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密室逃脱之光》

《大班科学教案《密室逃脱之光》》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教案《密室逃脱之光》

1、大班科学教案《密室逃脱之光》

  设计思路:

  在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时,我班幼儿对身边的各种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他们主动搜集了城市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某天,一些幼儿提到爸爸妈妈曾带他们去玩的地方——密室。原来,这是一个游戏。玩者被关入一间封闭的房间后,必须寻找各种“线索”,才能找到出门的方法,逃出密室。

  此时,一个幼儿带来一些城市夜景的照片——夜晚的城市因为灯光的照射而变得美妙……在欣赏照片的时候,幼儿提到了城市中灯光的其他功能,如:探照灯很亮,能帮人们寻找东西;信号灯有含义,可以给人们以提示……就在此时,“密室”和“灯光”这两个起先并没有联系的事物给我带来灵感:幼儿对“密室”充满好奇,如果能结合“光”,有个能让幼儿玩起来的“密室”,而“光”是幼儿逃出“密室”的线索,那么幼儿会不会喜欢呢?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儿童版的“密室逃脱”游戏——幼儿进入黑暗的“密室”后,通过对“光”的观察和操作,最终逃出“密室”。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能让幼儿知晓光能借助光滑的表面反射的特性外,贯穿其中、不时出现的“密室主人”的声音,不断提示着游戏进程的倒计时等,都要求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静心投入活动,通过分析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并与同伴合作克服重重难关的过程,体验成功逃脱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寻找方法并从“密室”逃脱的过程中,体验并发现“逃脱”的乐趣。

  2、通过做做、议议,感知光能借助光滑的表面反射的主要特征。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情景布置:封闭的活动室(光线较暗)。

  3、材料准备:手电筒6个(其中1个是镭射手电筒),玻璃镜子8面(固定在椅子上,椅子上除了有镜子外,还配有1—8的数字标记,方便幼儿在之后的环节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光滑的金属镜子16面,拼图5幅,电子白板,PPT课件,“白天与黑夜”水粉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密室”规则(明晰游戏规则,找到游戏诀窍)

  1、“密室”外引导:

  今天我们玩一个“密室逃脱”的游戏,待会儿进入“密室”必须了解游戏的规则,才能寻找逃脱的好方法。

  2、倾听神秘的“密室主人’的叙述,熟悉周围环境。

  “密室”环境需弱光,不仅可以营造神秘的气氛,更是为了让幼儿观察到清晰的光做准备。

  3、讨论:

  *怎样才能逃出“密室”?

  (需要听清楚“密室主人’的每一句话:使用聪明的大脑;请光来帮忙。)*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

  (避免光线直射眼睛。)

  4、幼儿玩游戏,“密室主人”开始倒计时。

  【设计思路:导入阶段,确定整个活动的基调和氛围,让幼儿感知“密室逃脱”的基本规则,为后续的活动环节和解谜做好铺垫。活动室光线暗、神秘的旁白以及倒计时的出现都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活动的神秘气氛,为幼儿制造紧张感,激发幼儿积极逃出“密室”的情绪。“密室刀环境可能会让幼儿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鼓励幼儿,给予幼儿心理上的慰藉。】

  二、“密室”解谜

  1、数字解谜(巩固已有经验:光是直线传播的;适应密室规则)。

  (1)观察5个数字及“投影墙”。

  (2)尝试使用密码打开密码锁。

  (3)初次尝试失败后,借助手电筒进一步观察。

  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数字密码组合。数字板上预设了细小的空隙。

  (4)讨论:你们得到密码了吗?你们是怎么得到密码的?

  (光线在投影墙上形成了影子,因此得到了密码提示。)

  (5)小结:原来光从空隙的地方直直地射出去,变成了数字形状的光斑。

  (6)教师操作课件,打开密码锁。

  【设计思路:通过该环节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前期经验(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并通过失败——尝试——成功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为后续活动的进行做好情绪上的铺垫。通过观察数字板的过程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具有一定难度,鼓励幼儿安静仔细地进行观察。】

  2、收集光线(初步观察和探索通过光滑的表面能改变光线方向的现象)。

  (1)根据“密室主人”的提示,将屋顶射灯传导出的光线照射到多媒体屏幕上,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改变光的方向。

  (2)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指导:利用镜子,如何让光反射。)

  (3)幼儿操作手中的镜子,将光线射到屏幕上,完成“密室主人,’的要求。在众多光斑中找到自己的光斑,这对于幼儿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创设区角,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和操作。

2、大班科学教案《光和影》含反思

活动意图:

  在人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影子的大小、位置会有什么变化?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知道光和影的形成条件,在探索中了解物体、光源和反射面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记录人、太阳、影子之问的关系。

  3、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阳光充足的日子、户外场地、记录纸、自制的日晷、时(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

  2、经验准备:知道太阳光下能反射出人的影子;了解了影子是在物体、光源、反射面三个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钟表与日晷对照,初步了解了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问的工具等。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幼儿对影子的变化进行猜想与验证。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前,教师在户外选定地点,放置一个大钟表和调置好的日晷。请幼儿猜测:假如上午9点,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儿?不同时问,太阳的位置会怎样变化?影子会有什么变化?

  2、验证9点影子的位置。

  参加活动的幼儿每人负责画一个时问段的影子,并在影子上记录时间和自己的名字。上午9点开始,请一幼儿选定面向太阳的方向站立,便于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再请一名幼儿把他的影子画下来。引导幼儿观察人、太阳、影子的位置,特别是人与影子的连接点。

  3、根据9点的影子,再次猜测。

  “10点影子会出现在哪儿,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逐渐变大)引起幼儿对问题的思考,然后进行验证。

  4、11点影子在哪儿。

  同样方法猜测、验证。然后通过三次影子的记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升得越来越高,影子越小,反之,与之相反。感知人与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所产生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

  5、12点的影子在哪儿。

  做完11点影子的记录后,引导幼儿猜测12点的影子会在哪儿。(人的正背后)。

  6、猜测下午的影子在哪儿。

  记录12点影子的时候,请幼儿再次猜测推断下午的影子会有什么变化?(影子又由小逐渐变大,而且左右影子对称)然后逐一进行验证。

  7、根据记录结果,幼儿自己总结规律。

  记录完影子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结果,自己总结出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太阳越高,影子越小;太阳与人重叠时,影子最小。而且还发现了9点与15点的影子一样大、10点与14点的影子一样大、11点与13点的影子一样大,左右对称。

  幼儿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一整天谈论的话题都是影子,总是提醒老师:“范老师,快到时间了,该上楼顶画影子了。”中午午饭后,迫不及待地上楼画影子,午睡时,为了等待画影子,兴奋地睡不着。轮到每人记录时,都非常小心,怕把影子画坏。

  活动前,当教师提出“一个人面向太阳站立,他的影子会出现在哪里”时,9个人出现了7种答案,都说自己是正确的。正因为答案出现的分歧比较大,想实验的愿望就越强烈,都想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9点影子出现时,大家都惊讶了,“啊!原来影子在这呀!”在猜测10点影子时,答案只有“左右”之后,大家都能推断出下一个影子的位置了,不再有争议。12点时,看到影子最短,然后猜测,“以后影子是什么样?”有人说长,有人说短,王郡桐小朋友说:“1点时你不就知道了吗”。中午1点我请没睡的i名幼儿上楼画了影子。起床后,周岐伤心地哭了,“老师,为什么不叫我?”当大家看到1点的影子后,一下推断出以后每个时间段影子的位置了。

  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每隔一小时,孩子们就画一次影子。记录全过程后,不用老师做任何讲解,孩子们自己就很清楚地得出了结论:上午9点影子最大,以后越来越小。中午12点,影子落在人正背后,影子最小。下午1点后影子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随着太阳(光源)位置的变化,影子也在变化着,太阳越低,影子越大,反之则相反。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晰地表达了这一变化规律。

  太阳与影子观察记录表(一)

  太阳与影子记录表(二)

  研究太阳、影子、日晷

活动反思:

  “光和影”这个活动主要是教师从偶发的事件中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了活动。通过教师敏锐地观察,捕捉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决定了下一次活动的发展方向。整个活动都是通过教师有效地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使活动一步步向前推进。

不足之处:

  教师的提问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启发性,只是表面性的提问,例如,“9点的影子在哪儿?”“10点的影子在哪儿?”同时,每小节活动之后及活动的最后教师没有进行总结性的提升。

3、大班科学教案《光》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奥秘的兴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重点难点:

  1、了解光的种类、光的特性及光的用途。

  2、能理解浅显的光的特性原理.

活动准备:

  1、水、玻璃杯、小镜子、水盆、硬币、手电筒

  2、活动记录表:(光的特性、光的用途)每位幼儿两张

  3、多媒体课件:各种照明灯、浴霸、歌厅里的灯光、装饰的彩灯、港口和马路上的信号灯。

活动过程:

  一、了解光的种类:

  1、设置场景(使室内变暗)师:提问:"小朋友,屋里为什么变暗了?幼儿:“没有光了,所以屋里变暗了”(打开灯)提问:为什么屋里又亮了?幼儿:因为有灯光了,所以屋里变亮了。师:那么,你能说说你都见过那些光呢?

  2、幼儿说出自己见过的那些光(太阳光、月光、星光、灯光、闪电光、x光、火光、激光、荧光棒、萤火虫发出的光等等)。

  教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光有自然光和人造光两种。

  ★自然光:像太阳光、月光、星光、火光、闪电光、萤火虫的光是自然界产生的光叫自然光。

  ★人造光:像灯光、激光、x光、萤光棒的光是人们制造出的光叫人造光。

  二、认识光的特性、探索光的特性:

  师: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光是怎样走路的?

  实验(一)、将活动室窗户遮住使室内变暗,打开手电筒,让幼儿观察手电筒的光是怎样走路的?幼儿(手电筒的光是一直向前跑的)。

  师小结:这是光的第一个特性:叫做光的直射性。生活中有很多光都是直接就射过去的,比如:太阳光、月光、手电筒的光、应急灯的光等等,因此,这种光的照射过程成直线的现象称之为直射现象。

  实验(二)、让幼儿在有阳光的地方玩小镜子、水盆里的水。师:小朋友边玩观察光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发现小镜子反光,发现水盆里的水也反光、发现小镜子让光拐弯了)。

  师小结:这叫光的第二个特性:光的反射性。

  实验(三)、把硬币和筷子放到盛水的玻璃杯中,引导幼儿观察硬币和筷子的变化,幼儿(我发现筷子弯了、我发现硬币从玻璃杯侧面看变得很大,从玻璃杯的上面看没变)。

  师小结: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太阳光会照在地上,我们身上,也会穿过清水照进水里,可是水和空气不一样,光钻进水里,走得慢了,也发生了一点变化,我们的眼睛看下去,水里的筷子好像变弯了,其实是光在和我们做游戏呀!是光的第三个特性:光的折射

  师与幼儿一起总结光的特性:光的直射性;光的反射性;光的折射性。并让幼儿做记录。

  三、讨论光的用途:

  师:人们利用光的这些特性发明了许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光的一些用途:照明、取暖、娱乐、装饰、用作信号等。

  2)、让幼儿说说自己还知道光有哪些作用?作手影、帮助找东西。知道光的特殊用途:诊疗、美容、科考、照相、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3)、鼓励幼儿长大后探索、发现更多的没有被人类发现的光,或利用光的特性发明更多有用的东西,造福人类。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将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光的用途画到记录纸上。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淡化了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进而顺利理解影子形成的道理,解释了生活中的疑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并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去验证,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有新发现。我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承担了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给学生一个自主实验的平台。

  这一堂课我能顺利按预定计划完成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机会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其他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课堂教学调整,这堂课使我学到了很多,也充分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今后我会好好地改革我的教法,让我的科学课更精彩。

4、大班科学教案《光的反射》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活动反思:

  本活动幼儿很喜欢,都能积极参与,探索兴趣很足,很愿意做实验。也懂得了许多关于光的知识,明白了光的这些特性。但内容有点多,时间稍长,所以建议将光的颜色部分探索和制作变色陀螺另设一课时。

5、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密室逃脱之光》

  设计思路:

  在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活动时,我班幼儿对身边的各种新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他们主动搜集了城市中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某天,一些幼儿提到爸爸妈妈曾带他们去玩的地方——密室。原来,这是一个游戏。玩者被关入一间封闭的房间后,必须寻找各种“线索”,才能找到出门的方法,逃出密室。

  此时,一个幼儿带来一些城市夜景的照片——夜晚的城市因为灯光的照射而变得美妙……在欣赏照片的时候,幼儿提到了城市中灯光的其他功能,如:探照灯很亮,能帮人们寻找东西;信号灯有含义,可以给人们以提示……就在此时,“密室”和“灯光”这两个起先并没有联系的事物给我带来灵感:幼儿对“密室”充满好奇,如果能结合“光”,有个能让幼儿玩起来的“密室”,而“光”是幼儿逃出“密室”的线索,那么幼儿会不会喜欢呢?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儿童版的“密室逃脱”游戏——幼儿进入黑暗的“密室”后,通过对“光”的观察和操作,最终逃出“密室”。在这个活动中,除了能让幼儿知晓光能借助光滑的表面反射的特性外,贯穿其中、不时出现的“密室主人”的声音,不断提示着游戏进程的倒计时等,都要求幼儿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静心投入活动,通过分析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并与同伴合作克服重重难关的过程,体验成功逃脱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在寻找方法并从“密室”逃脱的过程中,体验并发现“逃脱”的乐趣。

  2、通过做做、议议,感知光能借助光滑的表面反射的主要特征。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情景布置:封闭的活动室(光线较暗)。

  3、材料准备:手电筒6个(其中1个是镭射手电筒),玻璃镜子8面(固定在椅子上,椅子上除了有镜子外,还配有1—8的数字标记,方便幼儿在之后的环节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光滑的金属镜子16面,拼图5幅,电子白板,PPT课件,“白天与黑夜”水粉画一幅。

  活动过程:

  一、“密室”规则(明晰游戏规则,找到游戏诀窍)

  1、“密室”外引导:

  今天我们玩一个“密室逃脱”的游戏,待会儿进入“密室”必须了解游戏的规则,才能寻找逃脱的好方法。

  2、倾听神秘的“密室主人’的叙述,熟悉周围环境。

  “密室”环境需弱光,不仅可以营造神秘的气氛,更是为了让幼儿观察到清晰的光做准备。

  3、讨论:

  *怎样才能逃出“密室”?

  (需要听清楚“密室主人’的每一句话:使用聪明的大脑;请光来帮忙。)*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

  (避免光线直射眼睛。)

  4、幼儿玩游戏,“密室主人”开始倒计时。

  【设计思路:导入阶段,确定整个活动的基调和氛围,让幼儿感知“密室逃脱”的基本规则,为后续的活动环节和解谜做好铺垫。活动室光线暗、神秘的旁白以及倒计时的出现都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活动的神秘气氛,为幼儿制造紧张感,激发幼儿积极逃出“密室”的情绪。“密室刀环境可能会让幼儿产生一定的恐惧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鼓励幼儿,给予幼儿心理上的慰藉。】

  二、“密室”解谜

  1、数字解谜(巩固已有经验:光是直线传播的;适应密室规则)。

  (1)观察5个数字及“投影墙”。

  (2)尝试使用密码打开密码锁。

  (3)初次尝试失败后,借助手电筒进一步观察。

  不同角度的观察,可以得到不同的数字密码组合。数字板上预设了细小的空隙。

  (4)讨论:你们得到密码了吗?你们是怎么得到密码的?

  (光线在投影墙上形成了影子,因此得到了密码提示。)

  (5)小结:原来光从空隙的地方直直地射出去,变成了数字形状的光斑。

  (6)教师操作课件,打开密码锁。

  【设计思路:通过该环节进一步巩固幼儿的前期经验(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并通过失败——尝试——成功的过程,激发幼儿的成功感和自信心,为后续活动的进行做好情绪上的铺垫。通过观察数字板的过程让幼儿发现其中的秘密具有一定难度,鼓励幼儿安静仔细地进行观察。】

  2、收集光线(初步观察和探索通过光滑的表面能改变光线方向的现象)。

  (1)根据“密室主人”的提示,将屋顶射灯传导出的光线照射到多媒体屏幕上,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改变光的方向。

  (2)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指导:利用镜子,如何让光反射。)

  (3)幼儿操作手中的镜子,将光线射到屏幕上,完成“密室主人,’的要求。在众多光斑中找到自己的光斑,这对于幼儿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创设区角,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和操作。

6、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光的反射》

  活动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了解镜子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2、技能: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3、情感:保护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重难点

  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亚克力镜片两块

  2、知识储备: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由一种物质碰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过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银后就会发生反射,原来的光线又会“弹”回来,这样人自己的光就进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来到了糊涂王国。这个糊涂国王不仅特别糊涂而且长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却自认为很帅。有一天,一个工匠想讨好国王,造了一面镜子送给他。不料国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认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镜子,于是生气地摔碎了镜子,还命令工匠们必须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帅的镜子,否则就要惩罚所有的工匠。工匠们十分委屈。

  教师引导:镜子中的那个人是糊涂国王自己吗? 是镜子里成像是虚像,所以摸不到,镜子里的像与实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传统镜子背后有一层含有水银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们身上又被我们反射到镜子里的光穿过玻璃后会被水银混合物挡住,就像乒乓球弹到墙上会反弹一样,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样我们就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光的反射。小朋友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实验操作

  实验一:光的反射—— 一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传统的镜子掉到地上会摔碎,这个镜片是安全镜片,摔不碎也不划手,但还是不要把镜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一块

  操作方法:

  1、看看镜子能照出自己吗?(能照到自己)

  2、把镜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小朋友呢?(能看到)

  3、镜子里的那个人能用手摸得到吗?(摸不到)

  4、用镜子照一照汉字。(字左右反过来了)

  5、用手指头去对一对镜子中的手指头。(大小一样)

  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请幼儿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

  教师引导:一面镜子反射光,两面镜子就能互相反射,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二:两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提醒幼儿不要把镜面弄花。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两块

  操作方法:

  1、试着将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脑勺吗?(能看到)

  2、将两面镜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几面镜子(四面镜子);在镜子中间放一个东西试试。(能看到四个)

  3、减小镜子间的夹角,观察镜子数目的变化。(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夹角越小,镜子数目越多)

  4、试着将两面镜子竖直平行放置,从一面镜子背后往另一面镜子里看去。(能看到无数面镜子)

  三、实验原理总结:当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时,后脑勺的光被后面的镜子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中,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况,光发生了两次反射。而当镜子夹角越来越小时,光在两面镜子间则来回不停反射,发生了多次反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的像越多。

  活动延伸

  探索游戏:

  1、照镜子——和同伴玩照镜子游戏,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反的镜面动作,感受相互模仿的乐趣。

  2、传递光线——几个小朋友一起,每个人拿一面镜子,面对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个人利用太阳光反射光线,另一个人对准他的反射光线,仔细调整位置。你会看到光会再次反射,光被传递出了。多几面镜子,光同样还是会反射,会传递到很远。

  教师小结:

  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请小朋友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请小朋友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谁找的最多。

7、幼儿园大班科学《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抓住这一兴趣点,结合《指南》提出的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并且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

  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8、大班科学探究教案: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

  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教案下载,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本课是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9、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喜欢拿着手电筒玩,一会儿照亮,一会儿用手挡住光,甚至用积木挡住光,看不见光。但是他们对这些现象的产生不理解,也很有兴趣很愿意通过实验来探索一些光的奥秘,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愿望,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知道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能大胆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3、体验探索光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重点难点

  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仅限手电筒的光)

  活动准备

  1、课件

  2、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设置情景,引起幼儿对光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请来一个神秘的客人,但是这位客人有一个要求,要我们的教室变得黑黑的,它才出来,怎么办呢?(幼儿:把灯关上、、、、、、)

  师:教室变黑了,让我们把客人请出来吧。(亮手电筒的光)

  师;大家好,我是光博士,很高兴来大大七班做客,你们欢迎我吗?(幼:欢迎)

  师:谢谢,那你们知道我是从哪来的吗?(幼回答)

  师:小朋友真聪明,(师用书把光遮住)

  师:咦,光怎么不见了呢?(幼儿回答)

  师: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哦,光不能穿过,那光能穿过这个玻璃吗?(幼儿回答)

  师:到底能不能呢?我们来看看。

  师:用玻璃遮住手电筒的光,光能穿过吗?(幼儿回答)

  师:刚才我们玩游戏,发现光不能穿过书,能穿过玻璃。你知道有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幼儿回答)还有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幼儿回答)

  师:你们动脑筋说了很多。

  二、基础部分

  1、幼儿探索,哪些东西光不能穿过,哪些东西光能穿过,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师:今天,老师这里准备了好多实验材料,有手电筒、白纸、毛巾、纸盘、积木、一次性碗、皱纹纸、电光纸、红旗、雪花片,这里还有一张记录纸,

  通过实验,如果光不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如果光能穿过纸,就在它下面的方框里用“√”记录。

  师:现在要请你们取一张记录纸开始实验吧。

  师巡回指导。

  2、交流实验结果,结果不一样的再次实验。

  师:小朋友拿着你的实验结果到前面来。谁来说说你的的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光不能穿过、、、、、、光能穿过、、、、、(师记录幼儿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教室,你们说说太阳光是能穿透窗户,还是能穿透墙壁照进来?

  师:小朋友真聪明,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大家以后还会发现更多 。

  3、幼儿探索,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师:刚才小朋友实验的时候,光穿过蓝色电光纸,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我们来看看。

  师:光穿过蓝色电光纸,我们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

  师:那光穿过一次性的碗、电光纸、皱纹纸、红旗、雪花片,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去做实验,光穿过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

  小结:今天我们做了光的实验,知道有些东西光不能穿过,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并且光穿过不同的东西会变得不一样 。

  4、结合生活实践,加深印象

  师:我们刚才做实验是手电筒发出的光,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光?请小朋友看一看光的图片。

  太阳光,萤火虫,水母,恒星

  师:它们都是自己本身发光,是一些自然光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一些人造光源,是科学家发明的,比如有点燃的蜡烛,发光的电灯,还有哪些呢?请小朋友说一说。

  师:你们都动脑筋想了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师:我们看了光的图片,请小朋友想想看生活中没有光会是什么样子?(幼儿回答)

  师: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三、结束:游戏“追光”

  我们的好朋友光博士请你们玩追光的游戏,用小朋友手电筒的光来追老师手电筒的光。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喜欢探索,因此,我设计了科学活动<<神奇的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对光的兴趣。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记录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

  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在活动中对光是否能穿过纸有争议时,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在做记录时能及时把它留下再来解决。

  当时我急于解决问题,想让小朋友尽快说出光能穿过纸,最后经过几次实验,小朋友才知道光能穿过纸。经过田园长的指点,让我认识到应采取有效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小朋友来实验,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和示范,让小朋友去比较、发现,才知道光能穿过纸。活动中应发挥记录纸的作用,拓展幼儿的经验,并写上名字在科学活动区中展示。

  事实证明,应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0、科学探究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大班教案

  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二维码和3D电影都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到的科技产品,所以我抓住这一兴趣点,结合《指南》提出的5--6岁儿童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并且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以探索滤色片找出数字密码的游戏(密室逃脱之神奇的眼镜),引导幼儿在不断探索镜片组合的过程当中寻找走出“密室”的方法,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能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并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2.在活动中能大胆猜想、主动探究,体验“密室逃脱”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用红和蓝2种滤色片进行不同的镜片组合,找到不同二维码中隐藏的图画,初步感知立体图像的奥秘。

  活动难点:能在探究中发现滤色片颜色与二维码识图的关联,初步感知“滤色”的概念。

  活动准备

  “密室逃脱”PPT、红蓝滤色各一筐、空框眼镜人手1副、红色二维码图片3张(1.3.5)数字1、2、3各1张(桌子编号)、钥匙1把(贴在2号桌下)、观察记录单人手一份、红蓝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密室

  1.教师:今天我们玩“密室逃脱”的游戏,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密室,开始游戏。

  2.旁白:欢迎来到眼镜密室,现在门已锁,要利用神奇的眼镜和聪明的大脑才能逃离密室。你们只有30分钟的时间(屏幕出现30分钟)。

  (游戏提示单)请在旁边的框里取一副眼镜框,并穿上合适的镜片让眼镜变得完整。

  3.教师和幼儿每人拿一个眼镜框。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副眼镜框,它并不是一副完整的眼镜,这里有两筐镜片,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

  教师分别出示两种颜色滤色片,请幼儿观察并说出颜色(红色、蓝色)。

  教师: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镜片让自己的眼镜变得完整。(幼儿自主取滤色片插入镜框)

  4.旁白:接下来去寻找桌上的秘密吧!

  (二)密室解谜

  1.单色滤色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手中的眼镜找出1号、2号、3号桌上的秘密,时间3分钟。

  (2)讲解观察记录单记录方法。(幼儿进行操作、屏幕上出现3分钟倒计时)。

  (3)教师:看到了什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见的?(幼儿自由回答)

  (4)教师:接下来看看我们找到的秘密是否正确。

  --------出示第一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1、红色镜片)。

  --------出示第二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3、红色镜片)。

  --------出示第三张红底二维码,验证幼儿所看到的结果(出现数字5、红色镜片)。

  (5)小结:红色的二维码图用红色的镜片就能看清楚里面绿色的图形,红色的二维码不见了;这种现象就是滤色,有色镜片会过滤掉与它相同颜色的图案。

  旁白: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嘿嘿,游戏才刚刚开始呢?这里有一把密码锁,解开三张图就能找到接下来的线索。

  2.神秘的密码锁

  (1)(游戏提示单):请根据要求猜出三个数字密码解锁。

  ①猜测三位数字(屏幕上出现3张图片,分别对应3个数字)

  A.五边形(数字5)

  B.双色点阵图(数字4)

  C.前两位数字相加的总数(数字9)

  (2)按照幼儿的各种解锁思路,教师操作课件,直至解开密码锁。

  (3)旁白:“恭喜你们打开了锁。打开了这把锁,你们就会得到接下来的出门线索。

  3.双色立体图片解谜

  (1)(游戏提示单)请用眼镜找出三张卡片中隐藏的线索,根据线索找到钥匙。

  (2)屏幕上弹出3张叠放的二维码图片,观察3张双色立体图片寻求解谜途径。

  A.出示第一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长方形”)我们来看一下,看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到的?针对没有看到的孩子提问,你又是用什么颜色的镜片看得?那么调整再试一试。

  (3)小结:原来同时使用蓝色和红色的镜片就能看出立体图像。那我们的密室里哪里有长方形?

  B.第一个线索已经得到,接下来我们寻找第二个线索,出示第二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2”)看到了什么?密室里面哪里有2?我们回想一下线索1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又有2的是哪一个?

  C.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线索,出示第三张立体图片(内容:立体图像---“下”),看到了什么?好,我们再想一下线索1、线索2,、长方形的2号桌下。

  (2)根据刚才找出的3个线索引导幼儿找出钥匙。

  师:现在我们去找一找钥匙。

  (三)逃出密室

  1.旁白:恭喜你们、闯关成功。

  2.我们终于逃出来了,我们在密室里发现了用红蓝两种颜色的镜片组合同时看,可以看出立体图形,我们平时看3D电影的时候也会用到眼镜,那我们今天的这副眼镜能不能看到3D电影呢?我们先放下眼镜看,能看清楚吗?是立体的吗?拿起你的眼镜再看看。

  3.观看3D动画1分钟,离开密室。

  4.结束语:3D电影好看吗?现在我们的密室游戏已经结束了,老师会把眼镜放到班级区域,你们可以用它发现更多的秘密,现在请孩子们有序离开密室。

  活动总结

  一、目标达成情况:

  从本次活动当中,孩子对密室逃脱的这一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并能在活动中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寻找解密的线索,为目标1的达成铺垫了经验,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感知立体图形时只能用凹进去凸出来的语言进行表述,于是在环节中我直接为幼儿梳理概念“立体图形”提升幼儿经验,达成了我此次的活动目标。

  二、优点与不足:

  优点:1.本次活动用孩子们熟悉的科技产品为 这次活动增加了神秘感。

  2.整个活动中教师只是提供线索的参与者,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孩子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与引导。

  3.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导,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发现。

  不足:活动结尾时缺少总结,虽然每一环节都进行了小结,但是最后还是应该总结一下。

  三、再教设计:

  1.在结尾教师进行总结,在第一环节后面加入关于“滤色”的科学视频。

  2.区域材料投放眼镜、二维码。

  以上是本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您觉得不错请转发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