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美术教案《虫虫爬》》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大班美术教案《虫虫爬》
活动目标:
1、感受虫虫爬行的美感,体验在自己脸上彩绘的乐趣。
2、培养幼儿细心、大胆的作画习惯。
3、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幻灯片:各种昆虫、幼儿脸部彩绘范例;镜子、彩绘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昆虫爬行图片,感受美感。
1、已有经验导入:你们喜欢昆虫吗?你认识哪些昆虫?
2、逐一欣赏幻灯片:昆虫世界真热闹,虫虫们正在举行爬行大赛,比谁爬得美,你觉得谁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爬行时的姿态、路线、及周围环境)
3、拓展:昆虫们还会爬到哪里去?
二、欣赏同伴脸部彩绘,想象昆虫爬行情境。
1、虫虫们爬到了小朋友的那些地方?(额头、嘴边、鼻子上、眉毛上、脸颊等)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种在脸上作画的方法叫脸部彩绘,看,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下巴上,它是怎样爬行的?(引导幼儿想象虫虫爬行时的情境,为自己彩绘作好准备)
三、提出要求,幼儿彩绘。
1、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在自己脸上恰当的部位画上喜欢的昆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注意不要碰到眼睛。
2、幼儿彩绘时,教师巡回观察,关注胆小有困难的幼儿。
四、昆虫秀表演。
听音乐举行昆虫爬行比赛,看谁最美。
2、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爬长城》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从前向后安排画面,表现简单的重叠,初步尝试表现近大远小。
2、进一步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
3、对方形、圆形,线条等涂鸦感兴趣,并尝试大胆添画,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4、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黑色水彩笔、8K纸、欣赏图片《长城》、教师勾线范例
活动过程:
一、欣赏重现
1、欣赏长城图片:这是什么地方?有一首古老的歌:“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下面是故乡。”为什么说长城是万里长呢?它造在一个山头上,还是许多山头上?故乡又是哪里呢?
2、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的,用来抵抗敌人的侵略。每当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哨兵就在一个个烽火台上点起火,拿起武器,隐藏在长城里,打退敌人。现在长城已经不是用来抵抗敌人,而是给全世界人民游览的名胜古迹。人们会来到长城脚下,爬上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因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3、观察范例:怎样才能爬到最高峰?有哪几条线路呢?
讨论:山顶上的烽火台有大有小吗?(相同大小,近大远小)
4、师生共同示范——登长城
T:山头可以一个一个画,也可以连成一片。画最近的山头、烽火台和一边的城墙。C:画另一边的城墙(注意城墙与山坡的垂直,不让城墙倒塌。)T:添画烽火台和城墙C:画稍远的山头
二、创作联想
1、今天大家来做登长城比赛,谁画到最后一个烽火台就是好汉。
2、引导幼儿画上许多山头,把长城画得长一些。
3、注意城墙与山坡垂直,不要倒塌。当幼儿画到最高峰时,启发想象往下会看见些什么,并进行添画。
三、引导评价
今天每个小朋友都登上长城了,真了不起,长大后一定会登上真正的长城,看到我们故乡的美丽。
活动反思:
《长城》这篇课文,是新课标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十七课,课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师生对话缺少配合。班级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3、大班美术教案《虫虫爬》
活动目标:
1、感受虫虫爬行的美感,体验在自己脸上彩绘的乐趣。
2、培养幼儿细心、大胆的作画习惯。
3、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幻灯片:各种昆虫、幼儿脸部彩绘范例;镜子、彩绘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昆虫爬行图片,感受美感。
1、已有经验导入:你们喜欢昆虫吗?你认识哪些昆虫?
2、逐一欣赏幻灯片:昆虫世界真热闹,虫虫们正在举行爬行大赛,比谁爬得美,你觉得谁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爬行时的姿态、路线、及周围环境)
3、拓展:昆虫们还会爬到哪里去?
二、欣赏同伴脸部彩绘,想象昆虫爬行情境。
1、虫虫们爬到了小朋友的那些地方?(额头、嘴边、鼻子上、眉毛上、脸颊等)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种在脸上作画的方法叫脸部彩绘,看,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下巴上,它是怎样爬行的?(引导幼儿想象虫虫爬行时的情境,为自己彩绘作好准备)
三、提出要求,幼儿彩绘。
1、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在自己脸上恰当的部位画上喜欢的昆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注意不要碰到眼睛。
2、幼儿彩绘时,教师巡回观察,关注胆小有困难的幼儿。
四、昆虫秀表演。
听音乐举行昆虫爬行比赛,看谁最美。
4、大班美术教育教案《虫虫的故事》含反思
活动目的
1、在探究虫虫世界的基础上,大胆表现内心世界所感受到的虫虫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
2、尝试用铅笔进行创作。体验创作带来的愉悦,享受成功的喜悦。
3、能大胆用语言和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铅笔、小张纸
2、插幼儿作品的虫虫故事书
3、《点虫虫》的碟片
4、昆虫图片、书、前期活动照片
活动过程
1、幼儿观看前期活动照片、引出课题
小朋友这是在干什么呀?
这些天,我们都在做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认识各种各样的虫虫,找找虫虫躲在哪里,找找虫虫的秘密。今天张老师又带来了一张很好看的碟片,讲的都是虫虫世界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吧!
2、幼儿观看《点虫虫》的碟片
刚才的碟片里讲了哪些有趣的虫虫故事?
除了这些虫虫,你还认识哪些虫虫,知道哪些虫虫的秘密?
3、提出创作要求
小朋友知道这么多的虫虫故事,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了,这里有一本虫虫的故事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里面的故事都不见了,请你们选一张喜欢的小彩纸,把知道的虫虫故事画下来,装进故事书里,如果你有很多的故事,就可以画很多张。
4、幼儿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记录创作语言。
轻声与幼儿交流作品
幼儿碰到困难时,给与恰当的引导、帮助
5、自由欣赏故事书,分享成功的快乐
6、延续活动:互相欣赏虫虫世界的故事,讲讲虫虫世界的故事。(用视频转换仪)。
5、大班美术彩绘教案《虫虫爬》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虫虫爬行的美感,体验在自己脸上彩绘的乐趣。
2、培养幼儿细心、大胆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幻灯片:各种昆虫、幼儿脸部彩绘范例;镜子、彩绘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昆虫爬行图片,感受美感。
1、已有经验导入:你们喜欢昆虫吗?你认识哪些昆虫?
2、逐一欣赏幻灯片:昆虫世界真热闹,虫虫们正在举行爬行大赛,比谁爬得美,你觉得谁最美,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爬行时的姿态、路线、及周围环境)
3、拓展:昆虫们还会爬到哪里去?
二、欣赏同伴脸部彩绘,想象昆虫爬行情境。
1、虫虫们爬到了小朋友的那些地方?(额头、嘴边、鼻子上、眉毛上、脸颊等)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种在脸上作画的方法叫脸部彩绘,看,一只知了爬到了我的下巴上,它是怎样爬行的?;文.章出自屈,老师教.案网](引导幼儿想象虫虫爬行时的情境,为自己彩绘作好准备)
三、提出要求,幼儿彩绘。
1、教师提出要求:小朋友可以在自己脸上恰当的部位画上喜欢的昆虫,画的时候对着镜子,注意不要碰到眼睛。
2、幼儿彩绘时,教师巡回观察,关注胆小有困难的幼儿。
四、昆虫秀表演。
听音乐举行昆虫爬行比赛,看谁最美。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紧凑但不紧张,气氛热烈但不混乱,幼儿活动积极,乐学、愿学,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活动主体、教师主导的纲要精神。实现了“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的教育目标。
6、大班民间艺术活动《有趣的扎染》二等大班美术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扎染是我国民间艺术,在云南大理的历史已有千年,由于保山和大理相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已经通过各种途径见过扎染作品,扎染作品以其独特的韵味和色彩变化的神秘感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此我设计了这节扎染活动,这节扎染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也让幼儿在自主的扎染活动中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感受活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欣赏并感受扎染色彩的艳丽和形象的造型美。
能力目标:学习观看扎染步骤图,能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尝试做出扎染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民间艺术的美,体验创造的快乐。
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观看扎染步骤图,尝试做出扎染作品。
难点:能运用各种工具完成扎染作品。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皮筋、玩具等工具和材料进行扎染的经验。
2、裁剪好未扎染的衣物、包包、手帕、剪刀,展示板、橡皮筋、颜料盆,清水桶,抹布。
3、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扎染成品,引起孩子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觉得董老师身上的衣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幼儿自由回答)董老师在里面也准备了许多和我衣服一样漂亮的作品,我想请小朋友去看看,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要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作品都有哪些图案?和有哪些漂亮的颜色。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幼儿参观。
师:小朋友看这些作品漂亮吗?其实它们都是用你们穿旧的白色衣服改造的,有包包、围巾、手帕等等。
2、提问:现在我要请小朋友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刚刚都看到了哪些图案?有哪些颜色?(幼儿用完整的话回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好,其实这些美丽的作品都是扎染出来的(出示扎染PPT),扎染是我们云南白族地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因为它独特的扎染方法和它颜色的艳丽在近几年深受人们的喜欢。
(二)了解扎染,学习扎染。
1、播放课件,学习捆扎方法
师:小朋友们看董老师身上这件扎染衣服的图案像什么?(幼儿自由回答)其实这个图案叫螺旋状,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螺旋状是怎么扎染出来的。(观看视频)
师:视频看完了,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是怎么扎染出来的?(幼儿回答)观看PPT捆扎法操作流程图,教师做示范讲解。
2、幼儿自主学习包扎法
师:刚刚我们学习的捆扎法是扎染中的一种方法,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第二种方法包扎法,董老师已经把这种方法的视频放在了桌子上的平板电脑里,我要请小朋友自学,在学的过程中小朋友可以再把材料拿出来跟着视频边学边做,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做轻声的交流,待会儿我要请小朋友和我们做一个分享。
3、幼儿分享包扎法过程,教师讲解操作流程图,加深学习。
师:视频看完了,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幼儿回答)小朋友说的真好,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说的对不对?依次讲解操作流程图,教师边说边操作。
(三)幼儿尝试扎染(配乐)
师:小朋友真棒,接下来就到你们操作的时间了,但是在操作前董老师有四点要求:1、董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这样的操作流程图,你们可以选择一种喜欢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果忘记了步骤它可以提示你哟。2、我给你们准备的材料有包包、衣服、手帕小朋友待会儿可以到这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操作。3、小朋友选择的材料可以在桌面上进行操作,带作品包扎或者捆扎好请你们戴上手套把作品放在盘子上进行染色。4、染色完成后请小朋友举手示意,董老师会帮助你把作品上的水拧干和晾晒。现在请小朋友有序的到材料区领取物品。
(四)晾晒作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学习中,我注意安排了观察、比较、归纳、演示、组合创作、总结等环节,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方法自己去看、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幼儿对老师有亲切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7、幼儿园艺术活动《虫虫的舞》大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轻盈、跳动及优美、舒展的情绪。
2、探索手指随乐在身体各部位跳动的可能性,以及自己与同伴运用身体某一部位相互牵引移动的可能性。
3、体验参与音乐表达、创造想象及人际互动的喜悦。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 音乐:安东尼.德沃夏克《幽默曲》;
2、 教师能熟练地清唱乐谱;
【活动过程】
1、初步体验与感知音乐的情绪、结构。
(1)师幼生共同倾听音乐,萌发自己关于音乐的第一印象。
(2)幼儿尝试表达。
(3)教师从多方面,尝试借助一定情境,采用多种方式随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幼儿再次欣赏,进一步感知音乐的性质、结构。
2、初步尝试跟随教师做身体模仿动作,体验动作与音乐(情绪、结构)的和谐。
3、在分段随乐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动作表达的可能性。
(1)教师讲述故事,导入游戏情境。
(2)幼儿随 A 段音乐,在圈上玩“手指跳动游戏”,探索手指在身体其他部位跳动的可能性。
(3)幼儿随 B 段音乐,散开结伴玩“牵引游戏”,探索自己手指与同伴手指相互牵引移动的可能性。
(4)幼儿随 C 段音乐,再次散点结伴玩“牵引游戏”,探索自己与同伴运用身体其他部位相互牵引移动的可能性。
4、完整随乐律动游戏。
8、大班艺术活动《躺在草地上》大班美术教案
让幼儿欣赏人们躺在草地上的多种姿态,感受双臂、双腿自由伸展的惬意。尝试表现人物之间的组合和遮挡关系,并能合理的想象,丰富画面内容。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欢乐。
设计意图
躺在草地上,吹着那软绵绵的春风,我们知道,春天来了。听着小河“哗啦啦”地流淌,听着树叶“沙沙”的歌唱,看着燕子从天空飞过,风儿吹着它的哨子,鱼儿做着它的美梦,我们躺在草地上嬉戏,阳光下,春风里,一切正美好。
《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最灵动的美好,明媚的春天就是最好的礼物,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近自然用心感受春的美好。本节活动通过调动孩子春日在草地上幼儿游玩的经验,欣赏躺在草地的人各种放松的姿态和有趣的造型,感受那份舒适惬意和欢乐,并通过联想与表达深化审美感知,丰富情感体验,激发创作灵感,绘画出躺在草地上的惬意姿态。
活动目标
1、欣赏人们躺在草地上的多种姿态,感受双臂、双腿自由伸展的惬意。
2、尝试表现人物之间的组合和遮挡关系,并能合理的想象,丰富画面内容。
3、感受和朋友在一起时的欢乐。
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并表现躺在草地上时人的多种姿态造型。
难点:人物组合、遮挡关系;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PPT图片,绿色底纸,蜡笔。
经验准备:小朋友有躺在草地上的生活经验。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迁移躺在草地上的生活经验。
导语:春天里,小草都发芽了,绿绿的、软软的,真想到上面躺一躺。躺在上面是什么感觉?他们在草地上做什么呢?
图片小结:人们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有的睡觉、有的在野餐……好惬意呀!
(活动的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比较开放、宽松的谈话形式进行,通过谈话式提问调动孩子们躺在草地上的已有经验,在孩子们的交流中引导、唤醒孩子们对草地的美好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表达。
图片小结的欣赏紧扣主题,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浏览欣赏多张图片,孩子感受躺在草地上的舒适、惬意和不同的姿态造型,孩子们对躺在草地上的人物动作造型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多张图片的不同动作造型刺激和丰富孩子们的兴趣和感受。)
二、欣赏躺在草地上的各种姿态图片,丰富经验。
1、单人图片交流
重点观察:她是怎么躺在草地上的?(重点观察双臂和双腿)
动作拓展:还可以怎么躺在草地上?谁来做做看?
小结:我们躺在草地上,胳膊和腿可以随意的舒展,感觉很舒服。
2、两人图片交流
重点观察(图一):小女孩把妈妈的什么当成小枕头了?
拓展想象(图二):除了枕在别人的胳膊上,还可以枕在哪里?
3、多人图片交流
重点观察(图一)他们是怎么躺在草地上的?
拓展想象(图二):还可以摆哪些有趣的造型?躺在草地上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配图小结:春暖花开,躺在草地上,可以自己躺着休息,也可以和爸爸妈妈、好朋友躺在一起。我们可以枕在自己的小手上,也可以枕在别人的肩膀和身体上,还可以和好朋友手拉手、头靠头,真开心呀!
(通过对单人、两人、多人躺在草地上的图片欣赏,孩子们在层层递进的图片欣赏中循序渐进的了解了人躺在草地上双臂、双腿的动作——人物之间的情趣——人物之间的组合造型,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到人物动作造型对人物情趣表现的重要性。)
4、讨论画法:
你想和谁一起躺在草地上?在一起干什么呢?
如果我想躺在别人的胳膊上,胳膊什么时候画呢?为什么?
怎么画出不同方向的人呢?
(通过有指向性的提问帮助孩子丰富画面内容和构图,“你想和谁躺在草地上,你们会怎么躺?”让孩子们思考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孩子做好绘画的计划和构图,绘画人物尤其是有组合时,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有规划性的优化自己的构图。本节活动的难点是遮挡关系在幼儿作品中的表现,通过提问引发孩子的思考,将绘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对孩子现有水平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前置,让孩子在绘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四、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绘画要求:有遮挡时,被遮挡的部分最后画;画不同方向的人可以把纸转一转;用深色的蜡笔勾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涂色。
指导要点:指导能力强的幼儿创造性表现多人组合造型,指导能力弱的幼儿表现躺在草地上人的基本特征。
(每个孩子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各不相同,在幼儿绘画指导中,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我因情况、因特点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创造出更富多样性的作品。)
五、欣赏、评价作品。
你画的人是怎么躺在草地上的?
教师总结性评价。
(在评价环节,我通过看图讲故事的策略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绘画的趣味性,通过这种情景故事的介绍,让画面充满了温情。一幅幅画面就是一个丰富有趣的小故事,让孩子们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总结
一、人物情趣与造型可表现性的分析:
1、贴近生活,迁移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
春天里,孩子们到公园里野餐、踏青,会躺在草地上休息、游戏。本次活动通过细节的观察、动作的模仿、语言的描述,使得幼儿以往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情感上得到共鸣。
2、造型多样,给予幼儿创意表达的空间
图片的欣赏拓展了幼儿的认知经验,也给了他们无限的遐想:舒服的睡姿千姿百态,还可以怎么躺着让自己很舒服?枕在别人胳膊或身体上的,还可以枕在哪里呢?调皮地撩撩别人的头发很有趣,还可以怎样逗逗同伴呢?
3、适度挑战,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
怎样画出躺在地上的人?如何表现遮挡关系?怎样布局画面?这些问题的抛出,帮助幼儿在绘画前理性思考,提炼方法,提高相应的绘画技能。
二、活动延伸中人物情趣和造型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本节活动我选择了用蜡笔来进行美术创作,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或独立绘画,表现人物躺在草地上的动作造型和故事情境。后期还有泥塑的创作方式跟进,让孩子在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中感受美、创作美。
三、活动反思
1、回归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对于孩子来说,万物自然,即是生活,生活即教育。艺术教育源于孩子们的自然与生活。在感受、欣赏和创作中让人物的情趣跃然纸上,和幼儿一起发现、感受、欣赏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2、策略引导,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活动图片欣赏从单人到两人多人的动作造型,欣赏的内容层层递进。在活动中通过图片欣赏、动作表现以及提问追问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了躺在草地上的动作造型。在活动运用多个策略帮助幼儿解决重难点,萌发和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
多通道感知策略,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联想、动作、移情等途径感受人物的造型和姿态的丰富多变。
经验累加策略,从单人的动作图片欣赏,到两人的遮挡关系理解,最后到多人的造型组合欣赏,孩子们对于人物从动作到造型的经验逐渐累加,层层递进,丰富孩子们的绘画内容和构图。
图片引导策略,丰富的图片欣赏帮助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并帮助幼儿欣赏总结人物的造型和姿态特点。
3、鼓励欣赏,聆听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在美术活动中,因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笔触和语言,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去聆听他们对美的感受,去聆听他们画里奇特的故事和想象。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完整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
9、科学活动《虫虫奇遇记》大班教案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虫子的特征和生活环境,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设计意图
我园位于中山公园内,在开学初我们班的小朋友分享了一首关于惊蛰节气的诗,诗中有一句话"惊蛰春雷惊百虫"意味着万物复苏,虫子也都开始活动,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于是生成了我们班的主题《虫虫奇遇记》以此来激发我们班小朋友热爱探索、喜欢观察、大胆思考的能力。既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又具有挑战性。从而引导孩子们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虫虫之间、虫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满足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天性,发展孩子们专注坚持合作的学习品质。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虫子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2、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细致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能用适宜的方法找到虫子的生存环境。
活动准备
物质:放大镜、收集盒、木棍等工具;相机、纸笔。
场地:幼儿园门口易发现虫子的宽阔、安全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寻找虫子的兴趣
1、师:中山公园是谁的家?中山公园里有虫子吗?你猜猜哪里会有虫子?
2、师:寻找虫子需要哪些工具?
3、师:寻找虫子需要注意哪些?
二、外出寻找虫子
1、寻找虫子时,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三、分享梳理
1、幼儿介绍自己寻找到的虫子及发现地点和周围环境。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蚯蚓、蚂蚁、蜗牛、金龟子特征。
3、归纳总结昆虫(蚂蚁、金龟子)特征: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四、引导幼儿利用更多资源寻找答案。
五、放生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
活动总结
寻找虫子时,孩子们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孩子们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找到了寻找虫子的方法,并能选择适宜的工具去找虫子。孩子们用小铲子在土地下面挖到了蚯蚓、用放大镜在树干观察到了蚂蚁、用木棍在草丛间找到了金龟子等虫子。教师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它们关注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一起梳理出昆虫的分类,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表现,表达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发现和理解,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比如:蜗牛在田地里会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物,破坏生态环境,但是蜗牛身体分泌的粘液又含有极其丰富的美容物质,是美容佳品。比如蚯蚓在土地上松土高手,但不能把它放在环境狭窄的花盆内,会破坏植物的根茎等。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收获了许多关于昆虫的奇妙见闻和宝贵的知识,有的是通过同伴间的资源共享,有的是通过查阅网络资料,有的是通过在科技馆收获到的知识汇总。孩子们知道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并将这些本领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当孩子们急于知道一件事的答案时,都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我们还会将孩子们关于昆虫引发出来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产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绪情感。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生存,并发现了生命的奇妙。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萌发了他们对生命的喜爱和感恩。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虫虫奇遇记》反思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虫子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2、在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细致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能用适宜的方法找到虫子的生存环境。
活动准备
物质:放大镜、收集盒、木棍等工具;相机、纸笔。
场地:幼儿园门口易发现虫子的宽阔、安全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寻找虫子的兴趣
1、师:中山公园是谁的家?中山公园里有虫子吗?你猜猜哪里会有虫子?
2、师:寻找虫子需要哪些工具?
3、师:寻找虫子需要注意哪些?
二、外出寻找虫子
1、寻找虫子时,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3、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三、分享梳理
1、幼儿介绍自己寻找到的虫子及发现地点和周围环境。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蚯蚓、蚂蚁、蜗牛、金龟子特征。
3、归纳总结昆虫(蚂蚁、金龟子)特征: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头上有触角,身上有翅膀等。
四、引导幼儿利用更多资源寻找答案。
五、放生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
活动总结
寻找虫子时,孩子们仔细观察虫子的外形特征和虫子的生存环境,小心地将虫子放到收集盒里。或者发现虫子后拍照或者用纸笔记录。孩子们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渐找到了寻找虫子的方法,并能选择适宜的工具去找虫子。孩子们用小铲子在土地下面挖到了蚯蚓、用放大镜在树干观察到了蚂蚁、用木棍在草丛间找到了金龟子等虫子。教师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虫子,对其每一个发现表示赞赏。
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它们关注昆虫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在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一起梳理出昆虫的分类,并尝试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表现,表达自己对科学活动的发现和理解,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多面性,比如:蜗牛在田地里会以植物的根茎叶为食物,破坏生态环境,但是蜗牛身体分泌的粘液又含有极其丰富的美容物质,是美容佳品。比如蚯蚓在土地上松土高手,但不能把它放在环境狭窄的花盆内,会破坏植物的根茎等。
孩子们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收获了许多关于昆虫的奇妙见闻和宝贵的知识,有的是通过同伴间的资源共享,有的是通过查阅网络资料,有的是通过在科技馆收获到的知识汇总。孩子们知道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并将这些本领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当孩子们急于知道一件事的答案时,都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后续我们还会将孩子们关于昆虫引发出来的新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知道每种动物都有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萌发尊重生命,保护动物的情感。将捕捉回来的虫子放回到发现它的地方。产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情绪情感。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在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生存,并发现了生命的奇妙。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神奇惊叹不已,萌发了他们对生命的喜爱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