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选修)一等奖

《《秋天》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选修)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秋天》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选修)一等奖

1、《秋天》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选修)一等奖

苍溪县运山小学校文笃君

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投影仪、玻片,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畅谈)

2、 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二、 导入:

1、 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

2、 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

板书:秋天何其芳

三、 探究:

(一)、拟定目标——初读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 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

师生交流拟定: 说读

(二)、感知诗意——读秋

1、 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 (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

(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

(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节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4、 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

5、 画笔所能勾画的相当有限,而诗的意境却是广阔的。教师简单的几笔又怎么能描绘出一个意蕴无穷的“秋”呢?你发现诗中写到的秋的哪些方面是图画中没有也无法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诗句)

(三)、赏秋——品味词句

1、 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

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例: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体现了少女对

2、 哪些句子不理解?谁能帮助解决?

例:“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妙在何处?

(1)、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2)、用乌桕叶的影子来比喻青鳊鱼,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3、 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清、静、香、甜、远、柔、闲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能体会到何诗中的“秋”那种清柔香甜、如诗如画,人们生活安闲自得、自由自在、松弛娴静的特点即可。

(四)、议秋——感悟人生

1、 比较阅读:何其芳的《秋天》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的感悟,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你更喜欢谁?

2、 艺海拾贝:你还知道哪些写秋的好词、好句、好文?根据这些诗文谈谈你对这些诗文作者的评价。

3、 老师赠语:老师这里推荐给你们一首写秋的诗歌,它可谓是对古人对秋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你能从这首诗中猜到老师通过教学这首诗,对你们所寄予的希望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用美的心情去看这个美的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拓展:写秋——独抒性灵

打开你思维的闸门,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放飞在“秋”的世界里。采用优美的语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写你自己的秋天。

五、课时小结: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回顾)

2、《秋天》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选修)

苍溪县运山小学校文笃君

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赏析诗文,感悟生活,诗文积累,写作练习。

2、过程与方法:说秋、读秋、赏秋、议秋、写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投影仪、玻片,学生做好以“秋”为主题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主要采用的是写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你了解或者是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畅谈)

2、 单元回顾——用ABCC式的叠词填空:

朱自清领着我们走过了---------的“春天”,梁衡让我们体验到了--------的“夏感”,老舍也带着我们领略到了并非---------的“济南的冬天”的那一份温晴。

二、 导入:

1、 一年四季缺少了哪个季节的拼图?

2、 用“秋是-------笔下的-------------”的句式来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古之文人墨客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

说起“秋”,大多古人不是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愁思,就是满怀的愁怨。也难怪,“秋”之“心”不就是一个“愁”吗?何其芳借他笔下的《秋天》,又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愁思吗?

板书:秋天何其芳

三、 探究:

(一)、拟定目标——初读

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其读准字音和节奏。

2、 还记得我给你们说过吗?有所为才能有所为。回顾这一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围绕自己的不足,你希望老师拟定哪些课时学习目标呢?

师生交流拟定: 说读

(二)、感知诗意——读秋

1、 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象?(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在文中画出来,然后交流)

2、 (出示小黑板)教师用文中之景拼凑成三幅图片,谁来说说你对这三幅的理解?

(分别对应文中的一、二、三节)

(农家丰收图)(晨霜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节的内容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4、 诗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初秋——深秋——晚秋;早——晚;农家——渔家——牧民)

5、 画笔所能勾画的相当有限,而诗的意境却是广阔的。教师简单的几笔又怎么能描绘出一个意蕴无穷的“秋”呢?你发现诗中写到的秋的哪些方面是图画中没有也无法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诗句)

(三)、赏秋——品味词句

1、 你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喜欢(好在哪里)?

学生在诗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感情朗读,然后再加以品味。

例:伐木声飘出幽谷——“幽”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飘”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深。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概括了秋天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体现了少女对

2、 哪些句子不理解?谁能帮助解决?

例:“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一句的比喻妙在何处?

(1)、用青鳊鱼来比喻乌桕叶的影子,形象生动;(2)、用乌桕叶的影子来比喻青鳊鱼,写出了渔民那份安适自由、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3、 何其芳笔下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清、静、香、甜、远、柔、闲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畅所欲言。能体会到何诗中的“秋”那种清柔香甜、如诗如画,人们生活安闲自得、自由自在、松弛娴静的特点即可。

(四)、议秋——感悟人生

1、 比较阅读:何其芳的《秋天》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对秋的感悟,传达出了自己的情感。你更喜欢谁?

2、 艺海拾贝:你还知道哪些写秋的好词、好句、好文?根据这些诗文谈谈你对这些诗文作者的评价。

3、 老师赠语:老师这里推荐给你们一首写秋的诗歌,它可谓是对古人对秋的感悟的一个总结吧。你能从这首诗中猜到老师通过教学这首诗,对你们所寄予的希望吗?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引导学生用美的心情去看这个美的世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拓展:写秋——独抒性灵

打开你思维的闸门,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放飞在“秋”的世界里。采用优美的语言,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等)写你自己的秋天。

五、课时小结: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回顾)

3、《登高》(第1课时)导学案教学设计(北师大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登高》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3.能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预 习】

I.教材助读

一、新课导入:

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导入。

二、重阳节的来历:

名称释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背景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II.预习自测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他客居长安时曾住在少陵,所以世称 。又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所以又称 。

他的诗再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诗被称为 ,能反应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三吏”(_____、 _____、 _____ )“三别”(_____ 、______、 _____)。杜甫被后世称为 。

2.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渚 ( ) 潦倒( )

3.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潦倒新停浊酒杯:_______________

【探 究】

探究一:

《登高》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事物?诗人分别用了哪些字词描绘它们?

探究二: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探究三: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当堂训练】

1.杜甫,____代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主义诗人,人称“_____”。他的诗被誉为“______”。他的《登高》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后作业】

1.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律诗每首 句,共 联,依次为 、 、 、 。

2、杜甫,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字 ,有 之赞誉,他的诗歌被称为 ,他的诗歌总体的风格是 。我还知道杜甫。

3、整体感知:本首诗前四句写 季节之景,给人总体感受是 。后四句直接抒情,能直接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语是 。


4、《行道树》教学实录(人教版七年级教学案例)(人教版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叙述详略得当。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前准备:

查字典,看注释,熟读课文;查找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莫泊桑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星期天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休息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或者读书睡觉,或者逛街游游玩,或者走亲访友……你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家中,感受以下《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2、师生共同读课文,老师正字正音。

3、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自由读课文。

a.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b.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那些?

c.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时间--星期天;地点--福楼拜家,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

b. 核心人物是福楼拜。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学生在书上标记出)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客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课文着重写了四位著名作家相会时的言语、行动,展现了每个人的性格特点。

屠格涅夫--睿智、深沉、平和、不乏激情荡漾。

都德--机智、善谈、举止活跃、性情活泼。

左拉--朴实、固执、聪慧、坚强、沉默寡言。

二、研读与赏析

1、福楼拜家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一直都有客人来。以至与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是什么原因吸引着众多的客人前往呢?找出原句读一读,并说说那些词语用得好。

全班讨论明确:

1)好客:表现在--一…就…;总是亲自去开门;他分别送到前庭;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2)博学:第九自然段;…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头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正因为主人热情好客,所以客人们愿意来,更因为主人公博学睿智,“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客人们怎会失去这汲取精神食粮的绝好机会呢?

作者是怎样描写其他三位作家的呢?这些描写又分别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你知道他们有那些作品吗?

3、学生在书上勾画出刻画这些作家的语言、行动、外貌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总结初步其性格特征。

全班讨论总结明确:

屠格涅夫:俄国作家,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才。作品有《长夜》、《父与子》等。

都德:生性活泼,健谈。作品有《最后一课》等。

左拉:沉默寡言,性格温和,聪明而坚强。作品有《萌芽》、《娜娜》等。

三、体验与反思

1、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导师是福楼拜,莫泊桑以其《羊脂球》闻名于世。假设在这个星期天里,四位文学巨匠都在,这时莫泊桑来了,四人会谈些什么?表情如何?莫泊桑又会说什么?他会有什么表情?

2、延伸作业:

将上文整理在作业本上,识记“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

课外阅读五位作家的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下节课交流。课后记:本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各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学习作者的人物描写手法。

5、《秋天的怀念》教学实录(七年级选修)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课前播放音乐《母亲》,渲染气氛。)

一、简介生平,营造阅读期待

师:今天,老师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位作家,一位中国现在很令人敬佩的作家,他的名字叫史铁生(板书人名)(点击课件:史铁生照片及其资料: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老师请位同学来读一读史铁生的资料。(生举手,指明读)

师:在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

生:1972史铁生因病双腿瘫痪了。

师:是的,1972年史铁生不幸双腿瘫痪!这一年他多大?

生:(思考后答)21岁。

师:是啊,21岁,21岁啊!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啊!可是他却不幸瘫痪了!他沮丧、彷徨,甚至绝望。然而,他还是走出了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那么,是谁给了他力量,是谁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感情世界,走进他的散文《秋天的怀念》(点击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炼文章主旨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同学了读了这个题目想到了哪些问题?

生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是谁?

生2:怀念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说是秋天的怀念?

生3:怀念的心情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生4:“秋天的怀念”,把题目写成“怀念的秋天”行吗?

师:同学们的质疑精神很值得称赞。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文章,看看你能读懂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读文章,读中思考)

师:(看学生读完)读了文章,你读懂了什么?

生1:文章怀念的是母亲,写的是母亲关心自己的事。

生2:秋天里母亲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却忽略了母亲的爱,而母亲又在秋天里不幸患病去世了,所以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师:说得很好,秋天里有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同学们继续说,从文中,还读到了什么?

生3:我读到了母爱,看到了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史铁生重新振作起来,并且创造了人生的奇迹。

师:是啊,老师也从文中读到了母爱,读到了母爱的力量。

三、感悟品读,交流内心感受

师:文章抒写了感人至深的母爱,文中有许多句子或段落,读了令人十分感动。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一找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感动人的原因。(点击课件,出示问题,播放音乐《秋日的私语》)

(学生速读勾画圈点。)

(有学生举手,渐多)

师: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被文中这深沉的母爱打动着。好,老师请大家来说说文中哪些句段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1:我看第五段令人感动。“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母亲病倒了,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母亲竟然病到这种程度,更没想到这是永远的诀别!母亲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却向我隐瞒病情,她是不让儿子伤心绝望,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师:儿子知道母亲生了重病的时候,已是母亲与儿子诀别的时候,真是令儿子心痛啊。请你把这句话有感情地读一下。

(生感情朗读,“我没想到”“也绝没有想到”“永远的诀别”读得十分哀伤动情。掌声)

师:读得真动情啊,继续交流。

生2:我看文章第6段写得十分感人。

师:请读一读。

生2:(感情朗读)“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的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师:读得怎样?

生3:读得有感情,不过语速略微快了点,应该读得缓慢而深情。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

生3:(深情朗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为成年的女儿……”模拟病人的语气,读得吃力而低缓。学生鼓掌)

师:母亲在临终前放心不下的是两个孩子,带着无尽的牵挂离开了人世。这是多么令人痛心啊,请继续交流。

生4:令我感动的是文章的第一小节。我瘫痪后发脾气摔东西时,母亲的反应令人感动。

师:读一个这个句子。

生4:“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你怎么理解母亲的这些举动?

生4:“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想让“我”发泄一下心中的痛苦,母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怕“我”做出傻事,想不开自杀什么的。“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可见母亲在“我”发脾气时她心中更痛苦,哭也要躲着儿子。

师:说得很好。大家请注意写母亲的几个短语“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生5: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

生6:还表现了母亲的苦心。

师:还是把母亲的复杂心情读出来吧。

生6:(读句子)

师:“悄悄地躲”“悄悄地进来”从你的读中还觉得母亲的脚步急了些,重了些,请再读。

(生再读,读得缓而轻了。)

师:请同学们齐谈这个句子,感受一下母亲此刻的心情。

(生齐读,读得缓而深沉。)

师:还要再交流吗?

生7:我觉得第一段的最后几句写得很感人。“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狠命地捶打双腿,喊着活着没劲,可以想像母亲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伤心,痛苦,她含泪劝说儿子要好好儿活,可见她已经是痛心到极点了!

师:好,把这种感情带进去读一读。

生7:(读句子,母亲的话读得有些拘谨,不好意思。)

师:评价一下,谈得怎样?

生8:“我”喊着的话没有放开来喊,母亲忍住哭声说的话,可以带点哭腔和祈求的语气来读。

师:好,请你来试试。

生8:(读句子,“我活着有什么劲!”读得发泄一般,表现出绝望之情;“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略带哭腔,读得缓而动情,近乎哀求。全班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请一起来读这个句子。

(学生动情朗读,师生都被这深沉的母爱感动着。课堂气氛变得沉重了.)

师:母亲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的话如果这样说“儿呀,你要好好儿活。”意思有什么不同吗?

生:“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面上是劝慰“我”,要“我”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但母亲说的是“娘儿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她也要先自己好好活着,可见母亲的良苦用心。

师:是啊,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到啊。“好好儿活”既是劝慰儿子,又是要求自己;“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年轻,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他要告诉儿子面对人生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生5:他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下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师:母亲的话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但你们所说的都包含在了这句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儿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却蕴含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再好好读一读。(学生自由品读。)

四、精读领悟,挖掘文章内涵

师:文章中多处写到母亲要“我”去看北海的菊花,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找出来。看看母亲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读中勾画句子)

生1:第一段中“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总是”说这句话,是想把“我”带出去散散心,让“我”看到花儿,心情能好些。

生2:第二段中。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这次是央求“我”去看菊花,她是看到“我”情绪很低落,希望“我”看菊花振作精神吧。

师:有这个道理,文中写母亲是“挡在窗前”说这句话的,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呢?

生2:因为母亲看到“我”正在看窗外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她“挡在窗前”不让“我”看落叶。

师:母亲“挡在窗前”不让“我”看落叶,却央求“我”去看“北海的菊花”,有什么用意呢?

生2: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让人看了悲伤吧,叶子落了,象征生命结束了,“我”看了会心情更差,对生活更绝望,所以母亲挡着不让“我”看落叶;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可能因为花是生机勃勃的,看了会让人振作精神。

生3:菊花在深秋开放,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母亲要“我”去看菊花,是希望“我”像菊花那样,顽强地面对生活。(掌声)

师:说得好,你理解真深刻。同学们,还有写菊花的句子了吗?

生4:第七段中“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母亲生前多次要“我”去看菊花,我都没去,为什么母亲去世后我要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生4:因为母亲去世后“我”已经懂得了母亲要“我”去看菊花的用意,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生5:母亲多次要“我”去看菊花,其实是要“我”好好儿活呀。

师:说得对。现在“我”看到秋风中盛开的菊花,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我”从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想到了该怎么“好好儿活”?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作者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热烈,之后交流)

生1:菊花开得淡雅、高洁,就是说人活得平凡普通都行,但要活得高尚,纯洁一些。

师:好,读书读出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创造。好,那就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读略)

生2:我认为人应该像菊花那样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总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生3:菊花在深秋开放得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我想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中,无论经受什么风雨打击,都要活得泼泼洒洒,积极乐观,笑对人生。(掌声)

生4: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最好的自己。

师:带着你们各自的体会再读这句话——“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读略)

五、拓展阅读,升华学生情感

师:秋天里有盛开的菊花,有母亲的音容笑貌;秋天里有刻骨铭心的回忆,秋天里有绵延不尽的思念,所以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啊!几十年来,作者一直在用他那饱含深情的文笔诉说着心中对母亲的怀念。老师从作者的其他作品中摘录来几段文字,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

①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合欢树》

②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有关庙的回忆》

③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我与地坛》

(《秋日私语》音乐声起,老师深情朗读。学生都被这深情打动,课堂气氛进入高潮。掌声)

师:作者在对母亲的怀念中懂得了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我们读了深有感触啊,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这些读者又该怎样“好好儿活”呢?

生1: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但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好好儿活。

生2:要笑对人生,乐观地面对生活。

生3: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并且努力活得精彩。

生4:三分靠命运,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命运其实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家人都应该好好儿活!

生5:活着就是幸运,身体健康就是幸运,我们要好好善待自己和家人。

师:亲爱的同学们,“好好儿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的一句话。这节课的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话,希望我们大家都“好好而活”!

(课件出示:虽然有时候命运很不公平,真的是很不公平,但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一定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无论遇到什么打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坚强地活、好好地活,不仅是活着,而且要活得精彩,活出味道,为自己,也为挚爱自己的亲人!)

(学生齐读,《懂你》音乐声起,老师宣布下课)

板书: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娘俩”

“我俩”“好好儿活”

“我们”

6、《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三年级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字。

2.重点学习第1-3自然段。理解这部分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语感,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的内涵。有机地结合练习说话,积累“圆圆的”这类结构的词,想象角色间的对话,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第一段

1.课件出示:荷叶圆圆

学习“荷”字,学生说说认字方法。组词:荷花。

2.课件出示:荷叶

荷叶除了圆圆的,还是怎么样的?

3.课件出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指名学生朗读这句话。齐读。

4.拓展练习: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的,

的。

(大大的、美美的、青青的、凉凉的、鲜鲜的、嫩嫩的)

5.荷叶美吗?还有什么也美?(荷花)出示荷花图。

引:荷叶美,荷花也美,写荷叶的课文更美,想读课文吗?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生字检查与巩固

课件出示。

学生自由读。

指导读。开火车(有拼音时一半,去掉拼音另一半同学)

你读这些生字时,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分析字。哪些字难读、难写、难记。

要点:珠——组词:珠子。珍珠。弹珠。眼珠。

摇——做动作。摇手、头、身。

晶——星星亮晶晶,月亮亮晶晶,玻璃亮晶晶。

透明——课件出示透明的翅膀。还有玻璃、水是透明的。

3.小朋友,你们刚才读课文时遇到荷叶的哪些朋友?

课件2出示: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他们都是荷叶的小朋友。

请学生跟这些朋友打招呼。用不同的语句。

一齐逐个向动物打招呼,同时点击动物。动画演示。

4.选读课文。

这些新朋友,你们喜欢哪个?就选择哪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

指名选一段喜欢朗读展示。

按课文顺序,选择同一角色的起立齐读。

三.学习第二段

荷叶太美了,所以小伙伴们纷纷跑来,最先跑来的是谁呀?

1.课件出示:小水珠与荷叶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

问:摇篮是什么?躺在摇篮里是什么感觉?

指导朗读。动作表演。

2.你们想一想,水珠在荷叶这个摇篮上可以做什么?

出示:小水珠说:“我可以在荷叶上

。”

(睡觉、唱歌、听青蛙唱歌、看星星、看月亮、休息、跳舞、打滚)

3.荷叶会对小水珠怎样说?

荷叶说:“

”。

分角色对话。随机动作表演。

四.学习第三段

1.学生读课文,问:有什么问题吗?理解“停机坪”。

2.朗读练习:“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3.拓展:这句话好像少了一句,谁知道?

导:如果小蜻蜓是一条小船,那么停机坪对它有作用吗?

出示:小蜻蜓说:“我是

,荷叶是我的停机坪。

怎样的飞机?你们说小蜻蜓像飞机吗?看课件演示。

荷叶是小蜻蜓怎样的停机坪?

出示:小蜻蜓说:“荷叶是我

的停机坪。”

(安全、美丽、漂亮、好看、温暖、绿色)

4.连起来齐读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延引:荷叶给了小水珠和小蜻蜓无比的快乐。还有小青蛙和小鱼儿也在荷叶这里过着快乐的日子。这些我们就下节课学习。

五.抄写生字

1.指名学生说说这几个字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练习抄写生字。写在书上。挑三个写。

7、《窃读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第九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准备

1、课前自己有可能观察日出景象,观察要求:

(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

(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2、收集有关巴金的生平、文章等相关资料;

3、收集有关描写日出的诗或文;

三、学时安排

两学时。

第一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品评1——3自然段课文;

第二课时诵读4——6自然段,质疑及交流收集的资料。

四、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范、刹、镶”的读音);

3、反复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能讲的讲,不能讲的可以读。体会出“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以“机帆船的机器声”衬托“周围很静”;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得益于作者“常常”不懈的观察);

4、诵读、品评

二、三自然段,体会出:

(1)作者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2)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目不转睛”。

(3)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5、诵读、背诵1——3自然段。可以先在同座或小组里练读、练背,再和他人赛一赛。

6、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巩固1——3自然段的背诵、体会;收集的资料自己相互交流。

第二学时

1、听老师报词语,会写的写下来:

(1)目不转睛;

(2)转眼间—一会儿—一刹那间;

(3)浅蓝—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小半边脸—跳出海面—发出夺目的光。

2、自由练读第

4、5自然段,抓住“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3、品评最后一节,体会出: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4、质疑。

5、练习背诵全文,可按“无云——微云——厚云”的顺序背;也可一边背一边想象画面。

6、相互讨论“思考-练习”3。

7、交流收集的资料。

资料提供者:严学龙

8、《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一册

教案类型:活动参与型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重点:

背诵并复述故事,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难点: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活动准备:

学生:预习,搜集有关太阳知识

教师:1、孔子的资料

2、太阳离地球远近的资料

活动时间:40×2

活动过程

课节一

活动内容:读课文

活动目标: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熟读课文

活动一、揭示课题

目标:质疑

过程: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3、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活动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目标:熟读课文

过程: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3、领读齐读小组读自读个别读

活动三、学生字

目标:学习本文的生字

过程: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指热水,开水。

课节二

活动内容:译文

活动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活动一、论故事

目标: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过程:

1、让学生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2、交流

3、师解并翻译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活动二、论观点

目标: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活动三:说理由

目标: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说出两个小孩各自的理由

2、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引导翻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活动四:做裁判

目标: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程:

1、让学生判断谁对谁错,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2、看孔子的裁决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3、师解释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25两小儿辩日

孔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观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

理由: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谦虚谨慎学无止境

9、《杨氏之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

刘白羽《日出》教案

《日出》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了解作者通过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看过日出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刘白羽眼中的日出是怎么样的。

二、简介作者: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解放战争期间曾任新华社随军记者。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解放后从事党的文化领导工作,历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作协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四、再次默读课文,完成读写训练一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描写的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突出… 云雾缭绕

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柔和明丽

描写的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刘白羽描写的 平视 冬季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雄伟瑰丽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五、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六、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七、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

八、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九、布置作业:

读写训练一、二

板书设计:

日出

刘白羽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幼时盼望看日出:日出富有魅力

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无缘看日出,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1、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看日出胜地)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看日出优胜之地)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扩大成红云、红海

暗红--发亮

红得透亮闪着金光

如溶液抛溅,像火箭上冲

日出后--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

照亮一切,印红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