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井游记》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满井游记》学案一等奖
第24课《满井游记》学案
时间:2011年10月21日班级:初二一班课型:新授
课时:两课时学案编制:陈火木审核:叶绍辉
1、图片导入
展示高考后考生撕书的图片和小学生放学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脱笼之鹄”角度延伸到袁宏道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学案导学
阅读课文,问答思考题
(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2)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合作探究(略)
5、展示提升(略)
6、评点释疑
(1)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2)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7、当场训练(2011广西省桂林市)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2)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若脱笼之鹄
②娟然如拭
(3)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5)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答案】
(1)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2)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3)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4)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5)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8、学了后,我有了
。(收获)9、备课资料
(1)作家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十六岁:秀才
二十岁:乡试中举
二十四岁:登进士第
二十七岁:任吴县知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二十九岁:辞去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
三十岁: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任顺天府(北京)教授(相当于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三十一岁:升为国子监助教(相当于国家教育部官员)
三十二岁: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四十三岁:去世
(2)中心意思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3)译文
燕属地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余下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不得不拘束于一间房子以内,想出去却不可能。每次冒着狂风快速走动,还没走够百步就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面上的冰开始融解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叠着一层,清澈见底,亮晶晶的样子像镜子新打开时一道冷光忽然间从匣子中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未舒展,柔软的树梢在风中散开,麦苗像兽颈的鬣毛一样,约有一寸来长。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却骑驴的,也时时有。风力虽然不是很猛烈,然而徒步行走却会汗流浃背。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之间都很有喜气。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人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无所牵挂的,只有这样的官吧(指作者)。而这里与我正好接近,我的郊游将从这里开始,怎么能没有记游的文章呢?写于己亥年二月。
2、《满井游记》学案
第24课《满井游记》学案
时间:2011年10月21日班级:初二一班课型:新授
课时:两课时学案编制:陈火木审核:叶绍辉
1、图片导入
展示高考后考生撕书的图片和小学生放学的图片,引导学生从“脱笼之鹄”角度延伸到袁宏道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学案导学
阅读课文,问答思考题
(1)第一段描写了何时何地何景?
(2)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4)找出第二段中与第一段相呼应的景致与情致。
(5)从第二段的景物描写中可看出作者游览满井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6)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合作探究(略)
5、展示提升(略)
6、评点释疑
(1)描写了京城早春时节“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的景象。
(2)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3)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4)“天稍和”与“余寒犹厉”相呼应;“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与“飞沙走砾”相呼应;“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相呼应。
(5)作者游览满井时怀着轻松喜悦的心情。
(6)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7、当场训练(2011广西省桂林市)
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共12分)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2)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2分)
①若脱笼之鹄
②娟然如拭
(3)将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译文:
(4)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5)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3分)
【答案】
(1)暖和②喝茶③舒展④鱼(每小题0.5分,共2分)
(2)①“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毛羽鳞鬣之间”;“郊田之外”;“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②“晶晶然如镜”;“悠然自得”;“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1分,任答一例即可)
(3)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必(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罢了(“始”、“未始”、“城居者”、“知”翻译正确2分,整体表达流畅1分,共3分)。
(4)水(春水)(1分)冻水初解的清澈(1分)(共2分)
(5)找到相应内容(1分),分析如何体现(2分)。(共3分)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8、学了后,我有了
。(收获)9、备课资料
(1)作家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十六岁:秀才
二十岁:乡试中举
二十四岁:登进士第
二十七岁:任吴县知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二十九岁:辞去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
三十岁: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任顺天府(北京)教授(相当于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三十一岁:升为国子监助教(相当于国家教育部官员)
三十二岁: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四十三岁:去世
(2)中心意思
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3)译文
燕属地天气寒冷,花朝节过后,余下寒冷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一刮起来就飞沙走石。不得不拘束于一间房子以内,想出去却不可能。每次冒着狂风快速走动,还没走够百步就返回了。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和几个朋友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夹着河堤,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望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面上的冰开始融解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鱼鳞似的波纹一层叠着一层,清澈见底,亮晶晶的样子像镜子新打开时一道冷光忽然间从匣子中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未舒展,柔软的树梢在风中散开,麦苗像兽颈的鬣毛一样,约有一寸来长。游人虽然不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却骑驴的,也时时有。风力虽然不是很猛烈,然而徒步行走却会汗流浃背。凡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之间都很有喜气。我这才知道郊田以外未尝没有春天,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人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无所牵挂的,只有这样的官吧(指作者)。而这里与我正好接近,我的郊游将从这里开始,怎么能没有记游的文章呢?写于己亥年二月。
3、《满井游记》学案
29《满井游记》学案
教师寄语: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学习目标
1、熟练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
2、品读课文,体会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一、基础知识
熟练朗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翻译课文,然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廿( ) 鹄( ) 鬣( ) 茗( ) 罍( )蹇( ) 倩( )
髻( ) 鬟( ) 浃( ) 乍( ) 澈( ) 靧( ) 曝( )
2、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 作:
土膏微润 膏: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波色:乍: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新开:匣:
娟然如拭 娟然: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蹇:
作则飞沙走砾 飞:走:
3、翻译句子。
①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
③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5、理清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7、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8、第二段“始知郊田之处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的点睛之笔,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四、拓展延伸。
9、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五、课堂小结
收获:
疑问:
六、达标测试
1.与“娟然如拭”中的“然”用法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C.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D.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2.与“泉而茗者”中的“茗”字语法功能相同的项是[ ]
A.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与“呷浪之鳞”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
A.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C.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①冻风时作 ②于时冰皮始解
B.①呷浪之鳞 ②鳞浪层层
C.①于时冰皮始解 ②始知郊田之外
D.①欲出不得 ②偕数友出东直
(2)选出加粗词词义不相同的一项[ ]
A.①娟然如拭 ②悠然自得
B.①游人虽未盛 ②风力虽劲
C.①未之知也 ②曝沙之鸟
D.①泉而茗者 ②红装而蹇者
(3)试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含义。
4、《满井游记》学案
《满井游记》学案
新泰市宫里镇初级中学 廉海龙
教师寄语: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学习目标
1、 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2、 体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过程
一、背景资料
作者及背景简介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二、朗读课文
4、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标出不认识的字以及难读的句子的节奏。
(温馨提示:难句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余之游/将自此始。)
三、丰富词库
5、给加点的字注音。
燕地( )花朝节( )砾( )辄( )土膏( )浅鬣( )髻鬟( )罍( )蹇( )汗出浃背( )曝( )呷( )
四、疏通文意
6、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由理解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先小组合作解决,若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
7、让学生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评价。
五、整体感知
8、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一下。
六、品味课文
9、本段中描写了满井早春的哪些景色?并说说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
(内容,请找出来,写出赏析词。)
(1组找写人的。2组找写景的。3组找写物的。4组找写作者心情的。)
10、请从景物描写的文字中找出比喻句,并做简要的分析。
11、作者看到这些景色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用横线标出最能体现作者当时心境的一句话。
七、写作天地
12、模仿作者描写满井初春景色的方法,用两三句话描绘初夏的景物特点。
八、学习小结
13、我的收获:
九、布置作业
14.背诵积累你喜欢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达标检测
15、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罍而歌者(lěi)红装而蹇者(jiǎn)汗流浃背(jiá)
B.麦田浅鬣寸许(liè)泉而茗者(mǐng)靧面(guì)
C.花朝节(zhāo)廿二日(niàn)倩女(qiàn)
D.曝沙之鸟(bào)呷浪之鳞(xiá)未百步辄返(zhé)
16、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 ______。
18、文中作者说“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在生活,你可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课后制作一枚书签,把你对这方面的感悟凝聚成精美的文字。
5、《满井游记》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29课 满井游记 【预习学案】 班级 姓名 一、初读课文,把握以下内容 1.本课生僻字较多,要能正确读写;熟读课文,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试自主疏通文意;理解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看作者是选取哪些景物,通过哪些词来表现季节特征的。 二、文学常识 袁宏道(1568~1610) 代文学家,字中郎,号 。文学创作上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 ”。 三、字斟句酌 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 廿( )偕( )燕( )砾( )鹄( )靧( )髻( )鬟( ) 鬣( )茗( )罍( )蹇( )浃( )曝( )呷( )恶(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欲出不得 ②偕数友出东直 ③冰皮始解 ④倩女之靧面 ⑤鳞浪层层 ⑥娟然如拭 ⑦柔梢披风 ⑧红装而蹇者 ⑨以游堕事 3.句子翻译 ①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②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④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⑤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⑥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4.本文的主旨句是: 四、我的预习困惑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29课 满井游记 【课中导学】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2.掌握文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之”“而”等重要虚词。 3.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提高自身写作能力。 4. 感受北国初春景象,领会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二、教学过程 1.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词句疑难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可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内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4.复述课文,注意把握文章重点。学生评价。 5. 合作探究 ⑴本文题目是《满井游记》,开篇反而大写其不能出游的郁闷心情,用意何在? ⑵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通过哪些关键字词来表现季节特征? ⑶试谈谈“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句话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⑷作者为什么说“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此官”指谁?“惟此官也”有什么含义? ⑸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6.精讲点拨: 小组提交前面环节中遇到的疑难,教师精讲点拨,注意归纳、总结,以升华提高。 三、总结 【课堂达标】 班级 姓名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注意他们之间的不同(5分) ⑴乍:①波色乍明 ②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⑵然①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⑶鳞:①鳞浪层层 ②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⑷虽:①游人虽未盛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⑸之:①城居者未之知也 ②如倩女之靧面 二、与“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1分)( ) A.蔚然而深秀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C.杂然而前陈 D.温故而知新 三、翻译下列各句(2分)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1分) 2. 麦田浅鬣寸许 (1分) 四、作者列举了几种游人?用现代汉语回答。(1分)。 五、用原文语句回答下面问题(3分) 1.文章第一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 2. 写游满井的时间是 ,这一天的天气 ,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 3. 描写早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 写水好的句子是 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 六、文章理解(8分)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放在段末有什么作用?(3分) 2.作者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写山“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写出早春山色。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有何好处?(2分) 3.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3分) 【巩固练习】 班级 姓名 一、一词多义(28分) 1.得: ①欲出不得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时 ①冻风时作 ②于时冰皮始解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作 ①冻风时作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其中往来种作 ④作亭者谁 ⑤泉水击石,泠泠作响 ⑥作青云白鹤观 二、不定项选择题(6分) 下列句子中,与“红装而蹇者”中的词类活用不同类的是( ) A.未果,寻病终 B.一狼洞其中 C.山行六七里 D. 麦田浅鬣寸许 E. 作则飞沙走砾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宇,完成4—7题。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4.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之:如镜之新开 渔人甚异之 B.其: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 C.者:似与游者相乐 得道者多助 D.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或异二者之为 5.解释加点词的词义(6分) ①负势竞上( )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③鳞浪层层( ) ④娟然如拭 ( ) ⑤冰皮始解( ) ⑥急湍甚箭( )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7.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4分) ( ) A.泠泠作响:写泉水发出哗哗的很大声响。B.波色乍明:写水波一闪一闪的的动态之美。 C.往来翕忽:写游鱼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D.娟然如拭:写雪水洗过的山峦像美丽少女。 |
6、满井游记学案
满井游记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燕(yān)地寒 花朝(zhāo)节 飞沙走砾(lì) 廿(niàn)二日
土膏(gāo) 脱笼之鹄(hú) 乍出于匣(xiá) 鲜妍(yán)明媚
倩(qiàn)女 (huì)面 髻(jì)鬟(huán) 浅鬣(liè)
泉而茗(míng) 罍(léi)而歌 红装而蹇(jiǎn) 汗出浃(jiā)背
曝(pù)沙之鸟 呷(xiā)浪之鳞 堕(huī)事 恶(wū)能无纪
二、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人。次年,拜著名文学家、文艺评论家李贽为师,深受其影响。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他不做官,兄弟三人遍游楚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很得民心。不久解官去,离任时两袖清风。又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住在柳浪湖畔,潜学著文达六年之久,并出游庐山、洞庭、桃花源等名胜,写下不少记游诗文。万历三十四年(1606),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曾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后又任吏部稽勋郎中,终于又请假归里,定居沙市。万历三十八年(1610),袁宏道病死,年仅43岁。
袁宏道从入仕到最后辞官,前后16年,反复做官弃官,实际任职不过6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乡间隐居和出外游历,可见他对名利的淡漠,这也成就了他在明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作为“公安派”的领袖,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他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倾向。②文随时变的目标是存真去伪,抒写性灵。“性灵说”,是公安派文论的核心。③所谓“性灵”,能导致文章的“趣”和“韵”,而它们是由“无心”或“童子之心”得来的。④他认为民间的通俗文学正是“无闻无识”的“真声”,而加以推崇。总的看来,宏道的文艺思想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主张本色和率真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大,但他提倡的“性灵”,过于注重主观,对他自己的晚期文风也有消极影响。
袁宏道的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茂俊。他的散文极富特色,清新明畅,卓然成家,其中山水游记很著名。
三、写作背景
《满井游记》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作者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领钦命入京,作顺天教授、国子助教,事务很清闲,便于次年早春二月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了京郊的满井。这是北京东北一口古井,当时泉水喷涌,冬夏不竭。井旁草丰藤青,渠水清流,亭台错落,作者心情愉悦,写下了这篇情意盎然的游记。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本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点染出春寒料峭,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这一笔确是写实,北国的早春,本就如此。“春”自是不急,可人却憋得慌,“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活现出这位如笼中鸟的北国客人,为盼春到,在斗室之中来回踱着方步的形象。当他终于不想忍下去了,冒风“驰行”时,却每次都是“未百步辄返”,其懊恼郁闷可想而知。盼春之情切,犹如那胀鼓鼓的弓箭,一触即发。
本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日期是二月二十二日,“稍和”表明天气并不暖和,只是出游心切,迫不及待。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麦田浅鬣寸许”):描写满井的自然春色。“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写作者初到满井一眼望见的春色和长冬蛰伏后闻到的春天的气息,堤岸高高泛绿的柳树,大地滋润泥土的芳香,四望原野,一片空阔。自然产生了“若脱笼之鹄”的喜出望外的心情。“于时冰皮始解……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两句分别写满井的河水和山峦在早春之时的变化。水面上的浮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说明余寒已退,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彩。“始”、“乍”二字紧扣早春,极为贴切。继续写水,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又一层,清澈得能见到水底,水光亮晶晶的,像刚制成的镜子冷光从匣子里突然射出来一样。用这一比喻写冻水初解的清澈极为精妙。后一句写山,山峦被积雪融化的水洗拭,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美女刚刚梳过发髻一样。这个比喻很美,突出了春山的秀色。写水和写山分别用了两个很美的比喻,山水相连,春色美不胜收。由远及近,看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柳芽刚吐,一个“将”字,一个“未”字,写尽春韵,令人遐想联翩,“柔梢披风”,更有一种柔美袅娜的姿态,与前面那个刚梳妆的美女相呼应,“柔”是初春的身胚,在北国的风中,更具丰姿。“麦田浅鬣寸许”则回应“土膏微润”一句,越冬之麦苗受早春湿润土地的滋养,已长出一寸多高像短短的鬃毛一样。
第三层(从“游人虽未盛”到“皆有喜气”):写春色中人与动物的活动。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游人的几种情态:“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用泉水沏茶,席地而饮;举着杯子边喝酒,边唱歌;衣着鲜艳骑着毛驴的人缓缓而行。这些寻春客们或悠闲,或豪放,或从容,都享受着春天。“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更可证明春天的到来,分明感到春天的暖意了。这般的春色,这般的春意,还惹来“曝沙之鸟,呷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在水波中呼吸的鱼,是那样的自由自在,连它们的羽毛和鳞鳍之间都透出一股喜气。真是处处洋溢着春意。
第四层(从“始知……”到“未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行文中就已显出作者的欢愉之情,这里更用一句感叹表明了对出城游玩的庆幸: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本段属议论,表述了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作者为自己当时的官位“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而感到高兴,并表示今后的出外游玩日程从今日开始,因此写游记来纪念此事。说明他并不因官小而懊丧,淡漠名利,更注重亲近大自然时的愉快心情,表现出他的独特个性。
五、文章结构
本文以优美清新的语言描绘了郊外满井初春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
第一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第二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
第一层: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描写满井的自然春色。
第三层:写春色中人与动物的活动。
第四层: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第三段:表述了自己乐于有此闲情出游。
六、写作特色
1.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2.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 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3.善用比喻,贴切新奇。
文章写景用了多个妙喻。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峦被融雪洗后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真正形神兼备。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早春二月,麦苗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4.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七、一词多义
八、通假字
1.“堕”通“隳”,毁坏。 例句:不以游堕事。
2.“纪”通“记”,记载,记游。 例句:恶能无纪。
九、词类活用
1.名词作形容词
鳞:鱼鳞,这里是指像鱼鳞一样
例句:鳞浪层层
2.名词作动词
泉,泉水,这里是用泉水煮的意思。
茗,茶,这里是喝茶的意思。
例句:泉而茗者
罍,酒杯,这里是举起酒杯的意思。
例句:罍而歌者
蹇,驴,这里是骑驴的意思。
例句: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3.名词作形容词
拭,擦拭,这里是擦过的样子。
例句:娟然如拭
十、古今异义
局促 古义:拘束,限制 今义:紧迫,拘谨,不自然
例句:局促一室之内
十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者,……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能够不因游玩而误事,潇洒地徜徉于山石草木之间,只有(我)这种闲职啊。
2.省略句
例句: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毛羽”和“鳞鬣”省略了限制语“鸟”和“鱼”。
译文:鸟的羽毛、鱼的鳞鳍都透着喜气。
例句:局促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译文:拘束在一间房子里。
3.倒装句
例句:城居者未之知也。 否定句宾语“之”前置
译文: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例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译文:在山石草木之间潇洒地徜徉。
4.被动句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为……所……”被动句式标志。
译文: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刷。
十二、《满井游记》的形与神
《满井游记》是明代公安派散文作家袁宏道写的一篇清新隽永的山水小品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北京近郊有名的风景区满井一带的早春景象。不同于一般单纯写景的文章,它具有深层的意蕴。通过作品外在绘景的“形”,能窥见其深寓其中的“神”——万物应时而兴,自然更易,这种自然法则,非外力可以改变,只有谙于此理,才可能充分领略将至未至的美好事物。不过文章这种哲理的思考并非由作者直接道出,而是寓于大自然两幅鲜明形象画面的对比描写中,一隐一显而已。
文章的开头即从反面落笔,写燕地的早春气候特点,“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严寒余威犹在,春天像蛰伏于远方不见踪影,又以“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加以衬托,寥寥几笔,稍作点染,画就了一幅燕地春寒料峭,春风不度的素描。
接下去作者以极其畅快的笔触,记叙了满井之游。工笔描绘所见景观——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如刚出匣的新开之镜;山,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髻鬓始掠的倩女靧面。树木、庄稼、飞鸟、游鱼,则早已感受到了春天的融融暖意,欣欣然“有喜气”。郊原上,游人“虽未盛”,也早有敢为人先的探春游客。这样一幅色彩绚丽的万物复苏景象,与前文所写风沙逼人,蛰居室中的单调沉闷景色正反对照,言约意丰地揭示了严寒虽肆虐,却锁不住春天到来的思想内涵,真正充分领略“诗家清景”的,只有那些在“绿柳才黄半未匀”之时敢于迎着春天走来的人。从“形”到“神”,《满井游记》留给我们的哲理启示,也就自然包含其中了。
十三、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此段文章描写了京郊初春山、水、柳树、麦苗的变化,写了游人的种种情态和鸟、鱼的“悠然自得”。两个比喻句极为独特,分别表现了水的清澈和山色的明媚亮丽。参见“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和“写作特点”。
(二)略。
(三)《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有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因此在文中流露出某种忧愁和愤懑,而《满井游记》的作者只是官小、职务清闲,并无被贬的遭遇,性情又比较达观,乐于闲于山水中,所以不仅没有忧愁,甚至为此而庆幸、自慰。
7、满井游记导学案
满井游记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教案设计频道小编为您搜集整理,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参考帮助!
自主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自主学习重点
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学 案
一、精心导入: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自主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掌握以下字词的音形: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 花朝节(zhāo);呷(xiā)浪; 鲜妍(yán)明媚; 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 曝(pù)沙之鸟; 浅鬣寸许 (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学法指导]学习时读一读,当堂写一写,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学法指导]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熟读深思,探究下列问题:
A、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B、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D、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E、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学法指导]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合作探究。
4、我的发现
[学法指导]可以是自己发现的问题、困惑,也可以是自己独到的理解体会。
四、知识链接:
1、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集》。
2、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3、写作背景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8、八下第六单元《醉翁亭记》教案《满井游记》教案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感悟文中的景美。
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 琅琊秀色图 → 酿泉流水图 → 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 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2.师归纳
(1)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 2、探究思想背景 3、赏析行文特色
五、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 不可。(水落石出)
六、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教后反思:本文是一篇文质皆美、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不仅要会朗读课文,还要能评析别人的朗读。对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描写,不仅要让学生能背诵,能用文章原句回答问题,还要能调动学生的想象,想象山、水、亭的色、声、形,想象醉翁亭的四季景色,想象醉翁亭的外观和丰姿,从而体会作者被山水美景所陶醉的感情。
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 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 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学习新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 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幻灯片4---全文,点击音乐按钮。)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点击超链接按钮,连接到---满井游记图。)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课件出示幻灯片5---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 全景---微润、空阔
满井春色------(描写) 心情---若脱笼之鹄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 -----(议论)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板书设计:(见上面)
教后反思:本文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临其境。要注重对写法的探究,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9、《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2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3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
4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 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 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5赏析研讨
a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b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 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 “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6作业: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a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 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 “倩女之靧面”。
10、《满井游记》教案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中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2、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3、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四、有关资料
1、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2、公安派(胡小伟)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3、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读袁宏道《满井游记》(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选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