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导学案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咏雪》导学案一等奖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 待 君久不至,已去。D. 元方入门不顾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4. 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六、课后反思: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古文接触不多,是难点。为了从一开始让学生不要有害怕心理,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很重要,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更是举足轻重。我让学生从注释中学习文学常识,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让学生切实地知道怎样学习古文。我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及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 回顾这堂课从 准备到执教完,反省自己,有很多的疏忽和不足: 1 、由于紧张的缘故,导致结尾一两个环节仓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 、上课还是趋于传统和保守,在质疑与探究环节本可以放得更开,不要预设现有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然天成,可能更好。 |
2、《咏雪》导学案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 待 君久不至,已去。D. 元方入门不顾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4. 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六、课后反思: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古文接触不多,是难点。为了从一开始让学生不要有害怕心理,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很重要,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更是举足轻重。我让学生从注释中学习文学常识,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让学生切实地知道怎样学习古文。我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及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 回顾这堂课从 准备到执教完,反省自己,有很多的疏忽和不足: 1 、由于紧张的缘故,导致结尾一两个环节仓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 、上课还是趋于传统和保守,在质疑与探究环节本可以放得更开,不要预设现有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然天成,可能更好。 |
3、《咏雪》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2.理清故事情节。 3.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 深刻的思想意义。 |
二、学习重难点 1.掌握字词的解释,会翻译课文。 2.了解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
三、预习交流 (一)自主学 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 俄而( ) 雪骤( ) 差可拟( ) 柳絮( ) 无奕( ) 王凝之( ) 谢道韫( )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 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 俄而雪骤欣然 差可拟未若 3.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 )教科书”。 (二)交流学习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3.“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5.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6.“笑乐”该如何理公大解? |
四、展示提升 1.通过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 ,陈述自己的意见,组间辩论,教师适时点拨。 2.展示合作学习成果。提出问题,请教其他同学 解决。 |
五、达标测评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còu) B.公大兄无奕女(yì) C.尊君在否(bù) D.友人惭(chán) 2.下列加点的词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 3.下列句子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B.即公大兄无奕女 译:突然间,雪下得紧了。 译: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 C.待 君久不至,已去。 D.元方入门不顾 译:等了很久也没来,已经离开了。 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了。 4. 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未若柳絮因风起: 撒盐空中差可拟: |
六、课后反思: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古文接触不多,是难点。为了从一开始让学生不要有害怕心理,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很重要,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更是举足轻重。我让学生从注释中学习文学常识,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汇,让学生切实地知道怎样学习古文。我指导学生学会做笔记以及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运用。 回顾这堂课从 准备到执教完,反省自己,有很多的疏忽和不足:1、由于紧张的缘故,导致结尾一两个环节仓促,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上课还是趋于传统和保守,在质疑与探究环节本可以放得更开,不要预设现有的题目, 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然天成,可能更好。 |
4、《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阅读浅显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练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
颂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参考资料]《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是直叙起事。《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
课堂探究
一、阅读课文。
1、学生自由阅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1)注音:谢太傅 何所似 差可拟 无奕女 尊君在不(2)分角色阅读。指导句读、语调。
二、疏通文义。
1、自己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义,不理解的划出来。
2、分组讨论解决不理解的文义。
(1)口头解释:俄而 欣然 拟 未若 期行 乃至 期行 因风起
(2)口头翻译: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思考: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的是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何不同?
c、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哪个更好?为何?请你积累几句咏雪的诗句!
d、“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的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e、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三、课外冲浪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为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划线字注音:
2、解释划线字。
(1)窃入学舍
(2)听已
(3)冕因去
(3)恬若不见
3、翻译下列句子。
(1)王冕者,诸暨人。
(2)暮归,忘其牛。或牵其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3)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4、王冕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5、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导学案
学习内容 |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 | 课型 | |||||||
编写人 | 审核人 | 年级 | 7 | 学科 | 语文 | ||||
学习目标 | 1、反复诵读,熟记咏月名句,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2、理解《水调歌头》中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究。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 ||||||||
学习 重难点 | 1、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2、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 ||||||||
学 习 过 程 | 说 明 | ||||||||
预习板块 | 1、给黑体字注音: 栖息( )咽下( )婵娟( )宫阙( )绮户( )琼楼( ) 2、填空: (1)王建,________代诗人。(2)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3)________,原名蒋海澄,著名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一诗成名。《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渴望______ _ _的愿望。 | ||||||||
探究板块 | 阅读〈〈明月几时有〉〉答题: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检测板块 | 1、默写: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是为思念其弟________而作,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 ___ _,下阕问___ ___ 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解释加粗的字: 栖鸦( )秋思 ( )把酒( )低绮户( )乘风( ) 弄清影( )何似( )共婵娟( )琼楼( ) 4、另写出两句含“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延伸板块 | 1、“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 2、翻译句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4、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5、(01年无锡)下面对《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6、(03黑龙江)“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造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 “月”字的2上、下句: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7、“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学后反思 | |||||||||
盱眙县第三中学有效教学目标导学案(学生用)
学习内容 |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 课型 | |||||||
编写人 | 朱在彬 | 审核人 | 年级 | 7 | 学科 | 语文 | |||
学习目标 | 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 ||||||||
学习 重难点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语文素养。 | ||||||||
学 习 过 程 | 说 明 | ||||||||
预习板块 | 1、给加点字注音:树栖鸦 低绮户 宫阙 天涯 2、下面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中庭:即庭中,庭院中。秋思:秋天的情思,指怀人的思绪。 B.欢饮达旦:酒喝得很畅快,一直喝到天亮。归去:回到天上去。 C.朱阁:朱红色楼阁。何似:怎比得上。 D.但愿:但是希望。婵娟:这里指月亮。 | ||||||||
探究板块 | 比较阅读: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歌,王孙自可留。 1.给加点黑体字注音:栖( )、浣( ) 2.在《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作者借“地白”“栖鸦”“冷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清雅幽静、明朗秀美的图景,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它意境最为相似?( ) A.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B.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同是写月景的诗,但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十五夜望月》的风格 ,感情 ;《山居秋暝》写的是深山秋景,风格 ,感情 。 5.用散文的语言描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 6.同是观赏月景,却会因看月者心情的不同而写出不同的内容来,你在观看月亮的时候有什么想法,说说看。(如想借用前人的诗句文章亦可) | ||||||||
检测板块 |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2、对《水调歌头》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一问,破空而入,笔力奇崛,写出词人洒脱的形象,他在这里借明月自喻清高。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言下之意是说得在现实社会中好自为之。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此时已经从感情转向理智,认识到悲欢离合,自古皆然,于是化悲怨为旷达,转出更高的精神境界,向世间所有的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 D.本词通篇写“我”,“我”是词的中心形象。 | ||||||||
延伸板块 | 【类文品析】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提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诗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 。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 ||||||||
学后反思 | |||||||||
6、《咏怀古迹》导学案(其三)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咏怀古迹》导学案(其三),小编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 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八、布置作业
就课文《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赏析文章。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咏怀古迹》导学案(其三)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7、七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解决字词,正确诵读,注意节奏和停顿。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宫què( ) 乘风( ) 琼楼( ) 绮户( ) chán( )娟
⑵了解作者。
苏轼,字_________,号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____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___________派的代表,如______________。与其父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__并称为“三苏”。
2.二读课文,了解背景,结合注释,熟知内容。
⑴查阅资料,了解本词创作背景。
⑵解释加点词语:
把酒问青天( ) 宫阙 ( ) 何事( )
何似在人间( ) 低绮户( ) 婵娟( )
高处不胜寒( ) 琼楼玉宇( )( )
⑶整体感知
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概括括词上下阕(内容):
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疑问。
疑问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互动探究
㈠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知识点。
㈡自由朗读,学生互评
㈢探究:
1.上阕开头两句写月宫境界,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结合词前小序来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如何解决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阕是什么引起“离人”无眠的?作者是怎样想通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具体句子,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总结
1.感情诵读《水调歌头》。
2.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练习
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默写
(1)词人要“把酒问青天”,他要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词人既幻想忘掉一切,又不能忘情于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深了,但人儿却被离情所苦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中对离人祝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抒情之作。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某些思想矛盾。
4.有感情诵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恨”的内容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 工之妙?为
什么?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E.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F.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阅读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背景提示】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1.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 ,写出 。这两句诗渲染了 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向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也概括了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 ”。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三、互动探究
五、随堂练习
1. B 2.(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4.①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②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都有即使人天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④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六、拓展阅读
1.社会环境 所闻 一片凄凉的景象 浓重悲凉 2.因为这里融入了诗人自己的主观感情,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思乡思亲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只要大意对即可) 3.“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雪》导学案
目标引领 |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 |
知识链接 | 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十二月卅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字颇有诗意。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显然,现实中的自然景象给予作者的印象是《雪》产生的契机,但《雪》又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和扩展,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化作绝妙的南北雪景图。 本文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 |
自学探究 | 一、|朗读课文: 1、积累词语 2、放声朗读,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结合内容说一说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六、课堂小练笔: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 |
展示提升 | 一、由雪的话题导入本文学习; 二、朗读PK赛 三、各组根据本组任务进行展示; 四、课堂盘点 | |
巩固检测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 5、阅读理解 | |
扩展阅读 | 这样的战士 鲁 迅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 《这样的战士》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鲁迅说,它“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野草〉英文译本序》)。期间,“五四”运动已经退潮,新文化阵营已发生分化,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封建复古势力异常猖獗。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并未停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地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在南方酝酿形成。北洋军阀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用暴力镇压革命人民,更使一些人,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抗一切进步和革新,妄图引诱青年脱离革命斗争。对此,鲁迅写了《未有天才之前》、《导师》、《一点比喻》等文章进行反击。而后围绕女师大事件又写下了《“碰壁”之后》、《我的“籍”和“系”》和三则《并非闲话》等文章。作为这一系列斗争的经验总结,鲁迅以散文诗的形式写了这篇《这样的战士》;通过战士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必须具有清醒的不为敌人任何阴谋诡计欺蒙的韧性精神。鲁迅刻划“这样的战士”的形象,也是号召革命青年必须具有这种韧性精神,做个坚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战士。 我爱你,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 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 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 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 春天的使节 我爱你塞北的雪 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你用白玉般的身躯 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 你把生命溶进土地哟 滋润着返青的麦苗 迎春的花叶 啊… 我爱你 啊… 塞北的雪 塞北的雪 《我爱你,塞北的雪》是由王德作词,刘锡津作曲。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歌曲,旋律舒展流畅,线条柔婉,感情细腻,具有新颖的气息及清新的民歌风味。歌词美妙、富有诗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冬雪的美丽与纯洁,使一幅轻盈的雪花漫天飘飘洒洒的北国风光的壮观画面清晰展现在眼前,赞美了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 |
9、《阳关雪》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2、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3、把握的主题和写作特点
导学重点把握作者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写法和特色
导学难点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法学法情境导入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字注音:
下榻()褶()皱侏()儒坍()
关隘()瞟()执袂()谪()官
胡笳()
二文学常识天空
节选自《》,余秋雨,当代作家,著有《》《》等
课堂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