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反思

《小班数学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数学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反思

1、小班数学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并能认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

  难点:能根据数量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大鼓(也可选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1副。

  2、5以内大数字卡片1套,小数字卡片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敲敲拍拍,幼儿点数5以内的数量。

  1、出示大鼓,教师分别敲1、2、3、4、5下,请幼儿仔细听,数一数每次大鼓敲了几下。

  2、幼儿根据大鼓每次发出的声音次数拍手。即教师敲几下大鼓,幼儿就拍几下手。

  二、认认敲敲,区别数字5。

  1、教师出示并介绍数字4和5。这是数字4,谁来帮忙敲4下大鼓?这是数字5,请大家把大腿当鼓敲5下。

  2、教师随机出示数字卡片1—5,幼儿轮流模仿敲鼓的声音和动作。

  三、敲敲跳跳,幼儿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

  1、我们听了大鼓的声音特别高兴,忍不住要站起来跳一跳。

  2、教师敲几下鼓,你们就跳几下。大鼓敲的重,你们就跳的高,大鼓敲的轻,你们就跳的低,一边跳一边数一数跳了几下,跳得对不对。

  3、教师随机出示1—5的数字卡片,请幼儿全体、小组、个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跳一跳、说一说。

  四、活动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引导幼儿收拾卡片和大鼓,自由结束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2、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并能认读。

  3、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

  难点:能根据数量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大鼓(也可选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1副。

  2、5以内大数字卡片1套,小数字卡片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敲敲拍拍,幼儿点数5以内的数量。

  1、出示大鼓,教师分别敲1、2、3、4、5下,请幼儿仔细听,数一数每次大鼓敲了几下。

  2、幼儿根据大鼓每次发出的声音次数拍手。即教师敲几下大鼓,幼儿就拍几下手。

  二、认认敲敲,区别数字5。

  1、教师出示并介绍数字4和5。这是数字4,谁来帮忙敲4下大鼓?这是数字5,请大家把大腿当鼓敲5下。

  2、教师随机出示数字卡片1—5,幼儿轮流模仿敲鼓的声音和动作。

  三、敲敲跳跳,幼儿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

  1、我们听了大鼓的声音特别高兴,忍不住要站起来跳一跳。

  2、教师敲几下鼓,你们就跳几下。大鼓敲的重,你们就跳的高,大鼓敲的轻,你们就跳的低,一边跳一边数一数跳了几下,跳得对不对。

  3、教师随机出示1—5的数字卡片,请幼儿全体、小组、个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跳一跳、说一说。

  四、活动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引导幼儿收拾卡片和大鼓,自由结束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3、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与反思:水果数一数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复习1、2的点数。

  2、能在三个物体中找出1、2的物体。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二、活动准备:

  音乐DVD一台、一只灰太狼头饰、两只灰太狼图片、两只喜洋洋图片、数字1、2、1-3的各种水果图片(若干)、实物:苹果3个、橘子3个、实物:玩具(若干)、小筐子(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放歌曲“喜洋洋歌曲”,出示灰太狼头饰:“谁来了?”“干什么的?”

  (二)、出示图片一只灰太狼和一只喜洋洋,领幼儿数数,有几只灰太狼,捉到了几只喜洋洋?(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1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三)、出示图片二只灰太狼和两只喜洋洋,带领幼儿数一数,有几只灰太狼,几只灰太狼,(引导幼儿用数数用数字2表示),比较每只灰太狼都捉了几只喜洋洋。

  (四)、按物点数

  灰太狼捉喜洋洋真辛苦,它的肚子饿了,请幼儿拿水果给它吃,每只灰太狼只吃一个水果,来了几只灰太狼,就拿几个水果给它吃。

  教师分别出示、一只灰太狼、二只灰太狼,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一个水果、两个水果、三个水果,并检查对错。

  实物:三个苹果、三个橘子(让幼儿点数,教师说出数字几,幼儿拿出相应数量的水果)

  (五)、游戏“灰太狼捉喜洋洋”

  (1)学本领:老师当灰太狼,幼儿当灰太狼宝宝,灰太狼拍一下手,幼儿拍一下,灰太狼拍两下、三下,灰太狼宝宝也拍相应的下数。

  (2)实物:玩具

  教师给每一小组发放一小筐的玩具,幼儿听教师说的数字,从小筐中拿出相应的玩具。(教师巡回指导)

  四、活动结束

  让幼儿在我的数学《水果数一数》作业中在三个物体中圈出1、2的物体来。

  教学反思

  数和形是幼儿身边常存的事物,也是小班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在玩玩乐乐,拼拼摆摆中习得)以形象生动,深受幼儿喜欢的“灰太狼捉喜洋洋”为游戏情节,设计了此活动。让幼儿在玩玩乐乐中运用比较多的物体及手口一致点数1、2以内的事物。孩子们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1、2以内的点数,而手口一致的点数,只有在实践操作中,让幼儿们去反复练习、反复操作,才能习得。但在实际教学中没考虑细节问题,是本次教学显得很失败,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要掌握时间是细节中的关键,在不同混淆的物体中找出相应的物体,让孩子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4、小班数学教案:大鼓敲了几下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并能认读。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数量。

  难点:能根据数量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大鼓(也可选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1副。

  2、5以内大数字卡片1套,小数字卡片两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敲敲拍拍,幼儿点数5以内的数量。

  1、出示大鼓,教师分别敲1、2、3、4、5下,请幼儿仔细听,数一数每次大鼓敲了几下。

  2、幼儿根据大鼓每次发出的声音次数拍手。即教师敲几下大鼓,幼儿就拍几下手。

  二、认认敲敲,区别数字5。

  1、教师出示并介绍数字4和5。这是数字4,谁来帮忙敲4下大鼓?这是数字5,请大家把大腿当鼓敲5下。

  2、教师随机出示数字卡片1—5,幼儿轮流模仿敲鼓的声音和动作。

  三、敲敲跳跳,幼儿学习识别5以内数字。

  1、我们听了大鼓的声音特别高兴,忍不住要站起来跳一跳。

  2、教师敲几下鼓,你们就跳几下。大鼓敲的重,你们就跳的高,大鼓敲的轻,你们就跳的低,一边跳一边数一数跳了几下,跳得对不对。

  3、教师随机出示1—5的数字卡片,请幼儿全体、小组、个别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跳一跳、说一说。

  四、活动结束。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引导幼儿收拾卡片和大鼓,自由结束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5、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认识圆形反思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活动,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2.认识圆形,初步掌握圆形的特征。

  3.能在生活中找出各种圆形的物品。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教师提前在班级内的各个角落放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课件准备:“圆形专卖店”情景图片;“各种形状”组图;“去进货”组图;游戏背景音乐。

  纸面教具:《圆形专卖店》。

  材料准备:马克笔。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圆形

  ——小老鼠皮皮新开了一家专卖店,里面卖的物品很特别,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皮皮的专卖店里都有哪些物品?

  二

  帮助幼儿认识圆形掌握圆形的特征

  ——这个圆圆的图形就叫做圆形。

  ——圆形和其他形状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

  发放纸面教具巩固幼儿对圆形的认识

  1.发放纸面教具,引导幼儿寻找正确的小汽车。

  2.引导幼儿在纸面教具上连一连。

  3.教师操作课件,验证幼儿的答案。

  四

  播放游戏音乐玩游戏寻找圆形的物品

  ——恭喜小朋友们顺利地帮助皮皮完成了进货任务,现在请小朋友在班级内找一找,哪些物品是圆形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能够从众多物体中区分出圆形,能够通过观察,寻找到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6、小班数学活动优质课教案与教学反思:认识上、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让幼儿区分并说出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认识并说出近处物体的上、下位置。

  2、在游戏中,能正确找到自己的上、下位置。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材料准备:背景:平面房子图,猴、熊手偶,狗、猫头饰。

  三、活动过程:

  1、表演故事:《懒惰的猴子》,老师与配班分别扮演小猴和小熊,用手偶给幼儿表演。

  2、提问:

  A、小猴玩累了,抢先睡在哪里啦?(下铺)

  B、小熊是怎么说的?小猴听了吗?

  C、小熊生气了,把小猴扔到哪里去了?(下铺)

  3、让幼儿能清楚地辨别和正确说出:上面、下面的方位词,并会做手势(往上指、往下指)。

  4、议论:

  A、你看见过自己生活中有什么东西是放在上面的吗?

  B、放在下面的东西有吗?你知道为什么放下面吗?

  5、老师小结:

  A、以自身为中心的上下方位:上面有头、手等。

  B、以近处物体为方位的上下位置:自己的上面有天空、太阳等,下面有地、小草等。

  6、游戏活动:《小狗和小猫》

  A、教师介绍游戏的玩法:小猫的房子在上面,小狗的房子在下面。

  B、让幼儿别人扮演小狗和小猫,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C、看谁找到又快又好,表扬找对房子的幼儿,给最快的挂金牌。

  D、游戏进行二、三次,小结,游戏结束。

  7、活动延伸:

  带幼儿到草地上,利用草地上的滑梯、木屋等,让幼儿自由组合,继续做游戏。

  课后反思:

  1、用手偶表演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

  2、以自身为中心认识上、下方位,幼儿容易分辨,用词也正确;以近处物体为中心认识方位,内容较多、广,能引发幼儿很多想象,准备在课间活动中再进一步开展活动,巩固学到的知识。

  3、用游戏来检验幼儿学习的情况,一目了然。有92%左右的幼儿达标,有8%左右的幼儿还找不到自己的房子。

  4、要积极请家长参与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从多方面巩固、认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

7、幼儿园教案小班数学:认识许多反思

  小班的幼儿对数量的概念比较薄弱,设计本次数学活动主要目标是让幼儿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设计背景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活动目标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中的东西让他们去描述1和许多,这样反复练习,使孩子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