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故事教案《连在一起》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数学故事教案《连在一起》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故事
1、金鱼和金鱼。
(1)这是什么?
(2)这条金鱼朝着这里游过来,那条金鱼也朝着这里游过来,金鱼和金鱼是一家
人,连在一起了。
2、鸭子和鸭子。
(1)这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只鸭子朝着这边游过去,那只鸭子朝着那边游过去,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3)鸭子的什么连在一起?
3、大象和大象。
(1)这是一头大象,这也是一头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2)它们怎样连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长鼻子,连在一起了。
4、猴子和猴子。
(1)猴子和猴子怎样连在一起呢?(幼儿猜测。)
(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长两条手臂连在一起了。
5、妈妈和宝宝。
(1)他们是谁?
(2)宝宝和妈妈可以怎样连在一起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宝宝和老师用动作表示。)
(3)还有爸爸,也连在一起了。
二、阅读故事
提问:为什么金鱼和金鱼、鸭子和鸭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妈妈宝宝爸爸连在一起了?
小结
因为它们是一家人,一样的东西可以连在一起。
三、找找讲讲
1.找找一家人的图片,把他们连在一起。
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情感的升华,体验学习乐趣
各种不同的动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连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相连的快乐。在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起脸贴脸连在一起,再次让孩子们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模仿绘本中的各种方式连在一起:头和头连在一起;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手和手连在一起还有脸和脸连在一起等等。各种各样有趣的肢体连接,让孩子们感受了无限的乐趣,也增强了与老师的亲密感,从而提高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朴素的画面凸显活动重点
这本画面看似简单的绘本,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阅读。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十分有限,对一个复杂事物,他们既不能整体感知,也难以关注到每个细节。所以观察对象越简单,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本书画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静的底色。素净的画面,保证了图文的高度结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画面,他们会准确命名,也会描述身体的主要部位,但是对于同类事物的集合感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意识到清晰意识,朴素的画面更如一位无声的教师凸显出活动的重点,那就是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3.上口的儿歌助推语言表述
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重复,并在重复中练习和巩固正在发展着的行为模式。这种反复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图跟读,融人到阅读情景中,并且能快速学会固定的句式。尽管绘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为了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稍作改编。将原先的“金鱼和金鱼,连在一起了”改为“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了”。这样的改编更凸显浓浓的亲情,也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身体的部位。完整的诵读就是一首儿歌,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集合经验。在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附故事内容(改编)
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鸭子和鸭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2、小班教案《连在一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3.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PPT、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故事
1、金鱼和金鱼。
(1)这是什么?
(2)这条金鱼朝着这里游过来,那条金鱼也朝着这里游过来,金鱼和金鱼是一家
人,连在一起了。
2、鸭子和鸭子。
(1)这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只鸭子朝着这边游过去,那只鸭子朝着那边游过去,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3)鸭子的什么连在一起?
3、大象和大象。
(1)这是一头大象,这也是一头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2)它们怎样连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长鼻子,连在一起了。
4、猴子和猴子。
(1)猴子和猴子怎样连在一起呢?(幼儿猜测。)
(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长两条手臂连在一起了。
5、妈妈和宝宝。
(1)他们是谁?
(2)宝宝和妈妈可以怎样连在一起呢?(宝宝和老师用动作表示。)
(3)还有爸爸,也连在一起了。
二、阅读故事
提问:为什么金鱼和金鱼、鸭子和鸭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妈妈宝宝爸爸连在一起了?
小结
因为它们是一家人,一样的东西可以连在一起。
三、找找讲讲
1.找找一家人的图片,把他们连在一起。
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情感的升华,体验学习乐趣
各种不同的动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连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相连的快乐。在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起脸贴脸连在一起,再次让孩子们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模仿绘本中的各种方式连在一起:头和头连在一起;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手和手连在一起还有脸和脸连在一起等等。各种各样有趣的肢体连接,让孩子们感受了无限的乐趣,也增强了与老师的亲密感,从而提高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朴素的画面凸显活动重点
这本画面看似简单的绘本,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阅读。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十分有限,对一个复杂事物,他们既不能整体感知,也难以关注到每个细节。所以观察对象越简单,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本书画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静的底色。素净的画面,保证了图文的高度结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画面,他们会准确命名,也会描述身体的主要部位,但是对于同类事物的集合感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意识到清晰意识,朴素的画面更如一位无声的教师凸显出活动的重点,那就是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3.上口的儿歌助推语言表述
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重复,并在重复中练习和巩固正在发展着的行为模式。这种反复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图跟读,融人到阅读情景中,并且能快速学会固定的句式。尽管绘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为了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稍作改编。将原先的“金鱼和金鱼,连在一起了”改为“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了”。这样的改编更凸显浓浓的亲情,也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身体的部位。完整的诵读就是一首儿歌,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集合经验。在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附故事内容(改编)
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鸭子和鸭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3、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连连看看》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
连连看看
教学目标:
1.能在与正方形的比较中认识长方形。
2.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教学准备:
1.神奇口袋一个,内装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若干。
2.每个幼儿一张方形纸,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纸的宽度等长。
3.《幼儿活动材料》每人一本,彩笔若干。
教学过程:
一、感知长方形
1.出示神奇口袋,请幼儿边说儿歌边摸口袋,告诉大家自己摸的图形名称。
2.让幼儿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长得有点像,长方形就像伸长的正方形。
二、在操作中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
1.让幼儿找出正方形的纸,用对折的方法比较正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
2.让幼儿找出长方形的纸,让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比较长方形的四条边,四个角。使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长方形的特征。
三、导幼儿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引导幼儿总结出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角一样大。
2.运用折纸的方法,请幼儿将正方形对折出长方形(三角形除外),长方形变成正方形,进一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四、连连看看
指导幼儿做画册上的练习,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学建议:
1.在摸图形时可以告诉幼儿XX图形是长方形。
2.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有长方形特征的某些物体,建议家长帮助幼儿寻找。
日常活动与教育:
1.可在智力角区里玩《图形接龙》的游戏。
2.在美工区中玩《图形拼图》粘贴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动手把彩色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由粘贴成各种物品,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
游戏宝库:
《小动物找家》
目的:复习几何图形
准备:在场地上布置四种小动物的家,分别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表示,每一位幼儿一个几何图形的项链或胸卡。
玩法:老师扮“老狼”幼儿扮“小动物”。告诉小动物老狼在5点钟要来抓它们,然后“大舅灰狼”往前走。“小动物”一边喊“老狼来啦”一边模仿动物走路。灰狼从1点钟开始回答,按顺序报到5点钟时,就回头抓“动物”。“小动物马上按图形找自己家。找促家的小动物被大灰狼抓去,停止游戏一次。
游戏建议:
1.幼儿可以换图形
2.“大灰狼”也可请幼二来扮演
《摆火柴棍》
目的:
1.摆三角形,四角形。2数火柴根的根数(或用棉签代替)
玩法:
1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知道三角形用三根火柴,正方形用四根火柴
2.摆各种有趣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菱形,梯形等等并数出火柴的根数。
3.另附儿歌:神奇口袋
神奇口袋真神奇,
里面装着好东西,
谁来摸,摸仔细,
告诉大家好东西。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4、小班数学故事教案《毛毛虫》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5以内的数量,能按点卡匹配相应的图片和实物。
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胸前有袋袋的黄、绿色肚兜,供幼儿系上扮毛毛虫。
与故事内容相对应的食物小图片若干,1~5点卡、5格分类盒、教学课件、欢快的音乐伴奏带、纱巾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师:今天天气真好,毛毛虫们快到草地上来玩吧!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模仿毛毛虫快乐地在"草地"上爬行、嬉戏,教师不时地用头轻轻触碰幼儿的头或用脸轻轻地贴近幼儿的脸,并大声地招呼:"你好!""你真可爱!"……在教师的感染下,幼儿也快乐地相互碰碰头、贴贴脸,整个气氛轻松、快乐而友好。)
二、逐段欣赏故事,模仿游戏,感知5以内的数量。
1.欣赏第一段故事,让幼儿在看看、说说、数数中,感知5以内的数量。
师:毛毛虫第一天找到什么食物?有几个啊?
2、教师带领幼儿模仿游戏,感知5以内的数量。
师:宝宝们肚子有点饿了吧?我们也去找苹果吃。
你找到了什么?数数有几个?
师:赶快把这些好吃的食物吃掉吧。
(幼儿"啊呜啊呜",将图片放进胸前的兜兜里。)师生在草地上边爬边寻找食物(教师向场地撒小图片)。根据幼儿在场地上聚集的情况,可不断变换着方向向空处撒小图片,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3、出示相应的点卡。
师:你刚刚吃了什么,有几个?
一个苹果,可以用一个圆点来表示。
4、依次类推,欣赏并模仿第二、三、四、五段故事。
5、师:毛毛虫吃饱了,它找到了一片树叶,趴在上面睡着了。我们悄悄的来做游戏吧。
三、点卡找朋友――匹配
1.教师出示点卡,示范匹配相应数量的食物。
师:圆点宝宝们想和这些好吃的食物做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吧。
2.操作活动。幼儿每人取一份分类盒,将兜兜中的小图片,按数量匹配到分类盒中相应点子下面的空格里。
3.集体和老师一起验证。
四、毛毛虫变蝴蝶――感受快乐、
1.(.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师:毛毛虫醒来的时候,长出了一对翅膀,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啦!
2.音乐声中,师生一起挥舞着学蝴蝶飞出活动室。
附故事:毛毛虫
一条绿色的毛毛虫,爬呀爬呀,它的肚子饿了,想找一些东西吃。
第一天,它看见了一个红苹果,"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二天,它发现两只黄香蕉,"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三天,它找到三片绿树叶,"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四天,它又发现了四块巧克力,"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第五天,它找到五颗紫葡萄,又"啊呜、啊呜"大口吃掉了。
毛毛虫的肚子不再"咕噜咕噜"叫了,它快乐地趴在叶子上说:"我要结一个茧,把自己包起来,好好睡一觉。"过了几天,毛毛虫醒来了。它的脚不见了,长出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它说:"我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啦!"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自己动手创造,发挥想象力做出自己心中的毛毛虫, 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很开心。其次在音乐背景中,幼儿和毛毛虫做好朋友,体会着他们的开心与不开心,学会关心爱护毛毛虫及其他好朋友。这次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兴趣浓厚,让幼儿感觉在做游戏在玩,而不是在上课。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5、小班优秀数学教案《和宝宝一起钓鱼》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正确区分红、绿、黄、蓝四种颜色,并按颜色进行归类。
2、愉快地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师幼共同活动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鱼若干。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钓鱼棒、筐子若干
2、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晒鱼架若干。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汽车若干。
3、布置好池塘的场景,垫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汽车入场,巩固对红、绿、黄、蓝四种颜色的认识。
(一)开汽车。
“宝宝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钓鱼好吗?”
1、我们要开着汽车去。先看看,老师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呀?
2、你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呀?(个别提问)好了,我们出发吧!
(二)停汽车
1、池塘到了,我们把汽车听到停车场去好吗?老师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呀?,我应该停在哪个停车场
里呀?(红汽车停在红色停车场)
2、宝宝们的汽车是什么颜色的?应该停在哪里呢,快去找一找吧。
小结:红汽车停在红色停车场。
二、宝宝钓鱼
(一)和宝宝一起钓鱼
1、汽车停好啦,我们轻轻地走到池塘边,可以蹲下来看一看,池塘里有什么呀?有多少呀?(许多鱼)
2、引导幼儿观察池塘里的鱼的颜色
问:有些什么颜色的鱼呢?
小结:有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绿色的鱼,那我们每种颜色的都来钓一条好吗?
3、老师和宝宝一起钓鱼。(鱼儿都钓完了,我们把鱼竿来交给老师)
(二)宝宝整理鱼。
1、请宝宝找和箩筐相同颜色一样的垫子坐下来。
2、把鱼排排队、数一数
我们把鱼拿出来排排队、数一数,你钓到了几条鱼?(个别提问)
3、引导幼儿说说自己钓到的鱼的颜色。(互相、集体交流)
(1)拿一条鱼举起来,有没有谁和老师钓了一样颜色的鱼?是什么颜色的?大声地告诉大家,你钓到了一条什么颜色的鱼。
(2)这是什么颜色的鱼?有谁钓的鱼是和它一样颜色的?(我钓到了一条什么颜色的鱼)
(3)你还钓到什么颜色鱼?(请一个幼儿说一说)有谁和她钓的鱼是一样颜色的?小结:我钓到了一条什么颜色的鱼。
(4)还有一种是什么颜色的鱼?我钓到了一条什么颜色的鱼。
三、宝宝晒鱼。
1、引导幼儿观察晒鱼的架子有哪些颜色。
今天我们钓了这么多鱼,吃不完,我们把它们晒起来。看这是什么颜色的夹子?那它应该夹什么颜色的鱼呢?(红夹子夹红色的鱼)
2、那其他夹子应该夹什么颜色的鱼呢?(个别提问,小结:黄色的夹子夹黄色的鱼,蓝夹子夹蓝色的鱼,绿夹子夹绿色的鱼)
3、宝宝晒鱼:
让我们把鱼儿都晒起来吧!
要求:
(1)鱼儿是什么颜色的,就要晒到相同颜色的架子上。
(2)晒完鱼,把箩筐放在大箩筐里,去坐下来。
4、检查
来看看,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四、开着汽车回家
宝宝们,今天钓鱼开心吗?那我们下次再来钓鱼好吗?开着汽车回家咯!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主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活动中,我借用了卡通图片、头饰等辅助教具,极大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活动中,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游戏贯穿始终,并引导幼儿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游戏活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一个非常宽松而愉悦的环境,让幼儿在看看、玩玩、学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辨别红绿黄蓝颜色,并进行分类,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活动的快乐。
6、小班数学优秀教案《和兔子一起买饼干》含反思
活动的由来:
孩子们的周末时光总是会在和家长们的露营、野餐中度过,因此孩子们对于野餐也非常的感兴趣,在娃娃家的时候孩子们也经常会扮演一些角色,邀请全家人去野餐等等。另外,通过对孩子们日常活动的观察,孩子们对于圆、正方形、三角形这些基本的图形特征非常的感兴趣,因此结合这两个孩子的兴趣点这个活动就诞生了!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数学游戏,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能够根据图形的特征从不同的图形中找到相应图形。
3、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ppt各形状饼干图形 经验准备:前期对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有一定认识。
活动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感知图形的特征 难点:能够用语言描述出图形所带给自己的感受。
活动过程:
1、情景游戏引入内容。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米菲兔,这个周末是个好天气,我们准备去郊游!郊游要带很多的好吃的对不对?""你能陪我一起去超市把好吃的买回来么?~"
2、回忆,巩固长方形外部特征"我们来想一下,爸爸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爸爸想吃的长方形饼干是什么样的?"请你找到长方形的图形宝宝摸一摸,然后告诉我。
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图形特征,并用幼儿的语言进行描述。
点击,ppt,对幼儿的答案进行验证。
3.回忆,巩固圆形外部特征"我们来想一下,妈妈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妈妈想吃的圆形火腿是什么样的?"请你找到圆形的图形宝宝摸一摸,然后告诉我。
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图形特征,并用幼儿的语言进行描述。
点击,ppt,对幼儿的答案进行验证。
4.回忆,巩固三角形外部特征"我米菲兔想吃的是什么好吃的?你还记的么?"它长的什么样子?
请你找到三角形的图形宝宝摸一摸,然后告诉我。
帮助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受图形特征,并用幼儿的语言进行描述。
点击,ppt,对幼儿的答案进行验证。
5、活动结束,课件播放"你们可真是太棒了,谢谢你们的帮忙,买到了所有要吃的好吃的,为了感谢你们,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好吃的,就藏在你们的身边,快去找找看!并说一说,他是什么形状的。"帮助幼儿在吃一吃尝一尝的过程中,再次巩固对图形的认知与正确命名。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7、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大家一起分糖果》含反思
【设计意图】
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幼儿内在需要时,教育目标就变成幼儿游戏的意愿。此活动正是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创设“分糖果”的故事情境,让孩子以角色身份轻松、自然地完成各项操作。
【活动目标】
数学是“科学之母”,学习数学需要的是数学思考与沟通。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数学的概念,就是体验数学的趣味。幼儿的数学学习,主要注重于学习一种思考、一种方法、一种游戏、一种兴趣、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小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与我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我设计了以下
几点目标:
1、按颜色分类及5以内点数;给数字1~5排序。
2、5以内数量点卡与实物、数字卡片的匹配练习。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
通常,数学活动中桌面操作活动比较多,孩子彼此之间很少有合作的机会。本活动跳出了这种形式,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直觉行动学习,将个体的思考、学习放在集体游戏中加以印证、分享、调整。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
【活动准备】
(一)教师准备:
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认识各种颜色,会按颜色分类,认识点卡,小旗标记
(二)课堂准备:
1.幼儿分组参加游戏,每五名幼儿为小组。
2.每组配备五张颜色一样的小动物,上面分别画有点子1~5个,另设两个小盒。
3.每组配备相应的食物糖果或图片糖果,数字卡片1~5套;排序用的小旗标记;
4.地板上画有不同颜色的大圆形――“小动物家”(能站下五个小朋友)。
(三)幼儿准备:课前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师准备中的1)
【活动过程】
1、按颜色分类及点数,玩“找朋友”的游戏。
师:(小动物分散在地上)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出去找好朋友玩游戏吧,请看看它是什么颜色的,然后放进同样颜色的“家”里,宝宝坐到“家”里。请幼儿找到相应颜色的圆圈坐好,教师请幼儿点数每组有多少人,多少小动物。
2、按动物上面的点子数匹配相应的糖果。
师:能干的宝宝都找到了好朋友,我们请他们一起来分享糖果吧!动物上有几个点子,我们就请他们吃多少糖果。
教师为每组提供糖果,宝宝按各自动物上的点子数,取同样数量的糖果,点卡与实物卡对应,要求将实物放在动物卡下面的盒子里。
3、按点子数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师:数字宝宝看到我们玩得好开心,它们也想找朋友来做游戏了,动物卡上有“点子.数字1就和个点子做朋友,动物卡上有三个点子,数字3就和三个点子做朋友
教师为每组小朋友提供数字卡片,请小朋友根据各自动物卡上的点子来找相应的数字卡并将数字卡放在动物卡下的盒子里。
4、给点卡排序。
师:听!小动物在说什么呢?哦!原来它们想请小朋友帮帮忙给它们按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顺序来排队,比一比,看哪一组最快!想一想谁应该排在最前面,谁应该跟在后面?
教师提供排序标记,请每组幼儿在各自的排序标记上按要求给点卡排队。
5、结束。
师:宝宝们今天真能干,玩累了吧!让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和小动物们分享糖果吧!
【活动延伸】
将操作材料投放到数学游戏区,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进一步操作、学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8、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池塘里的故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目测5以内的物体数量,巩固认识5以内的数。(重点)
2、会讲述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进行简单的分类计数。(难点)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操作材料、雪花片若干。
【活动方法】引导法、图示法、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哪些水果?(西瓜、苹果、莉、香蕉、草莓……),每样有多少?
2、幼儿依次说出图中的水果数量。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草莓有5个的?
学习按数量归类,教师:草莓有几个?请幼儿从操作框中拿出与草莓数量一样多的雪花片。
二、通过《池塘里的故事》学习简单的分类计数。
1、教师出示《池塘里的故事》图,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画面上有什么?各有几只?
3、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学习看数字说出与之相对应的池塘中青蛙、小鱼及荷叶、荷花的数量。
三、幼儿操作活动。
1、请幼儿看看图中小鱼和青蛙各有几只,并把与之数量相对应的数字用线连到括号里。
2、看数字,选择相应数量的雪花片放在数字宝宝后面。
四、教师讲评幼儿作品并小结,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纲要》中曾指出“儿童是在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个性特点的、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和表现方式。”在日常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对于节奏的把握有时比较模糊。这让我想到,其实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歌曲的教唱、律动表现、乐器演奏等等内容,节奏在音乐教育中同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掌握一些简单的音乐符号,一方面帮助幼儿解决自身的音乐表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更进一步的欣赏感受音乐作好基础。
9、小班数学优秀教案《袋袋里的故事》含反思
制作意图:
运用形象生动的动物图形,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感知图形
教育目标:
让幼儿轻松的认识图形,并将图形分类
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选用材料:
生活中常见的废旧口袋
制作方法:
把口袋上装饰成动物形象,并将动物的嘴巴掏成不同的图形
应用年龄:
小中班幼儿
应用地点:
可在集体活动时使用,也可在区角活动中使用操作方法:首先认识口袋上动物的嘴巴是什么图形,然后幼儿可将图形卡片分类放入相应的口袋里。
10、小班数学教案《连在一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故事
1、金鱼和金鱼。
(1)这是什么?
(2)这条金鱼朝着这里游过来,那条金鱼也朝着这里游过来,金鱼和金鱼是一家
人,连在一起了。
2、鸭子和鸭子。
(1)这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只鸭子朝着这边游过去,那只鸭子朝着那边游过去,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3)鸭子的什么连在一起?
3、大象和大象。
(1)这是一头大象,这也是一头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2)它们怎样连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长鼻子,连在一起了。
4、猴子和猴子。
(1)猴子和猴子怎样连在一起呢?(幼儿猜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长两条手臂连在一起了。
5、妈妈和宝宝。
(1)他们是谁?
(2)宝宝和妈妈可以怎样连在一起呢?(宝宝和老师用动作表示。)
(3)还有爸爸,也连在一起了。
二、阅读故事
提问:为什么金鱼和金鱼、鸭子和鸭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妈妈宝宝爸爸连在一起了?
小结
因为它们是一家人,一样的东西可以连在一起。
三、找找讲讲
1.找找一家人的图片,把他们连在一起。
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情感的升华,体验学习乐趣
各种不同的动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连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相连的快乐。在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起脸贴脸连在一起,再次让孩子们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模仿绘本中的各种方式连在一起:头和头连在一起;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手和手连在一起还有脸和脸连在一起等等。各种各样有趣的肢体连接,让孩子们感受了无限的乐趣,也增强了与老师的亲密感,从而提高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朴素的画面凸显活动重点
这本画面看似简单的绘本,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阅读。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十分有限,对一个复杂事物,他们既不能整体感知,也难以关注到每个细节。所以观察对象越简单,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本书画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静的底色。素净的画面,保证了图文的高度结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画面,他们会准确命名,也会描述身体的主要部位,但是对于同类事物的集合感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意识到清晰意识,朴素的画面更如一位无声的教师凸显出活动的重点,那就是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3.上口的儿歌助推语言表述
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重复,并在重复中练习和巩固正在发展着的行为模式。这种反复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图跟读,融人到阅读情景中,并且能快速学会固定的句式。尽管绘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为了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稍作改编。将原先的“金鱼和金鱼,连在一起了”改为“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了”。这样的改编更凸显浓浓的亲情,也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身体的部位。完整的诵读就是一首儿歌,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集合经验。在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附故事内容(改编)
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鸭子和鸭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11、小班数学详案教案《连一连》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年龄段幼儿具有活泼好奇、模范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为了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特设计本节课。让幼儿自己动手,边玩边学,掌握“配对”的游戏。
活动目标
1、 初步掌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 通过自己动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掌握 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活动准备
简易拼图 活动卡片 废旧笔(拆分开的)
活动过程
一、对话导入:
请小朋友来拼一拼
二、感知部分与整体:
1、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拼图。
2、让小朋友交换一下,在拼一拼。
3、完成活动卡片。
三、巩固延伸:
1、请小朋友玩配对的游戏。
2、说一说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例子。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
优点: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幼儿在游戏之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缺点:配对游戏没有很好的展开,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还欠缺。在下一节课的巩固练习中,让幼儿多玩一会游戏,多说一些有关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的例子。
12、小班数学故事教案《连在一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2.感受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PPT、小图片
活动过程:
一、理解故事
1、金鱼和金鱼。
(1)这是什么?
(2)这条金鱼朝着这里游过来,那条金鱼也朝着这里游过来,金鱼和金鱼是一家
人,连在一起了。
2、鸭子和鸭子。
(1)这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只鸭子朝着这边游过去,那只鸭子朝着那边游过去,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3)鸭子的什么连在一起?
3、大象和大象。
(1)这是一头大象,这也是一头大象,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它们会连在一起吗?
(2)它们怎样连在一起呢?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伸出长鼻子,连在一起了。
4、猴子和猴子。
(1)猴子和猴子怎样连在一起呢?(幼儿猜测。)
(2)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伸长两条手臂连在一起了。
5、妈妈和宝宝。
(1)他们是谁?
(2)宝宝和妈妈可以怎样连在一起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宝宝和老师用动作表示。)
(3)还有爸爸,也连在一起了。
二、阅读故事
提问:为什么金鱼和金鱼、鸭子和鸭子、大象和大象、猴子和猴子、妈妈宝宝爸爸连在一起了?
小结
因为它们是一家人,一样的东西可以连在一起。
三、找找讲讲
1.找找一家人的图片,把他们连在一起。
2.用故事中的句式交流分享。
活动反思:
1.情感的升华,体验学习乐趣
各种不同的动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连在一起,表现出了一种相连的快乐。在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起脸贴脸连在一起,再次让孩子们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模仿绘本中的各种方式连在一起:头和头连在一起;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手和手连在一起还有脸和脸连在一起等等。各种各样有趣的肢体连接,让孩子们感受了无限的乐趣,也增强了与老师的亲密感,从而提高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朴素的画面凸显活动重点
这本画面看似简单的绘本,非常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孩子阅读。他们的视觉感知范围十分有限,对一个复杂事物,他们既不能整体感知,也难以关注到每个细节。所以观察对象越简单,孩子注意力越可能集中在主要的内容上。本书画面除了各主角外,就是安静的底色。素净的画面,保证了图文的高度结合,所以孩子很容易看懂画面,他们会准确命名,也会描述身体的主要部位,但是对于同类事物的集合感知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模糊意识到清晰意识,朴素的画面更如一位无声的教师凸显出活动的重点,那就是同类的事物可以连在一起。
3.上口的儿歌助推语言表述
小班幼儿的特点就是喜欢重复,并在重复中练习和巩固正在发展着的行为模式。这种反复的句式,孩子自然地看图跟读,融人到阅读情景中,并且能快速学会固定的句式。尽管绘本中的文字朗朗上口,但是为了提升活动的教育价值我们稍作改编。将原先的“金鱼和金鱼,连在一起了”改为“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鼻子和鼻子连在一起了”。这样的改编更凸显浓浓的亲情,也进一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描述身体的部位。完整的诵读就是一首儿歌,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感知其中蕴含的规律,帮助幼儿积累儿歌中排列的规律性,有助于幼儿在创作儿歌的过程中进行运用。儿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通过儿歌促使幼儿在看看说说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相关的集合经验。在发展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推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两者相得益彰。
附故事内容(改编)
金鱼和金鱼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鸭子和鸭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大象和大象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猴子和猴子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妈妈和宝宝是一家人,连在一起了。
13、小班数学教案《一样的放一起》含反思
活动目标:
1. 喜欢数学活动,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2. 加深对各类物品的认识。
3. 能把相同的物品归类,并能初步按要求整理物品。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面包、糖果、水果标记的筐子各一个。
2.面包、糖果、水果混放在一起。
3.猴子头饰一个。
活动过程:
1. 出示小猴头饰,引起幼儿兴趣。
(1) 出示小猴头饰,情景导入,小猴的超市要开业了,商品很多,小猴子忙不过来,请小朋友帮忙整理货架。
2、按物品标志摆放物品。
(1)教师出示面包、糖果、水果筐,请幼儿说一说筐子里有什么食物?
(2)教师出示有标志的筐子,请幼儿观察上有什么标志。
(3)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讨论食品应该在怎么放?(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引导幼儿根据食品种类,把相同的食品放在相同标志的筐子里。
(4)请个别幼儿上台示范,按标志挑选用品摆放,如:按苹果标志把苹果挑出来,放在有苹果标志的筐子里。
(5)分三组进行,食物摆放完之后,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是否正确。
3.游戏“小猴商店”
(1)教师情景导入,请两名幼儿上台,一名幼儿发出指令,如:“请把苹果挑出来,放在有苹果标志的筐子里”
(2)游戏进行2——3次,教师指导。
活动反思:
出示小猴头饰时,幼儿很容易被吸引,也乐意帮助小猴整理超市。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幼儿对于本次学习积极主动。但是,个别幼儿在进行分类时需要老师的提醒,容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