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实录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过零丁洋》教学实录一等奖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导语: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感知文本:
1:同学们拿到文本以后,现在我给大家范读一下。
2:下面请大家结合注解,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举手提问。
3:释疑时间。
4:大家齐读。
5:其实,这首诗系作者被俘时所作,包含了文天祥后半生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我给大家故事片段,大家说说和哪句诗照应。
师:“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状元)。
生:“辛苦遭逢起一经”
师:“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逼近临安,文天祥响应“勤王”诏令,变卖家产,组织军队抗元,终因寡不敌众,祥兴元年(1278年)战败被俘,历时四年,
生:“干戈寥落四周星”
师:“四年间,他竭尽全力,辗转兵间,仍未能挽回局势,国家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也历尽坎坷,生死未卜
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师:“去年兵败惶恐滩,今又经过零丁洋,感慨万分
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师:“如今面对汉奸张弘范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挥毫写下千古名句--------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故事讲完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故事,背诵全诗。
7:(5分钟之后)三名学生成功背诵,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8:全体齐背。
二:感悟文本
结合文本完成填空:
我喜欢-------------------(句、字),因为它表现了--------------------
留下5分钟时间
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甲:我喜欢“ 干戈廖落四周星”,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学生乙:我喜欢 身世浮沉雨打萍,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孤苦无依的样子。
学生丙: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生境界。
学生丁:“----------------------
三:小结全文
1:齐背全诗
2: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双关
3:齐背全诗,结束本课。
2、《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导语: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感知文本:
1:同学们拿到文本以后,现在我给大家范读一下。
2:下面请大家结合注解,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举手提问。
3:释疑时间。
4:大家齐读。
5:其实,这首诗系作者被俘时所作,包含了文天祥后半生艰难曲折的人生经历,
下面我们做个小游戏:我给大家故事片段,大家说说和哪句诗照应。
师:“文天祥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考取进士第一(状元)。
生:“辛苦遭逢起一经”
师:“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逼近临安,文天祥响应“勤王”诏令,变卖家产,组织军队抗元,终因寡不敌众,祥兴元年(1278年)战败被俘,历时四年,
生:“干戈寥落四周星”
师:“四年间,他竭尽全力,辗转兵间,仍未能挽回局势,国家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个人也历尽坎坷,生死未卜
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师:“去年兵败惶恐滩,今又经过零丁洋,感慨万分
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师:“如今面对汉奸张弘范的诱降,文天祥不为所动,挥毫写下千古名句--------
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故事讲完了,给大家5分钟时间,结合故事,背诵全诗。
7:(5分钟之后)三名学生成功背诵,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8:全体齐背。
二:感悟文本
结合文本完成填空:
我喜欢-------------------(句、字),因为它表现了--------------------
留下5分钟时间
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甲:我喜欢“ 干戈廖落四周星”,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学生乙:我喜欢 身世浮沉雨打萍,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孤苦无依的样子。
学生丙: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因为它表现了文天祥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生境界。
学生丁:“----------------------
三:小结全文
1:齐背全诗
2: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
双关
3:齐背全诗,结束本课。
3、《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过零丁洋》教学实录
一、以题切入,确定基调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同学们知道都有谁吗?
生:岳飞、文天祥、还有上个学期学到的辛弃疾也是吧!
师:他们善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同学们请看题目,谁知道题目的意思?
生:“过零丁洋”就是路过零丁洋。
师:仅仅是路过零丁洋吗?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
生(看注释):不是的,文天祥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对啊,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成了元军的俘虏,他会做何感想呢?
生:成为阶下囚,他心里一定很难过,很痛苦。
生:还有伤感与无奈。
师:《过零丁洋》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同学们来朗读诗歌,结合刚才对题目的理解,请你们读完后说说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
生(读):朗读这首诗,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还有一种深深的悲凉。
师:哪些词语能体现出这种沉痛与悲凉呢?
生:辛苦、寥落、破碎、浮沉、惶恐、零丁等都可以看出诗人的苦痛。
师:试着用很沉痛的心情来读你们说到的这些词。(师领着读)同学们再来看一下,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
生: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它与前三联不一样。
师:那该如何来读呢?你们来试试。
生(读)
师:来比照一下,在朗读的时候,前三联运用的语调与尾联一样吗?
生:不同。前三联的语调是低沉的下压的,尾联的语调应是高昂的上扬的。(再读)
师:同学们再来听一下范读,听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范读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再来听听范读有无瑕疵的地方?
生(听完):范读与我们刚才的理解相吻合,只是听不出处理不好的地方。
师:你们觉得范读的语气语调处理得完美无缺了吗?再来听一听,注意换气处。
生: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中间过于紧促,应当将换气再迟缓一下。
师:“紧促”说的到位而妥帖,非常好!我们就要有这种勇于质疑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收获。
二、走进诗人,品读诗味
师:你们了解文天祥吗?谁来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一个正气凛然的人;他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是一个敢于抵抗的人。
师:其实他最最本色的是怎样的人呢?同学们来学习诗的首联。首联里的哪两个词语能让我们了解到他的经历?
生:“辛苦”,说明他的经历很坎坷。“干戈”,是指兵器,这里指战争,由这个词可以看出带兵打仗的经历。
师(笑):“辛苦”确实能看出他经历坎坷与艰难,可是能看出他是做什么的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辛苦,应该是“一经”,“一经”是指儒家著作,说明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
师:所以嘛,他还是最最本色的读书人,他饱读诗书,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可是他的仕途之路怎样呢?是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从此富贵荣华呢?
生:他的仕途之路饱含着满腹的辛酸,哪有富贵之气啊!
师:你们刚才说到“干戈”指的是他带兵打仗,结局如何呢?
生:从“寥落”可以看出,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
师:是啊,所以诗句里透露着一种寒气袭人的清冷啊!我们由这两句还以看出什么呢?文天祥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生: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师:他心中有自己的荣辱得失吗?这叫什么?
生:他心中没有自己,装的是天下。这叫胸怀天下吧!
师:我们具体来了解胸怀天下的文天祥。(出示文天祥的生平经历)接下来我们学习颔联。(生读)
师:从字面上来看,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生:破碎的山河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浮;自己的身世如同雨中的浮萍,时起时落。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这样的表达有何效果?
生:用了比喻。将国家与个人比作柳絮与浮萍,国家没了,自己无依无靠,很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孤苦无依。
师:这里的“风”“雨”是怎样的风雨啊?能否在“风”和 “雨”的前面加个词语,再来渲染一下氛围呢?
生:暴风骤雨;冷风冷雨;凄风苦雨。
师:比较而言,哪个词语更适合一些?
生:凄风苦雨。风雨的凄苦更加渲染出山河破碎的无限悲凉啊!
师:颈联曾被人们视为这首诗的千古奇对,你们能说说它奇在哪里吗?
生:对仗工整。
(众笑):哪首诗不讲究对仗啊?
师:再细细来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刚才你们说它对仗工整,“惶恐滩”对“零丁洋”,这两处是什么?
生:这是两处地名。
师:用词重复乃写作之大忌,你们想想,“惶恐”、“零丁”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同,前一个指地名,后一个则是诗人的心境和感受。
师:那你们能说说这一联奇在什么地方吗?
生: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
师:虽然文天祥一生流离,苦不堪言,但他依然保持着大丈夫的情操,诗的尾联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与气魄? (齐读)
生:这两句诗是诗人精神的写照,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师:有人说要以成败论英雄,作为将领,文天祥并未能挽救危亡的朝廷,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生:我们看重的,不是他的成败,而是他的精神与气节。他的气节证明着他就是英雄。
师:说得好!不以成败论英雄,英雄所为英雄,在于他的担当,在于他的精神,在于他的节操!所以,文天祥与他的诗歌始终光耀着千秋史册,他的精神让他永远不朽!
师:文天祥的精神让人惊叹,你们还能列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生:邓世昌、屈原、岳飞等都是。
师:你们这是说的人还是事呢?在说明事例的时候,要将人与事结合起来。
生:邓世昌与致远舰共存亡;岳飞誓死抗金;屈原宁死不屈投江而亡。
三、运用比喻,进行仿写
师: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国家的危急存亡与个人的坎坷遭际,可是诗人将二者融合起来,幻化成诗句的时候,却经过了细心的锤炼与精巧的构思。比如首联当中用一经指代读书的经历,用干戈指代残酷的战争;颔联里用比喻言说浮沉的国家与个人的命运。我们也来试一试,用比喻来言说某种情感。
示例: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_______________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雨中的浮萍,起起落落,孤苦无依。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天空的孤雁,独自盘旋,没有温暖。
生:国破家亡的伤痛如同打碎的玻璃,支离破碎,难以愈合。
师:让我们在《二泉映月》的伴奏中,齐读本诗,再次触摸文天祥的灵魂吧!
4、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与反思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下面小编带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与反思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 诵读,背诵诗歌。
2、 名句的默写运用。
3、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 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名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 小组探究。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5、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6、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7、八年级《古诗四首》教学设计《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8、《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赵利花
教学目标:
1、 诵读,背诵诗歌。
2、 名句的默写运用。
3、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默写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 诵读+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读’作者简介和代表作。
1、利用工具书,学生自主读。
2、教师再进行归纳。
文天祥,宋代爱国词人,注有《指南录》《指南后录》
二、自读——注释。
了解文意。
三、诵读——诗歌
1、反复诵读。
2、有50以上的同学记住就停。
四、研读——探究名句的运用。
问题一 :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关的句子是(比喻)(颔联)_____,______。
问题二:运用谐音和双关,写出自己孤苦伶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问题三:表明诗人坚贞的名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
1、 小组探究。2、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做旁批。
五、再次诵读诗歌。
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反思。
1、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设计的理念。2、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体验”为主。
9、《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抗元故事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3:品味诗中感情充沛的语言
4:体会本诗主旨,学习作者高尚的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
诗句中蕴含的感情及巧妙的手法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首联: 不屈不挠 无怨无悔
颔联: 借用比喻 忧国忧民
颈联: 借用双关 抒写感受
尾联: 慷慨正义 舍生取义
教学过程:
导语: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一: 感知文本
老师范读全诗
2:学生结合注解,自由朗读诗歌
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且标画出不懂的地方。
4: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释疑
5:补充文天祥抗元的故事
多媒体打出文天祥抗元的故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分别说说故事对应哪些诗句,故事讲完,顺势引导背诵。
二:质疑探究
1:细读文本,结合文章大意,根据自己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喜欢————————,因为它表现了―――――――――。
2:给大家留下5分钟时间思考。
3:举手发言,交流意见,做好评价,及时点拨、追问。
三:拓展延伸
学完文天祥的故事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悟,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10、《过零丁洋》教学案
讲读课自学尝试——《祝福》教学有感
一、《祝福》是鲁迅对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进行深刻揭露与无情鞭挞的代表作之一,背景深、内容多。被作为一篇重点讲读课。然而我认为讲读课也可自学。于是我采用了问题式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课。无论讲读还是自学我们的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自觉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正是这种教育思想的体现。有人认为问题教学,教师不应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才算真正问题教学。我感觉学生能解决已忣问题从中得到一个观点,然后去佐证,不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吗?不也达到我们的目的吗?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给出问题未必就能束缚学生的思想。本着这一想法才尝试在《祝福》这一课教学中运用这种访求。
二、由于《祝福》内容思想深刻,所以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老师作必要的知识讲解、传授学生 一些基本知识,然后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因此本课准备两至三课时,下面是教学具体实施。
一、课前预习、准备
本课是讲读,要更好利用自读形式必须让学生充分预习、了解作者作品,为此在上课前,印发了创作背景材料,观看了《祝福》片断,学生对本文有了一定了解。
二、自读点拨
既是让学生自读,就应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去体验,但鉴于本课属于较难把握的小说。在一起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给了学生几个自读研究的参考题。给以内容和方法上的点拨。
自读提示参考题:
1、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我们可以从人物入手来看本文思想。
方法提示:可以从人物语文、人物所处的环境、人物外貌等入手分析。
例: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鲁四老爷书房摆设谈起。
2、 课文思想意义初探
方法提示:可把故事情节及环境等方面作为引发点延伸或拓展思维,打破旧有理解的束缚,读出最深层的思想。
参考题目:是谁杀死了视差林嫂——《祝福》主题初探
3、作品艺术管窥
方法提示:我们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对描写,对语文、对情节设置等作分析。
参考题目:打开心灵的窗口,探视精神世界
三、研究实施
在点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课堂写自读笔记。自读笔记应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课文内容的把握,再一个是较高层次的理解,也就是创造性的阅读理解,这应是写作的重点。
四、自读展评
我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归纳整理,从学生的作品中我能看到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及创造性,有些问题是我在阅读过程中忽视的问题或还没有发现的。我把它们制成了课件,展示,有些是片断性的展示,有些整个文章的展示,然后把学生分组,组织讨论、发言,进行点评,在学生点评不能到们的地方,我作些补充。有时还让作者自己谈一谈思考角度,写作出发点等。
从学生的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学生无限创造潜能。
《“可恶、可恶”的鲁四老爷》
《阿毛,永远咀嚼不完的痛》
《是反抗,还是屈从?》
《从祥林嫂看中国妇女的地位》
《应将反抗进行到底》
最后,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学生自己的声音。
1、是受封建毒害太深还是要故作文雅之士,把一个书房打扮得真是一个老爷像。陈抟老祖的手书,几本封建思想的“精略”,这里俨然成了封建思想的圣地。而鲁四老爷则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封建卫道士。当祥林嫂再回鲁镇之时,鲁四老爷竟不让其碰祭器,做家务,“人贱,物亦鄙”,再次改嫁,再次丧夫,在鲁四老爷看来是不能容忍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道德评判,鲁四老爷头上的封建金箍是越来越紧,最终把死在“祝福”声中的祥林嫂称为“谬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