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切水果》观摩课教学设计》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音乐活动《切水果》观摩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能听着琴声伴奏,演唱歌曲。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CD、播放机、水果卡片若干。
2、经验准备:知道水果的流程: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熟悉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活动难点:能跟随音乐节奏做“洗、削、切”水果的模仿律动。
3指导要点:调动幼儿生活经验,通过“洗苹果”、“切苹果”等律动游戏,引导幼儿充分感应并大胆表现音乐。
四、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它买了好多的水果,准备请大家吃,看看它都买了些什么水果?(教师依次出示卡片、苹果、香蕉,幼儿回答?)
师:这些水果能直接吃吗?(引导幼儿说出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2、学唱歌曲
(1)动作,切水果。(模仿切水果个别动作)
师:我们洗干净,削了皮要怎么做?
师:是的,要切。怎么切,看老师切。(教师示范模仿动作)
(2)欣赏歌曲
(3)分析歌曲
师:老师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宝贝们听,宝贝们在也可以跟老师小声唱。
师:好听吗?宝贝们先跟老师来学学《切水果》这首歌曲的动作。(以此类推教动作)
(4)教师范唱歌曲。
(5)分段唱歌曲,用肢体,语词律动感应歌曲。
师:宝贝们现在跟老师来唱第一句“切切切苹果”再加上动作一起来。(以此类推重复两遍)
3、表演唱歌曲
(1)轻声跟唱歌;
(2)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3)听琴声伴奏,用好听声音边唱边做动作;
(4)全体听音乐再次表演唱歌曲。
师: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2、小班音乐活动《艾玛捉迷藏》公开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清楚游戏规则。
2.能够跟着音乐做动作。
3.感受与同伴做音乐游戏的快乐。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够跟着音乐做动作。
难点:清楚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PPT、音乐、艾玛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和客人老师打招呼。
2.介绍大象艾玛。
“花格子大象艾玛有长长的鼻子,最爱和朋友玩喷水游戏。”
二、基本部分
1.讲故事,将幼儿带入故事情节。
“有一天,艾玛和朋友们出去玩,它们依旧玩着喷水游戏。”(提问:猜猜它们是怎么喷水的?)
“这个时候,艾玛提议:我们换个游戏,玩捉迷藏吧。你们想不想和它一起玩儿,我们看看他们怎么玩的。”
2.介绍游戏规则。
(1)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
(2)分解讲述动作。
3.出示PPT,进行游戏“艾玛捉迷藏”。
4.艾玛来到了现场,我们去找找他吧。
“艾玛吃了小小丸,把自己变得很小很小,我们一起去找找它吧。”
三、结束部分
跟客人老师再见,我们一起出去找艾玛。
活动延伸:
回到教室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艾玛捉迷藏》音乐游戏。
3、小班音乐活动《小鸡出壳》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感受小鸡的出壳过程。
2.通过小鸡出壳的情境,随乐一下一下做小鸡出壳的动作,并能大胆创编小鸡破壳的简单动作。
3.感受音乐,愉快参与活动,体验小鸡出壳的喜悦。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小鸡身体部位图片、课件。
2.经验准备:积累有关母鸡生蛋、孵蛋和小鸡出壳方面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做小鸡躲到壳里的动作
1.听!什么声音?仔细听听呢。
2.提问:是谁呀?它在又黑又挤的哪儿呀?那它想出来见谁?
3.那我们所有的宝宝都躲到蛋壳里去,变成一只在蛋壳里的小鸡。
小结:我们现在都变成了躲在蛋壳里的小鸡宝宝了。
二、根据音乐创编小鸡出壳前的动作
1.鸡妈妈来了,听一听鸡妈妈会说些什么。
2.提问:妈妈说什么?
小结:鸡妈妈是在告诉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身体把蛋壳弄破。
3.小鸡宝宝们想想,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碰蛋壳?(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片,幼儿随乐试一试)
4.听音乐创编身体动作。
(1)那现在,我们试试用我们自己想的办法,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来碰碰这块蛋壳,看看这块蛋壳会怎么样?
(2)播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自己用身体的各部位创编小鸡出壳的动作。
(3)妈妈发现宝宝们都很聪明,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碰蛋壳。
5.鸡妈妈的好办法。
(1)看看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可是蛋壳虽然摇起来了,我们的鸡宝宝能出来吗?
(2)没关系,妈妈说,它有一个绝招,要告诉我们一个好办法,想不想听?
(3)让我们来听听,妈妈要用到什么好办法?
小嘴小嘴啄一啄,
头儿头儿顶一顶,
翅膀翅膀推一推,
小脚小脚踢一踢,
屁股屁股扭一扭,
扭一扭呀扭一扭。
(4)哎哟!鸡妈妈告诉我们的办法是什么呀?
我们小宝贝们刚才没有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呀?
小结:原来妈妈的办法呀,就是让我们小宝贝们把刚才我们想的办法全部用上,小鸡们,你们行不行?
6.幼儿听音乐做律动。
(1)那我们要加油了,把妈妈的办法全部用上,看看我们的蛋壳又会怎么样?准备好。(听音乐律动)看看那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裂缝了。
(2)一定是我们的力气不够大,那我们再来一次,有节奏地顶蛋壳。鸡妈妈,这次我们一定行。加油,我们的蛋壳要开了。(再次听音乐律动)
三、小鸡宝宝出壳。
1.我们的蛋壳怎么样了?我们终于把蛋壳顶开了。
2.看看小鸡宝宝有没有出来。
3.多亏你们加油努力,小鸡宝宝出壳了,真高兴。
四、小鸡走出活动室。
我们一起和鸡宝宝出去散步吧。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节奏感比较弱,老师只是纯粹强调要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跳,小班幼儿对于节奏的概念可能还不是很清楚,如果根据音乐的节奏,配上形象、生动的儿歌,让幼儿有节奏的边念儿歌边做律动。这样一来幼儿就可以跟着儿歌的节奏从而有节奏的做动作了。
4、小班音乐活动 《咿呀咿呀呦》观摩课教案及说课稿
公开课优质课《咿呀咿呀呦》
一、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别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ⅹⅹ ⅹⅹ |ⅹ—|。
3、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4、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二、准备:
1、彩色纱巾,录音机,录音带。
2、事先在白纸上画好图谱,水彩笔一支。
三、过程:
(一)、初步感受乐曲
(教师和幼儿在脖子上系一条纱巾听音乐进活动室)。
1、听音乐,寻找其中反复出现的乐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有趣的音乐,这段音乐里有一句话特别有趣,看看谁能找出来,(师幼一同欣赏音乐,并与幼儿目光交流,呼应)。
师:谁找到有趣的话啦?
幼:我听到“……”我找到了“咿呀咿呀呦”。
师:是这句吗:师哼(啦……咿呀咿呀呦)。
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我们一起来和它打个招呼好吗?当我们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就和它招招手吧!(师幼一同再次欣赏音乐)。
师:呵,这个“咿呀咿呀呦”有点调皮呢,有时会出来和我们打打招呼,有时我们等它好久都不出来,小朋友,我们再竖起小耳朵听听。
2、根据图谱寻找固定的乐句出现的规律。
(出示图谱,教师随音乐用笔沿波浪线描画,在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时,用明显的摆动动作画出锯齿线,以突出乐句和音乐节奏)。
3、用身体动作表现固定乐句。(四小节)
师:原来“咿呀咿呀呦”会和我们捉迷藏,它不是每一个乐句都出来的,我们再来听一听,找一找吧。当听到第一遍音乐“咿呀咿呀呦”时我们一起来拍拍手,听到第二遍音乐“咿呀咿呀呦”时我们就一起跺跺脚;小朋友,听到“咿呀咿呀呦”时除了想拍拍手、跺跺脚,还想干什么呢?
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一至二遍音乐,自由起舞,(师幼一同自由用肢体动作表现各种动作,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小动物的形象动作)。
(二)、表现固定乐句的节奏。
师:森林里的动物们想要造一座大房子,可是它们没有小木匠,你们愿意当它们的小木匠吗?(幼:愿意)
师:小木匠用什么来锯木头呢?(幼:锯子)
师:对,小木匠需要一把锯子来锯木头,老师变变变,我的锯子变出来了(教师将纱巾拿下来拉直,幼儿模仿)
幼:我的锯子也变出来了。
师:让我们一起来练练锯木头的本领吧,要注意听音乐,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才能锯喔!
(师幼手持纱巾坐在位子上,注意聆听音乐,在固定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出现时来回拉动纱巾,以表现锯木头的情景)。
师:本领练好了,哟,这里有一棵大树,“哪个小木匠来和老师试试锯木头?”(配课教师将纱巾盖在头上,伸展肌体当大树)
(教师与一位幼儿演示锯木头,教师一边哼唱,一边示意幼儿在“咿呀咿呀呦”的乐句处来回在教师手脚关节处拉动纱巾。随后,教师做出手臂、肩膀等处关节突然垂落的动作,以表示木头被锯断了)。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来锯木头呢?(幼:想)
师:好,那就请拿绿纱巾的小朋友赶紧到前面找个空位置变成一棵大树,拿粉色纱巾的小朋友来当神气的小木匠,一起来锯木头吧。(幼儿寻找合作的伙伴,教师根据情况调配,师幼一起玩锯木头的游戏,辨别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用肌体动作表现出来)。
师: 哦!树倒啰!扮演大树的小朋友都蹲下。“锯木头很辛苦,流了许多汗,回位置坐下擦擦汗吧。”(师幼一同随音乐表现拿毛巾扇风的情景,在“咿呀咿呀呦”出现的时候,按照节奏在脸上轻拍表示擦汗。)
师:“休息好了,小朋友还想玩锯木头的游戏吗?”幼:“想。”师:“好,刚才当小木匠的小朋友现在赶紧变成一棵大树,其他的小朋友当小木匠吧。”(幼儿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三)、结束游戏
师:木头锯好了,小朋友又流了许多汗,一起来洗个澡吧!(师幼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当洗澡盆,大家站在盆边准备洗澡)
师:拿好你的洗澡沐浴球,一起来搓搓挫······(师幼将手中纱巾团成小浴球,随音乐表现洗澡情景,在“咿呀咿呀呦”乐句处有节奏地搓洗身体的各个部位。)
师:小朋友,拿好小木头,一起去给动物们造房子吧。(退场)
《咿呀咿呀呦》说课稿
一、说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2、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X XXlX-l”。
二、说重点
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
三、说难点
让幼儿尝试辨识反复出现的乐句“咿呀咿呀呦”并运用肢体动作表现节奏“XX XXlX-l”。
四、指导要点
指导幼儿熟悉乐曲旋律,并建筑出“咿呀咿呀呦”出现的律规。
五、活动的展开
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所有的活动五一节都围绕着具有感染力的乐句“咿呀咿呀呦”而展开,首先,我是通过引导幼儿充分地倾听,让幼儿主动地寻找乐句,听辨乐句。接着,通过演示图谱,将动态的音乐转变成静态的画面,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乐曲的结构,发现乐句出现的规律。其次,引导幼儿通过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来进一步表现,固定乐句和音乐节奏。最后,通过锯木头,擦汗,洗澡游戏来巩固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评委点评:
优点:活动设计游戏性强。
不足与建议:
1、教师示范动作不准确,随意性较大,如在指点图谱时没和音乐配上,重难点环节没有相应的策略突破。
2、缺乏对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的了解,XX XXlX-l对小班幼儿偏难。
3、教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不准确,对音乐素材的理解不透彻。
5、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螃蟹波尔卡》公开课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基本把握乐曲AB的二段体结构,尝试用动作、图谱匹配的方法感受、表达音乐;
2、享受游戏学习的快乐。
3、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活动准备:
1、精神准备: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基本情况;
2、物质准备:电脑、课件、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语言导入主题:
1、教师引出话题:在池塘里生活这一群小螃蟹,听一听他们在干什么?及时幼儿共同倾听乐曲第一遍。
①幼儿和老师共同欣赏课件一遍。
②幼儿和教师交流欣赏后的感觉。
2、教师幼儿共同倾听乐曲二遍。
①教师幼儿交流:小朋友觉得小螃蟹们在干什么呢?
②教师幼儿交流听了乐曲之后的感受。
二、动作匹配--感受乐曲
1、教师出示节奏图谱,引导幼儿视听结合,分段欣赏乐曲。
2、感受A段:教师播放乐曲的A段。
①教师提问:小螃蟹们是怎么跳舞的呢?
②引导幼儿用动作表达A段,幼儿用动作表达小螃蟹的跳舞,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小螃蟹的动作。
3、感受B段:教师播放乐曲的B段。
①教师提问:现在小螃蟹们在干什么呢?
②引导幼儿用动作表达B段,教师幼儿尝试用动作表达小螃蟹吹泡泡。
③重点引导幼儿把握最后一拍,先引导幼儿数拍子,拍好最后一拍;再引导幼儿配合着吹泡泡的动作,心里数拍子,拍好最后一拍;最后让幼儿听乐句进行表达B段乐句。
4、完整感受AB段乐曲:教师幼儿完整地合着音乐,用动作进行表达乐曲。
三、游戏匹配--表达乐曲
1、教师撤回节奏图谱,利用游戏提升幼儿对乐曲的理解与表达。
①教师提问:螃蟹妈妈来数一数,小螃蟹都回来了吗?教师交待游戏规则:螃蟹妈妈带小螃蟹做一个圆圈游戏,妈妈点到的小螃蟹跟着妈妈……妈妈和小螃蟹再见,小螃蟹就回家。教师在A段第一个乐句按着节拍一一点数幼儿围成圆圈,第二个乐曲围成圆圈;在B段以大圆圈和小圆圈收放的方式,表达B段的乐句,并在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以拍手的动作表达每一个乐句的最后一拍(即泡泡破了),引导幼儿重点感受B段的最后一个节拍。
②教师带着幼儿合着节拍,做圆圈游戏2遍。
2、互动游戏
①教师语言引导:请上小螃蟹的大朋友(客人老师)一起做圆圈游戏,教师AB音乐结构循环三次结束。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6、小班音乐活动《切水果》观摩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能听着琴声伴奏,演唱歌曲。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音乐CD、播放机、水果卡片若干。
2、经验准备:知道水果的流程: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熟悉旋律,感应2/4拍节奏。
2、活动难点:能跟随音乐节奏做“洗、削、切”水果的模仿律动。
3指导要点:调动幼儿生活经验,通过“洗苹果”、“切苹果”等律动游戏,引导幼儿充分感应并大胆表现音乐。
四、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今天小熊过生日,它买了好多的水果,准备请大家吃,看看它都买了些什么水果?(教师依次出示卡片、苹果、香蕉,幼儿回答?)
师:这些水果能直接吃吗?(引导幼儿说出先洗干净,再削皮,最后切成块。)
2、学唱歌曲
(1)动作,切水果。(模仿切水果个别动作)
师:我们洗干净,削了皮要怎么做?
师:是的,要切。怎么切,看老师切。(教师示范模仿动作)
(2)欣赏歌曲
(3)分析歌曲
师:老师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唱给宝贝们听,宝贝们在也可以跟老师小声唱。
师:好听吗?宝贝们先跟老师来学学《切水果》这首歌曲的动作。(以此类推教动作)
(4)教师范唱歌曲。
(5)分段唱歌曲,用肢体,语词律动感应歌曲。
师:宝贝们现在跟老师来唱第一句“切切切苹果”再加上动作一起来。(以此类推重复两遍)
3、表演唱歌曲
(1)轻声跟唱歌;
(2)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
(3)听琴声伴奏,用好听声音边唱边做动作;
(4)全体听音乐再次表演唱歌曲。
师:我们加上动作一起来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7、小班仿编歌曲《红苹果》观摩课教案及教学活动反思
实施整合课程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新《纲要》也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启蒙性”、“渗透性”的特点,这反映了新的幼儿教育课程整合观念的导向。
《红苹果》是一首深受小班幼儿喜欢的歌曲,旋律简单活泼,幼儿经常哼唱。我根据本班幼儿喜欢仿唱的兴趣特点,将科学、语言、社会、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相融合,设计了整合活动“仿编歌曲——红苹果”。让幼儿利用自己熟悉喜欢的歌曲,进行歌词创编,并能对照旋律自己演唱出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编歌词,并将创编歌词唱出新的歌曲。(知识技能目标)
2、能分辨常见水果的不同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它们的不同生长特点。(知识技能目标)
3、能大胆演唱自己仿编的歌曲,体验仿编活动带来的乐趣。(情感态度目标)
4、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5、在活动中与同伴共舞,交流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学会歌曲《红苹果》。
2、自制水果树四棵(每棵树上贴有可向后翻动的树冠若干,每个活动树冠上贴满某种水果许多)并分散放置于活动室。
3、挂图两张(内容为藤上葡萄和藤上西瓜)。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摘果子》进入活动室。
[反思:小班幼儿具有易受环境感染的心理特点。于是,我选择幼儿喜欢表演的律动“摘果子”,开门见山地将他们引入仿编活动“红苹果”的情境中,看着布置成果园的活动室,他们仿佛置身于果园中,许多幼儿一进入活动室都不禁发出赞叹:“哇,有好多苹果!”、“还有很多香蕉!”……]
2、复习歌曲
指导幼儿在已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演唱。
师:“你们摘到的苹果是什么样的?”(很大、很红)
师:“又大又红的苹果一定很甜很好吃,让我们一起用甜甜的好听的声音来演唱歌曲《红苹果》。”
[反思:改变以往一唱再唱、毫无目的的复习方式,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演唱,实现复习的真正意义:从会唱到把歌唱好。在复习中,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好听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在引导方式上,教师让幼儿用“唱”来表达出苹果香甜的味道,从而使演唱技能的教授形象生动化,幼儿唱起来自然声音甜美、表情生动。]
二、创编部分
1、幼儿尝试歌曲仿编
(1)出示“梨树”(即翻动树冠,展示贴有黄梨子的树冠),让幼儿尝试将《红苹果》的歌曲改编为《黄梨子》之歌。
师:“果树上长满了什么水果?”(梨子)
师:“它们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师:“想摘到好吃的梨子就要把歌曲《红苹果》改唱成《黄梨子》,小朋友快试试看。”(对于仿编成功的幼儿,教师即请他摘下“黄梨子”贴在身上以示鼓励。)
[反思:用常见的黄梨子作为幼儿首次尝试创编歌词的切入点,让幼儿从最熟悉的水果寻找仿编灵感,为下一环节的仿编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仿编中,幼儿在教师指示梨树图及表演摘梨动作的支持下,通过观察及自己的思考进行尝试,很快他们创编出了歌词:“树上许多黄梨子,一个一个摘下来……”。]
(2)出示“荔枝树”,提高难度让幼儿继续进行仿编。
[反思:在幼儿对仿编已有些许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荔枝与苹果、梨子果实生长方式的不同,让他们尝试进行更多歌词的创编,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仿编经验。在教师出示“荔枝树”时,部分幼儿迫不及待地张开小嘴唱了起来。在仿编的过程中,部分幼儿发现荔枝并不是一个个长在树上,而是一串串的,他们议论开了:“荔枝和梨子长得不一样。”、“有很多个荔枝长在一起。”……,就在这样一个置疑、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水果不同的生长形态,学会了量词“一串”,创编出了《红荔枝》之歌:“树上许多红荔枝,一串一串摘下来……”]
(3)幼儿分组进行仿编活动。
教师展示四棵“果树”上的水果(未编唱过的水果),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仿编的水果并站在相应的“果树”下进行仿编活动。
[反思:小组活动能弥补集中活动过于整齐划一的不足,给每位幼儿充分表达、表现的空间。活动室中分散在四周的“水果树”,自然地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实现了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形式的巧妙整合,从而改变了集体仿编、统一齐唱的传统方式,尊重了幼儿个体的喜好,满足了他们自由选择、自主仿编的需求。]
(4)引导幼儿学习仿编长在藤上的水果。
师:“水果都是长在树上的吗?”
师:“你见过哪些水果是长在藤上的呢?”(葡萄、西瓜……)
师:“我们试着把它们编到歌曲里吧。”(藤上许多紫葡萄,一串一串摘下来……)
[反思:在已有的仿编经验上让幼儿尝试对歌曲内容进行更大空间的歌词创编,从而积累更丰富的仿编经验,并从中体验演唱自创歌曲的快乐。幼儿受不同图片的启发,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跃跃欲试,大胆自信地将水果的不同生长方式编成歌词并快乐地唱出了《紫葡萄》、《绿西瓜》之歌……。]
三、结束部分
分享游戏——摘果子
鼓励幼儿到自己喜欢的果树下进行仿编活动,并进行“采摘”,提示幼儿将自己“采摘”的“水果”送给同伴、老师等自己喜欢的人。
[反思:借助仿编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成功与喜悦,让幼儿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交往、分享的快乐。许多幼儿还在不同的“水果树”下仿编了不同的水果歌,“摘”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他们快乐地唱着、快乐地摘着、快乐地分享着……]
四、活动延伸
1、可将水果歌编成其他内容的歌曲,如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仿编各种蔬果歌,从而教育幼儿多吃蔬果,做个健康宝宝。
2、结合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仿编的歌曲内容,展示幼儿的作品后,将其装订成册,给画册起名为《我们的歌曲——好吃的水果》,把它放在音乐角供幼儿自由演唱。
五、活动反思:
1、幼儿将自己仿编的歌曲大胆地在集体面前演唱,每个人所唱的都不是教师教授的歌曲,而是他们自己编的歌,幼儿从中体验到的创造与快乐,带给幼儿的将是成长中的勇气与自信,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所追求的整合目标之所在。
2、在活动中,自然而贴切地融合了幼儿对水果的观察、比较、点数、描述、表达、演唱、情感以及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有效地引发幼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过程中,体验仿编的乐趣。活动并未按领域进行,却将各领域自然而有机地相互包含,这充分体现了新《纲要》倡导的“课程整合观”。
3、每一课程单元内的活动都会从某一点切入,侧重某一个或者两个领域的内容,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促进幼儿发展的因素应当是全面而有效的。在此次活动中,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方面的信息,同时也获得了有关科学、语言、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
附:幼儿仿编举例:
歌曲:红苹果歌曲:大萝卜
1=C4/41=C4/4
55365535536553
树 上 许 多 红 苹 果,地 上 许 多 大 萝 卜,
13532211353221
一 个 一 个 摘 下 来,一 个 一 个 拔 出 来,
55365535536553
我 们 喜 欢 红 苹 果,我 们 喜 欢 吃 萝 卜,
1353221‖1353221‖
多 吃 苹 果 身 体 好。多 吃 萝 卜 身 体 好。
8、小班歌曲游戏活动《落叶》观摩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小班歌曲游戏《落叶》
音乐分析:
1、音乐情感:优柔的旋律,秋天树叶飘落的优美画面。
2、音乐知识点:整曲分为三段,四四拍,乐句中三角铁的音色(叮声)次数表示树叶飘落下来的数量,间奏以唱名旋律出现。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出三角铁音色、并能用三角铁敲奏落叶的数目。
2、在歌曲游戏中感受数落叶的快乐。
3、培养观察,比较能力。
4、让幼儿体会游戏的乐趣,发展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在户外观察落叶的情景,玩捡落叶的游戏
2、三角铁人手一份
3、钢琴、CD播放机、音乐光盘、挂图、树叶若干片
活动队形:
半圆、走圆圈(进场时的暖身活动)、宽松位置(情感表达及肢体拍奏落叶数目环节)
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
1、以《小松鼠进行曲》律动进场
“我们一起去树林里玩游戏吧!”
2、故事引导,情感表达
“树林里有好多好多种树,有好小好小的树,好小好小的树长什么样子?我们把它的样子做出来(配上合适的钢琴声进行表演)。……你们知道风儿带什么来了吗?请看---”(师洒落叶)
3、教师撒落叶,三角铁配合敲击。
“当树叶飘落下来的时候有一个什么声音?”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歌曲,听辨三角铁音色
1)根据三角铁音色作出聆听的动作,初步听辨三角铁的音色。
“听到几个叮声?有几片树叶飘落下来了?”
2)再次完整欣赏整曲,听辨并用手指比划出落叶的数目。
3)分段欣赏听辨,一一出示相应的树叶数目。
每一句音乐完,教师用歌声问幼儿,幼儿用歌声回答出落叶的数目,教师在挂图中贴出相应的树叶图卡。
“第一次掉了几片叶子,拿出你们的手指来数一数?……”
2、肢体与乐器敲奏落叶的数目。
1)肢体拍奏
“我们听着音乐,用手在身体的各个地方把落叶的数目拍出来。”
幼儿自己探索并听音乐拍奏落叶的数目。
2)乐器敲奏
(1)引导幼儿探索三角铁的音色及敲奏方法。
(2)尝试看图卡敲奏出四组落叶的数目。
(3)看指挥演奏,正确跟着歌曲敲出落叶的数目。
三、结束活动
“树叶飘落下来时的叮声很好听,它在空中飞舞时的样子也很好看。我们就学学树叶飘到别的地方去作游戏吧!”(幼儿学树叶飘落的样子,优美开心地离开活动室)。
延伸活动:
在户外活动边唱歌曲《落叶》边丢与捡相应数目的落叶;在第二课时中以两人为一组持铜碰钟互敲落叶数目。
9、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大和小》观摩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设计意图 :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四、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反思: 有些幼儿是不按老师的要求来钓最大和最小的鱼的,而是随心所欲胡乱钓的,只要他钓到了就开心得不得了。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反思:这个环节幼儿很感兴趣,纷纷用手当望远镜找教室里的大和小,比如,老师坐的椅子大大,我坐的椅子小小;老师喝水的口杯大,我喝水的口杯小。在玩超级比一比游戏时,幼儿的兴趣更加高涨,个别孩子特别会说,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是什么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反思:幼儿对故事较感兴趣,听得很认真。在分享照片“小时候的我”时,孩子们特别的兴奋,个个都在那比手划脚的,但在要求幼儿说出小时候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大小变化时,孩子不是很会表达。用肢体表现某部位的变化,孩子也不太会。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哪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反思:游戏吹气球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就相对比较难一些,毕竟他的力气没有那么大,根本没办法把气球变大;在讨论用什么方法把气球变小时,很多孩子都说把气放掉就小了,而不会说出要借助外力的方法。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反思:幼儿通过亲身尝试,知道了食物变大变小的各种方法 ,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
五、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活动反思: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
10、幼儿园小班公开课音乐活动《猎人哈里》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尝试听辨音乐信号作出相应动作。
2、能看懂图谱,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3、熟悉乐曲旋律,并用相应的动作进行表演。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PPT课件,图谱,小红旗人手一面,指图谱的棒棒
活动过程:
一、初步感受完整音乐,表现“砰”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那会是什么东西“砰”的一声呢?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东西来瞄准它,打破它?
二、学习A段韵律
师:你们知不知道,刚刚的气球是谁把它打破的呀?我们来看一看!
师:原来是小猎人哈里,哈里是骑什么到树林里去的呀?你会骑马吗?
师:刚才你们一边骑马一边喊得驾,还用鞭子打马屁股,这是为什么呀?
师幼集体学习:驾!驾!得得得得!驾!
三、BC段学习
师:走到树林看一看气球在哪里?
师:看气球!快追快追快追!拿枪~砰!
师:我们打到气球了吗?为什么没有打到?
四、完整游戏
——骑马
——望远镜
师:它一下出来太多没看清,想一想有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远处的东西呢?
——最后一击
师:哈里说,这次谁能追到并且打中气球,他就会奖励一面胜利的小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