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案怎么写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案怎么写一等奖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皇帝的新装教案,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爱—织—看—穿—议—揭)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与能力,那么学生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则是衡量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能回答出故事内容即可,思想内涵可以在分析文本后再归纳。)故事内容较长,它以“新装”为线索,让不同人物在这骗局中登场,整理成六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条理把握更清晰。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
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 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设计意图:1-3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通过人物语言、心理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形象,并从中逐渐领悟童话深刻的内涵。而对骗子的评价,则可以是多角度的。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第4题的设计,是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并加以朗读指导,从而更好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更深的印象,让人物形象在语言中再现。
(四)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设计意图: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下个环节“体会感悟”打下基础,也为练笔作一个铺垫。
(五)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情感体验,是水到渠成,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虚伪、欺诈是多么丑陋,而真诚、坦荡是多么高尚。
(六)迁移训练(作业)
根据刚才的答记者问,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除了口头语言的,还有文字语言的,续写即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机会,又是个培养表达能力的途径。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 一个____的皇帝
情节 主题
爱新装
织新装 虚伪
看新装 揭露 愚蠢
展新装 讽刺 自欺欺人
议新装
揭新装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2、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教案怎么写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皇帝的新装教案,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以前都读了些什么童话?在童话世界里,我们认识了“灰姑娘”,知道了勤劳善良互助是一种美德;我们认识了“小红帽”,知道了面临困难和敌人时要冷静、机智;我们还认识了“丑小鸭”,知道了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不能放弃……童话世界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获益匪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来自童话王国的皇帝,他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设计意图: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皇帝)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故事内容。
(描述了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讥刺统治阶级的虚伪、愚蠢、自欺欺人的丑行。)
2、全文围绕皇帝的那件“新装”写了哪几个片段?
(爱—织—看—穿—议—揭)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与能力,那么学生是否能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则是衡量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去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能回答出故事内容即可,思想内涵可以在分析文本后再归纳。)故事内容较长,它以“新装”为线索,让不同人物在这骗局中登场,整理成六个片段,可以让学生对故事的条理把握更清晰。
(三)研读文本,把握人物
1、主人公——皇帝已粉墨登场,让我们走近他,了解他,请大家用“一个-----的皇帝”的句式,为这篇文章加一个副标题(板书)并陈述理由。
(要求自由朗读,独立思考并完成,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一个愚蠢的皇帝”:根本没有布,根本没穿衣服都不知道。
“一个虚伪的皇帝”:天天换,时时换,刻刻换,只为追求外表美。
“一个昏庸的皇帝”:不关心国家百姓,只知道穿新衣服。
“一个无能的皇帝”:听信大臣的话,没有自己的主见。
……
2、这个可怜的一国之君真是丑态百出,他之所以会赤条条地在大街上游行,除了他自己的责任外,还有谁的原因?(引出第二批人物:两个骗子和大臣们)你们如何去评价他们?(要求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
如:
大臣们:不敢说真话,极不称职。欺上媚上,只为保住乌纱帽。既是受骗者又是行骗者。
骗子:①骗子行骗,是为了捞取钱财。
②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安逸不理朝政,设下骗局教训他。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他做个好皇帝。
③作者在文章结尾没有写骗子的结局如何,其意可能是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痛恨的不是骗子。
3、俗话说“纸是包不住火的”,不管骗子如何吹嘘这布料的神奇,不管大臣们如何吹捧布料的鲜亮光彩,真理总是会像黎明之星,出现在黑色的夜空。是谁第一个戳穿了这个骗局,扯下众人的面具?
(小孩子)
为什么让一个“小孩子”道出真相?
正所谓“童言无忌”,让一个小孩说出真相符合实际。其次,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百姓的意见,以致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在这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混浊世界里吹来一缕清风。真理之星火开始燎原。
让新装失去了神奇,让官员掉下了面具!童话的神奇色彩与现实意义同时呈现了出来!
4、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领会童话的深刻内涵。
(可以读片段。针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朗读语气,引导学生朗读)
如 旁白:自然、平缓
皇帝:傲慢、自负
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大臣们:语调迟缓,故作镇定,毕恭毕敬
小孩:天真
……
设计意图:1-3题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通过人物语言、心理的分析去把握人物形象,并从中逐渐领悟童话深刻的内涵。而对骗子的评价,则可以是多角度的。在进行上述环节教学时,安排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第4题的设计,是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并加以朗读指导,从而更好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有更深的印象,让人物形象在语言中再现。
(四)合理想象,创新阅读
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目睹这场荒唐的骗局游戏,这个游戏的各角色回宫将会如何呢?我们来个现场采访:
请同学扮演:皇帝一人,骗子一人,大臣一人,小孩一人,其他同学扮记者。记者要合理设计要提的问题,被采访者作答。
如(问皇帝)大街上都传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这句话,对此你有何想法?
(对骗子、大臣可以同样提这个问题)
(问小孩)大家都说衣服很美,你怎么说他没穿衣服呢?你不怕大家说你愚蠢吗?
设计意图: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以答记者问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合理的想象,为下个环节“体会感悟”打下基础,也为练笔作一个铺垫。
(五)体会感悟
当我们初读《皇帝的新装》时,我们会为皇帝赤裸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滑稽丑态而发笑,笑声过后的现在,我们不由得深思,想想,你在这童话中收获了什么?
如: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能像皇帝、大臣般不称职。
要敢说真话,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
要把聪明用在正道上,为集体、国家做贡献。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迷惑……
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诱惑、虚荣总会有的,只要我们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率真,世界就会更美好!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谈情感体验,是水到渠成,让他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虚伪、欺诈是多么丑陋,而真诚、坦荡是多么高尚。
(六)迁移训练(作业)
根据刚才的答记者问,同学们打开你的想象空间,为这篇童话续个结尾。
设计意图: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除了口头语言的,还有文字语言的,续写即是一个培养想象力的机会,又是个培养表达能力的途径。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 一个____的皇帝
情节 主题
爱新装
织新装 虚伪
看新装 揭露 愚蠢
展新装 讽刺 自欺欺人
议新装
揭新装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教案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3、七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皇帝的新装 (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复述课文。 (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预习
1、读准下列词语:
滑稽(jī)陛下(bì)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 钦差大臣(qīn)随声附和(hè)炫耀(xuàn) 勋章(xūn)称职(chè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故事。
4、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与收获。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通话特点。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3、本文的题目是《皇帝的新装》,围绕“新装”,课文写了几件事。
讨论后明确: “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三、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是荒唐可笑的,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总结:皇帝的原因
大臣们的原因
骗子的原因
2、课文中的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请大家以“我觉得 是 的人”这样的句式分别加以概括。
讨论并归纳:
皇帝和大臣:虚伪、愚蠢、自欺欺人。
骗子:精心策划,骗术高明。
臣民:明哲保身,随声附和。
小孩:天真纯洁,无私无畏。
3、文中人物为什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为作者精彩的刻画,下面我们就找出文中的精彩片段,加以赏析。
可以用“我觉得 写得好,因为这里刻画了人物的 (神情、语言、动作等)
表现了人物 的特点” ,这样的句式总结。
如:我觉得“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写得好, 因为这里刻画了人物心理,表现了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的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的心理。
小组合作探究后交流,同时要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语气。
四、训练朗读。
教师范读一个片段。
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并组织评比。
五、总结、拓展。
1、小组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收获。
2、练笔:续写故事或从骗子的角度,以骗子为第一人称,写写他们行骗的过程,要表现他们的心理、语言、动作、神情。
随堂练习:
(-)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_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_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_
4.忙着做各种事情。_
(二)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1.称赞( )称职( )称杆( )
2.差使( )差错( )差不多( )参差( )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
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 )
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 )
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
(四)、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们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令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上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l.这段文字选自*体裁是——作者____是_____国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表现小孩天真,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B.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天真”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 A.性格活泼、浪漫。表示小孩纯朴的特点。
B.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未受污染,能有勇气讲真话。
C.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4.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是:( )
5.对“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A.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敢说真话,只好借小孩之口来表达。
B.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6.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
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项。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谈奉承,欺骗。
4、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能赏析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3、了解童话的特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教学重点:学会结合文章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童话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前一晚,有又冷又饿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父亲,冒着风雪去卖火柴,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人理她,后来她划亮了火柴,在火光中她看到了已去世的疼爱她的老祖母,最后老祖母带她一起去了天堂。
你知道这个故事名叫什么?谁写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及作者,写到黑板上时高一点)。
二、感知课文,复述情节。
1、检查预习:
滑稽()陛下()头衔()炫耀()勋章()
称职()钦差()随声附和()骇人听闻()
2、复述故事
安徒生在童话中为我们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哪个同学可以结合图片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师要求:(1)声音洪亮,口齿清楚;(2)能正确地反映文章的意思;(3)语句通顺、有条理,用语准确。
师组织学生评价。
师(竖着写板书):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展新装——揭穿假新装
三、结合文章,赏析人物。
1、从同学复述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这是骗子(板书)精心策划的一场骗(红粉笔描一下)局,请问其中有哪些人说了谎?(板书:大臣、百姓、随员等)
2、现在我们选择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来推选“年度人物”,你认为把以下几个“奖”颁给谁最合适:最可笑“奖”、最奸刁“奖”、最卑鄙“奖”、最胆小“奖”?为什么?(生先自主学习,后合作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人物最主要的心理描写,对其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可选取精彩片段,通过学生演读(表演时可拿书,但边读边配合有表情与手势)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学生点评
2、师提问:为什么他们都不愿说真话?他们怕什么?
3、最后谁说出了真话?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可以给孩子颁发一个什么奖状?(最可爱奖、最诚实奖)
四、深入分析,理解主题
1、为什么由一个孩子说出真话?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
2、作者通过善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斥的社会里,显得格外响亮,格外珍贵。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统治阶级虚伪腐朽的实质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达了对纯真事物的向往。
五、联系现实,感悟道理。
这篇童话写了已经一百多年,揭露的尽管是当时社会、当时统治阶级用谎言掩盖真实的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皇帝的新装”的现象?你能谈谈吗?(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六:发挥想象,再写续篇:
作家对故事结局的描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像的空间。愚蠢的皇帝在游行大典完毕后回到宫里,他会怎么办呢?是处死那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从此悔过自新,把精力放到料理朝政上去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设计一个别致的续篇。(课前已写,在稍作修改后选择2—3名学生作品展示)
七、教师寄语
同学们,安徒生的童话使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心灵得到充实。我们总是在赞美歌颂着真善美,但声音再洪亮再甜美的歌颂也比不上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说真实的话!
八、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皇帝小孩(天真纯洁、
可笑、愚蠢揭无私无畏)
大臣、官员骗子随员、内臣
卑鄙奸刁阿谀奉承
百姓自私、虚伪
5、《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了解安徒生及其童话语言朴素、情节生动、富于夸张、讽刺深刻的特点。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表演课本剧,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2.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本文的线索和中心人物,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事件的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辨别能力,让学生学会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真与假。
教学重点、难点:
1.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分析;
2.揣摩课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等感情色彩的语句,表演课本剧;
3.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学习通过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方法:
表演课本剧 朗读品味重点语句 合作探究分析 向生活实践拓展 写作深化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一、了解作家安徒生
安徒生,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幼时家境贫寒。17岁开始发表作品。创作了168篇童话作品。他的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思想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了统治者的专横和愚昧,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著名的童话作品有《皇帝的新装》《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二、熟悉生字词
眩 眩目 精致 称职 爵士 骸骨
炫 炫耀 精制 磅秤 咀嚼 骇人听闻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随声附和
三、熟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皇帝请两个骗子织新衣;
发展--老大臣、另一位官员和皇帝分别去看新衣;
高潮--皇帝穿上新衣举行游行大典;
结局--小孩揭穿新衣的真相。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儿时最熟知的童话故事谈起,引出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家,导入本课。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安徒生
2.关于生字词
3.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引导:爱新衣---织新衣---看新衣---穿新衣---展新衣
三、表演课本剧
角色分配:骗子 皇帝 老大臣 第二大臣
随从 人们 父亲 小孩
表演方式:分角色朗读 配合简单的动作。
学生讲评:发表观感,评价表演者的优缺点。
表演者自评:谈自己对此次表演的感想。
教师小结:表演效果。
四、品味重点语句: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和人物的感情色彩。
例:1.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2.哎呀,真是美极了!真是美极了!……我非常满意。
3.我并不愚蠢!这大概是我不配……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4.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5.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是骇人听闻了……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6.真是美丽极了,我十分满意。
总结: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本文中几种描写手法综合运用的作用--突出表现人物的特点。
五、整体感知:分析人物特点
1.这个故事最有趣、最好笑的情节是什么?
学生回答:皇帝竟然会未穿衣服,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游行。
2.故事中的皇帝为什么不敢承认自己什么都没穿?
学生回答:因为骗子说:“看不见新衣的人是愚蠢的、不称职的。”皇帝他害怕别人说他愚蠢或者不称职。
3.皇帝、大臣、随从和百姓们在对待能否看见新衣的问题上有什么共同点?
虚荣心极强,心里想的和口中说的不一样,自相矛盾。
4.是谁最后揭穿了事情的真相?为什么?
小孩子 小孩子天真烂漫,没有虚荣心,不会自欺欺人说假话。
总结人物特点:
骗子--狡猾,贪婪
皇帝--穷奢极欲、挥霍无度、极度虚荣,愚蠢可笑,自欺欺人,贪婪自私
大臣、随从、百姓--愚蠢,口是心非,人云亦云,
小孩--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无私无畏
5.皇帝的愚蠢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又不关心他的国家,整天沉迷于穿衣打扮。
六、作业:联想和想象能力训练。
发挥你的想象力,设想这个故事后来怎么样发展的?续写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局。
第二课时
七、合作探究学习:重读课文,分析问题。
1.本文的线索和中心人物分别是什么?本文运用了人称有何特点?
本文线索--新装 中心人物--皇帝 第三人称
2.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肯定了什么?讽刺的是什么?
皇帝(统治者) 虚伪、愚昧、卑鄙 出丑(讽刺)
小孩 天真烂漫,敢说真话 赞扬
总结:表露了对当时统治者的蔑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讽刺了统治者的愚昧、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是安徒生童话的另一个特点,在本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例: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4.找出本文带有嘲讽意味的语言?体会安徒生童话的语言特点。
例: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
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
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
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
八、拓展延伸:联系实际生活,讨论问题
1.故事中的骗子行骗为什么能够得逞?
学生回答:骗子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弱点。为了不让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不称职的,宁肯说假话。
老师总结:
2.联系生活,举实例说明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例:人们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活,远离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
小孩子拿苹果时选择拿大的,放弃拿小的。
犯罪分子在作案后选择逃逸,逃避法律的制裁。
…… ……
3.趋利避害是否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总结:趋利避害虽然是人的本性,但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这样做都是对的,它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原则:不能背叛国家、民族,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
不能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准则。
不能违背自己的良知,不能违背诚信的原则,不能自欺欺人。
4.怎样看待谎言?
欺骗别人的谎言不可有。我们应该诚实守信。
但是善意的谎言可以存在。善意的谎言背后往往都暗含这更加深沉的关爱之情。
5.通过这则童话故事,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
总结:我们应该坚持真理,信守承诺,相信自己,不爱慕虚荣,不自欺欺人。
九、作业:学习心理描写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矛盾、困惑的心理斗争?这时你的心理活动怎样。借鉴本文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将你此时的想法写下来。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6、七年级语文上册:皇帝的新装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析人物性格。
2.深刻认识和反省“虚伪”这一普遍性的人性弱点,并能联系时代背景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3.引导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勇于说真话。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究童话深刻的寓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安徒生的三个童话故事的图片,引出作者安徒生与本文题材——童话,并设问:童话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吗?
二、走进童话。
(一)骗子行骗。
1、课文中的新装真的存在吗?------不存在
2、但在骗子的嘴里,这一“新装”却有奇特的性能,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第2节 “ 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第24节“这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3、那么骗子为什么不一下子说出这些性能,而要到后面才说出第二种性能呢?
因为有人建议皇帝去参加游行大典,游行大典就要开始了,骗子这个时候觉得自己的谎话要露陷了,所以临时编出第二种性能。
4、从这里可以看出骗子什么样的特点? 狡猾
5、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 骗钱物。
骗子一共几次骗钱物? 3次。
6、从这里又可以看出骗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贪婪。
(二)众人受骗
1、受骗人物之皇帝
(1)狡猾贪婪的骗子为什么可以骗到皇帝呢?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看出皇帝爱衣成癖,所以骗子是投其所好。
(2说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你觉得这个可能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夸张。夸张是通话的一种重要手法,可以说,没有夸张就没有童话,夸张的句子,就要用夸张的语气来读,请你来试试看。(生读,师范读,再齐读)
在朗读中品味“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又能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昏庸 虚荣 穷奢极欲
(3)皇帝相信了骗子的话,骗子开始工作了,这个时候皇帝有没有直接去视察织布情况呢?没有。而是先派两位大臣去查看织布情况。
(4)皇帝为什么要先派两位大臣去查看织布情况呢?请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对于皇帝的描写,品析其中的原因。
心虚。
(6)两位大臣都视察完情况后,皇帝就要亲自去视察骗子的织布工作了,这时皇帝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小组讨论,共同找出相关描写,推选代表朗读。
(两个小组pk朗读。师评价、范读,并共同探究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出皇帝什么样的特点。)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口是心非
虚伪
(7)后来皇帝要去参加游行大典了,皇帝在换新装的时候,文中又有哪些精彩的描写呢?请迅速在文中划出。
这里主要品析“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这一动作描写,来品味出皇帝那种装模作样、愚蠢的丑态。
过渡:除了皇帝受骗,文中还有哪些人受骗了呢?
老大臣、官员、骑士、百姓
2、受骗人物之大臣
请画出文中对于老大臣受骗的描写,小组讨论,共同找出相关描写,推选代表朗读。
(一组学生朗读。师评价其读得如何。并对于关键语句——两个“决不能”、“哎呀”,教师示范朗读,再探究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大臣怎样的心理特点,最后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这些文字。)
语言描写
大臣的心理:害怕、恐惧 特点:虚伪、自欺欺人
3、受骗人物之百姓
皇帝在游行时,老百姓又是怎样评价他的新装的呢?请找出老百姓的那一句评价,并大声地读出来。
(师示范朗读,读出夸张语气。并共同探究这里又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体现出百姓什么样的特点。)
语言描写
虚伪
4、探究受骗原因:为什么这些人都不说真话呢?
都害怕被认为是愚蠢的、不称职的。
5、小结受骗:
1、这些人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说了假话,这虚无的新装折射的就是————虚伪的人性。
(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究出这篇童话揭露的是当时统治者的腐朽、社会的黑暗)
2、呼应导入部分: 学到这里你还会认为童话只是写给小孩子看的吗?
结论:一篇童话就可以有如此深刻的内涵,所以它同样适合给成人读。再引用安徒生的一句话“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
(三)、孩子揭骗
1、谎言终究会被戳穿,骗局终会被打破,那么,最后是谁揭穿了这一骗局呢?
一个小孩子
2、为什么只有小孩子说了真话呢?
小孩子天真纯洁、无私无畏、无所顾忌——————告诉我们,要保持童心,敢于说真话。
3、小孩子的话后来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又是怎么做的呢?快速从文中找出答案。
最后一节: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4、皇帝为什么要摆出更骄傲的神气,继续他的游行大典呢?
为了掩饰恐慌
为尊严死撑面子
四、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一下皇帝结束游行回到皇宫之后,他会怎么做呢?小组合作讨论。
五: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童话
安徒生 夸张
7、九年级语文《皇帝的新装》教学教案
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皇帝的新装》教学预案(网友来稿)。
设计理念
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 对学生的熏陶感染。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师在阅读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学生说”为教学主线,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说出自己,说得深刻。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能品析人自己独特的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说故事—说人物—探主题—谈看法”教学过程 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掌握分析人物、理解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并通过情景体验,引导学生努力战胜这一弱点,做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提升学生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同学们喜欢童话吗?(喜欢)为什么喜欢童话呢?(学生会回答“有趣”、“幽默”、“让我懂得一个道理”)(童话故事是学生较感兴趣的文学体裁,学生的发言应该比较踊跃,能够形成较和谐的课堂气氛。)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浓厚的兴趣一同走进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
设计意图:以轻松的心态融入课堂,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童话初步认识,更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一、说故事。
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围绕哪个字展开?(课件出示问题)
(让学生以“俯视的姿态”来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能有学生直接从课文题目找这个字,会说“新”或是“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各个人物主要活动中梳理出这个关键字,然后回视课文,围绕这个字串联人物活动。)
小结:人物活动围绕一个“骗”字,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受骗又助骗,百姓受骗又传骗,小孩揭穿骗局。
设计意图:递给学生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的“抓手”,使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而又深刻的印象,并学会梳理文章线索。
二、说人物。
师:在这些人物中主要人物是皇帝,请在“这是一个 的皇帝”句中写上一个词,并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课件出示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思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学生只要能从文中找出语句来说明自己的看法,都应该鼓励,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会按自己的理解填上一个词并会积极找出理由加以证明,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还应该适时地让学生朗读相应的语句,可以采取多样的朗读方法,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心理,充分认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对人物形象,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课堂上大胆自由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这一环节中使学生掌握精读、朗读等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形成对人物的独特理解。
三、探主题。
师: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这是些怎样的人?安徒生想通过这些人物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大臣们看到新装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如果你是大臣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2、二十年后小孩长大成人,你觉得他还会揭穿骗局吗?
3、两个骗子又到另一个王国行骗,你觉得他会再次成功吗?
(三个假设的问题,趣味性较强,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进行独立的思考,深入探究故事主题,又能以“俯视”的姿态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性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四人小组选择一个问题合作探究,并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时间3分钟。
(此环节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结果,教师应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能说出自己,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
对问题1的探究,教师在学生从课文中搜集到的有关大臣的情节基础上,调动全体学生一起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并形成对人物的深刻认识。当学生谈到自己坚决不会像大臣那样阿谀奉承时,教师要赞扬他的这种高贵的人格;同样,当学生谈到自己可能也会像大臣这样不敢承认自己看不见新衣,教师也应该认同他的心理,并将讨论引向“骗局”的关键——抓住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
对问题2的探究,有学生会认为二十年后的小孩不会揭穿骗局,因为他内心有所顾忌,也有学生会觉得他不会揭穿骗局,他不受世俗的影响,保留一颗纯洁无邪的心灵。无论哪种情况结果都能指向童话的主题,教师要伺机诱导。
对问题3的探究,有学生可能会觉得如果遇到一个“不爱打扮的皇帝”骗子就不会得逞,可能会偏离这环节课探讨的主题,教师可以进一步点拨:故事中的皇帝仅仅因为爱打扮才上当吗?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主旨,骗子利用了人们“虚伪”的弱点。
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轻松平等的交流空间,让学生感到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
设计意图:对故事主题的探究是一个难点,通过这三个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人物心理,挖掘故事主题,探究的结果直指文章的主题:安徒生通过这些人物揭露人性中“虚伪”这一弱点,警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保存一颗纯洁的心灵。小组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给学生搭建平等开放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注重探究过程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谈看法。
师:从同学们的谈论中我们明确应该向小孩学习,学习他的纯洁无邪,学习他说真话。可是生活中说真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要付出代价。(课件出示问题: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说真话”这一话题的看法。)
(学生在谈看法时可能会脱离实际说得比较空乏,教师可设计情景诱发学生的讨论。比如可创设这样的情景:如果你的同桌在单元考试中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作了弊,刚好被你看见,你该怎么办?使学生有一个谈论的中心,也有利于学生谈出实在的真实的看法。)
看法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应真诚地倾听,多鼓励,及时引导他们走向“说真话、做真人”这一高尚人格的道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出,走进自己的生活,直击学生的心灵,在真实开放平等的环境中实现学生价值观的提升。
8、《皇帝的新装》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童话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张性的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虚伪、愚蠢的本质。
三、掌握本文的记叙要素。了解本文怎样以“新装”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层层深入地展开故事情节的。
四、了解用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和方法。
要点难点
1.认识、理解本课反映的想象世界,理解课文“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既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2.体会联想、想象、夸张在童话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了解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3.了解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表达作用,学习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揣摩课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皇帝的新装》一文中带有夸张和嘲讽意味的语句,这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5.学习用正确的语调朗读课文。
6.学习做阅读提要。
7.了解作家安徒生的一般情况。
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边陲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 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作者简介
这篇童话的作者安徒生,全名是: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出身于贫困的家庭,14岁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去谋生,在那里得到帮助,获得学习的机会。17岁开始发表作品。
安徒生的创作十分丰富,最出色的是童话。他从小受民间文学的熏陶,爱唱歌,善讲故事,很受人欢迎。这同他后来献身于童话创作有很大关系。安徒生共写了168篇优美的童话。
段落大意
这篇童话的故事性很强,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小节)故事破题,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第二段(“有一天”至“一直搞到深夜”)故事展开,叙述骗子利用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诱他上钩。
第三段(“我到很想知道”至“封他们为‘御聘织师’”)故事发展,叙述骗子怎样施展伎俩,先发制人,大臣、官员和皇帝怎样受骗而互相欺骗。
第四段(“第二天早上”至结束)故事推向高潮,叙述皇帝穿着“新衣”,举行游行大典,小孩的真话戳穿了骗局。
主题思想
本篇童话,使用夸张的手法,充分发挥奇特的想象的作用,无情的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深刻鞭挞了反动统治者们的愚蠢、卑鄙、虚伪。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写作特点
这则童话想象夸张,构思巧妙。文中一系列可笑行为,尤其是文末皇帝赤身裸体在光天化日之下游行示众,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它是想象夸张的艺术奇想,然而读者又不会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是因为它有真实的生活基础:皇帝贪婪、自私、虚伪、愚蠢;官员献媚取宠;人民被奴役、蒙蔽……又如写皇帝“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到滑稽可笑的地步,形象地表现了皇帝有穿新衣的怪癖。此则童话,还成功地运用了童话语言。如“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等。
本文主要的艺术特色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强烈夸张,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一开头为了渲染皇帝“非常爱穿新衣”这一特殊癖好,连用几个否定句,说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坐着马车去游公园”,然后再夸张地写他“每一天的每一点钟要都换一套衣服”,以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寥寥几笔概括性的夸张描写,就把这位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崇尚虚荣而又愚蠢可笑的皇帝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个整天蹲在更衣室里忙于换穿新衣的皇帝形象,已使人忍俊不禁。
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又夸张地写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跟在他后面的那群哈叭狗似的官员,装腔作势地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这真是一幅令人喷饭的极妙讽刺漫画!故事中,从皇帝到官员、骗子的一系列可笑行为,情节夸张,但为何使人细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因为故事具有真实的基础:皇帝有贪婪、自私、虚荣、愚蠢的本性;官员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个个不愿说实话,都爱说假话,献媚取宠;骗子的骗局设计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正因为这样,骗子手段高明,善于设骗;皇帝贪婪虚荣,甘心受骗;官员阿谀奉承,乐于互骗,形成了这篇童话巧妙的布局。
《皇帝的新装》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读《皇帝的新装》,我们有时会忍俊不禁,为统治者的愚蠢和丑态而发笑,为作者幽默的叙述而发笑。前边我们说过,童话通篇运用的夸张的方法,对封建统治者演出的一场闹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样,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夸张嘲讽跃然纸上。文章的开头一段写了皇帝喜爱新装的程度:“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荒唐可笑。为了了解一下织布的进展情况,皇帝派了他“诚实”的老大臣前去察看。就是这个“诚实”的老大臣,却在皇帝面前扯了个大谎,于是这“诚实”二字就有了嘲讽的意味。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位最高统治者,这位嗜新装成癖的昏君,竟然在公众面前脱下了所有的衣服,还对着镜子扭动着腰肢。在平铺直叙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作者那支辛辣的笔杆,多么痛快淋漓地吐露着他对统治阶级的蔑视和鄙夷。琢磨过人们夸赞皇帝新装漂亮时那句话吗?“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注意加黑的字,再结合“皇帝把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这句话,我想你会哑然失笑的。
作业 练习
一、黑体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愚蠢yú 御聘yùpìn 的确dí
B.分外fèn 滑稽jī 贮蓄zhù
C.陛下bì 赏赐cì 显露lòu
D.钦差chāi 爵士jiáo 勋章xūn
二、下面黑体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更加 更新 更正 少不更事
B.相称 对称 称职 称心如意
C.和诗 应和 唱和 和气
D.圈地 圈定 猪圈 出圈儿
三、选字填空。
1.①决 ②绝
A. 裂 B. 妙 C. 密
D. 不能让人知道
2.①需 ②须
A.必 B.无 害怕
C.按 分配 D.军 物资
3.①禄 ②碌
A.忙 B.功名利
C.庸庸 D.高官厚
4.①戴 ②带
A.披星 月 B.不共 天
C.携 D.面 笑容
四、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理智 陛下 辩论 作工
B.滑稽 呈报 烦闷 座位
C.显耀 炫耀 娱乐 钻研
D.测试 艰苦 反省 通讯
五、全是褒义词的一组是[ ]。
A.鄙视 害怕 怯懦 骇人听闻
B.宽敞 狭窄 伟岸 花枝招展
C.美观 勇敢 灵巧 能工巧匠
D.风雅 保护 发动 久经风霜
六、全是贬义词的一组是[ ]。
A.晶莹 郑重 珍藏 清晰 精神抖擞
B.顽强 坚强 坚固 顽固 一模一样
C.奸诈 卑劣 踌躇 鼓动 絮絮叨叨
D.勾结 狡猾 炫耀 溺爱 不可救药
七、全是中性词的一组是[ ]。
A.澄清 慈善 安适 望风而逃
B.秀气 苍穹 广漠 置之度外
C.结果 事物 修理 熙熙攘攘
D.休息 徘徊 诚实 不能自己
八、选词填空。
1.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 )一下他的新衣服。
A.炫耀 B.夸耀 C.显耀 D.显示
2.这些衣服( )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A.轻软 B.轻盈 C.柔软 D.轻柔
3.这布是华丽的!( )的!无双的!
A.精致 B.精美 C.精巧 D.精细
4.随着比赛情况的变化,他们介绍场上气氛时,开始使用起“混战”、“白热化”、“球场上的原子爆破”等等( )的词语。
A.耸人听闻 B.危言耸听
C.骇人听闻 D.震撼人心
九、下面冒号使用不当的是[ ]。
A.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B.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来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C.“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这位官员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钦差大臣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没看出来。
十、知识填空。
童话是 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 、 和 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 ,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 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十一、阅读课文第一段,这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十二、读课文第五段,想想这段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皇帝怎样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点?
十三、课文中写皇帝与他的亲信三次察看织布的情景,目的是什么?写其中一次不行吗?
十四、说说为什么小孩子能说真话呢?
答 案:
一、B 二、B
三、1.A① B② C② D① 2.A② B② C① D① 3.A② B① C②② D① 4.A① B① C② D②
四、A 五、C 六、D 七、C
八、1.C 2.D 3.A 4.A
九、C
十、儿童,想象、幻想、夸张,离奇曲折,拟人
十一、第一层“许多年前”到“都花掉”。写皇帝买新衣服的费用极大。 第二层“他既不关心”到“新衣服”写皇帝的全部兴趣都在穿新衣服上。 第三层“他每一天”到这段完。换衣服次数多。 这段用夸张的手法活画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演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做了准备。
十二、这是一段心理描写。这段描写既暴露了皇帝貌似尊严,实则内心空虚的精神状态,也揭示了他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
十三、反复的写,更能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碍于私利而自欺欺人的丑恶行为,反复的写,更能揭露他们可恶可笑的嘴脸。写一次没有这样的效果。
十四、因为小孩子没有心理负担,他既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不知道什么是顾虑,所以敢于大胆讲真话。
9、七年级语文教案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及答案教案
二六 皇帝的新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想像和联想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体会文章各种精妙的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3、联系生活,深刻理解作品寓意,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重点是领会作品内涵,养成诚实价值观
【学习难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写作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成为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3、体裁介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衣( ) 称职( )随声附和( )的确( )赏赐( ) 陛下( )滑稽( )骇人听闻( )爵士( ) 御聘( )
2、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滑稽: 精致:
呈报: 炫耀: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不可救药:
3、本文选自 , 体裁是一篇 ,作者是 (国家)著名童话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 、 、 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4、 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 )
(2)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
(3)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找出文中陌生的字,借助工具书掌握它的音、形、义。
5、分角色朗读 ,边读边想像故事情节。
角色形象及语气特征提示:
(1)旁白:语气亲切、自然,语调平缓。
(2)皇帝:语调傲慢、神情自负。
(3)骗子:油腔滑调,阿谀奉承。
(4)老大臣:老于世故,语调迟缓,故作镇定。
(5)诚实的官员:故作姿态,语调低沉。
(6)骑士们:随声附和。
(7)典礼官:讨好皇帝,语调温柔。
(8)百姓们:不敢说真话,心里明白。
(9)小孩子:天真单纯,高声叫了出来。
(10)小孩的父亲:说话坦然,但声音较低。
【合作探究】
6、这篇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的话,你会选用哪一个字呢?
7、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浓缩故事情节。
8、分析文章结构,大致梳理情节脉落。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9、根据以下问题,故事接龙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的圈套?
(3)面对新装,老大臣有何心理活动,他回去如何对皇帝汇报的?官员有何心理活动?他又是如何汇报的?
(4)皇帝面对新装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5)在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
(6)最后谁说出了真话?
(7)最后结果如何?
【拓展延伸】
10、童话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想像,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评论家,给我们的课文中的人物颁个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议一议下面的问题:谁是最可爱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的?谁是最可爱的?请找出证据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2、写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相同,但写法各不相同,试就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3、、这场骗局是由一个小孩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4、这个故事有什么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精读精练】
(一)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5、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6、.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这位善良的老大臣来到那两个骗子的屋子里,看见他们正在空织布机上忙碌地工作着。
“愿上帝可怜我吧!”老大臣想。①[他把眼睛睁得特别大,]“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没敢把这句话说出口来。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②[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嗳,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③[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骗子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这样做了。
7、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8、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9、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10、“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11、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12、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三)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位,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3、“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 )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 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14、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
A.皇帝 B.老百姓 C.小孩 D.内臣们
15、第④段的话和第⑤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16、文段中画线部分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17、人们都说谎的原因是什么?
【拓展提升】
18、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是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世界各国的读者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这位给一代又一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巨人,你们班要举办一次纪念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
(1)请你为这次纪念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主题: 。
(2)围绕你确定的主题,设计一个简要的活动方案。
答:
。
二六 皇帝的新装第二课时答案【合作探究】
1、(童话一开头就对皇帝嗜好新衣成癖极尽渲染,两个骗子毫无顾忌、大胆行骗,竟在皇帝身上施展拳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致命弱点。赋予奇怪特性的新装,不但迎合皇帝的虚荣,而且用以检验臣民,巩固统治,这样对皇帝就更具吸引力,骗局和皇权就结合起来。在骗局中揭露皇帝和道貌岸然的大臣的自欺欺人的恶行。)
2、(三个场面类似而不同,情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臣属丑恶可笑的嘴脸。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只是“看了又看”,并没进一步的动作。②心理描写也各有不同。写老大臣用祈使句,表示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用疑问句,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用疑问句,年轻得志自我怀疑。③语言描写也各有特色。老大臣不仅反复称赞,而且答应要呈报皇上,表现了他的虚伪、自欺欺人,也再现他当时惶恐的心态。总之,三个人中对老大臣用了较多的笔墨描述。而对大臣的描述则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出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3、(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讲出真相:“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孩子无所顾忌、直言不讳,因无私才无畏。相形之下,皇帝、骗子、臣民们说假话无不缘于自私自利。)
4、(这个故事通过爱慕虚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爱慕虚荣。)
(如果大家都像故事中的小孩子那样敢于说真话,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纯洁、真实。)
【精读精练】
(一)5、写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
6、这一段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上演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作了准备。
(二)7、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
8、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
9、C
10.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
11、D 12、A
(三)13、B 14、A
15、.第④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⑤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解脱心理压力。
16、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17、 因为他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愚蠢或不称职,同时害怕得罪皇帝。
【拓展提升】
18、(1)安徒生童话伴我成长 (2)略
編制时间:2010年11月3日 编制人:城北中学沈君 修订:李中文
二七 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3、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2、写作背景:
《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写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静夜》最初发表于1922年8月18日上海《时世新报· 学灯》,原题《静夜吟》。
3、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根据事物互相联系这一客观规律,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而想象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为联想,其表达方式主要有:横向性联想、纵向性联想、对立性联想。
作为想象,其表达方式主要有:补充式想象、膨胀式想象、突破式想象
联想是手段,不是目的。在文学作品中,联想可以丰富想象的内容,促进想象的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环境场面描写更充分发挥衬托人物、烘托气氛的作用。想象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合理的想象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想象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辨别真假、善恶、美丑,提高鉴赏能力,丰富知识,接受美的陶冶,受到教育和启迪。
【自主学习】
1、指导、训练朗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并试着划分两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这两首诗在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柔和、舒缓。)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缥缈( )( ) 灯笼( ) 笼罩( ) 漏出( ) 鲛人( )
3、填空。
这两首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籍贯________,是著名________、________,代表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选词填空。
(点 闪 明 现)
(1)远远的街灯________了,好像________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________了,好像________着无数的街灯。
(2)这四个词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合作探究】
《天上的街市》
5、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象的?
6、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象的内容及想象的过程。
7、诗中牛郎织女的生活和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8、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9、将“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换成“亮”,“不信,你看那朵流星”中的“朵”换成“颗”好不好,为什么?
10、可不可以删去第一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象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拓展延伸】
11、仿照示例,进行想象训练。
望着水天相接的地方,我曾天真的想,若有一天,我能游到那里,就可以从那里上天了,天上多好啊,有星星,有月亮,有太阳。听奶奶说,月亮上还有兔爷爷呢。
看着空中飘舞的雪花,
12、假若提着灯笼骑着牛儿在天街闲游的牛郎织女发现了望着天街遐想的诗人,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和心理?请学习本文的写法,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写一篇短文。
二七 郭沫若诗两首答案
【自主学习】
1、略2、piāo miǎo lóng lǒng lòu jiāo
3、《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 郭开贞 四川乐山人 诗人、学者 《女神》 《星空》4、(1)明 闪 现 点 (2)不能互换。每个动词都与前面的主语恰当地搭配。
【合作探究】
5、第一节,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夜景:街灯明星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第二节,写想像中的天上的街市。
第三、四节,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第一节写实,后三节都是想象。
6、诗人想象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天上的美丽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7、神话中牛郎织女被无情的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种奔腾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作者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8、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9、“现”写出了动感。“朵”易让人联想到花。具有了美感,因此它们都营造了的意境,换了则意境没了。
10、诗人描绘了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这种想象,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所以不能删掉。
第二课时
《静夜》
自主学习
1、要读好一首诗,分清节奏,念准重音十分重要。你能否试着给第二节诗标注朗读节奏和重音。
天 河 何 处
远 远 的 海 雾 模 糊
怕 会 有 鲛 人 在 岸
对 月 流 珠
2、细读《静夜》诗文,看诗人具体写了什么。其中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写实和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3、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静夜》全诗的意境。
4、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5、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结构有哪些异同?
6、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拓展延伸
7、面对月亮和白云,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用一两个优美的句子描述出你心中的图景,表达你的情感。
8、请大家充分发挥想像,说说“鲛人”为什么会“对月流珠”?
示例1:她肯定是想念父母亲人了。我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我就经常想念他们。
示例2:不对,她在想念远方的王子。我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1、《天上的街市》一诗表现主题的方法是( )
A对现实生活的高度评价
B运用民间故事曲折反映现实生活
C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民间故事作素材进行丰富想象
D用象征手法
2、〈静夜〉中体现夜色朦胧的词是( )
A、淡淡 B、笼罩 C、团团 D、漏出
3、〈静夜〉中直接触发诗人想象鲛人对月流珠的事物是( )
A、月光 B、白云 C、天河 D、海雾
4、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六个著名的文学家是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个人分别是
、 、 、 、
5、下列哪一个“明”字不同于其他三个( )
A、远远的街灯明了B、闪着无数的明星
C、明灯处处照长街 D、窗明几净
6、“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不信,请看那朵流星”,这两句诗都用了句中逗号,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你看”之后使用逗号,能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B.“不信”后用逗号,使得语句更通顺
C.这两个逗号都为诗人与读者作感情交流增加了情态和情趣
D.用了逗号,使得诗中的想像世界显得更为真实
(二)南风
郭沫若
南风从海上吹来, 好一幅典雅的画图,
松林中斜标出几株烟霭。 引诱着我的步儿延伫,
三五白帕蒙头的青衣女人, 令我回想到人类的幼年,
殷勤勤地在焚扫针骸。 那恬淡无为的太古。
7.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8.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
9.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10、从下列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包 小蚂蚁 红背包
(2)月亮 古树 蜻蜓
第二课时答案
2、月光、村外、松林、白云、疏星、天河、海雾、鲛人
月、村、林、云、星是写实。“鲛人流珠”是想像。
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3、在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鲛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4、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象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象,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象,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5、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诗人所表现的中心不同,写作主旨不同,因此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意境也就大不相同。前者是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后者是失落怅惘和哀伤。)
当堂检测
1、B2、A3、D5、A6、C
7.典雅、恬淡 8.令我回想到人类的幼年,那恬淡无为的太古。 9.宁静安逸的生活,厌恶、痛恨这黑暗社会
編制时间:2010年11月3日 编制人:城北中学沈君 修订:李中文
二八 女娲造人
【学习目标】
1、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袁珂,1916年生,神话学家。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中国古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等。
2、写作背景
课文是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3、体裁介绍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女娲( ) 澄澈( )( ) 掘起( )
掺和( ) 莽莽榛榛( )( ) 踪迹( )
2、圈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绵廷( )奔奔榛榛( ) 开僻( ) 气慨( ) 兴高彩烈( )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草木丛生的样子。( )
(2)形容本领十分高强,或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 )
(3)形容非常愉快、高兴的神情。 ( )
(4)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
4、填空、简答。
(1) 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 和 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选自 ,是 (谁)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 ,它详细叙述了 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整体感知
5、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6、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7、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一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8、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9、你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10、讨论:结合文中想象的情节,体会女娲形象。完成句式:女娲是一个( )。
11、跳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表现对人类诞生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请写下故事的名称,然后与其他同学一起搜集更多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课外阅读】
耶和华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地上的尘土造出男人,往他鼻孔里吹一口生气,他就成了有灵魂的活人,取名亚当(希伯来语,意即“出自泥土”“被造者”)。上帝派他看守伊甸园,只见他一人独居,没有帮手,就趁他沉睡之际,从他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亚当醒来,看见那女人,高兴地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亚当给她取名叫“夏娃”(希伯来语,意为“生命之源”“众生之母”)。两人赤身裸体,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
12、分别给下面词中加点字注音。
耶和华( ) 看守( ) 裸体( ) 肋骨( )
13、文中的两处括号起 的作用。
14、选出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又把肉合起来,造成了一个女人。
B、人为破坏造成的新沙尘源,加重了沙尘暴迅速。
C、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制造人类的方法。
D、这种产品的实用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推广。
15、选出下面表述不当的一项( )
A、“出自泥土”、“被造者”、“夏娃”、“生命之源”、“众生之母”这几处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B、这是一段“上帝造人”的神话故事。
C、这段《圣经》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 是创造人类的始祖。这是人们想像中美好的神话。
D、这段《旧约》故事中的“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上帝。虽为神话,却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女娲造人》部分答案
【合作探究】
7、[提示]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的场面;
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④作者的评述
8、[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10、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课外阅读】
12yē kān luǒ lèi
13、补充说明 14、A 15、D
編制时间:2010年11月3日 编制人:城北中学沈君 修订:李中文
二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纯真、友好的情感氛围,体会诗情画意。
2、品位文章,多角度多侧面地感受作品的美,理解作品的内涵。
3、产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愿望。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金波,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诗歌被誉为“美的向导,爱的使者”。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2、写作背景
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没有了视觉,就像丢失了整个世界。我在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常常紧闭着双眼,体验盲人那个永远的黑夜,这使我对盲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同情他们,爱他们,想给他们安慰,想激发更多的人关爱他们,并在关爱别人的过程,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思想感情,久久地在我心中激荡,这已成为我创作这篇童话的感情寄托和动力。
3、体裁介绍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哞哞( ) 咩咩( ) 孪( )生 潺潺( )
踉踉跄跄( )( ) 痒酥酥( )蔷 ( )薇( )
泥泞( ) 孪生( )
2、解释下列词语
情不自禁:
踉踉跄跄:
3、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啊□萤火虫就在我的手上□□影子兴奋地告诉盲孩子□□你把它接过去□它一点儿也不烫手□真的不烫手□□
4、填空题。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一篇美丽的抒情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文章从“影子”“萤火虫”等对盲孩子的关爱、帮助中,概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主题。
(2)、本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种写法与我们学过的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
整体感知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介绍盲孩子的他的影子的故事,并归纳一下本文的情节发展步骤。
6、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合作探究】
7、结合文后“研讨与练习一”,讨论: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这两种说法,你同意吗?说说理由。你还有没有新的见解?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8、本文是一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营造了一种纯真温馨的氛围,有着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你分析一下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意境美的。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9、盲孩子找到了影子这个朋友,就感觉到“快乐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请拿出你的笔,为盲孩子描绘一下他们的“快乐的日子”。
10、《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大量描写盲孩子的心理感受,使我们看到盲孩子澄澈的内心,可见心理描写对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请选取你生活、学习中的一段心理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来。200字左右。
11、你在生活中接受过别人的真诚帮助吗?你在生活中有过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表达出学了这篇文章的心理感受。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部分答案》
整体感知
5、 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给盲孩子带来了快乐,带来了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太阳、月亮及影子的爱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6、“他的日子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
【合作探究】
7、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有新的见解。对练习一所列出的两种理解,应该肯定都是正确的。让学生明白,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其主题,得出不同答案。如学生说出这两种以外的答案,如: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等,也应予以肯定。当然,从文章整体内容理解,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则更贴切一点。
8、让学生理解意境美,可从盲孩子热爱生活,渴望光明,情调轻松欢快,情境多姿多彩方面理解。如:“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以及太阳、月亮、“弯弯的彩虹”、“各色花朵”、“绿草”、“露珠”等,这一些就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
三十 寓言四则
【学习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言的寓意,学习编写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3、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2、体裁介绍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自主学习】
1、为加点字注音。
宙斯( ) 庇护( ) 粘住( ) 塞翁( ) 何遽( )
折其髀( ) 跛( )之故
2、学生对照《智子疑邻》、《塞翁失马》课文下面的注释,自学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小组相互交流探究。然后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天雨墙坏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人皆吊之
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 )
(2).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 )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 )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
4、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词。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合作探究】
1、分别说出四则寓言的寓意。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2)《蚊子和狮子》:
(3)《智子疑邻》:
(4)《塞翁失马》:
2、赫尔墨斯来到人间的目的是什么?文中“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此“笑”?
3、《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4、《智子疑邻》中,开头八个字写了什么?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
5、读了《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人生中的什么道理?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你知道是什么吗?积累和《塞翁失马》寓意相关的格言
【课外阅读】
黔之驴①
柳宗元
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来慭慭然②,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循;以为且噬③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博。稍近,益狎④,荡倚冲冒。驴不胜⑤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⑥大骇⑦,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①选自《柳河东集》。 ② 慭慭(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噬:咬。 ④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⑤胜(shēng):禁住。 ⑥跳踉(liàng):跳跃。⑦骇:虎怒吼。
1、这则寓言被后人概括为成语__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拓展提升】
1、请你诊断:
案例如下: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教师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
②自编寓言练习。
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答案
自主学习
zhòu bì zhān sài jù bì bǒ
略
(1)√ (2)× (3)√ (4)×
略
合作探究
1、(1)讽刺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
(2)再强大的人也会有弱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勇者胜,骄者败。
(3)告诫人们,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主观臆断,得出错误的结论。
(4)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好事与坏事,这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2、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此“笑”揭示出他内心的骄傲,传神的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3、(1)分析敌我条件之后,充满了胜利的信心。(2)得意忘形,吹嘘自己的胜利。
4、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家富,且“天雨墙坏”。
5、祸福是相互转化,互相依存的,不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相关格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文徵明)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如果你掉进了一个池塘,不要难过。也许当你站起来的时候,你的口袋里会兜上几条鱼
主题阅读:
1、黔驴技穷
2、对待任何貌似强大的东西,我们都不要惧怕,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自己。
拓展提升:
1、此题旨在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2、略
10、《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整个 事件的脉络。
2、情感目标:深刻领悟全文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分析体会人物形象,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1、自主性学习。
2、合作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我国古代一些昏庸帝王的,流传至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导入《皇帝的新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跳读全文一遍,给本文加一个副标题“──记一位××的皇帝”。
2、简要复述整个童话故事,理清事件的脉络。(根据提示)
三、局部分析,细致品味
1、看似简单的骗局为什么能得逞呢?(从施骗者、受骗者、行骗道具──新衣三个角度考虑。)
2、能否想一个更好的手段来行骗呢?为什么?
3、分析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给文章结局进行续写或给文章补写一个具体情节。(培养想象力、联想力)
引述爱因斯坦的名言:“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引导学生去体会这样一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或思路去重新理解自己以前所看过的童话故事。
2、让学生讨论:应该批判谁?应该学习谁?
3、本文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4、教师归纳、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以皇帝为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的虚伪与愚蠢。同时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