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导学案一等奖

《《民为贵》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民为贵》导学案一等奖

1、《民为贵》导学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领悟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选文1和选文2.

预习案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

社稷次之夏桀

粢盛既洁于传有之所恶勿施

兽之走圹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者,鹯也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谆_____ 朝觐____粗犷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为丛驱爵者,鹯也 __通__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通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6)于传有之(7)贼仁者谓之贼

(8)残贼之人谓之一夫。(9)得天下有道

(10)所恶勿施,尔也(11)所欲与之聚之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4、古今异义词。

(1)牺牲既成古义:今义:

(2)然而早干水溢古义:今义:

(3)贼仁者谓之贼古义:今义: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祭祀以时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4)此之谓也

探究案

2、《民为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领悟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选文1和选文2.

预习案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

社稷次之夏桀

粢盛既洁于传有之所恶勿施

兽之走圹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为丛驱爵者,鹯也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谆_____ 朝觐____粗犷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为丛驱爵者,鹯也 __通__

⑵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_通__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6)于传有之(7)贼仁者谓之贼

(8)残贼之人谓之一夫。(9)得天下有道

(10)所恶勿施,尔也(11)所欲与之聚之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4、古今异义词。

(1)牺牲既成古义:今义:

(2)然而早干水溢古义:今义:

(3)贼仁者谓之贼古义:今义:

5、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祭祀以时

(2)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3)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4)此之谓也

探究案

3、《民为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的“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学习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预习案

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

三年之艾()社稷()粢盛()汤放桀()弑君()走圹()暴之于民()驱爵()朝觐()讼狱()胥()谆()篡()鹯()獭()

2、解释画横线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6)于传有之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8)得天下有道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11)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12)善政,民畏之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为丛驱爵者,鹯也

(2)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4、《》民为贵高效课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言文,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并能翻译文言文。

2、借鉴很学习文章的说理艺术。

3、领会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社稷()粢盛()()汤放桀()伐纣()

弑君()走圹()獭()驱爵()

鹯()谆谆()然于传()有之朝觐()

讼狱()讴歌()篡()舜相尧()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5)汤放桀()

(6)于传有之()

(7)贼仁者谓之贼()

(8)得天下有道()

(9)所恶勿施,尔也()

(10)谆谆然命之乎()

(11)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12)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5、《拟行路难》导学案(包含教师用学案和学生用学案)

《拟行路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分析: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明确】

作者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很有影响

从思想内容看,都是写怀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2、推荐阅读: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明确】忧思

(2)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明确】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3)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明确】三国魏晋时人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专国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详细内容见补充资料)

七、作业布置:

附:鉴赏资料

1、《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平

诗歌开首两句由泻水于地起兴,以水流方向的不一,来喻指人生穷达的各殊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它能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即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的殊异,耐人咀嚼,叫人感悟

次二句承接上文: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不可勉强的,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不已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酸辛与愤慨这关键就在一个“命”字上大“命”当头,谁还能强争强求?只能听凭它贵者自贵,贱者自贱但反过来问一声:“命”就真的那么公正合理吗?为什么人人必须服从它呢?低头认“命”,原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再往下,诗思的发展仍然循着原来的路子认了“命”,就应设法自我宽解,而喝酒正是消愁解闷的好办法我们的诗人于是斟满美酒,举起杯盏,大口大口地喝将起来,连歌唱《行路难》也暂时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余的牢骚和感叹

那末,矛盾就此解决了?诗还用得着写下去吗?“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末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套用一句老话,谓之“笔力足以扛鼎”

这首诗在音节上也有它独到的地方它不像前面第一、第三首诗采用纯七言句,而是用的长短相间的杂言体杂言似乎不及七言整齐,但有个好处,就是能灵活组织句子,便于选择合适的声腔,以配合文情的传递本诗头上六句正是巧妙地运用了五七言句式的交错,建构起一短一长、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以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语感而到了结尾处,则又改为连用七言长调,有如洪水滔滔汩汩地涌出闸门,形成了情感的高潮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鲍照乐府歌行的一大特点,它对唐人歌行体诗篇也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细心玩味

——选自《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第759—760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用案

【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5、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重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学习难点】

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学习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解释题意

《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富有感情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

二、把握情感

1、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2、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3、“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4、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延伸拓展:

1、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有哪些影响?

2谈谈你对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现象的认识

四.当堂检测

默写《拟行路难》

五.学习反思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导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 

 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二.重点难点 

 1.对比理解“仁”和“义”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2.了解孔子关于“义”的言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学习方法 在孔子那里,“义”是一个具体根本意义的道德原则学习本课,既要透彻了解孔夫子思想的本质,又要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古为今用,让孔子的思想与新时代碰撞,产生指导我们前行的火光 

 四.教学时数 2-3课时 

 五.导学过程 

 (一)预习案 

 1.重要字音 恶( )乎 无 ( ) 忿( )思难 臧( )武仲 

 2.找出下列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①富而可求也 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③若臧武仲之知

 3.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饭疏食饮水 ②义然后取 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④不义而富且贵 ⑤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⑥子路问成人 ⑦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⑧言思忠,事思敬, ⑨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⑩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3.特殊句式 ①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 ②以(4)告者过也。 ③君子义以为上。 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⑤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⑥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 

4名句默写 ① , , ,亦可以为成人矣。 ② ,于我如浮云 ③ ,无勇也。 ④君子义以为上。 , 3.【原文】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1) 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里仁》 

 (二)探究案 1,如何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九思”要求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事一听都要自我省察一番,想想这样对不对。如果事事这样,那么不是活的太累了吗? 3,探究拓展 学完本课后,你对于孔子的义利观,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与一般人(“小人”)的对比方面,简述孔子的“义”“利”观。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及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孔子对待“义”的态度和主张,理解孔子弘扬“义”的价值取向,并深入思考其现代价值。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选段。

2、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同组合作,根据课下注释梳理文意。

预习自测(阅读第一、二、三、四则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富而可求也而:

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信:

以告者过也过:

其然?岂其然乎?其:

饭疏食饮水饭: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恶:

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翻译)

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②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③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④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探究案Exploringcase

孔子对“富贵”和“义”的认识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导学案

导入学习

一、说出下列熟语的意思,生活中含有“义”的熟语不限于此,举不胜举,由此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悟

大义凛然:

大义灭亲:

义形于色:

舍生取义:

义无反顾:

微言大义:

见义勇为: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无意战:

二、诵读文选,披文入情

三、重点字词、文言句式积累巩固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古今异义

①造次必于是

②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③久不忘平生之言

2、文言长见实词积累,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明确其在文言中其他的常见意思

①文之以礼乐

②闻义不能徙

③是吾状也

3、翻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简要归纳宾语前置的三种类型,并各举一例。

9、《15短文两篇学案》导学案

编号: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签印

课题

使用时间

周星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 情( ) 诘难( )( ) 滞碍( ) 吹毛求疵( )

狡黠( ) 咀嚼( )( ) 死抠( ) 豁然( ) 迂腐( )

2、解释词义:

3、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

《谈读书》

1、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研讨拓展──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求甚解》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练习反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 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 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 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学后反思】

本课结束,你在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了吗? _ 你的收获是什么?_________ _

个人学习等级评定:☆☆☆☆☆ 小组等级评定:☆☆☆☆☆

备 注

备 注


10、八年级语文学案范文:《岳阳楼记》导学案教学设计范例

语文导学案

年级:初二 主备:王XX 审核:

课题《岳阳楼记》 课型:复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时间: 2009 、 6 、 8

复习目标

1 、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 、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一、解释词语
百废具兴 具 去国怀乡 去
把酒临风 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 朝晖夕阴 晖

登斯楼也 斯 则有心旷神怡 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观 连月不开 开

薄暮冥冥 薄 谪守巴陵郡 谪 山岳潜形 潜 而或长烟一空。 或

把酒临风 把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求

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 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

是进亦忧,退亦忧 是 退 予观夫巴陵胜状 状:

樯倾揖摧 摧: 浮光跃金 金:

薄暮 冥冥

多 会 于此 春和 景 明 不 以 物喜

下列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樯倾楫摧 倾家荡产

B .馋谗畏讥 乐以忘忧

C .去国怀乡 触目伤怀

D 、或异二者之为 神情异常

根据你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天涯海角 涯: ②日薄西山 薄:
③白头偕老 偕: ④如临大敌 临:

二、翻译句子
春和景明: 长烟一空:
宠辱偕忘: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是进亦忧,退亦忧。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三阅读理解

第五段 “ 或异二者之为 ” 中的 “ 二者之为 ” ,紧承三、四两段,请你说说 “ 二者之为 ” 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一是 :
二是 :
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选文中 “ 古仁人之心 ” 指 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填空 )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 “ 古仁人 ” 与 ______________ 形成了对比。
“ 微斯人,吾淮与归 ?” 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用 “ /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 每句只标一处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① 前 人 之 述 备 矣。 ② 然 则 何 时 而 乐 耶 ?
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 “ 迁客骚人 ” 的 “ 览物之情 ” ,其用意是什么 ?


概括第二段文字的中心。


“ 前人之述备矣 ” 中的 “ 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① 段中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选文第 ① 段中的 “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选文第 ② 、 ③ 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 “ 喜 ” 和 “ 悲 ” 的情感。
D、选文写 “ 暗景 ” 用语雄浑浓郁,状 “ 明景 ” 用词清丽明快。

赏析下面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