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教案《妈妈》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音乐教案《妈妈》反思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6、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活动反思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
2、小班音乐教案《小蝌蚪找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曲调,会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2.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的内容。
3.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会用自然的声音歌唱。
活动难点:
能大胆地用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准备:
1、幼儿听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青蛙妈妈的孩子是小蝌蚪,了解小蝌蚪的样子。
2、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示,音乐《小蝌蚪找妈妈》。
3、场地准备:将幼儿椅子排成半圆形,教师坐在幼儿前面。
活动过程:
一、结合故事,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青蛙妈妈的孩子是青蛙吗?(不是,是小蝌蚪)
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脑袋,细细长长的尾巴,全身黑油油的等)
一开始,小蝌蚪知道妈妈是谁吗?(不知道,小蝌蚪在找妈妈)
教师以歌曲内容进行小结:小小蝌蚪游游游,圆圆脑袋黑油油,细细尾巴扭呀扭,小河里面转圈游。转呀转,咂咂咂,游呀游,咂咂咂,妈妈妈妈在哪里,妈妈妈妈在哪里?
二、理解唱歌曲内容。
1、师:小蝌蚪真可爱。老师还可以把它唱出来呢,认真听哦。
幼儿安静倾听。
2、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幼儿回忆歌曲内容,讲述。
3、教师结合幼儿讲述,出示图示,引导幼儿有节奏的学说句子。
4、教师组织幼儿有节奏的完整学念歌曲内容。
三、学唱歌曲。
第一遍教师清唱,幼儿倾听。
第二遍教师弹琴唱歌,幼儿跟着唱。
第三遍教师弹琴,鼓励幼儿把声音放出来。
第四遍教师弹琴,幼儿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四、歌表演。
1、师:我是蝌蚪姐姐,你们是小蝌蚪。
2、提问:小蝌蚪怎么游?谁来试试?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上前作小蝌蚪游的动作。
3、师:看看蝌蚪姐姐是怎么游的?小蝌蚪们,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在水里游游,去找妈妈吧!
幼儿跟着教师一边唱歌,一边扮作小蝌蚪游游。
4、提问:小蝌蚪是怎么吃东西的?
幼儿尝试做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
5、师幼一起完整歌表演。
课后反思:
在活动中我一开始创设游戏的氛围,让孩子模仿小蝌蚪的游动,用身体动作来感知和体验蝌蚪的不同动态,为后面的绘画环节做好铺垫。在课件的运用上,能调动幼儿的情绪,在帮助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更加深了孩子对亲情的感受。
3、小班音乐教案《我的好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中妈妈的亲切、辛苦,知道要关心、热爱妈妈。
2、学习用亲切的语调唱歌,尝试用动作表现歌曲。
3、听完琴声的前奏再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独立歌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活动准备
茶杯一只
活动过程
一、复习律动:听音乐节律,做动作。
二、学习歌曲:我的好妈妈。
1、介绍歌曲名称。
教师和一名幼儿进行情景表演:我和妈妈。
2、教师一边表演,一边进行范唱。
3、提问:妈妈下班回家,她的孩子对妈妈说什么?
他为妈妈做什么事?
4、按歌曲节奏学念歌词。
5、幼儿学习歌曲3-4遍。
每一句歌词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呢?你们来试试。
提醒幼儿注意听琴声演唱歌曲。
三、音乐游戏:找小猫。
教学反思
《我的好妈妈》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金典儿歌。在班级里开展此次教学活动时,自己坐在幼儿中间,心和情感离幼儿很近,有种师生互动的感觉。然后以谈话的方式导入,亲切、自然,这样迅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专注地参与课堂学习。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使音乐的表现与创造在平日教学中紧密相连,是孩子们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充分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和生活联系紧密。同时,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音乐教学渗透到其它学科,成为一整体。本堂课,幼儿在认知水平、艺术实践能力及情感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少部分幼儿的参与意识还不够,导致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在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有待加强。
4、小班音乐教案《好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乐于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2.爱自己的妈妈,愿意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3.了解儿歌的含义。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课件及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当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累不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一位有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观看表演的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是怎么做的?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播放《好妈妈》课件。视频中的小朋们是怎么做的?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小结。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好妈妈》。
2.老师范唱
3.你们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
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让幼儿学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2.幼儿扮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4.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做妈妈,一名做孩子进行表演唱。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5、小班音乐教案活动《好妈妈》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学习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3.增强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4.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教学准备:
1.音乐磁带一盒。
2.请一位配班老师做好情景表演的准备。
3.简单的场景布置(小桌一张、上面放一只茶杯,小椅子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活动:
师:妈妈工作了一天,辛苦吗?回到家,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引导幼儿大胆地谈一谈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视频。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关心她妈妈的。(播放视频)她做了什么事?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歌词来小结。
2.教师范唱。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这首好听的歌曲,它的名字叫《好妈妈》。现在听老师来唱一唱。
3.幼儿轻声跟唱。
师:请你们轻轻跟着老师来唱一唱,老师想听听小朋友好听的声音。
4.完整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来自己唱一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大胆学习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师:请你听着音乐想一想可以做什么动作。(边放音乐边想动作)请一个小朋友来和老师表演。老师扮妈妈,小朋友做孩子。
2.幼儿做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请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6、小班音乐教案《大树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3、结伴表演大树和小鸟,表现角色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1、练声
(1)复习歌曲《两只小鸟》。(要求幼儿在音乐伴奏下,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并且有正确的演唱姿势)
(2)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基本部分:欣赏曲子《大树妈妈》(重点部分)
(1)通过课件,引起幼儿兴趣,引出主题。
知道吗?今天小鸟也飞到小(2)班,飞在一棵大树枝上筑了巢,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摇起了小宝宝。哎呀,不好,刮风了、下雨了,你们猜猜小鸟怎么啦?(请幼儿自由讨论发言),别着急,有大树妈妈在呢,树妈妈那长满枝叶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2)欣赏歌曲《大树妈妈》
请幼儿边看课件、边欣赏歌曲《大树妈妈》一遍。今天李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大树妈妈》,讲的就是大树妈妈和小鸟的故事,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等一会儿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
(3)提问:这首曲子的名称叫什么?你听到些什么呢?
3、第二次欣赏曲子。
(1)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大树妈妈长得怎么样?它为小鸟做什么事情呢?
(2)提问:大树妈妈长得怎样?它为小鸟做了什么事情?
小结:因为有了大树妈妈的爱护、关心,小鸟们快乐的成长,所以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听上去很轻松、愉快,让我们再听一遍。
(3)欣赏第三遍。提醒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
(4)在音乐伴奏下自由表演大树妈妈和小鸟一遍。
4、结束部分:复习律动《碰一碰》
幼儿在音乐伴奏下跳舞,提醒幼儿在唱到“碰哪里”这一句时,能马上找到朋友,两人做动作。
教学反思:
《大树妈妈》是一首抒情性的儿童歌曲,歌曲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歌颂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百般呵护。歌曲旋律亲切、柔和,休止符的运用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大树妈妈对小鸟的深厚的爱。整首歌曲的基调是抒情的,需要表现的声音是轻柔的,根据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的天性,唱好这首歌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歌曲八分休止符的第一次出现,还出现了六次,学生掌握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
7、小班音乐教案《小象爱妈妈》含反思
【活动设计】
《小象爱妈妈》是主题《小不点儿》的一堂音乐活动,我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谱和故事情境教学使孩子脱离了枯燥的练唱,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唤起了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真挚、最纯洁的爱。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含义,较完整地演唱歌曲。
2、乐意参加音乐活动,并能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3、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过程】
一、练声。
利用小象玩偶,用歌曲的形式问好。
小朋友们上午好,老师今天带来了小象,我们用歌声来和小象打个招呼吧。“小象你好,小象你好,小象早上好,小象你好,小象你好,小象早上好”。(用“早上好”的音乐,加前奏)
小朋友唱的真好,我们再来唱一遍。共2遍。
二、在故事情境中学唱歌曲。
1、借用小象去旅行的故事引出第一个场景:小象在树林里遇到小兔。
小象今天要去旅行,我们和它一起去吧。(翻开第一张背景)小象来到了树林,遇到了小兔,我们听听小象和小兔唱了什么。(录音机放一遍)
在刚才的歌里,你们听到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句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含义。(用清唱,不用伴奏了)
逐句解释歌词,重点解释“对呀”“爱心”“说话”。
我们再来完整地唱一遍。(钢琴伴奏)
它们唱的真好听呀,小象要继续去旅行了,拜拜小兔。
(可以在难点处考考幼儿,看他们是否知道)
2、故事的第二个场景:小象在池塘边遇到了小青蛙。(翻开第二张背景图)
小象走啊走,来到了池塘边。小象和小青蛙唱了什么,我们来一听下。教师点图谱,跟着钢琴来唱一遍。(快思 www.www.banzhuren.cn)小朋友说:“我听到了。”就根据孩子回答,逐句来唱。等四句清唱完再用钢琴伴奏完整唱一遍,让幼儿在钢琴的伴奏中尝试跟老师一起完整唱歌曲。利用图谱对于幼儿较难掌握的句子“你最喜欢谁呀,快说话。告诉你,我最喜欢我的好妈妈”着重教学。
3、故事的第三个场景:小象在山坡上遇到了小鸡。
“小象走啊走,来到了山坡上遇到了小鸡”我们来听听它们唱了些什么?钢琴伴奏唱一遍加上动作。
加入律动动作帮助幼儿记忆歌词。请孩子站起来跟着老师在音乐的伴奏下,边做动作边唱歌。
师:小朋友演唱的时候应该表现小象的什么心情?“自豪,高兴,爱妈妈。”
那小朋友应该用什么声音演唱?“自豪的声音,高兴的声音。”
4、故事的第四个场景:小象在小河边遇到了小牛。(师幼分角色尝试对唱。)
“我们来听听它们唱了什么?”将小牛和小象的图片贴到图谱前。
幼儿来当小象“你们的椅子背后有一张小象的图片把它拿下来贴在自己身上。”
“现在老师来当小牛,唱这两句(手指点)。小朋友当小象唱这两句(手指点)。”
钢琴伴奏唱一遍。
三、结束。
情感提升——爱妈妈。
小象结束了一天的旅行,它回到家看见了自己的妈妈。小象:“妈妈,我今天遇到了很多好朋友,我很高兴有一个和你一样的长鼻子。妈妈,我最喜欢你了。”
师:“故事讲完了,我们这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就叫《小象爱妈妈》。”
教学反思:
首先,我请孩子们欣赏歌曲《小象爱妈妈》并边听音乐边打节奏。让孩子们将听到的音乐,通过打节拍的形式表达出来。其次,通过拍打不同的地方提高孩子的兴趣。在敲敲打打中,成了孩子们感受音乐的关键。同时,让他们无意识地熟悉音乐的旋律。这时,融入歌词,让孩子自然而然中走入歌曲。从最初的拍打到拍打不同的部位到歌词的加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首附点较多的歌曲来说,这对附点部分的熟悉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接下来的学念与学唱中,孩子们相对比较轻松。不管了对旋律的掌握,还是对附点的学唱都没有了吃力的感觉,而且他们自始至终兴趣较高。
解决孩子们学习三拍子歌曲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地去思考,总会寻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孩子们真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8、小班音乐教案《妈妈》含反思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学习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2.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3.增强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情感。
4.通过学唱歌曲,体验歌曲的氛围。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教学准备:
1. 音乐磁带一盒。
2.请一位配班老师做好情景表演的准备。
3.简单的场景布置(小桌一张、上面放一只茶杯,小椅子一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活动:
师:妈妈工作了一天,辛苦吗?回到家,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引导幼儿大胆地谈一谈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二、学习歌曲:
1.欣赏视频。
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么关心她妈妈的。(播放视频)她做了什么事?
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用歌词来小结。
2.教师范唱。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一学这首好听的歌曲,它的名字叫《好妈妈》。现在听老师来唱一唱。
3.幼儿轻声跟唱。
师:请你们轻轻跟着老师来唱一唱,老师想听听小朋友好听的声音。
4.完整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来自己唱一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大胆学习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师:请你听着音乐想一想可以做什么动作。(边放音乐边想动作)请一个小朋友来和老师表演。老师扮妈妈,小朋友做孩子。
2.幼儿做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请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我始终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实质,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游戏、讨论、表演等各种手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能够通过诗歌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从而学会在生活中感激、关爱妈妈,用语言和实际行动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幼儿的整体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9、小班音乐活动教案《妈妈和乖乖》含反思
游戏目标:
1、愉快地跟学歌曲,并初步学习音乐游戏、《妈妈和乖乖》。
2、初步知道袋鼠的主要外形特征。
游戏准备:
1、扮演袋鼠妈妈的服装,袋鼠玩具一个(大布袋也可替代)。
2、歌曲录音磁带《妈妈和乖乖》。
3、学习客观的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
4、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游戏过程:
1、教师扮演袋鼠妈妈: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你们看我的肚子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用?""我们袋鼠是怎么走路的?"幼儿学袋鼠条,体验袋鼠走路的特点。
2、学唱歌曲《妈妈和乖乖》:
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师:"乖乖是谁呀?"幼儿跟着教师有节奏地朗诵儿歌,理解"相亲相爱"。
"这首儿歌还可以编成一首很好听的歌曲,歌曲名字叫《妈妈和乖乖》"。
3、教师示范演唱歌曲。
幼儿学唱歌曲。
建议与提示:
在学会音乐游戏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改变游戏规则:袋鼠乖乖比袋鼠妈妈多一个,当音乐停止时,没有找到妈妈的乖乖停止游戏一次。
活动反思:
活动《妈妈和乖乖》的教学重点是围绕袋鼠妈妈和乖乖相亲相爱这一线索进行教学的,活动的导入是以猜谜“小客人”是谁导入的,这一环节立刻吸引了幼儿注意力及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基本部分以游戏、儿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了解袋鼠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及发展双脚跳的动作,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整个教学活动幼儿自始自终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0、小班音乐课教案《大树妈妈》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并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重点)
2、尝试用不同的身体姿态来表现大树和小鸟。(难点)
3、体验“大树妈妈”和“鸟宝宝”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被关心和关心他人的经验。
2、音乐,与歌曲配套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迁移经验导入:
提问:你爱妈妈吗?怎样爱妈妈的?妈妈爱你吗?怎样爱的?
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是关于大树和小鸟之间的爱,一起听一听。
2、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1)范唱歌曲《大树妈妈》,幼儿初步感知歌词和旋律。
师:老师将刚刚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认真听,看看歌曲里面唱了什么。
师:你都听到了什么?
鼓励幼儿将自己听到的说出来,(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根据幼儿的答案出示大树妈妈唱歌、摇小鸟睡觉、大树妈妈笑呵呵、为小鸟撑伞等。
(2)集中交流。
师:这首歌听上去怎么样呀?
鼓励幼儿说说听了乐曲后的感受如:很好听、很温柔、很开心等都可以,教师都给予肯定。
(3)学唱歌曲。
师:你们想学吗?
师幼共同学唱歌曲。
3、结伴表演,体验“大树妈妈”和“鸟宝宝”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1)提问:你们喜欢大树妈妈和小鸟吗?你们想扮演他们吗?
(2)提醒大树妈妈要温柔的爱护小鸟,小鸟要做出“爱妈妈”的动作,在做做、玩玩中体验两者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
(3)根据幼儿兴趣表演1—2次。
4、结束活动。
师:天黑啦,鸟宝宝要睡觉了,我们抱着大树妈妈睡觉吧。
(幼儿两两拥抱在一起休息,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基于幼儿年龄、幼儿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创设环境、氛围,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表达已知,在设置的几个环节中层层递进,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运用师生互动发展幼儿,还运用生生互动,促使幼儿互相传递信息,互相感染情绪,在游戏中获得成功。
11、小班音乐活动教案《不要妈妈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欣赏活动中感受摇篮曲的安静、优美,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和习惯。
2、学习表演歌曲,鼓励幼儿创编抱娃娃的简单动作。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录音磁带、娃娃人手一个、小床一张
活动过程:
一、幼儿抱娃娃进活动室。
1、师:天黑了,星星眨着眼睛出来了,月亮也升上了天,娃娃也困了,宝宝,你们有什么办法哄娃娃睡觉呀?
2、幼儿讨论交流,请出个别幼儿来回答。
二、欣赏“摇篮曲”。
1、师:你们想的办法真好呀,可是除了这些办法以外,我们还可以给娃娃听音乐哄她睡觉呢,你们听..….
2、播放“摇篮曲”(第一遍),幼儿欣赏、感受。
3、师:我的娃娃听着音乐睡着了,你们的娃娃睡着了吗?<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睡着了)那我们一起把娃娃放到摇篮里好吗?
4、师小结:娃娃睡觉的时候听的音乐轻轻的,柔柔的,很好听,这样娃娃很快就能睡着了,这种音乐我们叫它“摇篮曲”。
5、再次欣赏(第二遍),我们来听听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
6、师提问:你们听到摇篮曲里唱了些什么?鼓励幼儿跟着一起哼唱。幼儿学习完整演唱“摇篮曲”,引导幼儿用轻柔、优美的歌声演唱,表现“摇篮曲”的安静、优美。
三、表演“摇篮曲”。
1、师播放“娃娃哭声”:哎呀!娃娃哭了,快把娃娃抱起来,我们一起哼着“摇篮曲”,摇着娃娃睡觉吧。
2、师:xxx的娃娃不哭了,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抱娃娃睡觉的。请出不同的抱娃娃姿势的幼儿来表演一下,鼓励其他幼儿模仿他们的抱娃娃动作。
3、集体完整地表演“摇篮曲”,娃娃睡着后(即歌曲结束后)提示幼儿把娃娃轻轻地放到小床上,盖好小被子,让娃娃安睡!
四、复习歌曲“不要妈妈抱”。
师:你们的娃娃还小,需要别人抱。我们小班的朋友们已经长大了,不要妈妈抱了对吗?
1、复习演唱歌曲。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自己创编简单的动作,边唱边做。
2、师:哦,我们小班的朋友们真的长大喽!(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的选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并且能够在主题背景下开展,对于刚入园2个月、刚摆脱对父母家人依恋的幼儿来说,已经是蛮不错的了。活动一开始我为幼儿创设了“娃娃要睡觉”的情景,能够让幼儿置身在这个环境和情景中,同时鼓励幼儿大胆地交流讨论,但是一开始由于幼儿和我都有点拘束,因此在这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显得比较急促,应该再给予幼儿更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交流一下,也许孩子们的思维能更广泛一点。
活动的中间部分,我的引导和启发对幼儿有很好的感染作用,能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为成功地哄娃娃睡着了而感到高兴,使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得到满足。
但在引导幼儿创编抱娃娃动作的时候,如果能再给幼儿多一点拓展的机会的话,也许孩子们创编出来的动作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12、小班音乐优秀教案《大树妈妈》含反思
设计思路:
树是儿童生活中熟知的事物,本课以此为题材,对儿童进行初步的立体造型练习。根据小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创设“大树妈妈”的生动情境导入新课,并以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轻松,愉快的情调,并理解歌词内容。
2、能初步创编树的造型并随乐曲节奏表演。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光盘
2、幼儿已学会了鸟飞的律动。
活动过程:
一、教师演示多媒体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起幼儿的兴趣:小鸟和大树妈妈相亲相爱,小鸟把家安在了大树上,大树妈妈随着风轻轻摇动树枝,沙沙的声音好像在为鸟宝宝唱摇篮曲。"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下雨了,大树妈妈那长着叶子的手臂就像撑起的一把伞,为鸟宝宝挡住风雨。
二、教师手拿大型树叶扮演大树妈妈,进行表演唱两遍,幼儿边听边摇晃身体做风吹大树状。
(用多媒体光盘放音乐)
三、启发幼儿创编各种树造型。教师带领全体幼儿模仿其中较好的造型动作,边哼音乐边随乐曲做动作。
四、分角色表演。
教师扮大树妈妈,幼儿扮小鸟,小鸟围在大树妈妈身边做鸟飞,睡觉,刮风下雨及依偎大树妈妈的动作。
五、结伴表演。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是基于幼儿年龄、幼儿知识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创设环境、氛围,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表达已知,在设置的几个环节中层层递进,在集体活动中教师不仅运用师生互动发展幼儿,还运用生生互动,促使幼儿互相传递信息,互相感染情绪,在游戏中获得成功。
13、小班音乐《彼得与狼》反思小班幼儿简单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听辨乐曲中表现不同角色的音色,初步想象故事情节,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2、尝试用道具表现音乐故事,体验合作表演音乐故事的趣味性。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6、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7、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活动准备
1、配有故事的音乐。
2、蜡笔、纸。
3、大森林的PPT。
4、对乐器有二定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故事
1、初步欣赏
T:在遥远的大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你们听听里面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示大森林PPT,完整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想象。)
2、再次欣赏
T:听到里面有谁?
3、找音色
T:有哪些乐器代表这些人和动物?
(出示乐器PPT了解名称,引导幼儿将角色和音色配对。)
(二)初步表演音乐故事
1、做故事角色的道具
(在了解故事里不同音色代表不同角色基础上,和老师一起制作角色道具,如头饰、面具、指偶等。)
2、观摩老师表演
看老师用与幼儿一同制作的道具进行表演,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
3、分组分角色表演
幼儿分为三四组,每组中都包含完整的故事角色(彼得、狼、爷爷、小鸟等),自主挑选角色道具,与同伴一起听音乐故事参与表演。
活动反思
达尔克洛兹说:“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它既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幼儿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