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一等奖

《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一等奖》属于语文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一等奖

1、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一等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2、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三节。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一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简案

1、请你给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好吗?

2、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大家讨论交流一下?

3、欣赏MTV并以此为整堂背景音乐。

4、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

立争使每一句诗句都能让学生情有独钟,畅所欲言。让学生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

5、你了解海子吗?★

海子:15岁清华大学;19岁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任教;25岁卧轨自杀;7年创作诗歌200多万字。

今天和明天的撕裂,“你”和“我”的撕裂,尘世和大海的撕裂;亲情的撕裂,爱情的撕裂,前程(诗歌事业)的撕裂。(抓文中的关键词)

他的现实撕裂和寻求精神家园,现实

超现实。诗人选择铁轨,那就是要断裂自己的身体,把山海关拆开进行解释可能是一种角度,这也可能是诗人选择山海关的一个原因。虽然,这种解释可能是那么的苍白和牵强。

6、你最想跟海子说句什么话?

90年代的人民也给海子说了一句话: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一个自杀者和一个精神病人,多多少少是人们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呼唤,是对海子的认可和深切的愐怀。

小结:初读阳光,深读撕裂。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教案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教学要点: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一、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二、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2、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

——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3、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

——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5、“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6、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7、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8、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学生课外阅读。

答 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教学目标: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教学要点: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二、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2、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

——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3、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

——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5、“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6、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7、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8、介绍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学生课外阅读。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6、《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7、《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8、《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关于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二)理解诗歌:

1.学生自读课文,领悟诗歌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附: 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

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ˉ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2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乡。海子,海的儿子。

9、《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10、《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11、《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1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


一、课前

在大屏幕上打出第一张幻灯片,同时播放舒伯特的《小夜曲》。(渲染氛围)

幻灯背景为黑色,文字为红色加白色阴影、宋体。内容为:

1、海子诗句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

流浪 爱情 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

诗歌 王位 太阳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海子照片

黑白、半身、戴大眼镜、笑得非常灿烂——似乎是一个快乐的人。(照片下方以黄字标出:诗人海子)

二、上课

(一)导入、简介海子

师:大家过去听说过诗人海子吗?接触过他的作品没有?

生:没有。(看来,生对海子非常陌生)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短诗去了解海子、走近海子、感悟海子吧。(幻灯出示课题。背景为一充满梦幻色彩的画面。吸引学生,暗含启示)

幻灯: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食指【郭路生】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西川撰文

在介绍中,老师补充五点:1、25岁的天才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时,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手中握有遗书,上书:“我的死与别人没有关系。”2、在海子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而且,海子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3、说起海子的天赋,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赞叹。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海子的美学课很受欢迎,在谈及“想像”这个问题时,他举例说明想像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诗人,要求他每次下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朗诵自己的诗作。今天看来,那些聆听过他朗诵的人有福了!4、海子的诗歌理想。海子期望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5、本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即海子自杀前两个半月不到。

(二)读——重在感受

师:下面,我们来聆听名家朗读这首诗,请大家在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投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Flash。播放朗读mp3)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阅读这首诗。读到动情处,请主动站起来为大家朗诵,可读某一句、某一节或全诗。(4个同学向全班作了选读)

师:现在全班齐读这首诗,之后交流。交流时做到两点:1、把各节诗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2、谈谈你初读这首诗的印象。

(三)析——大致内容、初读印象;赏——赏细部

生:在第一节诗里,海子提到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说明他是很向往过上一种普通人的幸福生活的。(掌声)

生:第二节,海子说,他要“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这是不是在写亲情呢?

生:我想是的。不过我不理解“幸福的闪电”是什么意思。

生:我也不理解。老师,能跟我们说说吗?

师:看来,大家都在认真地思考了,读书就该如此。“闪电”,意味着一刹那。那么,“幸福的闪电”当然是说一刹那间的幸福了。这样,海子要说的就是,即使是一刹那(哪怕一丁点)的幸福,我也将告诉每一个人。(学生呈豁然、欣喜状)

生:我想,在第三节里,海子写到,他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还要祝愿“陌生人”,“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是不是友情呢?

生:对。我觉得这里面还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博爱。(掌声)

生:还有,我觉得海子很善良。

师:听了大家的讨论,我很高兴,因为大家是那么认真。我一贯要求大家的“善思”二字,看来大家是心领神会了。(生都笑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你们大概已经得出结论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明朗、欢快的呢?还是黯淡、沉闷的?

生:明朗、欢快的。

师:(依次打出幻灯。第一张:背景是明快的蓝天白云)是这样吗?(得到生的肯定后,又打出文字:做一个幸福的人 <竖排>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横排4行>)这是诗的第一节,海子对幸福的向往。(第二张:背景是绿草、红裙女孩、两只白鸽拉着的飞车。童话而梦幻。横排文字: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这是诗的第二节,我们似乎突然才发现,亲情原来是如此地宝贵、美好。(第三张,背景是温暖的紫色,一支支盛放的桃花,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荡秋千,秋千拴在桃树枝上。梦幻、温馨)诗的第三节,仿佛画面也越来越温暖了。(依次打出4行横排文字:取温暖的名字愿你 愿你 愿你 )

(四)疑——抓关键,破“误读”

师:然而,写作本诗时的海子真的是心境明朗而温暖吗?诗中画面的色调真的是明快而温暖吗?

(在学生的思考中,投影的画面突然一换,打出了一张用了黑色模版的幻灯)

师:不错,诗人海子好像在内心深处(打出文字:向往幸福、向往亲情、向往友情<三横排,阶梯状>)向往幸福、向往亲情、向往友情。不过,这里提到的“幸福”、“亲情”、“友情”都是指向第三个“愿你”中的一个词的(生:尘世)。对(幻灯打出“尘世”)。也就是说……

一生:这些都是尘世生活中最可珍惜的。(全班学生呈恍然大悟状)

师:那么,海子的内心真的渴望拥有这一切(幸福、亲情、友情)吗?解答的关键在哪里?

生:我想他是真的渴望的。他不是都这么写了吗?(笑)

生:可是他不是说要“从明天起”吗?也许他是不想要这种幸福吧。

生:对呀对呀!我也觉得怪怪的。干吗要写“从明天起”呢?可能这就是解答的关键吧。

生:应该是。

师:很好!看来大家对这首诗的解读又有新的感悟了。(幻灯:“从明天起……”,黑底白字,歧路纷呈的剪贴画)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从明天起”呢?或者说,“从明天起”意味着什么?

生:明天是说下辈子吧?

生:可能是天堂。(笑)

生:(戏谑地)是西方极乐世界吧?(大笑)

生:我看是说未来。

师:“明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呢?今天,我们阅读这首诗,读到的是“从明天起”;明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到的仍然是——(生:“从明天起”)是啊,就像古诗中所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意味着未来,意味着永远的“明天”。那么,“明天”是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从明天起”,就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起”。于是,我们不禁要向诗人发问,既然向往尘世的幸福、亲情与友情,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

师:再看最后一行,海子在说了三个“愿你”之后,语气突然一转,写道:(生: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打出幻灯:“我只愿……”。黑底白字)

师:“我只愿”——那么决绝。海子仿佛跟幸福有仇似的。他祝愿别人,“愿你”,“愿你”,“愿你”;说到自己时,却说:“我只愿……”究竟为什么?

师:再联系他的遗言:“我的死与别人没有关系。”这话很显然跟它的法律意义无关。那么,我们该怎样来理解?

师:还有,“我只愿面朝大海”,“大海”指的究竟是什么?“面朝大海”意味着什么?大海之外还是海,又何来的“春暖花开”?

(一连串的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入)(最后)

(五)悟——海子“魂灵”,海子不适当的人生选择

生:海子需要的好像并不是尘世的幸福。他不是说“我只愿面朝大海”吗?大海可能代表一种理想吧。

生:我同意×××的观点。我觉得海子是一个生活在自己的理想环境中的人。

生:对。如果理想幻灭了,他就有可能去自杀。

师:是啊!海子的大海,其实正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我是先上了散文单元才上诗歌单元的,所以有这些类比)、陶渊明的桃花源,都是他们用来抗拒这个“尘世”(现实世界)的理想世界(或称艺术世界、梦幻世界)。由于对现实的绝望,于是他选择了“大海”。

(推出幻灯:面朝大海——背对生活

春暖花开——尘世冷漠)

生:老师,那么海子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师:诗歌王国。海子是那种用生命来写诗的诗人。诗几乎就是海子的一切。大家还记得课前看到的第一幅投影吗?海子在诗里写到:“我有三种幸福(有的学生还记得)诗歌 王位 太阳”诗人韩东也认为,“海子之死只能是诗人悲惨处境和内心冲突的一个证明”,“就我读到他的那些极为优秀的作品而言,我坚持认为海子是一个写不出诗来就宁愿一死的人”。

生:(纷纷地)太偏激了。

师:说得对。海子是太偏激了。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认为:不偏激就没有海子;不偏激就没有海子那些熠熠地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的诗篇?今天,海子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他的诗作入选我们的教材只是证据之一。

(推出幻灯,黑底白字,右边是海子灿烂的笑脸,左边是文字——“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师:进入了海子的世界之后,相信我们的心里都很不好受。这一首诗,也不再是一首明快而温暖的诗了(生均有同感)。

(幻灯。黑底白字)海子——

一个“冷酷”的诗人

一个绝望的诗人

一个生活在他世界的诗人

师:海子死后,中国许多非常优秀的人(诗人、作家、评论家)都写了不少纪念文字。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评价海子的——(幻灯)

“点评海子:

这颗彗星的陨落给人以震撼:它的陨落的时间,以及它的陨落的方式。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师: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人活着,不仅要思考生命的长度,更要思考它的宽度;不仅要关注生命的数量,更要关注它的质量吧。)

呈现在海子诗中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它是原始生命通过人类的语言创造的另一个世界。它顽强地君临于这个世界之上。它的光芒照见了这个世界的荒谬和黑暗……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海客)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 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 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 分,失去一个回声。(西川)”

(幻灯。黑底白字。一幅象征意味很浓的黑白插图)文学上成功的海子,人生上……

学生讨论。(略)

师:是啊,我们确实应当看到,作为诗人的海子,他无疑是成功的;而作为普通人的海子,他的人生选择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在陷入绝境时,每个人都应该冷静思考,寻找生命的出口,而不要轻易放弃生命。(生沉思)(略停)

(六)移——激趣、拓展、写作

师:如果大家课余想进一步了解海子的话,我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网站。(幻灯)“相关链接:http://www.hai-zi.com(海子的村庄)”

(生记下了网址)

(师点开链接,边让学生浏览,边作简单介绍)

关掉链接,布置作业(投影):感悟海子(或我心中的海子)

师打出最后一张幻灯,同时播放起马斯奈的《沉思曲》。幻灯背景为黑色,左边是海子诗句,文字为红色加白色阴影、宋体;右边是海子张开双手作飞翔状的黑白照片。诗句内容为: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

师:天才的海子死了,不死的是他的诗。下面,就让我朗诵他的几句诗,来作为我们对他的祭奠吧。

(音乐声中,师沉痛而期待地朗诵起大屏幕上的诗句)

(毕。热烈的掌声响起。下课)

课后说明:

1、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模式是笔者创立的“高中语文自主感悟式课型”。该课型的结构为:读——析——赏——疑——悟——移。

2、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导学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素质:①“进入”。即能从作品本身读出感动,读出共鸣。能“进入”到作品中,“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艺术世界。②“跳出”。即跳出作品,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作品,阐释作品,评价作品。并思考,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你的学生也能“进入”?做不到“①”,没办法成为一名真正的文学欣赏者;做不到“②”,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导学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前,我的准备工作主要就是“进入”与“跳出”两个环节。

3、课上完后,学生反映很好,听课的老师们评价也很高。但我明白,缺憾也是明显的。比如,学生观点的展示还不够充分,作业的布置没有分出层次,课件制作不够精致,没有达到真正“立体”的水平,等等。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信哉斯言!我能做且必须做的,是尽量减少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