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等奖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等奖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一等奖

一、学习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2、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

3课时

三、导言

先秦时代的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坐在孟圣人的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我们感受到了其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其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在我们面前高高立着的是一位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我们更感受到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现在,让我们以为载体,穿越时空,与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对话。

四、文学常识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坚信人性本善。

五、导学过程:

第一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数()洿()狗彘()饿莩()庠()序浡()然卒然()

2、解释加点词语: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填然鼓之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谨庠序之教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孟子一段话中的比喻的运用。

2、在朗读的基础上,欣赏品味文章的艺术特色,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说理艺术。

教学安排:

3课时

三、导言

先秦时代的孟子不仅对社会、人生有独到的洞察,而且善于用生动、诱人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坐在孟圣人的面前,聆听他的教诲,如沐春风,我们感受到了其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其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在我们面前高高立着的是一位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我们更感受到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现在,让我们以为载体,穿越时空,与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对话。

四、文学常识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邹(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坚信人性本善。

五、导学过程:

第一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数()洿()狗彘()饿莩()庠()序浡()然卒然()

2、解释加点词语: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②填然鼓之

③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谨庠序之教

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好战,请以战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知识。

2、体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第1课时

教学要点:回顾第一则,感知孟子

预习案

1、解释重要词语

河内凶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邻国之民不加少请以战喻以五十步笑百步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文言句式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第一则写作思路

2、理解比喻论证方法

3、改编第二则故事

4、理解第二则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梳理第一则写作思路

2、改编第二则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学习他的寓言艺术,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二、新授

1、检查预习

通过学生读第1、2则文章的流利程度,检查他们对字音的预习情况。通过他们读文章时对语速,以及感情的把握,检查他们的字词意思的掌握情况。

2、学习第二则

(1)找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分别单独读。

(读完以后,对每个学生读的情况做简单评价。)

(2)学生自己读文章,并留给我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故事复述。

(先找一个学生复述,然后其他学生补充。)

(3)给于现有的故事情节,请学生将故事改编成一个内容更丰富,更加精彩的故事。

(要求:细节突出,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完整。)

(4)选取齐人妻妾已经知道自己丈夫乞坟的事,而齐人全然不知返回家的情景。找一个男生,两个女生将这个情景表演出来。让学生在表演和看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形象。

(5)表演结束后:

分别让妻和妾对齐人说一两句话。

齐人在听完妻妾的话后,发表一些感受。

(6)总结寓意

(从旁观者的角度,在你看后,听后,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本则的寓意。)

齐人乞坟的故事指责了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连妻妾都为之感无地自容的人。

3、学习第1则

(1)比喻论证

由于本则在必修三学过,所以内容就不做过多强调。请学生找出的有两处比喻论证,并阐述清楚。

明确: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来比喻论证梁惠王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与邻国的国君不采取任何措施的效果是没有区别的。

以“非我也,兵也”来比喻论证“非我也,岁也”。

作用:使抽象深奥的道理,被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带领学生梳理本则的写作思路。

提出问题(民不加多?)

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

解决问题(斯天下之民至焉)

(3)学生依据此思路,写一个议论文的提纲,当堂完成。

三、总结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第一则的议论文写作思路,以及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明白第二则故事对于现在生活的指导意义。

四、作业

学生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自选话题,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由于故事比较简单,并且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演,学生很乐意参与进来,这使得课堂不再那么冷冰冰。

本节课的失误之处:

1、教学目标之间的设定没有联系,是独立的。整堂课可以说是前半堂与后半堂,知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统一性,缺少完整性。

2、在改编故事情节时可以给于学生一些关键字的提示,让他们发挥想象,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想法。

3、时间安排不合理。每个目标完成的时间之间划分不够合理,导致后面内容的处理太过匆匆。

4、追求了完成教学目标,导致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够好。我为了让教学内容能进行完,我阻止了正在表演特别的特别投入的学生,也没有对他们的表演做出评价,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精选《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之一 

 教学目的:

1.解读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进一步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挠镅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当今国际社会之动荡,谈及解决办法,再延伸至孟子的“仁政”思想,进入课题。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三、齐声朗读课文,自主翻译全文。

四、分析简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提示: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

2.梁襄王缺乏国君的威严表现何在?

提示:表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3.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提示: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4.说说孟子采用比喻说理的贴切性?

提示:孟子以“禾苗”喻百姓,以“雨露”喻君恩,就清楚地向梁襄王表明了君恩之于百姓的重要性及实行“仁政”的好处。而“水之就下”就更是表明了实行“仁政”的效果之显著。

五、课文悟读:

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见所畏”,对王言“今大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读之,顿生快感,倍觉清爽。

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

两相对照中,更见孟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

六、亮点探究:

1.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联的?

探究学习: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

探究学习: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3.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

探究学习: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

4.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探究学习: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孰能一之?”的问话,“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思想的。

5.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探究学习: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可归为4种用法: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七、知识巩固:

四 解释下列词语

①出,语人曰 语:告诉

②天下恶乎定 恶:何,怎么

③今夫天下之人牧 牧:统治

④如有不嗜杀人者 如:如果

⑤则天下皆引领而望之矣 引:伸长

五 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①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同“猝”,突然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士兵

C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 整个,全

②一

A谁能一之 统一

B用心一也 专一

C一鼓作气 第一次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一个

E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经

③就

A由水之就下也 往

B金就砺则利 靠近

C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登上

综合本课所有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之二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2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数罟不入洿池 餍酒肉而后反 蚤起

教学设计: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翻译全文,完成以下思考题:

一、鉴赏第1则选文

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孟子宣扬的“王道”学说的基本内涵

思考:孟子所宣扬的“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在他眼里,实行“王道”很容易,而效果很美好,可为什么他的这一主张不被当时的国君们接纳?

提示:由本节第1则选文,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一些核心内容。开始是要采取措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使之“养生丧死无憾”。接下来是要采取措施,使百姓发展蚕桑生产(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五亩宅地),发展家庭养殖,发展农业(前提是给成年男子以百亩之田)。再接着就是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孟子处于战国时代,诸侯国互相攻伐兼并,意图争霸争利,统治者每每认为他的王道学说不切实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史记》道破了孟子王道学说不被当时诸侯接纳的基本原因。

二、鉴赏第2则选文

提示: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用具体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抽象道理的好处,二是故事本身引人入胜的一些要素,比如人物、情节、细节等。

1、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这也是齐人妻子所见的。连用三个动词“之”字,交代了齐人一系列作为:走到外城东边的坟墓之间,走向在坟前祭祀的人,乞讨祭祀剩下的酒肉,不够吃的,又走向其他在坟前祭祀的人。接连三个“之”字,虽然重复可是读起来不觉得重复,写出了齐人深重的欲望,尽现齐人乞食、乞怜之态。其中“顾”字写齐人回头环视,寻找新的目标,也非常之妙,凸显了齐人欲望没得到满足时的情态。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这是齐人妻子所想的,意思是说:这大概就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啊。齐人妻子的这一“内心独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容,有惊悚,有失望,有气愤,有伤痛,恐怕还有不屑……

2、“今若此”三个字,囊括齐人妻子失望之极伤痛之极气愤之极的复杂心情,给人的感觉是万分沉重。

3、未之知”就是未知之,即不曾知道妻妾已经知道自己的餍足之道,不曾知道妻妾已经失望痛心之极,不曾知道妻妾在家里讥笑怒骂自己。“施施”是喜悦自得的样子,写齐人的情态。“骄其妻妾”指齐人在自己的妻妾面前摆出不可一世的样子,也是写齐人的情态。这肯定是故伎重演,以前他不知这样表演过多少次了。可是这一次妻妾已经知道了隐情,再来看这表演,不知心头是何种滋味?不知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3.评“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客详主略,行文妙法。(《四书评》)

4、此传记体也,本为“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而发,然正说则无含畜,故就齐人描写,而正位只一语一点,无限烟波。

5、“餍酒肉而后反”、“则尽富贵也”,将小人情状张大口气形容得出。“而未尝有显者来”,更将女子聪明语气画出。“遍国中无与立言者”,是国中人鄙薄情状。“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是恍然大悟语气。“今若此”,是含畜愤恨语气。“施施从外来”,是昏浊情状。无不描写如生。(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三、领会孟子以寓言、比喻说理的妙处

1、什么是寓言呢?

跟《论语》相比,《孟子》文章的闪光点之一,是用寓言来说理。那么什么是寓言呢?一般认为,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性质的故事,往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者训诫;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就是说,寓言的寓意和用来寄托寓意的故事之间通常具有类比的关系。但是事实上,先秦有不少寓言作品,从整体上说并不具有这种比喻的性质。

两则选段分别采用什么寓言讲什么道理?

第一则:孟子讲的逃兵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后来被提炼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拿这则寓言来揭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在是妙极了。

第二则:孟子说了一大篇齐人的故事,原来是指责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说他们无耻之极,连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显然,假如他直接说明这一点,而不把它寓托到齐人的故事中,文章就索然无味了。这显示了寓言这种表达方式的妙用。

3、孟子以寓言说理有什么妙处?

寓言通常都含有比喻的性质。用具有某些类似特点的事物来说明想要说的别一事物,就叫比喻,也就是打比方。比喻常常是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来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深奥的道理。“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可以说是古人对比喻功能的一种认识。

《孟子》选文中的比喻大多简短而深刻。如孟子说,齐宣王不施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为”。齐宣王问二者又什么区别,孟子取喻说明: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要你把泰山夹在胳臂底下跳下北海,你说“我不能”,这是真得不能;要你给上了年纪的人折一根树枝,你说“我不能”,其实这只是不为,而不是不能。这一解释既浅显地说明了道理,又妙趣横生。在与齐宣王谈君臣之道时,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与戴盈之的对话中,孟子认为戴盈子关于税率下调和免去关卡要一步一步进行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这就像一个偷鸡人说他一时不能杜绝偷鸡的习惯,而请求每天少偷一只从而最后不偷一样是荒唐的。

除了采用简短的比喻,孟子还善于运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作喻,形象说理。《梁惠王上》中,孟子用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想说明梁惠王对本国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措施,跟邻国的君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没有实行仁政,这就如同战场上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一样,他们本质上都是逃跑。梁惠王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不要疑惑“寡人之民不加多”了,还比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现在留下了“齐人之福”的成语。孟子要说的道理跟故事内容有很大相似性,让人容易接受。另外如“揠苗助长”的寓言(《公孙丑上》),孟子想说明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不要刻意促使浩然之气成长,否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如同拔苗助长,反害苗干枯,这跟孔子的观点“欲速则不达”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更能为人接受,这就是形象说理的佳效。有很多的成语和典故是从孟子的比喻之中流传下来的。

孟子采用寓言和比喻说理,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戏剧化的显示:或者更有力地凸现了事件的本质,比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来显示魏国政治和邻国政治的差别;或者使可鄙的更见其可鄙,比如用齐人乞讨于坟墓之间来显示追逐富贵利达者之蝇营狗苟;或者使荒谬者更见其荒谬,比如用偷鸡者知道了自己的行为不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显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合乎道义,却要等到来年才改变措施;或者使可向往的更见其可向往,比如用枯苗得到充沛的雨水而浡然复兴,来说明人君不嗜杀,百姓就争相归附等。寓言使他的文章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6、《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教后记

7、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8、导无痕,润有意《金蝉脱壳》导学案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预习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弟()笃()贰()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贤贤易色:

④不贰过:

⑤民斯为下矣:

⑥古之学者为己:

⑦勇而无礼则乱:

⑧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⑩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⑾君子笃于亲:

⑿敏于事而慎于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

今也则亡()出则弟()

探究案

一、阅读第3则选文。孔子推许“好学”的弟子是谁?

二、阅读第4、5则选文。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阅读第6则选文。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