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学案一等奖

《《兰亭集序》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兰亭集序》学案一等奖

1、《兰亭集序》学案一等奖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教材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

考点知识巩固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

《兰亭集序》(1)悟言一室之内通,

《赤壁赋》(2)举酒属客通,(3)冯虚御风通,

《游褒禅山记》(4)长乐王回深父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兰亭集序》

(1)列坐其次:(2)足以极视听之娱:

(3)信可乐也:(4)向之所欣:

《赤壁赋》

(5)凌万顷之茫然:(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山川相缪:(8)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9)苟非吾之所有:

(10)纵一苇之所如:(11)知不可乎骤得:

(12)而卒莫消长也:(1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游褒禅山记》

(14)褒禅山亦谓之华山:(15)其文漫灭: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7)有碑仆道:

(18)夫夷以近:

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兰亭集序》

(1)是日也古义:今义:判断词。

(2)有感于斯文古义:今义:常指“文化”“文人”。

3、《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 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 背诵默写全文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然后请用8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再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一)、识记 关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也叫文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本文是一篇书序,介绍兰亭集会,并为诗集作序。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崇山峻岭( ) 清流激湍( ) 流觞曲水( )

游目骋怀( ) 癸丑( ) 会稽( ) 修禊( )

放浪形骸( ) 趣舍( ) 若合一契( ) 嗟悼(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修禊事也—— 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幽情——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能喻之于怀——

(四)、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 趣舍万殊( )

(五)、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六)、一词多义

若合一契( ) 其致一也( )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一殇一咏

二、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③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提升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部 B.仰观宇宙之大。 之: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陈:陈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四、复习小结

《兰亭集序》复习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学习过程】

自学自导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一遍,认真查看课下重点字词的释义,然后请用8分钟时间做“基础扫描”。

2.讨论5分钟,解决“基础扫描”遗留的问题;再尝试着用10分钟时间独立完成“基础检测”。

一、基础扫描

答案

(二)、注音

崇山峻岭(chóng) 清流激湍(tūn) 流觞曲水(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癸丑(guǐ) 会稽(kuàijī) 修禊(xì)

放浪形骸(hái) 趣舍(qǔ) 若合一契(qì) 嗟悼(jié)

(三)、解释加点字

修禊事也—— 一种风俗祭祀

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

映带左右——景物相互关联衬托

流觞曲水——觞,酒杯,两侧各有一耳

列坐其次——地方

无丝竹管弦之盛——热闹

一觞一咏——饮酒

幽情——幽雅的情怀

俯察品类之盛——繁盛

所以游目骋怀——放眼四望、舒展胸怀

信可乐也——实在

感慨系之矣——随着

向之所欣——过去;高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短;

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四)、通假字

悟,同“晤”

趣,同“取”

(五)、词类活用

极视听之娱:形作动,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数作动,看作一样;齐:形作动,把。。。。。。看作一样

(六)、一词多义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动词

一殇一咏:一点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②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①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内

C.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5.下面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传久远。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

C.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被称为“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D.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有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

附答案:

1.D.思想情趣。 2.A.B.C两项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项中的①“一”是副词,相当于“很”。 3.A.语气副词,表婉商,其它三项作代词。4.D.“由”通“犹”。

5.B.《兰亭集序》是诗集的序言,不是赠序。

三、提升训练

1.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ú) 会晤(wù) 形骸(há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án) 酣畅(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全部 B.仰观宇宙之大。 之:指示代词,这样

C.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D.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陈:陈旧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B.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一觞一咏,亦足以畅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舒畅

C.不能喻之于怀——不能明白于心

D.足以极视听之娱——足可用来享受尽视和听的乐趣

答案详解:1.解析:A.癸:ɡuǐ;B.岭:lǐnɡ;D.诞:dàn,玄:xuán。答案:C2.解析:曾:竟然。C3. A.“由”通“犹”,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答案:D4.解析:B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A.形容词作名词;C.使动用法;D.名词作动词答案:B5.解析:像带子一样环绕在亭子的四周。答案:A

四、复习小结

4、《兰亭集序》学案

一、解释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 1俢禊事也。

1、 修 2茂林修竹。

3况修短随化。

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2、 次 3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5鳞次栉比。

3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犹 2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5、喻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3手谕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娱游之乐

6、所 2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录其所述

(二)复习巩固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2因势利导

3不如因而厚遇之。

4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暮春之初

2夫人之相

3及其所之既倦

4感慨系之矣。

5仰观宇宙之大

二、读下面的材料,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忧乐生死的人生态度

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集会的快乐心情。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 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 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者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 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以将有感于斯文”,作为“后之览者”,我们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三、背诵全文,默写名句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 。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3、 , ,

, ,信可乐也。

4、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5、《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目标:

1、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在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于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2、作者介绍

关于王羲之

(1)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

(2)王羲之自小文才出众,深得当时学界名流重视。时太尉郗鉴求婿,遍观王氏子弟,待选者中惟王羲之若无其事,卧东床坦腹饮食自若,郗鉴叹息道:“这才是我真正的佳婿。”乃以女妻之。这是“坦腹东床”这句成语的来历,此后人们也把女婿称为“东床”。

(3)王羲之先后在东晋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人称“王右军”。

(4)晚年,他常和一些道士隐者,游历名山大川,最喜与志同道合之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著名的《兰亭集序》便在此时写成。

(5)王羲之七个儿子,有五个“并工草隶”,以王献之最为知名。

学习过程

一:1、看清字形,标注字音

癸 丑 修 禊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形骸 游目骋怀 趣舍 万殊 若合一契 齐彭殇

2、重点实词

列坐其次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曾知老之将至 感慨系之矣 喻之于怀 其致一也

3、重点虚词

之:①极视听之娱 ②夫人之相与

③ 所之既倦 ④ 感慨系之矣 ⑤品类之盛

所以: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 所以兴怀

因寄所托

虽: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虽世殊事异

4、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死生亦大矣 一觞一咏 极视听之娱

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为虚诞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5、古今异义

俯察品类之盛 引以为流觞曲

俯仰

6、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合作探究,梳理课文

1、诵读课文,准确流畅,读出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点拨:注意重点的四字短语)

3、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分析如何变迁的,为何有如此变迁(用原文回答 )?

(点拨,根据文中分号分析其内容)

4、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点拨: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人)

课下思考: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而作者文中的悲叹是不是悲观消极的体现,讨论思考作者的人生观,形成文字。

6、《兰亭集序》学案

《兰亭集序》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A]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二 作者介绍 [A]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三 写作背景

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 预习提示[A]

生字:

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会稽( )感慨系之( )曾不知老之将至( )

通假字:趣舍万殊(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

③信可乐也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⑦不能喻之于怀 ()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齐彭殇为妄作 ()

五 品读课文

1在文中找处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B]

2从文中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B]

3作者感到痛苦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B]

4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C]

六当堂检测

1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7、《兰亭集序》导学案

下面这篇《兰亭集序》导学案是由小编分享的,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用法。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的重难点

1, 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特殊用法。

2, 作者在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原因。我们如何看待,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 课文导入

大家知道唐太宗在生前非常珍爱一部书法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爱不释手。要说唐太宗是如何得到这部传世佳作的还有一个故事。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因为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就把这个作品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这部作品偷走了。这部作品就是王羲之在酒醉的状态下写下的《兰亭集序》。

据说唐太宗在临死之前痛哭流涕的跟他的儿子唐高宗立下遗嘱要把这件作品与他合葬。

这篇佳作无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兰亭集序》。

二,介绍作者及其《兰亭集序》

1,作者简介

1、王羲之(321~379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爱鹅,从鹅的形态中悟出笔的走势。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2,《兰亭集序》的相关背景

A、兰亭:

景幽、事雅、文妙、书绝。从浙江绍兴城向西南,约20公里处的兰渚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林中有一亭,相传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故名曰“兰亭”。

B、《兰亭集序》由来: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他们这些人围坐在小溪边,然后把一个酒杯放在水流中,如果这个酒杯随着水流流在谁的面前不动了,谁就饮酒作诗。后来他们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在醉酒的状态下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C、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三,朗读课文

四,带领同学梳理课文。

除了逐段的翻译全文外,在翻译的过程中讲解字词的用法和特殊的句式。

1,着重讲解的知识要点: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从“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看古代的纪年

“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就是晋穆帝使用“永和”年号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号作为纪年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一个皇上不只有一个年号,像唐高宗就曾先后用了十四个年号,而皇上每换一次年号就要按新年号重新纪年。

“癸丑”是采用天干地支纪年,这是古代另一种常用纪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称为“六十年花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才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

古文中常用帝号和干支双纪年。另外,先秦时,由于各国国王没有年号,就用国王的称号纪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国王的第三十二年。

(2)“修禊事也”: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 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我国古老 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 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

(4)“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

(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7)“齐彭殇”:把高寿的彭祖和短命的殇子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以下参阅钱钟书《管锥编》

“一死生与齐彭觞”: 语出《庄子•齐物论》

“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认为生和死是相对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象细胞的新陈代谢,但他夸大了这个相对,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庄子认为寿命长短相对,故而否定了寿夭的区别,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没什么区别。但作者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着分别写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对生死这一人生大事感慨万端,对人生无常悲恨不已,既然古往今来人们无一例外都为人生无常兴叹生悲,庄子的死生一样,寿夭等同的说法不是虚妄荒诞之辞吗?

2,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

(一)字词活用

【少】少长咸集

:年纪小的,年纪大的,形容词用作名词。

【齐】齐彭殇为妄作

同样看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兴怀】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知一生死为虚诞

:同样看待,或看成一样,数字活用为动词。

【视听】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动词活用为名词。

(二)一词多用

①修

例句 出处 释义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 修建、修造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过秦论》 治理、整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②期

例句 出处 释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大铁椎传》 约定时限

上不顺天,下不惠民,征敛无期,求索无厌 《吕氏春秋》 限度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战国策》 (jī)满、周,一周年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处 释义

皖师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传》 送、送达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贾生列传》 表示、表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 到达

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生序》 获得、得到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过秦论》 招致、引来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致使、使得

专心致志 成语 极、尽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兰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临

例句 出处 释义

把酒临风,其喜气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 面对、迎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 面对、引申阅读

居高临下 成语 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将要

⑤次

例句 出处 释义

1.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王制》 等次

2.陈胜吴广皆次而行 《陈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军位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师退,次于召陵 《左传•僖公》 临时驻扎

5.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夜篝火 《陈涉世家》 行军途中的驻地

6.列座其次 《兰亭集序》 旁边

五,思考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从整体上把这篇课文的字词和相关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因而对这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该不成问题了,下节课我们讲从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着手,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下去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哪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并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第二课时

六, 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1, 提出问题:上节课课后布置的作业,不知道大家下去之后思考了没有,现在我们接着学习和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A.请同学们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并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B 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找出相关例证。

明确: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来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来概括,第三段可以用一个悲字来概括。

3.具体讲解。通过我们上面对这篇课文思想情感的总体把握,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一)第一段

老师先朗读第一段,让同学们思考何为乐。

第一段作者的情感是“信可乐也”,何为乐呢?每个人都又自己的见解,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幸福的看法。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可见在王实甫的眼中,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见人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他的快乐。那么本文作者的乐趣又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者在第一段中又哪些时间是描写时间和天气的。一起回答(学生回答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宜人爽目的天气的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天时”。

大家再找一下文中描写地点和环境的句子又哪些呢?(同学回答会稽山阴之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在这个环境清秀的地方集会,可谓是具备了”地利”的条件,这是作者乐的第二个原因。

现在已经有了天时,地利,还缺一个的,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了。大家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场景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长须幽情)。大家想想这样的一个场景,名士,故人坐在一起,饮酒作诗,畅叙幽情,可谓是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真是可以成为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而有之,作者想要不乐都很难啊。

(二)第二段

点同学起来朗读第二段,其他的同学在下面思考,作者是如何由乐转为痛的,作者为何而痛,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来。(朗读课文)

( 点同学起来回答文中表达作者悲痛原因的句子,在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归纳总结)痛的原因

A人生短暂:“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存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内室清淡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B世事无常之痛: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很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着产生了。

C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时间快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三)第三段

请大家齐读第三段,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悲的情感。

从文中的相关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不难体会出,在这里作者的悲是指向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这种悲并不是属于作者一个人的悲哀,正如文中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是具有千古同悲的特点的,。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涕下”和曹操的“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就是对千古同悲的回音。

七, 总结回顾

这篇文章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作者在清丽的环境和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着重写一乐字,然后由乐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段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个悲字做结。虽然情感色彩迥然不同,但是前后过渡却协调自然,可见作者行文的高妙。

八,板书设计

天时

乐 地利 信可乐也 乐

人和 尽

人生短暂之痛 悲

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死生亦大矣

生死难测之痛 来

古人 千古同悲

悲 今人

后人

至于作者这种乐尽悲来的思想情感和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又是如何看待,要作何评价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由自己的不同的见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着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也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

九,针对上节课遗留的问题,提出相关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发同学的思考。

根据上面对作者情感的分析,你是如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吗?请陈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发言,讨论

老师明确:

⑴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⑵第二种观点:不是悲观的。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而他的天机流布,挺然秀出的书法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所以读它时,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这样就与上的乐生之旨契合无间了。

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作者不为玄学家们的论调所蒙蔽,阐明他的生死观,是她性格豁达的表现。但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文章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

十,结语

对王羲之的人生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都由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后人迄今为止都没有超越的。作为成长在新社会的朝气蓬勃的一代,当我们遭遇生活偶尔的不如意和挫折的时候,我们除了嘴里叫喊着郁闷和去大哭一场大吃一顿“化悲痛为食欲”外,我们是否该从王羲之的身上学到点什么呢?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导学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8、《兰亭集序》导学案

《兰亭集序》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序文句法上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特色。

2、 了解兰亭宴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

3、 掌握重要实词“修、期、致、次”等。

教学重点 :

1、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和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 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A]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二 作者介绍 [A]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三 写作背景

是一篇书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一篇序文,总述其事,这就是《兰亭集序》。

四 预习提示[A]

生字:

癸( )丑 修楔( ) 流觞( ) 游目骋( )怀 趣( )舍万殊 齐彭殇( ) 会稽( ) 感慨系之( ) 曾不知老之将至( )

通假字:趣舍万殊( )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

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信可乐也 ()④曾不知老之将至 ()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 )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⑦不能喻之于怀()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齐彭殇为妄作()

五 品读课文

1在文中找处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理由。[B]

2从文中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B]

3作者感到痛苦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感到悲伤呢?[B]

4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谁能举个例子?[C]

六当堂检测

1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 )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2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3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4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5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9、《兰亭集序》导学案

知识与能力:了解王羲之的传奇轶事,理解“序”这种文体;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识记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补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悠远的文思,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识记第一、二段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识记重点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们常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来形容王羲之的书法。而关于他的传奇轶事也有很多,比如书后31页的几则小故事。下面你来翻译一下第一则小故事,并积累难点字词

Xi郗子弟:子侄坦腹食:露着肚子吃饭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祖籍琅玡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有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是为《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十余公里。

三、文学常识

1、序

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自序、他序、代序、序、跋)和赠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种类分为书序和赠序。

《兰亭集序》为(书序、自序、前序)

《兰亭集跋》(孙绰著)为(后序)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并体察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10、《兰亭集序》导学案

目标:

1、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在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有关“序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于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2、作者介绍

关于王羲之

(1)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杰出的书法家。

(2)王羲之自小文才出众,深得当时学界名流重视。时太尉郗鉴求婿,遍观王氏子弟,待选者中惟王羲之若无其事,卧东床坦腹饮食自若,郗鉴叹息道:“这才是我真正的佳婿。”乃以女妻之。这是“坦腹东床”这句成语的来历,此后人们也把女婿称为“东床”。

(3)王羲之先后在东晋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后人称“王右军”。

(4)晚年,他常和一些道士隐者,游历名山大川,最喜与志同道合之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著名的《兰亭集序》便在此时写成。

(5)王羲之七个儿子,有五个“并工草隶”,以王献之最为知名。

学习过程

一:1、看清字形,标注字音

癸 丑 修 禊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形骸 游目骋怀 趣舍 万殊 若合一契 齐彭殇

2、重点实词

列坐其次 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

曾知老之将至 感慨系之矣 喻之于怀 其致一也

3、重点虚词

之:①极视听之娱 ②夫人之相与

③ 所之既倦 ④ 感慨系之矣 ⑤品类之盛

所以:①所以游目骋怀 ② 所以兴怀

因寄所托

虽: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②虽世殊事异

4、词类活用

群贤毕至 死生亦大矣 一觞一咏 极视听之娱

齐彭殇为妄作 一死生为虚诞 流觞曲水 游目骋怀

5、古今异义

俯察品类之盛 引以为流觞曲

俯仰

6、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映带左右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二:合作探究,梳理课文

1、诵读课文,准确流畅,读出节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点拨:注意重点的四字短语)

3、读第二段,思考作者的心境变迁,分析如何变迁的,为何有如此变迁(用原文回答 )?

(点拨,根据文中分号分析其内容)

4、读第三段,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点拨:注意作者写了哪些人)

课下思考: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得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而作者文中的悲叹是不是悲观消极的体现,讨论思考作者的人生观,形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