和孩子之间的快乐时光。

  第二块讨论:为什么大树会觉得快乐,小朋友被故事中的情节所吸引:胡恒说:因为大树牺牲了自己帮助了别人。杨帆说: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赵普阳说:大树很有爱心。当看到大树被男孩一点点的索取,只剩树根,小朋友都情不自禁的说:“好可惜”“好可怜”当我打开后面的课件好多幼儿神情紧张,觉得不可思议。

  第三块谈谈自己对爱心树和小男孩的看法,小朋友情不自禁的说这个小男孩“太过分了”,“真贪心”“很自私”……

  三、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在生活中,有谁也像这棵爱心树一样给你快乐,给你幸福,给你爱心呢?孩子谈到的更多的妈妈,老师,他们倾其所有为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我好感动。

  你愿意成为这样一棵不断付出,不断给予的大树吗?在共同的“我愿意”的回应中结束教学。

  一切都是那么感动。

10、教案大班语言详案《爱心树》反思

  这是一篇由绘本延伸而来的语言活动,简单的画面,蕴藏着很多故事情节,需要幼儿去仔细观察、猜想,激发幼儿反复观察、思考,并能将自己的想法积极的与他人分享,让幼儿感受到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忽视细节部分,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对其缺少关注。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连贯讲述,对于孩子的回答,能注意及时捕捉,层层追问,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我又提示:“玩累了,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形成新的体验,并积极展开想象,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第三,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效地感染幼儿的情绪,并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如在观察大树与男孩捉迷藏这一画面时,我们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孩子模仿角色的行为和创编角色的对话。孩子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画面营造的氛围,体现大树和男孩双方亲密无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