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反思《大象和蚊子》

《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反思《大象和蚊子》》属于幼儿园小班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反思《大象和蚊子》

1、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反思《大象和蚊子》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大象和蚊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加之小班的幼儿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子,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因此,我们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游戏的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感情。

  活动目标

  1.能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2. 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表演蚊子“ 等有趣的故事情情节。

  3.幼儿乐意参与游戏,体验音带来的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重点:看懂简单的图谱符号

  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用身体动作契合音乐表现故事情节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熟悉《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活动准备

  蚊子”的特点。熟悉音乐。

  物质准备: 教师自制的图谱;音乐;《大象和蚊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大胆模仿大象和小蚊子的动作

  1.教师帮助幼儿复习《大象和蚊子》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咱们讲过的《大象和蚊子》的故

  (1)故事里都有谁呀?

  (2)发生了什么是呢?

  2.幼儿根据故事内容模拟大象和蚊子的动作。

  (1)大象是怎么走路的?

  (2)小蚊子来了大象做了什么?

  (3)蚊子又是怎么飞的呢?

  (4)小蚊子是怎么叮大象的?

  (二)、听音乐,感知故事内容

  师:今天呀姣姣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大象和小蚊子听一听音乐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好不好完整播放音乐并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提示,音乐结束后对幼助幼儿熟悉音乐。

  (1)谁走来了呀?

  (2)这又是谁呀?它在做什么呀?

  (3)大象醒了

  (2)谁又来了呀?

  (3)这回大象怎么样了?

  (4)最后小蚊子怎么样了?

  (二)认识图谱,并借助图谱进行表现

  提问:什么图案能表示大象走路的样子?什么图案能表示

  1.教师合着音乐出示简单的图谱。

  师:我们把小图谱放在音乐中一起和咱们做游戏好不好?

  2.幼儿尝试着按照图谱做动作。(分段进行理解和表演, 试)

  (1)师:我们听了音乐,和小图谱一起做了游戏,那我们谁来了呀?大象是怎么样走的呀?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

  有不一样的请上来一起放第一段音乐进行表演。后

  3.按照图谱和教师提示完整做一遍。

  师:你们都太棒了,那我们一边听音乐,看着图谱完整

  (1)让幼儿根据图谱尝试自主进行表演

  (2)纠正重点动作,再次进行表演。

  (三)音乐表演《大象和小蚊子》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那怎们一起跟着音乐玩游戏好不好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想扮演谁呀?

  师:那我来扮演大象,你们来当小蚊子好不好?

  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幼儿自主选择喜演。

  师:小朋友们你们相当那个小动物?请相当大象的小朋友来

  (四)邀请客人老师一起做游戏,充分感受音乐活动带来

  师:游戏好不好玩呀?那咱们再来一次,这次咱们邀请客人戏好不好?

  1.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

  2.幼儿自由进行表现

  3.跟随音乐,将幼儿创编的动作表现出来。

  (五)自然结束

  师:小朋友们快到姣姣老师这里来吧,森林里还有好多小动上小汽车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延伸

  在班级角色区的表演区新增《小象与蚊子》的表演内容验和感知该音乐。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1、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 它来了!(重点引导幼儿大象走路的样子和跳的样子)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

  (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2、“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

  (重点引导幼儿蚊子飞和叮的样子)

  3、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啪啪”把蚊子赶跑了。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

  (重点引导幼儿大象赶蚊子的样子)

  4、“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我叮叮叮。”

  5、“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

  ~~~”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 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

  (重点引导幼儿大象生气的样子)

  6、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了!

  (重点引导幼儿小蚊子晕了的样子)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2、小班音乐教案《大象和蚊子》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大象和蚊子》中的角色形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为此,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能注意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用动作、表情表现自己的理解。

  2.认识几种简单乐器(蛙鸣筒、手铃、小鼓),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的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乐器表现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

  2、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用肢体、动作、表情来表现音乐的快慢节奏。

活动准备

  鼓、蛙鸣筒各一个,手铃、沙发靠垫若干;大象、蚊子的提线纸偶各一个,画有森林的背景图一个。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蛙鸣筒

  1.教师将乐器藏在身后,发出刮奏乐器的声音,请小朋友听一听、学一学这种声音,并猜一猜这个乐器的名字。

  2.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快于慢。

  教师:请小朋友听一听现在是谁在唱歌?(小鼓)

  教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你们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慢,声音重)

  教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手腕上戴的是什么?小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小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蛙鸣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看提线纸偶戏《大象和蚊子》

  教师事先做好一群小蚊子的纸偶,用线将小铃铛和纸折的蚊子串在一起。另外,纸偶大象要注意突出大象胖胖的特点。

  出示提线纸偶大象,伴随着三种乐器将故事:

  有一头大象,长得可大啦!脑袋大大的,身体大大的,屁股也好大好大。走起路来很慢很慢,“咚——咚——咚”。(敲击轻缓的鼓声)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他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蚊子飞来了,(伴随着提线纸偶蚊子的出现,小铃发出哗啦啦的响声)他们发现了大象的屁股,说: “哇!好可爱的屁股呀!让我们来叮叮它吧!”于是,蚊子们就围着大象的屁股叮了起来,大象觉得屁股有点痒,就用尾巴来赶蚊子,“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声连续的响声代表大象甩尾巴)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大象刚睡着,蚊子又飞了回来,(小铃伴随着故事再次进入,发出响声)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呱——呱——呱”(蛙鸣筒发出三次连续的响声)把蚊子赶跑了。!.快思.教案网!可是,过了一会,蚊子又来了,大象这次终于生气了,它用好大好大的脚使劲一跺, “咚!咚!”(小鼓重重的敲击两下)声音大得把蚊子都给震晕啦!(提线蚊子纸偶纷纷落在地上)

  (三)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的事情)

  教师:哗啦啦的小手铃声是谁来了?(是一群小蚊子)

  教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教师:“呱——呱——呱”的蛙鸣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音?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教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教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幼儿边答“小蚊子被震得晕倒在地上了”边表现晕倒的样子:有的平趴在地上,有点侧身躺在地上,还有的小手小脚都朝天上,吐着小舌头)

  (四)幼儿扮演小蚊子,配班老师扮演大象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扮演小蚊子,请配班老师扮演大象好吗?

  教师:“大象”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带有松紧带的沙发靠垫,套在身上,代表大象的屁股),“小蚊子”也要戴好自己的表演道具(小手铃)。

  (五)再次表演

  大象、小蚊子的角色都由幼儿扮演。

教学反思

  1.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活动中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故事中动物形象的大小 对比鲜明、特点突出,整个故事短小,语言形象生动。情节比较单纯,在反复中带有一些变化,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接受水平。特别是一些生动的象声词,使故事更加的生动有趣,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表演,并能从文学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由此可以说,活动选材非常重要,选材适宜,活动就成功了一半。

  2.过程中情境创设巧妙,幼儿身临其境,假戏真做。故事内容与乐器伴奏相匹配,是活动的一个创新点。重点体现为提线纸偶和声音特点突出的乐器交相出现,较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因为有了情境,幼儿进入活动的状态非常积极,很快融入活动当中。幼儿通过看、听、演的感受与体验,辨别声音强弱和快慢的不同,并在活动中初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教学设计小班音乐游戏《大象和小蚊子》反思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的倾听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大象和蚊象生动、有趣、反差大,便于幼儿理解和表现。在这个过程注意倾听音乐的不同,并用动作表现出来,加之小班的幼儿十分熟悉,并且能模仿大象走路时笨拙、可爱和蚊子飞起来子,符合小班认识靠行动、爱模仿的特点。因此,我们选择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受和理解音乐的不同性质。为此,我们根据设计了此次活动故事情节与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游戏的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获得愉快的感情。

  活动目标

  1.能借助图谱感知乐曲结构。

  2. 大胆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大象和蚊子的角色,表演蚊子“ 等有趣的故事情情节。

  3.幼儿乐意参与游戏,体验音带来的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在对唱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同伴的声音,及时接唱。

  活动重点:看懂简单的图谱符号

  重点难点

  活动难点:用身体动作契合音乐表现故事情节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熟悉《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

  活动准备

  蚊子”的特点。熟悉音乐。

  物质准备: 教师自制的图谱;音乐;《大象和蚊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大胆模仿大象和小蚊子的动作

  1.教师帮助幼儿复习《大象和蚊子》的故事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咱们讲过的《大象和蚊子》的故

  (1)故事里都有谁呀?

  (2)发生了什么是呢?

  2.幼儿根据故事内容模拟大象和蚊子的动作。

  (1)大象是怎么走路的?

  (2)小蚊子来了大象做了什么?

  (3)蚊子又是怎么飞的呢?

  (4)小蚊子是怎么叮大象的?

  (二)、听音乐,感知故事内容

  师:今天呀姣姣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大象和小蚊子听一听音乐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好不好完整播放音乐并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提示,音乐结束后对幼助幼儿熟悉音乐。

  (1)谁走来了呀?

  (2)这又是谁呀?它在做什么呀?

  (3)大象醒了

  (2)谁又来了呀?

  (3)这回大象怎么样了?

  (4)最后小蚊子怎么样了?

  (二)认识图谱,并借助图谱进行表现

  提问:什么图案能表示大象走路的样子?什么图案能表示

  1.教师合着音乐出示简单的图谱。

  师:我们把小图谱放在音乐中一起和咱们做游戏好不好?

  2.幼儿尝试着按照图谱做动作。(分段进行理解和表演, 试)

  (1)师:我们听了音乐,和小图谱一起做了游戏,那我们谁来了呀?大象是怎么样走的呀?请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

  有不一样的请上来一起放第一段音乐进行表演。后

  3.按照图谱和教师提示完整做一遍。

  师:你们都太棒了,那我们一边听音乐,看着图谱完整

  (1)让幼儿根据图谱尝试自主进行表演

  (2)纠正重点动作,再次进行表演。

  (三)音乐表演《大象和小蚊子》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那怎们一起跟着音乐玩游戏好不好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的样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想扮演谁呀?

  师:那我来扮演大象,你们来当小蚊子好不好?

  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幼儿自主选择喜演。

  师:小朋友们你们相当那个小动物?请相当大象的小朋友来

  (四)邀请客人老师一起做游戏,充分感受音乐活动带来

  师:游戏好不好玩呀?那咱们再来一次,这次咱们邀请客人戏好不好?

  1.提问: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

  2.幼儿自由进行表现

  3.跟随音乐,将幼儿创编的动作表现出来。

  (五)自然结束

  师:小朋友们快到姣姣老师这里来吧,森林里还有好多小动上小汽车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吧!

  活动延伸

  在班级角色区的表演区新增《小象与蚊子》的表演内容验和感知该音乐。

  故事

  大象和蚊子(自编)

  1、在一座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大象,它有着大大鼻子,它的大腿就像柱子一样,走起路来慢慢悠悠,“咚~ 它来了!(重点引导幼儿大象走路的样子和跳的样子)

  “哦,天气真好呀!好久没有出去玩啦!今天可要玩个痛快着就来到一片嫩绿的草地上,“哦,好累呀,就让我在这

  (慢慢的躺下,发出打瞌的声音)不一会儿大象就睡着了

  2、“嗡~~~”一群蚊子飞来了,“嗡~~我们好饿呀,哪里有里有只肥肥的大象,嗡~~我们就一块儿叮叮它大大的屁股吧好吧!”“嗡~~我叮你的屁股,我叮我叮我叮叮叮”。

  (重点引导幼儿蚊子飞和叮的样子)

  3、大象的屁股被叮得很痒,“哦,谁呀?”赶紧用它的尾啪啪”把蚊子赶跑了。大象走到一棵大树下躺下来又睡着

  (重点引导幼儿大象赶蚊子的样子)

  4、“嗡~~~~”嗡子的肚子饿着呢!瞧,它们又飞来了! “你瞧。它有长长的鼻子,躺我们一起叮它的鼻子吧”“好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啦!”“嗡~~~我叮你的鼻子,我叮你的我叮叮叮。”

  5、“哎哟、哎哟”大象的鼻子被叮疼了,它用长长的鼻子一下子就把蚊子给赶跑了!“真讨厌的蚊子,老是打搅我睡走到一块大石头的后面伸伸懒腰,又做起它的美梦了!“

  ~~~”蚊子们东找找西找找,“咦,大象哪去了?”“哦, 让我们一起叮叮它的大腿吧!”“嗡~~~我叮你的大腿,我叮我叮我叮叮叮”“哎哟,哎哟,好疼啊!你们这些坏蚊子气,用它大大的脚使劲跺了起来“咚~~~~”这下把蚊子全

  (重点引导幼儿大象生气的样子)

  6、大树林又恢复平静,蚊子再也不敢来了,大象终于可以了!

  (重点引导幼儿小蚊子晕了的样子)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4、幼儿园公开课教案小班音乐活动《大象和小蚊子》教学设计反思

  活动目标:

  1.理解乐曲表现的故事情境,会听辨乐曲典型乐段特点,能随乐曲旋律自由大胆表现大象走、蚊子叮等游戏动作。

  2.能根据音乐变化及时变换动作,较完整连贯的与同伴共同游戏。

  3.在与伙伴的互动中体验游戏中蚊子“叮”,大象“赶”的情趣。

  4.能愉快地参与集体演奏活动。

  5.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活动重点:理解乐曲表现的故事情境,会听辨乐曲典型乐段特点,能随乐曲旋律自由大胆表现大象走、蚊子叮等游戏动作。

  活动难点:

  能根据音乐变化及时变换动作,较完整连贯的与同伴共同游戏。

  活动准备:

  《大象和小蚊子》图谱 1 张,分段音乐(五段:大象散步、小蚊子叮大象、大象赶蚊子、小蚊子又飞回来叮大象、大象生气踩蚊子)

  活动过程:

  一、幼儿感受音乐,理解游戏情境。

  1.教师介绍音乐:“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音乐,它讲了一个大象和小蚊子的故事。请你们听一听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幼儿完整欣赏音乐,联想音乐中表现的故事情境。

  提问:大象和小蚊子之间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幼儿自主表达,教师予以鼓励。

  3.教师讲述游戏故事,幼儿完整了解游戏线索。

  音乐游戏情境故事:

  从前在森林里住着一只小象,它长得肥嘟嘟、胖乎乎的。妈妈就对他说:“小象,看你吃的这么胖,赶快到森林里去走一走,跳一跳,锻炼锻炼减减肥吧。”于是小象抬起它肥肥的大脚到森林里去散步了。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走、走、跳跳跳(教师表现出上气不接下气)小象太胖走一会儿就累了,它偷偷躲起来睡觉了。小象刚刚睡着,有一群小蚊子飞来了。小蚊子飞到小象这

  一看,哇!胖乎乎的大屁股看见就想叮,看准了……叮(3 次)哎呀!这是谁啊,叮的我好痒,小象就站起来赶蚊子。赶、赶、赶蚊子(2 )……小象一看蚊子都赶走了就又睡着了。小蚊子一看小象又睡觉了,又出来叮小象。飞……停!(4 次)看见了肥肥的屁股,看准了……叮!(8 次)哎呀,小象实在是太生气了!我刚一睡着蚊子又来叮我了说:我生气啦!我要踩扁你!他抬起自己的大脚把所有的蚊子都踩扁了。(伸舌头)哎!

  二、解读音乐图谱,学习游戏动作,初步互动游戏。

  1.教师出示图谱,幼儿边图谱边完整欣赏音乐第二遍。

  教师:“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叫《大象和小蚊子》,我们一边听着音乐一边看一看图谱。”(教师伴随音乐指读图谱)

  2.分析图谱意义,学习表现大象和小蚊子的典型动作。

  (1)问题:图谱上有几种颜色?蓝色代表谁?红色代表谁?最后的大大的脚印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蓝色代表大象,红色代表蚊子,大脚印表示把蚊子踩扁了。

  (2)逐段解读图谱意义,伴随音乐学习游戏动作。

  理解大象走路的图谱,提问:“这是大象在干什么?”师幼共同练习大象散步走、走、跳跳跳的节奏,伴随音乐鼓励幼儿稳定、有节奏地表现大象走跳。

  理解小蚊子叮咬的图谱。提问:“小蚊子在干什么?用什么动作表现蚊子叮咬?师幼共同练习小蚊子飞、停、叮大象的动作

  问题:小蚊子为什么要飞一飞、停一停?小蚊子可以怎样飞?”师幼共同练习小蚊子飞飞、停停的动作,强调听音乐旋律有节奏的停顿,不急不抢,鼓励幼儿创造性表现小蚊子飞舞。

  理解大象赶蚊子图谱。提问:“大象会用身体的什么地方赶蚊子?”鼓励幼儿有节奏的运用身体各部分表现大象赶蚊子的动作,并伴随听音乐完整练习。

  听音乐,看图谱,引导幼儿按节奏表现“大象生气,踩扁小蚊子的动作,强调控制脚步动作。

  3.师幼伴随音乐,完整表现游戏情节。

  重点评价:动作的节奏、小蚊子叮咬分散不聚集、蚊子叮咬大象的位置、

  大象赶蚊子、踩扁蚊子的情绪与动作控制(通过语言节奏“我生气了”,帮助幼儿把握音乐最后乐段的长音部分)

  三、扮演角色开展游戏

  1.师幼分角色进行游戏

  重点关注:幼儿在分别扮演大象和蚊子过程中的表现的角色情趣、倾听音乐有节奏表现动作的情况。

  3.幼儿分组扮演大象和小蚊子,独立互动游戏。(根据幼儿游戏情况进行1-2 遍)评价重点:大象和小蚊子动作表现的创造性、情趣性;大象睡觉的位置、小蚊子叮咬的力度、大象散步时走跳的脚步力量等。

  活动延伸:

  1.教师面向家长提供乐曲及游戏规则要求,支持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音乐游戏。

  2.教师可在户外活动、区角活动中提供乐曲、图谱、乐器,支持幼儿创造性的利用多种途径再现音乐。

  中班音乐游戏《大象和蚊子》课后反思

  1.在反复游戏中感受音乐。

  此活动体现了音乐贯穿始终的特点,幼儿在反复倾听、反复游戏中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教师通过设计的小蚊子叮大象的情境帮助幼儿理解进一步音乐结构,使幼儿逐步由教师带领到自主听音乐游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2.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凸显幼儿的主动学习。

  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示范、幼儿创编、独立练习、同伴合作分享等方式,使每个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这种循序渐进的特点,逐步将游戏渗透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主探索、自主表现的机会,习得游戏的规则和玩法,获得自己掌控游戏、创新游戏的成功体验。

  3.捕捉提升共享游戏经验。

  幼儿游戏中,教师细致观察、捕捉幼儿富有个性的动作,引导其大胆展示并适宜提升,使幼儿在游戏中提升感受音乐、创编动作的节奏感和美感,体验同伴相互学习、彼此欣赏的美好情感。游戏中每位孩子都能积极的参与游戏,开展互动,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游戏的喜欢。

5、小班音乐《大象和小蚊子》教学设计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同时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幼师是教师及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何写一份优质教案?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集体协作能力。

  2、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3、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

  2、大鼓一个、手铃若干、响筒若干。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认识自制大鼓、手铃、响筒。能感知对比鲜明的声音强弱与快慢的变化。

  根据故事情节集体来演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认识大鼓、手铃、响筒. (以听辨三种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

  1、玩游戏“小鼓会唱歌”,感受声音的轻与重和快与慢。

  师:小朋友们,听谁在给我们唱歌?你们认识它吗?——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师:“下面小鼓要唱两首歌,大家要仔细听一听,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个样?”

  幼:不一样。第一首快,声音轻;第二首重,声音慢。

  2、听声音,感受乐器的音色,认识新乐器——响筒。

  师:接下来又是谁呢?请小朋友听一听这种声音。老师告诉小朋友:这件乐器叫响筒。(并让幼儿再次欣赏响筒的声音,并仔细地观察其外形)。

  3、师:“小朋友看一看,老师拿的是什么?手铃要讲故事了,请你们仔细听一听,手铃在故事里变成了什么?小鼓和响筒在故事里又变成了什么?”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师结合乐器响筒、手铃、小鼓讲述故事。(伴随乐器讲故事,不仅能够吸引幼儿,而且能够让幼儿了解到乐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问题,巩固故事。

  师:“故事里面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乐器在故事中发出的声响为线索,引导幼儿回忆故事的主要情节。

  师:“咚——咚——咚——的小鼓声是谁发出的声音?它在做什么?”(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师:“呱——呱——呱——的呱呱筒声在故事里是什么声?是谁在做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赶走蚊子,不让蚊子叮自己)

  师:“在故事里,小鼓最后为什么发出了‘咚!咚!’两下重重的声音?”(大象生气了,使劲跺脚呢)

  师:“大象跺脚后,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子?”

  (幼儿回答并表演蚊子晕倒的样子)

  3、老师和幼儿一同表演演奏。

  师:小朋友想自己来演奏吗?那么老师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响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么呢?(手铃)。

  4、老师讲故事,幼儿集体演奏。

  三、结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们演奏的都非常好,现在这些乐器要回家休息了,咱们一起把他们送回去吧。(播放音乐)

活动延伸:

  在表演区投放乐器,鼓励幼儿在表演区进行表演。

活动反思: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个打击乐的教学活动,其形象幼儿比较熟悉,并且可以在幼儿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现实水平。整个的活动设计是由各种打击乐引出的故事情节,充分让幼儿感知打击乐与故事的融合,然后让幼儿亲身体验演奏的乐趣,大大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

  幼儿反应:

  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在刚开始了解各种打击乐的时候,孩子们就表现的很认真,因为他们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后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兴趣,想自己能试试。第一遍老师讲故事个别幼儿配乐演奏时,孩子们能够积极配合,慢慢进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时有的幼儿已经能够自己边说故事情节边配乐,可以说孩子们都乐在其中,积极参入,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不足和改进:

  首先我们的打击乐都是自制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数量较少,这是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让个别幼儿表演之前应该先集体进行空手练习,等孩子们完全了解故事情节再演奏,为后面的集体演奏打下基础。

6、小班音乐游戏教学设计附反思《大象和蚊子》

  活动目的:

  1、体验、表现音乐故事的情趣,感受与同伴活动的快乐。

  2、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乐意随音乐做游戏。

  3、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蚊子的形态,并能够模仿它们的各种动作。

  物质准备:“大象与蚊子”音乐cd、森林场景、桌面演示教具、“大象”长鼻子、“小蚊子”指偶若干、打击乐器鼓、沙锤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小朋友,瞧!森林里的景色真美啊,让我们跟着音乐到森林里去玩吧!(引导幼儿听音乐手拉手,愉快入场。)美丽的森林到了,小朋友们找个位置休息吧。

  [反思:活动一开始,教师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童话般的游戏环境,引导幼儿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以游戏的形式进入活动室,从而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幼儿主动融入活动的积极性。]

  二、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教师演示桌面教具讲述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

  1、引导幼儿说说大象的特征。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

  幼:大象。

  师: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幼:大大的身体,长长的鼻子……

  师:是的,大象有长长的鼻子,粗粗的四肢和大大的身体。这只大象在森林里散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请小朋友认真听一听。

  [反思:这个故事比较简单,要想引起幼儿的兴趣,老师讲述的技巧十分关键。教师在此环节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激情,结合桌面教具,运用生动的语言、可爱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讲述了故事《大象和蚊子》,特别是拟声词的运用,令故事中大象和蚊子的角色更加鲜明,具有诙谐的色彩。幼儿们都听了入了神,同时,也感染了参与观摩的客人老师们。]

  三、欣赏音乐,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不同性质。

  1、结合桌面教具,完整欣赏音乐,重点指导幼儿感受

  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

  师:刚刚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这个故事吧。小朋友们仔细听,哪段音乐听起来是大象走出来了,哪段是蚊子飞出来了?

  [在引导幼儿分辨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乐性质时,幼儿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基本能够分辨得出。]

  2、结合片段音乐,启发幼儿利用姿体动作自由表现音乐的角色特

  -

  点。

  ⑴引导幼儿听第一段音乐集体表演“大象”。

  师:小朋友,你们在听音乐时,大象是怎么走的呢?

  ⑵幼儿听第二段音乐集体表演“小蚊子”。

  师:我们再听听看,谁飞来啦?我们变成小蚊子一起飞起来吧。

  [反思:幼儿对模仿大象走路和小蚊子飞来飞去的动作十分感兴趣,特别是男孩子,他们学大象走路时那种憨态可掬的样子,十分可爱。在过渡环节中,我始终用游戏的口吻来调节幼儿的活动量,注意动静的交替,幼儿不易疲劳。]

  3、结合乐器感知音乐

  (1)教师出示乐器并演奏,引导幼儿辨别大象和蚊子的不同音色。

  师:小朋友。你们瞧,这是沙锤,这是鼓,你们听听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大象来了,哪种音乐听起来像是蚊子的声音,你们听出来了吗?

  (2)幼儿演奏乐器,感受大象和蚊子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蚊子来了。(引导幼儿听第一遍)蚊子飞走了,让我听听蚊子的声音。(引导幼儿再次感受第二遍音乐。)

  师:咦,大象来了,蚊子要躲起来啦。(引导幼儿听一遍音乐)

  [反思:此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用脚步表现大象的笨重,在提醒幼儿听音乐通过大象与蚊子躲藏的方式来辨别不同的音乐性质时,教师害怕幼儿出错,语言的提示稍多了些,可以适时的退出,让幼儿学会自己听音乐进行游戏。]

  (3)引导幼儿再次听音乐演奏乐器,在演奏中进一步感受并表现“大象”与“蚊子”不同的音乐性质。

  [反思:小班幼儿对乐器的演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于是我选择了两种幼儿易于分辨的、音色对比明显的乐器,让幼儿在扮演游戏角色的过程中,进行乐器的伴奏,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乐器不仅可以用来为旋律伴奏,还成为了幼儿喜爱的游戏道具了。]

  四、游戏“大象与蚊子”,体验快乐的游戏氛围。

  师:小朋友今天耳 本文来自文秘114 http://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朵真灵,现在我们一起来玩大象和蚊子的游戏吧!

  教师出示并逐一介绍游戏道具(大象鼻子、大象头饰、蚊子指偶)及游戏场景。

  1、第一遍,教师引导幼儿听音乐,并能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表现大象与蚊子的样子。

  师:美丽的大森林里面来了谁呀?

  幼:大象。

  师:对了!我就是大象妈妈,今天我要带着几只象宝宝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散步。(教师请几个小朋友到旁边戴头饰准备扮演象宝宝。)

  师:那剩下的小朋友扮演什么呢?嗡~~~~~~~~~~~~谁来了呀?(配班教师扮演蚊子妈妈,引导其他幼儿扮演蚊子。)

  2、第二遍,引导幼儿熟悉游戏的基础上,请个别幼儿来扮演大象,并提醒幼儿大象出来时蚊子要躲在每棵树后,别让它发现了。

  师:现在大象妈妈要去休息了,象宝宝们继续玩吧,(蚊子妈妈:“蚊子们注意了,象宝宝的肉可香了,我们可要多叮上几口才能飞走哦。”(师退出游戏)

  3、第三遍,教师鼓励幼儿互换角色,听音乐自由游戏。

  师:刚才象宝宝和蚊子宝宝都表现的很好,现在你们可以和好朋友交换头饰、指偶继续玩游戏。

  [反思:此环节教师主要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听音乐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动物的形态和动态。在此环节,幼儿满足于游戏中躲藏的过程,听音乐的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在大象与蚊子音乐过渡的环节,需要老师的提醒。再有就是:由于小班的幼儿的动作局限性大,他们只满足于模仿简单的动作,创造性不够,在后期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找不同”等各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经验,鼓励他们大胆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这样音乐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的水平将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五、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在森林里玩得高兴吗?现在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让我们和客人老师说再见吧!(在音乐中自由结束)

  [反思:师生的良好互动将整个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直至游戏结束,幼儿仍意由未尽,于是我们将活动进行了延伸,将目标要求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引导幼儿在扮演“大象”时,要求步伐根据音乐的节奏进行,使音乐不再是成为游戏的背景而是能让幼儿真正地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在音乐的氛围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7、小班音乐游戏公开课教案及反思《大象与蚊子》

  小班音乐游戏《大象与蚊子》

  设计意图:打击乐器的不同声音特质常常能吸引孩子们乐此不疲,故事中不同人物形象的构建总能激发幼儿广阔的想象。因此,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及兴趣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选择了大象和蚊子这两种幼儿在生活中熟悉的并在形态上反差大的动物,将生动有趣的故事人物与乐器的声音、节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让幼儿在倾听、欣赏、敲击乐器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及愉悦地进行音乐游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乐器:刮琴、小鼓和手铃,感知其强弱、快慢的声音变化。

  2、通过故事,了解角色与乐器演奏的对应关系,感受大象和蚊子不同的音乐特质。

  3、愉悦地进行音乐游戏活动,体验师生共同活动的快乐。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活动准备:打击乐器:刮琴、小鼓、教师和幼儿人手一对手铃。背景音乐、靠垫一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随音乐入场。

  师:宝宝们,跟着我一起去玩吧!-----师生听音乐做动作入场。

  二、认识乐器刮琴、小鼓和手铃,感知其声音特点。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位小客人,他们是谁呢?

  2、逐一出示乐器,引导幼儿认识,通过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感受其不同的音乐特质,并跟随刮琴一起唱歌、小鼓拍手、手铃跳舞。

  三、讲述故事,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人物与乐器的对应关系。

  1、教师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通过小鼓轻声敲击表示大象在慢慢走路,重声敲击表示大象生气地跺脚,手铃的摇动表示蚊子来了,刮琴的演奏表示大象在不停地甩尾巴赶蚊子等。

  2、提问,进一步明确乐器所表现的声音形象。

  l(轻声敲小鼓)这是谁的声音,大象在干什么?

  l我们一起来学学大象走路吧。---师生一起跟着鼓声学大象慢慢地走路。

  l(摇动手铃)谁来了?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摇动手铃学蚊子飞。

  l(刮动刮琴)大象在干什么?我们跟着琴声一起甩尾巴吧(扭屁股)

  l(重敲小鼓)你们听,大象怎么了?大象一跺脚,发生了什么?引导幼儿表现蚊子被震晕后倒下的样子。

  四、音乐游戏《大象与蚊子》。

  老师将靠垫绑在屁股上,扮演大象,幼儿戴上手铃,扮演蚊子。师生一起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听打击乐器的节奏愉悦地进行游戏活动。

  五、延伸活动。

  1、今天,我们和三位好朋友做了游戏,他们是谁呢?----进一步巩固对刮琴、小鼓和手铃的认识。

  2、让我们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吧。

  3、师生随音乐做动作结束活动。

  反思:

  在这节音乐活动中,我所选取的3种不同声音特质的打击乐器,与故事中动物的形象非常匹配,使乐器与故事角色之间构建出了完美的融合关系。手铃、小鼓、刮琴以及有趣的动物形象,这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元素,充分满足了幼儿动作发展的需要和表现的欲望,因此,孩子们在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的时候,内容是丰富的,情感是由心而发的,过程是快乐而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