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律动教案反思《螃蟹歌》》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音乐律动教案反思《螃蟹歌》
设计意图:
《螃蟹歌》是一首老昆明童谣,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RAP和电子等,清澈的童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螃蟹和小虾米也是幼儿生活中所常见的动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歌曲节奏感强,适合小班幼儿做动作,歌词也十分诙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能跟随音乐做相应动作。
2.能随音乐与同伴分角色配合做动作。
3.体验扮演螃蟹和小虾米的乐趣。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螃蟹和小虾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物质准备:《螃蟹歌》音乐,螃蟹、小虾米图片,螃蟹、小虾米头饰若干。
场地准备:幼儿围成一个弧形坐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螃蟹,情境导入)
T:(教师头戴螃蟹头饰)哇!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出去找好朋友玩。(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做螃蟹的动作)评析:教师扮演螃蟹随音乐做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先有个初步印象,为下面学习动作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学习螃蟹的动作T:谁能用动作来表现螃蟹的样子?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规范练习: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硬的壳。)T: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这些漂亮的动作来做一做。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节奏做螃蟹的动作,特别强调RAP部分螃蟹大钳子一开一合的节奏。)评析: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幼儿马上跟着音乐把动作做一遍,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能把零散的动作组装起来。
学习小虾米的动作T:小螃蟹觉得一个人玩真没劲,于是找来了小虾米和它一起玩,你们猜猜看它们会怎么玩?谁来演一演?
T:它们到底在玩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好了。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扮演螃蟹,做RAP部分一开一合的动作,教师做小虾米的动作与之配合。在螃蟹钳子打开的时候,小虾米将一只手伸进去,当螃蟹钳子合起来的时候,小虾米把手缩回去。)T:原来呀螃蟹和小虾米在玩大钳子的游戏,谁来学一学刚刚小虾米的动作?
(引导幼儿做小虾米的动作,强调手缩回来的时候要速度快。)评析: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幼儿对于螃蟹动作的掌握情况,如果幼儿有错误,可以指出并纠正。
师幼配合表演T: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你们都当小虾米,老师当螃蟹,当我的大钳子打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往我这边伸,当我的大钳子关起来的时候你们要怎么样?(把手缩回去)好,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
(师幼跟随音乐配合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并且教师只要象征性的去把小朋友的手抓住,而不需要真的碰到幼儿的手)T:好玩吗?那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老师当小虾米,你们当螃蟹,我们把前面螃蟹的动作也一起加进去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做描写螃蟹外貌部分的动作,然后RAP部分教师做小虾米把手伸进幼儿大钳子中,再逃出来,在音乐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语言提醒:螃蟹和小虾米玩累了,打打哈欠,伸伸懒腰,睡觉休息了,并引导幼儿做打哈欠和伸懒腰、睡觉的动作。)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当老师这只大螃蟹的钳子打开的时候都抢着把手伸进来,当钳子关闭的时候又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幼儿在这你抓我躲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结束部分幼儿集体表演。
T:我们戴好螃蟹和小虾米的头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吧!
(请幼儿选一个头饰扮演螃蟹或小虾米,找一个好朋友跟随音乐表演。)评析:戴上头饰后幼儿能更好的融入角色,并与同伴一对一进行表演,这节课也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落下帷幕。
活动延伸:将小虾米和螃蟹的头饰投放到小舞台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复习巩固。
活动反思:《螃蟹歌》这首歌曲节奏段落清晰,动作简单易学且富有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特别是在师幼配合表演的环节,教师扮演螃蟹,幼儿扮演小虾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想把手伸进老师钳子中的期盼和怕被老师这只大螃蟹抓住的紧张感,这两种复杂的情感完全的调动了小班幼儿的情绪,为了能伸到大钳子里来,有的小朋友还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当我把大钳子关上的时候,他们又激动的把手缩回去,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由于小朋友的节奏感弱,所以在与同伴配合的时候,扮演螃蟹的小朋友常常一看到小虾米把手放进来就拍上去,而不按照节奏来,所以也造成小虾米不敢把手伸进去,但这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小朋友把这个韵律活动看作了游戏,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被螃蟹的大钳子抓到,比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来的更重要。
附歌词与动作:
螃蟹外貌部分:螃呀么螃蟹哥【双手模仿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放在头顶,随节奏左右晃动四次】八呀八只脚【双手置于腰前,大拇指藏于手心,四指活动并随节奏整体左右移动】两只大眼睛【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抵其余手指打开(即OK手势)放置两只眼睛前面随节奏画圆圈四次】,一个硬壳壳【双手在肚子前面环抱成一个圆形并随节奏上下摆动四次】。
RAP部分: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 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
一个螃蟹八只脚,钻进水中撵也撵不着,两把夹夹尖又尖,夹着哪个甩也甩不脱。
【RAP这段扮演螃蟹的幼儿双手做螃蟹大钳子状,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一个乐句打开合住一次。扮演小虾米的幼儿单手平伸出去,一个乐句一伸一收一次。】
2、小班音乐律动教案《身体奏乐》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区分对身体主要器官和部位的认识。
2、发现身体部位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并大胆进行尝试表现为音乐伴奏。
3、萌发喜爱打击类音乐活动。
4、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5、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各种打击乐器4-5件。音乐伴奏带、录音机。嘴巴、手、脚图片标志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引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打击乐器,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1、教师逐一出示并操作打击乐器使其发出声音,引导幼儿说一说是怎么样让乐器发出声音的。
2、教师小结:双响绑和三角铁是老师用木棍和铁棒敲一敲发出声音的,沙锤和串铃是老师用手摇一摇发出声音的。
二、认识身体乐器。
师:这些打击乐器可以发出美妙的声音,其实我们的身体也是可以发出很多好听的声音的,也是一件乐器。
1、认识“嘴巴”乐器。
A、引导幼儿用嘴巴发出多种声音:弹舌头、搓上下唇、弹上颚等。
B、播放一段音乐,用嘴巴乐器来为音乐伴奏。
2、3环节为:认识“手”乐器和认识“脚”乐器,方法同1环节。
三、表演用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
1、集体自由选择嘴巴、手、脚中的一种乐器为音乐伴奏。
2、集体自由结合几种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
3、游戏:看指令,选乐器。
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要和你们来玩游戏了。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标志,分别是:嘴巴、手、脚。等一下音乐响起的时候,大家要边听音乐边看我举起来的是哪种身体乐器,而且你们要按照老师的标志去选择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
游戏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请部分幼儿参加游戏,其他幼儿观看。
第二次请全体幼儿参加游戏表演。
四、亲子同乐。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用身体乐器来为音乐伴奏,现在我们请自己的爸爸、妈妈和我们一起来用身体乐器为音乐伴奏吧!(放音乐,家长和孩子们共同表演)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3、小班音乐律动教案《动物园》含反思
游戏目标:
1、在看看、听听、说说、唱唱、跳跳中熟悉歌曲内容,有学唱的欲望。
2、乐意亲近小动物,喜欢小动物。
3、体验歌曲中的欢快情绪。
4、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游戏准备:
多种小动物头饰若干
熟悉歌曲音乐
游戏过程:扮演多种小动物,跟着音乐唱唱,学做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准备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4、小班音乐活动教案《椅子律动》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律动,随音乐合拍地做游戏动作。
2、能运用小椅子作为道具创编动作。
3、体验、表现律动的情趣,感受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熟悉音乐。
2、每人一张椅子,排列成秧田式。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泼水歌),找座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去找自己的小椅子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边拍手边找座位)
(二)、游戏“亲一亲”
师:我们来请小屁股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好吗?
师示范:亲一亲,屁股碰椅子后马上站起来,同时嘴里发出“叭”的声音。你们会吗?
幼儿练习若干遍。
亲两亲:方法同上。(亲三亲)
我们还可以请我们身上的什么部位和小椅子来玩“亲一亲”的游戏呢?
幼儿自由发挥,教师带幼儿尝试。!出自:快思老.师!亲小手的时候可以增至5亲。
(三)、游戏“躲猫猫”(创编游戏动作)
1、你们玩过“躲猫猫”的游戏吗,谁来说说?
今天我们和椅子一起来玩“躲猫猫”的游戏。
2、我先把自己藏起来,(师示范藏在椅背后,并扶住椅背)等你们藏好了,我就来找你们。
“宝宝,藏好了吗?”“那我来找啦”“宝 宝,在哪里”
3、师说:刚才我看到这个宝宝把头这样露出来了,我就知道原来他躲在椅子背后了,看我来学学他的样子:师示范:(左右探头)
4、还有什么办法也能让老师找到你啊?(引导幼儿创编伸出手、伸出脚等动作)带幼儿练习创编的动作。
5、配上音乐。
师带幼儿做:“宝宝,在哪里”边说边做动做:双手扶住椅背左右探头的动作,幼:“宝宝,在这里”重复第一句音乐。接着练习其他三个动作,方法同上(练习(2~3遍)。
上下探头
右手叉腰,伸出左手做摇手状
左手叉腰,伸出右手做摇手状
6、待幼儿熟练后交换角色:幼儿找,老师藏。(找老师时,你们应该怎么说啊?)(音乐)
7、做完后,接着示范下面的动作:
双手叉腰,小碎步从椅子后面跑到前面,转身面向椅子
双手同时按照X X | X X X|的节奏拍击椅面
师:谁说说,我刚才还想了一个什么办法让你们知道我藏在椅子背后的。(幼儿说)
8、幼儿完整随音乐练习3~4遍(前奏时,师说:宝宝,在哪里)(整首音乐)
9、师:除了用小碎步出来还可以怎么出来呢?(幼儿创编,并练习)。
10、听音乐把自己编的动作表演一次:这次请音乐和你们玩“躲猫猫”了。请你们听着音乐把你们想的办法表演给我看。
11、玩的开心吗,还想和小椅子做游戏吗?现在我们带上椅子出去做游戏吧(音乐)
活动反思:
本课整体上的效果还是不错,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享受音乐,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不足的地方是有的个别的学生有时做一些课堂小动作,影响教学,其次是学生的主动性有些欠缺应该设计一些合作交流的环节。教师要认真反思,从教学环节设计入手,争取减少走神的学生充分调动每个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5、小班音乐律动教案《点点豆豆》含反思
设计思路:
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培养你的孩子成材,培养我的孩子成材,培养我们的孩子成材,但是培养孩子成材不是我们唯一要做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是快乐的。所以,今天我就选择了适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快乐手指游戏〈点点豆豆〉,把点点豆豆这首儿歌配上一曲活泼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游戏中,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点点豆豆〉是一首韵律很强的儿歌,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一拍一点,从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结伴游戏的能力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本节课采用的都是一些老儿歌老游戏,这些儿歌游戏都是我小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做的,她不仅加深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而且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还记忆尤心。我也很想让这些儿歌把各位家长老师带回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老儿歌老游戏的艺术魅力。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学唱歌曲。
2、通过歌唱和游戏愉悦幼儿身心,培养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3、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指偶一个、点点豆豆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儿歌〈拉大锯〉,小朋友仔细听听,歌曲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儿歌)
二、基础部分
1、小指偶唱大戏〈点点豆豆〉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他们去姥姥家干什么了?
幼:看大戏。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一起看看啊?
幼:想(教师用指偶在手上唱大戏《点点豆豆》)
2、学唱歌曲〈点点豆豆〉。
(1)教师范唱两遍,幼儿欣赏。
(2)幼儿伸出小手当舞台,小指偶在幼儿手指上唱歌 。
师:小指偶想到小朋友小手搭的舞台上唱大戏。
3、幼儿学唱歌曲。
(1)用不同的手指点豆唱歌。拇指爸爸先唱歌,食指妈妈再唱歌,最后中指哥哥也要唱歌。
(2)幼儿边唱边点身体的不同部位。
师:想一想我们还能在身体哪个部位上点豆豆。
4、幼儿结伴游戏点点豆豆。
5、和客人老师一起做点豆豆的游戏。
师:你们想和客人老师做游戏吗?
三、结束部分
送指偶回家。
师:天黑了,我们把指偶送回家里吧!下次再请他们过来玩。
另附:儿歌《拉大锯,扯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就不让二妞去。
恩……歌曲《点点豆豆》点点豆豆,开花石榴,小狗搬家,喀嚓一锁。
活动反思
⒈选材合理,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老师选择的歌曲《点豆豆》,音乐形象鲜明,段落非常清晰,情境性强。歌曲中有趣的点豆豆游戏,点,点,点豆豆,点到一个小豆豆,这是什么豆?甜豆豆。来来来来来,我们来吃甜豆豆。当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与音乐融合在一起时,孩子们的兴趣更为浓厚,同时也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了音乐。这样的音乐素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⒉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⑴点豆豆中,教师准备的不同颜色豆豆图片代表不同味道,请孩子们在学唱的时候观察豆豆的表情,间接地感受他们不同的味道,再假装吃一吃,并把表情、动作做出来。这样的设计,让幼儿动手动嘴动脑。加深记忆,也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把抽象的文字歌词转化为形象的动作。
⑵在学习理解歌词的部分,教师并没有刻意地强调歌词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演示:甜豆豆肯定很好吃,来来来,我们一起来吃甜豆豆吧,甜不甜?吃到甜甜的豆豆是什么表情?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熟悉理解歌曲,最后巩固点豆豆的游戏,并将两部分串联起来。在和孩子吃不同的豆豆的方式来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⑶将整个游戏情境贯穿在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歌唱活动变得生动有趣。最后的点豆豆游戏,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吃的豆豆,这样孩子们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把本次活动推向一个高潮。
⒊教师教态自然、丰富 老师的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在这次音乐活动中,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感染着活动中的每一个孩子。她非常具有表演天赋,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是那么夸张,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所以孩子们始终被吸引。教师范唱的歌曲也非常动听,在动听的歌声中,孩子们感受旋律,完整欣赏。
建议:丰富幼儿的经验准备。 在《点豆豆》中,不管是点豆豆的游戏,还是吃到甜豆豆,酸豆豆,辣豆豆后的表现,都是需要孩子联系生活经验而表现出来的。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在表现酸、辣的表情和动作时不够投入,是因为他们对这两种味道不熟悉。现在的家长都什么主意孩子的饮食,会避开这种稍带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教师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尝一尝,让他们更好的参与活动。
6、小班音乐律动教案详案反思《螃蟹歌》
设计意图:
《螃蟹歌》是一首老昆明童谣,加入了现代音乐风格RAP和电子等,清澈的童声与现代音乐元素的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螃蟹和小虾米也是幼儿生活中所常见的动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歌曲节奏感强,适合小班幼儿做动作,歌词也十分诙谐,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能跟随音乐做相应动作。
2.能随音乐与同伴分角色配合做动作。
3.体验扮演螃蟹和小虾米的乐趣。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螃蟹和小虾米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物质准备:《螃蟹歌》音乐,螃蟹、小虾米图片,螃蟹、小虾米头饰若干。
场地准备:幼儿围成一个弧形坐好。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教师扮演螃蟹,情境导入)
T:(教师头戴螃蟹头饰)哇!今天天气真好,我要出去找好朋友玩。(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做螃蟹的动作)评析:教师扮演螃蟹随音乐做动作,可以让幼儿对音乐先有个初步印象,为下面学习动作做好准备。
基本部分学习螃蟹的动作T:谁能用动作来表现螃蟹的样子?
(根据幼儿做的动作,规范练习: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大眼睛,一个硬硬的壳。)T:好,现在我们跟着音乐把这些漂亮的动作来做一做。
(教师带领幼儿跟音乐节奏做螃蟹的动作,特别强调RAP部分螃蟹大钳子一开一合的节奏。)评析:在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让幼儿马上跟着音乐把动作做一遍,既起到巩固作用,又能把零散的动作组装起来。
学习小虾米的动作T:小螃蟹觉得一个人玩真没劲,于是找来了小虾米和它一起玩,你们猜猜看它们会怎么玩?谁来演一演?
T:它们到底在玩什么呢?请你们仔细看好了。
(教师请一个小朋友扮演螃蟹,做RAP部分一开一合的动作,教师做小虾米的动作与之配合。在螃蟹钳子打开的时候,小虾米将一只手伸进去,当螃蟹钳子合起来的时候,小虾米把手缩回去。)T:原来呀螃蟹和小虾米在玩大钳子的游戏,谁来学一学刚刚小虾米的动作?
(引导幼儿做小虾米的动作,强调手缩回来的时候要速度快。)评析: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在示范的同时,还可以检查幼儿对于螃蟹动作的掌握情况,如果幼儿有错误,可以指出并纠正。
师幼配合表演T:现在我们一起来玩这个游戏好不好?请你们都当小虾米,老师当螃蟹,当我的大钳子打开的时候你们就把手往我这边伸,当我的大钳子关起来的时候你们要怎么样?(把手缩回去)好,我们跟着音乐开始吧!
(师幼跟随音乐配合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并且教师只要象征性的去把小朋友的手抓住,而不需要真的碰到幼儿的手)T:好玩吗?那接下来我们交换一下角色,老师当小虾米,你们当螃蟹,我们把前面螃蟹的动作也一起加进去好不好?
(教师带领幼儿做描写螃蟹外貌部分的动作,然后RAP部分教师做小虾米把手伸进幼儿大钳子中,再逃出来,在音乐的结束部分,教师用语言提醒:螃蟹和小虾米玩累了,打打哈欠,伸伸懒腰,睡觉休息了,并引导幼儿做打哈欠和伸懒腰、睡觉的动作。)评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当老师这只大螃蟹的钳子打开的时候都抢着把手伸进来,当钳子关闭的时候又迅速把手藏到背后,幼儿在这你抓我躲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使这节课达到了高潮。
结束部分幼儿集体表演。
T:我们戴好螃蟹和小虾米的头饰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来玩吧!
(请幼儿选一个头饰扮演螃蟹或小虾米,找一个好朋友跟随音乐表演。)评析:戴上头饰后幼儿能更好的融入角色,并与同伴一对一进行表演,这节课也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落下帷幕。
活动延伸:将小虾米和螃蟹的头饰投放到小舞台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可以复习巩固。
活动反思:《螃蟹歌》这首歌曲节奏段落清晰,动作简单易学且富有童趣,符合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特别是在师幼配合表演的环节,教师扮演螃蟹,幼儿扮演小虾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小朋友们想把手伸进老师钳子中的期盼和怕被老师这只大螃蟹抓住的紧张感,这两种复杂的情感完全的调动了小班幼儿的情绪,为了能伸到大钳子里来,有的小朋友还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当我把大钳子关上的时候,他们又激动的把手缩回去,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由于小朋友的节奏感弱,所以在与同伴配合的时候,扮演螃蟹的小朋友常常一看到小虾米把手放进来就拍上去,而不按照节奏来,所以也造成小虾米不敢把手伸进去,但这也正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小朋友把这个韵律活动看作了游戏,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不要被螃蟹的大钳子抓到,比按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来的更重要。
附歌词与动作:
螃蟹外貌部分:螃呀么螃蟹哥【双手模仿螃蟹的两只大钳子放在头顶,随节奏左右晃动四次】八呀八只脚【双手置于腰前,大拇指藏于手心,四指活动并随节奏整体左右移动】两只大眼睛【双手拇指与食指相抵其余手指打开(即OK手势)放置两只眼睛前面随节奏画圆圈四次】,一个硬壳壳【双手在肚子前面环抱成一个圆形并随节奏上下摆动四次】。
RAP部分:一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 两把夹夹尖又尖,走起路来么撵也撵不着。
一个螃蟹八只脚,钻进水中撵也撵不着,两把夹夹尖又尖,夹着哪个甩也甩不脱。
【RAP这段扮演螃蟹的幼儿双手做螃蟹大钳子状,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一个乐句打开合住一次。扮演小虾米的幼儿单手平伸出去,一个乐句一伸一收一次。】
7、小班音乐律动教案《洗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并用两种不同的力度、速度的洗手帕的动作来表现。
2、通过洗手帕活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4、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准备材料:《洗手帕》磁带、钢琴、手帕
活动过程:
1、复习律动《小蜻蜓》,进入活动室。
2、出示手帕,教师演示洗手帕的方法。(讨论:手帕脏了怎么办?可以怎样洗?)
3、欣赏音乐《洗手绢》。帮助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分辨音乐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讨论:音乐又快又重时应怎样洗手帕?音乐又轻又慢时可以怎么样洗手帕?)。
4、请幼儿分段听音乐,练习两种洗手帕的动作。
5、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完整的洗手帕的动作。
6、启发幼儿在乐曲末边说"晾起来"边做相应的动作,表现出劳动后的愉快心情。
7、与幼儿一起做《小兔和狐狸》的音乐游戏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洗手是幼儿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来示范如何正确洗手,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做到先卷起袖子,然后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并告诉老师不能玩水。结合动作,幼儿较容易地学会了儿歌,而且能边唱念边表演,效果很不错。但在之后的实践环节中,有的幼儿没有老师的提醒就又开始了玩水,可见,不玩水的行为个别幼儿还是不能控制好自己,需要老师的随时提醒。当然,在一次活动中就想改变幼儿玩水的坏习惯,确实不可能,这需要老师在平时对引导多提醒,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使幼儿养成正确洗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