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一等奖》属于教学反思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一等奖
时间稍纵即逝,人生短短几十载,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
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必须弄清的问题。
3、完整课题
4、检查预习:字
解释
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示2句话)
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1.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语。(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ˉ ˉ
①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一生写作640万字,相当于本册语文书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写7本
②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③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朗读训练(句子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2.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句子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之情。)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缩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字数
1925年除夕编成《华盖集》写《题记》1200
1932年除夕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1000多
1934年除夕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95年除夕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问。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3、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所以要概括他的辉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形容:
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出示句子: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仍按前方法,先自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巨大贡献、争取。
(2)学:学懂词义,“巨大贡献”是极大的贡献,文章中指“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争取”的意思是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3)联:联系课文的有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4)想:想想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一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搜集鲁迅作品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鲁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时间”有关系呢。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搜集鲁迅作品
板书设计
鲁迅与时间
(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上面就是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你学会了吗?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论睁了眼看教案最新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鲁迅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鲁迅留学校园课本剧剧本《藤野先生》
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说课稿
2、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时间稍纵即逝,人生短短几十载,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
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必须弄清的问题。
3、完整课题
4、检查预习:字
解释
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示2句话)
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1.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语。(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ˉ ˉ
①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一生写作640万字,相当于本册语文书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写7本
②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③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朗读训练(句子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2.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句子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之情。)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缩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字数
1925年除夕编成《华盖集》写《题记》1200
1932年除夕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1000多
1934年除夕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95年除夕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问。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3、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所以要概括他的辉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形容:
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出示句子: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仍按前方法,先自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巨大贡献、争取。
(2)学:学懂词义,“巨大贡献”是极大的贡献,文章中指“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争取”的意思是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3)联:联系课文的有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4)想:想想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一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搜集鲁迅作品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鲁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时间”有关系呢。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搜集鲁迅作品
板书设计
鲁迅与时间
(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上面就是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你学会了吗?希望对你们能够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论睁了眼看教案最新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鲁迅
漏教学反思 漏教学反思简短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学案
鲁迅留学校园课本剧剧本《藤野先生》
九年级上册鲁迅的《故乡》说课稿
3、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课时
时间如果不好好珍惜就会流逝,而且再不会回来,也有很多名人珍惜时间的事迹,可以为我们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2.知道课文中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上述特点的关系。
3.理解“往往、总、才、一直”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4.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布置课前预习,并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包括作品]和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2.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引出课题
1.出示鲁迅肖像图,启发谈话:
小朋友,你们一定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板书:鲁迅)
那么,你们对他了解多少呢?[组织简单交流对鲁迅的了解,伺机出示鲁迅作品资料]
2.评价鲁迅。[出示高度评价鲁迅的一段话,并组织读一读]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把课题完整,并组织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第1小节,完成以下填空题:[出示]
鲁迅一生只活了岁,可是他却写作字,写作时间年,平均每年写作字。
2.组织交流。
1) 指名口述上面的填空题。
2) 启发说说:
①课文第1小节在写作上的有什么特点?
[引导初步领悟列数字表达法的作用: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加深印象。]
②为什么课文第1小节最后说这是“惊人的数字”?[引导理解“惊人”的含义]
③读了这些惊人的数字后,你想说什么吗?
3.过渡:课文最后一句说,“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那么,为什么说鲁迅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他又是怎样争取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带着上面的问题[出示],默读课文2~4小节。
2.组织交流。
1) 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附参考答案:从两个方面:①鲁迅自己说的话、②文中的具体事例,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对时间抓得很紧,并且善挤时间的人。] (伺机板书:紧抓、善挤)
2) 帮助理解鲁迅说的两句话。[借助多媒体课件]
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出示]
[注1:过程中,注意学法指导并组织朗读以体会句子的含义。]
②“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出示]
[注2:理解这句话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仿照上面一句的理解方法进行理解,然后组织交流。组织交流时,同样组织朗读以体会句子的含义,并伺机引导理解“勤勉”和“懒散”这对反义词。]
3) 引导说说文中的列举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鲁迅是一个对时间抓得很紧,并且善挤时间的人的。
[注3:重点组织品读以下这三句话:①白天,他往往……②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③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 [出示]
[注4:重点引导理解第③句中的“往往、总、才、一直”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表达的意思具体、准确)。]
4)出示如下“鲁迅除夕工作表”,要求默读课文第3节,用“____”划出。
时间工作内容
1925年除夕夜
1933年除夕夜
1934年除夕夜
1935年除夕
5)组织交流[出示答案] ,并再次引导领悟列数字表达法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反映鲁迅紧抓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6)引导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出示]
现在,你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理解了吗?[先组织读一读]
四、回顾全文,谈谈感受
1.启发谈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注意联系实际]
2.总结、归纳。[略]
五、拓展练习
组织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略]
六、布置作业
1.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本课“说写双通道”的要求,摘录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或诗句。
附板书设计:
2、鲁迅与时间
紧抓
善挤
巨大贡献
上面就是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鲁迅与时间教案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案一课时】相关推荐文章:
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鲁迅与时间教学反思
错误教案设计 错误教案分析
论睁了眼看教案最新 论睁了眼看教学设计鲁迅
华南虎教案设计 华南虎教案及课件
黄河颂教案设计 黄河颂教案一等奖
4、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是作家萧红以一个女性的细腻笔触展示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琐碎。从先生作为长者对萧红的关心,看出鲁迅先生对文学青年的垂爱,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过程与方法:
学习精读文章,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难点】
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鲁迅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预习课文。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对,我们小学学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七年级上学期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为人民无私奉献,嫉恶如仇,爱护文学青年,小时候活泼可爱。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透过细节描写,理解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明朗(míng lng) 轻捷(qng jié) 做客(zuò kè)
忧郁(yuyù) 虔(qián)诚 崭然(zhn rán)
草率(co shuài) 深恶痛绝(shn wù tòng jué) 工夫(gng f)
展读(zhn dú) 解剖:(ji pu)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
踌躇(chóu chú) 紊(wn)乱 遭殃(zoyng)
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明朗: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指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心情,心绪。
崭然: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形容粗糙简略。
展读:指阅读。 踌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致命:使丧命;使毁灭。 遭殃: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变幻无常: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内容。
现在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文章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梳理课文基本内容,概括作者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些内容?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2、思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点拨: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活动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同学们,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21·世纪*教育网
1、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先生很忙但是愉快。家庭和谐。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的投入。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2、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填写下表。
点拨:
生活中的鲁迅萧红眼中的鲁迅
人之子的鲁迅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儿子
人之夫的鲁迅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人之友的鲁迅一个培植晚辈作家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
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人之主的鲁迅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老人
生活之主的鲁迅潇洒、幽默、风趣
3、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点拨: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活动三:精读课文,品味语句妙处
请同学们学习精读文章,结合课文的批注,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进行智力PK赛,看谁回答的又快又准确。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点拨:“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 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8、“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给你怎样的感觉?
点拨:鲁迅先生给我们一种朴实随和,非常亲切的感觉。
9、“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把这句话中的“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删掉,效果有何不同?
点拨:原句表现出鲁迅先生耐心的陪伴客人,不厌其烦,删掉后就不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
10、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1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根据答题情况,评选出答题小能手进行鼓励。
活动四:合作交流,理解表达技巧
现在,我们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1、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2、我们之前读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和写鲁迅的作品,你印象中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否对他有点敬而远之?读了这篇文章你对鲁迅有什么新的认识?
点拨: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等文章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深邃、沉重、严厉、倔强……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面目严肃冷峻的印象,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们感受到一个真诚热情,乐观开朗,幽默风趣,爱护青年人,热爱亲人,待人热情诚恳,工作认真投入的鲁迅,让人感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散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到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 观察熟悉的一个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
2. 课外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生活琐事 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细节描写 热爱和怀念之情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与鲁迅相关的故事、言谈举止来体会鲁迅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鲁迅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鲁迅的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鲁迅提鬼这个故事时,“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实践证明,整个教学过程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为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由的感悟和体验。课堂既有预设又有生成,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教师由教者转变成为有经验的组织者和引导着;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民主、提倡开放,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学得生动,学得开心。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明白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真的拥有太多的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不容易,让学生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不容易,让学生打开话匣子不容易,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不容易……而这些方面,我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想了解更多语文教案,欢迎多多关注。
5、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鲁迅先生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这样一代文豪,后代怀念他一点也不奇怪,下面小编带来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的核心是“问题”与“启发”,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本身就要有启发性,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只有到位有效的启发,才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状态,达到认知的“生成”。启发的过程,也就是使学生的学习实现内化的过程,优秀的教师都是启发的高手,没有启发不可能让学生实现短时间的顿悟。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导入一:先从回忆学习过的鲁迅作品开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小说《一件小事》《故乡》等,老师经常给我们介绍到鲁迅先生,考试也经常考到鲁迅先生,大学、媒体也经常谈到鲁迅先生的事情,那么,你平时对鲁迅是如何认识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导入二:教师朗诵鲁迅的散文诗《立论》。
二、熟悉文本
1.检查预习。
指名朗读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比如第二部分,第四部分等。
2.鲁迅是伟人,我们平时学习的伟人故事大都是轰轰烈烈的,可是本文作者却并没有写鲁迅先生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写的都是——生活琐事(这四个字让学生概括说出来)
3.请大家用简短的词语(最好是四个字概括,以加小标题的方式)。
小标题 内容范围 备注
笑声明朗 第一部分
步履轻捷 第二部分
鉴赏服饰 第三部分
真诚待友 第四-七部分
认真读信 第八部分 舐犊情深
(这是概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高考测试要求的重要内容)
三、解读文本
1.通读全文,再请同学谈谈此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明确: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幽默、博爱、倔强、关爱他人??
2.上面分析发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来表现出上面这些特点的,可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大都喜欢写一些大事情,因为总觉得大事情人人看得见,才能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种写作的误区。其实,最有表现力的是细小,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也是细节,而平时同学们的作文大都写一些概括的事情,所以缺乏表现力,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本文内容来认识细节的重要作用。 请举例说明。如步履轻捷部分,写鲁迅“走路很轻捷”、“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如果是同学们来表现鲁迅“走路很轻捷”那一般是这样写的“走起路像飞一样”或“像离弦的箭”,这些语言是既写得很概括,让人想象不到具体的形象,又十分陈旧叫陈词滥调,没有表现力。
再比如,“鉴赏服饰”部分。一开始写道鲁迅对别人的穿着“不大注意”,但又写到“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等等,足以看出鲁迅是观察仔细,是很注意别人的言行举止的,是一个细致、随和、善解人意的人。许广平先生的最后一句话说明鲁迅先生涉猎广泛,记忆力惊人。
再如开头一部分。“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笔,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是细节?细节,(1)细小的动作或情节;(2)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讨论作者萧红:
本文的魅力来源于萧红的文字功夫和女性特点。
解决难点,体会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的。为什么是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因为我们平常心目中的鲁迅和萧红笔下的鲁迅大相径庭,用严肃的笔写鲁迅先生的思想、作品,了解鲁迅用匕首、投枪向敌人斗争的战士形象。但,今天的鲁迅是他的日常生活,是丰富而平淡的,因为是日常生活与每个人都接近,所以让人感到很亲切,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清新隽永的感觉。举例说明。
四、升华文本
深入讨论:
①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海婴一看到我非拉我到院子里和他一道玩不可,拉我的头发或拉我的衣裳。为什么不拉别人呢?所周先生说:“他看你梳着辫子,和他差不多,别人在他眼里都是大人,就看你小。”许先生问着海婴:“你为什么喜欢她呢?不喜欢别人?”“她有小辫子。”说着就来拉我的头发。这些内容说明鲁迅是一个非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合格的父亲,了解是理解的前提。这些内容让学生去找去分析,教师只做引导提示,不能强加或简单告知)?鲁迅是一样怎样的丈夫(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一句问语,就把鲁迅先生对妻子的尊重爱谑之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同时又展现了先生性格中幽默而富有童心的一面,看了以后让人忍俊不禁,显得很有生活情趣。)?鲁迅又是一个怎样的朋友(与冯雪峰)?又是一个怎样的师长(与“我”,,对待青年作者)?
②如何看待伟人?
伟人首先是“人”,是活生生的,具有人的一切优点与缺点,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社会化进行比一般人要好要快,他们在关键时候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克制身上的一些缺点,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伟人更注意向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劳动,给予社会的多,向社会索取的少。
伟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为社会培养自己优秀品质的过程:鲁迅冷酷、严肃的一面就是他深刻思索社会、思索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写照。但这不能说明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冷冰冰的人,是一个没有正常人物感情的怪物。
今后我们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了解他,不能只看一面不及其余,那样容易犯片面的错误,容易捧杀或者骂杀一个正常的人。
五、回味文本
提出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有的同学不喜欢鲁迅先生的作品?
②为什么鲁迅直到现在还在受到别人的非议与攻击?
布置作业:
课外进一步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其它内容,②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预习要求: 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k?sou) 筵(yán)会 窘(jiǒng) 抽屉(ti) 阖(h?) 踌躇(chóu chú) 虔(qián)诚 抹(mǒ)杀 肋(l?i)膜 紊(wěn)乱 唠叨(láodao) 隔三差(chà)五
(二)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二)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
提供参考: 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第二课时
一、深入研读,具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提供参考: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4.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5.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6.纸烟:突出“贵”“贱”的分类,表现鲁迅对来客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吝啬”; 7.休息:突出“翻一翻书就是休息”,表现鲁迅先生对时间的珍惜; 8.工作时间(详写):写一天的时间安排,突出与常人不同的作息习惯,表现鲁迅先生抓紧一切时间工作,表现了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伟大情怀; 9.踢鬼、谈鬼(详写):突出诙谐有趣,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和大胆,以及他的智慧; 10.吃鱼丸(详写):突出“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表现鲁迅先生做事认真,深入实际的严谨品质; 11.病中(详写):突出鲁迅病情的严重,表现他为了工作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12.海婴的夸耀:突出“夸耀”,用尚不懂事的孩子的细节反衬鲁迅病情之严重; 13.明朝会(详写):突出“明朝会”,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 14.病好起来了(详写):写鲁迅的病“好了一点”“又好些”,突出鲁迅的朗朗的笑声,表现鲁迅的乐观精神;
15.木刻画:写病中鲁迅的一幅木刻画,暗示鲁迅顽强的生命毅力(此处可在后面让学生讨论); 16.“若没有我呢”:写鲁迅的希望,希望青年一代可以独立地走正确的道路; 17.病“好”了:突出“觉得做事要多做”、“以为”“准备”,表现鲁迅的工作的执着和热爱;
18.他“休息”了:写鲁迅生命的结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表现鲁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彻底的奉献精神。
(二)以上这些内容,看似没有什么联系,比较杂乱。你能否对它们进行归类? (提供参考: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穿着审美:“穿衣裳的评论”,自然朴素、人情练达。 饮食起居:“纸烟”“休息”,简单随和、体恤他人。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 休闲娱乐:“不游公园”“看电影的路上”“踢鬼、谈鬼”,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日常琐事:“吃鱼丸”“若没有我呢”“木刻画”,待人接物、爱护青年。 对待疾病:“病好起来了”“病‘好’了”,乐观精神。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二、深入研读讨论:注意细节的含义。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品味从中得到的启发。 提供参考:
(一)鲁迅的笑声。
本文中有多处,例如文章开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
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二)鲁迅的坚毅。 注意两个细节。一是“明朝会”中,应答海婴,之后就不停的咳嗽。一是在病中,却还同“我”开玩笑,而且“笑声是朗朗的”。
(三)鲁迅的幽默。
鲁迅的幽默是饱含智慧和哲理的。例如在“说鬼”中,“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四)鲁迅的慈爱。
主要体现在鲁迅对海婴的日常小事上。
(五)鲁迅的严谨。
在“吃鱼丸”一事上,可以看出他的严谨。用许广平先生的话说是,“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第三课时
一、深入阅读和探讨:
(一)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明确: 大量细致地记叙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有以下几个好处:
1.更真实。伟人也像凡人一样会生病,会害怕,也聊天、看电影,也有自己的生活特点和习惯,这就给了读者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鲁迅。这样的鲁迅,更让人觉得可亲。
2.更直观。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琐事的记叙,让我们直接感受到鲁迅的为人、做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方面的许多感人之处,以及他思想、性格方面的不少特点。而这些都不是通过作者的抽象说教中来的。 3.更真挚。通篇的细节描写,基本上都是白描,几乎无一评论,无一直接抒情,而真情毕现。尤其是写到鲁迅生病之后的各个细节,写到海婴的“明朝会”,看似完全平静的叙述,无一“悲”字,但悲剧色彩流溢其间,读来令人心酸。
4.更有趣味。关于鲁迅的许多富有趣味的生活细节的描叙,可以引起读者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5.更有表现力。也就是所谓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最大的妙处。文中许广平的一句话十分恰当:“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富有思想含量。
(板书:琐事,正面描写)
(二)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教师明确: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板书:侧面描写 烘云托月)
二、品味语句 提供参考:
(一)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二)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这是本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的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太阳是明亮的,照着隔院子的人家,照着夹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衬托。
从本文的“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又别有深意:在奋斗终身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三)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了人。”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鲁迅的笑很感人。鲁迅的话更富深意和哲理。这里,“鬼”与“人”都有了象征意义。联想到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呐喊的一生,又有多少“鬼”被踢成了“人”!这就是鲁迅的力量。
作者将错就错的一句话,是明知其荒谬,却又把这荒谬推想极端,造成了诙谐的趣味,形成了幽默感。幽默而深刻,这是更为可贵的思想深度。
(四)鲁迅先生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安来了,便说:“人瘦了, 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 鲁迅先生又在说玩笑话了。 “多吃就胖了,那么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 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朗朗的。 鲁迅在病中,却还那么细心,还“大概看出了我的不安”,还说“玩笑话”,这是他的对“我”的一如既往的关心和爱护。 更感人的是鲁迅的笑声,“笑声是朗朗的”,无私无畏的战士,乐观积极的精神。
(五)鲁迅先生以为..自己好了,别人也以为... 鲁迅先生好了。 .......
鲁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浅意深,词轻情重。两个“以为”,与鲁迅病情的实际相对立。鲁迅先生“以为”,是因为他一贯的不畏惧疾病,一贯的乐观自信;别人——热爱他的人“以为”,是因为对他的身体健康抱有太强烈的热望。然而不幸的是,这都是错觉——真是悲从中来。
“准备冬天要庆祝”,因为都“以为”鲁迅先生病好了;特别提到“冬天”,因为,鲁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们的热望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悲伤之情更深。
教学反思: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深入文本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6、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7、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8、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9、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四、对比研究
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讨论,交流。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五、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 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
六、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
2.指导学生自读梳理结构、讨论体会感情,“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3.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感情。并通过“圈点批注”品析语言。
【教学难点】
品析作者语言细腻白描和诗化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学习文章细节描写的生动真实和逼真传神。通过对词句的揣摩体会文章文随笔动,笔随情至的美感和情意。
【教学策略】
1.圈点批注
2.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提出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老师总结导入:通过上学期对《朝花夕拾》的阅读,大家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我们是否真的喜欢鲁迅?有些同学为什么会对鲁迅敬而远之?也许由于时代的隔膜,加上我们毕竟年少,对鲁迅作品及其为人还不能充分理解。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有些对鲁迅高度评价的定论,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的头脑,反而阻碍了对鲁迅精神丰富性的认识。如果读一读这篇回忆鲁迅先生的传记,相信这种状况会大有改变。我们会看到一个热情、幽默、深刻的鲁迅,一个睿智而又平和的鲁迅。原来我们完全可以轻松地走进这位文化巨人。
展示课件并展示图片素材“《朝花夕拾》封页图、木刻鲁迅头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阅读记忆,回顾对鲁迅的认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重点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
在萧红眼中,鲁迅不仅仅是位令人尊敬景仰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个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她终身对鲁迅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设计意图】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补充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交往和情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作者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三)初步感知,梳理片段化的写作,体会鲁迅性格的多个侧面。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说说文中写的鲁迅和你印象中的鲁迅有什么不一样?
(更和蔼可亲更有人情味。)
2.教师提出问题:作者用哪一些片段来写鲁迅的性格品质的?每一个片段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排练方式,发现有些段落之间空格比较宽,引导其思考出来每一个排练宽的部分其实就是一个描摹片段,统计出来共有14个描摹片段,小组合作分析这些片段分别写出了鲁迅性格的哪些方面:片段一乐观爽朗;片段二义无反顾;片段三平易近人;片段四幽默;片段五先生和“我”亲密无间;片段六对青年人的引领、栽培与无私帮助;片段七对生活的精细;片段八周许两位先生伉俪情深;片段九随和亲切;片段十描摹先生的休息就是翻书,写出了他的鞠躬尽瘁;片段十一忘我工作;片段十二严谨求证;片段十三认真细致;片段十四描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小组合作总结十四个片段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摹的,刻画出了鲁迅的哪些侧面,又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日常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四个角度。多个侧面:思想家文学家,导师和诤友,丈夫和父亲)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排版来梳理文章,学生尝试先分片段概括内容,再归纳各片段,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认知,从碎片化知识到总结规律,进而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四)批注品析,合作探究。
1教师示范:利用文章本身的旁批入手,文中有两处旁批提到剪影雕塑分析萧红的语言有一种白描的特点。
学生自主圈点批注,找出类似语言风格的句子并旁批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本文的语言除了有白描的特点外,还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对你觉得很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批注,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诗化的语言)
3本文叙写的都是日常小事甚至是细枝末节,语言也平实自然,如话家常,为何却能感人至深?
(看似漫不经心的背后是对鲁迅深刻的了解,貌似轻描淡写的内里是对鲁迅炽热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生实践运用“圈点批注”读书法,品读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五)归纳总结
本课语言别具特色,简短凝练,写人有白描的功力,给人以奇特生动的感受。结构看似散漫,却贯穿着作者对鲁迅深刻质朴的感情,随着一个个细节的展开沉郁而舒缓地散发出来。
我们在学习文章的时候,要从自读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利用课文排版梳理各个描摹片段,把握人物的真实、富有人情味、生活化的形象;通过“圈点批注”,品析文章语言细腻的特点和表达的妙处,感受作者对鲁迅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之情。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内容,理顺作者情感,总结课堂教授的读书方法,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品味、圈点批注自读课本《好一朵木槿花》第15页《武侯祠前的沉思》一文,分析文章如何用游览路线串起对诸葛亮生平的回忆和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3.选作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外补充阅读《人间鲁迅》(林贤治)、《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王晓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方法,同时为接下来的写作课做课前准备。
(七)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是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生成的,将师生课堂共同探讨后的重点和知识点分列出来。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特点 描摹片段 感情
思想家、文学家 读书写作 尊敬
鲁迅 导师和诤友 待人接物 爱戴
丈夫和父亲 饮食起居 休闲娱乐 怀念
细腻白描 诗化语言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的语言知识。
2.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先生的非凡气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民国作家萧红,被鲁迅称之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短暂而漂泊的一生留下近百万字经典作品,终成大器未曾有负鲁迅的期许。他们之间有师生之谊也有传承之道;鲁迅的欣赏、奖掖与扶持,萧红的早慧、勤勉与感恩,构筑成现代文学的一段感人佳话。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的常客,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在《回忆鲁迅先生》中以女性的细心,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既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又表现出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所有的人都承认,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出自萧红之手,这是因为,她从平视的角度,用平实的文笔,毫不炫技地素描了鲁迅。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细腻的细节来描写鲁迅先生的,我们从文中又会感到鲁迅先生怎样非凡的气质。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细节描写,批注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感受到的鲁迅先生的非凡气质。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明朗(míng lǎng):①光线充足;明亮。②明白;清晰。③光明磊落;乐观,开朗。
轻捷(qīng jié):指动作轻快敏捷。
做客(zuò kè):指去别人家拜访,或者在别人家留宿。
忧郁(yōu yù):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心境(xīn jìng):心境又叫心情,佛教指清净之心,心情,心绪。
崭然(zhǎn rán):形容山势高峻突兀等。
草率(cǎo shuài):形容粗糙简略。
深恶痛绝(shēn wù tòng jué):恶:厌恶;痛:副词,程度深;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工夫(gōng fū):指花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
展读(zhǎn dú):指阅读。
解剖:(jiě pōu):在医学或生物学研究中,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
变幻无常(biàn huàn wú cháng):形容事物任意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则。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致命(zhì mìng):①传达言辞、使命。②犹捐躯。③使丧命;使毁灭。
遭殃(zāo yāng):遭遇困难,遇到麻烦。
师生一起梳理课文基本内容:
作者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些内容?
鲁迅先生笑的特点
走路的特点
待人之道
饮食
与作者开玩笑
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
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
陪客人到深夜,必同客人一道吃些点心
鲁迅先生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待人;一种便宜的,自己抽。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鲁迅先生花长时间陪客人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待子之道
鲁迅先生寄书的细致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感受非凡气质。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选出自己认为写得的细节加以赏析,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说明自己从鲁迅先生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细节: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真诚。
细节: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的蒙蒙的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细节: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结合下文所写的对自己原稿与校稿的不珍惜,更能感知其伟大。
细节: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象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分析: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
细节: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不是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不是新鲜的。鲁迅先生说:
“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即使是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意见也是十分尊重的。
细节: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分析: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回忆……》为题,写一篇回忆性的文字,注意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不平凡之处。
总结固趣
本文抓住了鲁迅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来描写,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生活细节,既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又表现出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作者还注意通过对比手法表现鲁迅先生平凡之处的不平凡。如对青年写字草率深恶痛绝,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对青年的信很珍惜,对自己写的原稿与校稿不珍惜等。
作者也善于通过人物的评价表现鲁迅先生的不平凡之处,如文中写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这样的评价有画龙点睛之妙。
6、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2、了解列举具体数字能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
3、能说出“虚度年华”、“勤勉”、“悔恨”等词语的意思。
4、能依照例句,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引出课题。
1、出示鲁迅相片,师简介鲁迅。
(1)师述: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逝世,他一生只活了55年。但是——
(2)出示句子: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学生读句子。虚度年华的意思是?(白白地度过时光、年岁。)
(3)师述:鲁迅没有虚度年华,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大量的文章,创作了许多小说,如《狂人日记》、《啊Q正传》、《药》、《孔乙己》等等。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小说。你知道他一共写作多少字数吗?
(4)有人作过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示:鲁迅一生只活了55年,可是它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齐读句子。
老师手中的书约有22万字,640万字相当于这样的书近30本,从这句句子中的数字,你知道了什么?
(5)他的全部著作,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鲁迅也被誉为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
2、生命短暂的鲁迅却能给我们留下极为宝贵而又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和他对待时间的态度有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鲁迅与时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轻声读课文,然后简要地说说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板书: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2、概括地说说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具体说明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课文中的第二、第三节分别以“鲁迅熬夜工作”及“鲁迅除夕坚持工作”两个事例把鲁迅是如何对待时间写具体的。)[板书:熬夜工作 除夕坚持工作]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除了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外,鲁迅曾说过有关时间的名言,也能说明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
1、出示:①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能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轻声地读读。这两句话就藏在我们的课文中,找找它们分别在哪一小节中?用括号把它们划下来。
别看这两句普通的句子,里面可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呢!该如何理解这两句句子的含义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本领。
3、学习①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能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1)首先我们要读通句子。[板书:①读通句子]自己大声地读句子。指名读。
(2)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第二步就是弄懂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板书:②理解词义]在这句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以是:勤勉、懒散、悔恨。在书上的词语下面点上小圆点。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勤勉:勤奋;懒散:形容人精神不振作,行动散漫;悔恨:懊悔。)
(3)课文中哪些内容写了鲁迅勤奋工作的?联系上下文找一找有关的句子,这就理解句子含义的第三步。[板书:③找出句子]
①我们可以在第三节中找到这样一句句子。出示句子,指名读。
出示:鲁迅除夕工作一览表
年代 所做工作 字数
1925年除夕 编成了《华盖集》,写《题记》 1200
1932年除夕 编成了《南腔北调集》,写《题记》 1000
1934年除夕 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35年除夕 编了《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 10000
为了能看得更清楚,老师把这句句子变成了鲁迅除夕工作一览表,谁来口头填一填。
为什么从这句句子中能看出鲁迅勤奋工作呢?
l 为什么作者要例举鲁迅在每年除夕所做的工作呢?除夕就是——除夕你在做些什么?但是鲁迅在——(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一般人们为了辞旧迎新总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再工作。鲁迅照常抓紧时间,投入文学工作。写鲁迅除夕工作可以看出鲁迅有着勤奋,珍惜时间,不断进取的精神。)
l 在表格中有不少数字。我们同学平时写一篇作文的字数是400字左右,1200字就相当于同学们写3篇作文的数量;10000字相当于写25篇作文的数量。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那640万字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夜一夜、一天一天累积下来的呀!)
l 从作者以鲁迅除夕工作为例,从那些不一般的数字中,我们体会到了鲁迅对工作的勤奋,对时间的珍惜。
② 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别的反映鲁迅勤奋工作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吗?
l 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鲁迅平日就很少休息忙于工作,就连“过年过节”也不休息仍然坚持工作,写出了鲁迅对待工作十分勤奋。)
读到这里每位同学都会对鲁迅过年过节时还在辛勤工作表示由衷的赞叹。指名有感情地读句子。
(4)最后,我们结合重点词语和课文的有关内容想一想,就能体会出鲁迅说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板书:说清含义](一天的时间虽然短,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那些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4、学习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理解句子的含义有四步,分别是——,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步骤学习鲁迅说的另一句话。
(1)指名把句子读通顺。
(2)重点词语是:挤,“挤”是什么意思?(抓紧时间)
(3)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鲁迅抓紧时间的内容,并说说理由。两个同学可以互相讨论。
①出示: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到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l 鲁迅白天十分繁忙,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他常常在晚上工作,他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夜晚10点到12点)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l 从刚才读的数字中你看出什么?(通过这些数字,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位夜以继日工作的鲁迅,出现了一位善挤时间的鲁迅。)
l 出示鲁迅熬夜工作图。这幅图画的就是鲁迅深夜伏案工作的情景。指名有感情读句子。[板书:紧抓时间 善挤时间]
②有时睡觉连衣服都不脱,像战士伏在战壕里休息一样,打个盹,醒来以后又继续工作。
l 打个盹的意思是——很短时间的睡眠。
l 鲁迅为了抓紧时间,挤出了自己睡觉的时间来工作,他是怎么做的——学生读句子
(4)教师做从海绵中挤水的试验。
(5)想想句子的含义。(海绵里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间。时间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只要抓紧时间,就能挤出时间。)
5、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勤奋工作的人,他曾说过——;他还说过——;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常常不知疲倦地熬夜工作——;为了工作他挤出了自己睡觉的时间——;一年到头,鲁迅很少休息,即使在过年过节时,鲁迅也和平日一样辛勤地工作。
——;鲁迅在短暂的55年生命中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对他高度评价——;
5、学习句子。出示: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1)别看这句句子不长,但里面也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按步骤四人一组自学这句句子的含义。
(2)学生交流
①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是:巨大贡献、争取。巨大贡献:极大的贡献;争取:主动、积极地力求获得。
②交流句子。
③句子的含义:鲁迅只活了55岁,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这跟他善于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学生质疑。
1、鲁迅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紧抓时间,善挤时间,他常常孜孜不倦地熬夜工作,不知疲倦地在过年过节勤奋工作,因此“时间老人”给了鲁迅智慧与力量,让鲁迅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给人类留下了惊人的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让他为人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板书:巨大贡献]
2、齐读最后一小节。
3、学生质疑。
五、课文拓展。课后收集几条珍惜时间的格言。
板书:
鲁迅与时间
熬夜工作
紧抓时间、善挤时间 巨大贡献
除夕坚持工作
编写:把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文章,把现成的文章加以整理,写成书。
后记:写在书籍、文章后面的短文,用以说明写作目的、经过或补充个别内容。
题记:在作文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一般交待写作缘由,亦可以是创设环境,展现文章内涵。有吸引读者阅读,或引起读者思考的作用。
7、《鲁迅与时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
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师: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跟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分不开的。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这是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一课后必须弄清的问题。
3、完整课题
4、检查预习:字
解释
二、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师:确实,文章的众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他对待时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引出重点句学,或先学:“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或先学:“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示2句话)
三、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1.出示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先反复读句,指名读,集体读。然后分四步学习句子:`
(1)找:找出重点词语。(勤勉、懒散、悔恨。在这些词语下面加上小圆点。)
(2)学:学懂词语的意思。
训练:把词语的意思放到句中去说一说。〈时间给勤奋的人会带来智慧和力量!而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懊悔。〉
(3)联:联系课文内容。找一找与句子有关的课文内容。
鲁迅活了55年一生写作640万字写作时间18年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
讨论:!ˉ ˉ
①鲁迅活了55年说明什么?(生命比较短暂)一生写作640万字,相当于本册语文书122本左右,平均每年写7本
②写作时间18年又说明什么?(写作时间也不是很长。)
③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鲁迅先生写了640万字,平均每年写35万多字,这些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呢?(鲁迅先生一直坚持写作,写的数量多,表明他一生勤奋。因此可以说,时间给鲁迅带来智慧和力量。)
朗读训练(句子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4)想:句子的含义。结合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课文的有关内容,体会出句子的含义是:时间,每人得到的都一样,但勤奋的人能做很多事情,为人类做出贡献;而懒惰散漫的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最后一事无成。∷
2.出示句子: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照前学法,先小组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愿挤。
(2)学:学懂词义,愿挤,从字面上看,是愿意挤(演示:从海绵中挤出水);这里是“抓紧、不放松”的意思。
(3)联: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写鲁迅先生抓紧时间的?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2节内容,鲁迅“每天”是怎样抓紧时间的?(白天,他往往要接待一批又一批客人,总要到夜晚10点至12点客人走了以后,才开始看书、写作,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
(句子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赞叹之情。)
②再学第3节内容,鲁迅在“除夕夜”又是怎样抓紧时间的?〈写作、翻译、编集、整理日记、计划第二年的工作。〉
结合讨论,完成下面的填空。(“缩写”及“字数”由学生填写)
年代编写字数
1925年除夕编成《华盖集》写《题记》1200
1932年除夕编成《南腔北调》写《题记》1000多
1934年除夕翻译《少年别》,写译后附记
1995年除夕编《且介亭杂文二集》,写《序言》《后记》近10000
讨论:表格中填的具体数字说明了什么?(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
(4)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海绵中能挤出水,繁忙中能挤出时问。时间是掌握在人手里的,一个人只要抓紧,再忙也会有时间。)
3、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所以要概括他的辉煌一生,完全可以用文中的一段话来形容:
鲁迅没有虚度年华,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出示句子: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仍按前方法,先自学,再交流。)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巨大贡献、争取。
(2)学:学懂词义,“巨大贡献”是极大的贡献,文章中指“640万字”的宝贵文化遗产;“争取”的意思是主动、积极地力求达到。
(3)联:联系课文的有文内容。(引导学生用文章中的具体事例或具体数字来说明鲁迅是怎样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时间的。)
(4)想:想想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鲁迅一生写了640万字,为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他的巨大成就,是跟他一生抓紧时间、善挤时间分不开的。)
四、总结全文,搜集鲁迅作品
1、学了课文,我们知道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呢?鲁迅一生的巨大成就跟“时间”有关系呢。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2、搜集鲁迅作品
板书: 11、鲁迅与时间
(1881---1936)55岁
作品:640万字
抓紧时间
善挤时间
8、《鲁迅与时间》说课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11 鲁迅与时间》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第10册教材中的第11篇课文。这篇课文写了鲁迅的一生,尽管只有短短的55个年头,可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他生前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结果,正如他自己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写作上了。
课文先叙述了生命短暂的鲁迅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接着分别从“熬夜写作”“除夕工作”两方面具体介绍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最后概括勤奋、战斗一生的鲁迅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文中用了许多具体的数字,突出他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可以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是个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人,并能产生崇敬之心,进而争取也做个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的人。
2.能正确理解三句重点句的含义。
3.知道列举具体数字与反映鲁迅抓紧时间、善挤时间的特点的关系。
4.能收集珍惜时间的格言3———5条。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说出指定句子的含义,学懂全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完成对字和词语解释的预习
四、设计理念
打破常规的分析顺序,抓住三句重点句子的理解,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学习要点是“理解句子的含义”,是前三个单元“体会用词要准确、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的延伸。如果把“理解词语的意思”比作造高楼的砖头,那么,“理解句子的含义”可看作造高楼前打下的地基。
所谓句子的含义,指隐含在句子里面的意思,有的句子用词较深,或者作者想要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感情没有直接写出来,就要我们在理解句子大致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它所含的意思。
五、教学思路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步教学线路:
第一步: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1、板书:时间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时间的谚语或格言吗?交流
2、板书:鲁迅你知道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3、检查预习:字
解释
第二步:、默读课文,直接感知鲁迅特点
默读课文,思考:你认为鲁迅是怎样对待时间的?
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说。(学生只要找到文中的句子读出即可。)
(示2句重点话)
第三步:深读课文,仔细品味
出示3句句子:
时间,每天得到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他的巨大贡献是从时间老人那儿争取来的。
体会句子的含义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找:找出句中的重点词语
(2)学:学懂词义
(3)联:联系课文的有文内容。
(4)想:想想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第四步:总结全文,搜集鲁迅作品
搜集鲁迅作品是课外延伸作业题,做到超越课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喜欢语文,知道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亲身体验到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9、鲁迅《社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2.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被誉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韵味,为百姓所喜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小说《社戏》,就是鲁迅先生记述童年看社戏的一段经历,文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么,是一场什么样的戏,让先生这样倾心呢?让我们走进作品去看个究竟。(背景音乐《唱脸谱》)
二、预习抽测(9分钟)
1.教师进行抽测。
附抽测题目:⑴全文写了四件事,请问是哪四件事?请用各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件事。⑵观看社戏这件事包含哪些情节?请也各用四个短语概括每一个情节。⑶文章哪一句话评价了这场社戏?
2.学生完成抽测,并交换批改。
3.学生齐读生字词。
三、品读社戏(25分钟)
1.教师导学
文章题为《社戏》,文章的主要事件是观看社戏,文章中”我“评价: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学生朗读这句话两遍。
小组合作讨论: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分析一下,”我“看到的这场戏好在哪里?
2.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准备1分钟,各组派出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意见。各组口头展示的之后,也派出一名学生黑板展示小组的意见和理由。教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戏并不好看。
3.教师导学:戏并不好看。为什么"我“认为这场戏好呢?这场戏好在哪里?
4.小组讨论2分钟,准备1分钟后进行阐述和展示。教师根据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戏好在人的身上。
5.教师导学:戏虽不好看,但是因为有了那么好的小伙伴,所以再难捱的社戏也变得好看。你认为哪个小伙伴最好呢?为什么?
6.小组讨论2分钟,准备1分钟后进行第三轮补充阐述和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到社戏之外的细节和情节:平桥生活、归航偷豆,让学生发现:善良淳朴的不止小伙伴,还有平桥村的人们。
6.教师归纳:社戏好的本质内涵(文章的主旨)
7.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两遍。
四、当堂检测(5分钟)
1.教师出示题目:课后“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2.优先照顾低分组回答,再进行一次抢答。
3.教师出示答案,学生齐读。
第二课时
一、温故抽测(9分钟)
1.教师进行抽测。
附抽测题目:⑴文章哪一件事是全文主要事件?这件事包含哪些情节?请也各用四个短语概括每一个情节。⑵文章哪一句话评价了这场社戏?⑶四个生字词。
2.学生完成抽测,并交换批改。
3.学生齐读生字词。
二、品味景物(20分钟)
教师导学
月夜行船、月下归航两段的写景非常精彩。
学生朗读这两段。
小组合作讨论:选择其中一段来分析该段写景精彩在哪里?
确定每一小组的选择,教师进行干预,形成3组分析月夜行船,3组分析月下归航。
先由分析月夜行船的小组进行阐述。小组代表阐述时,小组成员在小黑板进行书写展示。“月下归航”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再由分析月下归航的小组进行阐述,小组代表阐述时,小组成员在小黑板进行书写展示。“月下行船”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教师归纳写景精彩的要点。
学生分小组齐读这两段。
三、当堂检测(10分钟)
1.教师出示检测题目: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2.学生完成抽测,并交换批改。
教学反思
我用两课时讲完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我将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我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理清故事框架,将课文按情节分为1:在平桥村所受优待;2:看社戏全过程;3:看戏次日之事三部分。
第二环节,分析人物形象的人性美,请同学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双喜,阿发,桂生,六一公公这些人物,看看他们的事迹,再讲讲你最喜欢谁,以及理由。最后归纳出平桥村的人淳朴实在善良热情的性格特点。
第三环节,重点分析看社戏过程,尤其是月下行船与月下归航中的景色描写,通过让学生朗读优美写景段,一起欣赏作者调动视觉、嗅觉、听觉来写景的技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重点分析比喻句的妙处,化静为动的手法。
最后环节,深化主题,通过对那夜的“豆”是偷来的,“戏”也没看好来分析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还念那夜,引导学生思考那夜作者身边的人淳朴善良,那夜景色优美,那夜作者是一个自由有趣的少年,所以作者怀念的实际上是那故乡中童年时代的人性美,自然美,自由美。
上课时,我将第一环节作为学生课上的预习环节,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多数学生并不能坚持认真读完长达11页的课文,读完后也是依然一头雾水理不清头绪。
预习环节很重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以后教学中预习可以分为课上、课下两步来做,这样学生容易完成。也应考虑预习的难易程度,应从易到难呈阶梯过渡,照顾到程度不好的同学。
另外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环节间不应跳跃性过大,中间应衔接紧密,不要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比如《社戏》这课中,第二环节与第三环间有重叠,可以融在一体,以时间为纵线贯穿,在分人性美,景色美两条横线。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诚实故事会
活动目标:
1、知道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并能体验诚实带给别人和自己的快乐。
2、做到诚实、不说谎话、不隐瞒自己和别人的错误。
3、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4、通过调查了解知道生活中哪些是诚实的行为。
活动准备:
1、在学生中开展诚实行为的调查活动。
2、狼和小羊的头饰。
3、《诚实的孩子人人夸》的墙报。(背景是一棵大树)
4、录音机、磁带(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5、沙包(2个)
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趣:
教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同学都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对不对?今天我们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好不好?为了让全体同学都加入到我们表演中来,我们把故事的结尾改动一下:当大灰狼咬死所有的小羊,正要扑小孩时,我们大家齐喊:“打死它、打死它”,大灰狼听到后,吓得赶紧跑了。
表演结束后:留下放羊的孩子,教师问:“你看,是你的好朋友们救了你,你应该对他们说什么?”(谢谢你们)做为放羊孩子的朋友,你们有什么话要劝告他吗?(通过学生劝告别人,也明白了这个故事所阐述的道理,懂得了说谎只会害自己)
教师引导后出示课件:
二、诚实行为调查汇报:
教师:在昨天,我们开展了诚实行为的调查,你们想知道在我们班里有哪些是诚实的孩子吗?现在张老师公布诚实孩子的名单,老师根据同学们的调查情况,把这些诚实的行
为分成三类,分别出示课件,公布名单,上台老师给予奖励。(每人一张苹果图片)
三、在日常生活中,人难免犯错误,父母、老师也是一样,更何况你们还是个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要敢于承认,知错就改,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过犯错误的经历?谁愿意说给大家听?(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自由发言;对于那些不好意思说的可以让他在课上找自己的好朋友说一说,也可以和老师说说)
四、游戏:传沙包
教师讲规则: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沙包传到谁手中,就要回答大屏幕提的问题,答对可前进三步,答错要退回三步,进度最快一组获胜。(课件出示问题)
五、制作诚实行为卡,布置墙报。
教师:诚实是美德,让我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多诚实的人,到处都有诚实的事,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真、更善、更美,让我们一起制作诚实行为卡,并布置成墙报,贴在教室墙壁上,让它时时提醒我们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播放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是活动课,学生们配合得很好,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目标;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老师的话太多,没有完全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只注意了“夸”好学生,忽视了其他同学,如果注意到了这两点,相信课堂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