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教案: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

《大班音乐教案: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音乐教案: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

1、大班音乐教案: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幼儿的喜爱。《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动画版《西游记》的片尾曲,节奏活泼,旋律明快,歌词明朗上口,让幼儿百唱不厌。该歌曲为两段结构,第 1 段描绘了师徒四人翻山越岭、艰苦跋涉的情景;第 2 段主要刘画了西天取经道路上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况。为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需要,本次活动创设了跟随唐僧师徒 4 人西天取经的游戏情境,以“火眼金時识妖怪”、“孙悟空考智”“护送唐师徒取经”为线索,引领幼儿感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的艰辛,学习演唱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2.能用洪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感受师徒 4 人取经路途的艰辛,体验他们战胜困难时的机智与勇气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可表现歌曲《一个师傅仁徒弟》第 5-9 句歌词内容的图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图片,孙悟空手握金箍棒的图片

  2.唐僧头饰 1 个,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头饰若干。

  3.《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6》

  【活动过程】

  1.创设游戏情境,指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1)播放展示师徒 4 人取经的课件,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西天取经探险”。

  (2)将“都挡不住火眼金睛如意棒”一句的旋律前置,用语气词“啦”进行发声练习, 教师大声唱、幼儿小声唱。

  (3)师幼交换,教师小声唱,幼儿大声唱,教师用肢体动作帮助幼儿唱准

  2.玩“火眼金睛识妖怪”游戏,理解 4 字歌词并唱准跨小节切分节奏。节奏。

  (1)出示第 5-9 句歌词的图片,帮助幼儿感知、理解 4 字歌词。

  提问:我们取经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请用火眼金晴辨别一下这两位美女是好人还是坏人?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幼儿自己找出歌曲第 8 句中的 4 字歌词是什么,教师解释“陷阱”、“诡计”的含义。

  (2)教师范唱:教师边做悟空抓妖怪时握拳的动作边示范演唱 4 字歌词。

  (3)幼儿演唱:请幼儿一起“抓妖怪”,用握拳的动作表示,提醒幼儿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3.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学习歌词。

  (1)教师完整范唱第 1 遍,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教师完整范唱第 2 遍,请幼儿运用握拳动作表示帮唐僧师徒抓妖怪。

  (3)玩“孙悟空考智慧”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歌曲前半部分的歌词。提问:白龙马驮着谁?后面跟着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走了多远?

  (4)玩请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唱出前半部分歌词。

  4.玩游戏“护送唐僧师徒取经”,请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与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1)第 1 遍:完整演唱,根据幼儿演唱时的表现,重点指导幼儿练习演唱过程中唱不清楚的地方。

  (2)第 2 遍:清楚演唱。

  (3)第 3 遍: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完整演唱。分析歌曲前后两部分中人物应有的不同的情绪,引导幼儿自己唱一唱、演一演。提示幼儿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唐僧师徒出发时信心满满的愉快情绪,用有力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徒弟们抓妖怪时的勇敢。

  (4)第 4 遍:自选角色表演唱。教师扮演唐僧带领幼儿玩游戏,用夸张的表情、体态、动作表演唱歌曲两遍。

2、幼儿园《粤语童谣:世界真细小》大班音乐教案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爱歌曲欢快的旋律,知道这是一首广东童谣。

  2.体验音乐活动的愉悦并大胆在同伴面前演唱。

  3.借助图谱、动作、游戏情景理解记忆歌词并学唱歌曲。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活动准备

  歌曲音乐

  活动过程

  1.方言引入,激发兴趣。

  (1)用广州话与幼儿问好。

  (2)用广州话表达“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猜

  猜这些词的意思。

  (3)幼儿尝试用广州话说“细小”“欢笑”“世界”“眼泪掉”等词语。

  2.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世界真细小》

  师:请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

  师:这首歌是一首广东童谣,名字叫《世界真细小》。

  (2)幼儿轻声跟唱歌曲。

  (3)教师演唱,幼儿拍节奏。

  (4)表演唱。

  ①采用轮唱、分段唱的方式表现歌曲。

  ②请幼儿在集体前表演唱歌曲。

  活动延伸

  提供碰铃、圆舞板、铃鼓等乐器听音乐进行打击乐活动。

  附歌曲:

  音乐视频:

  https://haokan.baidu.com/v?vid=9263871466582267253&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3、大班音乐活动教案:一个师傅仨徒弟《西游记》

  【教材分析】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幼儿的喜爱。《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动画版《西游记》的片尾曲,节奏活泼,旋律明快,歌词明朗上口,让幼儿百唱不厌。该歌曲为两段结构,第 1 段描绘了师徒四人翻山越岭、艰苦跋涉的情景;第 2 段主要刘画了西天取经道路上危机四伏、困难重重的境况。为满足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需要,本次活动创设了跟随唐僧师徒 4 人西天取经的游戏情境,以“火眼金時识妖怪”、“孙悟空考智”“护送唐师徒取经”为线索,引领幼儿感受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时的艰辛,学习演唱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2.能用洪亮的声音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和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3.感受师徒 4 人取经路途的艰辛,体验他们战胜困难时的机智与勇气

  4.根据歌词内容做相应的动作。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可表现歌曲《一个师傅仁徒弟》第 5-9 句歌词内容的图片,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图片,孙悟空手握金箍棒的图片

  2.唐僧头饰 1 个,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头饰若干。

  3.《幼儿素质发展课程·音乐》CD,《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6》

  【活动过程】

  1.创设游戏情境,指导幼儿进行发声练习。

  (1)播放展示师徒 4 人取经的课件,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西天取经探险”。

  (2)将“都挡不住火眼金睛如意棒”一句的旋律前置,用语气词“啦”进行发声练习, 教师大声唱、幼儿小声唱。

  (3)师幼交换,教师小声唱,幼儿大声唱,教师用肢体动作帮助幼儿唱准

  2.玩“火眼金睛识妖怪”游戏,理解 4 字歌词并唱准跨小节切分节奏。节奏。

  (1)出示第 5-9 句歌词的图片,帮助幼儿感知、理解 4 字歌词。

  提问:我们取经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请用火眼金晴辨别一下这两位美女是好人还是坏人?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请幼儿自己找出歌曲第 8 句中的 4 字歌词是什么,教师解释“陷阱”、“诡计”的含义。

  (2)教师范唱:教师边做悟空抓妖怪时握拳的动作边示范演唱 4 字歌词。

  (3)幼儿演唱:请幼儿一起“抓妖怪”,用握拳的动作表示,提醒幼儿唱准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3.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学习歌词。

  (1)教师完整范唱第 1 遍,幼儿欣赏、感受歌曲内容。提问:歌曲里唱了什么?你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

  (2)教师完整范唱第 2 遍,请幼儿运用握拳动作表示帮唐僧师徒抓妖怪。

  (3)玩“孙悟空考智慧”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歌曲前半部分的歌词。提问:白龙马驮着谁?后面跟着谁?他们要去干什么?他们走了多远?

  (4)玩请幼儿跟随音乐完整唱出前半部分歌词。

  4.玩游戏“护送唐僧师徒取经”,请幼儿完整演唱歌曲,尝试用夸张的表情与体态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1)第 1 遍:完整演唱,根据幼儿演唱时的表现,重点指导幼儿练习演唱过程中唱不清楚的地方。

  (2)第 2 遍:清楚演唱。

  (3)第 3 遍:用夸张的表情、动作完整演唱。分析歌曲前后两部分中人物应有的不同的情绪,引导幼儿自己唱一唱、演一演。提示幼儿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唐僧师徒出发时信心满满的愉快情绪,用有力的声音和动作表现徒弟们抓妖怪时的勇敢。

  (4)第 4 遍:自选角色表演唱。教师扮演唐僧带领幼儿玩游戏,用夸张的表情、体态、动作表演唱歌曲两遍。

4、大班音乐:身段练习《马鞭组合》教案

  设计意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门综合的戏曲艺术,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京剧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弘扬京剧艺术,是十分必要的。 但戏曲作为我国粹艺术,博大精深,对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且《刚要》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在京剧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纲要》的要求,不仅结合课题的需要,更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内容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幼儿欣赏京剧《趟马》表演时,发现幼儿对马鞭很感兴趣,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这堂课,以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活动目标

  1.认识京剧道具马鞭,知道马鞭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

  2.能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

  3.体验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和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听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体验并理解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

  活动准备

  物质(音乐《锣鼓经》、视频、马鞭、图片)

  经验(丁字步、跑跳步、圆场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律动入场,教师示范动作:一手模仿拿马鞭在头顶伸直,一手握拳模仿身前拿缰绳,伴随动感音乐,跑跳步骑马动作入场。

  二、中间部分:

  1.回顾京剧《趟马》表演片段,观看生活中骑马片段,并进行比较。

  教师提问:这段京剧里演员表演的动作像在做什么?

  京剧中的趟马和生活中的骑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小结:演员的动作表演的是“骑马”“上马”“勒马”,因为在舞台上不能真的牵一匹马来进行表演,所以在艺术表现中用道具一根马鞭就代表了马。

  2.教师出示道具马鞭和生活中马鞭图片进行比较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演员手上拿的马鞭和我们生活中骑马用的马鞭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小结:马鞭是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上面五颜六色的穗穗是为了让它正在舞台上更美观哦。

  3.欣赏音乐《锣鼓经》

  教师提问:小朋友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是由京剧乐器中的锣、鼓演奏出来的声音,是京剧的音乐特色,是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

  4.教师发放马鞭让幼儿初步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骑马”等基本动作。

  5.教师出示“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视频,分别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幼儿模仿,教师指导幼儿模仿动作。

  “上马”准备动作----脚下左丁字步,左手差腰,右手拿马鞭于旁斜下位(马鞭于手臂一条直线,顶端不许碰地)。

  动作路线----右手拿马鞭于身前由前向后画一个大圈,收回到右腰处一圈距离,注意手背向下,手臂半圆形架好,同时出左手臂弯曲于身前手握拳端起成半弧型,拳心对自己,左腿往上弯曲端起,眼睛向前看亮相。

  “骑马”

  准备动作----“上马”动作脚下左丁字步,左手臂弯曲于身前手握拳端起成半弧型,拳心对自己,。

  动作路线----跟随音乐节奏左手保持不动,脚下圆场步,右手臂拿马鞭举起头顶位置,小幅度晃动马鞭跑动起来。

  “勒马”

  动作路线----在跑马动作的基础上,眼随右手拿马鞭从头顶上的位置像后画一个半圆到身前位置与左手交汇,让后收回右手到右腰处一圈距离,注意手背向下,手臂半圆形架好,眼睛看前方亮相。

  6.再次请幼儿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的快慢变化与趟马动作的关系。

  教师提问:

  小朋友们听听段音乐什么地方要做“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

  教师小结:听音乐前奏“上马”,鼓点变快“骑马”,鼓点变缓“勒马”。

  7.幼儿尝试跟随音乐节奏进行“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

  8.游戏环节,听一听,做一做,看看谁的小马跑的帅!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每一组队员人数一致。听音乐,音乐响起第一名幼儿“上马”“骑马”出发,跑规定路线回来到起点,下一位幼儿接力“骑马”,后面的幼儿依次听音乐根据进行“骑马”“勒马”的动作。

  教师提醒幼儿使用马鞭时一定注意安全。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大部分幼儿都能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趟马,学会了“上马”“骑马”“勒马”的基本动作,教师给予幼儿鼓励。

  幼儿“骑马”出场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大胆地表演区自发的表演马鞭组合。

  活动总结

  教师通过把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设计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体验到了京剧表演的乐趣,更认识京剧道具马鞭,知道马鞭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学会了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去了解京剧学习京剧的兴趣。

5、语言项目组优秀教育活动案例 活动名称: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我妈妈》(大班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幼儿最爱的人是自己的妈妈,但他们对妈妈的爱又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感知认识上,对妈妈为自己毫无保留的付出却感受不到,尤其当妈妈对自己管教时,就误认为妈妈不爱自己了,而《我妈妈》这一绘本恰恰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运用对比的句子,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柔软,运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通过简单朴实的语言和精心设计的排比句式,用最有力而新颖的方式,让幼儿切实感受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无处不在。真正撼动心灵地描绘了孩子对于母亲的热爱和崇拜。

  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理解妈妈为什么会变成蝴蝶、沙发、小猫和狮子的意义时,出示四幅图让幼儿选择并说出自己妈妈像什么;让幼儿对比模仿表现妈妈像小猫和象狮子时不同的感受。从而从生活的细微处淋漓尽致的表达妈妈深深地爱。

  活动目标:

  1.感受妈妈的爱无处不在,崇拜妈妈的无所不能,体验爱与被爱的快乐。

  2.能品读妈妈的爱,并用用较恰当、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绘本所表达情感的理解 。

  3.通过细致的观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大胆表达对妈妈不同形象变化的感知。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自己的妈妈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爱。

  2.《我妈妈》绘本PPT 、 配乐音乐。

  3.场地安排:幼儿围半圆弧型面向老师坐。

  活动过程:

  1、说说封面上的妈妈——感受到自己的妈妈是最美丽的。

  师:我知道你们最爱读书了,一起来看一本书吧。看,这本书的名字有人认识吗?这是焦尼的妈妈,你认为她长得漂亮吗?

  小结:原来,在每个人的心里,不管自己的妈妈是高是矮、是胖是瘦、使单眼皮还是双眼皮,自己的妈妈都是最美的!在焦尼的心里妈妈是怎样的妈妈呢?

  2、 讲述故事部分片段——帮助幼儿理解“妈妈本领大”也隐含着对宝宝的爱。

  (1)讲述三幅妈妈本领大的画面——萌发幼儿对妈妈的崇敬及感受妈妈为自己的付出。

  ○1妈妈做各种各样美味的蛋糕。

  ○2妈妈是魔法园丁。

  ○3妈妈是最强壮的女人。

  提问:为什么焦尼说妈妈是最强壮的女人?干吗拎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回来?

  (小结:只要是宝宝愿意吃的东西再沉妈妈也不觉得累。)

  焦尼会怎样想她的妈妈呢?你想对焦尼的妈妈说什么?

  你的妈妈有什么本领?(幼儿自由讨论交流夸夸自己的妈妈本领大。)

  原来,每个人的心里都觉得自己的妈妈是最棒的。那么屏幕上面的四样东西谁最像你的妈妈?

  3、根据绘本画面想象并说明“为什么妈妈有时候变成蝴蝶、沙发、小猫、狮子?”—— 理解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是爱。感受排比的句式。

  (1)出示妈妈变蝴蝶、沙发、小猫、狮子的画面引导幼儿说出对自己妈妈的感觉。

  师:看它们谁最像你的妈妈?为什么?(妈妈像沙发一样舒适。像小猫一样温柔。象大狮子一样凶猛。)

  妈妈什么时候会对你像小猫一样温柔?妈妈对你做过那些温柔的事情?

  你做了什么事情让妈妈气得变成大狮子一样凶?你喜欢妈妈吼吗?妈妈身其实还爱你吗?

  小结:其实妈妈凶你的时候也是爱你的。那么在焦尼心里妈妈像谁呢?

  (2)教师讲述:妈妈像蝴蝶一样美丽,像沙发一样舒适,象小猫一样温柔,有时候象大狮子一样凶猛。其实妈妈不管是像小猫一样温柔还是象大狮子一样凶的时候都是一样爱焦尼,

  4.和幼儿共赏绘本,排比句式部分让幼儿和自己一起读。——通过品读充分感受妈妈的爱,激发爱妈妈的情感。

  师:欣赏完绘本,我知道在你们心里自己的妈妈是最棒的,你们想不想也编成一本绘本让大家来了解一下妈妈对你的爱?

  5、幼儿共同分组绘画《我妈妈》。——通过亲自绘画真切的感受生活中妈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爱。

  6、延伸活动:将幼儿绘画分组编订成绘本《我妈妈》并投放到语言区幼儿共赏讲述。

6、大班音乐活动公开课教案:《三只猴子》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体验并初步学习歌曲的诙谐、幽默的风格。

  2、在倾听及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学唱歌曲前三段,并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围。

  3、培养初步的安全意识,懂得不能在床上乱跳。

  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1、手偶表演(小床一张;玩偶小猴三只)、粉色小包包三个2、表现歌曲内容的图卡十二张、字卡:三只猴子3、猴妈妈头饰五个、小猴胸饰十二个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韵律活动《猴子爬树》

  老师带上胸饰,做猴妈妈与孩子一起表演。

  师:小猴子们,跟着妈妈一起去爬树吧。小猴子们可真乖,爬树的时候都会注意安全。可是,还有三只猴子可调皮了,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玩的吗?那就请你们看个节目,节目的名字叫《三只猴子》(出示字卡)

  二:观看表演,组织讨论。

  1、教师操作小猴玩具,通过表演演绎歌词内容。并念最后一句:赶快下来别再跳。

  2、通过提问理解歌词内容。

  1)谁来说说三只猴子是怎样玩的?(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简单归纳,并分别出示相应的图谱)分段练习说歌词。

  2)教师示范念歌词。

  师:我把小猴子玩得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就变成一手好听的儿歌了,想不想听?如果你会的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念。

  3)引导幼儿学念歌词。

  师:好听吗?你们要不要试一试?(跟着老师念一遍)师:好听的儿歌如果配上好听的节奏,会怎样呢?听你们听一听。(跟着钢琴节奏念一遍)

  三:幼儿学唱歌曲1、教师示范清唱歌曲。

  师:好听的儿歌还可以用好听的歌声唱出来呢。仔细听好了……2、幼儿随乐学唱歌曲,重点练习第二句。

  师:你们想试试吗?你觉得那一句话唱起来有点困难?(重点练习)3、学习有表情的演唱。

  1)师:你们觉得小猴子在床上跳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开心)一起用开心的样子唱一唱。摔了一跤后感觉怎样?谁来学一学?妈妈在喊得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分句学唱)2)那我们唱的时候,把猴子开心、摔了一跤很痛和妈妈生气的样子表现出来是不是会更好听呢?一起试试看。

  四、歌曲表演。

  1、教师邀请三位幼儿合作示范表演。

  2、分组表演。

  幼儿每四人一组,自由分配角色表演。

  五、感受第四段歌曲的氛围,并渗透安全教育。

  1、师:刚才三只猴子跌下床以后到哪里去了?请你们听一听(老师唱)“你们看床上静悄悄,猴子们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床上床下都找不到,他们躺在医院不能动了”他们都到哪儿去了?

  2、后面的客人老师也不知道猴子道哪里去了,跟着老师一起唱给他们听,好吗?(唱到不能动了的时候,要求孩子在椅子上不能动)躺在医院不能动感觉怎么样?(难受)以后还要不要在床上跳啦?

  那我们也要来让小猴子知道以后不在床上乱跳,应该说什么呢?(幼儿讨论)老师也想用歌声告诉他们,让我来试试看。唱“以后不要再高的地方跳,头上就不会有包包,保护自己很重要,做个开心的乖宝宝。”

7、大班音乐活动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快乐宝贝》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与朋友一起唱、玩的快乐

  2、学习创编歌词及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基本会唱《幸福拍手歌》

  2、电子琴、各种小乐器、头饰、面具、绸带等

  三、活动过程

  1、轻松活动---幼儿听音乐随意做动作。

  2、师生互相说说与朋友一起玩的感受。

  好玩吗?为什么好玩?心情怎么样?怎么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3、复习歌曲《幸福拍手歌》并创编歌词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A、 正确歌唱的方法。练声。

  B、小游戏:弹奏《幸福拍手歌》的旋律,请幼儿猜猜是什么歌曲?大家唱。

  C、幼儿创编歌词、动作,即兴表演(提供各种道具如小乐器、面具。。。。)

  D、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 延伸活动

  幼儿自由结伴唱一唱《找朋友》,一起跳一跳、玩一玩。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认真且投入的组织活动,与孩子交流。孩子们很活跃,心情都很快乐,围绕在我的身边唱、跳、编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我总想完成得很好,但由于经验不足、场地改变等原因,在这个活动中还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

  1、活动过程中, 我还未能全面地顾及观察到所以孩子的行为、感受,没能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中与活动相关联的好的地方给予及时表现。如,与孩子谈谈什么时候最快乐的时候,个别孩子已经交头接耳快乐地做游戏了,我却没能及时发现,而且应该现场以这几个孩子的行为做例子“和朋友聊天、做游戏。最快乐”引入下一个环节“找朋友快快乐乐地玩一玩”,那样活动会过渡得更自然,更形象。

  2、安全细节没做到位。由于太投入和孩子打成一片,忘了自己师者的身份和孩子还小不会控制自己行为的特点。当找到朋友一起去玩的时候,我没顾及到后面落下的孩子的状况就带着孩子跑向玩具场地,开展下一步的活动了。直到有孩子告诉我,我才知道落在后面的孩子个别由于太匆忙,挨摔跤的情况。

  3、与孩子的沟通仍需努力。由于环境的改变,平时又很少带孩子上综合二楼上课、做游戏,孩子们特兴奋,组织孩子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我感到很吃力,不能轻松的与他们沟通,驾驭他们的行为。孩子们的过度兴奋显得整个场面活跃至乱。

  4、常规仍需要重视培养,但不要限制。日常生活中,孩子已经养成听铃鼓声安定的习惯了,这次以琴声来组织孩子安定很吃力时(从这点明白,日常必须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常规,以备在不同的情况下才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当即就应该反应需要运用到铃鼓,但看到孩子不受控制的场面,自己一时着急就忘了。连着提醒孩子收拾玩具的常规也忘了。

  5、带孩子进入歌词、动作创编环节中,本以为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进行活动,不控制孩子那么多的行为,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改变对孩子影响的问题,孩子当时特别兴奋急噪,所以没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使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8、大班音乐活动教案与教学反思:《快乐宝贝》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与朋友一起唱、玩的快乐

  2、学习创编歌词及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基本会唱《幸福拍手歌》

  2、电子琴、各种小乐器、头饰、面具、绸带等

  三、活动过程

  1、轻松活动---幼儿听音乐随意做动作。

  2、师生互相说说与朋友一起玩的感受。

  好玩吗?为什么好玩?心情怎么样?怎么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3、复习歌曲《幸福拍手歌》并创编歌词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A、 正确歌唱的方法。练声。

  B、小游戏:弹奏《幸福拍手歌》的旋律,请幼儿猜猜是什么歌曲?大家唱。

  C、幼儿创编歌词、动作,即兴表演(提供各种道具如小乐器、面具。。。。)

  D、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延伸活动

  幼儿自由结伴唱一唱《找朋友》,一起跳一跳、玩一玩。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认真且投入的组织活动,与孩子交流。孩子们很活跃,心情都很快乐,围绕在我的身边唱、跳、编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我总想完成得很好,但由于经验不足、场地改变等原因,在这个活动中还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

  1、活动过程中, 我还未能全面地顾及观察到所以孩子的行为、感受,没能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中与活动相关联的好的地方给予及时表现。如,与孩子谈谈什么时候最快乐的时候,个别孩子已经交头接耳快乐地做游戏了,我却没能及时发现,而且应该现场以这几个孩子的行为做例子“和朋友聊天、做游戏。。。最快乐”引入下一个环节“找朋友快快乐乐地玩一玩”,那样活动会过渡得更自然,更形象。

  2、安全细节没做到位。由于太投入和孩子打成一片,忘了自己师者的身份和孩子还小不会控制自己行为的特点。当找到朋友一起去玩的时候,我没顾及到后面落下的孩子的状况就带着孩子跑向玩具场地,开展下一步的活动了。直到有孩子告诉我,我才知道落在后面的孩子个别由于太匆忙,挨摔跤的情况。

  3、与孩子的沟通仍需努力。由于环境的改变,平时又很少带孩子上综合二楼上课、做游戏,孩子们特兴奋,组织孩子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我感到很吃力,不能轻松的与他们沟通,驾驭他们的行为。孩子们的过度兴奋显得整个场面活跃至乱。

  4、常规仍需要重视培养,但不要限制。日常生活中,孩子已经养成听铃鼓声安定的习惯了,这次以琴声来组织孩子安定很吃力时(从这点明白,日常必须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常规,以备在不同的情况下才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当即就应该反应需要运用到铃鼓,但看到孩子不受控制的场面,自己一时着急就忘了。连着提醒孩子收拾玩具的常规也忘了。

  5、带孩子进入歌词、动作创编环节中,本以为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进行活动,不控制孩子那么多的行为,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改变对孩子影响的问题,孩子当时特别兴奋急噪,所以没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使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

9、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及教学反思:《快乐宝贝》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快乐宝贝》

  一、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体验与朋友一起唱、玩的快乐。

  2、学习创编歌词及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唱歌曲,掌握断顿、欢快和连贯、舒缓的不同演唱方法。

  4、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希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基本会唱《幸福拍手歌》

  2、电子琴、各种小乐器、头饰、面具、绸带等

  三、活动过程:

  1、轻松活动---幼儿听音乐随意做动作。

  2、 师生互相说说与朋友一起玩的感受。

  教师:好玩吗?为什么好玩?心情怎么样?怎么表现出来让别人知道?

  3、复习歌曲《幸福拍手歌》并创编歌词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a、正确歌唱的方法。练声。

  b、小游戏:弹奏《幸福拍手歌》的旋律,请幼儿猜猜是什么歌曲?大家唱。

  c、幼儿创编歌词、动作,即兴表演(提供各种道具如小乐器、面具。。。。)

  d、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延伸活动

  幼儿自由结伴唱一唱《找朋友》,一起跳一跳、玩一玩。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很活跃,心情都很快乐,围绕在我的身边唱、跳、编和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我总想完成得很好,但由于经验不足、场地改变等原因,在这个活动中还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不如意:

  1、活动过程中,我还未能全面地顾及观察到所以孩子的行为、感受,没能及时发现孩子行为中与活动相关联的好的地方给予及时表现。

  2、常规仍需要重视培养,但不要限制。日常生活中,孩子已经养成听铃鼓声安定的习惯了,这次以琴声来组织孩子安定很吃力时,当即就应该反应需要运用到铃鼓,但看到孩子不受控制的场面,自己一时着急就忘了。连着提醒孩子收拾玩具的常规也忘了。

  3、带孩子进入歌词、动作创编环节中,本以为让孩子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进行活动,不控制孩子那么多的行为,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由于自己经验不足,没有考虑到环境的改变对孩子影响的问题,孩子当时特别兴奋急噪,所以没能收放自如地控制孩子的行为,使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