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趣味接龙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趣味接龙反思》属于幼儿园大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趣味接龙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设计:趣味接龙反思

  意图:

  接龙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优秀,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有它的伴随,也在和它的互动中朦胧的了解了数字,接受了数的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幼小的我们或许都没感觉学数是痛苦的、枯燥的,反而是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样一种蕴含数的概念、给予孩子快乐学数的游戏假如引入今天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因为它符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数学”……等等等等《纲要》新精神。因此我从接龙游戏入手,以接龙游戏特点为切入口,设计了这样一次数学活动,尝试通过了解接龙、走进接龙、设计接龙等环节帮助孩子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游戏——接龙的排序规律,并在探索简单的推理方法中,学习制作接龙卡。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学经验表明意思。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舞龙”引出课题。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颂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

  这条“龙”是怎么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2.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

  (四类不同难易的操作材料)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活学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幼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幼儿喜欢游戏,兴趣浓厚,但幼儿不会具体的在玩中学,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生成的词语接龙,不但玩出了乐趣,学会了积累词语。

2、大班数学汇报课教案设计:有趣的密码反思

  活动教学目标:

  1、运用破译密码的方式来复习巩固10以内的加减、单数、双数、相邻数等知识;

  2、让幼儿充分感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教学准备:

  1-10的数字卡、电脑

  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上数字城堡去旅游,我们先上网订票吧。老师打开电脑,啊,是带密码的。我想请你们解一解、猜一猜。

  (1)破解密码:

  它为我们提供了3个数,如:259,请幼儿填出横线上的数。

  验证号码:

  师:你们猜出来的密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试一试?

  哇,电脑打开了。老师订票。

  (2)修改密码——发散思维如:除了可以用相邻数来设定密码,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的密码?

  (3)互解密码——督促检查请幼儿互相交换密码,进行口算、验证及修改。

  2.复习、巩同10以内的单数、双数、加减及序数。

  (1)破解密码:

  我们来到数学城堡,数学城堡的门也是带密码的,请你们认真听一下,解一下。请听题:

  第一位数字是“倒数的第五个数”,请问这个数字是几?

  第二位数字代表什么也没有。

  第三个数字是“4和6是它的相邻数”,这个数字是几?

  (2)验证密码:

  3.编译密码:

  (1)师:城堡里有许多组数字,请你把它们也编成密码,待会儿让大家破解一下。

  (2)幼儿各自编译。并互解密码、验证。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3、全国家长学校优秀教案 数学活动设计:趣味接龙反思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游戏,游戏 在家长教育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占据的时间最多,是其生活的大部分内容,教师和家长潜意识把游戏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列如:家中洗干净的袜子和鞋子是孩子学习配对概念的好道具;利用带孩子上商场的机会,让孩子感知物品的多少、大小、价格等;在户外散步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收集一些落叶,回家将落叶分类比较大小;引导孩子观察一天中不同的时段,让他们说说在不同时段人们会做一些什么不同的事,这也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游戏;允许孩子洗澡时玩玩瓶子、杯子等,感知它们的容量大小;外出回家时,和孩子一起想想还可以走哪一条路,帮助孩子形成初步的方位感等等。以下就具体介绍一个亲子数学小游戏供家长参考并参加。总之,只要家长坚持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并重的原则,形成方向一致的教育合力,才能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工作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活动设计:趣味接龙

  设计意图:

  接龙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优秀,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有它的伴随,也在和它的互动中朦胧的了解了数字,接受了数的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幼小的我们或许都没感觉学数是痛苦的、枯燥的,反而是乐此不倦,我认为这样一种蕴含数的概念,给予家长孩子快乐学数的游戏,假如引入今天的家庭和幼儿园教学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因为它符合了“生活中的数字”“快乐学数学”……等等等等《刚要》新精神。因此我从接龙游戏入手,以接龙游戏特点为切入口,设计这样一次数学活动尝试通过了解接龙,走进接龙,设计接龙等环节帮助家庭和孩子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游戏,一接龙的排序规律并在探索简单的推理方法中学习制作接龙卡。

  重点: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家长对前后卡片的界限区分,成因是接龙卡本身有两小部分所组成,容易会造成家长辨别卡片上的混混肴

  3.操作中的前后推理或因是由于家长的逆向思维发展尚不成熟。容易被附近一个已知数所误导。

  解决策略

  1.逐步化解法:借助双色的卡片做教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从顺向推理向逆向推理逐步过渡。

  2.资源共字法: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操作活动,能以兵兵互教的形式化解补缺的难点达到资源共字。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字经验表明意思。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课件“舞龙”引出课题家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并能模仿龙的动作进行情景表演。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赞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这条“龙”是怎样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家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四类不同难易的操作材料)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的家长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激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家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总之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功起着很大的作用。许多中外科学家成长的事实都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的习惯,则贻害无穷。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这可以主宰人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还要求家长积极地配合,与教师一起研究幼儿的个性特点,找出原因,与教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取得教育孩子协调一致性,配合幼儿园共同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活动反思:

  幼儿喜欢游戏,兴趣浓厚,但幼儿不会具体的在玩中学,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生成的词语接龙,不但玩出了乐趣,学会了积累词语。

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设计:趣味接龙反思

  意图:

  接龙是中国的传统经典优秀,我们的童年或许都有它的伴随,也在和它的互动中朦胧的了解了数字,接受了数的对应,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幼小的我们或许都没感觉学数是痛苦的、枯燥的,反而是乐此不疲。我认为这样一种蕴含数的概念、给予孩子快乐学数的游戏假如引入今天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因为它符合了“生活中的数学”、“快乐学数学”……等等等等《纲要》新精神。因此我从接龙游戏入手,以接龙游戏特点为切入口,设计了这样一次数学活动,尝试通过了解接龙、走进接龙、设计接龙等环节帮助孩子初步感知中国传统游戏——接龙的排序规律,并在探索简单的推理方法中,学习制作接龙卡。

  活动目标:

  1.了解接龙游戏的规律,并能运用比较、对应的经验合作制作接龙卡。

  2.尝试用简洁语言介绍和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能运用以往的数学经验表明意思。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以“舞龙”引出课题。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在哪里见过“龙”。

  教师目标:为学习接龙游戏做自然的衔接与铺垫,潜意识中渗透对中国传统的颂扬。

  第二环节:观察并寻找接龙卡规律。

  这条“龙”是怎么接起来的?身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目标:2.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接龙游戏的基本方法,激发参与操作的愿望。

  第三环节:分层操作:接龙和补缺

  (四类不同难易的操作材料)

  教师目标:让不同能力孩子以不同的材料学习接龙游戏方法,体验游戏的乐趣,并能将规律活学活用于推理之中。

  第四环节:小组合作——数物接龙卡。

  教师目标:提升接龙游戏的规律难度,促使幼儿的思维要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决问题。

  活动反思:

  幼儿喜欢游戏,兴趣浓厚,但幼儿不会具体的在玩中学,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生成的词语接龙,不但玩出了乐趣,学会了积累词语。

5、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设计:10的分解与组成反思

  一、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三、活动重点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四、活动难点

  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五、活动准备

  教具学具:矿泉水瓶若干个,废报纸球10个,铅笔,记录单,黑板,粉笔,学习教科书,数字卡片。

  六•活动形式: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

  七、活动过程

  一、复习9的组成,玩碰球游戏,出示数卡。如

  师:这是数字宝宝几?(9)今天我们来玩碰球游戏,小朋友与老师的数合起来是9

  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2•3•4•5•••••)

  嘿嘿,你的1球碰8球(集体小组和个别)

  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一)、创设情境,手指歌导入。

  1•手指头呢,可重要了我们做事情都需要它。手指头还可以变成小动物和我们一起玩,看他们来了••••

  2•手指头除了跟我们玩,还可以帮我们数数呢!今天我们就用手指头数数,大家快来试一试吧!

  (二)•手指动起来

  1•小小手指有几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根一根数来做好朋友。

  2•教师引导幼儿10根手指的伸法,伸出双手(和老师一起伸手指数数)

  3•小朋友可真棒,来一边说一边做吧,相信你们能行!

  4•数的真好,1和9合在一起是多少呢?2和8?3和7?4和6?5和5?(指名回答适时鼓励)我们还可以这样说:10可以分成1和9,9和1•••••

  (三)•玩游戏:打保龄球

  1•幼儿动手操作,把10个矿泉水瓶摆成一排,用废报纸球去打水瓶,让幼儿观察打到了几个?还有几个没打到?这样和起来有几个?(记一记,思考10 的多种分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五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总结10的九种分法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四)•趣味儿练习,《十只青蛙》

  10 10 10 10 10

  ∧∧∧∧∧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五)结束活动:

  学生齐读儿歌《十只青蛙》,分组到室外组织打球比赛,巩固对10的分解和组成。回家把今天学习10的组成说给爸爸妈妈听,比比谁的办法更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6、大班数学活动教案设计:有趣的排序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排序(即序列)处于探索的状态,他们在游戏的时候,常常会很有兴趣地或按颜色或按形状有规律地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穿木珠,玩积木,拼搭玩具等。为了引导幼儿将这些经验加以统合整理,使幼儿对物体按规律排列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老师需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观察、比较、思考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

  活动目标:

  1、体验自由排序,在探索活动中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方法,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培养幼儿在活动中专注操作。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教师演示教具一套,幼儿操作教具人手一份,挂图等材料若干;

  2、经验准备:有简单的排序经验。

  活动过程:

  (一)游戏1:彩色小圆片的排序游戏:请小朋友将手中的彩色小圆片按一定颜色顺序进行排序。幼儿操作后请个别幼儿上黑板操作展示,自我评价奖励小红旗。

  (二) 游戏2:找异同。老师出示一幅图,请幼儿认真观察,找到规律并在图示收起后,按要求将所有小圆片放入蛋糕盘。

  (三)游戏3:全面看图找规律。请幼儿认真读图,找到几何图形的排列规律后根据记忆进行操作。

  (四)游戏4:听题送几何图形回家。题目要求:横排同颜色,竖排同形状。

  (五)活动小结:

  1、数一数自己得了几面红旗,为自己加油。

  2、找找身边有哪些有规律的排序。出示有规律排序的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在哪些地方有这些排序。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以游戏为主线,通过游戏形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图形排序的规律,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排列规律和自己操作的排列规律,让他们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中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其次,在环节的设置上,我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法,使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7、大班数学教案:谁是猜拳高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谁是猜拳高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活动来源——真实生活情境

  大班幼儿好胜心强,喜欢竞赛性游戏,但常会为了赢输而起争执,原因之一是统计方法不合理,记不清输赢。本次活动通过“谁是猜拳高手”的游戏,让幼儿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探索统计方法,既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又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2、活动定位——概括提升原有经验

  梳理、归纳、概括是集体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本活动以经验呈现——概括提升——巩固运用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引导幼儿主动建构经验,感受统计的重要和有趣。

  3、教材价值——培养统计意识,发展数学思维

  统计是探究性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本活动不仅发展幼儿的计数、比较数量等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辩析的过程中学习统计记录的方法,有助于培养统计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

  二、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萌发对统计的兴趣,感知统计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通过数量比较判断输赢。知道收集数据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数据,在经验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三、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玩竞赛性游戏的经验

  材料准备:实物投影仪、黑板、记录纸、笔等

  四、活动过程

  主要环节

  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取队名,营造气氛

  “我们要在男孩和女孩之间举行一次猜拳比赛,先为自己队取个名字。”

  2、猜输赢,激发兴趣

  3、想办法,引出比赛

  “两队都有希望获胜,到底谁能赢只有比一比才知道,你认为应该怎样比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设想比赛方法:如男女对抗,赢的人数多的队获胜;组内选拔,选派获胜次数多的人参加总决赛等)从幼儿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经验呈现,概括提升

  1、第一轮游戏,运用自己的方法统计(游戏方法:男女对抗)

  = 1 * gb3 ①二人游戏

  = 2 * gb3 ②集体交流

  交流游戏结果并引出统计方法

  “你和谁比?赢了几次,你是怎么记住的?”

  = 3 * gb3 ③小结

  肯定幼儿的方法,知道在数据少的情况下,可以用简单方法统计。

  2、第二轮游戏,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统计

  = 1 * gb3 ①为失利的队鼓劲,引出第二轮游戏(游戏方法:队内轮流比赛,每队选出一位猜拳高手,进行总决赛)

  = 2 * gb3 ②幼儿运用原有经验统计记录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是否明确操作要求,记录的方法,提醒幼儿及时交换玩伴。

  = 3 * gb3 ③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

  幼儿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介绍记录的方法

  “你和几个人玩了?你赢了几次?”

  “你是用什么记号表示的?”

  = 4 * gb3 ④教师归纳概括,引入新经验

  用简洁的符号记录次数,有一定的条理性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从原有经验中归纳提升出新经验,有助于幼儿的主动建构。

  视幼儿的经验随机调整

  三、巩固运用,感受体验

  1、第三轮游戏,运用新经验统计

  教师观察指导重点:方法的运用,个别指导

  2、交流分析统计记录

  采用幼儿介绍与同伴观察两种方法交流分析记录方法。

  “从记录上你能看出些什么?”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游戏作引导,以掌握概念为目标,以幼儿操作为手段,让幼儿从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动手和观察过程中认识时钟的结构,运行规律和整点,同时又渗透了时间观念教育,将原本枯燥的教学活动变为趣味盎然的活动。幼儿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钟表面的直观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提高了孩子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同时更好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看时钟及关注时间的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儿在学习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这个环节时刚开始时有点不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还有的幼儿是理解之后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更加注重一些小细节,让整个课程活动更加活跃,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