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又红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

《石榴又红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石榴又红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

1、石榴又红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暴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2、石榴又红了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愈、振、铎、侍、篱、嵌、韵、昔”,掌握会写字“榴、郑、振、篱、嵌、赌、嘱、昔”。自主积累词句。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3.了解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课文]

《石榴又红了》是郑尔康怀念父亲郑振铎的抒情散文。通过对旧居石榴树、石榴节的描写,表达了对父亲的无限怀念。全文共6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秋季,“我”便会想起故园的石榴树,愈加思念父亲。第2—4自然段写父亲在石榴果上刻上孩子的名字,过石榴节。第5自然段写父亲去世。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写“我”思念旧居石榴树,此文转自淘.教。案网思念父亲。

父亲童心未泯,在石榴果上刻孩子的名字;父亲充满情趣,和孩子们一起过石榴节。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优美的散文笔调和浓郁真挚的感情相得益彰。而如今石榴又红,亲人却已不在,睹物思人,是何等的惆怅与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教学时,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初读课文,“说说孩子们为什么盼望石榴节?”细读课文,以“在你眼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中心话题品读感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词句积累]

“每当石榴开花,大家就盼望父亲在一颗颗石榴果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又眼巴巴地盼着‘石榴节’的到来。”

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表达了孩子们对石榴节的喜爱,对父亲的热爱。

“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石榴节’,大家望着那红得似血的果实,谁也不忍去摘,任它们在瑟瑟秋风中,枯萎,坠落,化成了泥土。”

不忍:不忍心。石榴又红了,而父亲已不在,睹物思人,无限悲伤。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郑振铎的资料,了解郑振铎。)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课文《斗笠》借斗笠抒写浓浓的母子亲情;《傲霜篇》通过对菊花傲霜凌寒的描写赞美了不畏风暴的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郑尔康的《石榴又红了》,这篇课文在描写石榴的同时还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

2.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检查自读效果。

3.说说你在课外阅读中了解的郑振铎。

4.指名读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2.认读生字词。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谈自己在课外阅读中了解到的郑振铎。

4.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对话感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默读思考: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语句谈谈你的感受,画句子,作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引导:第2自然段,父亲爱好园艺,侍弄花草,怡然自得。故园的花草种类多——桃、李、杏、梅、兰、松、竹、葡萄、石榴、野菊花……赏花时间长——“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尤其是“父亲”“采菊东篱下”田园心境,让人体会出郑振铎真是一个热爱花草、怡然自得的人。第3、4自然段,写父亲童心未泯,和孩子们过快乐的“石榴节”,他爱孩子,也深受孩子的爱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默读思考,勾画、批注。

2.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读句子,谈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朗读全文,回顾课文。

分节朗读全文。

二、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你认为课文哪里写得好?为什么?(教师引导: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首尾呼应等)

2.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1.畅谈品评。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练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我们常说,睹物思人。一张贺卡、一支钢笔、一幅照片、一首歌曲……只要是它带有朋友、亲人的一丝痕迹,就可能使你联想起一些往事,就可能有值得诉说的故事。把你想到的和同学说一说。

2.把你想到的写一写。

3.交流评价。

1.在小组中交流,打开思路。

2.小练笔。

3.交流修改。

3、五年级语文上册《石榴又红了》的教案及资料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振铎,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读、自我检测,深入理解文本,体会文中所流露出来的深刻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郑振铎敬佩和赞叹之情。

(2)体会做着爱戴、思念父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读句子,体会作者是怎么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而饱满的。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音乐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选读

1.见ppt课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关注借物抒情的文章,以提示新课)

2.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4课,和《酸枣情》一样。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作者借得什么物?抒发得怎样的情呢?我们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吧!

二、自渎课文,掌握生字,整体把握课文。

1.出示自读提纲:见pps

2.开火车说积累的好词,好句。

3.同桌互相交流,大声地读出来,要互相正音,补充词语库。

4.教师检查:见pps指名学生读字词。中间出示郑振铎资料,介绍郑振铎先生生平(见pps连接)

三、深入学习

1.出示课文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分析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其实是隐含着我们阅读课文的精髓问题。我们不但不能忽视阅读提示,而且还要认真地分析其给我们带来的信息。(见pps,两张幻灯片出示了不同的阅读提示。相比之下,后一张幻灯片红字部分其实是完善了阅读提示的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画,根据提示学生展开自读。

2.指名反馈问题。

*文章围绕“石榴”来讲故事,线索清晰;讲了哪几个故事?

第一件事情在石榴上刻上所有孩子的名字,待石榴成熟再分给孩子们。

第二件事情和一个南方的小姑娘打赌石榴能否在盆里开花结果。

第三件事情最后一次石榴节前父亲临别的嘱托。

板书

*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塑造“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呢?哪些词句使父亲的形象更加细致而饱满呢?找1-2句做批注。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自己认定“石榴”这条主线,感知作者是怎么表达了对父亲深切地怀念之情。在字里行间找到体现父亲形象的字、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点点滴滴,更要学会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

学生的不同感知侧面,会找到不同的句子,但学生一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伴着音乐导入最后一部分的教学,pps最后一张整个环节到下课再音乐中进行。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慈爱,童心未泯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懂得生活的父亲却永远离开了我们。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的途中因飞机失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大家望着那红的似火的果实,望着那不久前被父亲刻上名字的一个个血红的石榴,依然不能相信这个噩耗,依然盼着父亲的归来。/孩子们仿佛听到…生读,看到…生读。

那红的似火的果实谁也没有去摘,谁也不忍去摘,任它…生读。这是为什么呢?生结合课文分析。

而此时,郑尔康先生望着临院的石榴,就会想到旧居,想到父亲,想到父亲的音容笑貌。父亲的影响早已深深的刻入了每个孩子的心中。因此,每当石榴树上又挂满了小红灯笼的时候,曾经得到过他关爱的人们就会更加怀念起郑振铎先生来。正如作者所说的…生配乐齐读我思念他们,思念旧居的…作者连用三个思念,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父亲的种种往事,像放电影似的一幕幕在眼前映过。作者通过石榴这条主线,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

4.结合课文简介借物抒情,布置小小习作。

5.布置作业

板书

14 * 石榴又红了

刻名字,分石榴

围绕石榴写了三件事 和小姑娘们打赌 思念父亲

离别时的嘱咐

【备课参考】

郑振铎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也是我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他原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17年夏,他考进了北京铁路管理学院。1919年"五四"运动中,成为该校学生代表和福建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从此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毕业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小说月报》。他还先后参与编辑了《闽潮》,《新社会》,《文学旬刊》等刊物。1931年后、历任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致力学术研究,并主编《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期间留居上海,坚持进步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等职。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逝世。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另有《郑振铎文集》。郑振铎一生不仅著的大量译作、译论在中国翻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1.郑振铎的主要译作及其影响

郑振铎的一生没有离开过翻译,成果颇丰,对我国文学与翻译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掌握的外语,主要是英语,因而从事的翻译都是从英文转译的。他一生翻译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下面我们分类讨论他的作品。

(一)、郑振铎译介的俄国文学。郑振铎最早在二十年代开始翻译俄国小说,根据不完全的统计,1920年到1923年间,郑振铎所推荐、翻译的以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果戈里。契可夫,高尔基等为代表的俄国著名的作家作品、论文及"序文",论著等,共二十多篇(部)。由他与人合译的,《俄国戏曲集》(共学社丛书之一,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在"五四"时期的读者中颇具有影响。而由他翻译的《灰色马》(《小说月报》)连载)等,则反映俄国社会革命和人民的思想倾向,引起读者的注目。他积极介绍十月革命前的俄国进步文学,为我国的新文学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郑振铎翻译的印度文学。郑振铎主要是翻译泰戈尔的诗歌以及印度古代寓言。一九二二年十月,郑振铎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翌年九月又出版了他翻译的《新月集》。我国比较有系统地大量翻译泰戈尔的诗歌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郑振铎是最主要的译者。冰心读了郑振铎译的《飞鸟集》后,评价道:"觉得那小诗非常自由,就学了那种自由的写法,随时把自己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写下来。"郑振铎的这些译作,对于我国新文学建设和中外文学交流,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二十年代我国诗坛上小诗和散文诗的流行,与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的诗很有关系。一九二五年八月,郑振铎出版了《印度寓言》一书,共收他的译作五十五篇。他的译作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印度学者海曼歌·比斯瓦斯在一九五八年《悼念郑振绎》一文中指出:"他可能是第一个把印度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人,他同样是当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对他在印度文学翻译方面的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

(三)、郑振铎译介的希腊和罗马文学。郑振铎也很早就对希腊、罗马文学有所介绍了。一九二九年,出版了《恋爱的故事》。后来,又译述《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传说》,一九三五年以《希腊神话》为书名出版,篇幅为前一本书的三、四倍。解放后,他在《希腊神话》再版本中,还运用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导言》中关于古代神话的著名论述来分析希腊神话,给予永久吸引力,赋予这两本译著以新的意义。

(四)、郑振铎翻译的其他作品。除了上述主要三大类翻译作品外,郑振铎另外还翻译过美国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德国莱辛的寓言,丹麦的民歌,高加索民间故事,以及欧洲童话《列那狐的历史》等等。体裁广泛。

总之,郑振铎的翻译活动既有全译,也有选译、节译、译述等等,对中国的新文学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2、郑振铎的翻译观

在翻译理论方面,郑振铎的贡献主要是他在二十年代的翻译理论建树和一生对翻译的提倡建议之功。作为一名诗人、散文家和知名学者,他对我国当时的文化思想状况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的翻译见解,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他关于翻译的一些主要见解。

(一)、"文学是绝对能够翻译的"

新文化运动开展以来,随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的提高,有些人对译作是否能保持原著的思想,艺术风格表示怀疑,甚至有些人认为文学作品是绝对不可译的。尤其是诗歌翻译,他们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于这个问题,郑振铎认为,"文学不可译"的观点本质上是狭隘的文学观念的产物,如果否认了翻译的可能性,实际上就否认了文学的国际交流,否认了世界文学的意义。郑振铎在《译学的三个问题》中提出,"文学书是绝对能译的,不惟其所含有的思想能够完全的由原文移到译里面,就是原文的艺术之美也可以充分的移植于译文中"。他还认为文学的"风格"就是文学的"表达",而"表达"可以把人类思想具有共通的东西"移植"成文字。这种对于文学可译性的论述,消除了某些译者和读者的疑虑,在当时,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翻译不仅是"媒婆"而且是"奶娘"

郑振铎认为翻译最好有两种功能:(一)、能改变中国文化传统。(二)、能引导中国人和现代的人生问题与现代思想相接触。他认为,"翻译一个文学作品就如同创造一个文学作品一样"。他在《俄国文学史中的翻译家》一文中提出,"翻译家的责任非常重要,无论在那一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不受别国文学影响的痕迹。而负这种介绍责任的,却是翻译家的《处女与媒婆》、《翻译与创作》、《盲目的翻译家》等文中,反对盲目的翻译,认为只有有选择的翻译才能使我们的创作丰富而有力。他反对把翻译与创作对立起来,认为翻译的作用不仅是"媒婆"而且类似于"奶娘","创作决不是闭了门去读《西游记》、《红楼梦》以及诸子百家文集",而是"开了几扇明窗,引进户外的日光和清气和一切美丽的景色"。郑振铎关于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的论述,对于端正我国现代翻译的方向,无疑起了作用。这种精神对于我国当前翻译界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翻译的三原则

郑振铎重视翻译的质量,在关于翻译的艺术、方法和原则上,他首次向国内翻译工作者介绍了英国翻译学家泰特勒(A.F.Tytler)《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及其中的三原则:一、译文必须能完全传达原文的意思。二、译作的风格和态度必须与原作的性质一样。三、译文必须包含原文所有的流利。关于第一条原则,他认为是翻译的第一要义,但他反对"死的,绝对的直译"。至于第二条原则,他认为应该在"忠实"(信)的前提下,把原文的风格与态度重新表现在译文里。对于第三条原则,郑振铎认为,"良好的译者应贵得于中道,忠实而不失于流利,流利而不流于放纵"。他对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翻译必须讲求"忠实"。二、强调贵得"中道",防止走入"死译"与"放纵"两个极端。(郑振铎《译学书三个问题》,1921)

关于严复的"信、雅、达"三字理论,他认为"直译"的文章只要不是"不通"的中文,仍然是"达"的。假如将原文割裂以牵就译文方面的流行,虽"雅"却不足道矣。所以译文是以"信"为第一要义,但要努力使其不至于看不懂。(郑振铎,《世界文库》编例,1935)。他的这些翻译论述是十分精当的,在当时也是具有开拓性的。

(四)、对近代翻译史的评述

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史严格地说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的。郑振铎认为,这一时期的翻译具有很大的气魄,但终归于失败。原因有五点:一、内容上妥协于中国读者的口味和伦理观。二、简单地利用外国作品作为改革的工具。三、消遣性的侦探言情小说译的很多。四、缺乏正确的文学常识。五、不忠实于原著。但是,他仍然充分肯定其影响。认为最显著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于后来的创作。二是影响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清末翻译与"五四"翻译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是"无意识的介绍",而后者则是"有意识的介绍"。郑振铎的这些论述,为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定下了框架和基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语言的"欧化"问题

二十年代,随着外国文学翻译的日益增多,语言"欧化"问题被提到文艺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郑振铎在《文艺丛谈》、《语体欧化之我观》等文章中,提出赞成语文体"欧化",并提出"欧化"是为求文学艺术精进的一种方法。但他反对简单的模仿,认为"欧化"要保有一个度,既"虽不象中国人向来所写的语文体,却也非中国人所看不懂的"。郑振铎关于语言"欧化"的论述,在当时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今天的文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之,郑振铎在二、三十年代在翻译方面作过一系列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有他首次提出的,具有开拓,启蒙的意义。他的论述不仅在当时起了良好作用,而且受到了历史的检验,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不失为我国现代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的理论是我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郑振铎的翻译特色

综观郑振铎一生的许多翻译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特点:

(一)、他的翻译体裁广泛,内容丰富,作了多方面的实践。他翻译了不少的作品,体裁涉及诗歌、小说、儿童文学、散文等。而且多有探索和创新。他是较早介绍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和罗马文学的,具有开风气和补空白的意义。但因种种原因,他没有译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世界名著,这不能说是一种遗憾。

(二)、他的译作鲜明地反映了个人风格,也发挥了社会功能。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有所为",都是反映和改造人生而译。但是由于工作和斗争的紧张与急迫,时他未及仔细修饰文字,过于直露或粗糙,使得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及认识价值。但他却是不乏一些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完美结合的作品,如他所译的泰戈尔的诗集等。

(三)、他翻译的作品显示了他的学识。郑振铎不仅是一名作家也是一名学者。"五四"以后的新旧学者都很佩服他的学问。他的作品文字上平易,风格上朴素,但并不浅薄,反映了较深的功底。可以说是学者化的作家了。郁达夫说,学者一般是不大会创作的,但郑振铎的作品"却也富有着细腻的风光"。

4、结语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为我国译介了许多重要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具有开拓性和启蒙性。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翻译理论,为我国翻译理论增添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他在文学翻译方面贡献是不仅不可忽视的。

参考书目

徐酉翔,1986,《中国现代作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福康,1988,《回忆郑振铎》,学林出版社

陈福康,1985,《郑振铎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

《郑振铎文集》,1988,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作家选集-郑振铎》,1992,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译研究论文集》,1984,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翻译论集》,1984,商务印书馆

4、一年级语文上册《石榴笑了》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石榴的生长规律。

2、会写“王、石、力、牙”四个字,会认“石、棵等十一个字。

教字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师:小朋友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猜谜语,而且一个一个都很厉害。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看谁最聪明,能把它猜出来。大家听好了:

小小房子圆又圆,里面装着红珠宝,珠宝好看不能戴,吃到嘴里酸又甜。猜一种水果。

2.认石榴

师:小朋友们真是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那石榴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出示课件:未熟的石榴的样子)这就是石榴,看清楚了吗?

shíliu

师:(张贴词卡:石榴)“石榴”的“石”是翘舌音,“榴”在这里要读轻声。一起跟老师读“石榴”……(读两遍)。

3.课题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再看看(屏幕上再出现一颗熟了的石榴,与原来未熟的石榴比较)这两个石榴有什么不一样呢?谁会说?

生:一个裂开了,一个没有裂开;

生:一个张开了嘴巴,一个没有;

生:一个露出了牙齿,另一个没有牙齿;

生:一个会笑,另一个不会笑……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竟能说出“石榴笑了”这样的话(在词卡“石榴”后面板书:笑了)。来,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石榴笑了)。

师:谁还会读?

生:读……(抽一两个学生读,然后补上题号“17”)

师:“石榴笑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白读。

师:课文有趣吗?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平时是怎样把一篇课文读熟的,要是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有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又该怎么办?

生:说……

师:小朋友真有办法!我们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问同学或问老师;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读,把它读通读顺了。现在,大家捧好书本,开始读吧!

生:读……

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课件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词,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5.去掉音节,用多种形式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6.抽生朗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把认会的生字宝宝送回课文中读一读吧!谁愿意读?

生:……

师:(抽三个学生分别读课文三个自然段)老师给大家提个建议:这三个小朋友在读的时候,我们要仔细看,认真听,可以小声跟着读,也可以放在心里读。

生:分段读课文。

7、读后给予肯定,并简要评价。

三、导读第一自然段

1.抽生读段。

师:课文写谁盼着石榴笑?(张贴词卡:王力力)她为什么盼着石榴笑呢?谁再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谁想读第一句?这句话很难读,谁有信心把它读好?

2.抽生读句。

生:读第一句。

师:这句话中有“院子里”,有“石榴树”,还有“石榴”。大家看(屏幕出现一个院子和院子里的一颗石榴树)这就是“院子”,请大家跟我读“院子里”。

生:“院子里”

师:(指“石榴树”)旁边的这棵就是“石榴树”,跟老师读“有棵石榴树”。

生:读“有棵石榴树”。

师:现在,我们把“院子里”和“有棵石榴树”连起来读。

生:读“院子里有棵石榴树”。

师:石榴树上有什么?(石榴)石榴多不多?(多)高兴吗?(高兴)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石榴树”旁出示句子:“石榴树上挂满了石榴”。)

生:读“石榴树上挂满了石榴”。(读不好再指导,再读)。

师:现在,我们看课文把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连起来再读一读。

师:谁愿意看着大屏幕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师:望着满树的石榴,小朋友们,你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这石榴树上的石榴可真多啊!

生:这石榴一定很好吃吧!

生:这石榴什么时候可以吃呢?

生:我真想摘一个给爸爸妈妈吃!

生:……

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有意思!想的都是心里话。是啊,这么多石榴,什么时候可以吃昵?王力力也是这么想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把妈妈的话读一读。

生:读“妈妈说:‘石榴一笑,就可以吃了’。”

师:对呀,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

师:一起读读。

生:读。

3.再读第一段,回归整体。

四、指导写字,培养习惯

1.(大屏幕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石、王、力”),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2.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得漂亮?再看看老师在田字格里怎么写,记住笔顺。

3.请在书上描一个,写两个。

4.对照课本,同桌伙伴互相评评,哪个字写得好,就用笔打个勾。没写好的就是互相指点指点。

5、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石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8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石榴的,能依照课文第三自然段,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一种果实,并按一定顺序写它的成熟过程及特点。
四、课前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石榴、小卡片,观察一种果实。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演示实物“石榴”,问:这是什么?
交流板书课题:石榴(简单识记“榴”字)
2、谈话,观察石榴,什么样儿的?什么颜色的?
你对石榴还有哪些了解?
二、初读课文
1、拼拼读读记记课后生字,读准一、二类字音。
2、初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3、检测读生字词的情况。
逐一卡示,开火车认读,相机正音。
读准词:甚至、喜讯、甜津津、郁郁葱葱、小喇叭、玛瑙
4、再读课文、思考。
石榴是怎样成熟的?
课文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5、指名接读课文,并交流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交流相机卡示:
①“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②春天和夏天,石榴树抽出新枝,长出绿叶,开出火红的花。
③秋天,石榴果成熟了。
④“我”非常喜爱石榴果。
再交流:石榴是怎样成熟的呢?
交流相机板书: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到了成熟的过程?(2、3自然段)
我们先来学第一自然段,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在哪里?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上述问题。
2、交流:
相机学词:枣(zao)庄
A:读准字音。
B:分析字形。(也是红“枣”的“枣”,枣有核,所以下面有两点。)
3、枣庄是个怎样的地方?
交流相机学词:驰(chi)名中外
A:读准字音。
B:“驰名”有著名、有名、闻名的意思。意思是“中外闻名”。
4、指导读。强调枣庄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
5、过渡:石榴树是怎样抽枝、长叶、开花的呢?作者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让我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圈划出体现作者叙述顺序的词语。
2、指名读,并交流圈划情况。
①学习生词:抽(chou)出
②小结:作者叙述的顺序是这样的,石榴树先是抽枝、接着长叶、然后开花。完成板书:抽枝→长叶→开花
石榴树从抽枝到开花都在什么季节完成?
交流。相机板书:春、夏
③指导读1、2两句话,体会作者的叙述顺序。
3、石榴的枝条、叶子、花儿都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
交流。相机圈划有关词语:新的、嫩绿、郁郁葱葱、火红的
学词:郁(yu)郁葱葱
A:读谁字音。
B:理解意思:长得非常茂盛。
C:填空:郁郁葱葱的()
再次体会读1、2句话,强调枝、叶、花的情状和色彩。
4、师圈划“越……越……”、“不久”、“挂满”。这些词说明了什么?(花多)。指导体会读读。
5、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在写什么?(石榴花)石榴花长得啥样?文中用了什么方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学词:小喇(la)叭(ba)
师谈话:石榴花那么小,作者却能形象又细致地写出它像小喇叭,说明作者观察非常仔细。
指导体会读读最后一句话。
6、过渡:石榴果是怎样成长成熟的呢,下节课再学。
7、齐读第二自然段。
8、完成填空,练习说话。
作者是按照这样的叙述顺序来写石榴的成熟过程的,春天和夏天,石榴树先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齐读生字词小卡片。
2、指导书写本课时所学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交流。
春天,石榴树有什么变化?夏天呢?
2、齐读1、2自然段。
3、过渡:秋天,石榴果是怎样长大成熟的呢?继续学第三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有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交流。
出示卡片:热闹。
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说明热闹?
3、展示课件,细致观察,石榴是怎样长大、成熟的?主要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外皮)
①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用了哪些词说明外皮的变化?
②展示文字灯片,交流。相机圈划“青绿色、青中带黄、黄中带红、一半儿红、一半儿黄”。指导读,体会石榴在逐渐长大、成熟,外皮发生变化的状态。
③师:如果把这些表色彩的词颠倒次序,行不行?再次体会到石榴是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的。
④圈划“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讨论:应怎样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用较慢的语速读,特别读好“一天天”三个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1――3句。
5、过渡: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呢?
①展示课件:观察、交流。(有的裂开了嘴,有的笑破了肚皮)
②裂开了嘴,笑破了肚皮哪个程度更深呢?书中用了哪个词说明?学词:甚至(shen zhi)
③书中是怎么说的?交流:展示文字灯片,指导读。(你觉得这些石榴可爱吗?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④师:不光是这两只石榴,熟透了的石榴都急切地想处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呢?让我们看最后一句话。
⑤映示文字灯片,轻声读。找找哪些词说明了石榴急切地心情。交流。(急切地扒开、向外张望、报告……)
⑥师:这些石榴可爱吗?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6、总结谈话,果实的成熟都是有一定过程的,在成熟过程中,或者外皮发生变化,或者壳发生变化,这都是有一定顺序的。本文的作者之所以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他观察仔细的缘故。我们小朋友平时也要做到细致观察,有顺序地写下来。
7、齐读第三自然段。
8、过渡:石榴子儿又是怎样的?味道怎样呢?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半只割开外皮的石榴,观察:石榴子儿是什么样的?
再出示玛瑙,比较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先尝一尝,谈谈味道?
2、书中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指名读。
3、学习生词:玛(ma)瑙(nao) 紧偎(wei) 嚼(jiao) 甜津津(jin)
4、读词:红白相间、晶莹透亮、清爽无比
由这些词体会作者对石榴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无比喜爱)
5、再次指导读,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
1、总结。
2、齐读全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读本课时所学生字词。
2、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3、指导书写。
甚:上紧下松。
露:上窄下宽。
扒、嚼、津:左窄右宽。
4、生描红,仿影,练写。
板书: 石榴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交流。
春天,石榴树怎样;夏天,秋天呢?
石榴子是什么样的?味道怎样?
2、齐声感情读全文。
二、指导仿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一种果实的特点。
1、仿写内容:葡萄的成熟过程。
2、展示课件:葡萄。联系实际,想想,葡萄在什么季节成熟?(夏季)
A:观察葡萄,练说:到了夏季,葡萄……
B:展示葡萄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外皮的变化。
青绿色→青中带紫→越来越紫→全是紫红了
练说:葡萄的外皮先是……,接着变成………,逐渐变得……,最后变成……。犹如熟透了的石榴,犹如……。
C:如果摘下粒来尝尝,是什么味道?(甜滋滋的)
3、练说成一段话。
A:自由说,同桌互说。
B:指名说,评议,相机指点。
C:再次自由说,指名说。
4、把它写下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词语、句子抄写。
2、板书设计

春 抽枝、长叶
11、石榴 → 夏 开花
秋 结果 → 颜色
形状
色彩(石榴子儿)
味道

6、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雁塔小学地处著名的古迹大雁塔西侧,毗邻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创办于1960年。整个校园精心设计规划,形成了一个绿化、美化、净化、文化的优雅育人环境。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教工135名,学生3000多名。学校于1978年分别经省、市、区政府批准定为省、市、区三级重点小学和对外开放学校。199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科研”八五”电化教育实验学校。1998年分别被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教委确定为首批”全国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多次获得多种省、市、区级的先进、优秀等称号。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文章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观红树林,近赏红树林,红树林的繁殖,红树林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所以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多积累。

教学建议

1.在语言文字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引导学生多积累。

2.远观和近赏红树林部分,在朗读时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在朗读时可作适当的引导和示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3.课后可安排一篇习作,写一种你了解的植物,有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并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5.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奇特,体会红树林对大自然不求索取,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3.在阅读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1.有这样的一个人,他热爱森林,长白山的茫茫林海,给他留下了许多绿色的梦,但令他从没想到的是:在大海里也有着梦幻般的森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为之陶醉和震撼的海底奇观——红树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然后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可以同桌合作,可以小组合作,注意生字的读音,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红树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4.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在作者的心目中,红树林是一个海上的世外桃源,是神话里龙宫的大花园,那么,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学生自读自悟做批注。

(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体悟的过程,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谈理解,为下文的合作交流做一个铺垫。)

4.合作交流学习。

(1)说说自己喜欢红树林的原因。

(2)文章的哪个部分或者哪个自然段使你有着这样的感受?抓住重点的句段,精读理解。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远观红树林:涨潮时,红树林在海水中动态的美;退潮时,红树林的芳馨和婀娜、绚丽多姿。

近赏红树林:世外桃园。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幽静神奇。

红树林的繁殖:“胎生”的特点,“飘落于地,扎根于土”。简单而令人赞叹。

红树林的精神:首尾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对大自然不求索取,但却默默地奉献,造福于人类。)点题升华。

(3)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应该怎样读?

练习朗读。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远观部分重点要突出这一海上奇观的雄伟、壮丽,朗读时适合用高昂的语调来表现。

②近赏部分重点突出这一“世外桃源”的幽静、神秘,朗读时适合用舒缓的语调来表现。

③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出现不同的感悟方式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

5.全班交流。

四、总结全文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在赞美这一奇观的同时,更要赞美的是红树林的精神,从而进一步赞美具有红树林精神的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的意图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精读的方法。所以,在具体学习文章内容时,根据“金钥匙”的提示(有些文章,不必通篇细读,可以选择重要的部分和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我尝试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教学的前半段,侧重于略读点拨,后半段侧重于精读指导,目标明确又各有侧重。精读、略读都是阅读的基本方法,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小学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但也不是“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精读上”。只有精读与略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要引导孩子有目的的略读,有创意的精读。对于略读,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继续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学到的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对于精读,我主要教给孩子读书的基本方法:有滋有味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在读中感悟理解。学生还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交流探究,共同进步,课堂气氛宽松平和,学得有声有色。

总评:

在本单元的三篇主题课文中,《红树林》是一篇略读文章。略读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载体之一,它在一个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法等,是有别于精读课文的。王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

1.在教学目标确定上,重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根据课标的精神,略读课文旨在通过阅读,快速捕捉信息,粗知文本大意,至于文字的训练,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则不是它所要特别关注的,不必作繁锁的讲解和精细的语言文字训练。本课教学,着重在让学生从课文中捕捉三类信息:一是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二是所描绘的每一方面都有着怎样的特点?三是作者由红树林联想到了什么?

2.在教学策略运用上,重在自读为主,略而不简。略读课文,必须抓住主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读自悟、重点探究以及拓展延伸,做到自读为主,略而不简,教略学丰。本课教学,一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课后两个问题,自读自悟。以学生为主,以自读自悟、合作学习为主,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让学生自读自悟;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精略交互。“略读”与“精读”虽然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但是只是相对而言的,“精读”“精”到什么程度,“略读”“略”到什么程度,并没有绝对的明确的界限。他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使用,都是阅读策略、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在自读自悟、粗知大意、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略读”交互进行,相互配合,努力促进学生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凭借“金钥匙”,内引外连。略读课文的教学,还要注意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点带一片,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语文课外拓展性学习与综合性实践。本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安排的一篇习作,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在学法的指导上,根据本组内容和本课“金钥匙”,本课教学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主要突出二项:①继续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进而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书旁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金钥匙”中提出,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本课设计注意在自学前提出要求,自学后组织交流,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在教学时还要体现出人文关怀,文以载道,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是人生的智慧的提升,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而这一点,也正是本课上竭力在做的。

7、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 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 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 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 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8、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红树林》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规范》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阅读教学旨在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贯穿以学为主的思想,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不搞条分缕析的讲解,而是在学生充沛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入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然后交给学生精读的方法,先扶后放,再回到全文,最后指导学生习作,使读写结合,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和写作。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树林被称为“奇观”的原因。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贫瘠不毛”等词语的意思。

4、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培养民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了解红树林的壮观、美丽、与奇特,体会红树林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

2、 能继续独立应用列提纲的方法梳理课文内容。

难点:

3、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四、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

1、 同学们,你们见过森林吗?喜欢吗?那你们见过海底森林吗?

2、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领略海底奇观---红树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认为红树林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小组内互相提醒易错的字。

2、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树林的?写出课文的提纲。

3、 按内容不同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精读感悟

1、 指读课文,你喜欢海南岛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这一问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做准备。)

2、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指导学习方法。

(1) 默读第二自然段,考虑:远看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宏伟、壮丽)

(2) 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教是要充沛尊重学生的感受。)

相机理解:芳馨、婀娜、绚丽多姿

(3)应该怎样读?(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堪称写景佳作,必需引导学生充沛的朗读。)

4、 出示金钥匙:有些文章,我们阅读时不必通篇细读。在浏览之后,可以选择重要的局部和自身感兴趣的段落,用学过的方法精读。

5、 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段落自学剩下的局部。

回顾学法:

(1) 自读课文相关段落,想想课文中描写的红树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 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学过的方法理解。)

(3)想想该怎样读?练习朗读。

6、 小组交流。

7、 全班交流。(教学时采用由“教”到“扶”再到“放”的过程,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小组学习,最后自学,渗透了精读课文的方法。)

第三自然段要点:体会近看时红树林的幽静、神秘。相机理解“世外桃源”、“纵横交错”“盘根错节”等词语的意思。

第四自然段要点:体会红树林“胎生”的繁殖特点。

第五自然段要点:与开头照应。理解为什么把红树林比作具有奉献精神的海岸卫士。

(四)总结全文

1、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2、 作者被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深深吸引,不只因为它壮丽、奇特、神秘的景观,还因为它默默奉献的卫士精神,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歌颂了具有奉献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安排作业

学习作者的写法,观察一种你了解的植物,由对这种植物的介绍,进一步挖掘它所具有的精神,从而歌颂身边具有这种精神的劳动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

二、 练习写作

1、 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观察红树林?

2、 重点写了红树林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把它作为重点?

(由此联想到红树林的奉献精神。)

3、 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

4、 习作练习。

三、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涨潮

远看 退潮

红树林 近看:幽静神秘   奉献精神

胎生:随处生长

9、语文五年级上册《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教案

教学内容:

《鸽血染红的求救信》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8课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描写的是6位军人被困在北冰洋的海面上,面临生命危险。两只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不畏困难,牺牲了性命将信送到了总部,挽救了6位军人生命的故事,赞颂了两只军鸽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4个生字,特别是要读准外国作品中音译过来的一些词语。理解课文中“神勇、危难、白浪滔天、乌云漫卷”等词语的意思。

2.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两只军鸽为救6位军人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并渗透动物是人类朋友,动物同样值得尊重的人文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升华情感。

3.体会作者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体会两只军鸽舍生忘死、勇敢顽强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和感悟画面,体会两只军鸽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手段: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1、在《悲怆奏鸣曲》中,出示墓碑的画面,师饱含深情地叙述:“在加拿大空军司令部的一个山坡上,静静地埋葬着两位特殊的英雄,墓前庄严地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读)此时,接着出示碑文:“神勇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之墓,它们曾于危难中救过六名军人的性命。”

2、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到这块墓碑前读了这段碑文想深入了解些什么呢?我听出来了,你们都是在围绕“神勇和危难这两个词语发问的,(抓住关键词提问)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板书并相机理解词语

“神勇危难”。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3、问题是你们提的,说明你们动脑筋了。到哪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这么多问题,按照故事的前因后果,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第一段。六位军人遇到了怎样的危难?

2、让我们来看看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出示图片)

3、师:“在气候恶劣的白熊岛海域,飞机无法起飞,与外界能取得联系的无线电也中断了,这就意味着……,意味着……,还意味着……。”生命随时会受到威胁,处于危难中的六位军人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在哪里?

4、师:两只军鸽将带着重任飞向目的地,现在你就是罗伯特中将,即将和你朝夕相处的爱鸽分别,你会带着怎样的感情祝福它们呢?把你对两只爱鸽的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像刚才一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自读、指明读。师相机听了的谈感受。我听出来了……(配上音乐:大屏幕出示第2段中的部分文字)师配上音乐全班读。

5、谁说动物不懂人的语言,谁说只有人才懂感情,两只军鸽看看主人的脸,又看看机窗外的风雪,似乎明白了任重而道远,但是它们却毅然振翅冲向风雪漫卷的长空。一路上,他们是怎样冲破暴风雪的?

板书:冲出 暴风雪

三、小组合作、细读精读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冲出暴风雪的句子,画下来,注意把意思和句子要画完整。

2、点出关键词,你从这些关键词中体会出什么?

学习方法: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第二个问题。

四、展示评价

1、指名读。(板书:读)出示句子打分评价

2、比较读:老师也想读一读,给我打打分,和你们比赛。师有意识漏读关键词。

3、你们可不能像我那么粗心哦,从这些关键词中你体会出什么?(品)

抓住关键词“不停、足足、三个多小时、才”指导全班再有感情朗读。品读课文、加深理解

五、学习要求

1、画出能表现军鸽神勇战胜北极枭和鹞鹰的句子。

2、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3、圈出句中关键词用心品味,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或者感受。

学习方法: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小组合作解决第3个问题。

师巡视做相关引导。

展示评价:在学生进行汇报学习成果时,师相机出示几个关键的句子引导读好、体会好。

师带领全班学习的句子和段落主要有以下三处

A、奥斯卡突然改变了方向,箭一样斜着冲去。它拼命飞啊,飞啊,像流星,似闪电,终于摆脱了鹞鹰的攻击。

B、它飞过大海,飞过群山,又足足飞了两天,终于看见了一个桅杆林立的军港。奥斯卡眼里淌出两滴眼泪,带着极度的饥饿和疲乏,一头栽了下去。

C、对比读两只军鸽勇斗北极枭的段落。学生分角色读,从他们的朗读中你体会出什么?(北极枭越是凶猛,就越能体现军鸽的什么?)

师生分角色读。(老师来当那只凶猛的北极枭,你们都是神勇的军鸽,让我们的搏斗通过读表现出来吧,)

六、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在这样的音乐中,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此时的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或怎样的感情来读?

七、达标检测、课堂小结

说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鸽血染红的求救信

冲出北极圈——奋勇

勇斗北极鸮——英勇 神勇

10、五年级语文上册《鸽血染红的求救信 》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军鸽奥斯卡和维娜为救人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认识一些动物是人类值得敬重的朋友,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美好情感。

4.学习根据事物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重、难点

体会军鸽奥斯卡为救人类而不惜自我牺牲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鸽子的知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板题导入

看到文章的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理解和问题?

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及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2.同桌互读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就集体解决。

3.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

1.按照理解给短文划分段落。

学习第一段

为什么要放两只军鸽去送信?

学习第二段

两只鸽子在送信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哪些语句感到了你,请你有感情的朗读能打动你的语句。

这件事是实际发生的故事,还是作者的联想,这种写作有什么好处?

学习第三段

他们为什么要隆重安葬这两只鸽子,碑文写的是什么?

你此时有什么感想,请你拿起笔写一段话,写写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升华

作者加进合理想像使文章生动感人,你还能加进自己的合理想像吗?两只鸽子在送途中还会发生哪些事情?请说一说或是写一写。

五、总结作业

读《向动物致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认识到10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记本课的一些词语。

教学流程:

一、感情朗读

朗读你最感兴趣的一段。

二、字词教学

在小组内学习字词,不理解的全班进行交流。

三、积累内化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日本上。

3.把两只鸽子送信途中再进行合理想像,并把自己的想像写下来。

四、迁移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

惑 载 蜓 披

域 栽 挺 疲

2.仿写

水上飞机被北极风压得离不开水面,犹如一只掉在海中的死蜻蜓。

……犹如……

五、语文实践

课外收集一些动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在班级开一个故事会。

11、二年级语文上册二年级语文上册《一株紫丁香》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朗读体会课文。

2、树立起尊敬老师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投影“紫丁香”的图片,提问:

有谁认识这株植物?

2、有些同学悄悄地在他们老师的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歌《一株紫丁香》。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进行轮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起研究。

3、交流:

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

三、识字

1、同学拿出自身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同桌交流读,互听,并正音。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读音。去掉拼音再来一遍。

4、汇报记忆方法,把你记生字的好方法说给同学听。

5、猜字谜:

舌头尝出甘蔗味(甜)。

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四、朗读

1、教师范读,听后说说感受。

2、小组练读,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来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3、分小节检查朗读情况。

4、朗读展示:

读自身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五、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休、伸、甜、院、除、息、困

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书写注意事项。

3、教师范写。

4、同学练习,教师检查同学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效果。

5、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写的字,进行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开汽车”游戏。

师:汽车汽车开起来。

生:汽车开到我这里,我为汽车加点油。

二、朗读课文

1、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谈感受。

2、同学练读,指导同学读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3、教师引读。

4、同学选读,喜欢哪个小节就用自身喜爱的方式读哪个小节?

5、配乐朗读全诗,把对老师的爱表示出来。

三、朗读感悟

1、小组内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指读第三小节,引导同学:

“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这一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联想到什么?

3、假如让你去陪老师你会为老师做点什么?

4、同学选读,选自身最喜欢的小节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5、小组挑战读,看哪一组读得最有感情,能使老师感动。

6、全班包括对老师的深情朗读全文。

四、说说背背

1、说出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学习自由说)现在就让紫丁香为我们做这一切吧!

2、看着画面自身练习背诵。

3、扮演背诵。

五、写字指导

1、写“甜、歌、牵、困”四个字。

2、观察教师范写,点评。

3、同学练习。同桌展示。互提建议。

六、拓展活动

1、学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曲,要求自主读歌词。

2、交流自身积累的赞美老师的词语、名言、诗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