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一等奖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
(一)咏物诗 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 (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二)作者简介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3. 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 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 李商隐《蝉》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 )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答: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虞世南的《蝉》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骆宾王的《咏蝉》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
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为什么这样评价?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物我一体。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5)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房兵曹胡马》
1.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诗生动地描画了一匹气势不凡的骏马的形象。首联写其出身、形貌不凡,颔联写其矫健敏捷,颈联写其忠诚勇猛。即(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 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答: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此诗咏马,前半写其形,后半写其神,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它也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杜甫正是通过对马的称颂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同时托物言志,借对忠诚勇猛、“所向无空阔”的骏马的歌颂来表达自己“万里可横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答: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此诗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答: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比喻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拟人 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喜悦、赞赏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贬斥、嘲讽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七、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2、《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学案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抒怀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在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体悟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4.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一、基础知识
(一)咏物诗 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3、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 ,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 寓含什么理。
4.高考咏物诗设题特点归纳: (1)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 注意: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能仅仅抽象概括。 (2)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咏怀、托物言志) (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品思想内容是什么?) 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二)作者简介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文辞清丽,善用典隐喻,意韵深微,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以至病卒。诗歌创作:(1)抒怀和咏物(2)政治和咏史(3)感情诗。(4)应酬和交际。
2.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3. 林逋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 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
二、课前阅读与思考 李商隐《蝉》 1、李商隐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诗人笔下的蝉处于高树,餐风饮露,因难饱而哀鸣,却无人怜悯。蝉声快要断绝了,却是“一树碧无情”,那么冷酷淡漠。这“蝉”的处境是困窘的。(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 ) 2、诗人是怎样描写蝉的形象的? 答:拟人手法,“难饱”“恨”写处境艰难,含恨哀鸣;对比的手法,将蝉“高难饱”,“五更疏欲断”的悲伤凄凉的状态与碧树的无情作了对比。 3、本诗中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一致吗?为什么?联系诗人的生平遭遇来作一探究。 答:本诗中的蝉的意象与诗人自我的形象是一致的。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因此,本诗中蝉的形象无疑是诗人自我的屈身下僚、地位卑微、生活清寒、沦落飘零境遇的象征。诗人官职小,生活潦倒,四处漂泊,因而产生了厌倦官场渴望归隐田园的愿望。这声声凄切的蝉鸣,反复地提醒诗人当下清贫的境遇。 4、预习质疑
三、课堂探究 (一)交流探讨课前阅读与思考 (二)小组合作探究 虞世南的《蝉》
1、诗的前两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形象? 答:从蝉的外形、食性和鸣叫声三个方面,来描写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突出蝉生性高洁的形象。
2、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后两句议论是点睛之笔。说说它所表达的寓意。 答:立身品行高洁的人,自能声名远扬,无须凭借外力。
骆宾王的《咏蝉》
1、诗中的蝉具有什么特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中的蝉是秋蝉高唱,触耳惊心, 环境压力大, 不得意,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
在写法上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以寒蝉的清高来表现自己的志行高洁,以寒蝉所处环境的冷酷来表现自己的不遇于时。
2.咏物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物喻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世、处境的不同因而也自然感触各别,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为什么这样评价?三首诗寄托了诗人各自怎样的感慨即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李商隐的《蝉》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发怨恨之声,是牢骚人语。虞世南的《蝉》表达了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咏蝉》借蝉的高洁品行,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品行高洁却“遭狱中之苦”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句句咏蝉,句句喻已。物我一体。是患难人语。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3.从这三首诗歌的分析中,你认为咏物诗的一般鉴赏步骤是什么? 咏物诗词鉴赏要诀 咏物诗词只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或借物抒怀,或托物寓意,而上乘的咏物诗词往往达到“物我一境”的境界,因此,我们必须仔细体贴诗人用意,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鉴赏咏物诗词的主要秘诀有如下几条: 首先要了解咏物诗词在创作时要采用“不即不离”的吟咏方法。 其次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也有人把这叫做有“寄托”。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其三,要懂得“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道理。谁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取一瓢饮”,也就是说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吟咏成章,再加上各人的处境、性格、思想等的差异,因此虽同咏一“物”,而主题大多各异。 其四,要懂得“物”虽各异,而其情亦有无别的道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岁寒三友”之说,松、竹、梅虽则各异,但它们凌霜傲雪的风格却毫无二致,因此,不同的诗人在咏不同之“物”时,所表达的主题有时却是一样的。 其五,要懂得所咏之“物”怎样才能达到形神具似的最佳境界。咏物诗要达到形似比较容易,而要达到神似就比较难了。就拿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来说,诗人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这就抓住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不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吗?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你看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 咏物诗词的鉴赏诀窍大体就是这些,但要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并非易事。“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然而,光有捕鱼的工具和方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捕到更多、更大的鱼,还须在捕鱼的实践中多加锻炼,炼得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行。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环境特点、内在神韵、精神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 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 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5)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在欣赏咏物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房兵曹胡马》
1.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答:本诗生动地描画了一匹气势不凡的骏马的形象。首联写其出身、形貌不凡,颔联写其矫健敏捷,颈联写其忠诚勇猛。即(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 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2、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可谓“写意传神”,请谈谈颔联哪两个动词写得极其传神,以及你感受到的胡马的神韵。 答:明确:(1)“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微妙逼真。全诗既是写马驰骋万里,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2)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3、谈谈尾联的含义?作者的心情如何? 答:明确: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昂向上的。写此诗时诗人正值人生壮年,雄姿英发、气宇不凡。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结上文,对马作概括,写出马纵横驰骋的非凡的本领,既是对房兵的殷切鼓励,也蕴含着作者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此诗咏马,前半写其形,后半写其神,看似写马,实是写人,它也像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杜甫正是通过对马的称颂来抒发对人的赞美之情,同时托物言志,借对忠诚勇猛、“所向无空阔”的骏马的歌颂来表达自己“万里可横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林逋的《山园小梅》(其一) 1、首联作者是怎样赞赏梅花的? 答:一开始作者就直接抒发对梅花的赞赏:它是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突出了梅花生活的独特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占尽风情”,更是写出它独有的天姿国色。作者虽是咏梅,但实际是他“弗趋荣利”、“趋向博远”的思想性格的自我写照。
2、五代南唐诗人江为写有两句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此诗颔联即由此化出。试分析此联的精妙之处。 答:这两句诗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又用环境侧面烘托的方法,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韵写尽写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尤其“疏影”、“暗香”,既写出了梅花稀疏的特点,又写出了它清幽的芬芳。“横斜”描绘了它的姿态,“浮动”写出了它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环境烘托,就更突出了梅花的个性,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溪边月下梅花图。那静谧的意境,朦胧的月色,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确实令人陶醉。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而江为的诗竹、桂合写,既未写出竹形的特点,亦未道出桂花的神韵,因而未构成统一和谐的意境。
3、全诗咏梅,而颈联却写“霜禽”、“粉蝶”,试分析此联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明确:①主要内容:这两句是作者着意作环境渲染。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冬天的鸟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后句写粉蝶如果知道世上有如此美丽的梅花,一定会为之销魂。“合断魂”三字写得很传神,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就把粉蝶对梅花的喜爱夸张到了极点。诗句中“霜”“粉”二字,其实也是诗人精心选择,用以表现一尘不染的情操和恬淡的趣味。 ②艺术特点:一实一虚,运用拟人手法,进一步烘托了梅花的明丽暄妍,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4、尾联写了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答:明确:借物抒怀,直抒胸臆。这两句是说:如在赏梅之时低声吟咏,那么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檀板金樽的豪华热闹场面又有何用呢?这就把诗人的情操趣味和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
五、总结归纳 六、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比喻__ ,后者主要用了____拟人 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喜悦、赞赏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贬斥、嘲讽___________ 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七、学习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本节课我的学习效率如何?本节课我还有哪些没学懂?
3、《马鹿有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注意语言的通顺、连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读→感悟→再自读→文字训练的学习过程,形成反复感悟的学习氛围,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
一、揭题反馈,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有感情地诵读了“亲情”这首短诗。父母亲人的关怀是人世间至深、至真的感情。在自然界,动物们也有这样的情感。你们听,在老爷岭的大森林里,传来了马鹿的叫声。
2、(听)师问:听到这叫声,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3、(听)可是,突然之间,马鹿的叫声变了,这叫声怎样?
4、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
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同桌试着说一说这个填空题。
森林里,一只正被两只狼追赶的大马鹿,为了 ,它不顾 ,机智地请求 ,终于 。
(指名交流)
二、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小马鹿被孤独地困在陷阱里,大马鹿焦急万分,你感受到它求救的信号了吗?好好读读5-7节,用“——”划出相关的语句,特别是一些令你感动的地方,用心读读。
2、讨论:
(1)出示: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
(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睛一直在看着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去救他的孩子)
A、大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作者说它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难道马鹿真的被叫才的经历吓傻了吗?能不能在下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B、指名回答。
出示“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
C、马鹿并没吓傻,从它那异样的眼神中,你明白了它此刻的心思吗?
出示 “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了。”
D、一齐有感情地读读第5小节,感受一下大马鹿救子急切的心情。
问:还找到哪些马鹿求救的句子?
(2)出示 “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了下来,回头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而后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A、你体会到什么,使你感动? 还有谁感动的,也来说说你的感受。
B、指名。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马鹿的期待与渴望。
C.齐读这句话。
师引:我们似乎明白了大马鹿的心思,跟随它来到了一棵老柞树下,在树下,它发出了低沉的声音。(听)而后,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又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鸣叫。
A:它为何会发动不同的叫声,这不同的叫声传达了它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7小节,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
低沉:眼看孩子就在眼前了,却无力相救,那份无奈,那份牵挂化作了声声低沉的呼唤。
高昂:那阵阵大声地鸣叫,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
B、一起读读这小节。
3、在马鹿传达的一次次信息中,我们终于发现了老柞下的秘密。我攀着井壁的藤条滑到井底,借着微弱的光亮,我看见了一只惊恐的小马鹿,幸好它伤得并不重,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把它送回了草地。(媒体播放动画)
在十米开外的大马鹿一个箭步冲了过来,声音柔和地叫着它的孩子。
三、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多么亲妮感人的场面啊。看到眼前这一幕,你能说这失而复得的亲情不珍贵,不感人吗?你能说鹿妈妈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不伟大吗?人是如此,动物间也是如此,马鹿是有情的,千言万语尽在心头。不会说话的马鹿只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现母子间的亲情。
孩子们,如果马鹿会说话,此时此刻,它们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语言直播厅
让我们走进语言直播厅,走进马鹿内心,展开想象,写下这段话。
小马鹿依偎在妈妈的怀里
2、同学们说得真好,马鹿有情,这情来自于鹿妈妈无私的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回顾这感人的一幕幕吧!
(师生合作读全文)
四、拓展诵读,引发深思:
1、走出马鹿的世界,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仔细回想,不难发现在你成长的每一天,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亲人的关怀。尤其是无私的母爱总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人们总是用最美好的文字,歌颂母爱,老师在这里收集了几条关于母爱的名人名言,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
2、师总结:
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亲情是无法替代的。让我们带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4、《马鹿有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注意语言的通顺、连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读→感悟→再自读→文字训练的学习过程,形成反复感悟的学习氛围,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马鹿母爱精神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
一、揭题反馈,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有感情地诵读了“亲情”这首短诗。父母亲人的关怀是人世间至深、至真的感情。在自然界,动物们也有这样的情感。你们听,在老爷岭的大森林里,传来了马鹿的叫声。
2、(听)师问:听到这叫声,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3、(听)可是,突然之间,马鹿的叫声变了,这叫声怎样?
4、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
齐读课题。
5、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同桌试着说一说这个填空题。
森林里,一只正被两只狼追赶的大马鹿,为了 ,它不顾 ,机智地请求 ,终于 。
(指名交流)
二、深入品读,感悟真情:
1、小马鹿被孤独地困在陷阱里,大马鹿焦急万分,你感受到它求救的信号了吗?好好读读5-7节,用“——”划出相关的语句,特别是一些令你感动的地方,用心读读。
2、讨论:
(1)出示: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
(它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睛一直在看着我们,就是希望我们去救他的孩子)
A、大马鹿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作者说它傻了似的眼睛直直地注视着我们,难道马鹿真的被叫才的经历吓傻了吗?能不能在下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B、指名回答。
出示“我的伙伴捡起一块石子扔了过去,马鹿机警地一闪身,敏捷地躲开了。
C、马鹿并没吓傻,从它那异样的眼神中,你明白了它此刻的心思吗?
出示 “然后迈着方步,不情愿地朝林中走去了。”
D、一齐有感情地读读第5小节,感受一下大马鹿救子急切的心情。
问:还找到哪些马鹿求救的句子?
(2)出示 “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忽然停了下来,回头期盼的目光望着我们而后死死地盯着林中的一个地方,一步一回头地朝那里走去。
A、你体会到什么,使你感动? 还有谁感动的,也来说说你的感受。
B、指名。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马鹿的期待与渴望。
C.齐读这句话。
师引:我们似乎明白了大马鹿的心思,跟随它来到了一棵老柞树下,在树下,它发出了低沉的声音。(听)而后,围着一个坑子转了一圈,又在一个较高的地方大声鸣叫。
A:它为何会发动不同的叫声,这不同的叫声传达了它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7小节,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
低沉:眼看孩子就在眼前了,却无力相救,那份无奈,那份牵挂化作了声声低沉的呼唤。
高昂:那阵阵大声地鸣叫,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
B、一起读读这小节。
3、在马鹿传达的一次次信息中,我们终于发现了老柞下的秘密。我攀着井壁的藤条滑到井底,借着微弱的
5、四年级上册语文《马鹿有情》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3个“倏、瘸、截”。积累词语4个“凄惨、拦截、机警、不约而同”。
2、联系语境,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和表示“看”的四个词语。
3、体会马鹿的情绪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从解题入手,抓课文重点,深入学习。
5、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无私而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1、积累并理解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师: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充满真情的课文。
2、板书课题:58、马鹿有情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马鹿有什么情呢?让我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马鹿有什么情?从哪里看出?
2、生按要求读课文。
交流
说明:
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
发展创设条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马鹿叫声的语句,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直线划下来。
2、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划句。
3、交流
板书:凄惨
低沉
大声 叫
柔和
欢快
指名读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
4、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5、交流
(1)凄惨的鸣叫
师随机引读第3节。(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同桌配合读
(2)低沉的叫声
大声地叫着
出示第6节。(齐读)
交流
随机交流: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马鹿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说明:
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6、师引读9-11节。
师:叫声引起了猎人们的注意,他们赶忙跑到老柞树下观察……
师:此时大马鹿的叫声是——(柔和的)
为什么?
小马鹿呢?
说明: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四、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师: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2、出示填空:
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
同桌互说,指名说。
说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3、出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句中的“这种场面”指的是什么场面?
生答
4、师小结。
6、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情景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通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1、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
板书:
长城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长城形,仔细听配乐诵。
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
2、同学们,看完画面后,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3、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可能会交流到长城很长、长城高大坚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小组学习,自读自悟。
5、讨论交流:
⑴ 交流一: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长城)
你从哪看出来的?
②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
(借助图理解词语,从而体会到长城的特点。)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打比方、列数字)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④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⑤ 指名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交流二:
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③ 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④ 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介绍长城的设计。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⑤ 指导朗读。
⑥ 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录象边给大家介绍。
(课件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⑦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试背诵第2自然段。
6、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想像)
可见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⑶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话。
⑷ 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⑸ 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⑹ 正式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1、再次朗读全文。
2、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年会迎接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来,他们一定也会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开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长城》这一案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珍惜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巧妙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修筑长城的年代,认识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读中有悟 悟中有情──《长城》教学设计
【情景说明】
《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通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认识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根据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3年,我国航空飞天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国首次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从而我们认识了一位英雄,他是谁?你们知道么?那你们知道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是什么么?对,是长城!
二、整体感知,心生赞叹
1、长城雄伟壮观、高大坚固,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八大奇观之一。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长城之风光。
板书:
长城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真观长城形,仔细听配乐诵。
播放多媒体课件:长城概貌及近景图,并配有课文朗诵。
2、同学们,看完画面后,你们想说点什么?请谈谈自己独特的感受。
3、大家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现在一定很想知道有关长城的情况,那么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课前布置过的)。
(生可以交流长城的地理位置、长城的自然风光、长城的历史价值、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还可以是自己亲临长城的切身体验。)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会
1、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从文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
学生可能会交流到长城很长、长城高大坚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等等。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你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4、学生小组学习,自读自悟。
5、讨论交流:
⑴ 交流一:
从“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远看长城)
你从哪看出来的?
② 请同学们再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
(学生抓住“长龙”“一万三千多里”等词语体会。)
“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第一幅远看长城图。
(借助图理解词语,从而体会到长城的特点。)
③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
(打比方、列数字)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例数字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城长而壮观的气势,这也是我们今后在习作中需要学习的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④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指名读、男生读、齐读,给予学生鼓励。)
⑤ 指名试背课文第一自然段。
⑴ 交流二:
从“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上有方形的和,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① 明确观察点:
这是在哪里看长城?
(近看长城)
你从哪儿知道的?
②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高大坚固)
③ 长城的结构(设计)到底如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
指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瞭望口、射口、齿形墙总称“垛口”。)
④ 学生指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介绍长城的设计。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说说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和生活想像展开。)
小结:
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你觉得古代劳动人民怎么样?
(聪明、聪慧等)
⑤ 指导朗读。
⑥ 老师找个同学当小导游,边看长城近景录象边给大家介绍。
(课件播放长城近景录象,指名当导游介绍长城。为背诵第二自然段做准备。)
⑦ 听了他的讲述,我们对长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们能背下来么?指名试背诵第2自然段。
6、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
⑴ 作者想到了什么?
⑵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并且知道朗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同学们算算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你从这体会到了什么?
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想像)
可见为了修筑长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啊!
⑶ 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课件出示: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从“才”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这一句话。
⑷ 教师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古代劳动人民巧妙设计长城,不正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吗?
⑸ 假如这时你站在长城上,你想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呢?
⑹ 正式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让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1、再次朗读全文。
2、长城,我们的骄傲!骄傲的不仅是你的气魄雄伟,更是你所体现的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学生自由谈话)
3、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年会迎接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来,他们一定也会参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这些外国朋友呢?请你写一篇长城的导游词。
【教学反思】
在教学《长城》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并不全面,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我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有关长城的图片、视频资料并制作成课件,结合对课文的学习逐步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开课伊始,我首先创设“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看到的唯一的人工工程”的情境,引出学习内容。然后把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的变化起伏而推进、延续,与此产生共鸣,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交流的兴趣。
我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依次学习了课文的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远看长城气魄雄伟,初读了解了长城“长”的特点,然后结合文中的插图,学生不仅理解了“蜿蜒盘旋”这个词语的意思,还发现了长城“曲折”的特点。通过个人读、男生读、齐读等形式读出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在教学第二自然段“长城的结构和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读了解到长城“高大坚固”特点。然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参考书上第二幅图,试着用简笔画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想像当时秦始皇的军队是怎样利用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的?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长城的设计巧妙,特别在军事防御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初步领略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三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内心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易,通过与现实生活的比照和朗读去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景“对古代劳动人民说些什么?”让学生由衷认识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思考。不过,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兴趣浓厚,朗读充分,感情充沛,特别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发自内心对长城的赞叹和歌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大量平时难以收集的资料,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同时教师也要巧用资源,让自己的课堂回归到一种自然朴实,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
【专家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我们的教学,经常是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培养,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长城》这一案例,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抓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珍惜并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特别是教师巧妙利用插图,理解词语和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修筑长城的年代,认识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8、《人琴俱亡》导学案
教学目的:
1、 体会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
2、 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离异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学设想:
1、 本文是一篇小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所以怎样让学生从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疼爱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2、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3、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4、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妈妈再爱我一次》,欣赏歌曲,创设情境
导入: 我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歌中的那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个草”,可能引起许多同学思想上的共鸣,那就是“母爱”。母爱,对有的人来说是那么的垂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到底表现了怎样的母爱呢?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 读准下列词语
黯(àn)淡 呆滞(zhì) 蹭(cèng) 蓦地(mò dì)
愣怔(lèng zheng) 吮(shǔn) 涮(shuàn)净 晕眩(yūn xuàn)
(二) 阅读课文,思考:
1、复述文章内容,并概括故事的情节。
2、课文是围绕什么事物展开情节的?
明确:1、请一位同学用自己语言简单复述文章内容: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离异母亲是“她”,受虐待孩子是“王小亮”,这是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呢?
(板书) 送奶糖
吃奶糖 缺位母爱
埋奶糖 无所不在
融奶糖 融于社会
2、课文以“一包奶糖” 为线索,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 文章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奶糖;王小亮最爱吃的奶糖
2、我们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她对王小亮的疼爱?
①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
②她一阵晕眩,几乎站立不住,跌跌撞撞地扑过去,双手紧抓铁栏使劲地摇着。
③“知……道……”她目光呆滞地低声喃喃着,无力地垂下脑袋,……
3、 王小亮得到奶糖后,“惊喜极了”。他知道这包奶糖是谁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①这包糖是王小亮“最喜欢吃的糖”,也只有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才知道儿子最喜欢吃奶糖。
②当王小亮拿了糖后,当晚就梦见了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
4、如果你得到了多年未见的母亲特意送来的奶糖会怎么办?课文中王小亮又是如何处置奶糖的?小亮为什么不敢把喜爱吃的奶糖带回家,而要埋在地下?
⑴先和同学、老师一起分奶糖;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埋奶糖。
⑵①因为怕父亲责罚,继母谩骂。②也体现小亮的机智,以及对母爱的珍惜。③为结尾提供现实依据,正因为有了埋糖这个情节,才出现挖糖、融糖。
5、当王小亮发现奶糖融化后,很伤心,“呆呆地凝视着”,不一会后,“他又笑了”,他为什么笑?他除了想到了母爱,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了“过去妈妈”对自己的疼爱;想到了同学的帮助;想到了老师的关心;想到了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想到了社会上许多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
6“ 他,又笑了,那泥土,甜丝丝的。”课文结尾这句话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把你的理解说给同学听听。
①那甜甜的泥土寄托着“过去的妈妈”对儿子小亮的至爱亲情,滋润了小亮伤痛的心田;
②那甜丝丝的泥土,不仅饱含着“过去的妈妈”的母爱,也包含着③学校老师、传达室老头对小亮的爱心,让这些父母离异后的小孩也产生生活的渴望和动力;
④人间的至爱亲情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等。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讨论: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
(注意:人的体温是37℃)
五、歌曲回味,重温母爱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甜甜的泥土》这篇小说,小说描写了王小亮过去的妈妈送来了他最爱吃的奶糖,以及王小亮把糖分给老师、同学一起分享,但是由于害怕现在妈妈不得不将糖埋藏在回家的路上,以至融化到泥土中。正当他为糖化感到伤心时,他想到了母亲、老师、同学以及好心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甜到了心里。
六、布置作业,训练写作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9、《人琴俱亡》导学案
刘义庆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并理解文意。
3.感受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2.能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并理解文意。
3.感受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自主导学】
1.刘义庆(403年—444年),南北朝时期,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皇室成员,袭封临川王,又被人称“临川王义庆”。选自,这部著作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记述东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各色人物的逸闻轶事的杂史。
这部著作保留下许多名言佳句。我们熟知“”、“”、“”、“”等成语故事都出于其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 )病笃( )琴弦( )
索舆( )绝恸( ) 掷地( )
3.解释加点的字。
①子敬俱病笃 ②而子敬先亡
③何以都不闻消息 ④语时了不悲
⑤便索舆来奔丧 ⑥子敬素好琴
⑦便径入坐灵床上 ⑧弦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