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绿色蝈蝈》学案一等奖
绿色蝈蝈
课题:《绿色蝈蝈》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mì)篡(cuàn)夺酷(kù)爱篝(gōu)火
喑哑(yīnyǎ)气氛(fēn)螽(zhōng)斯莴(wō)苣
啄(zhuó)钳(qián)子吮(shǔn)取喙(hùi)盔(kūi)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庞然大物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明确: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都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明确: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明确: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讨论:《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笔法特点。
明确: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概括:的语言有两大特色:(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如: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应该把消震和吸震这两个词对调。
2.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明确: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西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
3.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啄木鸟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②啄木鸟头部和它的“手术刀”作直线运动。
4.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打比方说明法。如“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
②列数字说明法。如“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
③作比较说明法。如“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
五、反馈检测
1.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
2.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比喻)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拟人、对比)
3.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弱肉强食窃窃私语隐隐约约惊慌失措
4.使借鉴写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昆虫。
2、《绿色蝈蝈》学案
绿色蝈蝈
课题:《绿色蝈蝈》课型:讲读课时: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mì)篡(cuàn)夺酷(kù)爱篝(gōu)火
喑哑(yīnyǎ)气氛(fēn)螽(zhōng)斯莴(wō)苣
啄(zhuó)钳(qián)子吮(shǔn)取喙(hùi)盔(kūi)甲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庞然大物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明确: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都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明确: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明确: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讨论:《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笔法特点。
明确: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概括:的语言有两大特色:(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如: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训练语段:
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
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
1.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应该把消震和吸震这两个词对调。
2.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明确: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西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
3.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啄木鸟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②啄木鸟头部和它的“手术刀”作直线运动。
4.文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打比方说明法。如“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
②列数字说明法。如“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
③作比较说明法。如“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
五、反馈检测
1.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绿色蝈蝈》选自《昆虫记》。
2.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比喻)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拟人、对比)
3.用下列词语写一段话:
弱肉强食窃窃私语隐隐约约惊慌失措
4.使借鉴写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昆虫。
3、《绿色蝈蝈》学案
初一下册第27课《绿色蝈蝈》学案
1.了解法布尔及《昆虫的故事》的有关常识。
2.速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拟人化的手法,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体会其作用。
4.感受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出生于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雪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四岁左右,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此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法布尔家为生计所迫,几度迁居,少年法布尔也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无法正常读下来。他靠自学考取了沃克吕兹省阿维尼翁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了解《昆虫的故事》
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不故作深刻。他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对照虫性,并以虫性反映社会人性。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使这部描写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二、整体感知
1.利用注释或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扰乱( ) 狩猎( ) 哀号( ) 喧嚣( ) 喑哑( ) 莴苣( ) 静谧( ) 篡夺( ) 劫掠( ) 酷爱( ) 妒忌( ) 窸窣作响( ) 吮取( )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 毫不犹豫( ) 喙( ) 篝火( ) 螽斯( ) 窃窃私语( ) 更胜一筹( ) 嗉( )囊( )
2.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更胜一筹: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津津有味:
(3)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篡夺: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思路提示: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通常会写哪些内容呢?一般情况下会从(1)形态特征 (2)生活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3)种类及分布等方面来写。
三、探究赏析
(一)深入理解
1.文章是怎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的?
2.细读文章第3段,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绿色蝈蝈的声音这种无影无形的东西呢?
3.细读第5段,作者是如何将蝈蝈的捕食特点写的惟妙惟肖?试举例说明。
4.文章写蝈蝈的食性这几个段落中,作者极写其残忍贪婪,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否不相吻合?
(二)语言品味
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善于描写,并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请仔细阅读后,画出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示例: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地窸窣作响。
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见到蝈蝈声音的独具韵味。
四、积累迁移
1.选择一种动物,仿照下面的句子,对其进行描写。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写:
2.本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它被称为“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你怎样看呢?学习本文后,谈谈本文有哪些写作经验可供借鉴。
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二、1.扰(rǎo) 狩猎(shòu ) 哀号(āi háo) 喧嚣(xuān xiāo) 喑哑(yīn yǎ) 莴苣(wō jù) 静谧(mì) 篡夺(cuàn ) 劫掠(jié lüè) 酷爱(kù) 妒忌(dù jì) 窸窣作响(xī sū) 吮取(shǔn) 惊慌失措(jīng huāng shī cuò) 津津有味(jīn jīn) 毫不犹豫(yóu yù) 喙(huì) 篝火(gōu) 螽斯(zhōng)
窃窃私语(qiè) 更胜一筹(chóu) 嗉(sù)囊(náng)
2.(1)更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比较起来,比别人更好一些。
(2)津津有味:形容兴味浓厚。
(3)篡夺:用非法手段夺取。
3.写了声音、外形、食性、居住等方面的内容。
三、(一)1.文章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第2段写蝉在夜间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2.角度提示:(1)比喻法变陌生为熟悉。“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 (2)大量使用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和形容词,准确地再现了多姿多彩的虫鸣世界。 如尖锐、喑哑、清脆、金属碰撞、柔和等等。
3.思路提示:“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用拟人手法把蝈蝈捕蝉的形象,以及蝉逃跑时的情态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将蝈蝈捕蝉比作是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再加上蝉的惊慌失措的反衬,突出了蝈蝈的敏捷和勇敢;动词连串使用,突出了蝈蝈这个进攻者的锐不可当之势和被进攻者的懦弱。 如“咬、跳、追捕”等。
4.作者从第4段开始写蝈蝈的食物习性,以科学的态度、准确的语言再现了一个昆虫的生活,它喜爱吃蝉的肚子,它喜爱吃甜食,它还吃昆虫、青草,这一切都告诉了读者一个事实:蝈蝈是一个杂食动物。这是一个生物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他观察着,试验着,为我们打开了我们所不了解昆虫世界。作者以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蝈蝈的食物,并不是写它的残忍贪婪,而是要再现活灵活现的蝈蝈,这与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并不矛盾。
(二)例: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
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四、1.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一件黄底白点的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贵妇人。
2.本文没有丝毫机械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让人读来饶有兴趣。作者大量运用衬托、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活灵活现的“人与昆虫交流”的画面,语言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
4、《绿色蝈蝈》导学案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绿色蝈蝈》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阅读能力,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预习】
1.查找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 劫掠 静谧 酷爱 吮取
气氛 满载而归 喑哑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òu( )猎 cuàn( )夺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xī( )sū( )作响 wō jù( )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②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2.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二、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 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粗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亦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段①的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
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
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
D.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3.阅读语段②,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四、课后练习: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练习:二、三、
3.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绿色蝈蝈》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5、《绿色蝈蝈》预习学案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发布了《绿色蝈蝈》预习学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堂目标导航:
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蝈蝈的生活习性.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自主预习方案
◆导语设计: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教学建议< 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先后写有“虫子”的书,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还会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奇迹的创造者,我们在课外要阅读他的著作。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 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教学建议<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教学建议<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法布尔尊重生命、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形式,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2、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xiāo) 喑(yīn)哑 静谧(mì) 篡(cuàn)夺 螽(zhōng)斯
>教学建议< 要读准字音,就要结合课文语境,利用工具书、注释,弄懂它的音、形、义。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教学建议< 理解字词的含义,除了字词的本义外,更应该注重字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结合文章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地分析研究。
3、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 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 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 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 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教学建议< 梳理文章的结构 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思路,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蝈蝈的,抓住关健词语、句子,然后归纳。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教学建议< 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整体感知内容,然后挖掘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尤其是抒情、议论的句子,仔细品味,进行总结、归纳。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绿色蝈蝈》预习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6、《绿色蝈蝈》导学案
《绿色蝈蝈》
课堂目标导航:
1、利用工具书,增加字词积累。
2、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蝈蝈的生活习性.
3、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4、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自主预习方案
◆导语设计: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灯笼捉萤火虫,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了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的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1、知识储备
过渡语:清晨,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起床后,又像往常一样出门观察昆虫,他的妻子拦住他,说家里有客人来,一会儿,客人来了,法布尔穿着一件破了洞的衣服去迎接,他的妻子笑着说:“你只顾昆虫,不顾衣着!”下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时代,去感受他热爱动物的的情感吧!
●走进作者
法布尔(1823-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出身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比较贫困,靠业余自学,花12年时间,先后取得双学士和博士学位,在中学教书20多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时间对昆虫及植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并将大量亲身观察所得写成了《昆虫记》,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和帝国教育部的奖励。
●解读背景
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生观照 虫性来反映社会人生,更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而这部书成为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管巨制。
教学建议
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在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了解文体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绿色蝈蝈的一些习性,学会概括文章要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并学会观察,用流畅的语言描写观察所得。
教学建议
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法布尔尊重生命、平等地看待一切生命形式,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
2、字词梳理
过渡语:本文的生字新词尤其多,为了扫清这些障碍,请你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把它理解清楚,以便顺利地弄懂课文内容。
●读准字音:
喧嚣(xiāo) 喑(yīn)哑 静谧(mì) 篡(cuàn)夺 螽(zhōng)斯
教学建议 要读准字音,就要结合课文语境,利用工具书、注释,弄懂它的音、形、义。
●理解词义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犹豫:拿不定主意。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垃或权力)
妒忌:忌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惊慌失措:因害性慌张而没有了办法
庞然大物:外表上强大的东西
弱肉强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教学建议
理解字词的含义,除了字词的本义外,更应该注重字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结合文章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地分析研究。
3、整体感知
过渡语:整体感知文章,是把握文章脉络,梳理结构,扣准文章主旨的关键,让我们按照下面的思路去了解昆虫吧。
●梳理结构
观察昆虫,引出蝈蝈
夜间歌唱,声音柔和 观察细致
绿色蝈蝈 外形漂亮,嫩绿苗条
以蝉为主,水果昆虫 尊重生命
食物习性 贪吃同伴,和睦共居
教学建议
梳理文章的结构 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思路,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蝈蝈的,抓住关健词语、句子,然后归纳。
●主旨概括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绿色蝈蝈的声音和食物习性,告诉人们要拥有一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心。
教学建议
概括文章的主旨,需要整体感知内容,然后挖掘文中关键性的句子,尤其是抒情、议论的句子,仔细品味,进行总结、归纳。
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只平凡的蝈蝈,在法布尔的笔下是鲜活的,是可爱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用坦诚之心去合作、交流吧。
导学点一:朗读与感悟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哪方面的习性?
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食物习性
导学点二:赏读与品味
3、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暗哑而连绵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则是伴唱。
赏析:本段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写蝈蝈“善鸣”的特点,充满喜爱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4、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赏析:用鹰作比较,鹰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而蝈蝈是以小胜大,表明作者的赞美之情,说明蝈蝈捕蝉为食的特性。
导学点三:拓展与延伸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你熟悉的昆虫。
教学建议
本环节,强调综合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与研究能力为主,多以讨论课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读书笔记整理:
过渡语: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授人以渔,厚积薄发,学法在课内,功夫在课外,希望同学们整理好自己的百宝箱。
★摘抄文中优美的语段。
★名言积累: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②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教学建议
知识在于积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勤摘录、勤整理的习惯,到时就会派上用场。
当堂训练
一、基础积累
1、选词填空:
①让我们远离 喧嚣 (喧哗、喧哗、热闹)去倾诉、去沉思吧。
②与夜色苍茫中的 静谧 (安静、平静、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
2、提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我扔入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私心到处存在,昆虫也不例外,加点的几个动词突出了蝈蝈的这一自私心的特点。
课后作业方案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暖和(huo) 勉强(qiang)
2、作者描写松鼠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松鼠聪明、勤劳的特点,使人感到亲切、可爱。
3、这段文字写出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聪明伶俐、勤劳。
4、第一句中带点的“通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通常”说明了一般情况,但有个别情况存在,若去掉,就显得绝对化,语言就不准确了。
二、片断作文训练
试运用“津津有味、毫不犹豫、酷爱、夜色苍茫”四个词语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自行调整)。
夜,总是那么安静。大鹏鸟从陡峭的岩石上飞了下来,在草地上欣赏着这酷爱的夜色。夜色茫茫,它看得十分投入,津津有味。终于,它再也抵不住那美丽的诱惑,毫不犹豫地展开翅膀,飞向那动人的星空……
7、《绿色蝈蝈》导学案
【导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导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导学难点】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课时】一课时
【预习导引】
1.查找作者和作品的资料。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xiāo劫掠lu静谧m酷爱k吮取shǔ
气氛fēn满载而归zi 喑哑yīn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u狩猎cun 篡夺rǎo扰乱 更胜一chu筹
gōu 篝火zhōng螽斯xī窸sū窣作响 wō j莴苣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弱肉强食)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庞然大物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②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叫声,食性,主要写的是食性。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1.2.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明确蝈蝈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 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C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描写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②那么,燕子的飞行本领为什么如此高强呢?原来,燕子的身躯呈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翔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子特别轻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是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节选自吴莫印《燕子》有改动)
1.解释文中加粗成语的含义。
妇孺皆知: 妇女与孩子都知道
不亦乐乎: 不也是很快乐吗?
2.段①的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A )
A.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B.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最善于飞行的成员。
C.堪称是动物大家庭中飞翔技能最高的成员之一。D.堪称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
3.阅读语段②,简述“燕子”具有高强的飞行本领的原因。
——身体呈流线型、翅膀既窄又长;尾巴长;身子轻。
五、课后练习: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练习:二、三、
3.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8、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学案
教师寄语: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拜伦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 ( ) (2)wú桐( ) (3)shòu猎( )
(4)喧嚣 ( ) (5)yīn哑( ) (6)静谧 ( )
(7)cuàn夺( ) (8)螽斯 ( ) (9)吮吸 ( )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 )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 )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 )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 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 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 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 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 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 )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 )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 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
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
2、蝉 、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
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
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
6、(1)拟人(2)设问(3)比喻
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 ,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
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
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
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
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
9、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学案
一八 绿色蝈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知识链接】
1、主题解读
这是一篇趣秒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2、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31岁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晚年详细观察栖息于农垦地中的各种昆虫和蜘蛛,并将研究所的陆续写成《昆虫记》十卷。除此之外,主要著作还有《自然科学编年史》、《荒石园》等。
3、背景资料
《昆虫记》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又是一部文艺性很强的文学著作。鲁迅曾称其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作者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真实的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关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最重要的是,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普普通通的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描写微小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著。
【积累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 ( ) (2)wú桐( ) (3)shòu猎( )
(4)喧嚣 ( ) (5)yīn哑( ) (6)静谧 ( )
(7)cuàn夺( ) (8)螽斯 ( ) (9)吮吸 ( )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 )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 )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 )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 )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问题探究】
4、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5、本文中作者不断地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并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6、文章中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主题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7、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8、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10、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11、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1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13、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说 到 音 乐
忆明珠
说到音乐,我没有听西洋音乐的福分,一窍不通。至于中国音乐,也弄不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不过只要是中国音乐总还可以听得进去的,而且,很喜欢,我是十分醉心于“西北风的”。那回荡在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的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就像是从我自己的心头升起的,是发自我肺腑最深处的声音,是我的灵魂的闪爆,生命的升华。而江南丝竹则将我带入另一个世界,不,也许这本来就是我生性中所固有的。如听瞎子阿炳的琴音,听他的《二泉映月》,听着听着就会情不由己地泪流满面。听这支曲子要闭上眼睛用心去听,眼睛是多余的。在阿炳的乐典声中只有心儿在跳动,在低昂,在徘徊,那是一支心之舞曲,是高山流水,是《广陵散》。当我第一次听到阿炳的琴曲,就像瞥见了情人的眼波,七魂六魄一下被摄走了①。从此我失去了故我,忘却了故我,我自身已化入了盲琴师的乐曲,已化入了情人的眼波,缠绵婉转,难分难舍,欲绝而不可绝,欲了而难能了②,一往情深,不可自拔,人生之无可奈何,有至于此者。
然而使我猛醒,使我警悟,使我奋发,燃起我同仇敌忾之义愤的却是抗日救亡的歌曲,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小小年纪,一听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便不由热血沸腾,恨不能立时杀上疆场,马革裹尸,为国捐躯。抗日战争掀起了中华民族亘古无二的全民歌曲运动,男女老幼哪个不会唱一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发自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发自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最后的呼声,真足以使贪夫廉,懦夫立,惊天地而泣鬼神……然而“大雅久不作”矣,现在,除被定为国歌的那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的青少年有几人还能唱上几支抗日救亡的歌曲呢?学校的音乐课上还教唱这些歌曲吗?那些歌手们、歌星们为什么对自己这一行最辉煌的一页历史丢得这样快,忘得这样干净呢?
……
我在想,在今天,在抗日救亡运动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之后,我们这个民族是不是也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
14、给第①段中两个标注的“了”字分别注上拼音。① ②
15、解释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使贪夫廉,懦夫立”
16、细读原文,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概括:“信天游”具有激越清亮而忧伤的旋律;“抗日歌曲”具有激昂、催人奋进的旋律。“江南丝竹”具有什么样的旋律?请你也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17、评价一首歌曲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旋律是否和谐自然,还要看它的歌词是否健康优美。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简评下列歌词,每条在15个字以内
①(简评思想内容):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节自《爱江山更爱美人》)
②(简评语言特点):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节自《真心英雄》)
18、作者在谈到当今音乐的现状后,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需要再爆发一次精神的、灵魂的救亡运动”。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字数在50个左右)
【诗文积累】
19、古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说:“宁可食物肉, ,无肉令人瘦,
。”此名言流传甚广。
20、默写郑板桥的《竹石》。
21、中国人视竹为吉祥之物。竹与 、 、 被誉为“四君子”。竹与 、
被誉为“岁寒三友”。
22、搜集有关写竹的诗句。
参考答案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5、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我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6、文章主要使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这两种说明方法。文章的第三段和第五段中“蝈蝈在窃窃私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这种说明方法可以使读者形象而通俗地理解被说明的对象,“滑轮的响声”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蝈蝈的鸣叫声,并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作比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能够凸显说明对象特征的说明方法。如写蝈蝈叫声时,拿禅的叫声来比较,突出了蝈蝈叫声的低沉、柔和、动听的特征。
7、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
8、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
9、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
10、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
11、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
12、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
13、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14、le lǎo
15、使贪婪的人廉洁自律,懦弱的人自强不息。
16、“江南丝竹”具有婉转悠扬、令人陶醉的旋律。(只要写出如优美、动听、抒情、缠绵……之类的词语,且语句通顺即可)。
17、①消极颓废、不思进取 ②一语双关、比喻贴切18、无论同意作者观点与否,只要说出理由,且语句通顺即可
19、不可居无竹 无竹使人俗
2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1、兰 梅 菊 梅 松
22、略
10、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导学案
18 《绿色蝈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体会文章的生动与传神。
3.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和热爱动物的情感。
学法指导: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人文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重点段落,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3)通过竞赛、启示、点拨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的能力。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喧嚣( ) 劫( )掠 静谧( ) 酷( )爱 吮( )吸
气氛( ) 满载( )而归 喑哑( )( ) 颚( ) 唾( )液
螳螂( )( ) 喙( ) 钳( )子 踢蹬( )贪婪(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ǒu( )猎 cuàn( )改 rǎo( )乱 更胜一chóu( )
gōu( )火 zhōng( )斯 wōjù( )( ) xīsū( )( )作响
3.请将画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
(1)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二.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1.法布尔(1823—1915), 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 》第一卷,到他80时第十卷问世。他的这部代表作被誉为“ ”。法布尔被誉为“ ”。
2.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 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借助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 性、 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本文前三段写 ,后八段写 ,一环紧扣一环,链条形象地展示出绿色蝈蝈的生活习性,使结构严谨,行文畅达。下面提供一种结构图以作填空参考。
探究缘起(①②)
夜间演唱(③)
外形 (④)
外 蝉为主食(⑤⑥)
形 甜食水果(⑦)
和 习性 另吃昆虫(⑧)
习 吃点水果(⑨)
性 贪吃同伴(⑩)
和睦共居情(11)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问题导学,超越自我
1.(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为什么?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在 情况下称
3.你认为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从说明方法和修辞方法两个角度)
拓展延伸 展示自我
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动物,练习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沙。
当堂检测
1.请在下面各句中的错别字下面一,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让我们远离渲嚣去倾听,去沉思吧。( )
(2)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斤斤有味,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所剩下的头骨和胸骨。( )
(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目的共居在一起的。( )
(4)在梧桐树浓密的枝叶里,突然发出哀呜传的短促而尖锐的叫声。( )
2.依据课文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与夜色苍茫中的 (安静 平静 静谧)气氛再合适不过了。
(2)可它们的声音不强,我耳朵的鼓膜并不能捕捉到这 (微弱 弱小 薄弱)的声音。
3.与例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A.我扔人一片梨,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B.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C.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标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D.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
(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更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5.下面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天气时尤其如此。
②我投入一片梨
,一只蝈蝈立即占住它。
③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所有的蝈蝈都能品到一口美味。
④自私心是到处存在的。
⑤谁要是来咬这块美味的食物,出于妒忌,它便踢腿把对方赶走。
⑥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的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⑦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宽容了。
读课文“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部分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6.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窃窃自语: 。
(2)喑哑: 。
7.概括此段内容。
8.从文中找出两句拟人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9.(1)此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描写蝈蝈的声音?
(2)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感情?
【教(学)后记】(敞开心扉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