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一等奖

《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一等奖

1、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一等奖

课 题

春(二)

主备人

 

班级

七年

时间

 

学习

目标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重点

难点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在明确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下列词语的作用

1、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偷偷的”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钻”换成“长”行不行,为什么?

3、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如果换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行不行,为什么?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想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请从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赏析它的作用。

6、写出一个你喜欢的季节,并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要求用到修辞方法)

审阅人:

时 间:

2、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春2

课 题

春(二)

主备人

 

班级

七年

时间

 

学习

目标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重点

难点

1、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2、学习通过分析关键字词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在明确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的情感的基础上,分析下列词语的作用

1、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偷偷的”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

如果把“钻”换成“长”行不行,为什么?

3、仔细品味“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如果换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钻出来。”行不行,为什么?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一切都想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4、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5、请从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修辞的句子,并赏析它的作用。

6、写出一个你喜欢的季节,并简要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要求用到修辞方法)

审阅人:

时 间:

3、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3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4

、在阅读中,能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教学重点】

1.

复述故事情节。

2.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内容】

一、故事导入:

1945

1

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

20

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他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小时侯的一段生活经历给我的启示。那么这是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二、走近作者

莫顿

·

亨特,美国作家。莫顿

·

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

·

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此外《心灵鸡汤充满阳光的成长历程》这本收录激励心志的成长故事的书中也收录了他的相关作品。

三、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1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 详略得当。

3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4

、在阅读中,能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四、检查学生词语积累情况

1.

给加色的字注音

训诫(

jiè

耸立(

s

ǒ

ng

迂回(

y

ū

凝视(

níng

啜泣 (

chuò

头晕目眩(

xuàn

2.

解释下列词

①训诫:告诫,教导。

②耸立:高高地直立。

③迂回:回旋、环绕。

④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⑤啜泣:抽咽,抽抽搭搭地哭。

⑥纳罕:惊奇,诧异。

⑦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

⑧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翼翼:谨慎,严肃。

看来同学们词语积累的不错。

五、复述课文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为复述故事情节做准备。

2.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

1

)要素完整,详略得当。

2

)口齿清晰,声音洪亮。

3

)感情适度,仪态大方。

一学生复述课文。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包括“我”在内的六个小男孩去爬悬

崖,由于我一直有病,体质弱,加之胆小,紧张,害怕,我落在了最后,颤抖、冒冷汗、心跳加快,终于爬到了悬崖的石架上,我不敢移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伙伴们却离我而去,天渐渐黑了,我开始啜泣,内心充满了恐惧。这时,杰利带来了我的父亲,父亲叫我把左脚踏到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把右脚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我照着做了,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位同学的复述非常符合要求。

3.

同学们通过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已经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明确:课文写“我”童年一次爬悬崖遇险、脱险的经历,及

由这次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在爬悬崖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抢答)

1

)来自身体的困难,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体弱多病,

2

)来自性格的困难,内心胆怯、恐惧。(你能找到课文中表现“我”内心胆怯、恐惧的句子吗?)

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些生动的描写,把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惊慌、恐惧、绝望的心理刻画的细腻、形象、逼真。

3

)来自环境的困难:终于爬上岩石架,但它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又遭小伙伴的抛弃,天也黑了。

2.

对我们来说,这些算困难吗?不算。为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不算什么困难?

石架并不高,大约只有

20

多米高。悬崖不高,同龄的伙伴们很轻松的爬过了悬崖。(

13

小节)(这也是反衬,突出了我的体质弱)父亲引导我下悬崖,也没有费多大劲。

3.

在我们眼里不算困难的困难,在作者眼里却是巨大的,以至于达到了恐慌、绝望的程度。作者写遇到的这些困难的目的是什么?

对,为下文脱险做铺垫,并反衬了战胜困难后的惊喜与巨大的成就感。

4.

那他是怎么克服这些困难的?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脱险)

父亲用手电筒照在石架下面那块岩石上,告诉我小心的迈出一小步,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而且踩到了它,(板书走一步)此时我想心情怎样?信心顿生。然后,父亲又让我移动右脚,把它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再走一步,信心大增。然后,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个时候我不再惊慌、恐惧、绝望,心情怎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对,惊奇,自豪。

5.

作者由此次经历感悟到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他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如由第一次坐飞机,感悟到还是脚踏实地的好,由放在盆里的鱼不知何时逃跑了,感悟到拼搏中

的生命有遏制不住的力量等等,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七、

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呢?

我懂得了如何战胜困难的道理。以前遇到困难,我就有畏惧的情绪,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这样我就能聪明起来。

生:以前我总想,要是马上能上大学多好呀。现在我知道了,学习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上升,课程也是由易变难,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尔

·

盖茨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电脑公司,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来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看来,大人们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八、写法借鉴

刚才,同学们谈的是从精神上获得的收获。那么,作者的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1.

小故事,表现大道理。由事推理,富有哲理美,值得我们借鉴。文中的道理饱含了作者一生的感悟和思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人生经验。

2.

衬托手法的运用。用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理。文中在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时,采用了景物衬托的手法,

使“我”的恐惧更加强烈。“暮色开始四合”“一片寂静”“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渲染紧张的气氛,烘托我的恐惧、不自信的心理。同时暗示我在悬崖上待得时间之长。

3.

巧用伏笔或照应,记叙周密:本文脉络清晰,明显分为冒险、脱险、人生感悟三个部分,处处巧用伏笔与此照应,记叙周密。 开头写“热”,为后边“爬崖”伏笔。前面交代

自己从小体弱多病,后面才有别的孩子都爬上去了,唯独我在石架上,上不去,下不来。最好的小伙伴杰利走的时候,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为下文找带父亲来找我埋下伏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章周密。

4.

文章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尤其是心里描写最为精彩、传神。几乎贯穿全文的心理描写,将一个

8

岁小男孩内心的种种变化演绎出来,使文章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为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中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点在脱险部分特别明显:“这似乎能办的到”,到“我能办到到”,再到“巨大的成就感”,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失去勇气的男孩是如何在一次次小小的成功中重拾信心,最终站起来的。

还有遇险时在悬崖上对“我”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表现了“我”遇险时的恐惧、害怕、绝望的心理。

还有课文中的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处境。“我”蹲在石架上时:“嗨,慢着,

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生动地表现了“我”遭遇困难时的软弱无助。还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没有训斥和责备,只有安慰,关爱与鼓励,耐心地指导“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悬崖,父亲高大的形象如在眼前。

九、

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

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最后明确。)

1.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

如果杰利叫来的是我的母亲,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3.

杰利

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

4.

假如

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

的同学,将怎么办?

5.

假如你是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明确:

1.

我更喜欢文中父亲的做法。

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说明这位父亲很懂得怎样教育孩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真可谓教子有方。

2.

自古慈母多败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

作家。

3.

如果我是杰利

,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当朋友遇到危难时

,

要全力帮助他

,

珍视这份友谊

.

4.

我如果是作者的同学,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陪着他,安慰他,给他鼓励。不要怕,我和你在一起呢。只要你试探着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剩下的就很容易了。来吧,我等着你!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带着他一

步一步走下来。

5.

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

小心的爬下来。试着自己寻找下山的路,不能坐以待援或坐以待毙。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

十、课堂小结

多角度阅读是这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

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

同学们,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莫顿

·

亨特能够从儿时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

我从

____

学到的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文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最后送同学们一首诗,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 再走一步(诗歌)

/

吴强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4、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案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扫清文字障碍;能欢快而有节奏的朗读全文,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作者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讨论、赏析语言等手段,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训练朗读能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步骤。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习惯,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感知语言美,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2、学会赏析本文语言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产生联想,学会赏析本文语言。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①《春》的作者是________,根据课文内容,可知此文的体裁是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酝酿——

造句:

②花枝招展——

造句:

3.选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D.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4.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闹飞)着。

②小草也青得________(刺逼)你的眼。

③山________(湿润朗润)起来了。

④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____(衬托烘托)出一片________(安静寂静)而和平的夜。

5.按要求默写课文。

①描写春花色彩鲜艳的排比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

1.考考你的修辞知识:请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E.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

F.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检查一下你的理解能力:请写出下面词意所对应的词语。

(1)高兴的样子。()

(2)明朗润泽。()

(3)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4)黄色的光圈。()

(5)一年的计划在春季考虑安排。()

4.积累精彩的句子,你会越来越有才华。请看下面的空,你会填吗?

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作者围绕一个“春”字,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其中哪一个内容写得最详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请带着感情读第一段,体会这一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最典型?

有何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3——7自然段“绘春”部分,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仔细体会作者的感情。

5.体会最后“赞春”部分,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写“春”的总体思路吗?请写在下面。

2.文中描绘的图的先后顺序可以调换吗?请说出理由。

五、达标检测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睡(shuì)醒赛(sài)跑蝴蝶(dié)捉迷藏(cáng)

B胳膊(bo)抚摸(mō)应和(hé)鸟巢(cháo)

C酝酿(niàng)薄(báo)烟黄晕(yùn)抖擞(sǒu)

D蓑(suō)笠散(sǎn)落润(rùn)湿眨(zhǎ)眼

2.为下面的多音字注音组词

和()()薄()()散()()

3.修辞方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

D.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

4.阅读文章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抓住了春天里花的特点。

(2)文中的“闹”字用得好,下面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成千上万的蜜蜂嗡嗡地叫。

B.写出蜜蜂之多,场面之大。

C.衬托花朵繁盛和盛开的花儿的甜香。

D.“闹”字表现了花下蜜蜂、蝴蝶之多。

(3)说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因为()

A.野花多,让人有目不暇接的感觉。

B.野花多,而且有阳光照射和风的吹动。

C.阳光照射下,明丽的花会反光,就使人产生像眼睛像星星的感觉。

D.野花的颜色明丽、丰富,再有阳光的照射。

5.阅读现代文,完成文后练习。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1〉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2〉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蔷薇①了,花工们说。

〈3〉不多日子,油黑的蔷薇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4〉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竟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5〉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6〉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7〉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8〉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9〉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10〉于是,这栋楼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11〉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注:①蔷薇:这里指蔷薇科。蔷薇科中有桃、苹果和玫瑰、月季等许多著名的果树和花木。

(1)从文中找出两个能分别概括玫瑰花和白玉簪花色彩特点的词语,再说说这两种花各自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玫瑰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玉簪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第〈10〉段划线句,从三个方面说说这栋楼“美丽”在哪里。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3)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8〉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要从色彩、形态、气质以及人们的感受这四个方面,对白玉簪花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B.本段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C.白玉簪花不但能够美化环境,具有供人观赏的价值,而且能够消除天气燥热,具有清爽怡人的价值。

D.“粗粗”、“长长”、“硕大”突出了白玉簪花的健美;“羞怯”含蓄地表现了白玉簪花的柔美。

6.小作文

写一段文字,表现大自然的美好。角度自选。字数在300字以上。

11.《春》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略2.略3.C

4.闹逼朗润烘托安静

5.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②像中毛,像花针,像细丝

二、自主探究

1.A.拟人B.拟人C.拟人D.比喻、排比E.拟人

3.(1)欣欣然(2)朗润(3)酝酿(4)黄晕(5)一年之计在于春

4.A.侧面烘托花多的句子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春花图”中想象的句子

C.“春雨图”中明写春雨暗写风的句子

密密地斜织着

D.“春风图”中引用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

E.描写春雨的全景图的一句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提示: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绘春”写得最详细。因为在这一部分当中,作者依次写了草、花、风、雨、人,通过写这些景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提示:这一段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盼春的急切和得知春来的喜悦。叠用“盼望着”表现了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两个“了”似乎让人感到了东风,听到了东风的脚步,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那种喜悦的心情。

3.提示:第二段作者勾画了一幅春醒图。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了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读后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4.提示:第3段描绘了一幅“春草图”,写出了草的嫩、绿、多。

第4段描绘了一幅“春花图”?/

第5段描绘了一幅“春风图”,作者运用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写出了风的柔和和给人带来的愉快。

第6段描绘了一幅“春雨图”,写出了春雨的润泽。

7段描绘了一幅“迎春图”,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5.提示:这部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来赞美春天,贴切而富有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了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点,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希望的“强”的特性,把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拓展延伸

1.盼春(总写)——绘春(分写)——赞春(总写)

2.不能,它们在时间上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由花草到天气到人更符合逻辑。

五、达标检测

1.B2.略3.D4.(1)繁多(2)C(3)B5.(1)答案:姹紫嫣红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洁白如雪(雪白白花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答案(要点):①(空间)楼前楼后开满鲜花②时间(白天晚上都有花开)③色彩(色彩纷呈)(3)答案(要点):①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②努力奋发向上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4)答案:C6.略

5、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七色光七

教学目标:1.练习多音字组词,把词语整理通顺成句子。

2.学会积累关于描写景色的古诗名句。

3.了解我国的六大自然保护区,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4.鼓励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我国着名风景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相互介绍交流。

教学难、重点:把词语整理成通顺的句子。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 学生尝试。

2. 发现规律。先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3. 适当拓展。教师再找一些类似的词语,进行拓展性训练。

二、日积月累。

1. 让学生熟读这些诗句。

2. 小组内讲讲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注意组织交流,不必细讲句子的意思。

3. 拓展:交流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有关风景的古诗名句。

4. 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背诵下来。

三、知识窗。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讲述,教师补充。

四、大家一起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搜集的图片,然后全班交流。

6、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七

语文园地七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 学会听别人说,边听边思考。

3、 从中受到新的启示,培养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1、 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想一想,你有过吗?

2、 读一读

读本次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3、 说一说。

小组交流,谈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不便之处。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说说自己是怎么解决的,也可以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讨论怎样解决。

4、 议一议。

把小组交流好的同学推荐到班里汇报,交流有无更好的方法。

5、 评一评

哪一组问题提得好,问题解决得好。

习作

教学目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1、 写前启发。先讲一讲读过的童话故事,带入童话故事的王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想象空间。

2、 提出习作要求。出示课文中的图,供学生选择,也可选择其他动物。想象动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

3、 写前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的动物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大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进一步开阔思路。

4、 动笔写故事。

5、 全班交流评议。选择故事编得有趣、情节曲折的或某一点写得好的在全班交流;同时指出存在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6、 修改自己的作文。

7、 把自己写的童话故事读给朋友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1、读一读:自由读词语

2、谈一谈: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每组是意思相反的词,上边一列词,感情比较厌恶,叫贬义词;下边一列词,

感情比较喜欢或者是敬佩,叫褒义词。

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语。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并能理解其意思。

2、通过生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小组交流成语意思,可查字典解决。

3、全班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达到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4、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八字成语。5、5、交流自己还知道的一些八字成语。

二、“连连认认”

1、 借助拼音自读,试着连一连。

2、 汇报并说理由:

“谎”,与说话有关,左边是言字旁。

“笛”,笛子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子头。

“棍”,木棍是木头做的,是木字旁。

“港”;港都与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

“愤”,愤怒与心情有关,左边是竖心旁。

“袜”,袜子跟衣物有关,左边是衣字旁。

“捆”,捆书要用手,左边是提手旁。

“妇”,妇女是女子,左边是女字旁。

3、 齐读——指名读——扩词练习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读懂故事内容。

2、 理解寓意,明白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能跟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看法

或方法。

3、结合实际会谈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 “成语故事”

1、自学成语故事:读不懂的可看图、请教同学、查字典等。

2、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二、“成语故事擂台”

1、自由准备成语故事

2、 然后分小组举行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制定一张评分卡,师生共同评议,对优胜者给予表扬。

7、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七色光六

教学目标:1.完成练习中的两道语文基础知识题目。2.积累名言警句。

3.阅读知识短文,拓展知识面。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缩句练习

教学准备:反映人类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给下面的字换偏旁,成为新的字,再组词。

难---堆、谁、准、推……

样---洋、痒、佯、徉……

蝙:遍、编、匾、……

妈:码、玛、蚂、冯……

二、照样子写句子。

抓住主要意思,主干的训练。

参考: 1.贝尔兴奋。

2.“多利”是复制出来的。

三、日积月累

激发学生的热爱科学兴趣。

四、知识窗

1.让生课前查找资料。

2.阅读短文理解。

五、小制作

要求:1.自己制的

2.交流

3.评比

8、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七色光八

教学目标:

1. 字、词、句训练,巩固对同音字的运用,对比喻句的掌握。

2. 积累以“理解”为题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丰富语言,发展语言,学会理解别人。

3. 掌握常用的礼貌用语、学会运用。

4. 学会制作贺卡,为亲人、朋友送上祝福。

教学重、难点

1. 恰当地使用比喻句。

2. 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贺卡的纸、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了解比喻句式的特点,仿写这样的句子。

1)先让学生反复读例句,自主发现比喻句式的特点。

2)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句子。全班交流。

3)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让学生练习感受。

2、同音字辨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可适当做组词的扩展练习。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师生评议,教师适当指导。

3)在小组内检查朗读。

4)练习指导背诵。

5)全班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理解”的名人、谚语、警句、成语等。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识窗。

1、阅读前,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是否经常运用。

2、再让学生自由阅读。

3、让学生之间体会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快乐,并在小组合作表演中练习使用。

二、大家一起来。

1、安排在第二课时。

2、课前布置活动要求,使学生从材料到创意都做好充分准备。

3、制作前阅读短文,明确做贺卡的意义。

先交流创意

再开始制作。

在课后送出贺卡,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关爱别人的快乐。

9、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七色光四

教学目标:

1. 字词句训练,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2. 积累名言、成语,帮助学生丰富语言,发展语言,理解自尊和尊重别的重要。

3. 读懂名人幽默故事,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教学重点:

巩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背诵名人名言。

教学准备:

把名言的内容用漫画表现出来。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练

(1) 形近字组词。

先分析例子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与组成词语的关系;默读、齐读形近字;说一说是怎样使用的?

(2) 访写句子。

反复朗读,感知句意。分析句子间的关系。访写句子。

2.日积月累。

(1) 老师范读,简单介绍人物。

(2) 放手让学生自读,读熟为止。

(3) 借助漫画理解名言。

(4) 练习背诵。

(5) 拓展:交流自己知道的其他关于自尊自强的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1、 知识窗。

自读,互读,读后交流。

扩展:讲故事。

2、开心一刻。

a) 正确读一读。要有感情。

b) 议一议两人的话外之一是什么?

c) 编一编:把幽默改成短剧,适当加一些内容。

d) 演一演:先表演后展示。

10、三年级教案:二年级教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册 纸奶奶的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一)

11.《纸奶奶的生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纸张的发展变化;

2.使学生明白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训练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有更多的创造,为人类造福。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中各种纸张的功能特点。

2、大胆想象,自己设计一种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自学自悟,理解课文: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号,什么意思?你想怎样学呢?

3、那么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打开书,一人读,其他同学找到四个问题。

4、初读课文,解决第一个问题。

5、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学习,解决第二个问题。

6、学生汇报。

注:侧重点不同。

齐读课题。

阅读课文。我想按照阅读提示去学……

1、给纸奶奶过生日的有哪几个儿孙?

2、他们有什么本领?

3、纸有哪些发展变化?

4、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纸?

学生自学。

学生喜欢说哪个问题,就说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