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科学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反思

1、小班科学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活动过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最大?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2、小班优秀科学教案《罐子里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2、引导幼儿根据指示牌要求行动,并能随音乐较有节奏的表演。

  3、让幼儿体验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罐子32个、红豆若干、核桃若干、米若干。

  2、指示牌红豆、米、核桃。

  3、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出示空罐子,摇一摇

  师:看看今天顾老师带来了好多好多的罐子?

  师:罐子里面有东西吗?(幼:没有!)

  师:你怎么知道没有?(幼:没有声音)

  师:没有声音可能罐子里没有东西,打开罐子看看到底有没有东西哦!

  2、老师转身在罐子里放进一个核桃,摇一摇

  师:顾老师要来变魔术了,你再来听听里没有声音?

  师:现在里面有东西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幼: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3、师小结:有声音了,有声音就是里面有东西了对吗?

  二、听一听、猜一猜。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

  1、游戏挑罐子——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师:我这儿呀有这么多的罐子,考考小朋友的耳朵谁的最灵?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罐子都封住的不可以打开的噢!今天用耳朵找一找哦!

  师:谁的罐子里有东西的?

  师:大家都有的啊!

  师:罐子宝宝保护好,罐子宝宝一直发声音声音也会哑掉的哦!

  2、听辨声音,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师:罐子宝宝都有声音对吧?里面的声音一样吗?听听,你的东西和他的东西一样吗?那我们来给罐子宝宝找找朋友。

  ①选出一名幼儿找声音相同的罐子宝宝。注:先请一个罐子里是核桃的宝宝上前,因为核桃的声音最容易辨认。

  师:我们先来请一个朋友,给你罐子里的东西找一个好朋友,找不到好朋友很孤单的哦,仔细听哦!

  师:先听听他的,他来给你找了,谁是他的朋友?是他好朋友赶快站上来。

  ②教师拿大米罐子找朋友,因为大米与核桃声音差别大。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3、小班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活动过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最大?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4、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罐子里的歌声》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物品装在罐子里摇晃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能够辨别声音的不同及大小,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小石子、大米、玉米粒分类盛放,勺子、废旧八宝粥空罐子每人一个);

  2、装有沙子、扣子的罐子各一个、透明空杯2个;

  3、分别装有小石子、大米、玉米粒的罐子各一个;

  4、歌曲《数鸭子》。

活动过程

  1.会唱歌的小罐子

  (1)猜想罐子里的秘密

  教师逐一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沙子和扣子的罐子。

  “小罐子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

  “它们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哪个声音比较大,哪个声音比较小?”

  “大家猜一猜,这两个小罐子里面会装着什么东西?”

  (2)揭晓答案

  教师逐一将罐子里的物品倒在透明杯里,供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测结果,感受不同物品在罐子里摇晃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2.罐子里的歌声

  (1)罐子里的歌声

  教师提出探究任务:试一试哪种材料放在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最大?讲清楚操作要求。幼儿进行自主探究操作。

  (2)制作响罐

  幼儿选择一种材料装进罐子里,盖上盖子做好响罐。

  (3)我的发现

  幼儿说出自己在探究中的发现。

  3.我和响罐一起唱

  (1)我的响罐: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罐子里的东西,分组站好。

  (2)我和响罐一起唱:用响罐做乐器一同演唱《数鸭子》,随音乐退场。

  活动延伸

  探索同样的物体,放入不同材质的容器内,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

5、小班科学优秀教案《罐子里的秘密》含反思

  活动目的:

  1、辨别两种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探究的欲望。

  2、培养幼儿的操作兴趣,发展观察里,注意力以及对科学活动的喜爱。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1、空八宝粥罐子、红豆、米若干

  2、录音机,舞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介绍新朋友罐头宝宝。

  1、 教师与幼儿拿着空罐头宝宝一起跳舞师:今天老师带来了新朋友与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

  二、给罐头宝宝喂食

  1、 师:罐头宝宝与小朋友玩得真高兴,可是他们的肚子有点饿了,怎么办呢?(喂东西给他们吃)

  2、师:你知道罐头宝宝喜欢吃什么东西呢?(让幼儿随意地说说罐头宝宝吃的东西)

  3、 师:你们觉得罐头宝宝喜欢吃这么多东西,那我们来瞧瞧他们到底喜欢吃什么,看看你们有没有猜中了。

  教师边说边用视频转换仪出示米和红豆

  4、 师:你们愿意给罐头宝宝喂食吗?

  后面都是为罐头宝宝准备的这些食物,呆会请小朋友来选择一种食物喂给你手里的罐头宝宝吃,然后我们把罐头宝宝轻轻摇摇,用你的耳朵来听一叮你手里的罐头宝宝会发出什么好听的声音。

  幼儿拿好自己手里的罐头宝宝到活动室后面给罐头宝宝喂食,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不要让把食物弄在地上,罐头宝宝吃好后轻轻地摇一摇罐头宝宝。

  三、分辨罐头宝宝发出的声音。

  1、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好你的罐头宝宝轻轻地回到自己的坐位,把你的罐头宝宝藏在椅子下面。

  2、 师:刚刚我们给罐头宝宝喂了好吃的食物,谁愿意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

  请幼儿上前来示范用罐头宝宝发出声音。

  3、 师:这个小朋友的罐头宝宝发出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

  鼓励幼儿能用一些简单的词来说说听到的声音。

  4、那你们知道他给罐头宝宝喂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吗?

  让幼儿来猜测罐头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吃了什么东西。并用视频转换仪来验证幼儿的说法。

  5、请能发出相同声音的罐头宝宝来一起唱唱歌。

  6、师:谁还愿意到前面来让你的罐头宝宝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

  教师请给罐头宝宝喂另一种食物的幼儿带他的罐头宝宝上前去示范罐头发出的声音,教师引导幼儿能听清声音,知道罐头里喂的是什么食物。

  四、幼儿相互交换罐头宝宝

  1、 让幼儿尝试听不同的声音。

  师:现在要请小朋友来玩个游戏,刚才你们都知道两种不同的食物喂给罐头宝宝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请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米的小朋友和刚刚给罐头宝宝喂过红豆的小朋友交换一下手里的罐头宝宝。

  让幼儿去寻找另外一种声音的罐头自己来尝试倾听。

  五、请幼儿带着罐头吃饱了的罐头宝宝一起运动一下。

  活动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6、幼儿园小班科学《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罐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随处可见,玩罐子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活动。为此,选择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玩罐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的物体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的快乐。

  2.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录音;标记牌;黑板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拿起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这个罐子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辨别罐子里三种物体的不同材料及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1、老师请幼儿玩一玩罐子,体验罐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探索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游戏提升,体验声音的快乐)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2、慢动作示范一次。

  3、加上伴奏演奏一遍。

  (四)延伸探究活动(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听一听想一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一筐装有东西却没有声音的罐子(如纸、海绵等),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投放,引导孩子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7、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罐子的声音》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应彩云老师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教育要回归生活。”罐子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随处可见,玩罐子是小班孩子喜欢的活动。为此,选择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玩罐子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

  活动目标:

  1.辨别不同的物体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体验探索的快乐。

  2.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装有核桃、黄豆、米的罐子若干;空罐子若干;《幸福拍手歌》录音;标记牌;黑板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初步得出结论:没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没有物体;有声音代表罐子里有物体。)

  1、老师出示一个空易拉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拿起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摇一摇:“这个罐子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所以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辨别罐子里三种物体的不同材料及在罐子里发出的不同声音)

  1、老师请幼儿玩一玩罐子,体验罐子发出的不一样的声音。

  2、为自己的罐子找声音相同的朋友,教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成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探索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三)听一听玩一玩(游戏提升,体验声音的快乐)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

  2、慢动作示范一次。

  3、加上伴奏演奏一遍。

  (四)延伸探究活动(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

  听一听想一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一筐装有东西却没有声音的罐子(如纸、海绵等),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投放,引导孩子继续探索)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小班科学活动,平时小班的孩子对罐子就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这此活动中。孩子们很活跃。在这节课之前我非常担心孩子们会在让他们自由摇罐子的时候。会控制不住去摇。结果出乎我意料。孩子们在我让停的时候很快的就停了。相反,孩子在分类的时候一直会去摇。所以我就临时的让他们尽情的去摇。孩子们摇了自己的。有的还去听听别人的。孩子们在结束的的时候还都真像个演奏家。因为是孩子自己操作实践。孩子们都积极参与到了活动中。

8、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罐子的声音》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中,感受罐子发出好听的声音。

  2.听辩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3.感受声音给人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能听辩出不同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难点:能根据指示找到不同的罐子。

  活动准备

  1. 装有核桃,花豆,沙的罐子若干,空罐子一个。

  2. 《幸福拍手歌》伴奏,标记牌,黑板。

  活动过程

  一.听一听,摇一摇

  1. 老师出示一个空罐子,摇一摇,问:“这个罐子里有东西吗?”“你们怎么知道没有东西的?”(没听到声音)

  2.老师变戏法,把核桃放进罐子里,摇一摇,问:“现在里面有东西吗?”“为什么?”(有声音因为里面有东西)

  二.听一听,猜一猜

  1.教师请幼儿用耳朵找到一个有东西的罐子玩一玩。

  2.让幼儿为自己的罐子,找相同的朋友,老师根据罐子的声音把幼儿分三组坐下

  3.让幼儿了解每个罐子中的材料。

  教师:“今天老师在罐子里放了三种东西(沙宝宝,花豆宝宝,核桃宝宝),出示标记牌,让孩子依次认识沙,花豆,核桃标记牌。“请你们猜猜哪个罐子里的是沙(花豆,核桃)宝宝?”感知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延伸探究

  活动听听想想,罐子里没声音就代表没物品吗?出示装有纸的罐子,摇一摇,没声音,为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调动他们动手,动脑和动口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听觉能力。能达到教学目的。不足:可能在最后加上一些品德教育效果会更好一些。(如:声音虽然好听,但在别人休息或工作的时候,我们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以免影响别人……)

  小百科: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 Hz~20 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