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1、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2、部编版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3.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学生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

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3、w五年级下册《古代诗词曲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矫、鸿、淀、阑”4个生字,会写“鹂、藤、准”等8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鹂”“矫”“藤”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这句话写了什么?(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12

古代诗词曲四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减——添〖〗

喜悦之情

〖〗好事近·梦中作

(宋)秦观

梦中春景

忘我之情

壮观神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三衢道中》和《好事近·梦中作》两首诗词。

2.如果说两首宋代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令你喜悦、向往,那么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元曲,更能使你如痴如醉、快乐无比。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元曲的兴趣。]

二、学习《塞鸿秋·浔阳即景》

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淮”“淀”“鸿”)

2.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7句中6句押“ɑn”韵。)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指名读正音到自由读寻求发现,再到想象、交流,最后到有感情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熟读中成诵。]

三、学习《天净沙·春》

1.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下面学习的《天净沙·春》这首曲就展现了春天迷人的画面。

2.自由读全曲,自学生字。

3.作者是抓住春天里的哪些景物特征来描绘春天?请把你眼中的春景图跟大家描述一番。

(老师板书: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莺、燕、桥、水、红)

4.试着说说这首曲的意思。

4、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识本课的6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出:拮据、梦寐以求、馈赠、疑惑不解、奔驰、捎带等,并能根据句子了解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有信用”的品质。学习重难点重点是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难点是理解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抽奖游戏

2、让学生谈谈中彩后的感受。

(二)揭题读题

是不是每个中彩的人都会这样惊喜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中彩那天》(板题)。注意读准第一个字“中”。(生齐读题)

(三)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出示导读提示)

1、请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词语,难理解的可以查字典。

2、想一想,课文围绕中彩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

1)生自由读

2)说说课文围绕中彩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

3)、检查自读情况

(出示幻灯)指生认读生字。谈谈生字的记识方法等。全班齐读

(出示幻灯)将生词带入句子中,让学生读(想读那句就读那句),解释:拮据精湛捎带梦寐以求闷闷不乐迷惑不解,理解后全班齐读。

(四)学重点段落,直奔中心

1、(出示图)本来中彩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看看图中的父亲,他高兴吗?

2、生齐读3-8自然段,注意读得准确、流利。

3、请学生回答。

4、父亲之所以不高兴是因为—

(出示句子)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1)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

2)当我迷惑不解的时候,母亲让我看了什么?(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师:这个时候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3)质疑:父亲用橡皮擦掉K字时会想些什么?

4)过度:父亲想留车是有他的理由的,让我们联系前面的句子读一读(出示句子):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指导读:梦寐以求要读出那种迫切想得到的心情,自己要重读)

(回到原来的句子)这就是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汽车是留还是还呢?从这淡淡的K字上,可见父亲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句话怎么读呢?淡淡应读得慢一些,显得意味深长(师范读--生齐读)

(五)、学习第九自然段

1、父亲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作出了什么决定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2、质疑:为什么父亲打了电话后就显得特别高兴?

(出示句子)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齐读句子。

3)师:虽然别人不知道这件事。父亲有将车据为己有的好机会。但是,诚实、有信用的做人原则又不允许父亲把车留下,所以父亲选择了还车。(引读)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生)最富有的时刻。最富有的时刻是什么意思?

(六)、拓展

我真佩服文中的父亲,此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一句话,一段话都行)

《中彩那天》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识本课的6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出:拮据、梦寐以求、馈赠、疑惑不解、奔驰、捎带等,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有信用”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难点是理解父亲所面临的“道德难题”。

自学提纲: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了爸爸但,是因为。课文自然段写了中彩那天的事。

二、学习生字,掌握词语

1.我能认真默读课文,并能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

2.遇到难读的字,我会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我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4.同桌用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发现问题帮助纠正。

5.认读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拮据精湛捎带梦寐以求闷闷不乐迷惑不解”。

三、梳理思路。

1、我能和同学一起认真、流利的朗读中彩那天课文内容。并能找出爸爸中彩却不高兴的原因。

2、根据老师的提示了解爸爸由不高兴到特别高兴的过程。

爸爸中彩却,妈妈安慰我爸爸“我”感受到爸爸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

3、我知道爸爸遇到的道德难题是。

4、我用自己的话对说

5、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

你买过奖券吗?在买之前,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中奖了,又是怎样的心情?

●初步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生字。

②轻声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③用一句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①课文围绕着中彩那天的情景进行描写。作者用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一天的事情?

②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十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③文章是通过回忆的形式来写的。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

●谈论交流

①默读课文。当我们得知自己家中奖时,“我”“爸爸”“妈妈”各是怎样的表现?用“──”画出来。并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②小组谈论汇报。

●学生读三~八自然段

①指名读。没有了汽车的父亲为什么反而特别高兴?

②想象:当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我”和妈妈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有什么样的对话?

③小组内分角色进行对话,可以想象内容。

●学习第十自然段

齐读。理解含义:“是呀,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拓展延伸

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你怎样看待诚信,自由谈谈。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以“诚信”为题写一篇短文。

6、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世界上有比金钱财富更珍贵的东西吗?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的课文《中彩那天》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读课题,读准“中”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或采用一个简短生动的故事导入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提出自学后还不能理解的词语。

(2)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3.自学反馈。

(1)解答疑难,提示生字词学习的难点。

(2)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4.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父亲中彩后,“我”的心情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

(3)指名试读,评价、点拨。

5.课堂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听写词语。

2.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探究问题一:“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

探究问题二:父亲最后拨电话给库伯,让他把车子开走,你觉得父亲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

(1)学生各自针对上述问题阅读思考,准备交流。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引导学生讨论,例如:

①课文说到库伯家里很有钱,完全有能力去买一辆汽车,而“我”家里很穷,父亲又那么渴望得到一辆汽车,是否可以去和库伯商量一下,把车留下。

②彩票上K字记号除了父亲,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不用打电话给库伯等等。

(4)教师对各组的发言作点评。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读课文的开头与结尾。

(1)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联系。

(2)说说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

4.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小练笔”。

提示:展开想象,把当时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

5.课外作业。

联系实际,写一则有关诚实、讲信用的日记。

7、部编版九年级上《诗词三首》教案表格式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课题诗词三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8、部编版九年级下《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3*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

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 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9、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与反思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我们理解诗主体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

2.师板书课题 3. 古诗词三首

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板书)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西湖边是杭州美景之一。今天我们随宋代大诗人苏轼一起去西湖看一看美景。

2.简单介绍作者与望湖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边。

3. 初学古诗,感知意思。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自学。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忽吹散:忽然就吹散了,时间很短暂。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连起来说一说。

4.由诗入手,想象画面,感悟景美。

A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夏天雨到来前与到来时的特点。

云:黑雨:白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乱入船”刻画出雨的大而猛。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B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夏天风和水的大。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2)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5.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1)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2)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四、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背诵两首古诗。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和情感。

2.分析《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景物的特点。

二、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此时诗人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呢?学生结合词的意思来分析。

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B: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

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青蛙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谈一谈。

(2)同桌试着演演说说。

(3)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那一刻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

(4)读完上阕,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先想一想,然后根据词的画面说一说。

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

(5)齐读词,读出意境,读出画面的美。

2.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接下来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自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很着急)

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生: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生: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

(4)总结下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中的喜爱之情,更为农民丰收流露出欣喜之情。

(5)朗读整首词,并背诵。

三、比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相同点:都写了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

2.不同点:抒发的感情不同,《宿建德江》借月亮抒发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之中,并流露出喜爱与兴奋之情。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三首古诗。

2.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板书设计

3.古诗三首

天低树

宿建德江     旅途寂寞孤独

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  白雨

喜爱与留恋

风吹散 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惊鹊 清风鸣蝉

稻花香  蛙声一片  陶醉与向往

七八个星 两三点雨

教学反思:

1.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意趣,必不乐学。”教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体会诗词的心境。同时教者还要通过美丽的画面和音乐,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走进诗词的画面美,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体会古诗的节奏美、情感美。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也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2. 诗词的教学重在想象、品读、悟情。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这样便能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其次还要通过品读悟情,媒体煽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之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并与诗词产生共鸣。

上面就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部编版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与反思】相关推荐文章: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丁香结教学设计与反思 丁香结教学设计一等奖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案一等奖2021 桂花雨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

部编版一年级上《语文园地六》教案 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编版最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10、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⑵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教学总结】

作为五年级上册的第二组开篇的课文,以古诗词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虽然孩子们在理解诗意上要比理解现代文稍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能大体的理解诗意,体会感情.现在我将此次教学的得失总结如下:

优点:

学习一首古诗,必须理解了诗意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诗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以及插图,并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的理解古诗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后,接下来放手孩子学习了《秋思》和《长相思》,并且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秋思》改编为了一个小故事,并让孩子畅所欲言学习了古诗词后对作者思乡之情的理解,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孩子们在理解了诗意后,能有感情朗读诗词,并且在当堂就背诵会了诗词。

另外,这三首诗词中有很多的多音字,如:间、数、重、行、更等,因为上学期我教学过此诗,便觉无“见”应读“jian”,我当时不假思索的一口否决,但是后来查资料时发现这个”间”就读“jian”。顿时,羞愧难当啊,这是教学准备时没有仔细研读教材所致失误啊,从此以后,要百读不厌地研读教材啊,因为一本书不管你读过多少遍,你总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