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学实录一等奖

《《金色花》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金色花》教学实录一等奖

1、《金色花》教学实录一等奖

《金色花》美读设计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更是一篇短小精致意蕴丰赡的美文,它写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从而构成一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真挚的母子之爱。其文表现的形象美:孩子天真顽皮、机灵可爱,妈妈慈爱善良,且有一种圣洁的美。运用的语言美,用儿童的口吻、儿童的心理写景抒情,语言行云流水又含蓄蕴藉。抒发的情感美,孩子对妈妈无限的依恋,妈妈对孩子的无比疼爱,母子间心心相印,其情感融乐和美。而其想象的新奇美妙,同样耐人寻味。

对于这篇课文,我以诵读为载体,通过朗读、品读、创读(通过阅读学以致用,进行再创造)几个板块,并以舒缓深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贯串始终,力争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感受美的形象,品味美的语言,体验美的情感,学习美的构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激发大家的想象力,热热身,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请给你两个词语,请发挥想象,说一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

A学生蜜蜂

生1:学生在生物课上观察蜜蜂的生理构造。

生2:学生要吃蜂蜜,没想到让蜜蜂给蛰了一下。

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生3:学生像蜜蜂学习采蜜一样,刻苦地学习着知识。

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大家想象地不错。再看一组

多媒体显示:

B妈妈花

生1:母亲节到了,我送给妈妈一支花。

师:一支花,一片情。

生2: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师:妈妈在孩子心中是最美的。

生3:妈妈很喜欢养花。

生4:我学习进步了,妈妈笑成了一朵花。

师:发自内心的笑。

师:学生发言。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入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我们通过朗读、品读、创读三个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请三个同学一人三段朗读课文。请看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多媒体显示:

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不回读

不添字、漏字

停顿恰当

(三同学分读)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我们提出的要求评价一下。

生1:我感觉他们停顿得不够好,比如“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一句,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气不够用的,而且没有韵味。

(同学们笑)

师:也许由于翻译的缘故,这篇文章有些句子比较长,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学会停顿才能读好。比如说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停顿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

(学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并用“我读出了一位(个)的妈妈(孩子)”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位慈爱的妈妈。

生2:我读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的妈妈。

生3:我读出了一个机灵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妈妈。

生4: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生5:我读出了一位勤劳的妈妈。

生6:我读出了一位爱读书的妈妈。

……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生:当妈妈找我时,我偷偷地匿笑;当妈妈祷告时,我暗暗地发出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她读的地方;当妈妈查看牛棚时,我跳下来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师:好顽皮可爱的孩子!现在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大家将自己当成那个可爱的孩子,发挥想象融入文中。

师:一幅幅甜美动人的画面,缓缓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美不美?

生:美!

师: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

多媒体显示

品读课文

妙点共欣赏

内容:

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方法:

1、理解词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

3、揣摩人物的心理。

(学生圈点勾画,自由品读,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

生1:我喜欢文章的第一节,读到这一节,我仿佛看到那个变成金色花的孩子神气地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欢快地跳着舞,顽皮可爱。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1读: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师:笑嘻嘻是什么表情?

生1:嘴角上扬,眼中含笑,露出牙齿。

师:孩子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时是什么心理?

生1:很得意,很骄傲。

师:那带着这些理解,你再读一遍。

(生读,很有感情)

生2:我喜欢这两节: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妈妈找不着孩子,挺着急的,孩子看到妈妈在找自己,却不答应,很顽皮。我好像看到孩子捂着嘴巴生怕笑出声来的样子。

师:你说那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2:“暗暗”“一声儿”“悄悄”

师:这几个词处理时应强调,但是读时声音却低下来,模拟当时的样子。你来试一试。

(生读)

生3:我最喜欢描写妈妈的一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感觉妈妈非常美。

师:这里并没有写到妈妈的面容啊。

生4:可是写到了妈妈所处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幽静芬芳,妈妈也笼罩一层圣洁的光辉,非常动人。

师:你说得非常好,“圣洁”一词很恰当,妈妈好像西方的圣母,中国的观音娘娘。你说如何读好这一节?

生5:语速舒缓,很深情。“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又有点纳闷,因为她奇怪这香气是那里来的。后面写孩子还是要体现淘气又神气的样子。

(生读)

生6:我感觉后三节最动人。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这里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的历历在目,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他们是什么样子呢?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吗?

生6:我一跳下来,妈妈吓了一跳,可随即笑了。点着我的脑袋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歪着脑袋,调皮的眨着眼睛,背着小手,说“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并不深究,搂过孩子,孩子又开始撒娇,央求妈妈讲故事。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体会得很细致。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7:我感觉这个“坏”字贬词褒用,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可妈妈并不是骂我。

生8:孩子为妈妈做了很多事情,送去树阴和花香,可是不求妈妈夸奖。

师:我来读叙述,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

(师生共读)

师: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啊!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可爱的童心!孩子为什么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回报着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真挚动人的母子深情。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妙处,领略了它的的美。那大家有没有疑问?看“疑义相与析”。

多媒体显示:

疑义相与析

生1:我想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师:谁能给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们不也经常把儿童说成是祖国的花朵吗?

(同学们笑)

生3:课文注释中说,金色花是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我想应该又美丽,又纯洁。

师:你能结合注释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非常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我不明白,妈妈刚开始还着急地寻找孩子,后来又去沐浴,读书,查看牛棚,好像又不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是我妈找不着我了,非急死不可!

生2:我想文中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玩“失踪”的游戏,所以妈妈也就不着急了。

生3:因为妈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好像知道孩子不会跑远,更不会有危险,所以才忙这忙那。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孩子看起来失踪了一天,其实,无时无刻不依恋在母亲身边。母子俩心心相印。这种心有灵犀,如此默契的母子之情与泰戈尔的思想和经历是分不开的。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个可怕的殷忧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这浓得化不开的母子之爱吧。用心齐读(配音乐)。生齐读。

师:可爱的孩子想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色花,跳着欢快的舞蹈,散发缕缕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表达对妈妈的爱和依恋。

多媒体显示

创读课文

要求:

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生2: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真奇妙,你的妈妈读了也一定很感动的。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齐读下课)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刘凤青东营市育才学校)

2、《金色花》教学实录

《金色花》美读设计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更是一篇短小精致意蕴丰赡的美文,它写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从而构成一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真挚的母子之爱。其文表现的形象美:孩子天真顽皮、机灵可爱,妈妈慈爱善良,且有一种圣洁的美。运用的语言美,用儿童的口吻、儿童的心理写景抒情,语言行云流水又含蓄蕴藉。抒发的情感美,孩子对妈妈无限的依恋,妈妈对孩子的无比疼爱,母子间心心相印,其情感融乐和美。而其想象的新奇美妙,同样耐人寻味。

对于这篇课文,我以诵读为载体,通过朗读、品读、创读(通过阅读学以致用,进行再创造)几个板块,并以舒缓深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贯串始终,力争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感受美的形象,品味美的语言,体验美的情感,学习美的构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激发大家的想象力,热热身,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请给你两个词语,请发挥想象,说一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

A学生蜜蜂

生1:学生在生物课上观察蜜蜂的生理构造。

生2:学生要吃蜂蜜,没想到让蜜蜂给蛰了一下。

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生3:学生像蜜蜂学习采蜜一样,刻苦地学习着知识。

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大家想象地不错。再看一组

多媒体显示:

B妈妈花

生1:母亲节到了,我送给妈妈一支花。

师:一支花,一片情。

生2: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师:妈妈在孩子心中是最美的。

生3:妈妈很喜欢养花。

生4:我学习进步了,妈妈笑成了一朵花。

师:发自内心的笑。

师:学生发言。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入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我们通过朗读、品读、创读三个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请三个同学一人三段朗读课文。请看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多媒体显示:

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不回读

不添字、漏字

停顿恰当

(三同学分读)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我们提出的要求评价一下。

生1:我感觉他们停顿得不够好,比如“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一句,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气不够用的,而且没有韵味。

(同学们笑)

师:也许由于翻译的缘故,这篇文章有些句子比较长,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学会停顿才能读好。比如说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停顿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

(学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并用“我读出了一位(个)的妈妈(孩子)”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位慈爱的妈妈。

生2:我读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的妈妈。

生3:我读出了一个机灵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妈妈。

生4: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生5:我读出了一位勤劳的妈妈。

生6:我读出了一位爱读书的妈妈。

……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的时候,我就”说一说。

生:当妈妈找我时,我偷偷地匿笑;当妈妈祷告时,我暗暗地发出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她读的地方;当妈妈查看牛棚时,我跳下来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师:好顽皮可爱的孩子!现在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大家将自己当成那个可爱的孩子,发挥想象融入文中。

师:一幅幅甜美动人的画面,缓缓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美不美?

生:美!

师: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

多媒体显示

品读课文

妙点共欣赏

内容:

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方法:

1、理解词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

3、揣摩人物的心理。

(学生圈点勾画,自由品读,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

生1:我喜欢文章的第一节,读到这一节,我仿佛看到那个变成金色花的孩子神气地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欢快地跳着舞,顽皮可爱。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1读: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师:笑嘻嘻是什么表情?

生1:嘴角上扬,眼中含笑,露出牙齿。

师:孩子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时是什么心理?

生1:很得意,很骄傲。

师:那带着这些理解,你再读一遍。

(生读,很有感情)

生2:我喜欢这两节: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妈妈找不着孩子,挺着急的,孩子看到妈妈在找自己,却不答应,很顽皮。我好像看到孩子捂着嘴巴生怕笑出声来的样子。

师:你说那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2:“暗暗”“一声儿”“悄悄”

师:这几个词处理时应强调,但是读时声音却低下来,模拟当时的样子。你来试一试。

(生读)

生3:我最喜欢描写妈妈的一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感觉妈妈非常美。

师:这里并没有写到妈妈的面容啊。

生4:可是写到了妈妈所处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幽静芬芳,妈妈也笼罩一层圣洁的光辉,非常动人。

师:你说得非常好,“圣洁”一词很恰当,妈妈好像西方的圣母,中国的观音娘娘。你说如何读好这一节?

生5:语速舒缓,很深情。“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又有点纳闷,因为她奇怪这香气是那里来的。后面写孩子还是要体现淘气又神气的样子。

(生读)

生6:我感觉后三节最动人。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这里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的历历在目,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他们是什么样子呢?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吗?

生6:我一跳下来,妈妈吓了一跳,可随即笑了。点着我的脑袋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歪着脑袋,调皮的眨着眼睛,背着小手,说“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并不深究,搂过孩子,孩子又开始撒娇,央求妈妈讲故事。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体会得很细致。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7:我感觉这个“坏”字贬词褒用,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可妈妈并不是骂我。

生8:孩子为妈妈做了很多事情,送去树阴和花香,可是不求妈妈夸奖。

师:我来读叙述,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

(师生共读)

师: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啊!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可爱的童心!孩子为什么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回报着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真挚动人的母子深情。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妙处,领略了它的的美。那大家有没有疑问?看“疑义相与析”。

多媒体显示:

疑义相与析

生1:我想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师:谁能给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们不也经常把儿童说成是祖国的花朵吗?

(同学们笑)

生3:课文注释中说,金色花是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我想应该又美丽,又纯洁。

师:你能结合注释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非常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我不明白,妈妈刚开始还着急地寻找孩子,后来又去沐浴,读书,查看牛棚,好像又不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是我妈找不着我了,非急死不可!

生2:我想文中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玩“失踪”的游戏,所以妈妈也就不着急了。

生3:因为妈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好像知道孩子不会跑远,更不会有危险,所以才忙这忙那。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孩子看起来失踪了一天,其实,无时无刻不依恋在母亲身边。母子俩心心相印。这种心有灵犀,如此默契的母子之情与泰戈尔的思想和经历是分不开的。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个可怕的殷忧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这浓得化不开的母子之爱吧。用心齐读(配音乐)。生齐读。

师:可爱的孩子想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色花,跳着欢快的舞蹈,散发缕缕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表达对妈妈的爱和依恋。

多媒体显示

创读课文

要求:

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生2: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真奇妙,你的妈妈读了也一定很感动的。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齐读下课)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刘凤青东营市育才学校)

3、《金色花》教学实录

《金色花》教学实录

生1:母亲节到了,我送给妈妈一支花。

师:一支花,一片情。

生2: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师:妈妈在孩子心中是最美的。

生3:妈妈很喜欢养花。

生4:我学习进步了,妈妈笑成了一朵花。

师:发自内心的笑。

师:学生发言。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入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我们通过朗读、品读、创读三个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请三个同学一人三段朗读课文。请看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多媒体显示:

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不回读

不添字、漏字

停顿恰当

(三同学分读)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我们提出的要求评价一下。

生1:我感觉他们停顿得不够好,比如“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一句,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气不够用的,而且没有韵味。

(同学们笑)

师:也许由于翻译的缘故,这篇文章有些句子比较长,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学会停顿才能读好。比如说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停顿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大家自己再读读其他比较长的句子,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并用“我读出了一位(个)的妈妈(孩子)”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位慈爱的妈妈。

生2:我读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的妈妈。

生3:我读出了一个机灵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妈妈。

生4: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生5:我读出了一位勤劳的妈妈。

生6:我读出了一位爱读书的妈妈。

……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生:当妈妈找我时,我偷偷地匿笑;当妈妈祷告时,我暗暗地发出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她读的地方;当妈妈查看牛棚时,我跳下来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师:好顽皮可爱的孩子!现在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大家将自己当成那个可爱的孩子,发挥想象融入文中。

师:一幅幅甜美动人的画面,缓缓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美不美?

生:美!

师: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

多媒体显示

品读课文

妙点共欣赏

内容:

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方法:

1、理解词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

3、揣摩人物的心理。

(学生圈点勾画,自由品读,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

生1:我喜欢文章的第一节,读到这一节,我仿佛看到那个变成金色花的孩子神气地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欢快地跳着舞,顽皮可爱。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1读: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师:笑嘻嘻是什么表情?

生1:嘴角上扬,眼中含笑,露出牙齿。

师:孩子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时是什么心理?

生1:很得意,很骄傲。

师:那带着这些理解,你再读一遍。

(生读,很有感情)

生2:我喜欢这两节: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妈妈找不着孩子,挺着急的,孩子看到妈妈在找自己,却不答应,很顽皮。我好像看到孩子捂着嘴巴生怕笑出声来的样子。

师:你说那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2:“暗暗”“一声儿”“悄悄”

师:这几个词处理时应强调,但是读时声音却低下来,模拟当时的样子。你来试一试。

(生读)

生3:我最喜欢描写妈妈的一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感觉妈妈非常美。

师:这里并没有写到妈妈的面容啊。

生4:可是写到了妈妈所处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幽静芬芳,妈妈也笼罩一层圣洁的光辉,非常动人。

师:你说得非常好,“圣洁”一词很恰当,妈妈好像西方的圣母,中国的观音娘娘。你说如何读好这一节?

生5:语速舒缓,很深情。“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又有点纳闷,因为她奇怪这香气是那里来的。后面写孩子还是要体现淘气又神气的样子。

(生读)

生6:我感觉后三节最动人。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这里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的历历在目,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他们是什么样子呢?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吗?

生6:我一跳下来,妈妈吓了一跳,可随即笑了。点着我的脑袋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歪着脑袋,调皮的眨着眼睛,背着小手,说“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并不深究,搂过孩子,孩子又开始撒娇,央求妈妈讲故事。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体会得很细致。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7:我感觉这个“坏”字贬词褒用,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可妈妈并不是骂我。

生8:孩子为妈妈做了很多事情,送去树阴和花香,可是不求妈妈夸奖。

师:我来读叙述,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

(师生共读)

师: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啊!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可爱的童心!孩子为什么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回报着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真挚动人的母子深情。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妙处,领略了它的的美。那大家有没有疑问?看“疑义相与析”。

多媒体显示:

疑义相与析

生1:我想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师:谁能给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们不也经常把儿童说成是祖国的花朵吗?

(同学们笑)

生3:课文注释中说,金色花是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我想应该又美丽,又纯洁。

师:你能结合注释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非常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我不明白,妈妈刚开始还着急地寻找孩子,后来又去沐浴,读书,查看牛棚,好像又不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是我妈找不着我了,非急死不可!

生2:我想文中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玩“失踪”的游戏,所以妈妈也就不着急了。

生3:因为妈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好像知道孩子不会跑远,更不会有危险,所以才忙这忙那。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孩子看起来失踪了一天,其实,无时无刻不依恋在母亲身边。母子俩心心相印。这种心有灵犀,如此默契的母子之情与泰戈尔的思想和经历是分不开的。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个可怕的殷忧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这浓得化不开的母子之爱吧。用心齐读(配音乐)。生齐读。

师:可爱的孩子想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色花,跳着欢快的舞蹈,散发缕缕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表达对妈妈的爱和依恋。

多媒体显示

创读课文

要求:

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生2: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真奇妙,你的妈妈读了也一定很感动的。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 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4、《金色花》教学实录

《金色花》教学实录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更是一篇短小精致意蕴丰赡的美文,它写一个孩子突发奇想: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捉迷藏。从而构成一组甜美动人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也让我们感受到真挚的母子之爱。其文表现的形象美:孩子天真顽皮、机灵可爱,妈妈慈爱善良,且有一种圣洁的美。运用的语言美,用儿童的口吻、儿童的心理写景抒情,语言行云流水又含蓄蕴藉。抒发的情感美,孩子对妈妈无限的依恋,妈妈对孩子的无比疼爱,母子间心心相印,其情感融乐和美。而其想象的新奇美妙,同样耐人寻味。

对于这篇课文,我以诵读为载体,通过朗读、品读、创读(通过阅读学以致用,进行再创造)几个板块,并以舒缓深情的钢琴曲《秋日私语》贯串始终,力争让学生深入细致地感受美的形象,品味美的语言,体验美的情感,学习美的构思。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智力小游戏,激发大家的想象力,热热身,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大屏幕

多媒体显示:

请给你两个词语,请发挥想象,说一句话,把二者联系起来。

a学生 蜜蜂

生1:学生在生物课上观察蜜蜂的生理构造。

生2:学生要吃蜂蜜,没想到让蜜蜂给蛰了一下。

师: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生3:学生像蜜蜂学习采蜜一样,刻苦地学习着知识。

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大家想象地不错。再看一组

多媒体显示:

b妈妈 花

生1:母亲节到了,我送给妈妈一支花。

师:一支花,一片情。

生2:妈妈像花一样美丽。

师:妈妈在孩子心中是最美的。

生3:妈妈很喜欢养花。

生4:我学习进步了,妈妈笑成了一朵花。

师:发自内心的笑。

师:学生发言。同学们的想象真是丰富而奇妙。有一个孩子,他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玩起了捉迷藏,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共同走入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起看看吧!我们通过朗读、品读、创读三个板块来学习这篇文章。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我们请三个同学一人三段朗读课文。请看要求,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多媒体显示:

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不回读

不添字、漏字

停顿恰当

(三同学分读)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我们提出的要求评价一下。

生1:我感觉他们停顿得不够好,比如“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一句,一口气读下来感觉气不够用的,而且没有韵味。

(同学们笑)

师:也许由于翻译的缘故,这篇文章有些句子比较长,对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学会停顿才能读好。比如说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停顿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大家自己再读读其他比较长的句子,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

师:请同学们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并用“我读出了一位(个)的妈妈(孩子)”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生1:我读出了一个淘气的孩子,一位慈爱的妈妈。

生2:我读出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位温柔的妈妈。

生3:我读出了一个机灵的孩子,一位美丽的妈妈。

生4:我读出了一个爱妈妈的孩子,一位爱孩子的妈妈。

生5:我读出了一位勤劳的妈妈。

生6:我读出了一位爱读书的妈妈。

……

师:顽皮可爱的孩子变成一朵盛开的金色花,与慈爱的妈妈逗乐嬉戏,他是怎样和妈妈逗乐嬉戏的呢?请用“当妈妈 的时候,我就 ”说一说。

生:当妈妈找我时,我偷偷地匿笑;当妈妈祷告时,我暗暗地发出香气;当妈妈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她读的地方;当妈妈查看牛棚时,我跳下来变成孩子,求妈妈讲故事。

师:好顽皮可爱的孩子!现在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大家将自己当成那个可爱的孩子,发挥想象融入文中。

师:一幅幅甜美动人的画面,缓缓铺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美不美?

生:美!

师:文章为什么写的这么美?我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

多媒体显示

品读课文

妙点共欣赏

内容:

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方法:

1、理解词句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

3、揣摩人物的心理。

(学生圈点勾画,自由品读,老师巡视)

师:现在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悟。

生1:我喜欢文章的第一节,读到这一节,我仿佛看到那个变成金色花的孩子神气地立在高高的枝头上,欢快地跳着舞,顽皮可爱。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1读: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师:笑嘻嘻是什么表情?

生1:嘴角上扬,眼中含笑,露出牙齿。

师:孩子说:“妈妈,你会认识我吗”时是什么心理?

生1:很得意,很骄傲。

师:那带着这些理解,你再读一遍。

(生读,很有感情)

生2:我喜欢这两节: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妈妈找不着孩子,挺着急的,孩子看到妈妈在找自己,却不答应,很顽皮。我好像看到孩子捂着嘴巴生怕笑出声来的样子。

师:你说那几个词需要重读?

生2:“暗暗”“一声儿”“悄悄”

师:这几个词处理时应强调,但是读时声音却低下来,模拟当时的样子。你来试一试。

(生读)

生3:我最喜欢描写妈妈的一节。“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感觉妈妈非常美。

师:这里并没有写到妈妈的面容啊。

生4:可是写到了妈妈所处的环境,给人的感觉是幽静芬芳,妈妈也笼罩一层圣洁的光辉,非常动人。

师:你说得非常好,“圣洁”一词很恰当,妈妈好像西方的圣母,中国的观音娘娘。你说如何读好这一节?

生5:语速舒缓,很深情。“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好像妈妈闭目深深呼吸带着花香的空气,很陶醉,又有点纳闷,因为她奇怪这香气是那里来的。后面写孩子还是要体现淘气又神气的样子。

(生读)

生6:我感觉后三节最动人。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这里孩子的可爱顽皮,妈妈的又嗔又喜的样子都表现的历历在目,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师:他们是什么样子呢?你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描绘一下吗?

生6:我一跳下来,妈妈吓了一跳,可随即笑了。点着我的脑袋说“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孩子歪着脑袋,调皮的眨着眼睛,背着小手,说“我不告诉你,妈妈。”妈妈并不深究,搂过孩子,孩子又开始撒娇,央求妈妈讲故事。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体会得很细致。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生7:我感觉这个“坏”字贬词褒用,妈妈也经常这样说我。可妈妈并不是骂我。

生8:孩子为妈妈做了很多事情,送去树阴和花香,可是不求妈妈夸奖。

师:我来读叙述,男生读孩子,女生读妈妈。

(师生共读)

师: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啊!字里行间洋溢着孩子可爱的童心!孩子为什么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呢?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着母爱,也回报着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这真挚动人的母子深情。

师:同学们欣赏了这首散文诗妙处,领略了它的的美。那大家有没有疑问?看“疑义相与析”。

多媒体显示:

疑义相与析

生1:我想问,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

师:谁能给他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我们不也经常把儿童说成是祖国的花朵吗?

(同学们笑)

生3:课文注释中说,金色花是是印度圣树上的花,我想应该又美丽,又纯洁。

师:你能结合注释来说明自己的看法,这种做法非常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1:我不明白,妈妈刚开始还着急地寻找孩子,后来又去沐浴,读书,查看牛棚,好像又不着急了,这是为什么呢?要是我妈找不着我了,非急死不可!

生2:我想文中的孩子经常和妈妈开玩笑,玩“失踪”的游戏,所以妈妈也就不着急了。

生3:因为妈妈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她好像知道孩子不会跑远,更不会有危险,所以才忙这忙那。

师:大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很有道理。孩子看起来失踪了一天,其实,无时无刻不依恋在母亲身边。母子俩心心相印。这种心有灵犀,如此默契的母子之情与泰戈尔的思想和经历是分不开的。泰戈尔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辉煌的背后却是他不幸的一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在他三十五岁前后,亲爱的妻子死了,一双可爱的儿女也都相继夭亡。这个可怕的殷忧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甜美的爱的颂歌,想通过歌声,把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首散文诗表现的其实是一种理想中的母子之爱,甜蜜、默契,欢乐而神奇,甚至带有一种宗教色彩。

让我们沉浸其中,感受这浓得化不开的母子之爱吧。用心齐读(配音乐)。生齐读。

师:可爱的孩子想变成一朵美丽的金色花,跳着欢快的舞蹈,散发缕缕芳香,投下小小的影子,表达对妈妈的爱和依恋。

多媒体显示

创读课文

要求:

如果你也具备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变化,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表达对母亲的满怀爱意呢?请你以“假如我变成了……”开头,说一段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发卡,我要别在妈妈的秀发上,让妈妈更加年轻漂亮。

生2:假如我变成了妈妈的手,我要帮妈妈分担家务,让她不再那么操劳。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丑,我要表演很多有趣的节目,逗妈妈开心,让她笑口常开。

……

师:大家说的真好,想象真奇妙,你的妈妈读了也一定很感动的。

孟郊在《游子吟》中写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依依小草怎回报得了春日阳光的恩泽呢?汪国真说“我们也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无论如何,用小草的芳馨, 用溪流的欢歌来回报我们的母亲。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这篇文章。

(齐读下课)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泰戈尔

5、《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略)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齐唱队歌)

6、《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略)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齐唱队歌)

7、《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

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

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

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

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

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

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

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

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

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

生:(默读课文,略)

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

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

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

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

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

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

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

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师:现在想想初学课文时有的同学提出: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经过学习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在长征过草地途中,老班长用鱼钩钓鱼给病号吃,鱼钩记录着老红军战士的英雄业绩。

生:老班长虽然牺牲了,但鱼钩却留下来,从“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我们可以看到老班长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一心为同志,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永放光芒。

生: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师:“我”为什么小心地把珍贵的鱼钩保存起来?

生:“我”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生: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表现了“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马背上的小红军,陷入泥塘的老同志,耗尽最后心血的老班长,他们都是党培养的好战士,为了北上抗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无声无息地长眠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要像他们一样永远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当好“共产主义接班人,向着胜利,勇敢前进。”(齐唱队歌)

8、《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看课题,质疑问难。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

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谁还读?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

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

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三、抓线索,释疑解难。

1.抓住线索,引导思路。

师:那我想问一问,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

生: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生:指导员把三个伤病员交给老班长,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我知道过草地很艰苦,但老班长说他一定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去。

师:他们过草地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饥饿威胁着他们。

生:同行有三个病号,走得太慢,要走出草地需要浪费许多时间。

生:我读过《草地夜行》,知道草地里还有许多草塘,稍不小心就会陷下去。

师:你会举一反三,真能干。设想一下,如果老班长一个人过草地,他会走出草地吗?

生:我想会的,他带着三个病号不都走到草地边上了吗?

师:那他为什么不一个人走呢?

生:他要留下来照顾三个伤病员。

生:他要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

生:他自己说:“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他一个人走出去,他觉得无法向党交代。

师:用课文中的话说,他要留下来做三个伤病员的上级,保姆,勤务员。那究竟是干些什么事儿呢?

生:上级就是领导,是带领他们走出草地去。

生:勤务员就是干杂活的,帮三个伤病员做饭、洗衣服、缝衣服等。

生:保姆就是把三个伤病员当孩子一样去照顾他们,关心他们。

2.细读课文,释疑解疑。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认真地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的?

生:(自由读,边读边勾划。)

师:谁来说说?

生:为了照顾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务员,什么活都干。

生:他自己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仍然用饱满的情绪鼓励三个伤员,并带领他们走到草地边上,他真是个好领导,好上级。

生:没有了食物,他愁得整夜整夜合不拢眼,后来看到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给伤员吃。

生:他看到鱼少,就自己不喝鱼汤,只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生:当别人发现他的秘密时,他还嘱咐别人不说,不让其他人知道。

师:他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

生:因为他说他是共产党员,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别人受到委屈。

生:他怕小同志知道了真相,也不吃鱼了,那他们就走不出草地了,老班长就不能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生:他想硬撑着,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师:一句话,他这样做就是苦了自己,去照顾别人,最终能完成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是吗?

生:老班长为了三个伤病员最终倒下了,临死前还记挂着三个伤病员,还想着自己没有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他真的是舍己为人,一点儿都没想到自己。

3.精读句子,体会感情。

师:课文中有些句子读了让人非常感动,你认为呢?把你认为感动的句子勾划下来,多读几遍,要读出感情来。

生:(勾划,朗读)

4.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品读。(略)

四、集全文,提炼中心。

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

生:老班长是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

生:老班长舍己为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老班长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这体现了他对党的无限忠诚。

生:从老班长身上我想到了那个倔强的小红军,为了别人,宁愿牺牲自己。

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对老班长的内心逐渐了解,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五、前后呼应,发展思维。

1.抒真情,点明题目。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不太好)

师:我听出来了,老班长的牺牲让你们难过,伤心。但是,活着的人只是难过行吗?自己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我觉得小梁不只是悲痛,为了完成老班长没有完成的任务,他们必须坚强。

生:老班长的牺牲让小梁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为了老班长,他必须擦干眼泪,顽强地带领两个小同志走出草地去。

师:说得很好,你们的意思是要“化悲痛为力量”,是吧?那你们俩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读出韵味来了,我想起一句歌词:“擦干眼泪挥挥手,迈开大步向前走!”男生全部都来带着自己新的感受来读读。

男生:(读)

师:刚上课时,有同学对题目提出了疑问,现在可以解决了吗?

生:是老班长用鱼钩钓鱼来救活了三个小同志,使他们顽强地走出了草地,所以课文用“鱼钩”做题。

生: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生: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生:我从那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2.唱歌谣,提升感情。

师:说得太精彩了。那你们能不能说说,“我”为什么要把鱼钩小心地保存起来?

生:“我”把鱼钩包起来,是想表达“我”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生:“我”把鱼钩贴身放着,每当看到它,就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生:“我”把鱼钩收藏起来,是为了革命胜利后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教育子子孙孙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舍己为人,忠于党,忠于革命的高尚品质。

师:听了你们的精彩发言,我知道你们已经领会了这篇文章的精髓。恭喜你们,你们会读书了,你们是好样的。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辈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换来的。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王若飞、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不都是这样的好战士吗?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听党的话,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把我们的祖国,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一起唱一唱《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时刻准备,建立功勋,

要把敌人,消灭干净。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3.发展思维

师: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佚名)

9、《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金色的鱼钩”。

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

生:鱼钩。

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
生:不同意。
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

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

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

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

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

生:金色的鱼钩。

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

生:“金色的鱼钩”。

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

生:吃完了,是两袋。

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

生:三十多天。

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

生:不是。

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

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

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

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

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

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

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

生:与中心关系大的……

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

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

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作者是综合写的。

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

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

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

师:好,思路很好。

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

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

生:有关。

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

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

师:错了。

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

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

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

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

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

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

生:鱼汤。

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

生:对。

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

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

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

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

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

生:是。

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

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

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

生:牺牲了。

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

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

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

生:遗言。

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

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

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

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

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

生:命令喝鱼汤。

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

生:四天。

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

生:是“喝鱼汤”。

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

生:三天。

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

生:有办法。

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

生:能。

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

生:不是。

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

生:是。

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

生:一笔带过。

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

生:没有。

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

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

师:珍藏起来。

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

生:“珍藏”。

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

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

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

生:红四方面军。

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

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

师:几个人怎么样了?

生:几个人得病了。

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

生:落后了。

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

生:行。

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

生:写老班长的样子。

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

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

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

生:饥饿。

生:威胁。

师:什么威胁没说。

生:没粮食了。(众笑)

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

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

生:吃完了,缺粮食。

师:缺粮,还不够艰难。

生:断粮。

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

生:应该。

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

生:没有。

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

生:七个。

(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

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

生:七段。

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

(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

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

(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

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
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

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

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

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

师:好,说得不错。

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师:肺腑之言。

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

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

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

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

生:对。

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

(学生开始读课文)

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

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

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

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

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

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

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

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

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

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

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

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

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

师:好,谁想读“遗言”?

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

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

(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

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

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

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

生:笑了。

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哪儿不一样?

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

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

生:不是。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

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

第二课时
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

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样的笑?

生:故意的笑。

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

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

师:想偏了。

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怕我们觉得他……

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

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

师:太笼统。

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

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

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

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

生:笑不出来。

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

生:是。

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

生:是。

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

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

生:绝不会放过它的。

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

生:是真的。

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

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

生:不行。

师:也不行,为什么?

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

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

生:不能。

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

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

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一丝。
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

生:是。

师:那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