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范例一等奖
一、简介作者,激兴趣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文字被人评价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他就是学贯中西的梁启超先生。1922年,梁启超先生来到中华职业学校,面对这些即将走向社会走上职业生涯的学生作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敬业与乐业》。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精彩的演讲稿。
(板书:演讲稿)
二、预习检测,辨字词
师:课前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过,接下来,我们看看预习的成果——语言积累的情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个词。
(屏显:旁骛)
生1:旁骛(wù)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这个“骛”字的形旁是:马,它最初的意思真的和马,和马的奔跑有关,它的意思是:纵横奔驰。后来引申为:追求。那么,你能说说“旁骛”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吗?
生1:别的追求。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这个“鹜”字。它和前面那个“骛”字读音相同。你能不能推断出它的意思会和什么有关?
生2:和鸟有关。
师:对的,这个“鹜”指的就是野鸭。你判断的依据是?
生2:它的形旁是:鸟。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形旁来分辨字形和字义了。接着来看,请一位同学读这个词。
(屏显:强聒不舍)
生3:强(qiáng)聒不舍。
师:哦,你能不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3:(读出课下注释)
师:根据课下注释解决问题,是个很好的办法。请把这个词的前半部分的意思再读一遍。
生3:过分啰嗦。
师:哦,那也就是说,我说的话其实听众并不想听,于是我就是反复啰嗦,目的是?
生3:强迫对方来听。
师:很好,那么请你再读一下这个词,注意,请根据意思,读准读音。
生3:强(qiǎng)聒不舍。
师:很好,请坐。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多音字的意思辨别多音字的读音了。我们共同体会汉字的造字之美。再来,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礼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生4:引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生5:引自《礼记·中庸》,大意是现在只做职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的事。
生6: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师:再次利用课下注释解决这个问题,很好。演讲稿中引用的都是中国古典经籍中的名言,足见先生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之深,让我们带着对名言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些名句,体会中华传统文言之美。
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思路
师:好的,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好。现在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找出以阐述“敬业”和“乐业”为主的段落。
生7:“敬业”部分是6、7两段。“乐业”部分是第8段。
师:是的,你找的很准。那么这两个部分的开头部分都有很明显的标志,你注意到了吗?
生7:是“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
(板书:敬业 乐业)
师:为什么要用这样直白的句式,放在这么明显的位置?不要忘记了这是一篇演讲稿,不是看的,是演讲者说,听众听的,因而,听众稍稍不注意就容易遗忘重要的信息。
生8:这样做是为了让吸引听众的注意,让听众听明白演讲者说的话。
师:“说的话”表述不准确,应该说是演讲者表达的观点。仅仅为了让听众听明白他的观点吗?
生8:还要信服他的观点。
师:是的,演讲者用显著的标志就是为了让听众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敬业”和“乐业”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生9:不可以。因为只有先“敬业”才能做到“乐业”,而做到“敬业”也是为了最终能够到达“乐业”。
师:说的很好。“敬业”是“乐业”的基础,而“乐业”是“敬业”更高层次的要求。演讲者清晰的思路被你领会的很清楚。那么就有问题了,文章的1--5段不就没有用,多余了吗?干脆删去吧。
生10:不能删。
师:为什么?你们来看,老师可以在板书的“敬业”与“乐业”之前还加一个(?)业呢?
生10:有业。
(板书:有业)
师:对。请你读一下文章的第2段。
生10读2段。
师:嗯,你最后读到“有业之必要”。什么叫“必要”?
生10:必须要有。
师:为什么“有业”对后面两部分来说必须要有?
生10:因为“有业”是前提。
师:是的。也就是说,演讲者先说前提是?
生齐答:有业
师:再讲基础是?
生齐答:敬业。
师:最后说最高层次是?
生齐答:乐业。
师:再说一次。前提是?
生齐答:有业。
师:基础是?
生齐答:敬业。
师:最高层次是?
生齐答:乐业。
师:很好,这样层层深入符合我们认知事理的过程,演讲者思路清晰的逐步推进正是为了让听众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啊。其实“有业”部分不仅对演讲者的观点来说是必要的,对演讲稿本身来说,也是必要的。请大家齐读第5段的最后一句。
生齐读。
师:这里还为我们明确的这篇演讲稿的什么信息?
生11:演讲对象和演讲目的。
师:归纳的好!那么第1段呢?能删吗?我们发现朗读时思考问题的好办法,请大家一起来读第1段。
生齐读。
师:如果将演讲者的观点浓缩为这一段中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
生12:我确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师:为什么强调“不二”?
生12:强调独一无二。
师:演讲者为什么在表达自己观点是要用“不二”这样的强有力的坚定的字眼?
生12:为了说服听众相信他的话。
师:表述不准确。
生12:为了听众能接受他的观点。
师:很好。请你读这句话,表现这种坚定的语气,说服听众。
生12读(重读“不二”)。
师:第1段不仅说了演讲者的观点,还告诉我们演讲的题目“敬业”和“乐业”分别出自儒门和道家的两句名言,看来第1段也不能删。请大家再次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段。
四、重点精读,明道理
师:同学们理清了演讲者的思路,让我们再深入一点来读文章。请大家默读第6、7两段,选择以下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屏显:
1.层次之严密
2.方法之恰当
3.语言之有力)
师:你们可以说说这两段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讲解“敬业”的观点的,有没有运用什么好的方法,比如引用、举例等,或者能不能说说哪里体现演讲者用坚定有力的语言说服听众。同桌之间还可以商量商量。
(生讨论)
师:来看看有没有同学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先用笔在文中划下这两处语句。第一:“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第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同学们看这两处语句是先生在谈论“敬业”的哪两个方面?
生13:为什么该敬业和怎么做到敬业。
师:很好。那么在论述为什么敬业和怎么敬业这两个问题之前,论述的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6段的前面5行。
生13读第6段前5行。
师:能也用一个问句说说这是在论述敬业的哪一方面吗?
生13:什么是敬。
师:说的对。在论述“什么是敬”中,你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是?
生13:“全副精力”,还有“一点不旁骛”。
师:哦。什么叫“一点不旁骛”?能不能用四字词语说说?
生1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师:好。看来你理解了先生所说的“什么是敬”。请你再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13读。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演讲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个层次呢?
生14:先说什么是,再说为什么,最后说怎么做,这样便于听众理解并接受演讲者“敬业”的观点。
师:是的,这样安排符合对事理的认知,思路清晰又层层逐进!好,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哪位同学发言?
生15:“主一无适便是敬”运用了引用名言的方法。
(板书:引用名言)
师:引用的谁的名言?
生15:朱子的话。
师:为什么引用他的名言呢?
生15:增强说服力。
师:梁启超先生担心面前的这些孩子们不能理解他的话,煞费苦心的引用这些名言,无外乎是为了让孩子们......
生15: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师:对!可是你请看,在引用名言之后紧接着有一句话,请读。
生15读。
师:这是在做什么?
生16:翻译前面的句子。
师:引用了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翻译一遍?
生16:引用的名言,演讲者自己是懂的,但是他怕听的学生不懂。听不懂话就不能理解他的观点。
师:你已经理解了先生的情怀了。文段中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7:列举了事例。就是大总统和黄包车的事例。
(板书:列举事例)
师:列举这个事例,演讲者是为了讲解一个什么道理?
生17: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你看这里演讲者特意用了什么句式来引起听众的注意?
生17:双重否定句式,只是为了突出强调。
师:很好。其实这一部分,演讲者多次用这样坚定有力的词句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老师找到的这几处。
(屏显:
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几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字?
生齐答:凡。
师:“凡”的意思是“所有的”。意味着什么?
生18:全部的,一点不遗漏的。
师:对,作为一个学者,为什么要用这样坚定的语气,这样有力的词语?
生18:他就是生怕学生会不理解不接受他的观点。
师:说得真好。梁先生用长者的阅历劝解眼前的学生们,背后是一颗期盼的心。请大家再次齐读这几句。
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段文字。
生19读第8段前半部分,其他同学听朗读。
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听懂了他刚才读的那段话吗?
生20:听懂了。
师:梁启超先生是大师,你怎么能不看文字,就听懂他说的话呢?
生20:里面有好多我们平时的口语,比较通俗易懂。
师:哦。那请你找出这样的依据来。
生20:比如“喊破喉咙”,“扯直耳朵”。这样可以拉近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距离。
师: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演讲目的一直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们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
五、诵读涵泳,品情怀
师:那么这背后蕴藏的是先生怎样深沉的情怀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深沉的情怀)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老师把最后一句做了点改动,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下。
(屏显: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我相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希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生21:不可以这样改动。“深信”改为了“相信”,就缺乏了“深深相信”意味。“盼望”是殷切的“希望”不仅仅是“希望”。感叹号是要突出语气。
师:对的,要突出演讲者的语气,一场演讲太短,他是多么迫切的希望,面前的孩子们能听懂能接受他的观点,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请你们带着这样一种殷殷的期盼,再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人类合理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生22:要敬业即是责任心。
师:为什么先生要对这些学生谈责任心?
生22:因为他们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马上要有自己的职业。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心了,社会才能和谐。
师:是的,这是先生在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谈观点。他还说到了“乐业即是趣味”,这些学生很快就要从业,很多往往是一辈子的事儿。
生22:所以找到乐趣很重要。
师:是的。让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
(师范读最后一段)
师:先生最后谈到“人类的生活”,为什么不说“我们的生活”?
生23:“人类”就不分男女,不分年龄都是如此。
师:对的,还不分种族。人人都需要“敬业与乐业”。先生是有大情怀的人,他想用自己的思想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人类,这样的改变就从先生眼前的这些孩子开始,请同学们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先贤的文章为我们指明合理的生活,让他的思想照亮我们的心灵。课下请同学们圈画出文章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然后读一读,甚至可以回家对你的爸爸妈妈背一背,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先生的语言、先生的思想传播出去!好,下课!
附: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演 有业
引用名言
讲 敬业
列举事例
稿 乐业
深沉的情怀
2、《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范例
一、简介作者,激兴趣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文字被人评价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他就是学贯中西的梁启超先生。1922年,梁启超先生来到中华职业学校,面对这些即将走向社会走上职业生涯的学生作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敬业与乐业》。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精彩的演讲稿。
(板书:演讲稿)
二、预习检测,辨字词
师:课前已经请同学们预习过,接下来,我们看看预习的成果——语言积累的情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个词。
(屏显:旁骛)
生1:旁骛(wù)
师:读得很准确。我们看,这个“骛”字的形旁是:马,它最初的意思真的和马,和马的奔跑有关,它的意思是:纵横奔驰。后来引申为:追求。那么,你能说说“旁骛”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吗?
生1:别的追求。
师:很好。我们再来看这个“鹜”字。它和前面那个“骛”字读音相同。你能不能推断出它的意思会和什么有关?
生2:和鸟有关。
师:对的,这个“鹜”指的就是野鸭。你判断的依据是?
生2:它的形旁是:鸟。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形旁来分辨字形和字义了。接着来看,请一位同学读这个词。
(屏显:强聒不舍)
生3:强(qiáng)聒不舍。
师:哦,你能不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3:(读出课下注释)
师:根据课下注释解决问题,是个很好的办法。请把这个词的前半部分的意思再读一遍。
生3:过分啰嗦。
师:哦,那也就是说,我说的话其实听众并不想听,于是我就是反复啰嗦,目的是?
生3:强迫对方来听。
师:很好,那么请你再读一下这个词,注意,请根据意思,读准读音。
生3:强(qiǎng)聒不舍。
师:很好,请坐。我们已经学会了根据多音字的意思辨别多音字的读音了。我们共同体会汉字的造字之美。再来,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屏显: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
“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礼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再说一说它们的意思。
生4:引自《庄子·达生》,大意是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生5:引自《礼记·中庸》,大意是现在只做职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的事。
生6:引自《论语·雍也》,大意是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师:再次利用课下注释解决这个问题,很好。演讲稿中引用的都是中国古典经籍中的名言,足见先生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之深,让我们带着对名言的理解再次朗读这些名句,体会中华传统文言之美。
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思路
师:好的,看来同学们预习的很好。现在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找出以阐述“敬业”和“乐业”为主的段落。
生7:“敬业”部分是6、7两段。“乐业”部分是第8段。
师:是的,你找的很准。那么这两个部分的开头部分都有很明显的标志,你注意到了吗?
生7:是“第一要敬业”和“第二要乐业”。
(板书:敬业 乐业)
师:为什么要用这样直白的句式,放在这么明显的位置?不要忘记了这是一篇演讲稿,不是看的,是演讲者说,听众听的,因而,听众稍稍不注意就容易遗忘重要的信息。
生8:这样做是为了让吸引听众的注意,让听众听明白演讲者说的话。
师:“说的话”表述不准确,应该说是演讲者表达的观点。仅仅为了让听众听明白他的观点吗?
生8:还要信服他的观点。
师:是的,演讲者用显著的标志就是为了让听众理解并接受自己的观点。那么,“敬业”和“乐业”的位置可以调换吗?
生9:不可以。因为只有先“敬业”才能做到“乐业”,而做到“敬业”也是为了最终能够到达“乐业”。
师:说的很好。“敬业”是“乐业”的基础,而“乐业”是“敬业”更高层次的要求。演讲者清晰的思路被你领会的很清楚。那么就有问题了,文章的1--5段不就没有用,多余了吗?干脆删去吧。
生10:不能删。
师:为什么?你们来看,老师可以在板书的“敬业”与“乐业”之前还加一个(?)业呢?
生10:有业。
(板书:有业)
师:对。请你读一下文章的第2段。
生10读2段。
师:嗯,你最后读到“有业之必要”。什么叫“必要”?
生10:必须要有。
师:为什么“有业”对后面两部分来说必须要有?
生10:因为“有业”是前提。
师:是的。也就是说,演讲者先说前提是?
生齐答:有业
师:再讲基础是?
生齐答:敬业。
师:最后说最高层次是?
生齐答:乐业。
师:再说一次。前提是?
生齐答:有业。
师:基础是?
生齐答:敬业。
师:最高层次是?
生齐答:乐业。
师:很好,这样层层深入符合我们认知事理的过程,演讲者思路清晰的逐步推进正是为了让听众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啊。其实“有业”部分不仅对演讲者的观点来说是必要的,对演讲稿本身来说,也是必要的。请大家齐读第5段的最后一句。
生齐读。
师:这里还为我们明确的这篇演讲稿的什么信息?
生11:演讲对象和演讲目的。
师:归纳的好!那么第1段呢?能删吗?我们发现朗读时思考问题的好办法,请大家一起来读第1段。
生齐读。
师:如果将演讲者的观点浓缩为这一段中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
生12:我确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师:为什么强调“不二”?
生12:强调独一无二。
师:演讲者为什么在表达自己观点是要用“不二”这样的强有力的坚定的字眼?
生12:为了说服听众相信他的话。
师:表述不准确。
生12:为了听众能接受他的观点。
师:很好。请你读这句话,表现这种坚定的语气,说服听众。
生12读(重读“不二”)。
师:第1段不仅说了演讲者的观点,还告诉我们演讲的题目“敬业”和“乐业”分别出自儒门和道家的两句名言,看来第1段也不能删。请大家再次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1段。
四、重点精读,明道理
师:同学们理清了演讲者的思路,让我们再深入一点来读文章。请大家默读第6、7两段,选择以下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屏显:
1.层次之严密
2.方法之恰当
3.语言之有力)
师:你们可以说说这两段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讲解“敬业”的观点的,有没有运用什么好的方法,比如引用、举例等,或者能不能说说哪里体现演讲者用坚定有力的语言说服听众。同桌之间还可以商量商量。
(生讨论)
师:来看看有没有同学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先用笔在文中划下这两处语句。第一:“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第二:“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同学们看这两处语句是先生在谈论“敬业”的哪两个方面?
生13:为什么该敬业和怎么做到敬业。
师:很好。那么在论述为什么敬业和怎么敬业这两个问题之前,论述的是什么呢?请你读一读第6段的前面5行。
生13读第6段前5行。
师:能也用一个问句说说这是在论述敬业的哪一方面吗?
生13:什么是敬。
师:说的对。在论述“什么是敬”中,你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是?
生13:“全副精力”,还有“一点不旁骛”。
师:哦。什么叫“一点不旁骛”?能不能用四字词语说说?
生13: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师:好。看来你理解了先生所说的“什么是敬”。请你再读一读这一部分。
生13读。
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演讲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个层次呢?
生14:先说什么是,再说为什么,最后说怎么做,这样便于听众理解并接受演讲者“敬业”的观点。
师:是的,这样安排符合对事理的认知,思路清晰又层层逐进!好,我们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哪位同学发言?
生15:“主一无适便是敬”运用了引用名言的方法。
(板书:引用名言)
师:引用的谁的名言?
生15:朱子的话。
师:为什么引用他的名言呢?
生15:增强说服力。
师:梁启超先生担心面前的这些孩子们不能理解他的话,煞费苦心的引用这些名言,无外乎是为了让孩子们......
生15: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师:对!可是你请看,在引用名言之后紧接着有一句话,请读。
生15读。
师:这是在做什么?
生16:翻译前面的句子。
师:引用了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再翻译一遍?
生16:引用的名言,演讲者自己是懂的,但是他怕听的学生不懂。听不懂话就不能理解他的观点。
师:你已经理解了先生的情怀了。文段中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7:列举了事例。就是大总统和黄包车的事例。
(板书:列举事例)
师:列举这个事例,演讲者是为了讲解一个什么道理?
生17: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你看这里演讲者特意用了什么句式来引起听众的注意?
生17:双重否定句式,只是为了突出强调。
师:很好。其实这一部分,演讲者多次用这样坚定有力的词句表述自己的观点。比如,老师找到的这几处。
(屏显:
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大家看,这几句中反复出现了哪一个字?
生齐答:凡。
师:“凡”的意思是“所有的”。意味着什么?
生18:全部的,一点不遗漏的。
师:对,作为一个学者,为什么要用这样坚定的语气,这样有力的词语?
生18:他就是生怕学生会不理解不接受他的观点。
师:说得真好。梁先生用长者的阅历劝解眼前的学生们,背后是一颗期盼的心。请大家再次齐读这几句。
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不看课文,老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段文字。
生19读第8段前半部分,其他同学听朗读。
师:想现场采访一下,你听懂了他刚才读的那段话吗?
生20:听懂了。
师:梁启超先生是大师,你怎么能不看文字,就听懂他说的话呢?
生20:里面有好多我们平时的口语,比较通俗易懂。
师:哦。那请你找出这样的依据来。
生20:比如“喊破喉咙”,“扯直耳朵”。这样可以拉近听众和演讲者之间的距离。
师:找得很好,分析得也很准确!梁启超先生的这篇演讲目的一直很明确: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们理解并接受他的观点。
五、诵读涵泳,品情怀
师:那么这背后蕴藏的是先生怎样深沉的情怀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板书:深沉的情怀)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老师把最后一句做了点改动,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下。
(屏显:
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我相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我希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生21:不可以这样改动。“深信”改为了“相信”,就缺乏了“深深相信”意味。“盼望”是殷切的“希望”不仅仅是“希望”。感叹号是要突出语气。
师:对的,要突出演讲者的语气,一场演讲太短,他是多么迫切的希望,面前的孩子们能听懂能接受他的观点,走好以后的人生路,请你们带着这样一种殷殷的期盼,再读一下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人类合理的生活”究竟是什么?
生22:要敬业即是责任心。
师:为什么先生要对这些学生谈责任心?
生22:因为他们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马上要有自己的职业。我们每个人有责任心了,社会才能和谐。
师:是的,这是先生在从社会、从国家的角度来谈观点。他还说到了“乐业即是趣味”,这些学生很快就要从业,很多往往是一辈子的事儿。
生22:所以找到乐趣很重要。
师:是的。让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
(师范读最后一段)
师:先生最后谈到“人类的生活”,为什么不说“我们的生活”?
生23:“人类”就不分男女,不分年龄都是如此。
师:对的,还不分种族。人人都需要“敬业与乐业”。先生是有大情怀的人,他想用自己的思想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人类,这样的改变就从先生眼前的这些孩子开始,请同学们再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先贤的文章为我们指明合理的生活,让他的思想照亮我们的心灵。课下请同学们圈画出文章中你最有感触的句子,然后读一读,甚至可以回家对你的爸爸妈妈背一背,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把先生的语言、先生的思想传播出去!好,下课!
附: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演 有业
引用名言
讲 敬业
列举事例
稿 乐业
深沉的情怀
3、《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
【小编寄语】关于《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的学习,如何做到让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呢?小编特地为大家收集了关于这篇文章的课堂实录,希望能给大家的学习有个参考!
师: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是什么文体?
生:论说文。
师:对。记叙文有六要素,那么论说文有哪些要素呢?
生答后,教师归纳:论说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作者要发表的观点、看法、主张;论据就是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可以是客观事实,也可以是正确的理论(自己的合乎逻辑的议论或名人名言);论证就是把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的方法,有例证法(具体事例),引证法(名言),喻证法(作比喻),对比论证,正反论证等。
师:论说文的基本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生答后)论说文的结构有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最关键的部分是本论,就是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什么是或是什么?怎么样?把对这几个问题的的思考和答案,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写出来,一篇论说文就基本形成了。
师:根据以上的介绍,请你思考一下:对“敬业与乐业”这个题目应该提出并回答几个什么问题?(生答后)对。这个题目涉及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是敬业?为什么要乐业?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是什么?下面请你快速阅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不是这么写的,课文中写了几个什么问题。
(在学生阅读完后,并初步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教师进行解答。下面就不一一列出这个过程了。)
师:作者写的内容与我们事先的分析是不是基本一致的?好,我们下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看看作者写了些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本文是怎么开头的?也就是说,如何提出问题的呢?——通过引用《礼记》和《老子》里的话,说明题目的来历。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观点的呢?这是本文的第二部分,也核心部分。文中分三个层次来进行论述。
首先论证“有业”——这是前提,这是第一层;再论证“敬业”,——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要详写,这是第二层;然后论证“乐业”,这个道理比较浅显明白,所以可以略写,这是第三层。
为什么要先论证“有业”的问题?有业是前提,是根基,是中心词,有了业才谈得上“敬”与“乐”。
文中是如何论证“有业”的呢?首先运用引证法,即引用孔子有关的话来论证,而且是从反面来论证;接着运用例证法,即用百丈禅师的例子来论证,这是从正面来论证;然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的。
怎样论证“敬业”的呢?第一,引用朱熹的关于“敬”的话,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说明什么是敬。第二,通过设问句提出两个问题: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该敬?然后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又通过设问句提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通过引用《庄子》里故事来论证。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又引用庄子和孔子的话再一次论证怎样做到“敬业”?
以上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敬业与乐业》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4、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可以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这就需要遵守两个原则:工作要有责任心,从工作中寻找趣味。下面小编带来八年级下册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2021,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教学设想:
本文为八(下)第二单元第二课,单元主题为“道德修养”,《敬业与乐业》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 “敬业”和“乐业”两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所以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是教读课文的重点。在反复诵读中,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和口语特点。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中,既要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应尽量和学习生活体验相结合,在研讨探究中,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3.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
2.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研讨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旁骛( ) 佝偻( ) 解剖( ) 扯直( )
2.根据注音写字。
亵dú( ) pián进( ) 教huì( ) jiǎn择( )
二、 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神奇教练米卢“态度决定一切”的论断,启迪的不仅是奋进中的中国足球,在更大程度上引发的是人们对生活态度、处事原则的深层思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在感知先哲思想风采中,去观照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领悟人生价值。(板书文题、作者)
2.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戊戌变法”和梁启超图片资料:)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3.演讲的基本知识
提示: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三、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即文章的关键句。在议论文中,就要领会作者的观点.
[明确]: 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四、交流互动
1.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2.学生再读全文,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联系?
学生回答后明确: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淡论了 “敬业”和“乐业”两个问题。
“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致志、心无旁骛,“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五、质疑交流
1.作者所论述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业”仅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吗?
2.文中说,“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你赞同这种说法吗?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的理解。
3.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请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谈谈这种说法的意义。
学生研讨探究,教师相机点拨:
(1)文中“业”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所以,“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2)作者“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的说法值得质疑。人类或个体的生活,并不都是只有“劳作”,“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课文论述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4.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体会演讲词文体特色。
六、自主小结
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说的演讲词。这篇讲演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通俗透彻,说服力强。
七、反馈练习
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而拿破仑有句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这两种人生观,你如何看待,倾向于哪一种?请从事例和道理两方面为你的看法搜求充足的证据。
八、布置作业
1.本课《与课堂同行》
2.按要求预习下一课《陋室铭》
5、《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二)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二)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 三篇汇总
6、《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导语:《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3篇,欢迎大家参考!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教学录音及设备。
3.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教学安排:四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品悟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二)走近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注意写法):
①征引:引用。
②佝偻gōulóu
③骈进pián
④亵渎(xièdú):轻慢,不庄重。
⑤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点也不分心。(骛wù)
⑥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⑦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⑧不二法门: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⑨言行相顾: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⑩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聒guō)
(四)整体感知,理清写作思路:
1.播放教学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从题目上来看,谈论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
(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
(2)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在文中划出能明确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读一读,好好揣摩。
(“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五)课时小结:
1.本节课主要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
2.初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见解。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字词导入。
(一)提问:
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构成。那么什么叫“论点”?什么叫“论据”?什么又叫“论证”呢?
举例引导:(举班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做例子)
小丘同学学习怎么样?----------讨论的问题
↓↓
小丘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好------你的看法,观点
↑↑
小丘同学上次月考成绩总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据,事实
(二)像上例中,你对某一个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在议论文中,就叫做“论点”。用来证明你的观点的材料和依据,就叫做“论据”。而运用那些材料和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的过程和方法,就叫做“论证”。(板书议论文三要素)
(三)文章标题为“敬业与乐业”,那么,它是讨论关于什么问题的呢?试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对职业应采取怎样的态度)(课文第5段: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有的职业应采何种态度。)
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要敬业与乐业。)
(四)认真朗读课文,思考:
1.文中除了谈论“敬业”与“乐业”外,还谈论了什么问题呢?(有业)(课文第3段: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2根据作者先后所谈论的问题,将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层(1--5)有业;第二层(6--7)敬业;第三层(8)乐业。
(五)赏析第一层:仔细朗读(1—5段)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找了哪些材料依据?
(1)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2)百丈禅师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
2.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请你再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
(1)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
(2)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
(3)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
(4)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六)课时小结
1.本节课时,主要是通过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
2.领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引导论证“有业之必要”的。
【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的议论文知识导入。(论点,论据,论证)
(一)赏析第二层:仔细朗读(6—7段)
1.假设是你,你打算怎样来证明“要敬业”这一观点?
(学生讨论)
2.作者梁启超先生又是怎样证明的呢?他提供了哪些依据?
(1)朱子的话;
(2)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
(3)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4)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
(5)曾文正,庄子,孔子的话。
3.思考:这些依据有什么特点?可以大致分成几类?
明确:
第一类(1)和(5)都是名人名言;
第二类(2)(3)(4)都是实际的事例。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明白论据的两种类型: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二)再次朗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证明这一论点的?
明确:
(1)什么是“敬”----主一无适便是敬
↓↓
(2)为什么要“敬”----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
(3)怎样“敬”----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三)拓展延伸
我们常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假如把“学业”当成是你的“业”,那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认为该怎样“敬业”?
(学生讨论)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时着重研讨作者论证“敬业”的过程。
2.引导学生明白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四课时】
复习旧知导入。(议论文论据的两种形式)
(一)赏析第三层:请同学们默读第8段
1.作者论证完了“有业”和“敬业”之后,紧接着又是怎样论证“乐业”的呢?
梁启超先生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四肢,五官)“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对于无法逃避的事,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
然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2.为什么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讨论)
3.“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文中列举了哪几条理由?你能不能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示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正是这种“乐业”的精神,成就了她们非凡的人生与辉煌的事业。)
(二)综合全文,思考:文末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如此”指的是什么?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
(1)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业)
(2)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敬业)
(3)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乐业)
(三)质疑探究
作者在论述“敬业”的问题时,提到“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学生讨论)
(四)课时总结
1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思想主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充分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三层分别论述“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
(2)论证说理,引经据典。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论语》、孔子、朱熹、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大禅师,都被作者拿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3)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作业布置
(1)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好好揣摩。
(2)根据所学的议论文知识,试写一篇以“自信”为话题的议论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维新代表人物及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这篇文章是梁先生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噗该校学生所做的职前演讲
三、整体感知
1、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难懂的句子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
有业、敬业、乐业
3、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梳理文章思路,想想作者是怎样把问题说清楚的
一(1):引出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
二(2~5):论述中心论点前的铺垫,强调“有业”是敬业乐业的基础
三(6、7):论述“要敬业”的原因以及怎样“敬业”
四(8):论述“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五(9):总结全文,强调“责任心”和“趣味”的重要性
2、思考演讲稿与一般议论文章的异同:
相同点:
⑴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⑵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⑶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⑷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不同点:
⑴ 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
⑵ 语言通俗,如话家常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现在作为学生,学习便是你们的职业,能否反思一下自己在学业中的种种态度和现象,来进一步解读文中那些耐人寻味的语句?
下节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并理清了文章思路,还感受了演讲与一般议论文的两点不同,这堂课我们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看能否谈得更真切些,精彩些!
二、研读,领会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结合“学习”是我们学生的“职业”这个实际,深入解读,谈谈感受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自省式阅读,鼓励“有独特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
2、仿写练习:
既然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有如此深切的见解,不如让我们动动笔以“乐学之必要”为论点,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写一两段文字
四、作业
摘抄文中经典语句、格言
五、结语
课堂学习时间终归非常有限,所以课内学习并非终点让我们课外再去读一些关于“敬业与乐业”的名言或文章,让这些思想渗透入我们的灵魂深处,在你面对现在的学业唉声叹气时,在你将来面对不喜欢的职业怨天尤人时,希望这篇文章以及课外阅读的文章都能给你带去无穷的力量!
《敬业与乐业》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2、理解课文在确定话题、运用语言方面的特点。
3、认识敬业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的分析可落在论点和论据的关系。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初步读懂文章。
〖教学过程〗
一、解题,介绍作者
导入新课:《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梁启超先生字卓如,别号有任公、沧江、中国之新民及饮冰室主人等。广东省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注意者,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的文章被成为“新文体”。文编《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的,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训练,强调教育与社会联系,有优良的传统和校风。
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1、先请学生讲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⑴这是一篇讲演稿,是梁启超先生在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但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今天立足本职多作贡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大有帮助的。
⑵总结议论文文体知识。
⑶介绍演讲的基本知识。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这里讲的是针对性。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认清环境场合,明确演讲的主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⑷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教者总括:9段文字,按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文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1段是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2~8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9段,归结全文。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自己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群众的手段,而且还是阐明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口才的一种手段。
四、布置作业
要求:
1、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3、课文中多处引用《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古代典籍的论述。逐一抄录这些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
学生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1段,对题目作简单解释,然后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
第3段,从反面论述,说明无业的害处。
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反面论述。
第5段,作者具体论述有业之必要。
第6段,开门见山提出第二分论点“要敬业”。
第7段,以设问方式把“要敬业”的论述引向深入。
第8段,论述“要乐业”。
第9段,归结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要点〗
1、分析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
2、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把握的论证结构。总结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粗读全文,然后提问
1、是如何做到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的统一的。
2、要求学生能根据论据找出论点,根据论点找出论据,从而认识课文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二、读议课文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共分三层
第一层(第2~5段),提出有业之必要。这是确立全文论点的基础。第2段,共3句话,第1句和第2句是转折关系,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这是提出本层的分论点,第3句和1、2两句是因果关系,说出先谈“有业”的原因。第3段,说明无业的害处,这是先从反面论述。课文先引两句孔子的话作理论论据,然后再简单评述。第4段,说明有业的重要,这是从正面论述,与第3段形成对照。这一段主要引用一位唐代僧人的格言和做法,属事实论据。第5段是作者的具体论述。有了第3、4两段的对照,本段作者的说理就显得十分自然。文中的两个“简直”以及“彻底”“万不能”等词语,都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态度,具有不容置辩的力量。本段结尾处限定论述范围,转得自然。既避免了泛泛而论,又不致使人误解。
第二层(第6~7段),论述“要敬业”。第6段,先开门见山提出本层中心,显得眉目清楚。然后分三层展开论述:①先解“敬”字含义,引朱子的话来解释。②再讲为什么可敬,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③赞美敬业的人。第7段,以设问的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指出只有忠实于自己的职业,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这里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述,也引用《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述,尤其是引一位法国学者的著述,以英国人和法国人不同的行为,把“敬业”解释得十分形象具体。
第三层(第8段),论述“要乐业”。这一层先从反驳“做工好苦”入手,扣住“苦”与“乐”的不同态度展开论述。论述了怎样理解“苦”,指出应当从“苦”中找出“乐”,批评了“无业游民”和“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自然推出“只要你肯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再具体分析原因,指出“趣味”在于“身入其中”,“奋斗前去”,“比较骈进”,“省却烦闷”,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
三、结合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各部分论证思路列表分析。
四、总结归纳
文章为证明论点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课文论据丰富多样,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所引的各种事例,有的详细叙述,有的简略提及,最简的甚至只有一句话。哪些该详,哪些该略,全看论证的需要而定。这类论据是使论点令人信服的基本依据,所以必须真实可信,充分确凿。
第二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古今中外的名人言论、俗语格言等,因为提出言论的这些名人有一定的权威性,俗语格言被人们普遍认可,所以这类论据也就有比较强的说服力了。
7、《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及中心论点。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含义。
3、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阅读、揣摩、品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提问学生对待自己的学习态度入手。
1、回顾作者:
关于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2、了解写作背景:
《敬业与乐业》写于1922年,是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依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
二、整体感知
1、预习提示:
⑴ 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业”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⑵ 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不能蔑视普通职业,尤其体力劳动。
⑶ 论证上的最大特点:
① 引用经典、格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儒家的《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
② 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明确:“合理的生活”指什麽?
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对于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认真的做好,并在做事中发现了乐趣,而不是发牢骚。
2、掌握字词:(小黑板)
旁骛(wù) 亵(xiè)渎(dú) 断章取义(yì)
言行相顾(gù) 强聒(guō)不舍 佝(gōu)偻(lóu)
不二法门: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亵渎:轻慢,不敬。
骈进:一同前进。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强聒,过分罗嗦。
3、细读课文,思考:
⑴ 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⑵ 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⑶ 文章最后怎样总结的?
以上提纲挈领性的给学生了提示的问题后板书即可,不必详细。
三、探究赏析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理解不同的职业我们应该怎样对待?)
四、拓展延伸
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梁启超所提出的“敬业”精神?
2、作为学生,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敬业乐业”的理解
五、小结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为自己的使命而努力,无论我们将来干什么职业,我们都要做到“敬业”,并努力达到“乐业”,这样才能活出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
六、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七、板书设计
以字词为主,随及板书。
8、《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这篇讲演词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
3、掌握几种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字词:
旁骛(wù
)亵渎(xiè
dú
)骈(pián)进强聒(guō
)不舍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内容,而只根据自己的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亵渎:轻慢,不尊重。
二、导入新课:
结合“知识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入课文《敬业与乐业》。
简介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号饮冰室主人。清光绪举人。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并称“康梁”。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后讨论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提示:引论——本论——结论)
明确: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1):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2—6):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7):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4、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5、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8-9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的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多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自己做一些短小议论文的练习。
9、《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这篇讲演词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这篇讲演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明确:课文共七段,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开头总起全篇;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最后总结全篇。条理清晰,纲举目张。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6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讲演词开头交代题目的来源其用意是什么?哪句话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开头先交代题目的来源,用意在于说明题目虽然来源于古籍《礼记》和《老子》里的两句话,但跟原文语句的本意不同,是断章取义造出来的。这样交代既可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老子》里面语句的原意混同了,又可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讲演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讲演的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朗读第三、四段。课文第三、四段是论述敬业的重要,可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思考:(1)作者怎样阐述什么叫敬?(2)如何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第三段作者阐述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配上自己的通俗化的解释: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然后顺理成章地论述凡人类的正当的劳动、正经的事,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并举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这两件事加以证明,侧重点在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第四段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先引用《庄子》中的语句并作阐述,再举木匠做成一张好桌子和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这两组例子,说明无论做什么都要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即敬业)。接着从反面论述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的害处,指出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并引用庄子、孔子的名言,进一步强调敬业的重要。举例和引用的自然结合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2.朗读第五、六段。这两段论述乐业的重要,作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思考:作者举了怎样的例子来论述乐业的重要,又是如何论述乐业的道理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作者在第五段中剖析了生活中常会遇到的感叹做工苦这个实例,说明要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很自然地点到了乐业的乐。第六段,更深入一步,论述乐业的道理,分四点说明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这是作者的经验之谈,令人信服。紧接着又引用孔子的两句名言进一步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即乐业),生活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
五、小结
讲演词的第二部分内容理解的重点是阐述什么叫做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做才算是敬业。
六、布置作业
1.探究练习二。
2.选用随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学生背诵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二、继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朗读第七段。
明确: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广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结束句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用短句,用感叹的语气,充满了对听讲的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感情强烈而真挚。
三、探究活动
(一)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和乐业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你有没有不同意见?说说你持这种意见的理由。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明确:文章中的观点如下:
1.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在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0.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
13.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14.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5.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
学生的回答无论是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关键在于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目的在于通过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做资料卡片。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制成资料卡片,要注明出处以及卡片的类型等;书写要清楚规范。
四、小结
1.中心意思:这篇讲演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2.写作特点。
(1)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这篇讲演词开头提出了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尾总结全篇。条理很清晰。证明论点的过程,举了多种论据:有生活中的实例,有古代、外国著作中的事例,有作者亲身经历中卓有成效的经验,还有古人的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等。这些论据的精选运用,使讲演词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
(2)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全篇讲演用简明的短句,很少用长句;多用口语,明白如话,一听就懂;引用古代文句时,注重化深为浅。同时文中多次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引用不少古代名言警句,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