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等奖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等奖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一等奖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选文1选文2选文3.

预习案

1.填空:

孔子(公元前到公元前)字名,末期

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2.请同学们下列给划线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

耰( )辍( )荷蓧( )食之( )

3.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选文1选文2选文3.

探究案

1.借仪封之口,反映出孔子的什么精神?

2.子路问的“津”和长沮说的“津”一样吗?

3.“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4.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5.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6.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7.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训练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习题,见课本选文2(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 耦:两人并耕B.夫执舆者为谁舆:车

C.夫子怃然曰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D.吾非斯人之徒与斯:那么

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耰而不辍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4.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这种“答非所问”的话,其实是一种嘲讽,是对孔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B.经过一轮的问答之后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天下混乱,你跟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哪如跟随我们这样的“避世之士”呢,出世而隐居呢!

C.所谓“避人之士”,就是躲避世人的人,是说孔子不愿接触一般世俗之人,自视清高。

D.孔子在听了子路报告的长沮、桀溺的话以后,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天下如果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比长沮、桀溺等人境界更高。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选文4和选文5.

预习案

1.经典语句填空: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往者不可谏,。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2.请同学们看注释翻译选文4和选文5。

探究案

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

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

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训练案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人请见(xiàn) 从者见(jiàn)之见(xiàn)其二子子路反见(jiàn)

B.木铎(duó)问津(jīng)执舆(yú)怃(wǔ)然

C.长沮(jù)桀溺(nì)殆(dài)而耰(yōu)而不辍

D.荷(hé)蓧芸(yún)草食(sì)之奚(xī)自

3.下列句子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④⑤⑦⑧D.③④⑤⑦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C.明日,子路行以告。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至于斯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仪封人请见璧有瑕,请指示王

C.对曰:“然”夫子怃然曰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曾不若孀妻弱子

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B.是鲁孔丘之徒与C.趋而辟之D.孔子过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仪封人请见B.使子路反见之

C.见其二子焉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从而后

C.杀鸡为黍而食之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

C.夫执舆者为谁D.不吾知也

10.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孔子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精髓,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选文1选文2选文3.

预习案

1.填空:

孔子(公元前到公元前)字名,末期

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体历史著作。

2.请同学们下列给划线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

耰( )辍( )荷蓧( )食之( )

3.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选文1选文2选文3.

探究案

1.借仪封之口,反映出孔子的什么精神?

2.子路问的“津”和长沮说的“津”一样吗?

3.“辟人之士”、“辟世之士”分别指谁?

4.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有何不同

5.孔子为何“怃然”?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6.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7.接舆为何“趋而辟之”?

训练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习题,见课本选文2(长沮、桀溺耦而耕)。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 耦:两人并耕B.夫执舆者为谁舆:车

C.夫子怃然曰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D.吾非斯人之徒与斯:那么

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长沮、桀溺耦而耕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耰而不辍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4.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沮在确认“执舆者”是孔丘之后,没有直接回答子路的问话,而是说“是知津矣”,这种“答非所问”的话,其实是一种嘲讽,是对孔子选择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B.经过一轮的问答之后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话,却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天下混乱,你跟谁去改变它呢?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哪如跟随我们这样的“避世之士”呢,出世而隐居呢!

C.所谓“避人之士”,就是躲避世人的人,是说孔子不愿接触一般世俗之人,自视清高。

D.孔子在听了子路报告的长沮、桀溺的话以后,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天下如果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比长沮、桀溺等人境界更高。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学习选文4和选文5.

预习案

1.经典语句填空:

(1)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

(2)往者不可谏,。陶潜变“之”为:悟已往之不谏。

(3)丈人曰“,,孰为夫子?”

(4)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2.请同学们看注释翻译选文4和选文5。

探究案

1、荷蓧丈人为何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荷蓧丈人为何要留下子路,其用意是什么?

3、子路是如何评价荷蓧丈人的?

4、从荷蓧丈人的言谈来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训练案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封人请见(xiàn) 从者见(jiàn)之见(xiàn)其二子子路反见(jiàn)

B.木铎(duó)问津(jīng)执舆(yú)怃(wǔ)然

C.长沮(jù)桀溺(nì)殆(dài)而耰(yōu)而不辍

D.荷(hé)蓧芸(yún)草食(sì)之奚(xī)自

3.下列句子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⑥C.④⑤⑦⑧D.③④⑤⑦

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C.明日,子路行以告。D.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至于斯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仪封人请见璧有瑕,请指示王

C.对曰:“然”夫子怃然曰

D.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曾不若孀妻弱子

6.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A.天下之无道也久矣B.是鲁孔丘之徒与C.趋而辟之D.孔子过之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见”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仪封人请见B.使子路反见之

C.见其二子焉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二三子何患于丧乎B.子路从而后

C.杀鸡为黍而食之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A.他人之贤者,丘陵也B.子路宿于石门

C.夫执舆者为谁D.不吾知也

10.对下列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2.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学习方法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还原情境,披文探义。

3.多方考证,“文”“质”并重。

预习案

同学们,只要你认真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就能完成下列内容!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

耰( )辍( )荷蓧(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君子:

无道:耦而耕:

津:易:

怃然:谏:

趋:荷:

食:

3、掌握下列通假字。

桀溺: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谁以易之:植其杖而芸: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整体感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小结

六:作业:熟读课文,生字正音并释义

【板书】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三小节、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教学过程】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八佾yì篇》)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ù)、桀(jie)溺(n)(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y)(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o)。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以:与。之:它。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微子篇》)

(1)楚狂接舆: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危险。 (3)趋:快步走。

(4)辟(bì):通“避”,躲避。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评析】: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三、小结

四:作业:习题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四、五小节的内容及其进一步理解掌握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蓧(diao)(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4)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注释】

(1)蓧:读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二、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三、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课后P12练习一)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P12课后练习二)

答案明确: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孔子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而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四:小结:题目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五:作业 :写一篇600字的文章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

六、板书:见黑体处

5、高二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

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指导归纳 研讨分析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先秦诸子概况以及孔子与《论语》

一、导入

上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语言的知识,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则的。现代白话文是我们国家从封建社会转型为社会主义社会阶段附带产生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一阶段,我们国家涌现出了数量众多的文化伟人和强人。我们把时代向前推进,在我们国家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阶段,它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

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

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

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

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不得志的政客

伦理道德的研究者

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四、自由诵读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五、作业:自学本篇,疏通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第2课时:积累文言知识,归纳文言现象,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我们知道孔子是个受后人尊崇的人,但是,孔子活着的时候也是个不得志的政客,他又是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的呢?这2个课时,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人生态度,看看能不能给今天的我们一点生活的启发。

二、解题

学生翻译,并探讨文章的主题

三、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纠错,教师最后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复述5则对话的要点,并找出翻译上的难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和问题,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A、实虚词 封人请见——见:引见

何患于丧乎——患:担忧 丧:丢失官位

天下无道久矣——道:仁政,德政

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为孔丘——为:是

是知津矣——是:这 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以: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一类人

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以杖荷DIAO——以:拿

杀鸡为黍而食之——为:做 食,拿东西给人吃

见其二子焉——焉:兼词“于之”

奚自——奚:哪里

B、通假字 桀溺——“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而谁与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C、古今异义 遇丈人——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不仕无义——无义:(古)违背臣对君应有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D、词类活用 孔子下——下,名做动,下车

植其杖而芸——植使动,使…直立

止子路宿——止使动,使…留下来

不仕无义——仕,名做动,出来做官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废,形做动,废弃

欲洁其身——洁使动,使…高洁

E、文言句式 何患于丧乎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隐者也——判断句

出曰:“二三子…?”

趋而辟之

子路从而后——省略句

而谁与易之——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小结课堂,诵读第2、4两节

五、布置思考题: 1、课后练习一

2、文章从那些角度表现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课时:学习表现手法,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一、导入 前面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言字词知识,这节我们来具体认知一下孔子的形象,同时来看看《论语》用什么样的手法表现孔子的精神。

二、探讨以下问题,分析表现技巧

1、你从文章那些地方看到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的?

2、概括一下,以上材料从那些角度表现孔子的形象的?

3、除了“勇于担当”这一形象外,你还能从材料中看到哪些有关孔子的特点和信息

4、除了孔子外,文章中还有几个人物,想一想,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透过他们,你能看到怎样的时代特点?

5、小结:A孔子的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并执着而不辍,在当时以有广泛的影响

B通过人物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三、品味简洁的语言之美

思考以下问题:

1、当封人见孔子出来后,说了一句怎样的话,他为什么这么说?文章为什么不具体表现?

2、如何理解“是知津也”这句话?

3、为什么楚狂趋而辟之?

4、想一想,“耰而不辍”和“植其杖而芸”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5、小结语言特点:简练而富于韵味

四、探讨课后练习题一

五、小结课文,联系目前的十中,说一说我们应如何面对母校的未来。

六、布置作业:预习下文。

6、《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教后记

7、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预习案

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

1、给下列生字正音。

葸()弟()笃()贰()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①其蔽也贼:

②事父母,能竭其力:

③贤贤易色:

④不贰过:

⑤民斯为下矣:

⑥古之学者为己:

⑦勇而无礼则乱:

⑧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⑩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⑾君子笃于亲:

⑿敏于事而慎于言: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

今也则亡()出则弟()

探究案

一、阅读第3则选文。孔子推许“好学”的弟子是谁?

二、阅读第4、5则选文。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三、阅读第6则选文。子夏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他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又是什么?

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困、古、敏、言、荡、绞、贤、色、就、正、贰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等。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2.深入分析“学”的内涵,领悟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3.分析、评价孔子“不如丘之好学也”、六言六蔽、“不迁怒、不贰过”、“贤贤易色”等观点。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3、限时30分,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检测下列重点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巩固通假现象。

1、给下列字注音

畏葸()笃()于亲慎()于言邑()

吾语()女谨()而信陈亢()趋()而过庭

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民斯为下矣()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居!吾语女()()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10、《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主备人崔向东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涉及学习的思想

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教学重点】

1.主要是讲授第4则、第6则、第7则、第11则选文。

2.引导学生鉴赏第11则选文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涵

2.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链接】

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这句话说明孔子是十分重视学习的。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已习其曲矣,未得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去《文王操》也。

说的是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孔子能够领会的超过他的老师,这固然是孔子天性聪慧,但也说明他学的用心。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邑()吾语女绞()笃()畏葸()

2、找出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女闻六言六蔽乎?()好知不好学()

3、解释下列常见实词

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民不偷()

贤贤易色()()()

居!吾语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