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

《公开课《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属于教学设计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公开课《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

1、公开课《蜡烛》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2、公开课《蜡烛》教学设计

认知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记得上学期的目标上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4、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题问我。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

4)、课后练习三。

6、那麽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说的很多很杂,但都没有条理性。)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回答的很好。可是我觉得要是在开头问会更好。)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 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 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 用结婚的喜烛

3、《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称赞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互相称赞的快乐,学着发现别人的优点。

教学准备:课件、动物图片、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引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以前学过的字宝宝。(出示:“称”“赞”)我们在哪一课见过它?这个字呢?(出示:“赞”)还记得那句话吗?

师:这两个字宝宝见面了。组成了一个新词,叫做——(师贴)

师:什么是称赞?谁能给他换个词?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课题就是称赞,来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题读得这么好,老师相信大家的课文会读得更棒!打开书,翻到71页。在读书之前,听老师提两个读书要求: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树叶上的拼音来帮忙,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就多读几遍。顺便标上自然段的序号,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们认识了几个动物朋友?是谁?

今天老师还把他们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是——(贴小刺猬),它是——(贴小獾)

师:那他们的名字你们认识吗?(出示:刺猬)(指名读并引导学生注意读轻声)

(把“刺猬”贴到图的上面)

师:这个字的笔画可有点复杂!(出示“獾”)谁会读?

师:一起读吧。(贴)

师: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中谁称赞了谁?

三、设置情景,巩固生字

师:小刺猬也在称赞你们,说你们听课真认真,它还邀请你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看一看,想去吗?

师:大家看,森林列车开过来了。(屏幕)不过小刺猬有个要求,只要读准车厢上的生字词,火车就能开动起来?你们有信心读好吗?谁愿意读?(开火车读)

师:老师这有两个小问题想跟大家交流一下。“瞧”为什么是“目”字旁啊?傍晚是什么时候啊?

师:你们再看,只剩下生字宝宝了,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师:这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老师相信,全班同学都能把字读上来的。同桌俩互相读一。

四、精读课文,以读促悟

师:火车要出发了。闭上眼睛听!

师:火车带着我们跨过桥梁,穿过山洞,越过小河,大森林终于到了,开睁开眼睛看一看吧。

师:(出示课件)清晨的森林美丽而宁静,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在小路边遇到了小獾。他们在做些什么呢?我请同学来接读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谁来读?(指名)

师:其它同学拿起书,做端正,不出声在心里跟着他们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懂了吗?小獾做了三个什么样的小板凳?(指名)

师:粗糙的小板凳,粗糙的板凳看上去什么样呢?

师:那你们说,这样的板凳坐上去会有什么感觉?

师:那这样的板凳摸上去又会是什么感觉呢?老师这儿有一块粗糙的木板,谁来摸一摸它的感觉?(指名摸说感觉)

师:老师也摸摸看……同学们,像这样不精巧,不光滑的样子就是——(出示“粗糙”生字卡片)

师:可见,粗糙就是说板凳做的——不好!可是,小刺猬却称赞小獾。看大屏幕,一起读(出示句子齐读:你真能干,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做的好!)

师:明明做的很粗糙,小刺猬却说他能干,做得好!我觉得小刺猬不应该称赞小獾,你们同意吗?

师:到底该不该称赞小獾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谁知道?

师: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一至四自然段,找出理由来说服老师。(自由读)

师:谁来告诉我,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应该称赞小獾吗?

师:假如你就是小刺猬,你说说看,你为什么要称赞它?

师:既然它做的那么认真,那为什么板凳做的那么粗糙呀!?

师:(根据回答总结)

师:那对于一个比一个好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指名回答)

师:……这就叫,一个比一个好!

师:那小板凳一个比一个好,那说其他东西,一个比一个怎么样?谁来说说看?(屏幕出示:——一个比一个——)

师:那大树呢?(出示:一棵比一棵——)大树可以说——

师:那照样子谁能再说一个呢?(出示:一比一)(同桌先互相讨论)

师:同学们,现在我可是明白了,一个比一个好,不是说小獾做得好,而是说它一个比一个有进步。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是细心的小刺猬啊,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小獾的长处。小刺猬们,你们的细心,你们的热情已经打动了我。我被你们说服了。那咱们来夸夸小獾吧?(齐读)

师:读这句话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为什么呢?

师:是啊,这一竖一点就是在告诉我们——

你们再练一练,过会儿看谁读得好!

师:现在老师就是小獾,哪只小刺猬能夸夸我?(指名读)

师:你们一起来夸夸我好吗?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师:听了你们的称赞,我心里高兴极了。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只是高兴极了吗?

师:你们看!到了傍晚,他还做出了一把——椅子。

师:一句称赞的话居然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师:咱们还是看看小獾自己是怎么说的好吗?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的5、6、7自然段,怎样读叫默读啊?()读完之后把小獾说的话用笔画下来。

师:同学们,小獾说什么?谁愿意读一读?(指名)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那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把小獾说的话来读一读。在我有点泄气的时候1、2——

师:这个词“泄气”怎么读?一起读!同学们,什么是泄气啊?谁知道?

师: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干劲,就是——泄气。(板书:泄气)

师:假如你就是小獾,泄气是样子?让我看看!

师:那小獾有点泄气了,你还想做板凳吗?

师:这时候小刺猬却称赞了你!让你又有了——自信!(屏幕“自信”变大。师板书自信)

师:那小獾,你们相信自己能怎么样?

师:你还相信自己能怎么样?做好了板凳还可以做?——

师:是啊,正因为他有了自信,终于做好了一把椅子,那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么读?(画出句中的: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

师:哪只小獾还想读一读?

师:小獾们,现在带着你们的自信,带着你们成功的快乐,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獾的心意是一把椅子,小刺猬的心意是——

师:课文上是这样写的,小刺猬连忙从后背上取下两个大苹果对小獾说——(屏幕出示齐读:留下吧,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

师: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屏幕出示齐读: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小刺猬也高兴极了,说——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师: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听了这称赞,让他由泄气变得——有自信。(对板书说)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因为这称赞消除了他一天的疲劳。(板书:疲劳——消除)

师:你们看,相互的称赞,还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称赞还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五、指导观察,学写生字

师:同学们,时间不早了,咱们该回家了。小刺猬和小獾恋恋不舍。他们想和你们一起写写字好吗?

师:要写的第一个字啊藏在这幅图里,这棵大树上结满了果子。一只手在——对,有人已经猜出来了,古时候的人啊,根据这个意思造出了这个字。(古字)到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这样的写法。(屏幕出示)什么字啊?那伸出小手来和老师一起学写这个字吧。

师:第一笔先写一短撇,然后写两个小点,再写一个短撇,这是“爪”字头,接下来我们写“木”字底,这笔“竖”和上面的点不要相连,最后的撇捺要写的舒展对称才漂亮。在这一课中还有一个上下结构的字要写,你们看是什么?“背”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你知道吗?课后写一写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好吗?老师相信,通过你们自己的观察,一定能把这两个字写漂亮对吗?

流、课后延伸

师:课后,请你们再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下节课,我们来讲一讲,演一演这个故事好吗?

下课!

板书:称赞

疲劳刺猬獾泄气

(图)(图)

消除自信

快乐

4、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回顾影片,导入 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5、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回顾影片,导入 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6、《假如》获奖教学设计|假如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假如》是一首清新感人的儿童诗,小作者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首小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适宜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产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美好愿望,产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认读9个生字及8个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创设情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读书、感悟、体验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9个生字、8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关爱他人的愿望。

难点:朗读诗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性和诗歌情感的起伏变化。

课前准备

一支特大毛笔,课件,字卡,绘画用品。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 师:上课了,看到你们坐得这么端正,老师奖赏你们听一个故事,高兴吗?故事的题目叫《神笔马良》(从前有一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就能跑了。总之画什么就有什么。他用这枝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

2、小朋友们听得那么专注,你们喜欢神笔马良吗?说说你的心里话。

3、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教师举起一支特大毛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4、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的课文《假如》。(出示课题)读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片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世界,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和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接下来就请小朋友借助枫叶和苹果上的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课文。

2.孩子们你们课文读得这么认真,收获一定不少吧!

3.出示生字词:来,谁能领大家读一读?

4.在这些生字词中你觉得哪些字容易记?怎么记?

5.(出示单个生字)这样还认识吗?

6.开小火车把生字读准送回家吧!

关注多音字“还”

①出示文中的句子,谁来给[huán]找朋友?(还书、归还……)

②你还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吗?(hái)也来找朋友?(还有、还是……)

③读读这两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我们已经用各种好办法把这些生字牢牢地记在脑子里了!真佩服你们!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解决了生字这个困难,我们读诗歌就更加出色了!你试试看!

2.假如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文中的小朋友他有什么愿望呢?

(出示:他用马良的神笔画 —————————— )

3.你能把刚才三位小朋友的话并成一句话来说吗?

(出示:他用马良的神笔画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 )

四、精读品味,深入感悟

1. 出示课件,叙述:孩子们,冬天到了,窗前的小树站在呼呼的北风里,小叶子哗啦啦地响,小树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小树在寒冷的冬天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看到这一情景,我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1)一起读读这句话──“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2)师:“呼──呼──”北风一阵接着一阵,小树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学生亲身体验:全体起立, 在教师动情的朗诵中,学生“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在动作模拟中理解“缩”、“叹息”)|

3.角色转换,师生对话:小树小树,你为什么缩着身子?小树小树,你为什么轻轻叹息?小树小树,现在你最需要的是什么?(阳光、温暖、帮助、关心……)

4. 师:是啊,小树多么需要帮助啊,所以我们课文里的小朋友对小树说:

123下一页 5. 师:那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出示课文句子)

6.师: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树身上,小树,小树,现在你感觉怎样?

7.看到小树再也不感到寒冷,再也不害怕冬天。小女孩的心里(很开心),我们的心里也很(开心),让我们快乐地读读小女孩和我们的美好的心愿。(第一节)

8.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在师生评议中练习有感情朗读)

9.(出示课件)再看,鸟妈妈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食物,鸟宝宝们呆在家里,饿得哇哇直哭;而我们不幸的朋友西西因为没有一双好腿,只能坐在屋里,不能和我们一起玩耍。

10.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对小鸟和西西充满了……?(师引问)

11.谁能把对他们的同情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呢?

12.他们多么需要我们的帮助啊!

13.假如那位小诗人手中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他将怎样帮助它们呢?

14.有了这些谷粒……?

15.面对这些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和小鸟心中感到非常……?(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那就让我们用同样高兴的心情来读好这句话)

16.把我们的爱心一起送给小鸟吧!(齐读第二节)

17.小诗人又是怎样帮助不幸的朋友西西呢?

18.你说得真好,把老师都打动了,让我们也来把小树的爱说出来!

19.同样让我们一起把美好的祝福带给西西!(齐读第三节)

20.那个小朋友希望用马良的神笔画一个温暖冬日的小树,画一些谷粒喂养饥饿的小鸟,画一双好腿让残疾的西西能快乐地奔跑,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你想对这个有爱心的小朋友说句什么话呢?

21.(配乐)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来读一读这首感人的诗歌吧!

五、拓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1.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出示课件,提供拓展想象的图片:熊猫、森林、污水、盲童、车祸……)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提供的内容说,更可以自由想象说,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愿望尤其加以肯定、赞赏。

(设计意图:在入境感悟体验后,学生有一种表达的愿望在涌动。抓住时机,发散、拓展学生的思维,给孩子以充分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在思维中倾诉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激情。)

2.学生仿写小诗一节,有能力的可仿写二节,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

3.小组交流,并合作成一首动人的诗歌,注意节次排列的顺序性。

4.小组展示:配乐朗诵

结束语: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心他人的美好愿望。我们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背景音乐《让世界更美好》)

作业:

1.有滋有味地背诵诗歌。

2.课外阅读儿童诗,准备召开一次诗歌朗诵会。

3.给课文配上插图。(选做)

7、全国教学公开课《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导入

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

多媒体课件展示:(余光中《寻李白》片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提问] 写的是哪位诗人?

[明确] 李白。这首诗就叫《寻李白》。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几位同学来谈。

[参考] ①李白属于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中夸张成分非常多。给人感觉非常豪放,他说的东西看了以后让人过目不忘。

②李白的诗中洋溢着飘逸豪放的感情,他的诗向来直抒胸臆,狂放不羁,非常奔放,倾斜着浪漫主义的激情。李白的有些诗歌在我们读来虽然不能理解它的真正含义,但李白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激情。我们欣赏李白诗歌也要带着这种感情去欣赏。

③李白主要是豪放,利用大量奇特的想象写他的诗,我们读起来会很生动、具体,印象特别深刻。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难》封面。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甚至毛骨悚然。

[活动] 我们先看字词,你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提问。

[参考] “扪身历井仰胁息”。解释为“屏住呼吸”,为什么解释为“屏住呼吸”?

[明确]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向友人说明蜀道是很艰险的、路途是险峻的。人们在这种状况下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作者说要屏住呼吸。屏住呼吸和路途的险峻有关系,是害怕。

“乒崖转石万壑雷”的“乒”字:发出很响的声音。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多媒体课件展示:

危乎高哉 危: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阻挡,挡住。

以手膺坐长叹 膺:胸。成语: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 或:倘若,如果。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多媒体课件展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在全诗里面反复出现了三次,可以说是贯穿全诗始终的一句主旨句。由这个主旨句我们可以基本上把握住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感叹蜀道之难是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为什么作者要感叹蜀道难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活动] 请一位同学找叙述的句子。

[明确] 叙述的句子: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概括。

[明确] 叙述了蜀道长期闭塞的状况,以及蜀道间重山叠岭的地貌和蜀道的由来。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请一位同学回答。

[明确] 描写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

[小结] 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由此可知,第一小节里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2)诵读

[提问]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怎么读比较好?请一位同学范读。(生读)

[提问]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活动] 全班齐读。从“蚕丛”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提问]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所以当重读。

[点评] 师范读纠正。(比较读,①重点强调尚、和愁。②拉长“尚”和“愁”,到两句诗后面略慢,稍轻。)

[活动] 让学生比较哪种更好。简说原因。

[明确] 第二种。“尚”和“愁”拖长,起到强调两个字的作用。而且语速使人感觉到重点是在“不得过”和“愁攀缘”上面。完全符合要突出山势的高和险峻这个重点。

[小结] 正因为山势险峻,连黄鹤和猿猱都过不去,人当然更过不去。所以有时候要突出一个意思,不仅仅是用加重语气的方式。有的时候反而降低声调,读慢一些,更能突出这个词句的含义。

[活动] 生齐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结、提问] 这几句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最后剩下开头的两句话,这两句应该怎么读?

[参考] 开头两句读得应该比较有气势。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文出现了三次,是全文的主旨句,读得比较有气势就可以突出全文的这个重点。

[提问] 怎么读才能有气势,怎么读?

[参考] 语序要缓慢一点。应该抓住重点“难”。(师范读)结构比较紧凑。(生范读)

[明确] 应该读快一点,强调“难于上青天”。再重点强调“青天”。因为上蜀道比上青还难。突出蜀道的高。前面两句直抒胸臆的话,最前面三个叹词“噫吁曦”稍微拖长读。(师范读)后面一句“危乎高哉”“呼”和“哉”要读慢一点,突出前面的“危”和“高”。

生范读。

[活动] 全体学生齐读。(从开头……难于上青天。)

[点评] 难于上青天还应该读得声音高一点。更果断一些,有力一些。充分突出这首诗的主旨。因为一开始它就奠定了这首诗的豪放的基调。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把它体现出来。

[活动] 生再齐读。

[活动] 生再齐读整个第一小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激情。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③(几分钟后),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改写参考三] 只见鸟儿在高高的古树上悲哀的鸣叫着,雌鸟紧跟着雄鸟在林间盘旋。又听见杜鹃在朦胧的月光下悲哀的鸣叫,似乎在为空无一人的山峰悲鸣。

[改写参考四] 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更显得可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边,鬼魅而妖冶。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了涛涛的江水中,转眼便不见了。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请两位同学。]

[点评] 第一处描写营造的是让人惊恐,非常凄凉的氛围。第一段写好不自在,和原文的意境不相切合。改写不仅仅是扩展、想象就可以了,还要忠于原文。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看第二段,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活动] 生示范读。(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万壑雷”。)

[点评]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活动]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从“但见悲鸟号古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连峰去天不盈尺……乒崖转石万壑雷”。)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活动] 齐读。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从“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开、豺压ai韵。

第二个:麻、家压a韵

第三个:嗟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活动] 齐读(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突出蜀地之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叹蜀道之高(第一段)

蜀道难 叹蜀道之险(第二段)

叹蜀中战祸之烈(第三段)

通过一个咏叹句反复出现,使得咏叹的感情逐步加深。

多媒体课件展示: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用很精简的一句话。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活动] 齐读课文。 全国优质课教学录象整理

8、部编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7课《一匹出色的马》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妹妹前后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独立、坚强地面对生活。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一匹马带给妹妹的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妹妹前后的对比,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自立、自强、乐观、向上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边读一边积累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比一比,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匹出色的马)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为什么说是“一匹出色的马”?

3﹒导入:让我们看看是这匹马是指什么?怎么“出色”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pǐbōwénxiànɡjǐnɡliànqiúshě

匹波纹像景恋求舍

“纹、恋”前鼻音,“像、景”后鼻音,“舍”翘舌音。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④教师随机纠正读音:“舍”翘舌音,不是平舌音。

(2)认读本课新词:(课件出示)

郊外泛起葱绿柔软绿毯异常一株骑马跨上

同桌互读。同桌读有困难的地方帮助他纠正,读得好的地方表扬他并向他学习。

检查评价。谁能大胆、响亮地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3)多音字。(课件出示)

散sàn(散步)舍shè(宿舍)

sǎn(松散)shě(舍己为人)

学以致用:(课件出示)

选择正确的读音填空。

①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

②我喜欢四肢全伸开,松散()地躺在大床上。

③我们宿舍()住着六个人。

④我们要学习雷锋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3.读课文,把这些字词带入文中读一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

(1)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家人出去散步,妹妹累了让爸爸妈妈抱,爸爸给了妹妹一根柳枝,当马骑回家去。)

(2)“一匹出色的马”是文中具体指什么?(一根柳枝)

提示:总结全文,可自由总结,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课文的语句,但必须符合文意。

(三)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出示本课生字田字格课件:匹波纹像景恋求舍

观察生字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在书上描红,完成课后的描红,老师巡视检查指导.

3.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这些生字,师指导字形结构及笔顺,巡视指导。

4.实物投影出示,展示优秀的同学作品,师生评议。

(四)课堂回顾,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乐观、坚强的小妹,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课文讲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导入。

1.检查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这匹马其实是一根柳条,这节课我们研究为什么说它“出色”,从而体会妹妹的变化。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一匹出色的马)

(二)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读课文想想这匹马是怎么神奇地使妹妹飞快地跑回家的。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哪些自然段时写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写妹妹央求爸爸妈妈抱的情景,哪些自然段又是写妹妹高兴地自己跑回家的情景。

3.同座互相议一议,读一读。教师巡回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用心读书,用心思考,用心体会,用心倾听学习就有收获。这两位同学做得很好,在交流的过程中边朗读,边圈画。

(三)交流感悟,品味语言。

围绕“这匹马怎么神奇了,妹妹的变化”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学生学习、朗读、理解课文。

1.哪些自然段时写一家人散步的情景?看到了哪些美景?谁愿意起来把你的学习体会和大家交流交流。

(1)写一家人散步,我是从课文的第1、2、3自然段中读到的。

(2)请同学们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描写郊外景色优美的句子,读一读。(课件出示)

(3)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句子时,教师相机出示下面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A.“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河水的美。

②“碧绿碧绿”就是()的意思,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我会仿写:

③仿写句子:一阵清风吹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①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C.朗读指导:用舒缓、轻柔的语气读出郊外景色的美好。

(4)看到这样的美景,全家人都陶醉了,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

“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谁会用下面的句式说话,教师着重指出“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一边,一边。

自由练习。然后指名说句子。

2.哪些自然段时写妹妹央求爸爸妈妈抱抱她?妈妈爸爸怎么做的?

(1)我是从课文的第4--6自然段中读到的。

(2)指名学生起来读句子。学生读,教师出示下面的句子:

(课件出示)

A.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B.爸爸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

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大家自由读读这几句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句子,回答老师的提问。

①你认为爸爸妈妈为什么拒绝妹妹的请求?

预设一:爸爸妈妈是在锻炼妹妹的意志,让她学会坚强。

预设二:因为爸爸妈妈确实自己很累了,实在抱不动了。

②“一匹出色的马”其实是一根________。(柳枝)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评价,指导读好句子。

读得好!看谁读得好。

师生读。男女生读。

3.学习第7自然段

(1)出示:“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我早回来啦!”

从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妹妹很高兴,真把柳枝当成了一匹马。

预设:我读出了妹妹的变化真大,妹妹一下了长大了,变得坚强、乐观了。

(2)指导朗读:用高兴的语气读出妹妹的坚强、乐观。

(四)回归题目,总结升华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感情朗读。

2.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预设一:爸爸说的“出色的马”,其实是一种看不到的东西,是坚强,是独立的精神。

预设二:因为妹妹把它当成了一匹真正的马,忘记了疲劳,“骑”着它回家了,所以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五)小结全文。

通过妹妹前后变化的比较,我们懂得了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乐观面对,学会独立、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眼前的一切。

板书设计

7一匹出色的马

之前的妹妹:要人抱抱

之后的妹妹:高兴地第一个跑到家

9、公开课《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题。(回顾成语故事)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给自然段作标记,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生字情况。

wèi cǎn yù pīn gēng léi bēng

魏(魏国) 惨(悲惨) 愈(愈合) 拼(拼命) 更 羸 嘣

2、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相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射”

| 下

|

大雁

三、找到突破口,提出问题,再读课文。

1、 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2、理解、感悟第九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句子。

(3)用“———”划出他分析的句子。

全班交流。

变式练习:

(1)大雁飞得慢,因为()。因为(),所以()。

(2)大雁叫得悲惨,因为()。因为(),所以()。

同桌对读,边读边记。

填空练习:

(1)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

(2)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弓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

(3)这只鸟所以掉下来是因为()。

(4)更羸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儿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只要(),这只大雁就会()。

7 导语导入:这是更羸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出的结果,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8自然段。

四、学习课文

 

10、公开课《渔歌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设计意图: 1.“词”这种体载在本册第一课中已经出现,学生对其特点已有所认识。通过师生交流,再次回顾词的特点,让学生加深对词的了解。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努力做到“读不通顺,不开讲”。】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设计意图:1.理解词意是体会诗人情感的基础。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积累了理解词意的多种办法。通过师生交流,回顾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词意。2.汇报交流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用自己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词意,鼓励学生对词意有自己的理解,相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 “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设计意图:1“不须归”是词眼。抓“不须归”作切入点,是触摸诗人眷恋的内心的有效途径。2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词句中描写色彩的词语有很多,因此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受色彩的缤纷,在交流中体会色彩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3.诵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而小练笔则在学生对画面的感悟达到一定程度时,用语言文字再现诗境。】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设计意图:1. “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本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梳理资料,补充诗人的资料,引导学生与诗人心灵的对话,感悟一份眷恋之情。2.补充学习另一首《渔歌子》,既起到积累田园生活的诗词的目的,又能进一步感悟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深化了情感。】

附板书: 景中有情

渔歌子 ------>不须归张志和

情景交融