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一等奖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主备人:孙秋菊班级:姓名:组别: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句式。
2、诵读课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学生追求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3、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预习案】
同学们请认真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孺()子怵惕()()铄()我
强()恕而行荑稗()()内()交
要()誉羞恶()之心恻()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旷安宅而弗居()
非恶其声而然也()
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若火之始然。()
2、《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导学案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主备人:孙秋菊班级:姓名:组别: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文言句式。
2、诵读课文,把握孟子的“四端”说,理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的真正内涵,增强学生追求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自觉性。
3、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
【教学重点】
深刻理解孟子的“四端”说。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
【预习案】
同学们请认真朗读课文,借助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孺()子怵惕()()铄()我
强()恕而行荑稗()()内()交
要()誉羞恶()之心恻()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旷安宅而弗居()
非恶其声而然也()
令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3)若火之始然。()
3、《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案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去、贼、恶、焉)和有关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深刻理解孟子的“性善论”,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
【教学难点】
1、理解“性善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2、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牢记:不读完课文,不做学案。
2、书面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3、限时30分,独立完成。
预习自测:
学习建议: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检测下列重点文言现象,掌握重点实词,巩固通假现象。
1、准下列字音
孺()子怵惕()()羞恶()之心恻()隐由外铄()我强()恕而行不如荑稗()()苟为()不熟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⑵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⑶若火之始然。
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4、词类活用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4、《啊,船长,我的船长哟》导学案
课 题 | 乡愁 | |
教学目标 |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2、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3、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教学重点 和难点 | 重点: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难点: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 |
集 体 备 课 | 二次备课 |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深情的语言引导:乡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就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同学们还记得吗?请一起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参考:“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其实,现当代待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熟习课文、指导朗诵。 1.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学生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教师下去指导顾问) 3.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设问(不用马上答):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5.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朗读。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人/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分析、解读本诗。 1、三个问题: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 2、解决方式: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开展全班性的讨论,教师也适时参与其中。 第一题结合前面学习过的〈静夜〉中有关形象化的手法应该不难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是用比喻的方式,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采用了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 第二题前一个问题容易找到,共同的特点教师应给恰当的提示,便表达效果可抽查优生回答,对于中下生可掌握可不掌握。教师再讲解。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第三题应该容易想到,如果不行,教师作一些启发,提问后再总结。 (小时候母子分离对母亲的思念,长大后夫妻分离对妻子的思念;后来母子死别 再也无法沟通的思念;现在游子与大陆分离对故土的思念。这四节诗层层推进,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五、朗读、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按要求)并当堂背诵该诗,并同时再次感受作者的这种乡愁之愁(如何感受是一种灵性,无法指导) 六、作业布置:完成自设作业。 | ||
教后记 |
5、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导学案(含答案)
24.古代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能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
2.能正确地赏析这三首诗词。
3.能说出诗词中所包含的感情。
●重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概括花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预习导学
1.下面是有关作品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木兰诗》选自 宋 朝郭茂倩编的《 乐府诗集 》。这是一首北朝的民歌。 《观刈麦》作者 白居易 ,字乐天,自号 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 辛弃疾 ,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时期)著名爱国词人。 |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鞍鞯(jiān) 辔头(pèi) 刈麦(yì)
机zhù(杼) shuò(朔)气 烧zhuó(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愿为市鞍马:买。 (2)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仅仅。
(3)万里赴戎机:战争。 (4)妇姑荷箪食:担。
(5)右手秉遗穗:用手握着。 (6)八百里分麾下炙:部下。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5.整体感知。
(1)《 木兰诗》通过叙述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 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功名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2)《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 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 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对百姓的 怜悯和同情 。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 壮志未酬 的悲愤心情。
6.《木兰诗》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3段):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 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第5~6段): 还朝辞官,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 赞美、讴歌英雄。
合作探究
问题一:《木兰诗》在叙述的情节上,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这首诗对木兰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而对出征前的准备只用了四句,对军旅生活也只用了六句,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叙事有详有略,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所关注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罕见的事情,而不是表现战争。写木兰停机叹息,写她的忧思,旨在说明她是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而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写木兰辞家出征,反复使用“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还是为了表现她的女性特征。至于写她辞官急切归家,同样表明了她是个女子。回家后,作者用欢快的笔调,写木兰一系列举动,更是为了强调她的女子身份。而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这不是作者的着力之处,所以写得简略。当然,作者有详有略的叙述,也是为表达木兰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详写木兰停机叹息和代父从军的决定,则是表现木兰的深明大义、对父母的孝道和对国家的忠诚。详写木兰辞家出征的情景,则是刻画她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感情。详写木兰辞官还乡,则是表明她不慕荣华富贵,希望早日与家人团聚。详写木兰还家后的一连串动作,则是表现她回家后恢复女装的喜悦之情。总之,详略分明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问题二:阅读《观刈麦》,分析文章内容。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农民们什么样的反常心理?“惜”字有什么深刻内涵?
这两句诗写出了农民们在炎炎烈日下辛勤劳动却不知热的反常心理。试想,炎炎夏日,谁不想在凉快、舒适的树阴下、房子里休息?但是,对于农民们来说,小麦熟了,必须争分夺秒地收割回来,否则一场大雨就可能让一年的辛劳化为乌有。所以尽管天气酷热,但农民们不敢休息,必须抓紧不下雨的天气赶紧干活,越热反而越要劳动。
后一句的“惜”字与前一句“不知”对比,把农民们这种不但不嫌天气炎热,反而希望更多一点这种天气的反常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2.诗人描述了农人举家辛苦劳动的场景和贫妇人拾麦的场景,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是怎样想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封建高官的舒适生活,此时已经不仅是同情农民了,而且感到深深的自责、羞愧。表现了诗人对不劳而获的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鞭挞和抨击。
问题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和结尾的“可怜白发生”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不矛盾。
前面这句描写了一个在疆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儿的形象。“的卢”,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词人用“的卢”战马的神勇形象衬托马背上将军的勇武。作者又用夸张的手法,把弓弦发出的声响比作霹雳,从声音的角度突出战士的神勇。这两句词以点带面,通过点的描写,让读者想象到在千里疆场,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将军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在战场上奔驰;战士们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也是辛弃疾梦寐以求的理想。
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作者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中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现。当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心中不由涌起壮志难酬的悲情。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基调由雄壮转变为悲壮。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班级姓名小组主备人:任世前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
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主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黑体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輗____________軏____________彫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黑体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词及其他文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预习案】
*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字词注音。
莒父()輗()軏()彫()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
(2)是智也:____________(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通______(2)如日月之食焉 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_____
8、《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2.过程与方法: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是第1、4、5、8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并探讨其中的启示意义。
预习案
1.加点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辍广()啜菽()秽稼恶()
籴贵民()雩而雨()卜筮然后决大事()
楛耕伤稼()礼义之不愆兮()
2.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以罢三军之师:
何以利吾家:
然而不亡者:
9、《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的生平及思想;
2.了解《荀子》体例及大致内容;
3.疏通、积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前四段文言字词句式。
预习案 一、阅读《荀子》选读“导读部分”和课文前四段。
二、作者及思想:
1. 荀子,名 ,字 。又称荀卿。荀子是战国后期 家的主要代表。
2. 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 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 ”,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但他特别强调 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3.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4.《荀子》共十二卷,收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代表作品:《天论》、《劝学》等。
三、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蕃长于春夏( ) 辍广 ( ) 礼义之不愆兮 ( ) 啜菽 ( )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怪星之党见,是无事而不常有之。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治乱天邪?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 是以日进也 怪之,可也。
4.判断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治乱非天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怪之,可也。 此之谓也。 礼义之不愆兮。 繁启、蕃长于春夏。
探究案 1.第一段运用历史事实驳斥了哪几个观点?得出怎样的结论? 2.第一段最后两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 翻译第二段。 4. 疏通理解三段。 5.讲讲第四段的意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训练案 1.背诵第二段,熟读前四段; 2.预习5—8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积累《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后四段文言字词句式; 2.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的思想内涵。 预习案 一、阅读课文后四段。
二、课文阅读,字词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楛耕伤稼 ( ) 田薉稼恶( ) 籴贵民饥( ) 雩而雨 ( ) 卜筮然后决大事 ( ) 2.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通假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的意义。 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 。 楛耕伤稼,枯耘失岁。 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 。 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日月食而救之。 则晖润不博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理解句子意义。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籴贵民饥, 弃而不治。 三者错,无安国 。 雩而雨,何也 ?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礼仪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4.判断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5.一词多义:(道) 天有常道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探究案
1.第五段中提到的“人祆”指什么?作者列举了哪几个方面的反常现象来阐述“人祆”的特点?“人祆”会导致什么后果?我们应当怎样对待?本段得出怎样的结论?
2.疏通第六段。 3. 疏通第七段。 4. 依照第八段中的意思,请结合生活所见列举一下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于民的例子。 5.荀子所说的“天”的内涵是什么?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6.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7.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训练案 1.背诵第八段,熟读后四段; 2.体会说理的特点。(排比的妙用) 课文内容延伸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的。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 目前我们人类面临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艾滋病,超级细菌,核危机核污染等。上述现象,反映了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及人事灾祸所造成后果。 人定胜天,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
得更完美。记住,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时候,要注意合理地利用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