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一等奖》属于教案一等奖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一等奖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层次有序的叙事描绘了美好醉人的自然山川。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精炼的山水小品,语言以四字短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也浅显易懂。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和重点字词点拨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重点句子翻译出来,并且朗读也能做到流畅熟练。故的重点可放在意境的营造和感情的体会上,意境营造通过赏析山水之美这一环节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本班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缺乏对文言文的赏析练习,所以在讨论环节需要老师到小组内点拨、解释问题,将文言文赏析跟现代文阅读赏析类比,经点拨后学生有所启发有话可说。感情体悟通过介绍陶弘景其人背景来完成,借陶弘景生平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扩展文言阅读的同时体会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2、《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层次有序的叙事描绘了美好醉人的自然山川。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 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精炼的山水小品,语言以四字短句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也浅显易懂。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预习和重点字词点拨可以在短时间内把重点句子翻译出来,并且朗读也能做到流畅熟练。故的重点可放在意境的营造和感情的体会上,意境营造通过赏析山水之美这一环节完成,在这一环节中,本班学生在平时课堂上缺乏对文言文的赏析练习,所以在讨论环节需要老师到小组内点拨、解释问题,将文言文赏析跟现代文阅读赏析类比,经点拨后学生有所启发有话可说。感情体悟通过介绍陶弘景其人背景来完成,借陶弘景生平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扩展文言阅读的同时体会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名师教案
一、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综上分析,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我自己非常喜欢,因此内心期盼着与学生共同分享美文,在备课的同时,我亦搜集了大量的优美风景视频及图片,精挑细选,稍作加工将其融入到我的课件中去,目的在于授课时能够借此引发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美”上,以视频图片的形式出现,这样会更直观。另外,再加上舒缓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优美意境,使之与学生产生共鸣继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反复诵读,以感悟为主,有感而发,小组合作探究,多角度赏析美景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5、【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祖国山岳河川风光图片辅以《高山流水》乐曲营造气氛。
在听名家范读的基础上试读,然后在理解字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
赏析时抓住特色,多角度寻找美:意境美 结构美 语言美
最后提问短文的思想感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曲《高山流水》伴我们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真是“祖国山河多锦绣,风光处处引人游”。
今天我们就到一处人间仙境,去感受那里的美。
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来读题目,明确断句
《答/谢中书/书》 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谈山水的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故称“谢中书”。
2、关于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配乐欣赏名家范读并划分停顿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学生齐读、点读、模仿试读
5、重要词句解释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实是欲界之仙都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课文结构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四、再次听读课文(配图配乐,音画同步)
在欣赏了感知美文美景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五.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1)山水相映之美
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美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3)晨昏变化之美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动静相衬之美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六、体会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七、课堂反馈及小结
1、提问学生之所得
2、小结
同学们,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习题;3、模仿语言特色描写你身边的一处景致
板书设计
意境美 (如图似画)
美: 结构美 (总-分-总) 愉悦自得 热爱大自然 归隐之乐
语言美 (骈散结合)
【反思】
我觉着发现美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将美的体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也因此而受到美的感染。这篇课文在设计时我注意到了反复诵读,然而课堂处理上做的不是很理想,另外对学生的启发不足,师生都没能彻底放开,使课堂氛围显得紧张而压抑。尽管教学目标大多都已经达到,但总觉着不得劲。细想一下,主要问题在于对学情把握不够,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识,而是以重知识清学生的模式进行的,课堂应对乏力,师生之间默契不足。今后我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将自己当成学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预设问题并设法引导。
4、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中借山水,反映了娱情山水的思想,表达了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板书:美】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板书:山水相映】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板书:色彩配合】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板书:晨昏交替、动静相称】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描写山川之美的文言文,因而重心在诵读上。本堂课的教学,以“读”为主线,以美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感悟美景。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答谢中书书教案一等奖最新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语文知识,请多关注本网站。
5、答谢中书书的名师教案
《答谢中书书》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情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主题引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理清文路
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研读课文 探究欣赏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6、《答谢中书书》教案
【小编寄语】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答谢中书书》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教学目标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 :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五、文章主旨和结构
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了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二)完成班本教材相关练习:
略
板书设计 :
第1句:总起全文:“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美”点明文章中心。
第2~5句: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澈见底
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第6~7句:先以概括总结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政论家,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由京官调任杭州通判,历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又因作诗讽刺新法,得罪朝廷,被捕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宋哲宗朝,旧党当权,他被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并以六十三岁的高龄远徙琼州(今海南岛)。赦还的第二年,死于常州。
他是一个全能的作家,诗词、文章的造诣都很高。他的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宛转,同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家并称。诗的风格,雄浑自如;词的创作,题材广泛,境界阔大,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的绮艳柔靡风尚,成为豪放派的先驱。另外,他还工书善画,在书法上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又善绘画,喜画竹和枯木怪石‘著作汇为《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现存诗二千七百多首,词三百多首,还有许多优美的散文。
二、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此时使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分析:这是第一层,叙写中庭步月。
首先交代了步月的时间和原因。“解衣欲睡”是说寒夜寂寥,百无聊赖,或许在睡梦中可以忘却人世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月色人户”一句,作者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而诗人也是如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作者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但“欣然起行”四字已见诗人的兴奋和喜悦,与“解衣欲睡”相对照,显得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完全是两种心情,两种节奏。
但一人独步,未免寂寞,应该有人共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念无与为乐者”的“念”字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了低沉的喟叹,文章也因此显得跌宕多姿。这句话也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一是写出作者在贬居时的抑郁寡欢,即使是多年来的老友,也不敢与他来往,暗写出内心的悲凉,这悲凉之情是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二是作者在寂寞中寻求伴侣,见明月而思同心,也因此自然过渡到下句:“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一句好像不假思索,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怀民亦未寝”的“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正是作者意料中的事。只这一句,就足以表达出两人的同心之情了。“相与步于中庭”与“无与为乐者”对照起来读,前后显得有照应,有变化,文情的跌宕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舒展,宛如在清冷的琴弦上拨出了几个欢快的音符。“步于中庭”即漫步在庭院中;这种月光下的漫步,是多么富于诗意!它不同于宁静的凭栏眺月,也不同于狂放的饮酒赏月;而是静中有动,把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从容的步履。他们尽可以不发一言,但那和谐的步月节奏,已足以表达出相互默契的心声了。
分析:这是第二层,写月下庭中景物。
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读者这才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具现。而整个意境中有动有静:“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这几句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
分析:这是第三层,抒发作者面对月光如水、竹柏疏影的感触。
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看来作者是以“闲人”自居,也以“闲人”自傲。当时他虽有微官在身,却有名无实,“闲人”二字也是自宽自慰。从官场上的失意者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从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说明他能够发现自然美,吟咏自然美,同时也是在发现自己,吟咏自己。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这一句慨叹,诚然有自豪和自慰的意味,但较多的还是惆怅和悲凉。世间如此孤寂者又有几人呢?谪居的境遇,无时无刻不缠绕着他。虽然作者情怀豁达,尽力在排遣内心的苦闷,但消极的情绪还是无可奈何地流露出来了。
三、内容简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总共只有八十四个字,但作者用极为简洁的文笔,把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充满着诗情画意。读此文,读者如同欣赏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文章的开始点明时间,时值深冬,夜色已深,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引起了作者赏月的心情。“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情趣。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月夜往承天寺找友人到庭中散步的事:从“解衣欲睡”到“欣然起行”,从“至承天寺”到“寻张怀民”,从“怀民亦未寝”到“相与步于中庭”,事情的前前后后描述得十分清楚。可以说,作者把抒情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他当时喜悦和闲适的情趣真实地表现出来了,给读者一种真挚的美。
在文章的后面,作者写了美好的月景,又引出了作者叹惜无人赏月的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暗示世间的人大都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逐名利,显露出作者厌世嫉俗、愤郁不平的感情。作者在抒情中描绘了月下庭中的景物,用“积水空明”,状写月光澄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姗姗可爱。这都是从实在的感觉中得来的。作者用巧妙的比喻把它们形象化了,就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给读者一种风景画的美。
四、关于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这就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二)重点思考: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探究学习:
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探究学习: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探究学习:
文中写景只用了18个字,就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水、藻、荇、竹、柏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学习: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三)点评练习:略
板书设计 :
夜游:第1~2句:夜游缘起
第3~4句:夜游所见
第5~7句:夜游所思
附录资料:
【篇目七】《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与:参与,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2、重点问题:
⑴、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⑵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⑶、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⑷、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⑸、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⑹、“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
元丰六年十凡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词(1)相与:和……一起,共同(2)中庭:院子中(3)空明:空旷澄澈(4)闲人:无事可做的人,这里指清闲的人。
(二)重点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人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会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
(三)译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答谢中书书》教案全部内容。
7、《答谢中书书》教案
《答谢中书书》作为书信残篇,既无开头称呼,又无结尾落款,仅有一段写景文字和作者寥寥几语的感叹,给学生对为何无“能与其奇者”的解读留有了充足的空间。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教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教学目标:
1.在朗读、想象、体会中理解文章,感受山川之美、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情趣。
2.读读背背,积累文言词汇和篇章
3.培养优美自然地表达的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一、 导入
(一)汉字中有许多象形文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两个古代象形字,请学生看一看是什么字。
瞧!这两个字多美,就像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山――山峰、山谷、峭壁;川――河流蜿蜒,奔流不息。“川”的一个字义就是――河流,比如成语川流不息;“川“还有另一个字义――平原,比如成语一马平川,这个字义我们今天暂且不说。
(二)古往今来,有不少诗歌都吟咏了山川之美,我们学过的也有不少。同学们能否在记忆中搜寻一下,背出一句两句呢?
(三)这样的诗歌真是不胜枚举。看来,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内容)啊!这就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板书: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请同学把书翻到136页《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把注释1朗读一遍。于是,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回给谢中书的一封信”,第二个“书”是书信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与古人一起,神游山水之间,共谈山川之美。
二、 学习、欣赏
(一) 初读
1.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注音。
板书:颓tuí 与yù ,并点一点这是“与”意“参与”时的读音。
2.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读准确,读顺畅。两遍。
(二) 理解“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大意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究竟如何之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全体朗读这一部分。
2. 借助注释理解大意。可以同桌合作。有疑问先做记号,待会儿提问。
3. 质疑、释疑。
板书:交――交杂 歇――消散 竞――争
(三) 欣赏“高峰入云――沉鳞竞跃”所描述的山川之美。
1. 朗读这一部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脑海中出现画面。朗读两遍。
2. 有这样一种说法:诗也好,文也好,作者写完,还只是完成了一半,只有加上了读者的创造性阅读,读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穿越时空碰撞出了火花,这篇作品才算真正完成。
那么,就让我们与陶弘景一起完成这篇吟诵美丽山川的文章吧。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这一部分,朗读默读都可。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文中所描绘的美景。然后,选择你觉得最美或最有感受的一句、两句,用“诗一般的语言”,简洁、流畅、优美地描绘一下你眼前浮现的画面、或耳畔听到的声音或心中涌起的感受。(眼前之景、耳畔之声、心中之情)可以先打一打草稿。
3. 学生交流发言。
板书景物:高峰 石壁 晓雾 夕日
重点:猿鸟乱鸣 ―― “乱”并非形容混乱一片,毫无秩序。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热闹。猿啼鸟鸣,此起彼伏,打破了清晨的静谧。 沉鳞竞跃 ――“竞”,争着,竞跃,同样极具动感,充满生机。
4. 总结:看来,古人笔下的山川之美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时光流转不停,可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啊!全体朗读“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读出美感。
(四)简单学习最后两句。
朗读,借助注释,师生一起串讲大意:
山川之美使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这实在是人间仙境!陶醉在这山水之间,他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自从谢康乐以来,不再有能融入到这奇妙美景的人了,而我,无疑就是第二个谢灵运了!快乐自得,陶醉满足的心情溢满了字里行间。
朗读全文,读出山川之美,读出陶醉、快乐的情感,兴之所至,甚至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朗读。
三、 当堂背诵
(一) 学生熟读成诵
(二) 师生共背(老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
(三) 个别背诵展示、全体背诵
四、 布置作业
(一) 抄一抄、背一背、默一默
(二) 用现代诗一般的语言改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这一部分(不要求拘泥于原文)。
(三) 有兴趣的同学查阅陶弘景、谢灵运的资料。
8、《答谢中书书》教案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9、《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答谢中书书》,开篇直抒山河之美,自古以来,人人乐道。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诵读古文,积累实词
2.把握作品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悟作者多角度写景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写景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多角度写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要点(检查预习)
1.课题《答谢中书书》
2.明确学习要点
1)古文学习要点(朗读、翻译、内容理解)
三、课文内容研讨
1.诵读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师生互读
4)师生借鉴读(观看朗读视频)
设计意图:充分的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磁环一意在引导学生多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译读课文
1)学生结合工具书理解词句
2)班级交流与展示
3)教师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班级展示。强调重点词句,为课文的理解蓄势。教师适合推出预设译文,供学生参考。
3.内容研讨
1)主问题:作者写景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学生在读课文理顺思路
班级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总领全文----描绘景色---议论总结
2)探究内容
作者写景没点在哪?找出相关语句试做分析。
师生互动,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与引导:
山水映衬之美: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
这句话山中之静景。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木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丽辉煌的气,新宜人,充满了万物勃发的生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
这句话山中之动景。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画面灵动而充满生命气息。
明确感情: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理顺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色彩配合、晨昏变化、动静结合)进而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3)质疑与探讨(理解骈句)
的句式特点
设计意图:拓宽课堂容量,引导学生能够从句式角度理解课文的表达,为以后学习赏析奠定基础。
四、朗读成诵
五、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线文中美景,不少于100字。
设计意图:在理解作者写景的同时,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现代语言在线作者笔下的美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10、《答谢中书书》年级教案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