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

《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

1、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

  【教材分析】

  对幼儿来说,五颜六色的豆子有时是神奇的种子,有时是有趣的美工材料,有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豆子具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称,豆制品品种多样、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豆子与豆制品的关系、了解其营养价值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的环境,萌发幼儿对豆制品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了解豆子的营养价值,积极探索自制豆浆的方法,发现豆制品与豆类的关系,感受其作用和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种豆制品,知道豆类有丰富的营养。

  2.能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主要用途,与同伴合作制作豆浆。

  3.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豆类食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子每组 1 盘。

  2.布置豆类食物自助餐环境:豆沙馅、豆腐、豆腐乳、绿豆饼等装盘,小盘、小又与幼儿人数相同。

  3.泡好的豆子、豆浆机、纸杯若干。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进入“五彩豆乐园”,了解几种豆的名称与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认识的豆子,相互学习,认识不同的豆子。提问:你认识哪种豆子?你想认识哪种豆子?谁来当小老师?

  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围绕豆子的名称、颜色、形状、食用方法、营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小结:豆子的种类很多,有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它们的大小、颜色、

  形状不同,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2.品尝各种豆制品,了解豆子与豆类食品之间的关系。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说说食品的味道,讨论其制作原料。

  提问: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名字吗?尝尝是用什么豆子做出来的?

  小结:豆沙是用红豆做成的,豆腐干、豆腐乳是用黄豆做成的,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这些食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豆制品。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还吃过哪些豆制品、是用什么豆子做的以及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3.制作、品尝豆浆,激发对豆类食品的兴。

  (1)出示豆家,请幼儿猜一猜制作原料并说一说制作方法。

  (2)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制作豆浆。

  (3)师生共同分享自制豆浆。

2、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兵器大观

  【设计意图】

  在玩玩具的时候,发现幼儿只认识少数的兵器。《纲要》指出 教师要引导幼儿用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看去听去摸一摸, 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设计这节课就是想让孩子们了解到更多的兵器。通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兵 器,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主要兵器。

  2.通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兵器,调动了幼儿学习

  3.感受兵器的造型美。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各类兵器图片、模型。

  2.幼儿收集各种兵器的图书或模型,建立“兵器博物馆”。

  3.各种纸质材料、彩色电线、软管、剪刀、颜料。

  4.挂图《中国古代兵器》和《现代兵器》。

  【活动难点】

  制作“我喜欢的兵器”。

  【活动重点】

  认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兵器。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出示图片《木兰拿弓箭》,幼儿观察,提问:

  “你们看花木兰拿的兵器是什么?(弓箭、刀……)木兰使用的弓箭是什么样的?怎么用?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兵器?(剑、刀、 弓箭……)

  二、欣赏现代兵器图片或模型。

  1.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收集的各种兵器的图片或模型,说一 说自己喜欢的兵器。

  “我们已经了解了古代时候的兵器,现在我们来了解现代的 兵器。你们今天也带来了很多兵器。

  2.教师出示现代兵器图片,讲解兵器的名称和用途。

  三、制作“我喜欢的兵器”。1.引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我们刚才认识了很多的兵器,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种,为 什么?

  “兵器为什么有那么多种?究竟哪一种最厉害?你想做哪一 种兵器?

  2.教师提供多种材料,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3.鼓励幼儿尝试用多种材料制作“我喜欢的兵器,如:刀、 枪、剑、大炮、坦克、飞机、战舰等。

  4.活动延伸:将幼儿作品布置成“兵器展览会”,供幼儿欣赏。

  【附】

  十八般兵器

  十八般兵器,泛指多种技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其名称,始见于元曲。

  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 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后来演变,亦称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指使用十八般兵 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

  十八般兵器为中华武艺和武器的象征。民间相传古代精通者 为项羽和吕布。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四种说法:

  (1)指“刀、枪、剑、镗、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

  (2)与(1)排列相同,唯后三件变为:代、抉、弓矢。

  (3)指“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镗、 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4)指近代戏曲界有人称之为刀、枪、剑、戟、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流星锤等十八种兵器。(便于记忆的方法:刀枪剑戟 斧钺钩叉 镋棍槊棒 鞭锏锤抓拐子流星)

3、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认识豆豆教案

  【教材分析】

  对幼儿来说,五颜六色的豆子有时是神奇的种子,有时是有趣的美工材料,有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豆子具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称,豆制品品种多样、口味独特、营养丰富, 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豆子与豆制品的关系、了解其营养价值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的环境,萌发幼儿对豆制品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了解豆子的营养价值,积极探索自制豆浆的方法,发现豆制品与豆类的关系,感受其作用和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种豆制品,知道豆类有丰富的营养。

  2.能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主要用途,与同伴合作制作豆浆。

  3.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豆类食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子每组 1 盘。

  2.布置豆类食物自助餐环境:豆沙馅、豆腐、豆腐乳、绿豆饼等装盘,小盘、小又与幼儿人数相同。

  3.泡好的豆子、豆浆机、纸杯若干。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进入“五彩豆乐园”,了解几种豆的名称与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认识的豆子,相互学习,认识不同的豆子。提问:你认识哪种豆子?你想认识哪种豆子?谁来当小老师?

  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围绕豆子的名称、颜色、形状、食用方法、营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小结:豆子的种类很多,有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它们的大小、颜色、

  形状不同,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2.品尝各种豆制品,了解豆子与豆类食品之间的关系。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说说食品的味道,讨论其制作原料。

  提问: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名字吗?尝尝是用什么豆子做出来的?

  小结:豆沙是用红豆做成的,豆腐干、豆腐乳是用黄豆做成的,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这些食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豆制品。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还吃过哪些豆制品、是用什么豆子做的以及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3.制作、品尝豆浆,激发对豆类食品的兴。

  (1)出示豆家,请幼儿猜一猜制作原料并说一说制作方法。

  (2)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制作豆浆。

  (3)师生共同分享自制豆浆。

4、幼儿园大班安全领域教案:认识火

  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好处,带来好处的同时,一不小心你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本次活动是让幼儿了解火的用途,从而掌握简单的防火知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在生活中做到不玩火。关注教案网获取更多免费教案资源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火的一些知识,懂得火对人们的好处和危害。

  2、了解防火的简单方法,培养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了解火的用途,掌握简单的防火措施,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1、趣味练习:一起来灭火

  2、ppt课件:认识火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红光光,大大篷,见风它就更逞凶;无嘴能吃天下物,最怕雨水不怕风。

  二、展开

  1、出示图片,了解火的发展。

  讨论:火是怎么来的呢?

  教师:最早是钻木取火,后来从打火石发明了火柴,科学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打火机,现在我们能用电子打火。

  2、了解火的特点。

  (1)点燃蜡烛

  让幼儿观察火苗的颜色(蓝色、黄色、红色),并通过观察说出火能发光。

  (2)让幼儿用手靠近蜡烛的火焰,感受火能发热。

  (3)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点燃三支蜡烛,把大小不同的三个烧杯盖上。

  观察结果:

  最小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少,火熄灭最快;

  最大的杯子因为里面空气最多,火熄灭的最慢。

  (4)了解火怕水的特点。

  向燃烧的蜡烛上浇水,火会灭。

  3、引导幼儿讨论火的用途与危害。

  (1)火有哪些用途?

  (照明、取暖、煮饭烧水、发电……)

  (2)火有哪些危害?

  (使用不当或疏忽大意会烧伤人,烧毁房屋和树木,引起火灾)

  4、了解简单的防火方法。

  教师:火的危害虽然很大,但是我们不用怕它,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防火知识。

  (1)平时不要玩火,不能在靠近火的地方玩易燃物,不要放烟花爆竹。

  (2)如果不慎烧了东西,

  立即报告大人并立即离开。

  (3)火势太大要拨打火警电话119,求得消防员帮助。

  (4)如果身上着了火,就在地上打滚,压灭火焰。

  (5)如有浓烟就用湿布掩着鼻子,冲向门外。

  (6)如果被大伙围困,应尽力呼救,并想办法逃出。

  5、游戏:着火了。

  教师说出一种着火的情况,幼儿做出相应的应对动作及模仿措施。

  教师小结活动内容,教育幼儿要学会自我保护。

5、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中草药科学领域反思

  【教材分析】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费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幼儿在生活中应该接触过菊花、构杞、山楂等中草药,生病时,家长也会带幼儿看中医、吃中药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 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兴。

  【活动准备】

  1.杯子、句子幼儿每人 1 套,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等常见的中草药。

  2.视:《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幼儿素质发展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包》课件 8,“幼儿学习材料《我爱你中国》

  3.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帮助幼儿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建议】

  1.请幼儿观看《鹿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

  (1)播放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

  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小结:青阳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真神奇。

  2.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构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

  (2)请幼儿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构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

  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小结:生活中一些普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

  3 引导幼儿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根据药方会配药、泡药、尝药。

  (1)请幼儿猜想并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构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猜想中草药搭配治病的作用,观看(药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吃几副中药可以治好病。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指导幼儿看懂药方并尝试配药、泡药。

  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请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小结:中草药是不能随便吃的

  4.请幼儿观看课件《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小结:中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药。因为植物药最多, 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播放视《走进大药房》,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1)请幼儿观看视(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激发幼儿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2)引导幼儿简单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活动反思:

  科学研究应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本次活动从幼儿熟悉的几种常见中草药入手,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通过参观实物、观看课件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有关知识,从而达到活动目的。

6、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认识左右教案:小动物做早操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的基础上,学会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

  2、培养幼儿的空间方位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小动物做早操》;红丝带;毛绒玩具。

  学具准备:

  小红帽的篮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与幼儿一起玩“照镜子”的游戏。游戏玩法:

  两个人面对面,一个当照镜子的人,另外一个当镜子里面的人。

  2、教师引导幼儿复习以自我为中心区分左右。

  当教师说左手,幼儿就伸出左用;当教师说右耳朵,幼儿就用手指着右耳朵。

  3、教师出示故事挂图《小动物做早操》,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

  教师:“清晨几点钟小动物们开始做早操?”

  “做早操的时候小动物们说了什么呢?”

  “熊教练和小动物们伸出的都是哪只手?方向一样吗?”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同向)。

  (1)教师给每位幼儿的左手系上一根红丝带,引导幼儿辨别左右。

  (2)教师引导幼儿同一个方向站成两排,并指一指好朋友的左右手。

  教师:“左手碰左手!”“左脚碰左脚!”

  2、教师引导幼儿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面对面)。

  (1)教师请幼儿面对面,引导幼儿认识到正对着他们的好朋友的左右和他们是相反的。

  (2)教师引导幼儿左手拉左手,右手拉右手。

  (3)教师引导幼儿左脚碰左脚,右脚碰右脚。

  3、教师引导幼儿区分客体的左边和右边。

  (1)教师出示毛绒玩具(背对着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是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区分毛绒玩具的左右脚,并给毛绒玩具的左脚系上红丝带。

  4、教师使毛绒玩具正面对幼儿,引导幼儿判断其左右是什么。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现在毛绒玩具的左边是什么呀?”

  教师小结:当事物和我们面朝同一个方向时,它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左边,当事物和我们是面对面的时候,它的左边就是我们的右边。

  5、教师与幼儿一起唱儿歌做游戏。

  儿歌:

  伸出左、右手

  我伸出右手去,我收回右手来, 我伸出右物摆一摆,右手收回来。

  我伸出左手去,我收回左手来, 我伸出左手摆一摆,左手收回来。

  我伸出双手去,我收回双手来, 我伸出双手摆一摆,双手收回来。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小红帽的篮子,请小朋友们把篮子放到小红帽的左手上。

  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小红帽的篮子,请小朋友们把篮子放到小红帽的右手上。

  五、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在吃饭时,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对面的幼儿是哪只手用筷子。

  (2)园内完成《操作册》第 31、32 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引导幼儿玩拍手游戏,例如,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

  (2)家长在家中与幼儿玩猜物品的游戏,家长将物品藏在其中一只手里,引导幼儿猜一猜物品在哪只手里。

  (3)家庭完成《亲子册》第 31、32 页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区分左右,对于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特别是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指导。相信只要我们多加练习,孩子慢慢就能正确区分。孩子的空间方位感也会得到提高。

7、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空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及特性。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6、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7、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袋、吸管、一次性塑料杯、彩纸、气球、鱼缸、游泳圈、皮球等。

  活动过程:

  一、塑料袋里有什么

  1、提问: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出示两个分别装有水果玩具和药盒的塑料袋)

  2、师:这些东西都装在什么里面?(幼:塑料袋)

  3、出示第三个装有空气的塑料袋,提问:咦?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呢?有没有东西啊?(幼儿观察、思考、自由回答)

  4、小结:对,这里面装的就是空气,那为什么刚才小朋友说里面没有东西呢?对,空气就是看不见的。

  二、抓空气

  1、 师:这里的空气是老师装的,你们想不想试试?好,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魔术袋”去抓空气。注意安全,抓完以后赶快用手捏紧袋口,不要让空气宝宝跑掉了!好,去吧!

  2、提问:哦!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来,说说看,你是在什么地方抓到的?(个别提问)

  3、师小结:好!把你的“魔术袋”装进口袋里。是呀!空气宝宝其实就在我们周围。来,摸摸看。(幼儿感知)空气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1、师:但是,空气的本领还大着呢!来,试试看。跟老师这样做。(幼儿在手背上吹气)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风是从哪里来的?(幼儿思考并做出回答)

  2、师:原来我们用力吹气的时候,空气就流动了,这样就让我们感到有一阵风,凉凉的,这就是空气的本领。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用桌上的纸折一把小纸扇,折好以后扇一扇,有什么感觉?待会儿在告诉老师。好!开始吧!(幼儿动手操作)

  3、幼儿完成以后相互交流、讨论,教师个别提问。

  4、小结:对,其实空气是流动的,它形成的风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形成风的?(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流动带来的好处)

  四、空气的重要性

  1、“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空气,不信,我们就来试试。等一会儿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来,一、二、三。”(幼儿嘴巴闭起来,用手捏住鼻子)

  2、呼吸空气,说出自己的感觉。个别提问。知道空气的重要性。

  3、小结:我们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空气,动物和植物也离不开它。

  4、出示两幅空气污染的图片,幼儿观察,个别提问。

  5、师:工厂里排出的废气污染空气,人们呼吸后对身体有害。所以,我们要保护空气这个好朋友,不要伤害它,让它变得更健康,我们也健康了。

  五、探索活动

  1、出示粉笔,幼儿猜猜里面有没有空气。

  2、 实验:将粉笔扔进水里,幼儿观察现象。证明粉笔里面有空气的存在。

  3、 示吸管,提问:这里面有空气吗?(幼儿动手做实验,用吸管轻轻地往水里吹气,观察现象,个别提问。使幼儿知道空气存在于一些物体中。)

  4、 幼儿了解空气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出示皮球、游泳圈,让幼儿知道里面是有空气的。说出它们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六、结束活动

  1、现在我们来玩个踩气球的游戏,把里面的空气宝宝放出来吧!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活动反思:

  一、充分突出科学本质,体现浓浓的科学味

  我们经常说科学课要有科学味,科学课要突出科学本质。那科学本质是什么?首要是实证意识了。在这节课中我有意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等活动中渗透这方面内容的教育。这节课,学生在通过科学的方法证实了自己印象中的“空气”是怎样的,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甚至从错误到正确。另外,从学生一开始对魔术产生迷惑到后来利用实验揭开其中秘密的眼神我看出了,他们已以懂得了用证据说话的道理。实证的科学意识从此在他们身上扎根。

  在这节课中,我还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观察能力是各项科学探究能力中最基础的。但往往观察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会了先想好要求、想好怎么做再观察,同时学生在观察时也会运用眼看、耳听、手摸等感官,学生还在推测“空气为什么能让杯子外面的水进不来”的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这些活动表现都告诉我,他们懂得观察要有目的性、观察要借用感官、借用一定的工具,他们的观察能力开始提高。

  科学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那科学探究又以科学思维的培养为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这节课中,学生并没有急着开展实验,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探究问题进行分析。学生不但学会“做中学”还在“思中学”。

  这节课时时处处都能力看到学生智慧的花朵在绽放,到处飘着浓浓的科学味。

  二、以活动产生合力,构建高效的课堂。

  在设计中,我大胆地重整了教材,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学生对我安排的小魔术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并自地探究其中的奥秘,形成了学习的驱动力。在认识空气、魔术揭秘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多元体验学得有滋有味,积极主动,形成了内驱力。学生对课外探究活动“纸的奇遇”,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很好地延伸了探究了热情,形成了延展力。相信,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学习一定不比课堂差。这三种力在课堂中形成了合力,学生成功地构建了科学概念,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问题

  这节课中,由于是异地教学,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深,因此课堂调控方面还需要加强,也因如此,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基本功,把每一节科学课上得更好!

8、幼儿园教案大班科学领域:认识空气反思

  设计意图

  空气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世间万物的蓬勃生长都离不开空气,在这一基础上,选取与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载体(即空气)展开课堂,运用多种感官感觉的活动,让幼儿充分感知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并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以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周围的环境空气变得越来越糟糕,呼吁幼儿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的。

  2.技能目标:发展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重点难点重点:让幼儿认识空气的特性。

  难点: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活动准备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个。

  2.干净纸巾、手帕、水。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小小手,放膝盖。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开,请小朋友说说刚刚做游戏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引出空气)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我们要呼吸,我们有呼吸才能维持生命。那我们吸进的是什么呢?引导小朋友说出空气。

  师:那空气是怎样的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引导小朋友逐一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展开

  (1)教师演示

  师:空气还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师变个小魔术来看看空气究竟神奇在哪里。

  教师演示纸巾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纸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纸巾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纸巾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师:小朋友猜一猜纸巾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为什么第一次纸巾没有湿,第二次纸巾又湿了呢?

  (2)幼儿操作

  分开两组,让幼儿带着疑问做实验,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纸巾没有湿是因为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没有湿;而第二次是因为杯子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入杯子所以纸巾湿了。

  (3)教师演示

  把纸巾换成手帕,教师演示手帕不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压入水槽的水中。

  师:小朋友猜一猜手现在帕湿了吗?那我们来看一看。

  取出杯子,请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没湿后,请小朋友再认真看一次实验,注意看泡泡。

  教师演示手帕会湿的实验。教师将杯子倒扣压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倾斜杯子,让空气跑出来,取出杯子。

  (4)幼儿操作

  同样分开,让幼儿操作把纸巾换成手帕的实验。

  教师小结:杯子里的纸巾和手帕会湿跟材料无关,都是因为空气的关系,杯子有空气,空气挡住了水,水不能进入杯子。

  3.活动结束

  教师请幼儿简单说明自己理解的空气是怎样的,引导幼儿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实验的过程。

  师:老师刚刚观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里后,把杯子移来移去到最后纸巾也没有湿,鼓励这位小朋友还发现空气另外的神奇之处。

  师:(实验结束)大家看到空气的神奇的地方了吗?老师把实验的工具放在区域活动里,想做这个实验的小朋友可以取来做。

  活动总结

  结合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我对本节课总结如下:

  1.幼儿求知欲望较强,积极性高。儿童对空气和探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整个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能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循序渐进地进行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

  2.注重安全,整个活动过程幼儿参与动手操作,教具采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前的预知工作不够全面,教师未考虑到孩子们也喜欢玩水,场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师共同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