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课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反思

《中班科学课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中班科学课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反思

1、中班科学课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2、中班科学课教案《有趣的硬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硬币小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验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硬币和小纸条若干、视频。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师:"小朋友每天是怎样来幼儿园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让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你们看看这辆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人们都向前倾倒了呢?"

  2、教师给幼儿展示实验。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答案就在这个实验当中。"

  (2)操作过程:出示硬币和纸条

  ①手握成拳状;

  ②将纸条放在拳心上;

  ③在纸条的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3)实验暂停,让幼儿猜一猜会有什么结果。

  教师:"将硬币放在纸条的一端,另一只手握成拳,在将纸条和硬币放在拳心的位置(指给幼儿看),如果老师用力拉纸条的这一端,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事情?硬币会怎么样?"(对幼儿的猜想给予鼓励)

  (4)继续实验,另一只手拉住纸条的另一端,迅速的拉出,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硬币还在老师的拳头上呢。"(可以再演示一遍)

  (5)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让个别幼儿上前试试,成功与否没关系,"咦?为什么他的硬币掉在地上了,老师的硬币没有掉在地上呢?""老师是怎样完成这个动作的?"引导幼儿讨论,得出结果:只有快快的、稳稳的向外拉,才能让硬币不掉下来。

  3、总结:当硬币下面的纸条快速的抽出去之后,硬币还是稳稳地呆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这个就叫做"惯性"。我们刚才看的公交车突然刹车,人们就向前倾倒的原因就是"惯性"。

  4、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多次尝试,教师给予指导。

  5、操作结束,送硬币宝宝回家。

  三、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到户外活动,玩荡秋千、快跑等游戏,进一步感受惯性。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3、中班教案《打瞌睡的硬币》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 . 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 . 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4、中班科学课教案及反思《电话》含反思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中班科学课教案及反思《电话》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幼儿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幼儿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延伸活动:

  1、观看电话机演变发展的录像片,让幼儿了解电话机发展的历史。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告知对方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离园回家后可以互相打电话,继续激发幼儿对电话的兴趣。

  3、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教学反思:

  《电话》这一活动,既有新意,又具有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过去的限制,而是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本活动将“电话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幼儿的认识对象,以便幼儿在生活中,能适时准确地运用这一通讯工具。课题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符合教学的原则。幼儿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了解各种电话机的外形构造和功能,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让幼儿自己玩电话,从中学习并掌握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礼貌用语及社会性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环环紧扣,幼儿的兴趣很浓、兴致高涨,学习得很认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一课题的选用,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游戏、观察、回忆已有经验、比较等手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打电话让幼儿在积极主动中,发现并认识各种电话机的外形特点构造与各种功用,学习电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有关的社会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不足之处:

  在设计电话号码时,我忘记了把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分开来,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5、中班科学优秀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2.初步感知一些惯性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积木若干。

  2.一元的硬币若干、直尺。

  活动过程

  1.摆积木。

  "摆积木,盖高楼",教师带幼儿把积木摞起来。

  教师:不好了,看,从下往上数第四块积木缺少了一角,这样楼就不坚固了,我们要把它拿出来。"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一动,积木会倒塌。)教师:精心垒起来的积木一动就倒塌了,幼儿会很沮丧。

  接着引导幼儿去垒一个硬币塔。

  积木楼一动就倒塌了,我们就垒一座可以动却不倒的硬币塔,好不好?

  2.不倒的硬币塔。

  在光滑的桌面上垒起10枚一元的硬币塔。

  教师:小朋友,我想拿出最下面的一枚硬币,但是不能让硬币塔倒掉。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引导幼儿思考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动手实验。

  教师用尺子迅速击打最下面的一枚硬币,最下面的那枚硬币弹出去了,让幼儿观察剩下的9枚硬币倒了吗?(没倒。)引导幼儿试着做一做。(有的幼儿可能会成功,有的可能会失败.)教师:为什么做的时候,硬币塔还是会倒塌呢?

  引导幼儿反复实验,探求其中的原因。

  3.探索。

  教师:为什么硬币塔不会倒呢?

  引导幼儿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理解:这是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6、中班科学课教案《冰中取糖》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冰的各种特性。

  2、尝试利用工具积极探索,感受探索的乐趣。

  3、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4、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吹风机、锤子、餐刀、热水袋、热水。内含一颗糖果的冰块若干(同幼儿数)。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大冰块,激发孩子参与的热情,初步感知冰块的特性。

  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摸摸看,你有什么感觉?(教师手持冰块让每个小朋友先摸一摸,进行初步感知)你们能看见大冰块里有什么呢?(糖果)

  教师小结:原来冰块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颗糖。

  提问:你们想吃冰块里的糖吗?怎么才能把糖果取出来吃呢?(幼儿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办法。)

  二、介绍工具。

  教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很多工具,我们来看一看都是些什么。(重点介绍电吹风及各工具的使用安全)

  三、幼儿尝试。

  1、幼儿自己取冰块,教师引导孩子观察冰块,进一步感知其特性。

  提问:你拿的冰块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啊?(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幼儿取工具,尝试将冰块中的糖块取出。

  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糖果取出来的?(对已经取出糖的小朋友进行鼓励,请其再拿一块冰换一种工具进行尝试。)

  四、幼儿集中分享经验。

  1、提问:小朋友都很努力试过了,你们都吃到糖了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取糖的经过?

  2、小结:小朋友们很聪明,都利用工具从冰里取出了糖,我们来给自己鼓鼓掌。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本节课预设的教育教学目标,幼儿对老师的提问积极响应,与老师的互动很好。老师的有些引导还不够到位,要多让幼儿表达,以后上课要多注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7、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 . 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根据感受谈谈)

  4 . 教师小结。

  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8、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打瞌睡的硬币》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具有的惯性。

  2.体会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硬币、小纸条(宽度要比硬币直径宽一点儿)。

  2.视频资料: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的变化。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教师请幼儿看开车、停车时车上人们状态变化的视频资料,并启发幼儿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教师给幼儿展示科学小实验,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请小朋友认真看。

  操作过程:

  (1)手握成拳头状。

  (2)将小纸条放在拳心上。

  (3)在纸条一端(拳心的部分)放一枚硬币。

  (4)另一只手拿住纸条的一端(离硬币远的那端),迅速地抽出。

  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什么了?

  幼儿根据所见回答:纸条虽然抽出来了,但硬币还留在拳心上,没有掉下来。

  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想)

  3.幼儿操作,感受惯性。

  提供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提问:你们知道硬币为什么打瞌睡吗?

  组织幼儿讨论。。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根据感受谈谈)

  4.教师小结小结:当抽出硬币下的纸条后,硬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种性质就是惯性。

  活动反思:

  探究是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幼儿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同时探究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幼儿自己建构起来的,使幼儿真正理解和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孩子的。

  孩子通过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手记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记录与同伴交流,体现了分享经验的快乐,并产生了“我想做,我能行”的积极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