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力》幼儿科学教案反思》属于幼儿园公开课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形形色色的力》幼儿科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回忆、联想各种力及其作用。
⒉以诗歌仿编的形式进行描述。
⒊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⒋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⒈小风车、小纸船、磁铁、铁钉、一盆水。
⒉玩具若干(风车,遥控汽车,皮球…)
活动过程:
一、寻找力朋友。
⒈教师以米奇博士的身份出场,让小朋友玩一玩米奇博士带来的玩具。
⒉请小朋友回到座位,向幼儿提问:“你是怎么样让你手上的玩具动起来的?”
⒊“它里面藏着哪一位力朋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隐藏在玩具中的各种力朋友。
二、还有什么力
⒈教师将小船放在水里,小船为什么会浮起来?
⒉教师将磁铁放在装有铁钉的盒子里,为什么铁钉都被吸在磁铁上了?
⒊引导幼儿一一找出其中的力朋友。
三、形形色色的力
⒈力有各种各样的,它们起到的作用都不一样,我们把这些力和它们的作用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
⒉教师朗诵诗歌《形形色色的力》。
⒊引导幼儿用“什么样的事物,怎样运动,靠的是什么力”这一形式来仿编诗歌。
活动反思:
开始部分出示风车,让幼儿说说如何玩,幼儿一开始就想到了风一吹就能玩了。因此,在提问“小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时,幼儿一下子就说是靠风转起来的。对于各种各样的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都能看到各种物体,但让幼儿说说他们的作用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孩子们未能理解,如弹力、推力、风力、浮力,这些倒是很容易理解,还有一些如重力、摩擦力、磁力,这些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才能理解。而且在仿编诗歌时,由于对这些力还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想不到要用到这些力的事物。
2、大班教案《形形色色的力》含反思
活动目标 :
1、各种力及其作用。
2、以诗歌的形式表述。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
1、图片若干、风车、小汽车、纸船等。
活动过程 :
一、这是什么力。
1、出示小风车,轻轻吹。小风车为什么会转?
2、推动玩具汽车。怎么会开过去,怎么会停下来?
3、小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都是因为有了力。你能说说吗?
4、讨论是什么力在起作用。
二、还有什么力
1、你还知道什么力?这些力有什么作用?
2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用到力?用了什么力?
3、讨论力及其作用。如会把东西弹起来的弹力,会把东西压住的压力,水的阻力,风的阻力,推力,拉力......
三、形形色色的力
1、力有各种各样,它们起到的作用一样。
2 、教师朗诵《形形色色的力》。
3、在图片和图标辅助下用“什么样的事情,怎样运动,用的是什么力”学习诗歌。
4、说出诗歌中的完整语句。如教师说前半句“风车吱吱转,”幼儿理解“靠的是风力”一句。
5、结合诗歌图片幼儿掌握形形色色的力。
附:《形形色色的力》
力有多少种?靠你去探秘。
风车吱吱转,靠的是风力;
船儿水上飘,靠的是浮力;
物体往下落,靠的是重力;
工厂机器转,靠的是电力;
汽车停下来,靠的是摩擦力;
磁石能吸铁,靠的是磁力;
箭能射出去,靠的是弹力;
形形色色的力,就在你身边。
活动反思:
开始部分出示风车,让幼儿说说如何玩,幼儿一开始就想到了风一吹就能玩了。因此,在提问“小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时,幼儿一下子就说是靠风转起来的。对于各种各样的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都能看到各种物体,但让幼儿说说他们的作用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孩子们未能理解,如弹力、推力、风力、浮力,这些倒是很容易理解,还有一些如重力、摩擦力、磁力,这些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才能理解。而且在仿编诗歌时,由于对这些力还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想不到要用到这些力的事物。
3、幼儿小班科学教案《有趣的声音》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的过程中辨别不同的声音,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2.获得探索的快乐,感受打击节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有大米、黄豆、核桃的罐子若干,空罐1个。
2.磁力板、桌子三张,椅子分三组摆好。
3.音乐《小动物的声音》《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标记牌3个。
活动过程
一、 听一听,摇一摇
1.以谈话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和罐子宝宝一起玩好吗?”
2.教师出示一只空罐子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再装进几个核桃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
3.让幼儿找一个里面有东西的罐子宝宝,自己摇一摇,听一听。
二、 听一听,猜一猜
1.幼儿探索罐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为自己找朋友。
师:“罐子宝宝有声音了,听听里面东西一样吗?”
2.幼儿相互听取罐子的声音,找出自己的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坐在一起。
3.老师摇有东西的罐子,(banzhuren.cn)让幼儿猜出老师的好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放在一起。
4.幼儿自由操作找到自己的朋友。
三、 听一听,玩一玩
1.出示放在罐子里三样东西的标记牌,听一听对应找出罐子里的三样东西:米宝宝、黄豆宝宝、核桃宝宝。
2.幼儿取回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游戏。
(1)师:“孩子们,拿好自己的罐子宝宝和老师玩警察叔叔红绿灯的游戏。”
告诉孩子们游戏的规则:警察叔叔是这样的,出示红灯时大家不能出声,警察叔叔翻过标牌,是哪个罐子宝宝谁就出声摇一摇。
(2)警察叔叔的指挥加快,孩子们随着加快反应摇动罐子宝宝。
3.老师清唱音乐伴奏,幼儿摇动罐子作出相应的节奏。
4.老师的伴奏不断加快,幼儿伴随着老师做出加快的摇动动作。
四、用响罐为音乐伴奏结束活动
播放《幸福拍手歌》伴奏音乐,幼儿随着老师的指挥打出相应的节奏。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充分条件,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需要。
4、幼儿中班科学教案《秋天的菊花》含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5、幼儿大班科学《动物的护身法宝》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分析、讨论等,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知道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与生存环境、外形之间的关系。
3.喜欢探索动物的奥秘,有保护动物的初步意识。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活动前认识各种动物,对各种动物感兴趣,进行调查问卷,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环境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物自我保护的录像、各种动物卡片、标记、白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了解动物的自我保护办法。
(1)播放动物保护自己的办法的视频。
(2)师:当动物遇到危险,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保护自己的?
(3)观看PPT蜥蜴图片,这张图上有什么?为什么很难发现它?
小结:蜥蜴有一种特别保护自己的方法,它皮肤颜色会随着周围环境颜色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家也叫它“变色龙”。
2.介绍、交流、讨论动物保护自己的多种方法。
(1)你还知道动物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幼儿们互相讨论交流)
(2)请幼儿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根据幼儿的介绍分别出示相应的保护方法的图片标记。(如青蛙变色保护自己,教师出示“颜色”图片做标记,并追问还有哪些动物也是用变色隐藏保护自己的)
3.小组记录。
(1)动物有很多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各小组在统计表上分类记录。
(2)各小组幼儿分工合作进行分类记录。
4.汇总交流
每组代表进行分享交流。
小结:动物们真聪明,有的用保护色、有的用盔甲、有的用硬刺、有的用气味、有的断肢还有的装死来保护自己。你还知道其他动物保护方法吗?大家可以从书中了解更多更多的信息。
活动拓展
科学区域投放动物保护自己方式的自制图书,如:
1.毛毛虫身上的颜色很鲜艳,这是警告敌人,不能来吃我,我是有毒的。
2.青蛙身体的颜色会随着季节而改变;变色龙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3.豹子身上的颜色,与它周围环境的颜色很相近;
4.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里,身体的颜色是白色的,
5.蜥蜴身上的颜色跟地上的颜色很像,这样可以隐藏自己,
6.梅花鹿身上的花纹,与周围丛林的颜色很像,可以隐藏自己。
7.竹节虫细长的身体如同竹枝,两者颜色也难分你我。
8.色彩斑斓的枯叶蝶,遇到敌害,两翅合拢,成为一片枯黄的树叶,落在地上混杂在树叶中。
9.羚羊、狐狸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吃掉,想出装死的方法逃命,
10.金龟子在树上,遇到鸟吃时,纷纷从树上落地,脚朝天装死,鸟不吃死虫,金龟子死里逃生。
11.当遇到危险的时候,黄鼠狼、甲虫会放出一股强烈的臭气,从而逃脱危险。
12.小壁虎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挣断自己的尾巴来保护自己。。
13.螃蟹被强敌抓住脚,会立即断去被抓的脚,乘机逃生,这是"丢卒保车"战术。
14.乌贼的体内有一个墨囊,里面有浓黑的墨汁,能在遇到敌害时迅速喷出,将周围的海水染黑,掩护自己逃生。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的气氛很活泼,幼儿们的回答也很积极,本次活动的实施在课前我收集各种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在活动中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故事引出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图片给动物按自我保护方法分类,使幼儿进一步加深了对动物自我保护方法的理解。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自由介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第三个环节中让幼儿观看录像,使幼儿了解到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我们期待着,孩子不但能本能地喜爱动物,还能自觉地关注动物、善待动物,真诚地对待每一个朋友。
6、幼儿优秀中班科学教案《环保袋》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核心经验: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相关经验: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萌发环保意识。知道环保袋是多种多样的。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会唱歌曲《买菜》并能进行歌表演。有过随大人一起买菜或购物的经历。有按不同标记进行分类的经验。
2、环境准备:歌曲《买菜》磁带、录音机、黑板一块。麻袋,纸袋,布袋,塑料袋若干,箩筐5只(其中有两只分别贴有笑脸和哭脸的标记)、课件《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可收回标记一个,故事连环画)。幼儿呈半圆形坐在一起,方便交流。
活动流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买菜吧!
(幼儿边唱《买菜》边跟着老师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教学建议:
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激昂的音调,合拍的动作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快速将幼儿带入预设的情景中来。
二、幼儿围坐在桌旁,观察各种袋袋。
1、师:小朋友,当我们买了许多菜“装也装不下”时会用什么装起来呢?(袋子)
2、师:今天老师就为每人准备了一个袋子,它就藏在椅子底下,快拿出来看一看,找一找吧。看看它是用什么做的?袋子上面都有些什么?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
(幼儿第一次操作:找一找、看一看,然后回答以上问题)
3、师:刚才在看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你的袋子上是否有一个这样的标记?(师打开课件画面:可回收标记)
4、师: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标记是由什么来组成的?(箭头)
这些箭头又是怎样连起来的呢?(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5、师:请你们再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你的袋子上有这样的标记吗?
(幼儿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仔细地找一找塑料袋上的可回收标记)
6、师小结:刚才小朋友已经发现有的塑料袋有这个标记,而有的是没有的。怎么会这样呢?有谁知道这个叫什么标记?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吧!
教学建议:
1、教师预先要考虑幼儿可能会想到的几种装东西的袋子,做到心中
有数,以便及时应对。
2、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塑料袋应该各种各样的(即不仅仅是环保袋)
让幼儿自由地探索、发现。
3、在幼儿的两次操作中,教师要鼓励幼儿有耐心地进行操作,仔细
地进行观察。特别是第二次要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仔细观察自己的袋子上有无可回收标记。
4、让幼儿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可回收标记是由许多箭头来组成的,而且都是顺着一个方向,循环环绕着的。
三、通过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初步知道“可回收标记”的含义。
1、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
(1)环环和保保的身上有什么样的标记呢?他们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2)他们有一个神奇的本领是什么?
(3)环环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保保去了哪里,最后又怎么样了?
3、教师小结:“原来,“可回收标记”,它表示这种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就是用过以后可以收到工厂里再重新加工出新的产品来,而且就算把它埋在土里,它也会自己慢慢降解掉,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一种环保材料。
4、师:刚才小朋友还发现不是每个塑料袋上都有这个可回收标记的,那么没有这个标记的塑料袋会怎样呢?(污染环境)
教学建议:
1、教师不仅要让幼儿了解制成环保袋的环保材料是如何降解掉的,还可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到没有这个环保标记的塑料袋会污染环境。
2、用课件的方式揭秘,能够帮助幼儿理解环保袋的“环保”之处——会自然降解,将枯糙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同时又为课堂增加了情趣,并将活动推向**。
四、让幼儿了解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认识更多的环保袋。
1、师:你们还知道吗?除了有可回收标记的塑料袋是环保袋,还有一些袋子虽然没有可回收标记但也是环保袋?你们想知道吗?原来它们就藏在你们的椅子后面呢!快把它拿出来吧!
(引导幼儿将椅子后面的麻袋、纸袋、布袋等拿出来)
2、师: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这些环保袋是用什么做的?也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一起看看、说说。
(让幼儿自由讨论,并一一说出它们有的是用纸做的,有的是用布做的,还有的是用麻做的。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出示)
3、师小结:原来,这些布袋袋、纸袋袋……虽然用的材料都不同,但它们也是环保袋,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用这样的环保袋,尽量少用或不用那种会污染环境的袋子,而且我们还要提醒我们周围的人都应这么来做,让大家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好吗?
教学建议:
让幼儿在认识了环保塑料袋的基础上进一步去探索、认识更多不同材质的环保袋。并让他们运用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等来感性地认识各种材质。最后通过教师及时地总结得出环保袋所持的共性——都是可以回收再利用或降解的。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拓宽了孩子的思路,而且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会掌握得更牢固些。
五、玩游戏:袋袋找家。
1、师:(出示三大筐袋袋)今天老师也收集了许多的袋子,现在想请你们来帮我找一下,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好吗?
2、教师又出示两个空箩筐(红、绿两色)放于两边,告诉幼儿将环保袋放入笑脸的筐里,不是环保袋的放入哭脸的筐里。(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没有找对。(教师带领幼儿围在筐前一起检查,对找错的作纠正)
4、师:我们小朋友那里也有许多袋子,你们是不是也想帮它们找家呢?那么下面就请小朋友看清哪些是环保袋,哪些不是环保袋?可以去跟客人老师讲一讲然后再把它送回家,好吗?
教学建议:
1、教师在让幼儿将袋袋分类时出示两个空箩筐,并在两个筐上标上了笑脸和哭脸两个相反的标记。这样就无形中对幼儿又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因为幼儿从分类游戏中就能意识到只有“环保的”才会绽放微笑。
2、在幼儿操作中,要鼓励幼儿有序地进行操作,不拥挤。
3、第二次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给没有成功的孩子再次实践的机会,尽力让每一孩子都拥有成功的感受;同时可以通过让幼儿与客人老师的交流中加强对环保袋的认识,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评价指引:
幼儿角度: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您认为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是否有效?为什么?
教师角度:您认为在本次活动是否有价值?整个过程中活动目标是否实现?是如何实现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既是一次由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又是一次很有教育价值的园本教学活动。首先,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利用幼儿熟悉的歌曲《买菜》,让幼儿在表演中进入活动室,引起了幼儿浓厚的兴趣,而且也很自然地导入了下面的活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观察各种袋袋。为了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可回收标记”,我不仅自编了一个童话故事《环保塑料袋的旅行》,而且还为故事配上了惟妙惟肖的动画,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袋袋找家”,并为幼儿标上了形象的笑脸和哭脸,不仅让他们将环保袋与非环保袋区分开来,而且还形象地又一次告诉幼儿只有环保袋是人们喜欢的。在活动的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活动延伸—— 让非环保塑料袋变废为宝,又一次渲染了环保的主题,也进一步满足了活动的兴趣。总之,从预定的目标来衡量,这次活动基本实现了我的设计。表现为:幼儿认识了“可回收标记”,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都表现得很积极、愉快。
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次活动仍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7、《形形色色的力》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⒈回忆、联想各种力及其作用。
⒉以诗歌仿编的形式进行描述。
⒊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⒋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⒈小风车、小纸船、磁铁、铁钉、一盆水。
⒉玩具若干(风车,遥控汽车,皮球…)
活动过程:
一、寻找力朋友。
⒈教师以米奇博士的身份出场,让小朋友玩一玩米奇博士带来的玩具。
⒉请小朋友回到座位,向幼儿提问:“你是怎么样让你手上的玩具动起来的?”
⒊“它里面藏着哪一位力朋友?”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隐藏在玩具中的各种力朋友。
二、还有什么力
⒈教师将小船放在水里,小船为什么会浮起来?
⒉教师将磁铁放在装有铁钉的盒子里,为什么铁钉都被吸在磁铁上了?
⒊引导幼儿一一找出其中的力朋友。
三、形形色色的力
⒈力有各种各样的,它们起到的作用都不一样,我们把这些力和它们的作用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
⒉教师朗诵诗歌《形形色色的力》。
⒊引导幼儿用“什么样的事物,怎样运动,靠的是什么力”这一形式来仿编诗歌。
活动反思:
开始部分出示风车,让幼儿说说如何玩,幼儿一开始就想到了风一吹就能玩了。因此,在提问“小风车为什么会转起来时,幼儿一下子就说是靠风转起来的。对于各种各样的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都能看到各种物体,但让幼儿说说他们的作用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孩子们未能理解,如弹力、推力、风力、浮力,这些倒是很容易理解,还有一些如重力、摩擦力、磁力,这些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才能理解。而且在仿编诗歌时,由于对这些力还不是很理解,所以他们想不到要用到这些力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