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谁转得快》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教案《谁转得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对蛋宝宝外形特点的认识准备
2、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玩蛋壳,并从中发现问题。
2、幼儿讨论: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3、玩一玩,找一找: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要求: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4、幼儿小结: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了蛋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前知识准备。一定的活动积累,让他们对蛋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材料并不繁多,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只要幼儿参与动手,就能找到蛋宝宝和圆积木转动的秘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很积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科学活动中采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设立简单易完成的探究任务,是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的。
2、小班教案《看谁投得远》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肩上挥臂投掷,初步尝试左右手交替将纸球向前上方投出。
2.在游戏中观察、讨论与反复练习,总结并尝试投得更远的方法。
3.分组活动中会找空地练习,并能够遵守规则。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纸球若干。
2.布置三块游戏场地
(1)在墙上画上圆靶,在对应圆靶的地面画上远近不同的横线。
(2)场地内的支架上挂上绳子,在绳子前画有远近不同的横线。
(3)汽车轮胎4个。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师幼一起有序活动身体各个部位:头颈、肩膀、上肢、腰部、膝盖、脚腕、手腕等,重点活动上肢与手腕。
2.探索扔纸球的方法
(1)出示纸球,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把纸球当成"手榴弹",请大家把它投出去,右手投一投,左手投一投,两只手都试试。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怎么投"手榴弹"的,鼓励他们用不同的办法扔,并引导幼儿分别用左右手尝试。
(3)总结投"手榴弹"的方法,在区别投、挥、抛三个不同动作的基础上练习投"手榴弹"。
师:请你说说刚才你是怎么扔"手榴弹"的,请到前面来做一做。
师:请听老师的口令做相应的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练习投"手榴弹"吧,将"手榴弹"放在肩上,向前上方投掷出去。
3.分组练习肩上挥臂投掷"手榴弹"
(1)介绍游戏方法与场地师:今天我们要用投"手榴弹"的方法来玩投准和投远的游戏。
打靶
师:在地面上选一条横线站好,把"手榴弹"使劲投向墙上圆靶,看谁投得准。
投远
师:这儿有一条架高的红线,请你站在地上的横线后面把"手榴弹"使劲投出去,一定要注意让"手榴弹"从红线的上方飞过去,而不是从红线下面飞过去。
(2)幼儿分组玩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我们分成两组玩游戏,每个游戏都要玩,别忘了左右手都要试试。(重点指导投掷姿势:将纸球握在手中并置于肩上,向前上方投掷)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并示范怎样才能把"手榴弹"投得更远,投得更准。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把"手榴弹"投得更远,请你来试试。
(4)幼儿再次分散游戏,教师观察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我们再来试试吧,看看这一次能不能投得更远一些,更准些。
4.炸碉堡游戏
(1)介绍游戏玩法及规则师:我们再玩一个"炸碉堡"游戏。大家躲在屏障后面,听到"预备、开始"的口令后,立即站起来从旁边筐子里拿出"手榴弹"向对面的轮胎碉堡使劲投出去,直到把所有"手榴弹"都投完。看谁投得准。
(2)幼儿游戏师:我们一起来演习一次。
(3)讨论与总结师:怎样才能把手榴弹投得远、投得准?
(4)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根据幼儿游戏情况调整"战壕与碉堡"间的距离。
5.放松活动有针对性的放松上肢与手腕。
活动反思:
1.教师、同伴的评价活动安排紧凑、活动量适合中班小朋友年龄特点;活动过程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气氛活跃,幼儿参与度高;教师教态自然,示范动作准确,语言表达清楚简洁。
2.自我评价本节活动是针对中班级幼儿年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探索纸球的不同玩法,游戏的不同难度循序渐进达到本节课的目标。而且自然巧妙地将目标和要求通过材料、情景、规则进行隐性调控,让所有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我认为本次活动中的优点是尽可能给了幼儿自主体验的机会,没有过多的限制幼儿,活动设计结构比较合理,基本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是缺乏教师更大的灵活性、对跳的示范动作不够细致以及分组玩游戏"打靶"及"投远"中,对个别幼儿因能力的差异,没有很好的照顾到,以及准备的教具"打靶"应在做的大一些。
3、小班社会活动教案《看谁认得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毛巾、杯架和晨检牌上的贴纸标记,并能迅速认出自己的标记。
2、懂得要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茶杯和毛巾。
3、知道一些保持身体各部位整洁卫生的方法。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活动准备:
每人四张个人的大头贴照片(贴于毛巾架、杯架、橱柜和晨检牌上)
活动过程:
一、了解标记的作用
向幼儿介绍一日的生活内容。重点告诉幼儿每天要吃点心、吃饭、喝水。在吃东西前要洗洗手,洗了手要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一样的毛巾怎么能看出哪条是我的呢?引出标记。
二、选标记,初步认识所选标记。在相应的位置粘贴标记。
1、介绍各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标记,教师帮助贴在毛巾架上。(在图上注明幼儿的姓名,避免搞错)
幼儿拿出自己的大头贴照片,(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剥下粘纸,最后粘贴在老师指定的位置上。
提示:有序地排队;不乱扔纸屑。
2、幼儿挂一条毛巾在自己的标记图下。
3、出现第二套标记图,让幼儿找出自己选的标记(要与上一个相同),教师帮助贴在茶杯架上。
三、游戏:看谁认得快
1、找物
如老师可以说:“我们要玩游戏《找毛巾》,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念儿歌:毛巾毛巾在哪里,请你快快找出来,123……当说完123,请到的一组小朋友要去找毛巾,找到以后,点点毛巾,并告诉老师,我的毛巾找到了。”
游戏的形式:从个别—小组(4-5人为宜,两位老师分组进行找标记游戏,减少幼儿等待时间)
2、找领居
如老师可说:“看看,你的毛巾旁边是谁的毛巾,请把小朋友的名字告诉老师或是小朋友。”
活动小贴示:
1、在家访时便可发放贴纸,这样幼儿们便能很快地熟悉掌握。此外,贴幼儿的大头贴也不妨是个好办法。
2、幼儿粘贴时会忽视图片的摆放位置,如整齐、对应相应的物品,教师可以做适当地提醒或者是示范。
教学反思:
总观这堂课,我个人觉得我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也做了正确处理,教学设计板块清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但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
4、小班主题教案《我上小班啦》含反思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一周
1.宝宝有礼貌(社会)
2.点点爱上幼儿园(语言)
3.小手真干净(健康)
4.参观大班的画展(美术)
5.拍手点头(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二周
1.保健老师,你好(社会)
2.我能,我会(语言)
3.玩具找家(科学)
4.神气的画笔(美术)
5.亲亲(音乐)
活动目标
⒈知道自已上幼儿园了,对幼儿园产生安全感和亲切感,接受本班教师和小朋友,逐步适应集体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
⒉初步适应集体生活,逐步形成基本常规,如在集体中能听教师,听同伴讲话,愿意自已进餐,入睡,学会洗手,入厕等。
⒊乐意用纸和笔大胆涂鸦,喜欢和大家一起唱歌,跟着音乐做动作。
⒋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会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和跑,愿意做模仿操。
⒌能按物体的某外部特征(颜色特征)进行分类,初步学会实物与相应标记匹配。
活动安排
第三周
1.我是xx组小朋友(社会)
2.开火车(美术)
3.你是我的好朋友(语言)
4.我上幼儿园(音乐)
5.我要上厕所(健康)
1、早上送孩子入园时,孩子会拼命挣扎,(个别孩子),情形很让家长心疼,其实,等家长一走,孩子也就"既来之则安之"了,但是,家长会一天都心神不定,满脑子里是泪流满面的孩子,这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磨练,孩子终将要离开父母独自飞翔,孩子入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家长不必心神不宁,应该泰然处之。
2、下午接孩子时会出现几种情况:高高兴兴,悲喜交加,放声大哭等,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家长都应该把它视为正常,毕竟孩子离开家长在陌生环境里和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生活了一天,不容易,特别是看到家长会放声大哭的小朋友,家长可能会有误解:老师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5、小班教案《谁转得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对蛋宝宝外形特点的认识准备
2、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玩蛋壳,并从中发现问题。
2、幼儿讨论: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3、玩一玩,找一找: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要求: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4、幼儿小结: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了蛋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前知识准备。一定的活动积累,让他们对蛋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材料并不繁多,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只要幼儿参与动手,就能找到蛋宝宝和圆积木转动的秘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很积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科学活动中采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设立简单易完成的探究任务,是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的。
6、小班游戏教案《退得快》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游戏教案:
退得快
主要领域:
游戏
相关领域:
无
主要形式:
集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30分钟
活动目标:
练习退爬,成长身板的协调性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重点难点:
重点:体验游戏的快乐
难点:学会游戏的规则
活动准备:
将几张桌子纵向拼接摆放。
活动过程:
一、幼儿依次从桌子的一端爬上桌面,身板向后倒退着爬到桌子的另外一端,之后下来。游戏可以反复进行。
二、幼儿熟悉游戏的搞法往后,可以将桌子摆成多种形状,如:四方形、三角学形等。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7、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谁转得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玩蛋壳
启发幼儿从中发现问题。
二、幼儿讨论
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三、玩一玩,找一找。
1.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2.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
3.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四、引导幼儿小结
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了蛋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前知识准备。一定的活动积累,让他们对蛋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材料并不繁多,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只要幼儿参与动手,就能找到蛋宝宝和圆积木转动的秘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很积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科学活动中采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设立简单易完成的探究任务,是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的。
8、小班科学活动教案《谁转得快》附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谁转得快
科学活动:谁转得快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表面是圆的物体转动的时间比较长。
2、能运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并在活动后陈述自己的发现。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5、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对蛋宝宝外形特点的认识准备
2、蛋壳、各种形状的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玩蛋壳,并从中发现问题。
2、幼儿讨论:为什么蛋壳会转?(不一定要得出正确答案)
3、玩一玩,找一找:还有什么会和蛋壳一样转转转?
要求:找到会转的物体后找找它会转的秘密。想想为什么有的东西不会转,有的能转不停。
4、幼儿小结:蛋壳和圆积木会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的外形都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幼儿在认识了蛋宝宝的外形特征以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前知识准备。一定的活动积累,让他们对蛋宝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这个活动中,由于活动的材料并不繁多,而且活动目的明确,只要幼儿参与动手,就能找到蛋宝宝和圆积木转动的秘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绪很积极,每个人都能动手操作,并讲述自己的发现。科学活动中采用幼儿熟悉的材料,设立简单易完成的探究任务,是比较适合小班小朋友的。
9、小班主题教案《小班第一周教育活动方案(周四)》含反思
小班第一周教育活动方案(周四)――幼儿园里真好玩
晨间活动:
1、桌面玩具。
2、晨会:点名。
活动之二:《和哥哥姐姐一起玩》
活动目标:
1、懂得上课的基本规则,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参加活动。
2、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钢琴、录音机等。
活动重点:
懂得上课的基本规则。
活动难点:
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参加活动。
活动过程:
1、 师生问好!
2、 组织幼儿参观。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中班、大班的哥哥姐姐是怎样上课的?”
(坐正仔细听老师讲,(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不插嘴,勇敢地举手发言)
3、 谈话活动:
师:“大班哥哥姐姐是怎样上课的?我们来学一学。”
“小朋友喜欢上幼儿园吗?喜欢老师吗?为什么?”
(提醒幼儿发言先举手,学习讲普通话。)
4、 卫生教育:
教育幼儿注意穿干净的衣服,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5、 教师总结:
师:“大家要做个讲卫生、爱干净的好孩子。”
下午活动:
活动之一:《我会自己入厕》
活动目标:
1. 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礼貌教育。
2. 继续学习正确的上厕所和洗手的方法。继续培养幼儿正确的坐和站的姿势。
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铃鼓
活动过程:
1、稳定幼儿的情绪。
2、使用礼貌用语,师生互相问好。
3、复习站与坐的姿势,提醒幼儿站的时候手放在裤子的旁边,要抬头挺胸。
4、 教育幼儿玩玩具时不与同伴之间争抢玩具,要有好相处。
活动之二:组织幼儿到图书室学看图书,重点教会翻阅图书的技能。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向幼儿提供了观察、比较的材料,幼儿通过亲手实验,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然后教师再帮助他们得出结论。这个过程犹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为幼儿提供了积极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机会,并使他们体会到"有所发现"的喜悦。
10、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比比谁夹得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及5以内数的形成。
2、能运用所获得的经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大骰子一个,磁带伴奏乐。
2、各色夹子若干,1-5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帮刺猬妈妈数刺》
引导幼儿观察教师身上夹子数量的变化。
(1)我是刺猬妈妈,请宝宝们帮我数一数身上的刺。
(2)刺猬妈妈的腰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一共有几根?3根刺用数字宝宝3表示。(在腰上贴数字3)
(3)刺猬妈妈的手臂上长了几根刺,一起来数一数。(一起点数)4根刺用数字宝宝4表示。(在手臂上贴数字4)
(4)刺猬妈妈的屁股旁边长了几根刺,再来数一数。(一起点数)5根刺用数字宝宝5表示。(在屁股旁贴数字5)
(5)刺猬妈妈想手臂上的刺也变成5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夹夹子)你的办法真好,4根刺添上1根就变成5根刺,谢谢你。
(6)刺猬妈妈想屁股上的刺变成4根,该怎么变?(请一个幼儿回答并上来拿掉一个夹子)5根刺拿掉1根就变成4根刺,你真能干。
二、游戏:《小刺猬》
1、介绍游戏玩法,幼儿游戏。
你们想不想变成刺猬宝宝?请你听着音乐声找到离你最近的刺,把它夹在自己的身上。音乐声一停,你就要赶紧回家,妈妈在家里等你们呢。(音乐声起,将筐子移到幼儿跟前,教师观察动作比较快的幼儿,掌握好时间。)
2、幼儿分组操作后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
(1)请刺猬宝宝帮助旁边的刺猬宝宝数一数他身上有几根刺。(教师巡视一圈)
(2)请身上有4根刺的宝宝到前面来,其他宝宝帮他们数一数。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4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如幼儿有错误,教师:你也想和数字4做好朋友,现在你身上有几根刺,那怎么办呢?
(3)请身上有5根刺的宝宝也到前面来,其他宝宝点数验证。对了,你们都是数字宝宝5的好朋友,手拉手,真开心。
(4)4根刺的宝宝想变成5根刺,怎么变?好,赶快变一变吧。
请刺猬宝宝把身上的刺轻轻放回到筐里,赶快回家。
三、游戏《比比谁夹得快》
1、出示大骰子,介绍游戏玩法:“比比谁夹得快”。
哇,骰子宝宝来了,它要和我们玩个游戏“比比谁夹得快”。妈妈抛骰子,上面就有一个数字宝宝出来了,看看它是谁?是数字3,妈妈就夹3根刺在身上,你们想玩吗?先看清楚数字,再去找刺夹在身上,每次身上的刺要和骰子上的数字一样多,比比谁又对又快。
2、幼儿游戏3-4次,教师观察动作最快的幼儿,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并进行奖励。这个宝宝动作真快,你是怎么做的?刚才3根刺你怎样变成4根的?你的办法真好,奖励你来抛骰子。如幼儿夹错,教师:我们看看这个宝宝身上夹了几根刺,怎么办?
3、游戏结束,随音乐出场。
刺猬宝宝真棒,现在跟妈妈回家喽!
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非常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幼儿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11、小班音乐《彼得与狼》反思小班幼儿简单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6、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活动反思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12、小班社会《看谁认得快》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毛巾、杯架和晨检牌上的贴纸标记,并能迅速认出自己的标记。
2、懂得要爱清洁、讲卫生,会用自己专用的茶杯和毛巾。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人四张个人的大头贴照片(贴于毛巾架、杯架、橱柜和晨检牌上)
活动过程:
一、了解标记的作用
向幼儿介绍一日的生活内容。重点告诉幼儿每天要吃点心、吃饭、喝水。在吃东西前要洗洗手,洗了手要用自己的毛巾擦干。一样的毛巾怎么能看出哪条是我的呢?引出标记。
二、选标记,初步认识所选标记。在相应的位置粘贴标记。
1、介绍各种标记图,并让幼儿选择出自己喜欢的一种标记,教师帮助贴在毛巾架上。(在图上注明幼儿的姓名,避免搞错)
幼儿拿出自己的大头贴照片,剥下粘纸,最后粘贴在老师指定的位置上。
提示:有序地排队;不乱扔纸屑。
2、幼儿挂一条毛巾在自己的标记图下。
3、出现第二套标记图,让幼儿找出自己选的标记(要与上一个相同),教师帮助贴在茶杯架上。
三、游戏:看谁认得快
1、找物
如老师可以说:“我们要玩游戏《找毛巾》,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念儿歌:毛巾毛巾在哪里,请你快快找出来,123……当说完123,请到的一组小朋友要去找毛巾,找到以后,点点毛巾,并告诉老师,我的毛巾找到了。”
游戏的形式:从个别—小组(4-5人为宜,两位老师分组进行找标记游戏,减少幼儿等待时间)
2、找领居
如老师可说:“看看,你的毛巾旁边是谁的毛巾,请把小朋友的名字告诉老师或是小朋友。”
活动小贴示:
1、在家访时便可发放贴纸,这样幼儿们便能很快地熟悉掌握。此外,贴幼儿的大头贴也不妨是个好办法。
2、幼儿粘贴时会忽视图片的摆放位置,如整齐、对应相应的物品,教师可以做适当地提醒或者是示范。
教学反思:
总观这堂课,我个人觉得我抓住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也做了正确处理,教学设计板块清晰,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但还存在很多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