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理解“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 比喻论证的方法及比喻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3分钟)
喜欢看韩剧、日本动画片,喜欢用外国电器的,请举手。说说什么原因喜欢外国的东西。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请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 初读文章,寻找中心论点。(6分钟)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找到的中心论点并讨论。教师点拨。
三 研读第8段和第9段,学习比喻论证,明确比喻的含义。(18分钟)
思考探究: 这一段中的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四 阅读第1段至第4段,进行比较阅读。(10分钟)
思考探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四段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五 拓展学习,联系现实(5分钟)
请同学们针对下列现象发表看法。(课件显示)
1 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 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 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 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 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 课堂小结 (1分钟)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文化领域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面对这一切,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一双慧眼,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新时代的“拿来主义”者。
七 课堂检测(2分钟)
《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指出这个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含义。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2、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希望大家喜欢。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理解“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 归纳比较 疑问探讨 讨论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 比喻论证的方法及比喻的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3分钟)
喜欢看韩剧、日本动画片,喜欢用外国电器的,请举手。说说什么原因喜欢外国的东西。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请看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二 初读文章,寻找中心论点。(6分钟)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找到的中心论点并讨论。教师点拨。
三 研读第8段和第9段,学习比喻论证,明确比喻的含义。(18分钟)
思考探究: 这一段中的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四 阅读第1段至第4段,进行比较阅读。(10分钟)
思考探究:“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区别?从论证的角度来看,这四段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五 拓展学习,联系现实(5分钟)
请同学们针对下列现象发表看法。(课件显示)
1 韶关市27位学龄童在韶州府学宫参加开笔礼。他们端正执笔,朱砂开痣,茶奉双亲,在孔子像前接受启蒙老师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
2 京剧进入小学课堂
3 佛山祖庙开笔仪式
4 郑大化工学院2003级毕业生,选择汉服做毕业学位服合影,并给老师行礼。
5 穿着汉服向屈原像行礼。
六 课堂小结 (1分钟)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文化领域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面对这一切,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有一双慧眼,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新时代的“拿来主义”者。
七 课堂检测(2分钟)
《说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指出这个比喻论证的本体、喻体、含义。
八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通过评点了解本文跌宕生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教学难点]
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害怕担当“不义”之名,终于让刘邦得以脱逃,纵虎归山,铸成大错。其实项羽真正注重的不过是一个“名”,他企图“名正言顺”的爬上帝王的宝座。其人虽不可一概抹杀,其“义”却不足为训。
在我国历史上,另有一大批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跟项羽有着很大不同!现在我们来学习张博的《五人墓碑记》,文中记述了颜佩韦等五人的“蹈死不顾”,会帮助我们“明死生之大”,加深对“义”的认识与理解。
(二)检查引导。
1.结合课文注释给下列字注音。
阉 旌 湮 ? 缇 ?
溷 ? ? 詈 逡 ?
2.区别下面各组字的形音义,先注音后组词。
?( )________ ?( )_______
檄( )________ ?( )________
缇( )_______ 佯( )_________
堤( )_______ 徉( )__________
噪( )_______
燥( )_______ 谥( )__________
躁( )_______ 隘( )__________
3.指名朗读课文,口头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4.简要提供课文有关人物的材料(也可在学生预习时提供)。
(1)五义土。
颜佩韦(商人,为人慷慨,喜打抱不平)、杨念如(阊门外鬻衣)、沈扬(牙侩)、马杰(练武玩棒)、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颜佩韦等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天启六年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阎门外吊桥上,五义上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进土,任福州推官,后升吏部文选员外郎。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对民间疾苦多所关注,后辞官还乡。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指斥魏阉并为之送行。天启五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周顺昌与他“周旋票日”,还把女儿许配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受尽酷刑,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以昭雪,赠太常卿,溢忠介。(详见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 (3)张博与复社。张博(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未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崇恢四年进土,“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复社成立于意宗天启末年,是和阀党斗争的东林党的继续,他们自认为东林党的继起者。复社是文社,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在历史上是很少有的现象。
(三)补充介绍作者。
张博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其专集之名即来源于此)。 18岁那年,魏忠贤阉党开始专政,政治更加黑暗,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本文作于魏忠贤“投缳道路”(1627年冬)之后,当是崇侦元年(1628年),其时他 26岁。
(四)介绍时代背景——苏州市民反阉党暴动概况。
1.暴动的导火线是周顺昌被逮捕。
教师简介周顺昌:曾任吏部主事,为官清廉正直,离京返乡时只有"行李一肩"。天启五年(1625年),吏科都给事魏大中被捕路经苏州,顺昌与之周旋累日,以其女许配魏之孙。经骑趣行,语侵顺昌,顺昌张叱之日:“若不知世间有不畏死男子耶?”以是革职。次年,阉党追弹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词连顺昌,于三月十五日矫诏逮捕了他。六月十七日在狱中遇害,时年43岁。 2.学生口述苏州市民暴动经过。(略)。
3.简介魏忠贤(1568~1627):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侍候他很小心,导之宴游,甚得他的欢心。1620年熹宗即帝位,魏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掌东厂。魏又与惠宗的乳母客氏勾结,从此掌握大权,自称九千岁,并广置党羽,残酷杀害正直的大臣和官吏。天启七年(1627)八月竟宗死,怀宗即位,十一月发配他去凤阳守陵,行至阜城,其党徒密报锦衣卫将来擒拿他回京治罪,乃自缢而死。
(五)诵读第1段。
步骤:齐读一遍后,学生提出难词难句,解答后再齐读一遍,然后进行评点。评点方式有三:①学生用铅笔在课本上评点,教师巡视中发现好的评点,向全班推荐;②教师提问,学生答问,再加以概括,使之成为评语;③教师作补充。评点后练习背诵并作检查。(以下各段同此)
写法指要:作墓碑记,故先叙墓之由来;况此墓来得不寻常,尤非先说不可。此段纯属叙事,用一个“盛”字作结,却将作者胸中议论托出,何等笔力!
写法指要:此段不接着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生发议论,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之意,为结尾张本。由此再进一步展开,真可谓“出奇制胜”。(略释作文中的“奇正”之法。)
注:以上内容大多可以化为启发提问,不是由教师说出。(下同)
解释:①“缇绮”之“骑”读?②“谁为哀者”,据上文“哭声震动天地”,缇骑之间应为“为谁而哀”或“为哀者谁”,此系倒文,不能译为“谁在哭”。③“以呵”“以免”的“以”,同“而”。④“?然”,五人墓成“一”字形排列,次第相邻,今日所见如此。
写法指要:本段叙苏州市民反阀党斗争始末,而以“激于义”三字为统帅,至五人姓名县然而止,即又回到建墓事上,此亦跌宕之法,盖为下文蓄势。
写法指要:将五人当刑时的表现作为一个独立层次来写,进一步突出了“激于义而死”一语。以上两段皆叙事,承首段而来。
写法指要:本段只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意义,仍是在“义”字上做文章,这是为下段更深一层的议论作铺垫。
贤士大夫者,?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此处再结一句,以示其“买?”、“墓葬”之功不可灭)。
解释:①“为人记”,替它写了这篇墓碑记。“记”,不是记述,而是指这篇文章。②“明死生之大”,阐明死的重大意义。“死生”,偏义复词,偏“死”,“生”无义。③“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语出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同“或”,或许。作者用的是委婉说法,使行文有波澜。
写法指要:前段说五人之死在政治斗争中的重大意义,本段更进一层说五人激于义而死,死有重于泰山,这就站得更高了。作者在行文上也很讲究,连用四个长句,气势磅礴,波澜横生,如长江之水,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用的是“卒章显志”旧法,却又有其创新之处,读后使人胸襟开阔。五人之死,有此篇碑文,千古不朽矣。
(十一)齐背全文。
(十二)总结全文。
1.记叙、议论和抒情的有机结合。
先让学生划分本文结构层次(分三部分),然后按部分画出示意图表,并指出这三者结合的方式。
注:抒情融于记叙和议论之中,是不言自明的。
2.对比论述方式。
在评点中已经涉及,小结中只要求学生说出各项对比的作用(死得光明磊落,为伸张正义而死,死得荣耀且有价值,令人怀念),而集中到一点就是“匹夫有重于社稷”,突出了文章中心。
这一条不必作过细分析。
3.语言积累。
名词活用如动词:
旌:旗的一种?表彰。 例:以旌其所为。
墓:坟墓?建墓。 例:去今之墓而葬焉。
函:木匣?用木匣装起来。 例:买五人之?而函之。
古今异义的词语:
当道:执掌政权的人。 例: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
私人:党羽。例: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首领:指头颅。例: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眠之下。
非常:超出寻常。例:非常之谋难于碎发。
视:比例: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4、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昨天公开课抽签,我很幸运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为你们是四个班中最优秀的,能和优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乐的事。带着这种好心情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
哪位同学知道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电影——《KONG FU 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 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 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
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 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错误做法 危害
批判……提倡……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因为……所以…… 破: 送去主义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立:占有、挑选
大宅子:文化遗产 送来主义 经济掠夺 文化侵略
鸦片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鱼翅
烟枪、烟灯
5、《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
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被八创:被,同“披”,遭受。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
函封之:函,用匣子。
箕踞以骂曰:箕,像簸箕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
樊於期乃前曰:前,走上前。
2、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见,禀告。
3、意动用法:
太子迟之:迟,以……为迟,认为……晚。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二、 古今异义: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可以;以,用来。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走投无路,困,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露一只臂膀。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变式句(倒装句):
(1)状语后置
常痛于骨髓
燕王拜送于庭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取之
取之(以)百金
(2)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五、成语:
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
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
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能为力。
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6、《拿来主义》教案教学设计(必修3)
文言文的教学,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文章年代久远,与现实联系又不大,学生普遍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乃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起来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一半了。本着这一原则,在进行《五人墓碑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尝试做如下几项工作:
一, 本文记叙的是明末苏州市民的一次反抗阉党的暴动,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如何向观众报道这件事情?
设计目的:学生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记者现场报道事件的这样的内容,可以模仿记者对事件进行报道,并且,这个作业的表现性很强,学生必然会积极地看课文,发掘文章中自己可以利用的内容,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预习,老师可以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记叙部分。
二, 为文章中所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设计目的: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有关对联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对仗知识的掌握。设计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复习对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文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
(附:学生对联作品
①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遗千载
激于义而发,五壮士浩气干九霄
②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
五贤激于义而发,亡重于泰山
③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
五壮士慷慨赴刑场,英雄名烈万古流
④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
千秋事永铭人心万古流)
三, 针对此次事件及五人之死,写一篇评论性的文章。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议论部分和作者对五人之死的评价,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指导学生进行评论的写作,谈出自己对生与死的认识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三个题目,可以很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强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觉得文言文不再枯燥无味。再者,这样做还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点。
7、(粤教版)《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实践新课标的一节课——《最后的常春藤叶》
关于新课标的一点思索
怎样实现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我想首先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怎样激发呢?我想首先是让学生的每个发现、质疑、感悟都能“置地有声”。有成就感就有兴趣。
怎样做到知识随堂生成?我想首先是知道学生这堂可所要的知识。我想首先是让学生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那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在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前提下,穿针引线,因势利导。解疑、深化、系统。
教学大目标:
锻炼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赏析短篇小说的能力。
教学方法:
探讨性学习
实践“知识随堂生成”的兴趣教学
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觉小说中环境,人物,情节的特点及技巧。
具体方法:
教学过程中,并不事先准备好各个环节,也不固定相关知识点进程。而由学生的兴趣指向因势利导,形成体系完成教学。那么备课时就没有固定的教学流程,而只有若干相关的知识块。
备课案:
一知识链接
1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麦奇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
2欧,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小说的意外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局”。(预设,情节部分导出)
3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契诃夫、莫泊桑。
二导入
假如我们还剩下三天生命,那么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回答)我会努力坚持,让自己看到第四天的太阳。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我们刚刚预习过一篇有着一样意义的课文,什么名字?(请学生回答,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是什么文学体样?(学生回答,小说)
一提到小说就一定要说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板书“环境、人物、情节)
这是一篇毫无疑问的好作品,那么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看到的它的出色的地方?先议论议论,成熟一下。
三相关知识块
1环境:本文的环境描写并不是重点,作用也不是很典型。那么如果有时间或有学生提及这里预设一个思考。
思考:故事发生的环境换成富人区效果会如何?
明确:环境对人物和中心的烘托作用。穷困潦倒的生活可以让人改变许多,有时让人很无奈,但这并不能改变人们的美好心灵——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反而,会让人们坚强。
2人物:人物应注意两方面的引导,人物形象和表现技巧。
贝尔曼:(人性之美)
表现技巧:a欲扬先抑 b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人物形象: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尤其是最后的侧面描写完成了他人格升华,让我们看到了关爱他人不惜生命为代价的美好心灵。感动于人性之美。
*回归文本,请同学找到,品读三次对贝尔曼的描写
琼珊: (生命之美)
表现技巧:通过语言来表现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找到三次表现内心的变化的语言。(回归文本)
人物形象: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让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华彩,听到的是生命的赞歌。感动的是生命之美。
*引导问题:琼珊的生命奇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叶子吗?
3情节:应该注意的是两方面,意料之外的结局(伏笔的作用)和线索(常春藤叶)
结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明明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个出乎意料,但又在清理之中,而人们从中会得到更大的震撼。
*伏笔的重要。(回归文本)
*欧式结局(知识点的链接)
线索:贯串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叶子之于琼珊——生命的支点。
*叶子之于贝尔曼——毕生的杰作。
8、《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放映鸦片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
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骗。
生3:侵略。
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鸦片,鸦片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
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师: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请问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
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第一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师: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比喻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即“怕”“怒”“羡慕”,这三种态度是否正确?
9、《拿来主义》创新...-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1——7段
教学步骤: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或A或B或C或D
非A
非B
非C
———————
所以D
问题1: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听凭送来 ④自己来拿。
问题2: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问题3:“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问题4: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5:“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题6: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问题7: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
所以,要自己来拿
问题8: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学习课文8——9段
教学步骤:
(一)问题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⑴“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问题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
明确: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问题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逃避主义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
(二)练习:
话题: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对上述话题的看法。
【后记】
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然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