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高效课堂导学案一等奖

《《琵琶行》高效课堂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琵琶行》高效课堂导学案一等奖

1、《琵琶行》高效课堂导学案一等奖

【教学设想】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2、乐府3、歌、行、引4、作者介绍(见高效学习法)

【预习案】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________,号。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人称“”。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著有《________》。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之思,之后则“”。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2、《琵琶行》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设想】

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2、乐府3、歌、行、引4、作者介绍(见高效学习法)

【预习案】

【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________,号。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人称“”。他和好友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著有《________》。以44岁为界,之前抱定“”之思,之后则“”。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3、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

1、关于苏轼: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轼(1037~1101),字,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代杰出的家、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并称“苏辛”;书法与、、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4、《祝福》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

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识,结合文体分析文章。

[教学设想]

1.理顺故事情节;2.体味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学法指导]

1.圈点阅读:通读全文,按照时间的顺序旅顺内容,画出描写时间的句子。

2.文体疏理法: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按情节发展阅读课文。

[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彷徨》收入了鲁迅《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来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思想的流弊和荼毒。

2.文体知识: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

5、《张衡传》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翻译课文重点语句,积累文中古今异义词、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以及重要的文言虚实词等文言文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张衡多方面的成就,学习其治学精神。

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读音:

西鄂()连辟()逾侈()邓骘()璇机()

徙()合契()乞骸骨()属文()蟾蜍()

算罔论()傍行()帷幄()篆文()累召()

二、结合课文内容,识记下列文学常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两都与二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三、分组合作,完成表格中内容并组内相互交流,补充修正答案。

6、《》民为贵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言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文言文。

2、借鉴很学习文章的说理艺术。

3、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

弑君()走圹()獭()驱爵()

鹯()谆谆()然于传()有之朝觐()

讼狱()讴歌()篡()舜相尧()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

(6)于传有之()

(7)贼仁者谓之贼()

(8)得天下有道()

(9)所恶勿施,尔也()

(10)谆谆然命之乎()

(11)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12)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7、《老人与海》高效课堂导学案

【教学设想】

1.简要说出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3.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细读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著名和,也是当时“”的代表作家。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一方面他继承了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

8、《中国建筑的特征》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

(一)识记字音

缅()甸抱厦()对称()石墁()

檩()条斗拱()接榫()柁()墩

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

琉()璃戗()兽水榭()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

9、《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透过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精析第二段,感受音乐意象所关联的感情。

3、 情感目标:提高文学趣味,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心理。

【课前热身】:

1 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①.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②《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 走进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 ,号 ,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 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 、 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我来试试】(预习课文内容)

1.下列词语中加粗体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3.下列句子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遂命酒( )

商人重利轻离别( )

【我来想想】(课文内容思考探究)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回答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 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3、 第一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怨愁?

4、 找出琵琶女出场的句子,说说她为何如此?

5、 诵读描写弹奏前情形的句子,分析其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6、 写出具体描写乐声的句子,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7、 对照注释,联想所比喻的事物的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琵琶女演奏的几段乐曲,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含义?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的变化。

8 你能把音乐描写艺术归纳几点?试用其中一两种方法描写你听到的美妙声音。

【课堂小结】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侧耳聆听,沦落自伤。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个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我们来比赛】(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大家出来闯天下,到一起就是缘分,“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3.下列各句在诵读时,节拍正确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5.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

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

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

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

6.“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7.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拓展鉴赏】: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玉兔。

简析: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二、三两句写乐声: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前四句先写琴,写声,后写人,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困山”以声写声,“芙蓉”则以形写声。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巧妙过渡,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琵琶行》「参考答案」

【我来试试】

1.C(A.“憔”应读为“qiáo”。B.“贾”应读为“gǔ”。D.“浸”应读为“jìn”。)

2.D(A.畅快。B.作歌。C.字。)

3 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4.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5 略

【我来想想】

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4“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5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6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借助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7 A、第一部分是“前奏曲”:琵琶妇独守空船,孤独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B、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伏的生动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C、第三部分是“沉思曲”:好景不长,时光不再,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肝肠寸断。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深思中。

D、第四部分是“悲愤曲”: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8 A自然环境烘托 B听众的感受 C歌者动作神态描写 D空白艺术 E乐声直接描写(摹声、比喻、通感)

【我们来比赛】

1.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2 c 3.A(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贝/江心/秋月白。C.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C(“别有”句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之情,而不是听众内心的愁思和怨恨。)5 c 6(A.“衬托……昂扬”说法不当。B.“衬托……成功”说法不当。D“衬托……凄凉”说法不当。)7 D(“惨”是悲伤的意思,而不是悲惨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