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划出来。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①“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②“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
师:现在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板书:难过,愧疚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引导:瘦弱的母亲一手拉着年幼的我,背上还背着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引导: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是呀,“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还包含养育儿女的艰辛,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母爱)
师: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
师:我想,当她这样要求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心安理得地把担子交给母亲去挑,因为他们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而其实?
师:是呀,直到今天,作者才知道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事他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呢?(母亲从不抱怨、诉苦,从不叫苦叫累)
师:现在,当你了解了母亲肩上的重担,当你知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来,捧起书,一起读一读2、3自然段。(配乐齐读)
四、指导写字:越、瘦
五、布置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抄写生字。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先:换床单(1—3)
后:报母恩(4—5)
感受:难过愧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用她那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并且从无怨言,这使作者感到难过和愧疚,从而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这个想法是……?
二、品读4、5自然段。
师: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吗?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
师: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睡着了吗?
师:母亲流的是怎样的泪水?为什么?(激动、幸福、欣慰等)
引导: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抱母亲仅仅一次,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而母亲抱我呢?(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时,不禁想起了孟郊诗中的两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提起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虽然能抱母亲一时,却报不了母亲对我们一世的情啊!母亲虽不要回报,但作为子女怎么不应该回报呢?让我们给母爱以回报,一起读一读最后这两段话吧。
三、联系实际,探究主旨。
师:这就是母爱,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爱,她无私地付出一切,却从未想过回报。子女给予她的一点点关爱却足以令她幸福满怀。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一天中妈妈为你做的事
2、一天中你为妈妈做的事
3、当你拥抱妈妈并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妈妈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
4、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我倾听到爱的流淌,从真挚的言语中我触摸到美好的心灵。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想起了文中母亲说的一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你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是呀,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爱儿女。我想那位护士也一定想起了她的母亲,你看她在文中都有哪些变化?(体会到护士也被无私的爱打动了。)
师:孟子有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护士一样孝顺别人的长辈,好吗?请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写一篇日记,哪一天有了行动,哪一天写这篇日记,老师看你的日记就知道你是否行动了。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则孝顺长辈的日记。
2、抄写生词并听写。
3、《课程探究》第13课。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划出来。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①“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②“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
师:现在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板书:难过,愧疚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引导:瘦弱的母亲一手拉着年幼的我,背上还背着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引导: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是呀,“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还包含养育儿女的艰辛,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母爱)
师: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
师:我想,当她这样要求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心安理得地把担子交给母亲去挑,因为他们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而其实?
师:是呀,直到今天,作者才知道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事他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呢?(母亲从不抱怨、诉苦,从不叫苦叫累)
师:现在,当你了解了母亲肩上的重担,当你知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来,捧起书,一起读一读2、3自然段。(配乐齐读)
四、指导写字:越、瘦
五、布置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抄写生字。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先:换床单(1—3)
后:报母恩(4—5)
感受:难过愧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用她那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并且从无怨言,这使作者感到难过和愧疚,从而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这个想法是……?
二、品读4、5自然段。
师: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吗?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
师: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睡着了吗?
师:母亲流的是怎样的泪水?为什么?(激动、幸福、欣慰等)
引导: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抱母亲仅仅一次,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而母亲抱我呢?(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时,不禁想起了孟郊诗中的两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提起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虽然能抱母亲一时,却报不了母亲对我们一世的情啊!母亲虽不要回报,但作为子女怎么不应该回报呢?让我们给母爱以回报,一起读一读最后这两段话吧。
三、联系实际,探究主旨。
师:这就是母爱,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爱,她无私地付出一切,却从未想过回报。子女给予她的一点点关爱却足以令她幸福满怀。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一天中妈妈为你做的事
2、一天中你为妈妈做的事
3、当你拥抱妈妈并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妈妈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
4、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我倾听到爱的流淌,从真挚的言语中我触摸到美好的心灵。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想起了文中母亲说的一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你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是呀,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爱儿女。我想那位护士也一定想起了她的母亲,你看她在文中都有哪些变化?(体会到护士也被无私的爱打动了。)
师:孟子有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护士一样孝顺别人的长辈,好吗?请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写一篇日记,哪一天有了行动,哪一天写这篇日记,老师看你的日记就知道你是否行动了。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则孝顺长辈的日记。
2、抄写生词并听写。
3、《课程探究》第13课。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鼓励质疑
1.投影出示太阳缓缓升起的动画画面,配上声音:“同学们,你们好!你们认识我吗?”
2.(教师板书课题:太阳)你们瞧!太阳公公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他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问太阳公公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会问: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太阳公公,你有多热?太阳公公,你是由什么构成的?太阳公公,你与我们地球有什么关系?太阳公公,你为什么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来,从西方落下去?……)
3.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将学生的问题分类概括。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有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从网上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是个谜,要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自己读,可找学习伙伴对读,也可小组同学合作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导言:《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这类文章往往是一个自然段讲清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阅读时,要边读边思考: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学生阅读后归纳。
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与植物、动物和人的关系。
第5自然段:讲太阳与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讲太阳与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与健康的关系。
第8自然段: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
3.根据叙述的内容,可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板书:
太阳的特点
和人类关系密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太阳的特点
1.导言:课文介绍了太阳的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边读边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重点句,再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太阳这一方面的特点的?可边读边在书中批注。
2.自读课文,独立思考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并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投影打出)
太阳的特点
说明的方法
远
一亿五千万公里 走:三千五百年 飞机:二十几年
大
一百三十万个地球
热
表面温度:六千摄氏度 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3.利用投影交流、评点,并随机设问:
文中如果不用数字,只说距离“很远很远”,温度“很高很高”,可不可以?为什么?
文中把太阳与地球作比较有什么好处?
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这样写好在哪里?
为何把太阳比做大火球?
4.在写太阳远、大、热的特点时,作者很注意用词的准确,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学习生字新词
1.让学生交流生字中易错的地方,或编成字谜考同学。
2.正确读写词语。(差不多、庄稼、生存、繁殖、蔬菜、煤炭、比较、杀菌、预防)
总结反馈
1.这一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你们看太阳公公都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课件演示)听,他又在说什么?(放声音)“同学们,你们学得很认真,你们想把我的有关知识介绍给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了解我吗?”
2.让学生以第一人称介绍太阳公公,分别练习详细介绍和概括介绍,同桌对练。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导言:上节课,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认真思考,了解了太阳大、远、热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带上自己收集的资料,来探讨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个问题,好吗?
1.自由读课文第4~7自然段,边读边想:太阳和我们有哪些关系?并在书上批注。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太阳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
与人类的关系:
动植物的生长
人类生活
自然气候
人类健康
3.以小组为单位,从第4~7自然段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
a.学生可能运用合作朗读来学习自己喜欢的段落。
b.学全可能运用直观演示法,画出关系图来帮助理解。
c.学生可能结合生活实际、个人体验来帮助理解。
d.学生可能结合收集的有关资料来帮助理解。
教师可适时播放多媒体动画,如“水的循环”“煤炭的形成”“风的形成”,以加深理解。
前后联系,整体感知
引导同学们把课文第一与第二部分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认识到正因为太阳具有“大”“热”的特点,又“离地球很远”,才造就了我们地球这一美丽可爱的世界,才给我们人类及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太阳和人类关系那么密切,因此,课文最后进行了总结,反复强调,突出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请大家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生朗读课文。
3.鼓励学生把最后一个自然段背下来。(交流方法,再个人准备)
4.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反馈应用,积累语言
1.(课件:把太阳公公的笑脸改为表情委屈的脸)同学们,太阳公公怎么不高兴了?你们听,太阳公公说了什么?(声音:真气人,石油总说和我没关系,你们给我评评理)你们能帮他评评理吗?要求用上今天学过的“如果没有──就没有──”“有了──才有”“因为──所以──”等句式(用上一个、两个均用)。
2.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及生活积累自由表达。
(太阳公公的脸又变成笑脸。配音: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你们看,太阳公公又笑了。
总结谈话
《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和它与人类的关系。课文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主动地学习,今后肯定能掌握更多有关太阳的知识,将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太阳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继续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4、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准确认读生字词。
3、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及三处“没想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世界,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介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三、教情、学情分析
1、学生有:能读通课文,并能读流利。
能初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2、学生缺:抓住“没想到”,体会作者内心惊讶、难过、愧疚的心情。
体会“重”的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重”的含义,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助学方案
1、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反复诵读。
2、借助歌曲、图片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妈妈抱着婴儿的图片
a、看着这幅图,你会想起谁?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母亲)
b、如果请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指名说:爱、关怀、梦……)
教师评价:一个简单的动作“抱”(板书:抱)让你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 (板书:第一次)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完成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难以忘记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一幅母亲抱孩子的图片,寻常而又易见,学生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是合乎逻辑思维的反映。“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一句反问,把学生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此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抱母亲的事情,但是书中的语言文字或许能给你留下点什么? (打开书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朗读。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读)
3、读了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给作者留下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师述:是啊,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多媒体出示该句,指名读)
第一次抱母亲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板书:没想到)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中,围绕“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紧紧抓住三处“没想到”组织教学,并在下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读出自己独有的感受。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逐步溶解了教学难点。
(三)精读课文
1、小声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
读读,此时此刻的“我”没想到的是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教师相机点评学生的习惯)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 (指名读相关语句)
3、多媒体出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
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a、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指名说并读一读)
b、没想到母亲很轻,他以为母亲怎样?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 (差点仰面摔倒)
c、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
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 (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 (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 (生:仰面摔倒)
d、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
e、此时此刻,文中的“我”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引导:当作者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留给作者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当时他的表情会是怎样的?(指说并板书:惊讶) 这是作者从未想到的,他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再次指名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师小结:母亲太轻了,轻到了我一使劲,差点摔倒。 (齐读这一句)
4、站在一旁的护士责怪我…… (指名读护士的话)
而我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答: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5、多媒体出示句子: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板书:这么轻)
引导:母亲到底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说说自己有多重?
看着手中的母亲,她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
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指名读一读)
师述: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设计意图】
母亲到底有多重?书中只有两个数字说明母亲的体重:“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通过这两句话让学生猜猜母亲大概有多重,学生不难看出此时的母亲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几斤。再让学生说说自身体重,而四年级的学生重的可达90几斤,轻的也有六七十斤,这样一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真的很轻,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6、“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
错觉呢?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你又能品出什么?
7、学生交流:为什么“我”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 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指名读)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在“我”的心目中,母亲一定是 (力大无穷),因为,在
“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 ,这样年复一年, 。
(谁能读好这句话 )
“翻山越岭”一词,使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说出 爬山)
爬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而母亲是手里 背上 肩上还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你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 (指名读出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要使学生体会母亲“力大无穷”就必须理解这段文字中的“翻山越岭”一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词语想到什么,联系生活中爬山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的爬山只是空着手,而此时的母亲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翻山越岭是需要多大的力气。难怪在“我”的心里,母亲一直是力大无穷的。
拓展:想象一下母亲在这年复一年的日子里是怎样一路走来?(创设情境,指名说)
出示: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泥泞的道路上,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
师述: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长大后,我们可以干活了,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 ,我一直以为 ,可没想到 。(生说)
【设计意图】
这样一个小小的拓展,不仅拓宽了学生想象的思维,原来这“年复一年”是那么的不容易,也拓宽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原来这“爱”就蕴含在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日子。
8、多媒体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
重的担子。”
又是一个“没想到” (指名读)
师述:“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小时候翻山越岭的情景,想到了逢有重担,母亲要我们放下的情景,可这一切的背后,母亲竟然是用80多斤的身子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此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愧疚、自责) 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读一读。
板书:那么重
这担子到底有多重呢? (指说)
师述: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 (生活的重担、责任) 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她? (多媒体出示:母爱 板书)
(学生看板书)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内疚的心情涌上心头。 (集体读好这句)
【设计意图】
“这么轻”到“那么重”,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难点。既然是教学的难点,不如直扣难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思考“这担子有多重?”根据预设学生会跟着老师的问题思路回答“100多斤”等含有不同数字的答案,难道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这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了求知欲,将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出“母爱”,是母爱在支撑她度过这艰难的岁月。
9、对于这一切,母亲只是笑了笑说 (指读)。或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
亲,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这样的画面可能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
(配乐欣赏母子共处的图片)
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师小结: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妈妈对你们那份深深的爱!
(四)拓展练习
1、出示诗: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师配乐读,生配乐读,齐读)
师述: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就像呵护嫩芽一样,让我们茁壮成长。
2、学到这,也许你也想起了你和妈妈之间的许多事,动笔描述一个生活片段,注意细节
描写。(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
一首小诗配上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诗中,学生细细品味母亲对子女的爱,在诗中,学生深深反思自己对母亲的“爱”。最后以练笔结束课文的学习,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将写落到实处。
附板书:
13、第一次抱母亲
没想到 这么轻 那么重
(惊讶 难过 愧疚) (母爱)
5、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播放《烛光里的妈妈》
3、出示歌德的话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用心去思考,不仅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适时地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二、导入教学
1、同学们,歌颂母爱一直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将继续来学习歌颂母爱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2、板题。
3、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浏览课文后找出有关的句子或词。(难过、愧疚)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
四、朗读感悟1——3节
活动一:
1、自由读。文中有三处“没想到”,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轻声读一读,配上相应的动作,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出示: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1)自由读,并为第一段文字配上相应的动作。
2)从这两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难过)
3)带着你的感受读好这两段话。( 指名读、小组读)
出示:
B、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母亲力大无穷、母亲身子很轻、母亲挑的担子很重)
活动二
过渡:文中的我为什么会觉得母亲力大无穷呢?
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1)默读,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母亲力大无穷的呢?
是呀!小时候,80多斤的母亲,肩上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背着女儿,拉着儿子翻山越岭,所以儿子觉得母亲——力大无穷。长大后,逢有重担时,母亲总不让我们挑,所以作者觉得母亲——力大无穷。这样的艰辛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 ),经历了无数个酷暑,所以作者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2)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那100多斤的担子和背上的妹妹吗?那母亲的担子里还装着什么?
孩子们,母亲的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母亲所挑的岂止是100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家庭的大半个天呀!
3) 80多斤的母亲真的力大无穷吗?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伟大的母爱)
4)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走过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5)这就是母亲,为了子女,为了家庭,为了生活,走过了多少艰辛的道路,却毫无怨言。然而,不懂事的我们对母亲关心的太少,了解的太少,所以作者愧疚、难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会读的更入情入境!
3、多么伟大的母亲!难怪护士动情的说:————
活动三
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 给这句话换个说法。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母亲为你和你的家人都做了些什么?
是呀,母亲教会我们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当灾难来临时,是母亲为我们支撑着生命之门!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有这样两幅画面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间。(播放画面)这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最崇高的母爱!母爱无边啊!
6、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分角色读一读2、3两节吧!
五、学习4、5两节
过渡:面对任劳任怨,毫无怨言的母亲,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一般,(边说边板书:无数次)我抱着母亲入睡—
活动四
1、自由读课文、看看插图,联系前文,想想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2、交流思考题
(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
3、让我们再次地在朗读中品味这幅母子亲情的感人画面吧!配乐《懂你》
4、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现在你们最想对谁说些什么呢?可以写下来(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设计颁奖词)或作者说,也可以对自己或自己的母亲说)
2、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
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母爱无边,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这一题目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高度浓缩和概括,非常凝练地表达了儿子对母亲强烈真挚的情感。下面是该课文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7、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从而产生报答母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自主阅读探究文章大意。
2、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三、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朗读配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生字词。
一、揭题导思: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老师写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师:课文读过吗?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是在什么时候?
师:告诉老师,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有什么想法?
相机板书:原因感受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读书就要这样,从题目开始读起。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对题目的思考,我们往往可以猜测到文章的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接下来,我想请一些同学读读课文,检查一下昨晚的预习情况,看看通过预习,咱们同学是不是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了。
检查的时候,我想这样,先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捧好书做好准备,我随机抽查。听的同学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听读课文,并且划出能解答这两个问题的有关语句。
(师巡视听读情况,同时随时按小组读、四人小组读、同桌、男女生读等形式检查读书情况。)
2、评价朗读,汇报交流。
师:请几位同学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情况。
师:听得挺认真的,小评委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不知道另外一个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先看第一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
师:从文中哪个句子知道的?划出来。指导朗读(个别读,齐读。)
①“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②“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引导: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有两个原因,(板书:换床单,报母恩。)按先后来分,可以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请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换床单而抱母亲的?从哪里到哪里是讲作者因为想报答母亲的恩情而抱母亲的?
师:现在看第二个问题: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板书:难过,愧疚
师: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引导: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指名读。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引导:瘦弱的母亲一手拉着年幼的我,背上还背着比我更小的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引导: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是呀,“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还包含养育儿女的艰辛,包含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农活和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母亲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呢?(母爱)
师: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
师:我想,当她这样要求的时候,孩子们肯定会心安理得地把担子交给母亲去挑,因为他们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而其实?
师:是呀,直到今天,作者才知道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事他为什么一直都不知道呢?(母亲从不抱怨、诉苦,从不叫苦叫累)
师:现在,当你了解了母亲肩上的重担,当你知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来,捧起书,一起读一读2、3自然段。(配乐齐读)
四、指导写字:越、瘦
五、布置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抄写生字。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原因先:换床单(1—3)
后:报母恩(4—5)
感受:难过愧疚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用她那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并且从无怨言,这使作者感到难过和愧疚,从而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这个想法是……?
二、品读4、5自然段。
师:同样是抱母亲,刚才的“抱”和现在的“抱”有什么不同吗?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再回答。
师: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母亲睡着了吗?
师:母亲流的是怎样的泪水?为什么?(激动、幸福、欣慰等)
引导: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我抱母亲仅仅一次,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而母亲抱我呢?(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时,不禁想起了孟郊诗中的两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们提起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我虽然能抱母亲一时,却报不了母亲对我们一世的情啊!母亲虽不要回报,但作为子女怎么不应该回报呢?让我们给母爱以回报,一起读一读最后这两段话吧。
三、联系实际,探究主旨。
师:这就是母爱,人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爱,她无私地付出一切,却从未想过回报。子女给予她的一点点关爱却足以令她幸福满怀。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
1、一天中妈妈为你做的事
2、一天中你为妈妈做的事
3、当你拥抱妈妈并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妈妈有什么反应,你又有什么感受?
4、现在有什么话想对妈妈说吗?
师:从你们动情的朗读中我倾听到爱的流淌,从真挚的言语中我触摸到美好的心灵。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想起了文中母亲说的一句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你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是呀,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爱儿女。我想那位护士也一定想起了她的母亲,你看她在文中都有哪些变化?(体会到护士也被无私的爱打动了。)
师:孟子有句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孝顺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别人的父母,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我们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像那位护士一样孝顺别人的长辈,好吗?请落实在行动上,然后写一篇日记,哪一天有了行动,哪一天写这篇日记,老师看你的日记就知道你是否行动了。
四、布置作业:
1、写一则孝顺长辈的日记。
2、抄写生词并听写。
3、《课程探究》第13课。
附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1、师板书课题,生随师书空写课题
2、教师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生: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
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
3、师表扬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
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
4、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课文,声音不一定要大,怎样读进去就怎样读?
5、找到答案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6、明确初读要求:我最关心的是不是生字都认识了吗?课文读得通顺了吗?
7、检查初读:
(1)生字会读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2)现在不许开口出声,一起看这个字(教师端正书写“越”),会读的举手?
指名读后,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呢?(生联系课文理解后解释:走过很多的山路)
(3)我让大家认一个课文中最难最难的字。
出示“愧疚”一词,指读后,追问:是什么意思?交流明确是“惭愧、内疚”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通
8、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9、检查再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相机指导(其中一个学生读时偏快,教师马上作出反应,指导他读好句号)
10、当学生读完第3自然段时,表扬学生读了三遍就读得通顺、正确。
四、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11、于老师备课时读了好多遍,但没有大家读得好,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谢谢大家坐得这么端正。
12、教师配乐范读结尾段(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听课师生共同鼓掌)
13、教师激励学生读:
同学们,有人把“读书”称为“煮书”,刚才大家把课文只读了两遍就读得很好,很多地方给我以启发,比如有的同学甚至读出了表情,希望我们互相学习,练习读书,把课文读好,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披文悟情
1、明确悟读要求:听了于老师的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能够读书,煮书,也就是边读边思,展开想象。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字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看纸背面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段
(1)当学生读到以下两句: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我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马上予以即时性表扬:“赶紧”“责备”这两个词读得好,一起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2)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
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因为这里不是抱怨,而是埋怨的意思
(4)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
(5)学生仍旧读不好,师及时范读:要不要老师读?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读
3、读中学习第二段
(1)当学生读到“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问:会读书的同学能透过这个词读出更深层的意思吗?
(2)教师深情地用古诗文来赞颂母亲,并小结:
母亲挑的不是一付重担,而是半边天啊!现在回想起来,你怎么看待“翻山越岭”的意思?(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谈了感受)
(3)相信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去体会课文,会把课文读得更好。
当你们读书的时候,眼前要浮现出妈妈带着孩子翻山越岭的情景,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有感染力)
4、读中学习第三段
(1)看黑板。教师板书一个“笑”字,并背诵课文中的句子问学生:你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看出了什么?
(2)生一:从母亲“笑了笑”的表情中,看到了母亲把几十年的辛劳看得很平常,很不在乎,所以母亲的胸怀很宽广。
生二:从“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我看出了母亲很爱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从这句话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吃,但遇到很累的活却不让我干,比如我的书包很重,送我上学的路上总是帮我拎着,怕累着我,所以,课文里的母亲也是和我妈妈一样,是一位关心孩子,爱孩子好母亲。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
5、激趣学习第四、五段:
(1)“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谁来读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
(2)想一想,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
生答:幸福、欣慰、激动、开心,是甜的
(3)师小结学生的答案
(4)教师板书第五段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无数次”,让学生比较:与课题中的“第一次”比较比较,你想说句什么话?(生答:母爱无私、母爱博大)
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知道老师最想用你们学过的一首什么诗句来抒发此刻的情感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教师读自己的读后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象文中的母亲一样爱我的学生……
7、学生再分段读课文
8、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抄写作业
8、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 录音机 心意卡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课
1、 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 这是赞颂谁的歌?(母亲) 赞颂母亲是千百年来永恒不衰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课文。(板书课题 : 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通过预习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 愧疚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妹妹
2、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精读感悟
1、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 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 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 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 指名读
2、 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 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 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 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 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6)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能挑重担,儿子一直以为——;长大成人,有了重担母亲还是自己来挑,我还是以为——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 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 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感激
母←—爱—→子
9、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一、交流导入:
在四年三班这个小家庭里,我作为家长,有严厉也有关爱,我和你们一样享受着课上的自由交流,课下的平等对话,老师真的为拥有你们而幸福,我爱你们,你们呢?爱我就请抱抱我。是的,爱是需要表达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更美好!
二、课题引申 品读“抱”字
1.请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2.指名读课题,展现不同的读,突出“第一次”,“抱”,“母亲”等词语。在读中交流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突出不同词语的读,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中年男人,在母亲生病时,第一次像抱婴儿一样抱了母亲。[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形式的不同但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整体读文 “抱”之不同
作者始终抱着母亲,开始的抱与后来的抱有什么不同?
板书:开始是情急地抱
后来是深情地抱
四、精读课文 感受母爱
同是抱母亲,由最初的情急地抱,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抱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默读课文,难过、愧疚的原因?[屏幕出示词语:两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词语,难过—伤心;愧疚—自责。]
2.划出难过、愧疚原因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3.交流中品读词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翻山越岭----艰辛
日复一日----艰辛
力大无穷----80多斤 [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
4.感受角色,角色朗读
“我”:难过、愧疚,对母亲的心疼。
母亲:虚弱、朴实,中国妈妈典范,为儿女置自己于度外。[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护士:责备—动情—对母亲的敬佩、敬重。[我这样难过、愧疚,文中的护士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五、研读课文 感恩母爱
作者的愧疚、心疼,让儿子有了深情抱母亲的想法。文中用了一个词写他想抱母亲时的想法——突发奇想。[突然产生奇特的想法。]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呢?
作者动情地一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回报,是对母亲的感恩,对已人到中年的作者,这第一次的“抱”让他有无限的愧疚。而且这“第一次”的抱与文中的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板书:无数次] 是啊,对妈妈含辛茹苦的培养,儿子这一“抱”有多少的心疼,多少的愧疚!作者用这一抱表达了对母亲感恩,对母亲的的爱!
母亲此时怎样呢?体会母亲的泪水,省略号的作用。
这是怎样的泪水?[母亲流下了欣慰,高兴,感动,满足的泪水。]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情感的表达和复杂的情感。]
作者也用省略号告诉了读者:爱!是永恒的,爱是留有余味的,爱也能弥漫人间。
师生配乐共同读文:课文一、四、五段
六、拓展延伸 焕发真情
1.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为了子女,付出了许多,却不求回报,在你们的桌堂里,有一封父母写给你们的信,让我们拿出来读一读。[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信你们更加能感受、理解妈妈的爱。
此时想对来到现场或没来到现场你的妈妈,说点什么?
2.文中的母亲含辛茹苦,让作者心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凝聚着妈妈的爱,看一个孩子的感受,他又是如何回报妈妈的爱呢?[读学生课前搜集的母爱短文]
3.母亲的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能不能感受得到,作者用中年的一“抱”回报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用笔写下来。并在生活中将爱延续下去。
10、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11、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教师是对话的主导,文本是对话的凭借。本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有效对话的情境,引领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完成与自身的对话,实现学生、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达成语感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双重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爱戴和报答母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母亲为家庭的无私奉献,感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策略: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文本,努力让学生读透文本,读出学生的个性化。
2、抓住文本的留白,凭借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想象和拓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一组图片。(背景音乐)
一、掲题导入,复习巩固。
1.同学们,有一个人,是她给了我们生命;是她教我们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是她,含辛茹苦,只为了我们的幸福。这个人是?(齐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领悟和回报母爱的。齐读课题。
(抒情的音乐,一张张生活中体现母爱的图片很快把孩子们带入了情境。)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瘦小 愧疚 仰面摔倒 翻山越岭 突发奇想 力大无穷
开火车读 指导写“瘦”(“瘦”字的笔顺和字型特别容易错)
3、之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谁能用上这几个几个词语简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语,即有了支点,大大降低了概括难度。)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体会难过。
1、我第一次抱起母亲时,才发现母亲轻轻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交流:“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点红:难过,直接写出了我的心里感受。
【板书: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居然、出乎意料,没想到)
【板书:没想到】
2、文中多次写到了“没想到”,请默读1-5自然段,用直线画出词语“没想到”。体会我的心情。
文中几次写了“没想到”?(三次)谁来读第一次?
(以三次“没想到”贯穿第一课时,让我们看到了含蓄而伟大的母爱。)
交流: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我是怎样抱母亲的?点红:使劲一抱。我为什么会使劲一抱?
【板书:轻】谁来读好这句话,体会我母亲的轻。
交流B、看到了我这样抱母亲,护士责怪起来。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1)“责怪”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语理解吗?责怪是埋怨中带点批评的意思。护士为什么责怪我?
你能读出护士责怪的意思吗?这就是责怪。一起读。
(2)护士的责怪引出下面的一段对话,自由读一读。指名读。
“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你能不能给这些对话加上提示语?自己试一试。
语言训练: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我( )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护士( )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我( )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母亲( )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指名加。出示齐读。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我(难过地)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护士(反)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我(低声)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母亲(轻轻地)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通过对文章的补白,体会作者内心的愧疚,突出母爱的伟大)
交流:C、儿子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不了解母亲,是因为他心中没有母亲吗?那是为什么?
护士的责怪,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往事一幕幕出现在我眼前。
(1)读读这段话,看看母亲做的哪些事打动了你的心?
小时候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感受。
a、交流:你是怎样理解“翻山越岭”这个词的?
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你来读好这个词语。
(学生说感受后,再指导读这个词语,学生体会更到位)
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还要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这副担子重不重?(板书:重)
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肩上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
夏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母亲总是……
冬天,寒风呼啸,地冻天寒,母亲总是……
雨天,风雨交加,山路泥泞,母亲总是……
母亲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她带我们走过了许多曲折坎坷的道路。
母亲这样做是一天两天吗?不,是年复一年。因此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是什么力量能让瘦弱的母亲承受这么重的担子呢?(母爱)这哪里是力大无穷,这分明是母爱的力量啊!
想到这些,我的心里怎能不难过?男生齐读。
b、还有哪些事打动了你的心?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说说你的感受。
长大以后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事打动了你的心。说说你的感受。
(是啊,这真是一位疼爱子女的母亲)
这里的“重担”指什么?(重的体力活。)
想到这些,我的心里很难过。女生齐读。
C、引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担子:在这里的“担子”仅仅指母亲肩上担负的重量吗?还指什么?想象生活中母亲除了挑担,还要做什么?(这是母亲的责任……)
这里的担子不仅指肩上看得见的担子,还指母亲肩负的责任。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母亲,任劳任怨、疼爱子女的母亲、我一直以为力大无穷的母亲。可是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伟大的母亲!(一齐读)
老师把课文浓缩成一首小诗。(配乐朗读)
第一次抱您,母亲
没想到您是如此之轻!
春露秋霜,寒来暑往
您肩挑、身背、手拉,翻山越岭。
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是沉沉博大的爱
让您用瘦小的身躯为儿女撑起幸福的天地!
(感人的音乐,感人的诗歌,既激发学生情感,又是对课文内容的小结)。
三、小结、拓展。
古诗是这么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作者,是他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爱。
1.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可以是对文中母亲的祝愿,也可以是对自己母亲的感谢,还可以是对天下母亲的关爱。
2、美文推荐: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慈母情深》(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