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狼》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狼》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1、《狼》练习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狼》练习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⒈解释加点词

⑴一屠晚归屠:⑵缀行甚远缀:

⑶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故:⑷屠大窘窘:

⑸顾野有麦场顾:⑹苫蔽成丘苫蔽:

⑺弛担持刀弛:⑻眈眈相向眈眈:

⑼一狼径去径去:⑽其一犬坐于前犬坐:

⑾目似瞑,意暇甚瞑:暇:⑿屠暴起暴:

⒀又数刀毙之毙:⒁一狼洞其中洞:

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⒃止露尻尾尻:

⒄狼亦黠矣黠: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几何:

⒉一词多义:

⒊划分朗读音节

⑴其一犬坐于前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⑶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⑷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⒋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⒌填空:

⑴《狼》节选自《_____ 》, 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 清朝著名_____家。

⑵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屠夫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________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_____,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⑶文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⑸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⑹“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_____________一句。

⑺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

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 ____。

⑼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杀狼。

⒍写出含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⑴场主积薪其中⑵屠乃奔倚其下

⑶意暇甚⑷乃悟前狼假寐

⒎说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

⒏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2、《狼》练习题教学设计

《狼》练习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⒈解释加点词

⑴一屠晚归屠:⑵缀行甚远缀:

⑶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并:故:⑷屠大窘窘:

⑸顾野有麦场顾:⑹苫蔽成丘苫蔽:

⑺弛担持刀弛:⑻眈眈相向眈眈:

⑼一狼径去径去:⑽其一犬坐于前犬坐:

⑾目似瞑,意暇甚瞑:暇:⑿屠暴起暴:

⒀又数刀毙之毙:⒁一狼洞其中洞:

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⒃止露尻尾尻:

⒄狼亦黠矣黠: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变诈:几何:

⒉一词多义:

⒊划分朗读音节

⑴其一犬坐于前⑵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⑶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⑷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⒋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股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

⒌填空:

⑴《狼》节选自《_____ 》, 作者是_____,字_____,号____, 清朝著名_____家。

⑵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屠夫战胜恶狼的过程,揭露了狼的________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_____,嘲笑了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他们怎样狡猾,终归是要被消灭。

⑶文中表现狼“黠”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⑸表现狼贪得无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⑹“乃悟前狼假寐”照应上文_____________一句。

⑺第⑤段写的内容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

议论,点明故事主旨的句子是 ____。

⑼这篇文章叙事部分的情节可以概括为:遇狼——()——()——杀狼。

⒍写出含下列加点字的成语。

⑴场主积薪其中⑵屠乃奔倚其下

⑶意暇甚⑷乃悟前狼假寐

⒎说说“投以骨”时,屠夫是怎么想的?

⒏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3、《狼》练习教学设计

一 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什么地方?

文章写屠户的勇敢聪明,主要是通过他的行为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语在说狼,实则夸人。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攻击,夹击。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回头看。

3.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放下。

4.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指打洞。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睡觉。

三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此题为开放性练习,既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又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写作。

4、《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资料提供者:陈雅玲

5、小语五册《会摇尾巴的狼》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语五册《会摇尾巴的狼》教案设计

授课教师 单位

课 题 26、会摇尾巴的狼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一只掉在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它,不要被它的假象蒙骗。课文用五次对话写出了老山羊逐步认识和揭露狼的真面目的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 狼和老山羊的五次对话内容,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2、 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激励自主评价。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 教具使用

一、 启动激趣: 这则寓言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把狼和老山羊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表演,教师板书。 26、会摇尾巴的 狼 老山羊 忙招呼 问 装可怜 看 自己是狗 半闭眼 说 摇尾巴 明白 露凶相 走

二、质疑探究: 1、比较句子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 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假如你就是这只掉进陷阱里的狼,怎么爬也爬不上来,你会怎么想? 2、学习第一次对话。 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鹏博士的提问,请学生选择回答:狼为什么连忙打 招呼?它为什么这样说?老山羊为什么问它? 师小结:鹏博士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抓住了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动作、语言来问的,问题提到了点子上,才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狼的本质和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真面目的。 3、学习第

二、

三、四次对话: (1)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朗读评价 (2)小组汇报 A、第二次对话,从狼的神态、语言知道它努力把自己装成老实的狗讨好哀求老山羊,从老山羊的动作、语言知道它在怀疑狼。 B、狼的半闭眼是在掩饰自己眼的凶光,老山羊识破它的花言巧语。 C、比较狼和狗的尾巴。 抓联系,与学生共同了解文章结构,理清学习思路。 在比较中,在假设中,体会狼着急、恐惧、急于爬出陷阱的心情,进一步体会课文用词的生动、准确。 以第一次对话为例,学习如何提问。 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自己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朗读形式多样,评价自主创新。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及 教具使用

4、齐读第五次对话,知道了什么?

三、总结梳理: 1、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狼?什么样的老山羊? 2、老山羊为什么没上狼的当?

四、反馈评价: 讨论:课文中只有一段写狼摇尾巴,为什么课题是“会摇尾巴的狼”?

五、应用验证: 作业自助餐: 1、 续编故事。 2、 摘抄词句。 3、 正反辩论:我们应该向狼学什么? 板书设计:

2

6、会摇尾巴的 狼(狡猾凶恶) 老山羊(警惕聪明) 忙招呼(讨好) 问(不轻信) 装可怜(哀求) 看(怀疑) 自己是狗 半闭眼(掩饰) 说(识破) 没上当摇尾巴(伪装) 明白(揭露)露凶相(暴露) 走(蔑视) 水到渠成,寓意自明。 分析狼的表现的变化,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给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选题范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的适应。

评课内容 优点: 1、 整体感知,寻找联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写板书,以板书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提纲。 2、 师先引,通过让学生对比句子,设身体会狼着急、恐惧、急于爬出陷阱的心情,知道狼为什么会向老山羊讨好。 3、 学习第

二、

三、四次对话,合作探究的施教策略是:自学、自问、自解、自评。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 A:抓神态,为什么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 B:抓动作,羊为什么看了狼几眼? C:抓语言,为什么狼说自己是可怜、善良的狗? D:抓性格,为什么狗是老老实实的? E:抓特点,比较狼和狗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长期这样的训练下去,学生的阅读会有一个腾飞。 缺点: 1、 找联系时,应让学生表演,老师板书,在激发兴趣中,学生就把握了课文梗概。 2、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提出有个性的问题,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把学生的问题以研究、讨论的方式布置成作业:正面、反面地辩论:我们要向狼学习什么?课文中只有一段写狼摇尾巴,为什么课题是“会摇尾巴的狼”?给学生布置创造性的作业。

资料提供者:

6、《狼》教学方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学习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狼的形象。

教学性质:

讲读课。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准确、流畅地朗读全文。

(二)设问:课文中狼的形象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在《狼》一文中,蒲松龄通过对两只恶狼动作神情的描写,着力揭露了狼的凶残而又虚弱、狡诈而愚蠢的特点。在屠夫与狼周旋的过程中,狼的本性逐步表现了出来。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凡写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狼的本性。如:“缀行甚远”----狼贪婪而又小心翼翼;“后狼止前狼又至”“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懂得配合作战,又会虚张声势;“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胆怯,并在伺机而动;“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在变换手法,制造危机;“目似瞑,意暇甚”----伪装轻松善良;“一狼洞其中”----狼在迂回包抄,准备前后夹攻。几个回合下来,狼的本性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三)提问:纵观全文,文章是如何详写屠户的动作神情的?

提示:写屠户的动作极有层次。先写他的“惧”“大窘”“恐”等心态,生动地描述了他与狼周旋时的高度恐惧、紧张、只求逃生的神情。再写他的“顾”“奔倚”“弛担”“持刀”等行动,表明他在险恶的处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想方设法和恶狼斗。最后写他的“暴起”“刀劈”“数刀毙之”“欲行”“转视”“断其股”“亦毙之”等动作,突出表现了他与恶狼搏斗时的情景,既写出了他战胜恶狼时的勇敢,也写出了屠户“转视积薪后”的冷静、细心。这样,屠户由害怕到想方设法,到奋起杀狼自救的神态就被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四)自读课文,领悟课文叙事生动、语言明快的写作特点。

7、小学语文二年级练习教学设计《小壁虎借尾巴》习题精选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照样子填空,再读一读。

小鱼(游)来(游)去壁虎( )来( )去

燕子( )来( )去小狗( )来( )去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四、连线。

小鱼甩尾巴 掌握方向

黄牛摇尾巴 赶蝇子

燕子摆尾巴 拨水

五、组词。

六、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1.小壁虎想向谁去借一条尾巴呢

2.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3.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

七、选词填空。

啊阿

1.王()姨是妈妈的好朋友。

2.这朵花多美()!

参考答案:

一、直角,姐姐,好啊,甩尾巴,老伯,啊

二、爬,爬,飞,飞,跑,跑

三、壁(bì)蛇(shé)摇(yáo)

参考答案:

五、角(角度,牛角,直角)难(困难,难过,难处)甩(甩手,甩开,甩卖)虎(老虎,虎口,虎将)

六、1.,?2.:“,。”3.,。

七、1.阿2.啊

8、《古诗二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堂教学赏析教案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 “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激情的《满江红》歌曲,把情感推向了新的高潮!]

资料提供者:

9、《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二、大体安排

一课时

三、课型结构

板块式。

四、预习要求

自读、熟读、正音读懂注释。

五、教学设计

1、导入 :

由有关“狼”字的一些成语说起(让学生说),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

析书课题后,让学生简介作者。师稍作补充。

2、板块一:正读。

学生先读课文,要求:动口、动手。

自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师注意纠正读音中的误处。

老师纠正后,学生读第二遍。

课文中有下列字音需要读准、掌握:

担 缀 窘 薪 苫 眈 瞑 暇 隧 寐 黠

学生再读,老师强调语调与节奏。

3、板块二:点读。

老师指出课文中下列这些字义要认读、掌握:

止 缀 从 并驱 故 敌 顾 犬 暇 方 洞 意 股 盖 黠 几何

学生再读这些字、词的注释。

学生再自读课文。

4、板块三:译读。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再读得顺畅。

学生自读自译。

老师读课文,学生说译文。

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学生再大声读课文。

老师顺势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板书:第1--4段是叙述故事,第5段是作者的议论。每1--4段又分别写了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5、板块四:理读。

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快而流利。读书时思考用“课文中有两个词是同义词”、“课文中有两个词是多义词”的句子说话。要求每个学生都能从课文中有所发展。

学生可能涉及到以下的词:

止 以 之 敌 意 其 前 而 等等。

6、板块五:品读。

请学生以“……写(用)得妙,我们可以看出……”“读了此文后,我认识到……”这样的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品析。

学生发言,老师和其他学生点评。

课文的主题主要从如何学习屠户面对恶势力时做法去理解。

7、板块六:背读。

要求学生背诵故事的高潮部分:第四段。

先自背,再指名试背,最后全班齐背。

10、《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二)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三)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读,重读音 :

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缀行甚远 屠大窘 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 眈眈相向 目似暝 意暇甚 止露尻尾 前狼假寐 狼亦 黠矣

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 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 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 弛担持刀 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狼洞其中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

虚词

意义以及用法

举 例

(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A、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B、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C、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11、《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两只狼与一个屠夫之间的一场较量的短篇小说故事。虽然它是以文言的形式出现的,但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内容带有劝喻性和讽喻性,接近寓言体裁。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有兴趣,配以一定的画面欣赏,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继续积累文言实词,了解文章情节的发展,理解它的寓意和意义。

学生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况且书本的解释较全,借助一定的参考资料,学生学习事半功倍。易于理解的的文章情节,使学生更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肯定会有所得益的。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改的精神,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语文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全体,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能脱离课本较形象、准确的复述故事情节,朗读和背诵。

4.能独立概括文章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出处)

1.图片“狼”(远、近观察)

2.蒲松龄,字留仙,清朝山东人,著名的文学家,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志异”是记载奇闻异事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四.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有关情节

五.回音壁(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

六.师生互动探究课文的情节,理解文章的寓意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14“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七.回顾小结,课文背诵

八.课后作业:

1.收集有关狼的资料,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狼,以“我眼中的狼”为题开展交流活动。

2.摘抄有关“狼”的成语并熟记下来。

板书:

遇狼 狼:缀行--------狡

惧狼 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御狼 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 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启示:1一切像狼一样的恶人都是以害人始,以害己终,最后都自取灭亡的。

2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3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并且不存在任何幻想,勇于斗争。

4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12、《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能比较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一些实词,读懂文章的意思

3.能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昔日东郭先生遇见了危难中的中山狼,由于他过分仁慈,险些丧命,幸亏农夫的帮助,才转危为安。今日屠夫又遇见了中山狼的后代,(学生大笑),那么屠夫是否从东郭先生身上汲取了教训,或又重蹈旧辙?狼也许变善良了?那么究竟如何,现在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狼》这篇课文。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出示投影)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电视,为大家所熟悉。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读出紧张感,力求生动。

2.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顿,词义句义不懂处做记号。

3.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除注解以外,文中还有不懂的字词,要求学生当场发问,教师当堂解决。

重点解决的字词:惧:恐惧。从:跟随。故:原来(一样)。驱;追赶。窘:困窘。恐:恐怕。顾:看到。瞑:闭眼。

暴:突然。毙:杀死。股:大腿。寐:睡觉。

黠:狡猾。缀:原意是连结,文中意是紧跟。弛:原意是放松,文中意是卸下。

其它不论实词还是虚词,可不单独讲解,以能理解文意为准。

4.学生齐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倒字、不多字,有节奏。

5.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对朗读情况作评价。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请两位学生毛遂自荐讲述故事大意,其他同学共同品评其得失。)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3.故事中的主体是人还是狼?为什么?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一个形象?请试加以说明。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发?

(揣摩广思,自由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的均需肯定。教师最后只能提自己的想法,不强加于学生。)

明确:狼的本性是贪婪、凶残和狡诈,绝对不能对狼有半点怜悯之心。同样,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善于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布置作业』

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课下在日记本上写一下,下节课集中展示。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