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部编版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部编版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智谋”诸葛亮的聪明机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最新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
2、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部编版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智谋”诸葛亮的聪明机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最新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
3、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智谋”诸葛亮的聪明机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推荐文章: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五年级上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最新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教案一等奖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一等奖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一等奖
4、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部编版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表现了“智谋”诸葛亮的聪明机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激趣,引导交流: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3.在“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欢哪一名著?能说说理由吗?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发言。
5.教师小结:老师最喜欢“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
原因一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原因二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性格尤为突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上是“宁我负人,休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家、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了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原因三
作者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罗贯中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原因四
《名家彩绘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由戴郭邦、陈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笔绘就292幅国画。各位画家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或工笔、如穿针引线,一丝不苟,或写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国时期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从多的人物形象,达到了《三国演义》绘画创作的顶峰,同时也展示了国画这一中华未瑰宝的独特风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园结义、大闹凤仪亭、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子龙单骑救后主、怒喝长坂坡、七擒孟获等,精彩纷呈。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7.质疑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教师筛选整理有价值的问题。如:(1)谁用草船借箭?(2)向谁借箭?(3)为什么要借箭?(4)怎样借箭?(5)借到箭了吗?)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句子。
(2)做到“四到”:眼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试着解决刚才所提的问题,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记录小组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小组同学解决不了的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寻词突破。
1.指名多个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课文的结尾说“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段话中的“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3.提出问题:课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相机小结:
知天文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大雾漫天”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大雾。)
2.“大雾漫天”与“借箭”有联系吗?(有,这是借箭成功的外部条件。)从哪里能够看出来?(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4.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读这段话后的感受。
(1)感受到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感受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6.交流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了什么?(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懂地理、巧安排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1.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2)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3.从这样的安排中你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4.小组交流: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也便于箭满后船轻水急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6.从这样的安排中你有了解到什么?(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保证船只充分受箭并顺利返回。)
7.自由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周瑜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所以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不是正中周瑜的圈套吗?(不是。)
(2)你从哪里能够看出诸葛亮早就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3)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2.识鲁肃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1)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做好了借箭的准备。)
(2)从诸葛亮这一大胆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3)读一读说说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鲁肃的忠厚守信和顾全大局,感受到诸葛亮的超人的计谋和胆识。)
3.识曹操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1)读一读,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2)“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什么?(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三、再读课文,体会人物特征。
1.教师小结: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在鲁肃的帮助下,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课文中有很多人物对白,尤其是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这些对白充分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提示语,一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二、三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四组同学读鲁肃的话,五组同学读曹操的话。
四、总结全文。
1.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正因为诸葛亮“挺有才干”,才遭周瑜的妒忌和暗算;又因为他有才干,才能挫败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
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3.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1)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2)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3)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自由交流)
(1)曹操——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
(2)刘备——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顾茅庐、借荆州、白帝托孤
(3)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伤、走麦城
(4)张飞——怒鞭督邮、古城相会、长坂桥、义释严颜
(5)吕布——凤仪亭、连环计、辕门射戟、白门楼、夜袭徐州
(6)诸葛亮——隆中对、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木牛流马
(7)赵云——长坂坡
(8)周瑜——蒋干盗书、苦肉计、火烧赤壁
(9)吕蒙——白衣渡江
(10)曹植——七步成诗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网站还有更多语文教学设计内容,期待你的解锁与关注。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相关推荐文章:
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孔乙己教学设计
蒲柳人家教案一等奖2021 蒲柳人家教案教学设计
蜗牛的奖杯教学反思2021 蜗牛的奖杯原文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鱼我所欲也教案优秀教案
渔家傲教学设计一等奖2021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5、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 草船借箭教案学情分析
草船借箭这个典故是出自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诸葛亮聪明机智,向敌人草船借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这一课程,下面本网站特意整理了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醒学生注意:“擂”读léi,不能读成lèi;“丞”读chénɡ,不能读成cénɡ。指导写字时,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可以将这些词语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状、水寨”;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军事、委托”等。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能积累运用。
2.课文朗读
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如开头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反映了两人的性格特点,被称为神来之笔。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识人心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当成诸葛亮,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语言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本篇课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开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导入。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之一,你知道是哪四本书吗?书中的主人公分别是谁?(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 主人公:曹操 刘备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水浒传》 主人公:宋江 林冲 鲁智深 武松 李逵
《西游记》 主人公:唐僧 孙悟空 猪八戒 沙僧
《红楼梦》 主人公: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2.你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三人有什么了解?谁来简单地说一说?
3.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智慧里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谋略与智慧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的故事。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草船借箭)
4.读了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或想法呢?
预设:(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5.老师心中也有个疑问:草船借箭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课件出示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接着创设情境,然后再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先设置悬念,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借助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 阅读课文,理清层次
1.明确阅读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请同学们带着心中的疑问,按阅读要求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周瑜 妒忌 都督 幔子 水寨 擂鼓 呐喊 弓弩手 丞相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忌”和“擂”字。(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交流汇报,提出并解决问题:
①谁用草船向谁借箭?(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②为什么要借箭?(周瑜借军情紧急,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③怎样借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2)本文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来写的。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①周瑜借军情紧急,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巧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如期交箭。
②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4.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按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五年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板块三 细读课文,解读对话
1.大家都知道借箭起因是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周瑜最终要诸葛亮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可他却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指名学生读)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1)周瑜阻挠诸葛亮造箭,是为了什么呢?(定诸葛亮的罪)
(2)定诸葛亮的什么罪?(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古代立下军令状如果完成不了,就是死罪)
(3)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十万支箭。这说明了什么?(周瑜心胸狭窄,想除掉诸葛亮)
2.这些话是周瑜私下对部下鲁肃说的,可是周瑜在诸葛亮面前说的要造箭的原因是什么?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周瑜对诸葛亮说的话。(指名学生读)
l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l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l “十天造得好吗?”
l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l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1)周瑜对诸葛亮说的造箭的原因是什么?(马上要跟曹军交战,但军中缺箭,军情紧急)
(2)造箭真的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吗?(不是,是周瑜想给诸葛亮安一个罪名)
(3)齐读周瑜说的话,思考: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阴险、狡诈、公报私仇)
3.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请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先指名学生读,再课件出示诸葛亮说的话)
(1)诸葛亮为什么把十天的造箭时间改成了三天?(因为十天不可能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根本没想过造箭,他想的是草船借箭)
(2)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诸葛亮早已想好计策,胸有成竹)
(3)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为阴谋要得逞而高兴)诸葛亮知道周瑜在陷害他吗?(知道)他明知是陷阱,为什么还要踏入陷阱?(因为当时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为了顾全大局)
(4)齐读诸葛亮说的话,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主动入套。可见诸葛亮是一个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心胸开阔的人)
4.教师小结:故事一开始,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桌之间一个当周瑜,一个当诸葛亮来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进入情境,揣摩内心,加深理解。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诸葛亮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2课时
1.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板块一 深入研读,感受形象
1.自学课文,圈画词句。
上节课我们通过品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对这两个人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周瑜嫉贤妒能,诸葛亮顾全大局。故事的结果是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请同学们仔细研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画出来,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课文第6自然段中的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预设:(1)课文第6自然段中“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我联系上下文知道诸葛亮算准了第三天四更时候会起大雾,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课文第6自然段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我联系上下文知道把船连接起来是为了增加船的受箭面积。
教师相机小结:联系上下文来阅读古典名著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学习这篇课文。诸葛亮能预测天气,说明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
4.老师有一个问题没弄懂,谁能帮老师解开疑惑吗?
l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l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呢?(为了使船身受到更多的箭)
(2)如果只用船的一面受箭,会有什么后果?(船无法在水面上保持平衡,很有可能翻沉)
教师小结:双面受箭是为了让船保持平衡,方便快速撤退。
5.学生继续汇报交流。
预设:课文第7自然段“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我联系上下文体会到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准三天后必有大雾。他知天文,所以能预测得这样准确,真是神机妙算。
(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借箭?(因为江上大雾漫天,敌人根本看不清虚实,加上曹操这个人疑心重,他怕有埋伏,不会轻易出兵,这是“借”箭的绝好机会)
(2)这时候诸葛亮和鲁肃坐在船上,都看到了这场大雾。假如你是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你会怎么想呢?(鲁肃想:前两天天气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会起这样大的雾?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3)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呢?(诸葛亮想:果然不出我所料,周瑜啊周瑜,你费尽心机想谋害我,我便将计就计,胜你一筹)
6.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指名学生回答)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请同学们把“笑”字圈起来,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诸葛亮在笑谁?
预设:(1)诸葛亮在笑曹操,因为雾太大,曹操不敢出来迎敌,他嘲笑曹操生性多疑,反而害了自己。
(2)诸葛亮在笑鲁肃,因为鲁肃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一种友善的笑。
(3)诸葛亮在笑周瑜,因为周瑜本想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轻易就把十万支箭“借”回来了,周瑜根本想不到“草船借箭”这一招,这是一种得意的笑。
(4)诸葛亮在笑自己,因为他算对了天,算对了人,没有让周瑜的诡计得逞。这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
7.教师小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他说三天后取箭,果然第三天就取回了十万支箭。(板书:神机妙算)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重点词句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板块二 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完课文后,你对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小组内交流讨论。
2.全班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1)诸葛亮顾全大局、心胸开阔、神机妙算。(2)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3)曹操生性多疑。(4)鲁肃忠厚老实。
3.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对应的段落,感受语言的特点。
(1)这段话选自《三国演义》原著,它与课文中哪些自然段相对应?(第8、9自然段)
(2)这段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半文言半白话)
4.今天我们认识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周瑜、曹操和鲁肃,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赤壁之战、舌战群儒、空城计、六出祁山等)
【设计意图】分析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性格特点,全面感受人物形象。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激发起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板块三 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草船借箭。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用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联系上下文阅读法、做批注阅读法、圈重点词句阅读法、借助相关资料阅读法)
2.作者是怎样将文中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既鲜明又形象的呢?
预设:(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作者抓住了四个人物不同的特点,如他们的语言、动作等,从而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各异。
3.由此可见,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4.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诸葛亮给了要加害他的周瑜不小的教训,此后的教训还多着呢。《三国演义》中有著名的情节“诸葛亮三气周瑜”。同学们想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气周瑜的吗?又把周瑜气到什么程度呢?请同学们课后自读《三国演义》,找到相关章节,一睹为快吧!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教材内容,还应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指导,并抓住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
2.在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3.这节课在设计上直入课文主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关键词,并以此辐射全文,摆脱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等传统模式。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的原则。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地理解课文,感悟鲜活的人物形象。课堂快结束时我拓展相关文章,让学生对阅读整部《三国演义》产生兴趣。
三、练习题
第一课时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 jì小亮的才干,sī zì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ūn lìng zhuàng。但小亮shén jī miào suàn,先他请来了cáo 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 jì)幔(màn wàn)子都督(dū dōu) 水寨(zhài zài)
丞(chéng céng)相呐喊(nèi nà) 调(tiáo 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虚妙
都虑沙
著虎炒
四、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草船借箭准备是;草船借箭的过程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答案】
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
二、妒忌(jì)幔(màn)子都督(dū) 水寨(zhài)丞(chéng)相呐喊(nà) 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
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准备: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________ ,接着写了________ ,着重写了________ ,最后写了________ 。
二、下列哪些选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A.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C.他算好了人,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周瑜聪明过人,曹操生性多疑。
D.诸葛亮能算,因为他是神仙。
三、品味探究,选择正确的答案。
1.“鲁肃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箭的事,只说……”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鲁肃________
(1)忠厚守信;(2)欺骗周瑜;(3)不诚实
2.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 。
(1)胆量很大;(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3)不拍牺牲
3.“雾这样大,曹操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段话是________ 对________ 说的,表现了他________ 的特点。
(1)鲁肃 诸葛亮 贪酒;(2)诸葛亮 周瑜 勇敢;(3)诸葛亮 鲁肃 自信
4.从“曹操下令说:‘江上雾大……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诸葛亮________ ,曹操 ________。
(1)足智多谋 谨慎多疑;(2)勇敢机智 小心谨慎;(3)神机妙算 爱惜士兵
一、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出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接着写了周瑜派鲁肃探听诸葛亮怎样造箭,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做借箭的准备。着重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军借箭。最后写了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胜过自己。
二、ABC
三、1.(1)忠厚守信。
2.(2)谋划周密,安排巧妙。
3.(3)诸葛亮 鲁肃 自信
4.(1)足智多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草船借箭教案部编版 草船借箭教案学情分析的相关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参考帮助,想了解更多教学教案的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6、《草船借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 (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 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3.联系课文结合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 :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 );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 ,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 :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
△小黑板板书设计 :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 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 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7、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
一、设计“悬念”,导入 新课。
1、教师导语 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8、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
一、设计“悬念”,导入 新课。
1、教师导语 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10、《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洛阳上田小学 陈兴凤
设计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三、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