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一等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
学习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讨论法,评析法。 预 习 案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以为己任: 文言句式: (1)何谓也 (2)选于众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克己复礼为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 究 案 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2、请大家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3、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4、课后第二题 课堂检测
1、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2、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2理解孔子“仁”的内涵。 认识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
学习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方法:讨论法,评析法。 预 习 案 一、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掌握如下重点词语。
1、为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______________
(2)为仁由己______________
(3)请问其目______________
(4)回虽不敏______________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______________
(7)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____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
(9)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10)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______________
(1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举直错诸枉 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知者利仁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以为己任: 文言句式: (1)何谓也 (2)选于众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克己复礼为仁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二、疏通文意,理解语句 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探 究 案 阅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中有几个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文章中有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2、请大家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3、在文体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4、课后第二题 课堂检测
1、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2、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
3.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仁”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1.圈点批划,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在书上批示重点词意,能口头顺利翻译。
2.充分预习,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义,背诵积累,并能灵活运用。
预习案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樊迟_______皋陶_______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尧舜其犹病诸:(8)能近取譬:
(9)士不可以不弘毅:(10)死而后已: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2)克己复礼为仁: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4)知者利仁。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仁以为己任何谓也
选于众克己复礼为仁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探究案
1、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
4、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二语文导学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训练案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大祭(jì)勿施(shī)于人雍(yīnɡ)虽不敏
B.樊(fán)迟错诸枉(wǎnɡ)举皋陶(táo)
C.举伊(yī)尹其恕(shù)乎能济(jì)众
D.近取譬(bì)弘毅(yì)长处(chǔ)乐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条目) 回虽(虽然)不敏在家(家庭)无怨
B.未达(明白)何谓(说)能济(帮助)
C.病(担忧)取譬(比方)弘毅(坚强)
D.处约(贫困)处乐(安乐)利(以……为利)仁
3.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樊迟)问知
B.子曰:“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曰:“其‘恕’乎”
A.请问其目
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下列句子中的“方”字,当“方法”讲的一项是()
A.可谓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7.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4、《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 乡愁 | |
教学目标 |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和难点 |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 ||
教后记 |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内涵。
3、指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之后会如何”)
三、教学难点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以前段时间在网络爆红的“龅牙哥”和“茫然弟”为例,他们是普通的大学生,但却因为网友无意的调侃“被出名”“被自杀”,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困扰。问学生: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愿意让同学把你滑稽的照片放到网上吗?换位思考后,你会不假思索去调侃甚至是嘲笑别人吗?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板题释题: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孔子的理想人格核心“仁”的基本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第四课选文中孔子关于仁的看法有哪几点,而我们又该如何做到仁。
(二) 朗读选文,标记重点字词,理解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前面我们已经给时间给大家充分预习,并给每组同学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先大声自由朗读选文,理一下思绪,待会我们请每组的代表给我们展示自学成果,明确任务:翻译、指出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标志的重点字词,并提出你们觉得理解有障碍的字词)(3-5分钟)
(我们先一起来朗读选文一,下面我们请第一组的代表为我们翻译一下选文一,学生推荐,鼓励自主)
1、第一组翻译选文1(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有没有什么错漏的地方,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在这一选文中,孔子回答了这上面三个问题中的哪几个问题,分别是哪些句子?)
(1)教师补充重点字词,提醒学生标注,板书书上没有解释的字词(克、复、归、目、不敏、事、斯:这;判断句“克己复礼为仁”)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怎么做,做了会怎么样)
2、集体朗读选文2、4,第二组翻译选文2、4
(1)教师补充(使:使唤;邦,家,定语后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大概)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做“恕”)
3、集体朗读选文5,第三组翻译选文5
(1)教师补充(博:广泛;济:救助;其;犹:尚且;病;诸;立、达:使动用法;譬:比方)
(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仁是什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怎么做“能近取譬”
4、集体朗读选文8、9,第四组翻译选文8、9
(1)教师补充:(求:贪求;害:损害;约,乐;知:通“智”)
(2)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怎么做“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怎么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积累成语: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 )
(三)思考归纳
选文中有个核心的字“仁”,也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选文都是围绕着三个方面“仁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来诠释“仁”,前面我们疏通文意的时候已经简单跟大家诠释了这几点,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重新理一下思绪,我们一起来归纳并通过几个关键句子来深入理解孔子对“仁”的诠释,粗体字为重点句,结合学生生活分析)
1、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如何实施“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恕’乎”“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3、施“仁”后会如何?(“天下归仁焉”“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结)板书: 仁 己:克制 约束
人: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 利己利人
(四)讨论
1、在当代社会,我们该如何辩证地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我们该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师提供例子:“雅安地震后第一顿晚餐:同‘粥’共济”“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提醒学生注意关注生活,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五)小结
孔子曾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并不远,可怕的不是我们不能去施行“仁”,而是丧失了追求仁的“心”。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位无愧于己心的“仁者”。最后送大家一段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6、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7、导无痕,润有意《金蝉脱壳》导学案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感
受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预习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弟()笃()贰()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贤贤易色:
④不贰过:
⑤民斯为下矣:
⑥古之学者为己:
⑦勇而无礼则乱:
⑧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⑩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⑾君子笃于亲:
⑿敏于事而慎于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
今也则亡()出则弟()
探究案
一、阅读第3则选文。孔子推许“好学”的弟子是谁?
二、阅读第4、5则选文。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阅读第6则选文。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
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深入分析“学”的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观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3、限时30分,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检测下列重点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巩固通假现象。
1、给下列字注音
畏葸()笃()于亲慎()于言邑()
吾语()女谨()而信陈亢()趋()而过庭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民斯为下矣()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居!吾语女()()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1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主备人崔向东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贤贤易色()()()
居!吾语女()()
12、《啊,船长,我的船长》自学指导(学案)
《五柳先生传》改诗
夏邑县群星中学高伟
家有五柳以为号,
不慕荣利静少言。
不求甚解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忘食。
嗜酒家贫不常得,
亲旧置酒每招之。
造饮辄醉不吝留,
常著文章以自娱。
衔觞赋诗示己志,
不戚贫贱汲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