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导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吆喝》导学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吆喝》导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1、《吆喝》导学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俗文化——吆喝的种类、内容和意蕴,把握课文脉络,了解作者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

三、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问题导学——探究互动——拓展引申

【导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列举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沿街呼唤、在门口叫卖的吆喝声,并说说自己听完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与媒体产品广告有什么异同点。

二、问题导学:

1、 属什么文体?为什么?全文分成三部分内容,怎么分?

是记叙文中的散文。因为文本介入了人物以及情感体验。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 品读1—3段,思考解答:英国诗人凭什么把北京小贩叫卖声称作“街头管弦乐队”?

3、 品读4—10段,思考解答:(1)画出相关的时间词语,理清写作顺序。(2)吆喝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卖什么的特别多?作者对这些吆喝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4、 品读5—14段,思考解读:作者是分别按照什么标准给吆喝分类的?分出哪些类别?

5、 面对复杂多样的吆喝,作者这样选材、安排结构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么写?

6、 老师补充介绍其他的民间吆喝。

2、《吆喝》导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民俗文化——吆喝的种类、内容和意蕴,把握课文脉络,了解作者的写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丰富个人的精神生活。

三、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问题导学——探究互动——拓展引申

【导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请同学列举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沿街呼唤、在门口叫卖的吆喝声,并说说自己听完的感受,比较一下它与媒体产品广告有什么异同点。

二、问题导学:

1、 属什么文体?为什么?全文分成三部分内容,怎么分?

是记叙文中的散文。因为文本介入了人物以及情感体验。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2、 品读1—3段,思考解答:英国诗人凭什么把北京小贩叫卖声称作“街头管弦乐队”?

3、 品读4—10段,思考解答:(1)画出相关的时间词语,理清写作顺序。(2)吆喝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卖什么的特别多?作者对这些吆喝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4、 品读5—14段,思考解读:作者是分别按照什么标准给吆喝分类的?分出哪些类别?

5、 面对复杂多样的吆喝,作者这样选材、安排结构行不行,为什么?如果让你来写,你打算怎么写?

6、 老师补充介绍其他的民间吆喝。

3、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案例二则:《弯弯的月牙》、《少年闰土》教案教学设计

宁波江北广厦小学 欧绪成

教学案例:(一堂公开课上,上课内容是语文教育出版社一年级 ( 红日圆圆 ,月牙弯弯 。河水清清 , 火苗闪闪。)

老师:同学们,弯弯的月牙多么可爱啊,你们喜欢吗?

大多数同学回答喜欢。

可有两三个小家伙摇着头说:不喜欢,我喜欢圆圆的月亮。

(这可完全出乎了老师意料。教师原意是这么美的弯弯月亮,引导学生读出喜欢之情。可学生的回答结结实实地将了老师一军。当时我们都拭目以待着这位教师怎么来引导。)

教师当时一愣,但毕竟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和颜悦色地问:你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圆圆的月亮呢?

生1:圆圆的月亮像月饼一样,很好看。

生2:月亮圆圆的时候最亮了。

生3: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太漂亮了。

(这么一说,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喜欢圆圆的月亮了。)

教师仍微笑着说:这几位小朋友说得真好,十五的月亮圆圆的多可爱啊,老师也很喜欢。那月亮是不是天天是圆的呢?

生齐声回答:不是

师:那它有时是怎么样的?你能说说吗?

生1:像香蕉一样的弯弯的。

生2:像我眉毛一样

师夸道:跟你眉毛一样美(孩子乐得笑眯眯的)

生3:像小船一样

师:是啊,能在上面坐着,那该多好啊

生4:像钩子一样,还是银子打的,亮晶晶的哩。

师:你说得真好,说得真美。是啊,这时候的月亮我们就把它叫作月牙。我们把

一、二两句连起来读读。

(生读)

师:你们想想叔叔阿姨为什么不写“月亮圆圆”呢?听老师来读。你们来比比。

(教师先读“红日圆圆,月亮圆圆”;再读“红日圆圆,月牙弯弯”。)

师:听出来了吗?来说说。

生1:“月牙弯弯”好,“月亮圆圆”不好。第一句已经有“圆圆”了。

生2:读起来“太阳圆圆,月牙弯弯”好听。

生3:月牙弯弯读得轻轻的,很可爱的

生4:太阳是圆圆的,月牙是弯弯的。这样有变化了。

师:你们懂的可真多,说的可真好。我们好好读读,能把它的好听读出来?

(学生很投入地读)

思考:这个教学片段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睿智,真正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原则。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弯弯月牙”,学生有喜欢的权力,也有不喜欢的权力。教师不是视而不见,

更不是压制这一与文本内容价值取向所不相和谐的声音,而是针对这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让学生尽情地诉说“圆月”的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月亮天天是圆的吗?它有时是怎样的呢?”启发学生去发现“月牙”的美,让学生喜欢上“弯弯月牙”。更可贵的是,教师再次引领学生比较“红日圆圆,月亮圆圆”与“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朗读感觉,学生在比较中悟出了文本语言的变化美、音律美。在充满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学习了语言,发展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开放板书 促读促思

宁波广厦小学 欧绪成

教学案例:《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雪地捕鸟”这一段请你们自己来学习,要求象老师平时那样设计好板书,并能说明理由。

(生默读课文,静静思考,陆续完成。)

生1:我的板书是“支 缚 拉 罩”

师: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1:这些是捕鸟的动词,连起来就是捕鸟的经过。

师:抓住主要动词来板书,是个好办法。

生2:我板书的是“匾 缚 秕谷 鹁鸪”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2:这是同学们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我板书出来,提醒大家,就不会错了。

师:很有必要。通过板书让同学们学记易错字。

生3:我的板书是“大雪 竹匾 远远

什么都有”

师(很纳闷,看不懂他板书的理由):你为什么这样板书?

生3(振振有辞):这捕鸟必须在“大雪”天,用大“竹匾”容易罩住,人必须“远远”地藏起来,不然会被鸟儿发现。这些是捉鸟的条件,结果是“什么鸟都有”。

师:你考虑问题很周到,确实缺一不可。

接下来教师根据生1的板书指导复述,根据生2的板书指导写字,根据生3的板书提醒学生写作时要考虑全面。

思考:这一教学片段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开放板书,巧妙地引领全员进入文本,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了学生。在学生眼里板书是教师的专权,而现在“权力”下放,就积极调动了他们的情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萌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这种自主意识的驱动下,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探究时,已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操练,而是充分唤醒了他们的学习潜能,去饶有兴趣地朗读、发现、思辨、归纳,写出符合自己认知能力的板书,结果自然就多元化、个性化了。同时教师丝毫不曾忘记自己的“引领”作用,根据学生的板书,取其所长,一人资源,多人共享。再次引领全体学生涵泳文本,习得语言。

作者邮箱: oxc7862@163.com

资料提供者:

4、《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5、《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 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 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 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 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 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 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 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 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 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 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 仿写仿说

1、 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 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6、《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导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 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7、情境导学 词句导读《鲜花和星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吴晓敏

设计思路:

本课是首儿童诗。全诗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

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利用图画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无声息地进入学生的心田。另外指导学生模仿文中句式,创编儿歌,帮助学生运用语言,丰富语言,在广阔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背诵和表演。

3、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关注和热爱身边的事物和大自然。

4、创编儿歌,在广阔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读准,尤其注意轻声音节的读法。

2、有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一、猜谜揭题,动画激趣

1、猜谜

师述:

(1)一朵朵,一丛丛,长在绿叶中,五颜六色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

相机出示谜底(画有鲜花、星星的词卡)指导读好,并指出“星星”的第二个“星”是轻声音节,是不带声调的。领生读好。看图说说你觉得这些鲜花怎么样?星星呢?

2、揭题

有一首儿歌把他们写得更美,我们一起来学学好吗?

引领学生补充课题,书空“和”,齐读课题:鲜花和星星

3、激趣

老师把这首好听的儿歌做成了一部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播放课件)好看吗?好听吗?我们也来试试!

二、初读儿歌,指导读词

1、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

(2)注意轻声音节,找出哪些音节不带调的读好它。

生自读,再同桌互读检查。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多种形式指导读准,相机引导学生区别字意。

(2)出示词语卡片:a指导读好轻声音节,b指导有感情朗读。如“最喜欢”一词要突出“最”字,可问“最喜欢就是怎样喜欢?”“那怎样读才能读出非常非常喜欢呢?”再如读“满地的鲜花”可问“满地的说明鲜花怎么样啊?”“那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鲜花很多很多呢?”

三、品读句子,情境表演

1、刚才读了儿歌,我们知道了夏天的鲜花很多很多,开满了地,那你知道夏天有哪些鲜花吗?

(1)这么多鲜花都开了,五颜六色的一定很好看!我们把它们贴到黑板上来好吗?(生拿画好剪好的鲜花贴到黑板上,师可即兴给花儿们添上绿绿的小草。)

(2)引导生说话: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

谁能读好它?指名读,相机再强化读好“最”“满地的”。

(3)这么多鲜花,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指导用“朵”。

生看图数:“一朵,两朵,三朵,四朵……”

这么多鲜花,能数得清吗?指导用“这里一朵,那里一朵”数,(加手势)

出示句子: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指导读好“还多”

(4)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你们行吗?

生试读,加上动作再读,指名上黑板表演。

(5)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夏天满地的鲜花中,用最美的声音,最好看的动作表现出我们最喜爱的心情,好吗?

生齐表演

2、过渡:到了夜里,花儿睡了,星星出来了。

(1)出示句子:到了晚上,花儿睡了。

指导轻轻地读,别吵醒了这些美丽的花儿。

(2)生上黑板贴星星。

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星星们好象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相机出示句子:我数着满天的星星。指导读好(满天的)

(3)一起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数不完,谁来换个方法数?

出示:这里一颗,那里一颗,真你地上的花儿还多。

指名读,加动作读。

(4)一段话连起来有感情朗读,表演。

3、练习整首儿歌的朗读,表演。指名上黑板演。

4、学当小小播音员。配上多媒体课件,音乐。

四、拓展延伸,学做诗人

1、出示句子,练说儿歌。

(1)我最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那里()

真比()

(2)草原上遍地都是牛羊

这里()

那里()

真比()

2、你还自己编首儿歌吗?

作者邮箱:chuxin-1211@163.com

资料提供者:

8、导无痕,润有意《金蝉脱壳》导学案教学设计

金蝉脱壳

【文本分析】

1、字词:“柿”注意是翘舌音,“搜、籽”是平舌音,“协”的韵母是“ie”,“趴”不读“ba”。注意“柿”,“搜”、“配”的写法。

2、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感受其神奇。

3、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4、资源链接: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由于鸣肌每秒能伸缩约1万次,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并且能轮流利用各种不用的声调激昂高歌。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了解“壳”的两种不同读法。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用词的准确。

3.能正确流利有感请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课文细致生动的描写,练写一段话。

【导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读题正音。

金蝉脱壳(jīn

chán

tuō

qiào)

文读:qiào;

在本文其他地方,“壳”都是白读,读作ké。

2.说说你对“金蝉脱壳”的理解。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的三十六计之一。)

3.不过,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可不是一则成语故事,而是记叙了作者亲眼目睹的一只肥肥的金蝉怎样脱去外壳,换上五彩缤纷的外衣的。(边说,边示图)多神奇啊!

二、【学生五分钟】课前必问:

1.课文你读正确读通顺了吗?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生字词你学会了吗?

请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上台报词,选择你认为比较难写的生字词检查大家。

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

3.相机教学本课生字。

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他写得对不对?

重点板书:搜

学生在书上描红。

4.过渡:这篇课文很长,你们最想学哪一段?(第四自然段)为什么?(直接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写得很精彩。)

那就让我们赶紧去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蝉是怎样一步步脱下身上的壳的。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交流板书:

背→头→脚→尾

把过程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说清楚,这就叫言之有序!(板书:言之有序)

你能用一组完整的表示顺序的词说说蝉脱壳的过程吗?

3.在整个脱壳的过程中,你感觉哪儿给你的印象最深?

自读自悟。圈画,批注。两三分钟

学生大多不会批注,要么整段画下,要么无从下笔。

导:如果你关注到了重点词语,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4.交流:

★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

教:(1)指名读。

(2)出示句子。还有谁也对这句印象深刻?再指名读。

(3)你为什么把“仰”读得那么重?(此处以“仰”为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教学)

(4)还有对“仰”印象深刻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5)“仰”可以换成“倒”吗?

(6)读出你蝉的奋力!

出示:“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

一个“仰”字,让我们看到了蝉脱壳时的奋力,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出作者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这就是“推敲”啊!

(板书:用词准确)

扶:(7)让我们再来推敲推敲,这句话中还有哪个动词打动了你?

预设:

扑——敏捷地扑,奋力地挣脱。

抽——最后的动作,轻快地,果断地。

(8)出示句子(动词变红)。

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9)再读读这句话,透过这些准确的动词,你读出新的感受了吗?

【学生五分钟】

放:(10)这句话之所以写得这么传神,是因为这些动词用得多准确啊!在第四自然段中,像这样准确生动的动词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四自然段,用心体会体会,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动词

交流。说一说,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段话写得如此准确、细腻、传神,靠的是什么?(板书:观察仔细)

5.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看看图,感受一下金蝉脱壳的全过程。老师用课文语句给画面配上了解说词。

学生练习背诵。

指导看图背诵(背→头→脚→尾)。

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蝉尾出壳的经过,这就是“自然协调”。(点红“自然协调”)

6.导:背出来了,头出来了,脚出来了,尾巴也出来了!这自然协调的过程看似瞬间可以完成,但实际上要用多长时间你知道吗?你来猜猜看。(前后需要一个小时左右)一个小时的努力,一个小时的挣扎,一个小时里经历一次破茧成蝶似的新生!

出示:

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指名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说明蝉儿筋疲力尽;“依依不舍”写出了蝉儿不忍心离开蝉壳,在作者眼中,蝉儿好像人一样有思想,有灵性,有感情。

四、拓展练笔:

此时此刻,那静静地趴着的蝉儿在想些什么呢?写下来。

五、感悟升华总结。

今天,我们目睹了金蝉脱壳的过程,金蝉虽小,却在那一次次挣扎与抽搐中,如破茧成蝶,如凤凰涅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令人动容!而正是有了作者聚精会神的观察,细致准确的描写,才让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

△附板书

7、金蝉脱壳

观察仔细

言之有序

用词准确

9、导学 导练 步步深入──《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由四幅图和一篇课文组成。课文讲的是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景色秀丽神奇,其中无数的奇岩、怪石更是十分有趣。课文共六段。第一段总写黄山风景区的景色与怪石。第二至第五段重点介绍黄山的四块奇石,其构段方式有所不同:二、四段先介绍奇石的名称,后介绍样子;三、五段先介绍奇石的样子,后揭示名称。这是本文写作上的特点。课文的最后一段告诉我们黄山奇形怪状的岩石非常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着对黄山趣致的岩石和秀丽的景色的赞美,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抓住特点,展开想像”。训练要求是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词句训练重点是理解“闻名中外”、“尤其”、“秀丽神奇”、“陡峭”、“翻滚的云海”等词语,弄清第一段两句话这之间的联系,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巨石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教法与学法设计】

〖教路与学路〗

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1、初步看图读文,粗知图文意:

先整体感知图意并通过观察了解奇石的特点,再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然后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研读,体味美的语言:

通过观察、朗读和语言文字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味文中美的语言。

3、赏图诵读想像,进入美的意境:

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黄山奇石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1、看幻灯抽拉片,欣赏黄山全貌,引导学生说图意,使学生对黄山景观有个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划出不懂的词句。

4、检查自学效果:

⑴ 注意读准字音:

翘舌间:省、著、状。

前鼻音:仙、翻、滚。

后鼻音:形、省、状。

⑵ 注意“滚”、“秀”、“省”、“区”的写法。

5、说说课文的四幅图分别与课文的哪段内容相对应。

二、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看图(出示幻灯片一),展现黄山秀丽的景观,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有几句话?(用序号在书上标出来)每句话各讲了什么?

3、幻灯出示课文第一段:

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学生轻读,要求:

⑴ 找出句子中赞美黄山风景的词语,用“──”画出来。

⑵ 想一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个句子?

4、指名读这一段,问:这一段哪些词语是赞美黄山风景的?

⑴ 理解“闻名中外”,指导朗读第一句:

① “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② 我国的黄山风景区在世界上都很出名,作为中国人你感到怎样?请用自豪的语气自己练读第一句话,再指名读。

⑵ 理解“秀丽神奇”,指导朗读第二句:

① “秀丽”指清秀美丽,“神奇”指非常奇妙。

② 老师范读第二句,然后指导学生读。

⑶ 理解“尤其”,指导朗读并完成填空练习:

① “尤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而句子的意思不变?

② 比较句子,领会黄山奇石的有趣: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上一句中“景色”和“怪石”处于并列地位,无轻重之分;下一句加上“尤其是”,前后两个分句语意就有轻重之分,重点在后一分句上,突出了怪石有趣,既照应了题目,又提示了下文。

③ 指导朗读这一句,“尤其”要读得重一些,“极了”要读得轻缓一些,学生练读,教师指导。

④ 完成填空练习:

我喜欢图画,

尤其

喜欢国画。

我喜欢上课,

⑤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二至五段:

⑴ 学生轻声读二至五段,思考:

① 这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四段写法相同,三、五段写法相同。)

② 这四段分别介绍了什么奇石?

(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过渡:

这四块奇石你最喜欢哪一块?

⑵ 导读第三段,指导学法:

① 出示幻灯片“猴子观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A、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课文的哪一段是写这幅图的?

B、你看了这幅图的奇石后有什么问题吗?

② 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

③ 默读第三段,划出描写奇石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词语用“──”画下来。

出示第三段: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

④ 议论:这些词语写得好在哪里?

(“抱、蹲、望”写出了猴子观海的动作,把石猴子写活了。)哪个词语写出了石猴子入迷的神态?(一动不动)

⑤ 谁愿意到前面来表演猴子一动不动地观看云海的动作?(通过表演,把猴子观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往下看,云就像大海的波涛那样上下翻滚的壮观场面。理解“陡峭”、“翻滚的云海”。

⑶ 这只猴子大概是被千变万化的云海迷住了,猴子观海多么有趣!我们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抱”、“蹲”、“望”、“一动不动”要读得重一些。学生自由读后,老师引读这一段。(板书:读)

⑷ 师生看板书总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

看 找 议 读

→仔细看幻灯片,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奇石“奇”的句子和词语。

→读句子,议论这些词语好在哪里?感情朗读。

⑸ 半扶关放学习第二段,迁移学法。学生先自学,再检查汇报:

① 指名汇报学习第二段:

A、看图(出示幻灯片二),图上的岩石像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B、找出具体写奇石“奇”的词语“飞”、“落”。

② 这些词写得好在哪里?(“飞”与“掉”比较。)

(“飞、落”把仙桃石写活了,使人感到神秘、奇异,更富有情趣。)

⑹ 学生自学四、五两段:

(自学后分组交流、讨论,重点检查写奇石“奇”的词语和朗读。)

① 第四段“站、伸、指”写出了“仙人指路”这块石头的神奇,要用赞美的语气来读,“站、伸、指、更”要读重音。

② 第五段“伸、啼叫”写出了“金鸡叫天都”的神奇,理解:

A、为什么称它为“金鸡”?

B、“天都”指什么?从哪个句子看出它叫“天都”?

要用赞美的语气读,“伸、啼叫”要读重音。

③ 过渡:

黄山风景区只有这几块奇石吗?

三、展开想像,进行说话练习

1、学习课文第六段:

⑴ 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介绍了哪些奇石?

⑵ “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作者有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你能按下面的提示,仿照二至四段的写法,用一句话把自己欢的奇石的样子具体地说出来吗?

幻灯提示:

① 就说天狗望月吧,(什么样的天狗,望着什么样的月儿,在想什么)。

② 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什么样的狮子,在怎样抢球,抢怎样的球)。

这就是有趣的“狮子抢球”。

学生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⑶ 你还从书上哪里看出黄山的奇石很多?

齐读最后一句。

2、按幻灯片上奇石的样子给它起名字:

出示补充幻灯片图片(几块奇石),由学生讨论给它们起名。

(金龟望日、仙人下棋、骆驼观天……)

四、总结课文

《黄山奇石》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黄山的四种奇石是( )、( )、( )和( )。简略提到的三种奇石是( )、( )、( )。这些景色秀丽神奇,十分( )。

板书:

有趣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填空练习并朗读句子。

2、指名背诵。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奇石,看幻灯片,用赞美的语气向大家介绍。)

六、作业

从课文中选两段背下来。

【板书设计】

(一)

仙桃石

猴子观海

黄山奇石 有趣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二)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飞 落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仙人指路 站 伸 指

金鸡叫天都 伸 啼 叫

(奇) (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