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沉浮公开课反思》属于幼儿园中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沉浮公开课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
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
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
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
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幼儿猜测回答。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轻的可以浮上来
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
(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
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
(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
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2.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呢?
现在在你们面前都有两个小框子,看看两个小框子有什么区别呢?
上浮物品框子和下沉物品框子
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放入正确的框子。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上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
下沉的物品: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3.我们现在是第三关了,让我来考考你的记忆力了,看看你们的脑袋转的快不快,今天实验的这些物品对你的印象深不深,
把这些上浮和下沉的标志贴到这个记录表上来。
4.邀请不同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在不同的物品上正确的做好标志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四)延伸生活,结束离场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对不对,所以啊小朋友们你回到家里和爸妈做下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下次活动时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走,老师要发邀请卡了哦!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2、中班科学教学设计:有趣的沉浮公开课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
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记录表、塑料盆若干、上浮下沉的符号标签若干
准备实验沉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入神秘小客人米老鼠,开始闯关
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小客人是谁呢
米老鼠:嗨,大家好,我是米老鼠,要不要到我的米奇妙妙屋里玩呢?
今天米老鼠要邀请大家去米奇妙妙屋里玩,想去米奇妙妙屋里玩必须完成一个小任务,是什么任务呢来听一听。
(二)第一关,猜测各种物品的沉浮现象
米老鼠: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准备好闯关了吗?仔细看看下面这些物品放在水里哪些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
观看课件,幼儿观察认识物品。
那这些东西,哪些物品可以沉下去,哪些可以浮上来呢?
幼儿猜测回答。大家认为比较重的都可以沉下去。轻的可以浮上来
来我们看看米老鼠怎么说,有什么结果呢?
(二)第二关,动手实验验证物品的沉浮
1.米老鼠:小朋友们你们猜了那么久,谁说的是正确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吧,这是我的第二关哦,请小朋友们在做实验的过程当中,不要把水撒出来,也不要弄湿衣服哦。
2.我们下面就要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结果了,那我们赶快行动吧,四个小朋友一组。
我们会用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沉浮实验记录表,如果你实验的东西是浮上去的,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上面加一个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们就做一个“↓”(一个条竖线,下面加一个小帽子)。
3.老师指导幼儿操作实验,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幼儿按意愿动手实践,教师注意观察记录,针对性地指导;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表现
我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二关,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物品在水里有不同的姿态,那我们现在能去米奇妙妙屋玩了吗?
(三)第三关,将沉和浮的不同状态的物品分类
1.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完成了第二关,但是不着急,你们只有闯过第三关才能正式得到邀请卡哦,仔细听第三关的任务是,每个组的小朋友,把你们组的物品正确的放入沉浮分类框中。
2.第三关的任务是什么呢?
现在在你们面前都有两个小框子,看看两个小框子有什么区别呢?
上浮物品框子和下沉物品框子
让我们一起来分类放入正确的框子。
我们来一起验证一下,看看大家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上浮的物品:魔方,乒乓球,筷子,牙刷,梳子
下沉的物品:橡皮,纽扣,小夹子,螺丝钉,黑豆
3.我们现在是第三关了,让我来考考你的记忆力了,看看你们的脑袋转的快不快,今天实验的这些物品对你的印象深不深,
把这些上浮和下沉的标志贴到这个记录表上来。
4.邀请不同小朋友在记录表上在不同的物品上正确的做好标志
米老鼠: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
(四)延伸生活,结束离场
1.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上浮和下沉的物品对不对,所以啊小朋友们你回到家里和爸妈做下这个小实验,把你收集的资料记录下来,下次活动时来讲给大家听好吗?
2.走,老师要发邀请卡了哦!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3、幼儿园教学设计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精神。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难点:在活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 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活动过程
1、激发兴趣,引起幼儿的好奇心。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一个手指游戏,老师的手会变魔术
2、教师用手指游戏《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
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
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杯子里,在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被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
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因为它喝水就会长大了;向我们一样吃吃就长大了;水把空空的里面填满了…… 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 )
5、幼儿验证猜想结果,并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6、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泡发木耳。
师:小朋友,老师有件事情想请你们帮忙,食堂的阿姨中午要做“木耳炒肉”,你们能帮阿姨泡一些木耳做菜用吗?
7、幼儿动手泡发木耳,进一步感知验证。(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那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8、师幼共同游戏:变呀变
请幼儿变成会泡发的食物原地不动准备,教师随音乐讲述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过程, 幼儿随音乐变化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科学与音乐活动融合,引导孩子发挥想象,用肢体语言表现食品变大,动静结合,并能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9、幼儿动手冲泡菊花茶,品尝茶水。感受欣赏菊花在杯中开放,引起幼儿美的感受。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总的来说效果比较好,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发言积极踊跃,当看到水中的木耳变大了后,他们都兴奋地拍起手来“变大了!变大了!”活动结束时好多幼儿还意犹未尽。我觉得活动效果比较好的原因和以下因素有关。一是活动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熟悉的一些生活物体(木耳、茶)入手,二是幼儿亲手验证感受变化,满足了参与活动的愿望。三是活动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
4、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纸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纸易皱、易撕、怕水、怕火等多种特性。(重点)
2、能大胆猜想与实验,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新发现。(难点)
3、喜欢探究纸的秘密,知道要爱惜和节约用纸。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摸箱,内放各种有特点的纸若干。
2、废报纸若干,空瓶子每人一个。
3、小纸人一个,课件。
活动过程:
一、采用摸箱的游戏,让幼儿感知、回忆各种纸的外部特点。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来和你们一起玩一个摸箱的游戏。1、请幼儿上前摸纸箱中的纸,猜出名称,并说出理由。2、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些纸。
二、通过竞赛让幼儿了解纸易折、易皱、易撕、易卷等特点。
1、教师介绍竞赛规则:每个人眼前有一个空瓶子和一张旧报纸,看谁能用各种办法快速地把这张废报纸快速地放到瓶子里。(幼儿操作时,教师强调平常做纸的实验时也要用废旧纸,因为纸很宝贵,同时鼓励幼儿发散性地想出各种办法)
2、请有代表性的幼儿演示方法,得出纸的各种特点,同时随机教育要爱护纸。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纸有易折、易皱、易撕、易卷的特点,再以后使用纸制品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仔细,不要把它们弄折、弄皱、弄撕、弄卷了。
三、通过小游戏让幼儿了解纸的其他特性。
1、纸宝宝迷路回不了家了,这儿有四条路,帮帮它看走哪条路能最快最安全的回家?
2、教师演示课件教具让幼儿知道纸怕火、怕水、怕划,同时进一步教育幼儿爱惜用纸。(出示课件:有四条路同向小纸人的家,长短不一,其中路上分别有火堆、水坑、碎玻璃、小草,请幼儿预测小纸人走这四条路会发生什么事情,同时演示课件、现场演示)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纸还怕火、怕水、怕划再以后使用纸制品的时候可千万要小心、仔细,离火、水、刀子远一点。
四、谈话:让幼儿了解一些特殊的纸。教师设疑:不是说纸怕水吗?那我们平常喝水用的纸杯为什么不怕水呢?(原来这些纸是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已经不怕水了)那你还知道哪些特殊的纸呢?(教师介绍一些特殊的纸:不怕高温的纸,可放在微波炉里烤;可以吃的纸等)请幼儿一起品尝可以吃的纸。
课后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一开始我设置了一个纸展览活动,让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来发现各种各样纸的不同特征,如有些纸是厚的、薄的;有些纸是光滑的、粗糙的;还有些纸的颜色是不同的。课前我还让幼儿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铜板纸、宣纸、牛皮纸、皱纹纸等,以便让幼儿们认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纸,有意识地加大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欲望。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能以问题去引导孩子,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幼儿通过自身主动的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但整个活动下来,我也发现幼儿对纸的用途还不是很了解,有些材料的准备也没有让幼儿得到有效利用。如各环节联系紧密,但各环节我对幼儿的自主活动时间控制的紧,幼儿在说纸的用途时,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丰富,对于纸的用途说的少,我没有进行强化,就草草收场,使幼儿对纸的用途的知识面没有延伸,还停留在原有经验。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认识到:在组织科学活动时,我还应该多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及课堂整体把握的能力,尽量做到授课不慌不忙,沉着稳重。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
5、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名称:《有趣的昆虫》
年龄段:中班(上册)
领域:科学
活动目标:
1.认识蟋蟀、螳螂,观察比较它们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能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之间的关系,大胆交流自己的发现。
3.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知道爱护益虫。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活动重点:了解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活动难点:仔细观察蟋蟀、螳螂间的异同,并能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生活中见过螳螂、蟋蟀;
(物质准备):1.画有螳螂、蟋蟀的记录板 6 块、表征圆点若干;
2.课件、蟋蟀叫声音频、蟋蟀&螳螂生活习性的音频;
3.展示板
(空间准备):幼儿围半圆&围桌坐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一)猜螳螂
提问:身穿绿衣裳,挥舞大刀忙,左一下右一下,消灭害虫美名扬!这是谁呀?
(二)猜蟋蟀
提问:家住暗角落(播放课件),身穿酱色袍,头戴黑铁帽,窸窸窣窣叫。
(播放音频)听,它还会唱歌呢!
二、幼儿观察、操作、比较、感知蟋蟀与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并分组记录表征螳螂和蟋蟀腿、翅膀的数量。
(一)幼儿观察图片,分享各自发现,了解蟋蟀、螳螂的不同之处。
提问 1:看一看蟋蟀、螳螂分别长得什么样子?
它们的头上有什么?身体上有什么?
小结:原来螳螂和蟋蟀有这么多的不同之处:身体的颜色不一样;螳螂前腿有大刀一样的武器,头呈三角形,这是蟋蟀没有的;而蟋蟀能发出好听的叫声,螳螂却不能。
(二)幼儿操作、记录,并分享交流蟋蟀、螳螂的相同之处。
过渡语:但我们也发现了它们身上有相同的地方——各自有翅膀和腿,到底有几对翅膀和几条腿呢?请大家一起数一数、看一看,用贴圆点的方式记录下来。
(观察要求:2 名幼儿为一组,观察、表征蟋蟀与螳螂腿和翅膀的数量,请一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与表征进行分享)
提问:谁来分享一下你的发现?它们的腿有几条?翅膀有几对?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小结:刚才小朋友用了最短的时间把螳螂和蟋蟀翅膀、腿的数量观察的又快又准确,发现原来蟋蟀、螳螂分别都有 6 条腿、2 对翅膀,都会飞,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三、引导幼儿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播放视频)
提问 1: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由交流各自想法)
提问 2:蟋蟀和螳螂各自有什么本领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播放视频)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草丛里的植物上,有自身的保护色,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它是益虫,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里或者砖块的下面,喜欢在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农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过渡语: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又了解了蟋蟀和螳螂更多的小秘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小昆虫,春天到了,它们也开始出来活动了,希望小朋友在生活中多去观察、探索更多昆虫的小秘密,有时间一起分享你的发现。
延伸活动:
1.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认识、了解更多的昆虫,探索、发现其中的秘密。
2.在科学区,投放其它相关昆虫的标本,供幼儿观察、学习。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6、幼儿园中班科学:动物的尾巴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知道更多动物尾巴的不同用处,并能大胆讲述。
3.增进对动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通过不同方式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活动难点:探索发现更多动物尾巴的特殊用处,并能大胆交流讲述。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及用处。
2.物质准备:《动物的尾巴》PPT课件;自制动物尾巴每人一条;操作图四份;黑色彩笔16支、桌子四张;小椅子四把为一组,共16人;《虫儿飞》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一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出示藏小动物尾巴图片,请幼儿猜一猜对应的小动物名称。
2.观看视频,进一步丰富相关知识。
播放视频《这是谁的尾巴》,引导幼儿了解更多小动物的尾巴以及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猜出是哪一种小动物。
二、结合故事《谁丢了尾巴》,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1.结合故事内容,了解小燕子、啄木鸟、松鼠尾巴的形状及用处。
(1)提问:小燕子、啄木鸟、松鼠的尾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处?
小猴拾到的尾巴究竞是谁的?壁虎的尾巴又有什么作用?
小结:小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一样,可以用来保持平衡控制方向;啄木鸟的尾巴像小椅子一样,捉虫子的时候可以用来支撑身体;松鼠的尾巴像毛茸茸的大围巾一样,从树上跳下来的时候可以防止摔伤,也可以当作厚厚的棉被盖在身上;壁虎尾巴有断尾自教的作用。
(2)提问;如果动物的尾巴相互交换,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不同的用处,有的尾巴帮助起跳,有的可以维持身体平衡;有些动物的尾巴是他们的武器,可以用来自卫和捕食猎物:有些动物用尾巴来驱赶蚊虫;有的也用尾巴来表达感情。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连连看,探索发现更多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及作用。
1.幼儿四人一组动手操作,将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及作用找一找、连一连,并相互讨论连线的依据。
2.请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派一名小代表来说一说他们组为什么这么连。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游戏《揪尾巴》。
2.益智区探索更多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及作用,并在记录表上记录。
活动反思:
动物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分享阅读《尾巴》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幼儿对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认识,但是对尾巴的作用却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我设计了《动物的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我通过猜一猜的方法,让孩子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尾巴,孩子们兴趣很高。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尝试了填表格的形式让孩子了解尾巴的作用。由于孩子们对填表格的形式较少接触,所以在活动的开始显得较为陌生,但是孩子们填对了一种作用后,后面的过程都显得兴趣十足。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增强了教学内容吸引力,激发了幼儿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像来实现,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其次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加强了师生互动。良好的人机界面和交互功能使教学更像是游戏。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能使幼儿不仅能看到、听到,更可以自己动手去参与教学过程。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
1、第二环节“猜一猜”中的动物与第三环节中的动物可以设置成一样的动物,这样到第三环节的时候,幼儿就不会还是关注在“猜尾巴”上。
2、活动填表的时候,可以为每个孩子准备一张表格让孩子们尝试着填一下。
3、活动中的课件也不要依赖于童易软件,可以自己制作。活动中缺少动物实物的图片,可以让孩子们看看真实动物的图片,增加孩子们对动物尾巴的印象。在今后的活动中,课前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预设好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老师抛出的问题,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不局限他们的答案,对于幼儿反馈给老师的信息不要草草了之,应该继续追问下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
7、中班科学活动示范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有趣的水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2.在探索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三、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果珍、白糖、盐。
2.人手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小勺子、半玻璃杯凉白开。
四、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导入课题: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它的秘密可多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索,了解水的特性。
1、幼儿进行观察活动: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我要变魔术了。(在鱼缸里分别放上金鱼和彩球)
师:哪个小客人来到了水里?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猜猜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师:为什么米里的彩球我们看不见,水里的小鱼却一下子就看见了?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请幼儿复述:水是无色透明的。
2、幼儿进行盛水操作: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瓶子、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
一样来玩水,试试看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师:我们发现水宝宝很调皮,总是从瓶子里、篮子里、袋子里往外怎么样?
小结:水会流动。
幼儿复述;水会流动。
3、幼儿进行溶解实验:
师:(给每位幼儿一杯清水)宝贝儿们,我们一起来喝喝看,水是什么味道的?小结:水是无味的
师:现在请你们从桌上的白糖、盐、果珍……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
幼B:果珍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
幼C:糖、盐、果珍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可是它们跑到哪里去了?(幼儿回答)请你喝喝你的水,跟刚才有什么不一样?
幼:我的水变甜了。
幼:我的水变咸了。
幼:我的水变得酸酸甜甜的
师;现在请你们告诉我糖、盐、果珍跑到哪里去了?
小结:哦!原来糖宝宝、盐宝宝、果珍宝宝放入水中不见了,是因为它们被水溶解了。来,告诉我,它们被水怎么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奶粉,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三)、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水宝宝的好多特点:水是无色透明的、水是会流动的、水是无味的、水可以溶解很多东西。水还可以帮我们做哪些事情呢?(幼儿回答)
哇,水有这么多用处,它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它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大家说的真好,我们不但要保护水,还要节约用水。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浪费呀!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送教下乡的科学活动课,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在幼儿进行盛水操作这一环节,原本计划由宝贝们在几个大浴盆里玩并探索,结果由于场地太窄且没有浴盆的原因改为在桌面上进行操作,幼儿玩起来不是那么尽兴,不过孩子们却没有让我们失望,依然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探索结果;
宝贝们进行溶解实验时,有一个孩子的操作让人啼笑皆非,他把桌上的每一种材料都加到了自己的水杯里,结果大家品尝的时候他一个人呲牙咧嘴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课后该班的老师对我们表示了肯定,还说有一个平时一点都坐不住平均十分钟就要上一次厕所的孩子今天居然一次都没出去,玩得非常开心。说明这个活动对孩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是啊,科学活动就是要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探索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