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活动课《送礼物》教学设计和反思》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小班数学活动课《送礼物》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二、重难点:
活动重点:区分大小并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三、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
大小熊玩具一个,大小衣服、裤子、鞋子各一份。幼儿操作材料(大小不同的皮球、玩具汽车、杯子、分类板、鱼、碗)15份,大小分类盒各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大熊小熊》音乐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只可爱的熊宝宝,我们表演一首歌曲欢迎它们吧。”
(二)游戏:打扮大小熊(认识大小并初步学习同类物品中区分物体的大小)。
1、大小熊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时老师的声音有大小变化),
老师:“这两只可爱的熊宝宝叫什么名字呢?我们来听听。” 分别出示大小熊,“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大大,因为我的头大大的,身体也是大大的。”“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小,因为我的头小小的,身体也是小小的。”
2、帮助大大小小打扮。
(1)穿衣服,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ⅹⅹ颜色的衣服大,ⅹⅹ颜色的衣服小,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
老师:“老师给大大小小准备了两件衣服,小朋友告诉我,什么颜色的衣服大?什么颜色的衣服小?”
“现在,我们给熊宝宝穿上衣服,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
(2)穿裤子和鞋,感知“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引导幼儿说出:ⅹⅹ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ⅹⅹ颜色的大鞋子送给大大穿。
老师:“现在我们要给大大小小穿裤子了,小朋友告诉我,什么颜色的裤子大,什么颜色的裤子小?那ⅹⅹ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呢?”
(三)游戏:帮大大小小分东西。(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老师示范送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说出:“大汽车送到大大家,小汽车送到小小家。”
3、请个别幼儿上前送东西。(此环节要重点突破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四)玩游戏:“送礼物给大大小小”(通过幼儿的操作,尝试不受物体的形状、颜色、种类的干扰,认识大小并按照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1、老师示范根据大小标记分类。
2、幼儿操作。
老师:“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大小小,看看都有什么?”
(五)玩游戏“找椅子”。(听老师的口令迅速地找到相应的大小椅,要求幼儿能快速区分大小,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老师:“大大小小非常感谢小朋友,它们请小朋友玩找椅子的游戏。”
(六)结束活动
老师:“这个游戏真好玩,现在我们回教室教其他小朋友玩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刚开始,当孩子们听说“要帮助熊宝宝穿上衣服,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高兴极了, 多数幼儿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红颜色的大裤子或黄颜色的小裤),然后再进行大小的分类。并学习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红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或黄颜色的小裤子送给小小穿。”这种经验的主动获得,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大大小小打扮,送礼物的游戏中,孩子们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和动手,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兴趣很高,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活动中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运用多种游戏来让幼儿认识大小,这符合了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强调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极高,在不知不觉中分红绿两种颜色,并进行大小归类。初步枳积累类的经验。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得到提高。
本活动运用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强调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也能得到提高。
2、小班数学课教案《米奇送礼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比较,学习按袜子的颜色、大小、图案特征配对。
2.积极参与数学操作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与情境游戏的快乐。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
2.幼儿操作材料:纸制袜子若干、操作板、配对的实物袜子。
3.柜子两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米奇,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1.小朋友看,谁来了?点击白板,出现米奇。
2.米奇说话:Hi,大家好,我是米奇!冬天到了,我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啊,大风来了,把礼物吹走了。怎么办,礼物不见了。请谁帮忙找找呢?
3.师:我们一起叫工具箱出来吧!一起说咒语:哦,(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土豆。(妙妙工具箱里出现了望远镜。)来我们用望远镜找找礼物在哪里。(认识红、黄、蓝三个礼物盒)
二、集体游戏,学习按颜色、大小、图案进行配对(个别幼儿示范)。
1.点击米奇说话:我们一起说咒语把盒子打开(密斯卡、穆斯卡,米老鼠)。
师:这个礼物盒里有什么?它们一样吗?什么不一样?
师:听,米奇在说什么?(点击米奇说话:哦,这些袜子都乱了,你们能一双一双帮我整理好吗?)
2.提问:什么是一双?
3.请一名幼儿操作,小结:两只大小、颜色、图案一样的袜子才是一双。
4.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三、分组游戏"找一找",练习按颜色、大小和图案进行配对(每人配对一双,找到与提供的一只袜子相同的)。
1.师:我们一起说咒语把第二个盒子打开(密斯卡、穆斯卡,米老鼠)点击米奇说话:看,这些袜子少了一只,请你们帮忙找一找。
师:米奇请我们帮忙做什么呢?怎么找另一只袜子呢?(找颜色、大小、图案都一样的袜子才能配成一双)
2.介绍操作要求:请你们等会每人拿一张操作板,(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看看你拿到的袜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图案、多大?然后在桌上仔细找一找,找出一样的贴在它的边上。
3.幼儿自由操作。(提醒幼儿相互检查)4.拿两个检查。
5.小结:原来两只颜色、大小和图案都一样的就是一双袜子。
四、分组游戏,巩固练习按袜子的特征进行实物配对(每个孩子实物配对一双袜子,选择一只袜子进行配对)。
1.交代要求。
现在打开第三个礼物盒,和我一起说咒语(密斯卡、穆斯卡,米老鼠)看,还有很多袜子没有找到朋友呢,你们愿意帮我吗?
师:米奇把袜子放在了后面的桌子上,请你们每人去整理一双,再放到柜子里。
2.幼儿自由操作。
3.集体检查。
师:看看,大家是不是都整理对了?
五、与米奇一起跳妙妙舞,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米奇夸你们能干,想把礼物送给大家。大的袜子可以送给谁呢?小的袜子呢?
师:他要把大的袜子送给老师、阿姨,小的袜子送给小朋友们,这样冬天就可以保暖了,我们一起谢谢米奇。
师:米奇邀请我们一起跳妙妙舞,小朋友们,快来吧!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紧紧把握这个理念,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以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轻松地认识、理解了学习内容。课上的气氛也是很活跃的,发言也很积极,较好地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活动目标。
3、小班数学优质课教案《送礼物》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3以内实物并说出总数。
2、学习从左到右排列实物。
活动重难点:
手口一致的点数,说出正确的总数。
活动准备:
PPT(三只兔子、三根萝卜、声音)、橡皮泥、穿珠子、洞动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熟悉1—5的数名。
手指律动:一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条毛毛虫。
两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剪刀。
三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叉子。
四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扇子。
五根手指变变变,变成一把小喷壶。
二、基本部分
1、初步学习点数。
A、PPT声音“我太喜欢你们的表演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PPT出示一只兔子。
教师提问有几只兔子。(一只)
B、PPT声音“等等,我也来啦!”PPT再出示一只兔子。
教师提问:“一共有几只兔子?”
师幼一起点数:1 2,一共有两只兔子。
C、PPT声音“哎,还有我呢!”出示第三只兔子。
师幼一起点数:1 2 3,一共有三只兔子。
2、集体练习点数。
A、出示兔子带来的礼物,师幼一起点数有几盒礼物。(3盒)
B、分别打开三个盒子,并点数每盒中的礼物数量。(都是3)
C、PPT出示三根萝卜,请个别幼儿来点数老师送给小兔子几根萝卜,注意强调幼儿说出总数。
3、分组操作活动:
第一组,穿珠子(每个幼儿一份材料,2或3颗珠子。)
第二组,橡皮泥(每个幼儿2或3块橡皮泥。)
第三组,洞动板(每个幼儿有三只兔子和三把青草。)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幼儿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来点数周围环境中的物品数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同期进行的科学活动《小动物爱吃什么》,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通过点数幼儿喜欢的兔子以及兔子送来的三种礼物,到后来小朋友给兔子回礼,在故事情境中幼儿主动地反复练习点数。
4、小班数学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认识圆形》反思
活动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幼:它像……
自评:活动一开始就创设情景,激发幼儿的情趣,引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这里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xx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丰富的视觉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了活动的条件。老师是引导者,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
5、小班数学活动优质课《送礼物》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认识并区分物体的大小。
2、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3、能主动参与,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二、重难点:
活动重点:区分大小并进行分类。
活动难点:尝试用一句话正确表述物体的大小。
三、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
大小熊玩具一个,大小衣服、裤子、鞋子各一份。幼儿操作材料(大小不同的皮球、玩具汽车、杯子、分类板、鱼、碗)15份,大小分类盒各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大熊小熊》音乐入场,初步感知大小的变化。
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只可爱的熊宝宝,我们表演一首歌曲欢迎它们吧。”
(二)游戏:打扮大小熊(认识大小并初步学习同类物品中区分物体的大小)。
1、大小熊自我介绍(自我介绍时老师的声音有大小变化),
老师:“这两只可爱的熊宝宝叫什么名字呢?我们来听听。” 分别出示大小熊,“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大大,因为我的头大大的,身体也是大大的。”“嗨!大家好!我的名字叫小小,因为我的头小小的,身体也是小小的。”
2、帮助大大小小打扮。
(1)穿衣服,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出:ⅹⅹ颜色的衣服大,ⅹⅹ颜色的衣服小,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
老师:“老师给大大小小准备了两件衣服,小朋友告诉我,什么颜色的衣服大?什么颜色的衣服小?”
“现在,我们给熊宝宝穿上衣服,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
(2)穿裤子和鞋,感知“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一组相对概念。引导幼儿说出:ⅹⅹ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ⅹⅹ颜色的大鞋子送给大大穿。
老师:“现在我们要给大大小小穿裤子了,小朋友告诉我,什么颜色的裤子大,什么颜色的裤子小?那ⅹⅹ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呢?”
(三)游戏:帮大大小小分东西。(初步认识大小标记,知道从一堆东西中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1、认识大小标记
老师:“这里有一些东西,要送到大大小小的家里去。你们看,大大的家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大大的,它叫大标记。小小的家也有一个门牌号,它的身体是小小的,叫小标记。”
2、老师示范送玩具汽车,引导幼儿说出:“大汽车送到大大家,小汽车送到小小家。”
3、请个别幼儿上前送东西。(此环节要重点突破先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再进行大小的分类)
(四)玩游戏:“送礼物给大大小小”(通过幼儿的操作,尝试不受物体的形状、颜色、种类的干扰,认识大小并按照大小标记进行分类。)
1、老师示范根据大小标记分类。
2、幼儿操作。
老师:“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大小小,看看都有什么?”
(五)玩游戏“找椅子”。(听老师的口令迅速地找到相应的大小椅,要求幼儿能快速区分大小,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
老师:“大大小小非常感谢小朋友,它们请小朋友玩找椅子的游戏。”
(六)结束活动
老师:“这个游戏真好玩,现在我们回教室教其他小朋友玩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刚开始,当孩子们听说“要帮助熊宝宝穿上衣服,大大要穿大衣服,小小要穿小衣服。”高兴极了, 多数幼儿能根据教师的要求找到同类的两种物体(红颜色的大裤子或黄颜色的小裤),然后再进行大小的分类。并学习用较完整的语言回答:“红颜色的大裤子送给大大穿或黄颜色的小裤子送给小小穿。”这种经验的主动获得,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大大小小打扮,送礼物的游戏中,孩子们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和动手,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兴趣很高,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活动中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我运用多种游戏来让幼儿认识大小,这符合了小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强调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兴趣极高,在不知不觉中分红绿两种颜色,并进行大小归类。初步枳积累类的经验。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得到提高。
本活动运用游戏形式开展数学活动,符合小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强调游戏性,操作性,趣味性,直观性,让幼儿在感知知识的同时,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也能得到提高。
6、小班计算活动公开课《送礼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愿意参加“送礼物”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当小主人的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二、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甜饼、汽车、蛋糕模型、礼物等物品若干;大熊和小熊图片。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2、活动难点:能用简单的语言“大的”、“小的”来表述物体的大小。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区分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情境讲述,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大熊和小熊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谁大谁小?
反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利用孩子的兴趣来调动孩子学习的动力。本环节通过出示孩子喜欢的玩具:大熊与小熊,让孩子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有了:“大”与“小”的概念,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
(2)游戏活动:分甜饼。
出示大小两种甜饼,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大小。
教师:看一看,甜饼有什么不一样?好吃的甜饼怎么分?
引导幼儿将大甜饼和小甜饼分给客人吃,并用“大的。。给大。。吃”的语言表述。
反思:利用游戏,增加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释放兴趣。因有上一个环节的奠定了基础,孩子基本上能按要求为大熊与小熊分甜饼,而且很乐意参加游戏。
2、进一步观察、比较,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两个相同种类物体的大小。
(1)探索发现: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各式礼物的大小。
请幼儿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幼儿学习用“大的、小的”语言来进行表述。
(2)互动游戏:送礼物。请幼儿随音乐自行挑选礼物,要求把大的礼物送给熊爸爸,小的礼物送给熊宝宝,引导幼儿用“大的。。。。送给大的。。。”。并且在送礼物时提醒幼儿使用礼貌用语。
反思: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我们在幼儿教学实践中,坚持对幼儿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幼儿一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个环节的游戏难度虽然增加了,但幼儿的兴趣依然不减,个个都争着要给大熊与小熊送礼物。但个别孩子还是不愿意开口对熊宝宝说话,还有待于加强口语。
3、评价总结,形成初步大、小概念。
(1)师生共同评价大家送的礼物是否合适,并小结:熊爸爸大,吃大甜饼,有大蛋糕和大汽车;熊宝宝小,吃小甜饼,有小蛋糕和小汽车。
(2)教师以熊爸爸和熊宝宝的口吻说:“谢谢你们的礼物,我们非常高兴,你们都是好客的小主人。”
反思:老师的小结能给孩子们增加印象,进一步形成初步的大、小概念。
7、小班数学活动《拍拍手》优质课教案和教学反思
目标:
1、喜欢在游戏中学习
2、感知5以内的数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演示用数量为5以内的彩色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条状卡各一条。
重点:感知5以内的数。
难点:根据数量准确地做出相应次数的动作
过程:一、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拍手。(可用多种肢体动作结合)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幼儿根据出示的数字按数拍手,如:出4,幼儿就拍4下。
(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大多数幼儿能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进行相对应次数的拍手,但也有少部分的孩子只是在随性地拍,根本没对上号,慢慢进行引导,有所进步。在肢体创造拍这一环节,幼儿兴趣高,能想到不同的肢体部位,丰富了这一环节。)
二、教师拍手,幼儿说数(可请幼儿拍幼儿说)
教师任拍1——5次手,幼儿按拍手声说数,如教师拍3次,幼儿说3
(反思:在这一环节的组织中,刚好教室内有一个纸皮做的箱子,于是临时改动和孩子玩了一个和声音捉迷藏的游戏,老师躲起来敲鼓,幼儿仔细听听数数有几声,目标不变,只是将游戏更有趣化了,发现效果还不错,因为小班孩子最感兴趣的就是捉迷藏游戏,当时是根据这一兴趣点出发变动的。)
三、出示图片,幼儿拍手(可换肢体动作)
教师出示彩色几何图形条,幼儿按图形个数拍手。
(反思:在组织这一环节中,发现让幼儿看着点卡来敲数还是有困难的,一开始请了两位能力强的幼儿,还好。可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就不行了,这也是整节活动要突破的一个难点。可当时觉得自己在组织孩子做这一环节时,还是没有做透,以至整节活动的难点处理得不够理想。活动后想想,我应该在出示点卡时与幼儿一起数清楚点卡后,在请个别幼儿敲,敲完后还要问他敲了几下,会更好)
四、教师幼儿,边拍边数
教师:我拍1,幼儿:我拍一
依次到5…..
(反思:一开始玩这个游戏,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根本没在上面,玩了两下,发现实在调动不起孩子这个游戏,于是临时套进那天学习的一个“幸福拍手”游戏,咦,孩子的兴趣点一下子来了,还特来劲。看来,我们老师上的手头游戏要多之又多,才能更好地将一节活动组织活了。)
8、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和反思公开课《认识圆形》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设计《认识圆形》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游戏、操作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如果单纯让幼儿认识圆形,幼儿会感到很枯燥,兴趣往往不高,而且效果也会不好。因此,在设计这个教学活动时,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了解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与特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观察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和想象能力。
活动目标:
1、能在认知、操作和游戏活动中掌握圆形的特征。
2、能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圆形的物体,感知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一些圆形的物品。
2、圆形纸一张,圆形物品若干(如镜子、瓶盖、铃鼓、盘子)。
3、幻灯片,每桌一只箱子,箱子里有各种不同的圆形物品,操作纸若干、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圆形物品。
师:(用神秘的口气加眼神)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箱子的玩具,请你们每人拿一件在桌上玩一下,说说它是什么?
幼:我拿的镜子,
幼:我拿的铃鼓,
幼:我拿的盘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幼:他们都是圆圆的。(引出圆形这一话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的纸)提问:它像什么?
幼:它像盘子,
幼:它像太阳,
幼:它像……
二、感知圆形的特征
师:请小朋友自选圆形物品,沿着物品的表面和边缘触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幼:平平的,
幼:圆圆的,
幼:边缘是光滑的,
幼:没有棱角……(幼儿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师: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鼓励幼儿说出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见到的圆形物品)
幼:碗、盆,球、掉灯……
三、观察幻灯片《杂技表演》
师:说一说,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幼 :奇奇、乐乐、欢欢、小熊。
幼:他们在玩杂技。
师:想一想,圆圈能翻跟头,为什么方圈不能呢?
幼:方圈不光,它有角翻不过去。(引导幼儿说)
师:看一看,独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圆形的?
幼:圆形的,(幼儿一起说)
幼:还有球,呼啦圈,滚圈,盘子
四、做圆形标记
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四周打好圆形的小孔),指导幼儿沿小孔撕成圆形,然后请幼儿在圆形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或作一个标记,做完后把它贴到自己的物品上作为标志。
五、寻找圆形物品
引导幼儿寻找活动室里的圆形物品,要求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发现: 是圆形的”。并把他们有规律的摆放到数学活动区。
活动延伸:
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圆形的纸,启发孩子在圆形上面添加几笔后变成另一个图案(如太阳,苹果),鼓励他画的越多越好。
教学反思:
丰富的视觉和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形式进行探索提供了活动的条件。老师是引导者,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