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的体裁是:新闻(特写)
2.特写的特点是:、、,侧重“再现”。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凝重()紫荆()停泊()接载()
降落()掩映()世人瞩目()旗帜()
二、分析课文
1.文题解读
的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解读
(1)本篇特写按时间顺序写了哪四个场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2、《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的体裁是:新闻(特写)
2.特写的特点是:、、,侧重“再现”。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凝重()紫荆()停泊()接载()
降落()掩映()世人瞩目()旗帜()
二、分析课文
1.文题解读
的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解读
(1)本篇特写按时间顺序写了哪四个场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3、《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 2、字词(包括两篇)
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
三、整体感知文本
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自豪 喜悦 庄重 严肃)
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
(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
(合作探究) 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 (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
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双关。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问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课后三第1题 (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3)课后三第2题: (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大家一起来欣赏下吧。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背景)
(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个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独胜一筹,仅从标题上就可见一斑。本文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同时,此刻所传递的情绪又是复杂和深沉的。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2、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
(学生据文回答时间、事件、意义)
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研讨问题:
1、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2、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3、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5、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6、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7、“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
(五)文章主旨:
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回顾,证明了只有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昌盛,我们才不会被别人欺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六)练习:
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答案:北大自主考试出新招)
附: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 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 what:何事
⑤、 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 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以上即是小编分享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5、《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大成中学
陈周连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
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zhì)掩映(yânyìng)瞩目(zhûmù)展拓(zhântuò)冉冉升起(rânrân)凝重(níng)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6、《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大成中学 陈周连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 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 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 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 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 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 (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 (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
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
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ân yìng)瞩目(zhû mù) 展拓(zhân tuò)冉冉升起(rân rân )凝重(níng )
2.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
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7、《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掩映(yǎn yìng)瞩目(zhǔ mù)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8、《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9、《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
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研讨问题:
⑴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⑵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⑶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⑷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⑸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0、《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今天小编整理发布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导入: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二、教师范读。
三、回顾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
四、研究课文结构
1、 找出本篇报道的导语部分和主体部分。
2、 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
4时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 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 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 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3、 研讨问题:
1) 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3) 第5段写到“不列颠尼亚”号和紫荆花的细节有什么意义吗?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数字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详细?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质疑
六、小结本文主题: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 题目解说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这篇文章语言庄重,却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义,非常耐人寻味。如在写到英方在告别仪式上降下英国国旗时说:“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实的语言,鲜明的对比,饱含了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难点分析:
特写性消息的特点:
课文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写一篇香港回归的感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课前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介绍。
2、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
3、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二、认识特写
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
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真实的再现”
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
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语言极富特色。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额《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1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以下是本人的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⑴ when:何时。
⑵ where:何地。
⑶ who:何人。
⑷ what:何事。
⑸ why:何因。
⑹ 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⑴ 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⑵ 短:消息要求短。
⑶ 快:时效性。
⑷ 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⑸ 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⑴ 标题(正标、副标题)。
⑵ 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⑶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⑷ 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⑸ 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三、感悟
(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四、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
(让学生找,学生齐读。)
2、课文有哪些特色?
(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 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学生齐读。)
3、标题──新颖。
分析:
1、描写:
⑴ 描写细致(举例比较):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⑵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
(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
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⑴ 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⑵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3、标题:
⑴ 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
⑵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总结:标题⑴,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
五、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冉冉升起(rǎn) 凝重(níng) 展拓(zhǎn tuò)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⑴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
⑵ 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
⑶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 )
⑷ 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