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一等奖

《《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一等奖

1、《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探界者”钟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探界者”钟扬》一文中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钟扬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写人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探界者”钟扬》

一、走进人物

1.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哪些人?

明确: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播放《钟扬:播种未来的先行者》视频短片,了解人物事迹。

2.补充:钟扬——新宁人的骄傲钟扬(1964年5月—9月25日),湖南邵阳新宁人。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对他的介绍:

【人物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钟扬的的哪些事,并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3.这篇文章选择钟扬的哪些事件?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科学队长”——“愿意救人”(热心科普)“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三、重点突破

1.文章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描写最为精彩?试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分享你的感悟。展开全文阅读

2.示范批注开头和第一节。

【开头部分】⑴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⑵“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与生命的长度衬托,更显出其生命价值的意义。

【“英雄少年”】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⑵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⑶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3.小组合作探究批注其他几节。第一二小组:第二节。第三四小组:第三节。第五六小组:第四节。第七八小组:第五节。要求:先个人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展示。

4.批注要点。

【种子达人】⑴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⑵“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⑶“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⑷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科学队长】⑴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⑵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⑶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⑷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接盘”导师】⑴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⑵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⑶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⑷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生命延续】⑴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⑵“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⑶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⑷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⑸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5.在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

⑴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哪些特点?

第一,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

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第三,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⑵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人物。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张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儿不乱,多而集中。

四、学有所获

1.新版语文课本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啥能够选入课本?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了钟扬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提示: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2、《探界者钟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探界者”钟扬》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人物通讯。人物通讯中的人物当然要具有新闻性。从实际报道的情况看,这些能够进入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体现了某种人生价值,或者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普通人。这是近年人物通讯题材发展的一个新趋向。《“探界者”钟扬》一文中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体会钟扬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写人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通讯的写法。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并梳理文本情节,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探界者”钟扬》

一、走进人物

1.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哪些人?

明确: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播放《钟扬:播种未来的先行者》视频短片,了解人物事迹。

2.补充:钟扬——新宁人的骄傲钟扬(1964年5月—9月25日),湖南邵阳新宁人。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对他的介绍:

【人物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钟扬的的哪些事,并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3.这篇文章选择钟扬的哪些事件?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科学队长”——“愿意救人”(热心科普)“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三、重点突破

1.文章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描写最为精彩?试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分享你的感悟。展开全文阅读

2.示范批注开头和第一节。

【开头部分】⑴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⑵“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与生命的长度衬托,更显出其生命价值的意义。

【“英雄少年”】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⑵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⑶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3.小组合作探究批注其他几节。第一二小组:第二节。第三四小组:第三节。第五六小组:第四节。第七八小组:第五节。要求:先个人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展示。

4.批注要点。

【种子达人】⑴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⑵“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⑶“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⑷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科学队长】⑴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⑵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⑶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⑷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接盘”导师】⑴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⑵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⑶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⑷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生命延续】⑴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⑵“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⑶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⑷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⑸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5.在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

⑴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哪些特点?

第一,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

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第三,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⑵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人物。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张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儿不乱,多而集中。

四、学有所获

1.新版语文课本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啥能够选入课本?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了钟扬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提示: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3、《探界者钟扬》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重要字词;把握人物通讯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会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以及衬托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钟扬在科学上的探索精神以及在工作上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所表现出的崇高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人物主要事迹;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写人手法。

教学难点 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课时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01导读:走进人物

1.2018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哪些人?

明确:钟扬、杜富国、吕保民、马旭、刘传健、其美多吉、王仕花、张渠伟、张玉滚、程开甲。

播放《钟扬:播种未来的先行者》视频短片,了解人物事迹。

2.补充:钟扬——新宁人的骄傲

钟扬(1964年5月—9月25日),湖南邵阳新宁人。生前系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中央宣传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6月,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年2月,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钟扬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勤奋钻研,锐意进取,在生物信息学、进化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较长期的积累和独创性成果;在交叉学科领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培育了许多学科专业人才,多次获国家和上海市嘉奖;情系社会生态,坚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把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雪域高原和上海海滨,为国家与社会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3.《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对他的介绍:

【人物事迹】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02略读: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重要字词,概括文章写了钟扬的的哪些事,并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2.字词检测过关。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暗中串通 沟通:指使彼此通连;相通。沟通是褒义词,勾通是贬义词。)

【悲怆】悲伤凄惨;非常悲伤的意思。

【奇葩】本意是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珍贵奇特的盛貌或非常出众的事物。也比喻人或事行为独特,与众不同。

3.这篇文章选择钟扬的哪些事件?分别表现了他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4.从每一部分中选择一个文中的词语概括他的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

“科学队长”——“愿意救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03批读:重点突破

1.文章哪些句子或者段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哪些描写最为精彩?试用做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分享你的感悟。

2.示范批注开头和第一节。

【开头部分】

⑴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⑵“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与生命的长度衬托,更显出其生命价值的意义。

【“英雄少年”】

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⑵对母亲、妻子的回忆的描写的作用:从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⑶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的作用: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3.小组合作探究批注其他几节。

第一二小组:第二节。

第三四小组:第三节。

第五六小组:第四节。

第七八小组:第五节。

要求:先个人批注,然后小组讨论,再选派代表展示。

4.预设批注要点。

【种子达人】

⑴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⑵“作为一个植物学家……”一段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⑶“惊险和惊喜并存”: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⑷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科学队长】

⑴一开头直接引用钟扬的语言“生命诞生以来……”,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⑵钟扬对建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文章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从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⑶跟上海科技馆合作,有很多身份,都体现出对科普工作的火一样的热情,突出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⑷从上海实验学校一位学生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从侧面突出他的工作上的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接盘”导师】

⑴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⑵引用钟扬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就像我们……”,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⑶博士生的回忆,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⑷钟扬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各显神通”,再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生命延续】

⑴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⑵“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用钟扬自己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⑶西藏大学老师展示的钟扬6月24日的工作安排,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⑷钟扬的愿望很多,他感觉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在他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⑸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5.在批注阅读的基础上总结。

⑴这篇通讯报道在表现人物优秀品质方面有哪些特点?

第一,善于用事实说话。文章除了直接评价赞美,更多的是用事实说话,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的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

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

第三,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⑵这篇通讯报道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表现人物。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有展现他工作后的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张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又散儿不乱,多而集中。

04拓读:学有所获

1.新版语文课本中,《“探界者”钟扬》作为2018年的作品,是所有课文中最“年轻”的一篇,而且作者叶雨婷是一名90后年轻记者,也是所有课文作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于是有人质疑:90后的作品凭啥能够选入课本?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各抒己见,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学了钟扬的优秀事迹,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你的收获。

提示:钟扬教授曾说:“坚持梦想,无畏艰险。”“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做!”

他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助人。

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4、《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

陈毅一边给母亲洗衣服,一边谈家常内容的学习。

教学准备

课前讲一些关于陈毅的故事和乌鸦反哺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出示陈毅相片。

简介陈毅:

陈毅同志是一个元帅,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走南闯北,为祖国的诞生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对祖国妈妈充满着感情,同样对自己的妈妈也充满着深情。

2.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题目你理解吗?

探:看望。母:母亲

(3)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想问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

3.检查字音朗读情况。

4.自由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6.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本段的生字新词,说说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

2.交流。

3.再读,看看你从这一段能读懂些什么?

4.交流。

(1)故乡你懂吗?

(2)陈毅母亲生病了,陈毅着急吗?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如果你是陈毅,你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办呢?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不懂?

2.再读,想想你能从这一段发现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

(1)你觉得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a.板书:一……就……

b.出示句子比较朗读。

一进家门,陈毅就询问母亲的病情。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读一读,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语更能让你感到陈毅对母亲病情的深深关切。

c.指导朗读一……就……一句。

充满感情,突出一些词。

(2)你还从哪儿觉得陈毅孝敬母亲?

陈毅为母亲洗衣服。

a.陈毅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衣服?

陈毅看到母亲换下来的衣服,想些什么?

b.他仅仅给母亲洗衣服吗?

还拉家常。从感情上关心母亲。

c.出示第二段中第二句。

读一读,想想陈毅做了几件事?是先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板书:一边……一边

d.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

你发现平时哪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呢?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3)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情读好第二段,现在你觉得陈毅怎么样呢?

五、指导写字。

元:上小下大,从竖中线起笔。

先按笔顺描红,再描写四字格里面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读题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看图说说,陈毅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所做的所说的,心情怎样?

2.她是怎么说的?

小组讨论: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交流。

3.陈毅是怎么回答的?

(1)为什么陈毅认为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

(2)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除了洗衣服,母亲还可能为陈毅做些什么?

5.陈毅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导朗读。

是呀,哪一位母亲不是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一切,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了,做子女的怎能不孝敬父母呢?要知道乌鸦还知道反哺呢!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好他们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或排演课本剧)

1.表演

2.小朋友们,现在你想对陈毅元帅说些什么呢?

3.思考:

(1)孝敬长辈非得等长辈年纪大了才行吗?

(2)长辈仅仅指父母吗?我们还要孝敬哪些人?

4.交流。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读贴

2.示范指点

今:人字头要舒展些,写上半格中央。

应:广字头撇稍长些,里面的摆布要均匀。

少:小中间的竖无钩,撇不能太平。

3.按笔顺描红、临写

5、《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并会写。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2、学习生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陈毅探母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用课文中的词语讲“探母”的意思。
3、简介: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等职务。
4、过度:陈毅,是一位元帅,国内外知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外加家。他对带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轻轻读课文,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读读。
(1)写第一幅图的句子是: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的床前,拉着她的手,仔细地询问病情。
学生发言后,指名朗读。
(2)写第二幅图的句子是:他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指名朗读。
2、再次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母亲元帅故乡多少今天应该陈毅探母询问一盆五十岁替
(2)指名拼读生字词。正音。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元今盆陈探
后鼻音:乡应
(3)有哪些生字词的意思已经懂了?同做交流。
(4)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讲读课文
1、出示练习题,要求口头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
(2)第二自然段写陈毅( )询问母亲的病情,替母亲( )。
(3)第三自然段写陈毅说,替母亲洗衣服是( )的。
自由读课文,试填试答,同座互相交流。当众填空。
师生评议。
2、师:陈毅元帅是很孝顺的,请画出课文中写陈毅元帅孝顺母亲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要画他们。
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3、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口头填空。
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了,立即( )。一进家门,就( ),还替母( ),他是一位( )。
(板书:孝顺)
(四)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
三、教学准备:
教学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故乡 母亲 多少 应该 今天
2、小黑板揭示,口头填空:
(1)( )进家门,陈毅( )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 )地( )。
(2)陈毅元帅( )多岁了,还替母亲( )。
3、写出意思相反的词:多( ) 小( )
4、指名读课文。
5、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二)写字指导
1、记忆字形。
揭示本课生字,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的方法。
(1)猜字谜:少
(2)部件法:元 故 乡 今
(3)换一换:该
(4)减一减:母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提醒:
“元、少、今、母、乡”都是独体字。
“应”是半包围结构。
3、学生描红。
(三)布置作业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单人旁( )
言字旁( )
人字头( )
2、抄写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
赶回
细心询问
11、陈毅探母 孝顺
洗衣
应该

6、《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课文教材解析】

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连忙赶回故乡探望。第二自然段是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给母亲洗衣服。第三段是写陈毅母子之间的对话。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了陈毅元帅看望母亲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毅、探”等16个生字。会写“陈、母”等9个字。

2、 语感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3、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4、 情感目标:初步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顺长辈的道理。

【课文重点、难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陈毅对母亲孝顺,体会陈毅与母亲之间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补充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认读7个二会字,学会书写6个生字。

2、能够初步朗读课文,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和母子间浓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人物导入

出示陈毅图像。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留下过许多伟大的名字。陈毅就是其中一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他的身上有许多值得人敬佩的事情。不仅如此,陈毅的身上还有很多由许多小事汇集成的闪光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陈毅身上的一件小事。

出示课题:《陈毅探母》

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提问:“探母”是什么意思?(看望母亲、探望母亲)

二、初读课文

1、给学生讲述陈毅为母亲洗尿裤的故事。我们的课文讲述的就是那个时候的事,先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2、检测自读情况:

元帅 母亲 故乡

床前 询问 一盆水

替 多少 今天 应该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加入游戏方式,提高孩子们的识字兴趣。

3、长难句指导朗读:

①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他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②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③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4、接读课文,每人读一句话。

5、师生共读。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陈、母、元、亲、故、床”

2、教授:“陈”一般用作姓氏,也可作“旧的”意思。陈旧、陈年。

“母”独体字。母亲、母鸡、字母

“元”元月、元气、元宝

“亲”亲人、亲手、亲生

“故”故意、故乡、故地、故友、故土

“床”床上、木床、大床

3、学生在习字册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书写3个生字。

2、能够使用“一边……一边……”进行造句。

3、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感受母子间浓厚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情理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毅探母》。齐读。

二、复习词语带第一小节学习: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几个词语。

陈毅 元帅 母亲 故乡

指名读3人。(注意个别字音,如亲是前鼻音,帅是翘舌音)

谁能用上面的词语说一句话?——引出课文内容,学第一节。

2.请你打开课文,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出示:

“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陈毅知道后,赶回故乡看望。”

指名2人读。正音。

“赶”字变红。问:

①陈毅元帅当时正在国外访问,知道母亲生病了,就急忙回国,“赶”回故乡,你能从这个“赶”字上感受到什么?

——我感觉到……很着急。

②陈毅元帅平时工作很忙,而他母亲年纪又大了,在焦急的回家路中,他在想些什么呢?

——担心

——着急

——快点到家

——早点了解母亲的病情

③指名读2个,读出焦急之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复习词语带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

床前 拉手 询问病情

洗衣服 谈家常

处理同上。

2.一路风尘,终于到家了!陈毅终于见到了母亲!请小朋友自己大声读一读第二小节。

3.出示: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指名读2人。

①你注意一下陈毅元帅,从他的行动中,你了解到什么?仔细读读。

——拉手(点击变红:拉着她的手)

——细心地询问

想一想,陈毅元帅作为我们军队的一个领导人,一直承担着国家很多重要的工作,平时很少能够回家。而这一次,他又是很长时间没见到自己的妈妈了。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他太想了解母亲身体上生活上的情况。他会细细地问些什么呢?(点击变红:细心地询问)

③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元帅对母亲的爱呢?

比较句子: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这是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给它作一个小小的改动。出示:

进家门,陈毅来到母亲的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读一读,比比,有什么不同?点击变红:一……就……

课文里多了这个“一……就……”,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可以看出陈毅焦急的心情。

——很爱他妈妈。

④别看这些小小的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元帅对妈妈深深的爱啊!谁来读?(板书:爱→)

指名读2人。

4.询问完病情,陈毅看到了母亲的床下还有换下的衣服没有洗。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有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指名读。

①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谈家常,这两个动作是做完了一个再做一个的吗?(同时)对。

②陈毅要帮母亲洗衣服,为什么不到外面洗,而要打来一盆水,在母亲的床边洗边和母亲聊天呢?(怕母亲寂寞)

③陈毅和母亲谈着家常,我们一起去听一听他们在聊什么?教师示范读。

5.出示第三节:

母亲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1)指名读。

①母亲说,陈毅替娘洗衣服。(点击:“替”。)就是说……

②其实,故事中有一点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陈毅的母亲是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在陈毅进门的时候刚换下自己尿湿的裤子,因为怕被陈毅发现,赶紧把衣服藏在床底下。可没想到,陈毅找到后毫不犹豫地就洗了,你觉得陈毅的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

点击:也、还

——陈毅年龄大了

——自己觉得不好意思,

——觉得儿子平时辛苦 难得

③母亲简单的一句话,却透出对儿子浓浓的关爱。(板书:←)

指名读。

(2)陈毅听了母亲的话,如何回答?

出示句子,指名读。

陈毅为什么说替娘洗衣服是“应该的”?

——洗了无数次衣服

——母亲付出很多

——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画面渲染)

(3)师总结:陈毅的手中洗的是母亲的“衣服”,报的是母亲的“恩情”啊!

带着陈毅对母亲的感恩,带着你对自己母亲的情感。把这句看似平淡却情深似海的话读一读。指名读。(加入示范)

全文总结:……齐读全文。

三、练习:你会用“一边……一边”来说话吗?

a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 )。

b我一边( ),一边跳舞。

c他一边( ),一边( )。

d( ),( )。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少、今、应”

2、教授:“少”多少、太少、少数

“今”今天、今后、从今

“应”应该、应许、答应

3、学生在习字册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陈毅探母

陈毅 爱 母亲

7、《陈毅探母》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 陈毅探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感受母子间浓厚的亲情。

2、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3、积累词语,练习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感受母子间浓厚的亲情。

2、学习生字,正确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积累词语,学习用“一边……一边……”进行说话。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朗读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生字“床”。

学习任务二:朗读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学习生字“少、今、应”。

检测工具

检测一:我来看拼音写词语

mǔ qīn gù xiāng yuán shuài chén liè

( ) ( ) ( ) ( )

检测二:词语连连看

询问 家乡 洗 家常

赶回 病情 谈 母亲

打开 故乡 看 衣服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导入新课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知道陈毅元帅的母亲病了,陈毅元帅赶快回去探望,你看他多着急呀!我们还认识了好多生字词,你们都记住了吗?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几个词语:

陈毅 元帅 母亲 故乡 床前 拉手

询问病情 洗衣服 谈家常

2、明确目标

一路风尘,终于到家了!陈毅终于见到了母亲!这节课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一课,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板书课题,齐读。

3、效果预期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在这节课会有更好的表现。

二、民主导学

学习任务一

1)任务呈现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陈毅是怎样询问病情的。

2)自主学习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观察插图。

3)展示交流

出示: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①学习生字“床”

你注意一下陈毅元帅,从他的行动中,你了解到什么?仔细读读。

——拉手(拉着她的手)

——细心地询问

想一想,陈毅元帅作为我们军队的一个领导人,一直承担着国家很多重要的工作,平时很少能够回家。而这一次,他又是很长时间没见到自己的妈妈了。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他太想了解母亲身体上生活上的情况。他会细细地问些什么呢?(细心地询问)

②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元帅对母亲的爱呢?

比较句子: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这是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给它作一个小小的改动。出示:

进家门,陈毅来到母亲的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读一读,比比,有什么不同?

一……就……

课文里多了这个“一……就……”,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可以看出陈毅焦急的心情。

——很爱他妈妈。

③别看这些小小的地方,可以看出陈毅元帅对妈妈深深的爱啊!谁来读?(板书:情深似海)

指名读。

④询问完病情,陈毅看到了母亲的床下还有换下的衣服没有洗。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有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指名读。

a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谈家常,这两个动作是做完了一个再做一个的吗?(同时)对。

练习:你会用“一边……一边”来说话吗?

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 )。

我一边( ),一边跳舞。

他一边( ),一边( )。

b陈毅要帮母亲洗衣服,为什么不到外面洗,而要打来一盆水,在母亲的床边洗边和母亲聊天呢?(怕母亲寂寞)

c陈毅和母亲谈着家常,我们一起去听一听他们在聊什么?教师示范读。

学习任务二

1)任务呈现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陈毅和母亲谈了些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3)展示交流

出示第三节:

母亲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1)指名读。

①母亲说,陈毅替她洗衣服(“替”)就是说……

②其实,故事中有一点小朋友可能不知道,陈毅的母亲是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在陈毅进门的时候刚换下自己尿湿的裤子,因为怕被陈毅发现,赶紧把衣服藏在床底下。可没想到,陈毅找到后毫不犹豫地就洗了,你觉得陈毅的母亲说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

理解:也、还

——陈毅年龄大了

——自己觉得不好意思,

——觉得儿子平时辛苦 难得

③母亲简单的一句话,却透出对儿子浓浓的关爱。

(2)陈毅听了母亲的话,如何回答?

出示句子,指名读。

陈毅为什么说替娘洗衣服是“应该的”?

——洗了无数次衣服

——母亲付出很多

——天底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板书 恩重如山)

(3)师总结:陈毅的手中洗的是母亲的“衣服”,报的是母亲的“恩情”啊!

带着陈毅对母亲的感恩,带着你对自己母亲的情感。把这句看似平淡却情深似海的话读一读。指名读。齐读全文。

(4)学习生字“少、今、应”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①我来看拼音写词语

mǔ qīn gù xiāng yuán shuài chén liè

( ) ( ) ( ) ( )

②词语连连看

询问 家乡 洗 家常

赶回 病情 谈 母亲

打开 故乡 看 衣服

2)结果反馈

全班交流

3)反思总结

同学们,陈毅元帅多么孝顺自己的母亲啊,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让我们都向陈毅元帅学习,也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好孩子,好么?

板书设计:

12 陈毅探母

细心询问

情深似海

洗衣服

恩重如山

谈家常

8、苏教二册《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教学重点

陈毅一边给母亲洗衣服,一边谈家常内容的学习。

教学准备

课前讲一些关于陈毅的故事和乌鸦反哺的故事。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出示陈毅相片。

简介陈毅:

陈毅同志是一个元帅,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走南闯北,为祖国的诞生和成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对祖国妈妈充满着感情,同样对自己的妈妈也充满着深情。

2.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题目你理解吗?

探:看望。母:母亲

(3)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齐读课题。

读完课题,你想问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

3.检查字音朗读情况。

4.自由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6.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读,找出本段的生字新词,说说自己理解的和不理解的。

2.交流。

3.再读,看看你从这一段能读懂些什么?

4.交流。

(1)故乡你懂吗?

(2)陈毅母亲生病了,陈毅着急吗?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如果你是陈毅,你的心情怎样?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办呢?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还有哪些不懂?

2.再读,想想你能从这一段发现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交流

(1)你觉得陈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a.板书:一……就……

b.出示句子比较朗读。

一进家门,陈毅就询问母亲的病情。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读一读,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语更能让你感到陈毅对母亲病情的深深关切。

c.指导朗读一……就……一句。

充满感情,突出一些词。

(2)你还从哪儿觉得陈毅孝敬母亲?

陈毅为母亲洗衣服。

a.陈毅为什么要给母亲洗衣服?

陈毅看到母亲换下来的衣服,想些什么?

b.他仅仅给母亲洗衣服吗?

还拉家常。从感情上关心母亲。

c.出示第二段中第二句。

读一读,想想陈毅做了几件事?是先做好一件,再做另一件的吗?

板书:一边……一边

d.学习一边……一边的用法。

你发现平时哪两件事可以同时进行呢?能用这个句式说一句话吗?

(3)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情读好第二段,现在你觉得陈毅怎么样呢?

五、指导写字。

元:上小下大,从竖中线起笔。

先按笔顺描红,再描写四字格里面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题)陈毅探母。

2.读题

3.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看图说说,陈毅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所做的所说的,心情怎样?

2.她是怎么说的?

小组讨论: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交流。

3.陈毅是怎么回答的?

(1)为什么陈毅认为为母亲洗衣服是应该的?

(2)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除了洗衣服,母亲还可能为陈毅做些什么?

5.陈毅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6.指导朗读。

是呀,哪一位母亲不是无私地关爱着自己的孩子,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一切,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虚弱了,做子女的怎能不孝敬父母呢?要知道乌鸦还知道反哺呢!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好他们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或排演课本剧)

1.表演

2.小朋友们,现在你想对陈毅元帅说些什么呢?

3.思考:

(1)孝敬长辈非得等长辈年纪大了才行吗?

(2)长辈仅仅指父母吗?我们还要孝敬哪些人?

4.交流。

四、指导书写。

1.指导读贴

2.示范指点

今:人字头要舒展些,写上半格中央。

应:广字头撇稍长些,里面的摆布要均匀。

少:小中间的竖无钩,撇不能太平。

3.按笔顺描红、临写

 

9、一年级下册《陈毅探母》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浓浓亲情,懂得要像陈毅那样孝敬长辈。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力,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字,并会写。

三、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2、学习生字词。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陈毅和母亲之间的亲情。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陈毅探母

2、指名借助拼音拼读课题,用课文中的词语讲“探母”的意思。

3、简介: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等职务。

4、过度:陈毅,是一位元帅,国内外知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外加家。他对带自己的母亲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

1、轻轻读课文,读后仔细看书上的插图,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是图上内容的,把他们画出来读读。

(1)写第一幅图的句子是: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的床前,拉着她的手,仔细地询问病情。

学生发言后,指名朗读。

(2)写第二幅图的句子是:他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

指名朗读。

2、再次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自由拼读,并想一想他们的意思。

(1)揭示生字词。

母亲元帅故乡多少今天应该陈毅探母询问一盆五十岁替

(2)指名拼读生字词。正音。重点指出前鼻音的字:元今盆陈探

后鼻音:乡应

(3)有哪些生字词的意思已经懂了?同做交流。

(4)默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讲读课文

1、出示练习题,要求口头填空。

(1)第一自然段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 )。

(2)第二自然段写陈毅( )询问母亲的病情,替母亲( )。

(3)第三自然段写陈毅说,替母亲洗衣服是( )的。

自由读课文,试填试答,同座互相交流。当众填空。

师生评议。

2、师:陈毅元帅是很孝顺的,请画出课文中写陈毅元帅孝顺母亲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要画他们。

指名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3、继续自由读课文,读后口头填空。

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了,立即( )。一进家门,就( ),还替母( ),他是一位( )。

(板书:孝顺)

(四)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新词,会正确书写。

三、教学准备:

教学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

故乡 母亲 多少 应该 今天

2、小黑板揭示,口头填空:

(1)( )进家门,陈毅( )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 )地( )。

(2)陈毅元帅( )多岁了,还替母亲( )。

3、写出意思相反的词:多( ) 小( )

4、指名读课文。

5、用“一边、一边”说一句话。

(二)写字指导

1、记忆字形。

揭示本课生字,自主学习,看谁能够想到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记忆字形的方法。

(1)猜字谜:少

(2)部件法:元 故 乡 今

(3)换一换:该

(4)减一减:母

2、指导写字。

(1)自主学习,看看写这些字的注意点是什么?

(2)学生发表意见后,提醒:

“元、少、今、母、乡”都是独体字。

“应”是半包围结构。

3、学生描红。

(三)布置作业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单人旁( )

言字旁( )

人字头( )

2、抄写生字词。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板书:

赶回

细心询问

11、陈毅探母 孝顺

洗衣

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