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一等奖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苑漫步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诗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增强学生综合审美、动手等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尝试创作古诗,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难点 1.对古诗词相关内容的查找和编辑、感悟和理解。
2.提高学生综合审美、动手等能力。
2、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教案
《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苑漫步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诗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增强学生综合审美、动手等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积极的主动参与,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
3.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尝试创作古诗,提高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
难点 1.对古诗词相关内容的查找和编辑、感悟和理解。
2.提高学生综合审美、动手等能力。
3、八下第五单元《诗词曲五首》教案《古诗苑漫步》教案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3、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4、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情感与价值目标:5、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重点难点:1、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1、齐读古诗
2、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其节奏,重音。
3、回顾刘禹锡作品特点:《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秋日》——“我言秋日胜春朝”,可见刘禹锡的作品风格是什么?
4、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5、再读本诗,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置身。” 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怀旧……柯人。” 此处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木春。” 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由于它客观上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意义就不仅局限于诗人的身世之感了。表达的哲理是,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今日……精神。” 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6、再读(或背)全诗。
(二)学习《赤壁》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三)学习《过零丁洋》
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的三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酬乐天扬州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 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水乳交融
(酬赠诗)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赤壁》 前两句——————兴感之由 非凡的史识
(咏史诗) 后两句——————借题发挥 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过零丁洋》颔联——国破家亡 追忆过去 丹心垂史
(述怀诗) 颈联——悲愤忧惧感叹眼前映照千古
尾联——以死名志 激情慷慨
第二课时
一、背诵导入
全班齐背已学的前三首古诗。
二、学习·点拨
(一)学习《明月几时有》
1、放录音歌曲《明月几时有》
2、齐读整首词
3、了解写作背景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品析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把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紧承这一问,又有了下一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进了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当然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上天而说“归去”,因为作者把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仙去,词人又有些犹豫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者的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仍然写月,写月光的移动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
5、学唱此词。
(二)学习《山坡羊 潼关怀古》
1、了解作者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2、介绍“曲”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对曲内容的理解以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读背全曲。
三、小结
这一课我们学习的五首诗歌,从种类上看有——
从题材上看有——
从艺术手法上看——
让我们虔诚地接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的诗情会更加勃发,精神将更加饱满,前行的脚步将更加稳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理解意境
3、语句赏析
板书设计:
把酒问天 不知何年
上阕 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 起舞弄影 情景交融
《水调 月照无眠 不应有恨 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 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
人有离合 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 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教后反思:学习古诗,要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情味与意境,不要死扣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来推测诗歌所表达的深意,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写作编辑 诗歌赏析。
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法设计:合作探究 赏析评价
学法指导: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外活动两周。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教学步骤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网址:语文网中网阅读欣赏频道
b.诗词编辑:
c.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e.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4、古诗综合课《古诗长廊》课堂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朱朝燕
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解说)
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对,这就是杜牧。(出示画像,课件解说)
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
[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又了解了几位诗人,这其中的东坡先生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从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每日古诗”以来,大家学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古诗长廊”,(板书:古诗长廊)让我们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作诗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诵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板书:诵诗)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们背诵的古诗已经有100多首了,现在出示的就是其中的80首诗的目录,这些诗也是大纲中规定的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出题目,大家一起背诵,准备好了吗?(随意点击2首《游子吟》、《长歌行》)
生:(齐背诵)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真金不怕火炼”,我们请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来点两首诗,好不好?
生:好!
(台下老师现场点题《江雪》、《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背诵)
【点评:通过诵诗展示学生一个学期以来诗词的积累量】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香。”
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师:你想到了黛玉的《葬花吟》。
生:“昨夜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找到了《江畔独步寻花》的感觉。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看来这江南春景的确令人心旷神恰,不知下面的画面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录像《沙场征战》)
师:谁想来说说看?
生:“将军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想到了作战的艰辛困苦。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这是何其豪迈的气概!
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这是曹植的《白马篇》,其中的“视死忽如归”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
生:“视死如归”。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生:《木兰诗》。
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领略了铁马金戈的豪气,让我们共同步入另一方神奇时空。(播放录像:《高山流水》)
师: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
师:它的下一句是“闻郎岸上踏歌声”。你想到了《竹枝词》。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九千仞岳上摩天。”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由奇山秀水想到了滔滔黄河,真了不起。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师: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游,不过要注意一个字:是“趁 chèn”而不是“cèn”。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能不忆江南?”
师:看来以画想诗难不倒大家,下面老师提高难度,抛开画面,我说一句诗,请你说出所能联想到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一轮塞北的明月,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你想到了《春江花月夜》。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
生:“不如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听了明月的诗句大家是对答如流,现在老师只出一个词,看看你是否也能说出相关的诗句:“美酒”。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既不解饮,影图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岁月沧桑香如故,莫道美酒不识君。”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难怪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看来大家的确是饱读诗书,“胸中有丘壑”。
【点评:通过联想诵诗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融情入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四、赏诗
师: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受益匪浅,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板书:赏诗)我们都知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所以说,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平时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少好诗。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师:你能用这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从欣赏的角度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
【点评: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充分发表现点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集体参与合作意识】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板书:背景)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么?
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告别了西边的黄鹤楼,顺流东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听了她的发言,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诗意)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作者虽然和老朋友离别,但起初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分别的季节和景色美极了,我是从前两句看出来的。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这也是诗中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月共一轮。
师:看来我们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诗情)同学们看,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炼,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录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真是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对老朋友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么?谁想试试?
师:读得不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声诵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觉得同学们真的进入到这首诗的境界中了。(板书:诗境)
【点评:分层分步的赏析使学生便于掌握赏析的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诗境】
五、作诗
师:看来赏析古诗真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如果能把赏析所得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更了不起了。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诗。赏诗,还学会了——作诗。(板书:作诗)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想考考大家呢,课前给大家出了两个题目。(板书题目:未来、小草)好,请大家按照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吧,限时2分钟。
生:老师,作散文诗行吗?
师:可以。
生:老师,作词行吗?
生:作四言古风行吗?
师:可以,只要能表达你的感情,什么诗体都可以。(放音乐)
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完成了,请你仔细品读推敲一下。
师:(两分钟后)好,小诗人们请停笔。好,谁先来诵读自己的大作?(出示投影)
生:我作的是《未来》:“展翅高飞十万路,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
师:这是一首纵横古今的绝句。刚才是才子,下面有请一位才女。
生:我作的是一首十六字令《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
师:真是清词丽句必为邻。谁再来一展风采?
生:我作了一首律诗《未来》:“展望新时代,鲜花朵朵开。渐入高科技,儿童新时代。人生亦幸福,万红涌心坏。科技来致富,开心天天来。”
师:短短两分钟就作出一首律诗,真是功夫不浅。
生:我也写了一首十六字令《草》:“草,绿如碧丝异妖饶。草衬花,颜容别样俏。”
师:真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还有吗?
生:我作了一首散文诗《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师:真是美不胜收,再请一位。
生:我作了一首四言古风《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诗作,下面让我们来点评其中的一至两首。就让我们先来点评一下纪建辉的这首《未来》。纪建辉,请你再诵读一下。
生:(读)老师,我想说一说我作的这首诗有个特点: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展望未来”。
师:真是风格独运。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下面就请各位小诗人们海阔天空,尽情评析。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妙不可言。第一句,写飞得高,看得远。第二句,写通往未来的路长而远,“望至天涯”。最后两句写未来的建筑和未来的科技,用词很精致。
师:你是从诗的意思方面来谈的,看得出你也是满腹经纶。谁想再来谈谈?
生:我认为他写得不错,但有一个字可以改:“路”,我认为改成“里”讲得通。
师:作者同意否?
(作者考虑)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我认为“路”好,“十万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未来。
生:可是“里”更好,我们本来就是刚迈出了十万里科技长征的第一步。
生:我同意“路”,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展翅高飞十万路”,给人感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这种用法在古诗里常见,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生:对,我也同意“路”,我们都说走出人生灿烂的路,可没说灿烂的里。
师:看来刚才大家谈到了诗的写作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还想谈?
生:我认为他后两句写得好。说明了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向往。
师:对。你是从诗所表达的情感方面来谈的。
生:我有一点不明白,想问问诗人,就是最后一句“来时仙境去时苦”是什么意思?
师:好像带着样的意味。
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先替诗人说说吧。
生:我觉得是不是说以前很落后,到未来就很辉煌,像仙境一样。
师:你谈到了诗的意境,不知作者的本意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我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来到未来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像仙境一样,所以在他死的时候会非常痛苦:我为什么要死去,我为什么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呢?
师:看来刁乾龙和纪建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刁乾龙不像作者说得那么精辟,“但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好,这首诗我们点评到此,哪位同学喜欢,请你跟着作者一起高声诵读。
(纪建辉领诵,其他学生齐诵)
师:本来老师真想多点评几首诗可是同学们都知道,写一首好诗是多么不容易,古人就深有体会。诗人贾岛曾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形容写诗的不易;王安石更用“捻断三根须”来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的样子;而杜甫更写出了“一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古绝句,誓用一生来研究诗作。所以我们想在课堂上完成一首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没关系,就请同学们课下与你的诗友们继续斟酌,好不好?
生:好!
【点评:通过让学生自创自评诗词引导学生将赏析的方法运用于实践写作】
六、总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古诗长廊中,大家不仅收获了不少古诗方面的知识,更用满腹诗书为长廊增色不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生:“各领风骚数百年。”
师:通过诵诗,我们重新认识到积累祖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正可谓“好雨知时节。”
生:“当春乃发生。”
师:而通过赏诗,我们让诗的精神渗透心灵,陶冶了情操,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
生:“润物细无声。”
师:通过作诗,我们懂得了虽然现在自己的诗作很稚嫩,但只要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们会写出传唱千古的名篇,到那时,真是“晓看红湿处——”
生:“花重锦宫城”。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一生的作业,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弘扬祖国的古典文化,愿我们的生活如“古诗长廊”般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点评:在进一步点评学习目的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
作者邮箱: shanghaixb@163.com资料提供者:
5、《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2、学习收集、诵读、鉴赏古诗词,积累名言警句,发展编辑能力,开发语言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活动准备】
1、提交活动计划,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搜集各类信息,进行初步创造:
诗词编辑。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四季、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朝代:如唐诗、宋词等。
3、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或有关磁带
【活动过程】
1、古诗词的编辑:
把收集的古诗词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自起书名并作记。最后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评价指标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分门别类辑古诗的专集、评点、前言或编后记,是否具有新颖性、准确性。评点、前言、编后记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语言表达是否文从字顺。
2、诗词的欣赏:
⑴ 发挥想象,各写一段文字描绘下列诗句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⑵ 赏析《赠从弟》《送元二使安西》
活动评价:总结交流自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对同学诵读古诗的评点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是否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小结】
肯定活动意义和活动成果,预言活动影响,着重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写作练笔】
围绕“古诗苑漫步”话题,写一篇活动感受的文章。要求:
1、文章可以表达自己参加此次活动的心得、收获;也可以记录活动中发生的有趣、感人的人和事;也可以表达您对古诗词的认识、感受。
2、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400左右。
6、《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采,把握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同学们的自信心,让同学们通过漫步古诗苑的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课时】
1课时。
【活动准备】
1、确立编辑、朗诵、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项目。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是主项,每位同学必须参与;书法绘画可由部分有专长的同学参加;音乐与舞蹈视学生而定。
2、分组并推选出组长。选出活动主要策划人、主持人、评委(准备好奖品和奖状)
3、演唱曲目及舞蹈的唱片。
【活动步骤】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一、编辑古诗,领略诗之风情
以“古诗中的______”为题,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如: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将所记录的和能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为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颖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作者、朝代,并对原诗内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也可以为诗集写序,做装饰。
例:《归园田居》 陶渊明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原是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的是第三首。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作者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于是辞去了彭泽县令,退居田园,不再出仕。这组诗大约是在归隐田园之后第二年( 406)写的。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两句描绘出一幅田园景象,虽然耕种的是豆子,但是草却长得茂盛。每天早起去锄草,直到晚上月亮出来了才拿着锄头回家。表现出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虽然每天都去锄草,但是草仍然长得比豆苗茂盛,是写作者归田后的劳动。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最后两句写他归田后的感受,虽然衣服被沾湿了,但是只要不违背他的意愿就好了。这里的愿是指隐居耕田,不与官府同流合污。在表现对田园生活依赖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官府黑暗的厌恶。
本诗没有一句埋怨,却表现出田园生活的满足,虽然田园生活并不比官场的生活好,但是官场无比黑暗。作者宁愿归隐田居也不愿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
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编辑的诗集,同学之间互相传阅。每个小组派出1名同学充当评委上台打分,看哪组胜出。
二、诵读古诗,品味诗之真情
主持人:“学习古诗离不开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将抽签请同学上台表演古诗朗诵,希望抽到的同学认真领会诗的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声情并茂的进行表演,请同学们鼓掌欢迎。”
(学生诵读古诗,由选出的评委和老师来点评说一说意见。)
主持人:“其实古诗不仅可以朗诵,还可以唱。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明月几时有》这首我们已经很熟悉的古诗演唱,大家不妨跟着它唱一唱。”
(播放《明月几时有》的音乐,全班练唱)
主持人:“除了这首古诗之外,还有很多古诗都谱过曲,比如《阳关三叠》和《卜算子》等,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自己练习唱一唱。”
三、品味古诗,展示我之才情
有人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不仅是诗歌与绘画,很多艺术形式之间都有相通之处,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许多诗的意境便是一幅画。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多么广阔苍凉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个画面栩栩如生,情景交融,不由人潸然泪下。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准备了4幅画,每幅画都对应着一首很有名的古诗。请几个小组共同探讨后分别推选一位“书法家”上台来,书写出这首古诗的题目、作者、内容。
四、诗舞结合,体现诗之风韵
古诗就像是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的文明史上闪耀。我们在语文学习中,接触到这颗珍贵的明珠时,都能感受到古代的璀璨文化。为能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有趣的活动,将诗歌与舞蹈结合起来。
事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由组长组织该组的同学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挑选一首(篇),发挥集体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将其写成内容具体或叙述性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将文字的内容转化为动作,用舞蹈来表达诗歌的内容和展现诗歌的意境。在此过程中,主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演等各种能力,以此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
各组派代表或集体分角色进行表演,老师根据他们的准备情况(诗文的选择、改编的文字)和表演的情况给他们进行评分,并做简要的评价。
五、结束语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生动形象,脍炙人口,灿烂辉煌;了解古诗,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古诗,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漫步古诗苑,我们心旷神怡,我们留连忘返,让我们步入古诗的王国,让我们品味古诗的芬芳,让我们沉浸在古诗的海洋,汲取古诗的营养,健康茁壮地成长。
7、《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优秀诗词曲,提高文化素养。
2、欣赏诗词曲中所表现的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曲所表达的感情。
2、能背诵优秀的古诗词曲。
3、能自己搜集整理自己感兴趣的诗人的诗歌并加以点评。
【教学难点】
1、在网上查阅资料,搜集古诗词曲。
2、小组合作制作诗歌投影或动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包含的丰富饱满的情感内容,可以使我们现代人获得高雅的人生情趣与强烈的同情心。在中国古代,凡是能够取得巨大创造成就的诗人和能够广泛流传的诗歌作品。都离不开丰富深厚的情感。而且诗人的情感还不限于一般的家庭伦理亲情,它很少带有功利的色彩,而显得更为纯粹无私。今天的人通过读这些诗,可以感受诗人的心灵,从而培养自我的情感世界与健康的人格。
中国古代诗歌中所提供的优美意境可以培养现代人对自然审美的向往,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是自我人生充满了趣味。山水审美当然不是生活的主调与生命的全部,但却是人生的精神驿站与心灵的温馨家园。
同学们现在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搜集积累记忆一些古诗词曲对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很好有处的。
二、从小组为单位编写一本古诗词专题诗集
1、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2、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3、古诗中的花鸟鱼虫
4、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5、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诗集具体内容可以自己确定。
三、根据小组诗集内容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或赛诗会
每一组推荐几名同学参加。
1、为自己喜爱的诗歌配乐,创设情景并朗诵。
2、组织诗歌朗诵比赛。
四、“唱”古诗
“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为古诗谱的曲子。如《关雎》、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今人都谱过曲。二是让一些现成曲谱与古诗“联姻”。比如叶至善先生为150首古诗编配了曲调。
五、课堂作业设计
1、为自己所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配乐录音。
2、为小组的诗集写一篇:“小序”。
8、《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课型】
活动鉴赏课。
【课时】
一课时。
【年级】
八年级下。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古诗作品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培养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味。
【活动思路】
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进入古诗词的话语环境,在反复吟诵中得到文学和情感的浸润;在制作诗集和课堂的鉴赏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感受文学形象,发展思维能力。在诵读和品评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引导他们仿或写古诗词。
简言之,整个活动环节是按照“诵读──制作──品评──创作”来开展的。
【活动准备】
1、两周前印发新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词让学生去诵读。
2、用两周的时间让学生以“古诗中的──”为专题编写诗集
3、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合作小组
【课堂组织教学设计】
〖创设意境〗
1、在课堂上做些诗情画意、古香古色的布置,播放古曲,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2、座位编排──茶座式排列,让课堂显得轻松、随意。
〖教学过程〗
1、导入(3分钟)
⑴ 创设话语环境让学生用学过的诗词来回答,引发他们进一步认识诗歌是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⑵ 介绍温家宝“以诗言志”论工作的事,激励学生应积极地学习古诗词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2、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12分钟)
目的:考察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活动说明: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上台抽签背诵指定的主题,每小组要背诵出有关主题的2首,就可获得基本分100。要求学生用清晰流畅、富有美感的声音把诗歌背诵出来。
多媒体:播放相关的主题图片和音乐,尽量让诗歌和音乐画面珠联璧合。
主题:
⑴ 描写四季的古诗
⑵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⑶ 描写花鸟虫鱼的古诗
⑷ 抒发离情别绪的
⑸ 表达友谊的
⑹ 表达哲理的
3、 别出心裁品古诗──品评(20分钟)
目的: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情趣,懂得表现美,创造美。
活动说明:师生选出2首古诗词,分别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情感和意境。或者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简要介绍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可以用朗诵、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等来表现,可以是个人也可以集体合作。然后评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品评奖、最佳创意奖。(学生和老师投票,以“√”来表示)
小 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最佳表演奖 最佳品评奖 最佳创意奖
多媒体辅助;学生主持,师生共同点评。
4、动笔尝试写古诗──创作(8分钟)
目的:进一步领会诗歌要素,激发创作才情。
活动说明:给学生一些参考题材,迅速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游记篇 (曾经游玩过的景点)
自然篇 (风、花、草、雪、月等)
情感篇 (亲情、友情、送别、怀念等)
感悟篇 (人生、生命、读书、学习等)
5、 分门别类辑古诗──诗集展示(2分)
目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创意的能力,共享编书之乐。
说明:学生交流编辑的诗集,老师把较好的诗集进行展示,简单评点。然后小组投票选出最佳诗集。从思想内容、封面设计、创意编排、前言后记、整体印象进行评比。
小 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思想内容 封面设计 编排设计 前言后记 整体印象 总分
6、小结
9、《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写作编辑和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
1、写作编辑。
2、诗歌赏析。
【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一课时。(成果展示)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了解中华诗词,就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历史;欣赏中华诗词,就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的灿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漫步古诗苑,感受中华诗词源远流长的历史风貌,领略多姿多彩的创造风格,了解明星璀璨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感知美妙绝伦的艺术特色。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与爱好,提高 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通过这次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眼看一看,用心想一想,联手做一做,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感受精神劳动的艰辛与创造成果的喜悦。
【活动准备】
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欣赏活动,内容是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一首古诗词,并且用解释和赏析,每节课由一名同学演示并欣赏这首古诗词,以作为积累和储备。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之后每个同学写一篇“古诗苑漫步”,谈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活动过程】
一、课外活动阶段
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诗词编辑:每个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分类编排:
可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第二周
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
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作文上交,选出佳作。
二、课内活动阶段(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找出班级干部同学担当评委)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创意策划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评分。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活动评价:由评委对展示的内容、作品的选择画与诗是否相配、是否有意境等进行评分。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活动评价: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活动说明:
⑴ 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此次成绩算做期末考核的一个部分。
⑵ 把学生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整理成册,把优秀的作品推荐到学校甚至校外杂志以肯定其成绩,报请学校进行专门展览。
10、《古诗苑漫步》教学设计
【课题背景】
1、学习了一些古诗词,有一定的基础;
2、我国有丰富的古诗词,值得让学生收集、整理,更是一次美的洗礼。
【活动目的】
1、了解古诗词,增强爱国主义,激发学习兴趣;
2、分门别类编辑古诗词,增强学生综合审美、动手等能力;
3、写诗评或体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古诗词朗诵比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5、诗词歌唱比赛,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
【活动过程】
指导:
1、指导制订方案:
第一步,抛出活动目标;
第二步,学生讨论如何达到目标;
第三步,出示教师设计的方案;
第四步,结合学生的讨论制订出最后方案。
2、 指导活动实施:
⑴ 了解诗词常识,收集并编辑古诗词,写诗评体会
① 分组定任务:一班分为八个小组,分别收集:
诗词常识;含(写)四季的诗词;含(写)风、雨、雪的诗词;含(写)花、月的诗词;离别情愁、相思苦的诗词 f、抒发抱负的诗词 ;写名胜古迹的诗词;写山水风光景色的诗词。
② 明确收集要求:
基础要求:全诗或词,作者;中层要求:有点评(自己的或摘录的皆可);高层要求:诗词的出处。
③ 完成时间:
课堂,一课时;
课余,三周,第二周催促一次。
⑵ 古诗朗诵比赛:
每组先派男女生各一名,各自朗诵一首诗,再全组合诵一首诗。
每组派一人作评委给自己组外的每一组评分。
综合评出最佳小组。
完成时间:课堂,一课时
⑶ 歌唱古诗词
① 收集谱曲的古诗词(要求有简谱)
② 自己给古诗词谱曲(提示:可串谱,可找音乐教师帮助)
③ 古诗词演唱赛:每组全组合唱一首诗。每组派一人作评委给自己组外的每一组评分。综合评出最佳小组。
④ 完成时间:
课堂,一课时。
活动成果编辑:
3、将学生收集的⑴的部分的内容和⑶①②部分的内容编辑成册,以32开版式打印并根据学生自愿要求再油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